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2卷  第2期

专家论坛
关于烧伤感染防治的几点思考
陈玉林
2006, 22(2): 81-82.
摘要:
细菌性感染依然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治感染仍是救治的重要课题。现就烧伤病程中与感染防治相关的几个环节与同道进行讨论和商榷。
消息
第二十届全军烧伤整形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2006, 22(2): 82-82.
摘要:
第四届全国烧伤专题研讨会即将召开
2006, 22(2): 87-87.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征订启事
2006, 22(2): 87-87.
摘要:
内蒙古召开烧伤整形学术会议暨烧伤整形专科分会成立大会
2006, 22(2): 95-95.
摘要:
第四届全国创伤外科专业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6, 22(2): 100-100.
摘要:
《烧伤治疗学》第3版已出版
2006, 22(2): 104-104.
摘要:
本刊论文被评为第三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
2006, 22(2): 126-126.
摘要:
烧伤感染
腹内高压致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实验研究
程君涛, 肖光夏, 冯智, 李小毅
2006, 22(2): 83-87.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IAP)及其不同持续时间对兔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1)取9只新西兰兔,制成腹内高压(IAH)模型(IAH模型组),将其IAP分别升至10、20、30mmHg(1mmHg=0.133kPa),维持1h后记录肠黏膜血流量。另检测正’常对照组兔(3只)的该项指标。(2)同前分组及设定IAP。维持IAP1.5h后,两组兔均以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及Ⅱ型辣根过氧化物酶(HRP-Ⅱ)灌胃。继续维持IAP0.5h后取两组兔门静脉血,检测FITC—D含量及HRP-Ⅱ活性。(3)取27只新西兰兔,分组及IAP设定同前,IAH模型组IAP为10、20mmHg时,均持、2、4h;IAP为30mmHg时,持续1、2h。抽取各组兔下腔静脉血,检测D-乳酸含量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取空肠肠段,常规制作切片,于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1)IAH模型组兔IAP为10mmHg时,其肠黏膜血流量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IAP为20、30mmHg时,肠黏膜血流量分别比正常对照组减少了44%、80%(P〈0.01)。(2)IAH模型组兔IAP为10mmHg时,其门静脉血中FITC—D含量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当IAP为20、30mmHg时,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4.8、7.0倍(P〈0.01)。HRP-Ⅱ的变化趋势与之一致。(3)IAH模型组兔IAP为10mmHg时,各时相点下血浆D-乳酸含量、DAO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IAP为20、30mmHg时,随着压力持续时间的延长,两指标均逐渐升高(P〈0.01)。(4)IAP为10mmHg持续2h,IAH模型组兔空肠黏膜轻度水肿;IAP20mmHg持续2h时,空肠黏膜明显水肿,中央乳糜管扩张,黏膜上皮下间隙扩大;肠上皮微绒毛变短,部分变性、坏死、脱落,线粒体高度肿胀、空泡化。IAP升至30mmHg,肠黏膜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IAH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这可能是继发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症、腹腔间隙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重要原因。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
卓超, 李小青
2006, 22(2): 88-91.
摘要:
目的分析ICU患者下呼吸道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常见因素,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定植、感染及其转归。方法将笔者单位ICU 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8例痰培养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长的患者进行定植或感染的初步诊断后,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在院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病情发展等,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将敏感药物用于上述48例患者的治疗。结果48例患者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者32例、定植者16例。气管插管时间较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时间较长、合并低蛋白血症、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较高(〉15分者占87.5%)均与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明显相关。与定植者相比,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易发展为重症肺炎,伴发呼吸功能衰竭(感染者中有84.4%,定植者中有31.3%),且体外敏感的抗菌药物对其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对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分别为83.3%和75.0%;对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达80%左右。结论对ICU患者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利于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烧伤患者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魏迪南, 刘军
2006, 22(2): 92-95.
