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3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肠源性机制的新认识
曹丽萍, 邓诗琳
2007, 23(4): 241-243.
摘要:
纵观当前对创(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肠源性发病机制的研究,其发生发展可分为3个环节:(1)严重创伤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发生MODS。(2)损伤肠道产生的肠源性毒性因子、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通过血液循环及肠道淋巴途径,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3)失控性炎性反应导致不可逆器官功能障碍,此环节是MODS发病机制中的最终环节
病例报告
烧伤合并严重喉损伤二例
牛希华, 邱长虹, 赵耀华, 何建民
2007, 23(4): 243-243.
摘要:
例1男,37岁。被10kV高压电击致四肢、面颈部损伤,在当地医院行左上肢截肢、气管切开术,伤后8d以“重度烧伤、食管气管瘘、头部外伤”转入我院。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8.2℃、脉搏10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8/70mmHg(1mmHg=0.133kPa)。左上肢截肢残端附有坏死焦痂,颈部甲状软骨、胸锁乳突肌部分外露,进食时呛咳并自甲状软骨处外流。入院后行左上臂中上1/3截肢、颈部扩创探查术。术中见甲状软骨大部分坏死,
金属支架治疗烧伤后气管狭窄一例
李冬军, 赵连魁, 齐顺贞, 陈良, 王淑娟, 李明, 梁栋
2007, 23(4): 256-256.
摘要:
患者男,35岁。于2005年5月因三氧化硫泄漏致全身多处烧伤,受伤环境为密闭空间。伤后即用清水冲洗约20min。伤后1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为36℃.脉搏98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为100/70mmHg(1mmHg=0.133kPa)。创面分布于头、面、颈、躯干及四肢。创面质硬呈皮革样,无触痛。诊断:(1)化学烧伤总面积60%,其中深Ⅱ度25%、Ⅲ度35%TBSA。(2)吸入性损伤。
特重度烧伤合并硝基氯苯中毒一例
郭志谦, 刘敏, 杨新蕾
2007, 23(4): 264-264.
摘要:
患者男,26岁,面部、躯干及四肢因化学物品爆炸致伤(爆炸产物为氰化亚铁及硝基氯苯),伤后1h收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痛苦面容、烦躁口渴,皮肤湿冷,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心率110次/min,呼吸21次/min。伤后18h,患者出现精神恍惚、嗜睡、持续酱油色尿、呼吸浅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常规检查:WBC23.8×10^9/L、血红蛋白108g/L、血细胞比容0.32、血小板计数81×10^9/L。
急性环氧乙烷烧伤合并中毒一例
汪斌
2007, 23(4): 283-283.
摘要:
患者男,45岁。2006年6月不慎将环氧乙烷喷溅至工作服上,40min后自觉皮肤有刺痛感、头晕、恶心、呕吐.立即脱去工作服用自来水冲洗伤处3h,并大量饮水催吐,呕吐时口感特殊甜味,无腹泻、咳嗽、呼吸困难。5h后收入笔者单位治疗。
伤口治疗中心的运作
韩春茂, 陈国贤
2007, 23(4): 302-303.
摘要: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专业的分工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得烧伤患者不断减少,而交通事故所致皮肤撕脱伤和合并骨折的伤口却逐渐增多。糖尿病的高发又使得糖尿病患者下肢溃疡增多。现实情况要求烧伤科医护人员必须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伤口,并且患者非烧伤伤口愈合后还涉及到随诊和康复治疗。2年前,笔者单位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兼并医院换药室成立了伤口治疗中心,现将该中心的运作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97%TBSAⅢ度烧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罗高兴, 刘永林, 彭毅志, 谢正华, 刘文, 陶莉菊, 胡嘉念, 黄跃生, 黄贤慧
2007, 23(4): 310-310.
摘要:
患者男,21岁,体质量60kg,因工作时不慎被埋人约800oC高温水泥中致体表烧伤99%,其中Ⅲ度97%、深Ⅱ度2%TBSA,约伤后3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自觉口渴、心慌、呼吸急促。创面肿胀,除右足底有约1%TBSA正常皮肤外,其余各处均被烧伤;除双侧腋窝等部分皮肤褶皱处和部分双足底共约2%TBSA的创基呈红白相间外,其余创面均为焦痂。立即予以平衡盐溶液、血浆等抗休克,
皮下脂膜炎性T淋巴细胞淋巴瘤致臀部慢性溃疡一例
沈小鹏, 贾赤宇, 柴家科
2007, 23(4): 311-311.