摘要:
目的通过对烧伤患者的细菌学调查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2002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者创面、血、痰及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出43l株细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就其中数量较多的5种细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出的细菌中革兰阴性(G^-)杆菌占7l%,革兰阳性(G^+)球菌占29%。数量较多的5种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占3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7%,大肠埃希菌占15%,阴沟肠杆菌占8%,表皮葡萄球菌占7%。铜绿假单胞菌占G^-杆菌的50.7%,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90.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为91.9%,仅对万古霉素敏感。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与大肠埃希菌相似,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耐药率较低的抗生素主要有万古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结论笔者单位细菌感染仍以G^-杆菌为主,细菌的耐药率高,可能与MRSA及β内酰胺酶的产生,特别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量产生有关。
快速通道
噬菌体基因组PaP1的鸟枪法测序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谭银玲, 李明, 黄建军, 饶贤才, 朱军民, 胡福泉
2006, 22(2): 96-100.
摘要:
目的对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噬菌体的改造及其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鸟枪法随机测序和重叠群组装的策略对PaP1进行基因组测序,并通过EditSeq、开放读码框架(ORF)finder、GeneMark^TM、BPROM、FindTerm、Palindromes、Equicktandem及FAStRNA等软件对所获得的基因组序列的一般特征、蛋白质同源性序列及tRNA基因等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PaP1基因组约为90000bp,其中最大重叠群为28249bp。在已获得序列中预测出120个ORFs、41个推定基因及9个簇集在5’末端的tRNA基因。在41个推定基因中,预测出编码DNA末端酶大亚单位、DNA解旋酶B亚单位、肽聚糖结合蛋白及3个尾丝蛋白等6个基因的功能。结论鸟枪法只能测出噬菌体基因组PaP1的部分序列,重复序列的存在是该基因组测序困难的原因。
读者·作者·编者
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2006, 22(2): 100-100.
摘要:
关键词
2006, 22(2): 108-108.
摘要:
本刊编辑部编辑联系方式
2006, 22(2): 126-126.
摘要:
本刊对论文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2006, 22(2): 146-146.
摘要:
论著
异丙酚静脉麻醉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陈杰, 陶国才, 颜洪, 苏东, 毕敏
2006, 22(2): 101-104.
摘要:
目的观察异丙酚静脉麻醉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30例)和氯胺酮组(25例),将30例健康献血者设为对照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和手术开始后0.5、1.0、2.0h以及停药后1.0h采血,用比浊法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双波长荧光比值法检测血小板内游离Ca^2+浓度([Ca^2+]i);用血栓弹性描记仪测定血栓弹性描记图(TEG)的各项指标。结果麻醉诱导前异丙酚组、氯胺酮组、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84±10)%、(80±7)%、(65±8)%,血小板[Ca^2+].分别为(341±12)、(331±32)、(132±16)nmol/L,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或0.01);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异丙酚组在手术开始后1.0、2.0h及停药后两项指标明显降低(P〈0.05或0.01),氯胺酮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TEG结果显示,异丙酚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的高凝状态缓解,术中保持相对稳定;氯胺酮组在术中及术后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结论患者烧伤后血小板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大面积烧伤手术中,异丙酚通过降低血小板内[Ca^2+].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凝血功能状态。
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涂膜剂对家兔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缪云萍, 叶小弟, 程敏, 诸葛定娟, 王虎根, 郑高利
2006, 22(2): 105-108.
摘要:
目的观察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rhKGF-2)涂膜剂对家兔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用预热至100℃的100g砝码在家兔背部脱毛部位压烫8s,造成背部4个直径为2.5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手术切除家兔背部部分皮肤,制作2个5.5cm×4.0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第2天将家兔分成对照组、基质组、rhKGF-2溶液组和不同剂量rhKGF-2涂膜剂组,共12个组(两种创面各6组),每天分别在创面涂抹等渗盐水、涂膜剂基质、rhKGF-2溶液及3种剂量的rhKGF-2涂膜剂,连续给药15d。每4天测量1次伤口面积并计算愈合率,第16天切取各组家兔伤口及其周围正常皮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利用Masson三色法染色和MOTIC Advanced 3.2形态分析软件统计创面新生上皮面积、厚度和上皮细胞迁移距离。结果30.0μg rhKGF-2涂膜剂给药4、12d时,家兔的烫伤创面愈合率[(20±4)%、(65±6)%]明显高于对照组[(10±4)%、(56±9)%]和基质组[(20±5)%、(59±7)%];160.0μg rhKGF-2涂膜剂给药4、12d时,家兔的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率[(33±6)%、(71±20)%]明显高于对照组[(23±4)%、(53±6)%]和基质组[(27±11)%、(58±9)%]。组织形态学定量检测结果显示,rhKGF-2涂膜剂尤其是大剂量组能明显增加两种创面新生上皮面积、平均厚度和上皮细胞移行距离。结论rhKGF-2涂膜剂能明显加快家兔皮肤烫伤和皮肤全层切除创面周围上皮细胞的增生与迁移,缩短其愈合过程。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对凋亡成纤维细胞中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
程飚, 刘宏伟, 付小兵, 盛志勇, 张萍, 孟晋红
2006, 22(2): 109-112.
摘要:
目的观察热损伤后成纤维细胞凋亡模型中,外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对凋亡细胞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体积分数5%小牛血清的DMEM溶液培养已大致融合的成纤维细胞24h,置入45℃恒温水浴锅中孵育10min,建立热损伤细胞模型(热损伤组,3瓶),在上述基础上立即加入FGF2(FGF2组,10μg/L,3瓶)。两组细胞继续常规培养30min后作免疫荧光双标记,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S100蛋白、磷酸酪氨酸蛋白(P-tyr)、src基因产物蛋白同源的酪氨酸激酶催化功能区-2(SH2-P)表达的变化。结果热损伤组细胞可以同时表达caspase-3蛋白和PCNA两种抗体,其灰度值分别为140±31、52±8;FGF2组细胞亦见上述两种抗体表达,灰度值分别为75±28、131±17,PCNA表达量与热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热损伤组成纤维细胞S100、P-tyr蛋白、SH2-P蛋白表达阳性,FGF2组细胞S100蛋白和SH2-P的表达明显较弱(P〈0.05)、P-tyr的表达略有减弱。结论离体情况下,热损伤可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信号的表达;S100蛋白在FGF2对热损伤导致的凋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三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负载异体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游波, 彭毅志, 王强, 王逸涛, 王永权
2006, 22(2): 113-116.
摘要:
目的观察第三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负载同种异体抗原后对其免疫特性的影响。方法从健康足月新生儿脐血中分离单核细胞,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SCg)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4联合培养7d,诱导其分化成imDC,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表型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将培养的细胞与异体淋巴细胞抗原共同孵育,并给予共刺激分子阻断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处理,检测抗原负载前后的细胞表型变化,通过MLR比较致敏前后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1)培养后细胞具有典型的imDC特征,CD1α、CD83、CD80、CD86等成熟标志呈低表达,分别为21.42%、0.59%、5.39%、3.85%;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的表达率为60.66%,MLR结果提示其不能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2)负载抗原后的DC表现出成熟特性,CD1α、CD83、CD80、CD86及HLA-DR表达明显增高,分别为65.51%、42.20%、56.45%、38.52%、76.44%(P〈0.05);能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I)〉2.00]。(3)给予共刺激阻断剂CTLA-4Ig致耐处理后,SI由2.51下降到0.39。可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第三方imDC负载抗原后能表现出成熟特性;经CTLA-4Ig致耐处理,不能刺激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有望诱导受体针对供者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严重烫伤小鼠肠黏膜相关淋巴细胞变化与肠道细菌移位
范骏, 谢勇, 周南进, 邓志云
2006, 22(2): 117-120.