摘要:
患者男.44岁,2004年右侧臀部出现单发性、无痛性结节,未予以治疗。后因开车时臀部反复摩擦,结节表面皮肤破溃.溃疡逐渐增大。在外院治疗无效(用药成分不详),活检未见肿瘤细胞。2006年6月,患者自觉局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行走,收入笔者单位治疗。查体:患者右侧臀部溃疡14cm×12cm,中心明显凹陷,
特重度烧伤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一例
王伟, 李永华, 彭毅志
2007, 23(4): 312-312.
摘要:
患者男,42岁,被热水泥烧伤后立即送往当地医院抢救,伤后11h转入笔者单位。其亲属述患者2年前曾有1次心悸发作史,持续2~3min后自行缓解。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神情淡漠,体温37.2℃,脉搏88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92/70mmHg(1mmHg=0.133kPa)。胸部X线片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心肌酶谱: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9U/L,
头部电烧伤致颅骨长期外露一例
陈宗华, 蔡永捍, 付晋凤
2007, 23(4): 313-314.
摘要:
患者男,15岁,2005年4月被高压电烧伤后摔倒在地,立即收入当地医院治疗。诊断:(1)头、胸及四肢烧伤,总面积7%TBSA,Ⅳ度。(2)脑挫伤伴颅骨外露。治疗约10d,部分创面愈合,患者自动出院。2006年2月.患者因头皮缺损进入云南省云县人民医院治疗。入院时患者一般情况好.头额顶部见17cm×11cm头皮缺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并发皮肤坏死一例
周松晏, 路卫, 程大胜, 李巍
2007, 23(4): 313-313.
摘要:
患儿女.9岁,因“发热1d,伴躁动、意识障碍,面部及四肢出现淤斑9h”于2006年4月被收入长海医院治疗,,查体:体温38.9℃,血压112/72mmItg(1mmHg=0.133kPa),意识不清楚.心率142次/min,呼吸38次/min.躁动,四肢肌张力高,
脏器维护与营养支持
甘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对烧伤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吕尚军, 张勇, 孙勇, 吴炜, 尤忠义, 汪仕良, 彭曦
2007, 23(4): 244-248.
摘要:
目的了解甘氨酰谷氨酰胺二肽(简称甘谷二肽)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肌力学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36只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8只(不予烧伤)、烧伤组32只、谷氨酰胺组32只、甘氨酸组32只、甘谷二肽组32只。后4组均造成30%TBSAⅢ度烧伤。5组大鼠依次给予酪氨酸1.5g·kg^-1·d-1、酪氨酸1.5g·kg^-1·d^-1、谷氨酰胺1.0g·kg^-1·d^-1酪氨酸0.5g·kg^-1·d^-1、甘氨酸0.5g·kg^-1·d^-1+酪氨酸1.0g·kg^-1·d^-1、甘谷二肽1.5g·kg^-1·d^-1伤后12、24、48、72h检测大鼠心肌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腺苷-磷酸(AM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三磷酸(ATP)、细胞能荷(EC)的含量和主动脉收缩压(AOSP)、主动脉舒张压(AODP)及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力变化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结果后4组大鼠伤后心肌组织GSH、ATP和EC含量以及AOSP、AODP、LVSP、+dp/dtmax检测值普遍低于对照组(P〈0.01),AMP、ADP含量则普遍高于对照组(P〈0.01)。与烧伤组比较,后3组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变。伤后12h甘谷二肽组的GSH含量为(72.7±1.7)μmol/g,高于谷氨酰胺组(67.8±3.8)μmol/g(P〈0.01);该时相点EC、AOSP的检测值亦高于谷氨酰胺组(P〈0.01)。伤后48h甘谷二肽组GSH、EC、AOSP的检测值高于甘氨酸组(P〈0.01)。结论大鼠烧伤后给予谷氨酰胺、甘氨酸和甘谷二肽,能不同程度改善心肌组织GSH、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缓解心肌力学功能的下降。甘谷二肽的疗效明显优于谷氨酰胺或甘氨酸,提示它对烧伤后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高密度脂蛋白对严重烫伤大鼠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郑庆亦, 胡安根, 张闽峰, 陈锦河, 蔡少甫, 郑健生, 张阳根
2007, 23(4): 249-252.