摘要:
目的探讨小鼠烫伤后肠黏膜相关淋巴细胞变化与肠道细菌移位的关系。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烫伤后12、24、72h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致伤,其余各组小鼠背部造成20%TBSAⅢ度烫伤后,按时相点处死并留取标本。计数全段小肠集合淋巴结(PP结)个数及淋巴细胞总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PP结CD3^+、CD4^+、CD19^+淋巴细胞比例和绝对数,并检测主要脏器肠道细菌移位率。结果烫伤后12、24、72h组PP结淋巴细胞总数分别为(4.05±0.28)×10^6、(2.64±0.39)×10^6、(2.83±0.46)×10^6个,均少于正常对照组的(4.54±0.58)×10^6个(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烫伤后72h组PP结淋巴细胞悬液中CD3^+、CD4^+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伤后各组小鼠CD3^+、CD4^+、CD19^+淋巴细胞绝对数明显减少。各烫伤组肠道细菌移位率分别为16%、52%、3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4%),其中烫伤后24、72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烫伤后肠黏膜相关淋巴细胞减少是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
严重烧伤大鼠肾脏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冷向锋, 王德昌, 张秋, 冯永强, 王坤, 肖虎, 霍然, 薛文君
2006, 22(2): 121-123.
摘要: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烧伤组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伤后创面涂碘伏抗感染,并于伤后6h抽取大鼠静脉血后处死,留取肾脏标本。对照组除不烫伤外,其余处理同烧伤组。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两组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肾脏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各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大鼠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结果烧伤组大鼠肾脏细胞的凋亡率为(32.4±1.1)%,明显高于对照组[(1.0±0.6)%,P〈0.05];而大鼠肾脏组织中TRAIL诱骗受体DcR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6h,烧伤组大鼠BUN值[(13.3±2.0)mmol/L]及Cr值[(76.4±2.0)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2±0.7)mmol/L、(40.2±2.8)μmol/L,P〈0.05]。结论TRAIL凋亡通路可能参与介导了严重烧伤大鼠肾脏细胞的凋亡。
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致膝髋关节严重畸形15例
胡嘉念, 彭毅志, 李晓鲁
2006, 22(2): 124-126.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躯干、下肢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挛缩致膝、髋关节屈曲畸形的治疗方法,并总结其经验。方法笔者将1960年12月-1995年12月收治的15例躯干及下肢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屈曲畸形的膝、髋关节(共21个)按畸形程度分为A、B、C3组。A组瘢痕切除后关节能直接复位,立即用大张自体皮覆盖创面,缝合后包扎固定。B组瘢痕切除后关节不能立即恢复到伸直位,根据供区条件选择大张自体皮或小片头皮覆盖创面,再用踝套进行牵引治疗(力量逐渐加大),直至关节恢复到伸直位。C组关节瘢痕挛缩伴残余肉芽创面,创面较大者先用异体皮覆盖,待其成活后再切除瘢痕,并按B组方法治疗;肉芽创面较小者在无菌条件下直接与瘢痕一起切除,再按B组方法治疗。结果14例患者膝、髋关节屈曲畸形均被矫正至伸直位,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仅1例患者关节未完全复位。结论瘢痕松解术及踝套牵引的治疗方法可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矫正关节畸形,恢复患者下肢功能,减少局部溃疡形成,并且较节省皮源。
经验交流
Ⅲ度烧伤创面浅筋膜上植皮37例
易显贵
2006, 22(2): 104-104.
摘要:
病例人选标准:深度(深Ⅱ度或Ⅲ度,下同)创面面积为3%~30%TBSA,不伴有合并伤及主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知情同意。选择四肢(手足除外)及躯干部位深度烧伤患者37例,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1岁4个月至67岁,平均31.6岁。烧伤原因:沸水及火焰。深度烧伤面积3%-29%TBSA,平均16.5%TBSA。入院时间:伤后1~84h。
治疗成批特重烧冲复合伤伴吸入性损伤16例
王海林, 宋斌
2006, 22(2): 135-135.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6例,男性,年龄20—29岁,因作业现场发生燃爆致伤。其中深Ⅱ度烧伤(45±11)%TBSA,Ⅲ度(35±14)%TBSA。深度烧伤面积≥90%5例,〈90%且≥80%7例,〈80%且≥70%2例,〈70%且≥55%TBSA2例。均有颜面部和颈部烧伤,15例伴中度以上吸人性损伤和不同程度爆震伤,其中左侧闭合性气胸1例、开放性骨折1例、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复苏1例、不同程度胸腔积液9例。所有伤员均未在现场接受救护治疗,伤后1h送至地区医院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又经4h的长途转运送至我院,10名伤员在伤后第3、7天经空运分批分流至外地治疗。
浸浴治疗严重烧伤休克期患者疗效观察
赵宇辉, 杜秀红, 王乾, 王桂玲, 韩小静, 孙少艾
2006, 22(2): 136-136.
摘要:
临床资料:选择伤后6h内入院的严重烧伤患者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18~45岁。烧伤总面积40%~80%,浅Ⅱ度(8±3)%、深Ⅱ度(21±6)%、Ⅲ度(36±6)%TBSA。随机分为浸浴组和非浸浴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异氰脲酸及环氧氯丙烷燃爆伤五例
郭于曦, 廖镇江
2006, 22(2): 137-137.
摘要:
临床资料:2005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某化工厂因异氰脲酸和环氧氯丙烷燃爆致伤的5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35岁。均为伤后1h入院,烧伤总面积分别为2%、3%、5%、30%、65%TBSA,浅Ⅱ~Ⅲ度。入院时经询问厂方送伤者,得知5例患者均因“少量环氧氯丙烷燃爆致伤”,该物质“无毒、无色、无味、液态、易挥发”。
骨面植皮23例
程天平
2006, 22(2): 141-141.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7-65岁。骨外露面积3cm×cm~4cm×30cm.致伤原因为热烧伤16例,慢性溃疡3例,电烧伤2例,感染2例。病变部位:颅骨外露12例,内,外踝各3例,胫骨外露5例。
皮肤放射性损伤42例
王建华, 李菊成, 魏轶群, 张国兴
2006, 22(2): 157-157.
摘要:
临床资料:1986年12月-2003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皮肤放射性损伤患者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7—64岁。受伤原因:因肿瘤行^60Co或加速器放射治疗致伤35例,瘢痕切除术后行深部X线照射致伤6例,X线透视下取异物致伤1例。照射剂量90-130Gy。损伤面积为2cm×3cm~16cm×12cm。损伤部位:胸部20例、颈部9例、头部3例、腋窝4例、骶尾部3例、手1例、下肢2例。皮肤水疱反应15例、溃疡27例,其中1例左胸壁溃疡16年。
病例报告
小儿烫伤后并发手足口病一例
梁洁
2006, 22(2): 120-120.
摘要:
患儿女,1岁。热水烫伤后2h入院,烧伤总面积10%TBSA。均为Ⅱ度,创面分布于面部、双上肢。入院时患儿口渴明显,创面大部分腐皮完整,有大小不等的水疱生成,创基潮红。立即给予补液抗休克及青霉素抗感染治疗,清洗烫伤创面,尽可能保留腐皮,面部涂碘伏行暴露疗法,双上肢以碘伏纱布覆盖及大张纱布包扎,定时换药。入院后第2天患儿面部肿胀明显,偶有咳嗽、恶心、呕吐,持续高热。第3天仍高热,双手未烫伤处如指间、手掌、创缘等正常皮肤长出疱疹,稍高出皮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内有浑浊液,为黄白色黏稠状,患儿未曾抓挠。改用头孢哌酮抗感染,共用药5d。
比目鱼肌肌瓣修复下肢深度烧伤三例
陈发春, 徐萍, 汪同祖, 邓光清, 叶斌, 李舸, 程钢
2006, 22(2): 138-138.
摘要:
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55岁。1例为热压伤致肼骨下段外露2cm×6cm,术前创面细菌学培养检出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壁肟敏感。1例为皮肤撕脱伤致跟骨外露,创面为3cm×7cm,术前创面细菌学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规药物敏感试验未找到敏感药物。上述2例患者均为小腿后受损,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遭受破坏。余下1例为胫骨中下1/3段骨折,
严重电烧伤一例
吴涛, 饶忠, 叶斌, 李永文, 林锟, 沈木成, 张锡元
2006, 22(2): 139-139.