摘要:
目的了解高密度脂蛋白(HDL)对严重烫伤大鼠肺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15只)、烫伤组(60只)和HDL组(60只)。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其余2组均造成30%TBSAIII度烫伤,伤后常规补液,其中HDL组伤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入HDL(80mg/kg)。检测2组烫伤大鼠伤后12、24、48、72h血清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检测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观察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另检测对照组上述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ICAM—1、TNF—α的含量及PCO,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PO,显著降低(P〈0.05)。HDL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烫伤组比较,各时相点ICAM—1、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伤后48h,烫伤组ICAM-1、TNF—α分别为(3.42±0.25)μg/L、(4.04±0.28)ng/L,明显高于HDL组[(2.24±0.14)μg/L、(3.35±0.22)ng/L,P〈0.05或P〈0.01]。烫伤组大鼠伤后48h肺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肺内血管扩张出血,部分小血管管腔内红细胞淤滞凝集,形成“假血栓”;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松弛,内皮细胞水肿。HDL组肺内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较紧密。结论HDL对严重烫伤大鼠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ICAM—1、TNF—α表达有关。
重组胰高血糖素样多肽2对烧伤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赵云, 王凤君, 王裴, 陈渝, 汪仕良
2007, 23(4): 253-256.
摘要:
目的验证重组胰高血糖素样多肽2(GLP-2)对严重烧伤大鼠的肠道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对照组;重组GLP-2治疗组(重组治疗组),烧伤后4h皮下注射重组GLP-2,100nmol·kg^-1·d^-1;化学合成GLP-2治疗组(合成治疗组),烧伤4h后皮下注射合成GLP-2,剂量同上。每组6只大鼠。伤后第7天检测各致伤组大鼠肠黏膜通透性、肠黏膜湿质量与肠段及躯壳质量比、肠黏膜蛋白含量以及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正常对照组观察指标相同。结果重组治疗组及合成治疗组与烧伤对照组[(0.350±0.040)mg/m1]比较,大鼠肠黏膜通透性明显降低(P〈0.01),分别为(0.250±0.026)、(0.243±O.008)mg/ml;肠黏膜湿质量与躯壳质量比及肠黏膜蛋白含量明显增加,重组治疗组大鼠肠黏膜蛋白含量为(57.9±2.8)mg/g,高于合成治疗组(48.9±4.1)mg/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致伤组大鼠伤后第7天肠黏膜绒毛明显变短脱落、排列紊乱、基底层变薄。重组治疗组损伤较烧伤对照组有所减轻,与合成治疗组大鼠无明显区别。结论重组GLp02与合成GLP-2,能减轻烧伤大鼠肠道损伤,具有明显的肠道保护作用。
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郭光华, 蔡晨, 范骏, 张红艳, 李国辉
2007, 23(4): 257-260.
摘要:
目的了解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大鼠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D大鼠分为标准营养组(EN组)和免疫营养组(EIN组),每组32只。将两组大鼠制成烧伤总面积30%TBSA的Ⅲ度烫伤模型,于伤后1、4、7、10d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浆细胞数量及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变化。另取8只健康大鼠检测上述指标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1)与正常值比较,伤后EN组CD3^+、CD4^+、CD4^+/CD8^+降低但CD8^+升高,与各项指标大部分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伤后10d与EN组(CD4^+/CD8^+为1.26±0.10)比较,EIN组CD3^+、CD4^+、CD4^+/CD8^+(CD4^+/CD8^+为1.86±0.25)升高而CD8^+下降(P〈0.01)。(2)伤后4、7、10d,EIN组肠黏膜PCNA表达水平、浆细胞数量及肠黏液S-IgA含量较EN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烫伤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可以提高全身及肠道免疫功能,效果优于标准肠内营养。
胰岛素干预对严重烧伤后早期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效应
张万福, 高峰, 王耘川, 朱雄翔, 汤朝武, 王跃民, 胡大海
2007, 23(4): 261-264.