摘要:
患者男,18岁,被30KV高压电烧伤后昏迷7h收入笔者单位。体温37℃,心率14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浅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创面分布于头、颈、肩、胸、左大腿,共10%TBSA,Ⅲ度。高压电入口在右颈部,出口主要在右大腿,颈右后侧近一半软组织缺损,颈椎外露(图1),CT示第5、6、7颈椎弓外露,
高压电烧伤致腹壁大面积缺损及结肠小肠损伤一例
张艳敏, 徐朝晖, 曹品红, 朱静, 朱兆红
2006, 22(2): 140-141.
摘要:
患者男,34岁。在6~7m高的电线杆上剪除废旧电线时,不慎被10kV高压电烧伤。伤后昏迷约5min,身体有悬挂于电线杆上,40~50min后被救。患者苏醒后不能回忆事发经过,伤后1h入院。查体:体温37.1℃,心率110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20/65mmHg(1mmHg=0.133kPu);烧伤总面积12%TBSA,均为Ⅲ度,创面主要分布于左腹部、右臀,双手掌、左腕部、左肘部及左下肢;腹部胃肠脱出。
背阔肌肌瓣修复放射性损伤致锁骨外露一例
杨登齐, 徐亚辉, 陈光秀
2006, 22(2): 143-143.
摘要:
患者女,61岁,因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行放射性治疗致左锁骨皮肤溃疡6年,左膜骨部分外露1年而收入本院。入院时查体:左锁骨外露,长8cm,其中部有一溃疡,面积8cm×4cm,骨膜缺损,骨质坏死,散在5个直径约3mm的钻孔,可见髓腔,内有脓性污物填塞,作品恶臭(图1)。患者自述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诊断:左锁骨慢性放射性损伤。入院后即行术前准备,控制血糖水平在10mmol/L以下,
Meek植皮法治疗特重度烧伤一例
王志远, 何彩萍, 罗小林, 王富生
2006, 22(2): 160-160.
摘要:
患者男,47岁,在清理化粪池时被沼气火焰烧伤全身多处,伤后30min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6.6℃、脉搏102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创面分布于头、面、颈、四肢及躯干。头面部肿胀明显,鼻毛烧焦,口腔黏膜烧伤,声音嘶哑,四肢凉,伤后30min无尿。诊断:(1)火焰烧伤总面积70%,其中深Ⅱ度30%、Ⅲ度40%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入院后立即行气管切开并给予补液抗休克治疗,伤后第1个24h补液13090ml,其中电解质6090ml、胶体4000ml、水分3000m1.
短篇论著
解毒烧伤膏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中白细胞介素8、10表达的影响
赵李平, 利天增, 徐盈斌, 祁少海, 柯昌能, 张涛, 谢举临
2006, 22(2): 127-128.
摘要:
解毒烧伤膏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浅Ⅱ、深Ⅱ度烧伤和残余创面的愈合,无明显不良反应。为进一步探讨其在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笔者进行了下述实验。
大鼠烫伤后肾脏组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变化
李国辉, 徐庆连
2006, 22(2): 128-129.
摘要:
严重烧伤后早期常出现肾脏器质性损伤和功能不全,大量的炎性介质是引起烧伤后。肾脏损伤的主要原因。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激活在介导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活化的p38MAPK引起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大量产生,而TNF-α又是细胞因子网络中心之一,可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本研究观察了严重烫伤大鼠伤后早期。肾脏组织p38MAPK的活化及血浆、肾脏组织TNF-α含量的变化,旨在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烫伤后豚鼠回肠血管活性肠肽免疫反应性神经的改变
雷亚宁, 丁友梅, 任艳华, 刘芬, 张军明, 钱旭, 郑裕勇
2006, 22(2): 130-131.
摘要:
烧伤后机体的消化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如胃肠血流减少、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分泌和蠕动功能减弱,从而导致应激性溃疡、肠新村痹及肠源性感染发生。血管活性肠肽(VIP)是一种对胃肠血流和分泌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的肽类神经递质,但有关回肠VIP能神经在烫伤后的变化及其与胃肠功能的关系,尚鲜见报道。为此,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半定量测定的方法,观察烫伤后豚鼠回肠VIP免疫反应性(VIP-IR)神经的变化,为研究回肠VIP与胃肠功能的关系提供依据。
补体末端复合物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刘肃, 匡瑞霞, 郭卫东, 吴延芳
2006, 22(2): 131-132.
摘要:
近20年来的研究表明,免疫学相关因素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瘢痕疙瘩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其活化产物——可溶性补体末端复合物(SC5b-9)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由此表明,患者免疫系统状态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补体末端复合物(C5h-9)及C3、IgG、IgA、IgM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进行观察,为研究瘢痕疙瘩组织局部的免疫状态提供依据。
磷酸化Smad2和Smad7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潘姝, 利天增, 李叶扬, 张涛, 梁岷
2006, 22(2): 133-134.
摘要:
Smads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受体下游信号蛋白,也是目前公认的介导TGF-β1胞内反应的主要通路。笔者通过检测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SF)中磷酸化Smad2和抑制性信号介导子Smad7的表达差异,拟探讨二者在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技术与方法
分析仪测定大面积烧伤患者嗜碱粒细胞假性升高原因分析
王丕明, 许振宗, 毛庆学, 李云, 郝莹
2006, 22(2): 134-134.
摘要:
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给烧伤救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有时在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白细胞分类时,发生与实际分类不相吻合的情况,在分析报告上往往提示嗜碱粒细胞分类假性升高。由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屏障受损严重,极易发生重度感染,白细胞分类在患者的病情判断、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为探明分析仪测定值出现误差的原因,笔者作了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学术信息
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烧伤流行病学特征
付小兵, 程天民, 粟永萍
2006, 22(2): 142-143.
摘要:
应新加坡创伤愈合学会主席Colin Song教授的邀请,笔者于2005年8月5—7日赴新加坡参加有关“干细胞和组织工程与创伤、烧伤治疗”的区域性国际学术交流会。在此次会议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等7个亚洲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报告了烧伤流行病学资料,现整理如下,供同行参考。
讲座
《中华烧伤杂志》退稿原因浅析
王旭
2006, 22(2): 144-146.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独立办刊已经6年。6年来,杂志刊出了许多烧伤专业的优秀学术论文,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的影响因子已达1.250。所刊论文基本上能够反映我国烧伤治疗水平和主要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烧伤及其有关的医学、生物学前沿理论,为及时展现我国烧伤医学的成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综述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王永权, 彭毅志
2006, 22(2): 147-150.
摘要: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类重要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虽然在体内的数量较少,但是其强大的抗原呈递和处理功能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DC的发育分化过程伴随着其由未成熟的前体细胞向成熟细胞的转变,未成熟的DC(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与成熟DC(mature dendritic cell,mDC)在表型特征以及生物学功能上都有区别,而imDC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体外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特异性低应答。临床上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是目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早期创面覆盖最直接、
Toll样受体4研究进展
华荣, 荣新洲
2006, 22(2): 150-153.
摘要: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类天然免疫受体,其分布十分广泛,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多形核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表面,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eular patterns,PAMP)进行识别、结合,并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进而导致炎性介质的释放,在天然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最终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
提高人工复合皮修复能力的新策略
柯昌能, 徐盈斌, 利天增
2006, 22(2): 153-155.
摘要:
寻求理想的皮肤替代物,可为大面积烧伤患者提供足够的皮源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中、小面积烧(创)伤患者创面修复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细胞学、材料学、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各种生物敷料和皮肤替代物相继出现,为实现皮肤的修复与再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具有表皮和真皮结构的复合皮(composite skin,cs),是当前皮肤组织工程学的研究热点。目前虽然在CS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有成品上市,但其修复能力有限。本文就当前CS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提高其修复能力的可能途径作一综述。
成就与风采
为了共和国的军事医学事业——记盛志勇院士
庞丽
2006, 22(2): 156-157.
摘要:
盛志勇,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创伤、烧伤外科专家,中国烧伤医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专家笔谈
对烧伤感染的认识过程
肖光夏
2006, 22(2): 158-160.
摘要:
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大面积烧伤患者骤然增多。我是首批受命跟随黎鳌院士进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病房的医务人员之一,至今已48年。回顾几十年来的历程,感受良多,此处只就防治烧伤感染方面谈点个人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