摘要:
目的了解胰岛素对严重烧伤后早期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效应,并分析相关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成假伤组(7只)、烧伤组(7只)和处理组(7只)。后2组制成30%TBSAⅢ度烧伤(用94℃水浴烫伤)模型,假伤组37℃水浴模拟致伤过程。伤后即刻,各组经腹腔注射等渗盐水(40ml/kg)抗休克,同时处理组皮下注射胰岛素3U/kg、另2组同法注射等体积等渗盐水。伤后24h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态及结构,检测其血糖、血清一氧化氮(NO)及各型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结果镜下可见,处理组较烧伤组主动脉内皮细胞受损程度明显减轻。伤后24h,假伤组、烧伤组、处理组大鼠血糖分别为(4.9±0.8)、(8.2±1.0)、(7.1±0..7)mmol/L,后2组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1),但处理组明显低于烧伤组(P〈0.05)。处理组血清NO、总NOS和结构型NOS(cNOS)水平均明显高于烧伤组(P〈0.01),但2组血清诱导型N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干预可保护严重烧伤后早期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其机制可能与促cNOS水平升高从而使生理态NO合成增加有关。
经验交流
烧伤后局部应用碳酸利多卡因镇痛80例
王海龙
2007, 23(4): 252-252.
摘要:
良好的镇痛措施不仅可以减少烧伤患者的痛苦,还能明显减轻伤后应激反应、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率。目前常用的口服或静脉方式均为全身用药,创面药物有效浓度低于局部用药,镇痛效果较差。笔者单位在近2年的烧伤治疗中尝试局部应用碳酸利多卡因镇痛,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烧伤后并发感染性湿疹样皮炎16例
王杨, 路青, 王锦文, 徐珲, 何一波
2007, 23(4): 260-260.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烧伤治疗中晚期出现感染性湿疹样皮炎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0~72岁。烧伤总面积1%~15%TBSA,深Ⅱ、Ⅲ度。患者入院后创面周围皮肤发红,之后1~3d发红区域出现密集小丘疹,有严重瘙痒感。其中5例患者皮疹遍及全身,另有3例患者丘疹转化成水疱,有渗出、糜烂。
救治硝基氯苯烧伤16例
张元海, 杨顺江, 余清卿, 蒋瑞明, 刘利平, 叶春江
2007, 23(4): 295-295.
摘要:
1临床资料; 1997-2006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硝基氯苯烧伤患者16例,均为男性,年龄23~53岁。伤后4h内入院,烧伤面积1%~10%TBSA9例,11%~20%TBSA7例,浅Ⅱ~Ⅲ度。创面主要分布于面部。1例面颈部深Ⅱ度烧伤患者伴中度吸入性损伤;12例患者伴化学中毒,其中轻度9例、中度1例、重度2例;并发严重溶血2例、肝功能异常7例、肾功能异常1例。
手背深Ⅱ度烧伤52例
夏成德, 赵耀华, 雷会民, 牛希华, 狄海萍
2007, 23(4): 303-304.
摘要:
2001—2006年,笔者单位对52例手部烧伤患者行浅切痂+大张自体皮移植术,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8—55岁,烧伤总面积5%~35%,其中深Ⅱ度5%~30%、Ⅲ度2%~8%TBSA。手背部创面均为深Ⅱ度,共计66只伤手。致伤原因:火焰烧伤32例、热液烫伤12例、电弧烧伤5例、其他原因烧伤3例。
移植Meek皮片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22例
叶胜捷, 张文振, 李泳焱, 陈如俊, 庞淑光, 方声教, 章锦成, 叶鹂柳, 方庆伟, 郑庆兴
2007, 23(4): 304-305.
摘要:
2005年3月-2006年6月,笔者单位对22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应用Meek植皮机(上海贵群经贸有限公司)行皮肤移植术,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回植中厚皮与全厚皮治疗四肢皮肤撕脱伤32例
赵茂荣
2007, 23(4): 306-306.
摘要:
四肢皮肤撕脱伤临床上较常见,伤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及创面愈合质量、肢体功能的恢复关系密切。1993年12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将32例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撕脱的自体皮肤制成中厚皮或全厚皮,移植修复原创面(以下简称回植),并观察其疗效。
窄蒂脐旁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电烧伤36例
方声教, 叶胜捷, 李泳焱
2007, 23(4): 307-307.
摘要:
2000年1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应用窄蒂脐旁穿支皮瓣转移修复手指电烧伤36例(95指)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简易浸浴疗法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黄润文, 李玲, 连贵君
2007, 23(4): 308-308.
摘要:
浸浴疗法是处理烧伤创面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效的浸浴治疗能减少创面细菌和毒素,降低创面感染率。2005年10月-2006年10月,笔者单位对20例烧伤患者应用简易浸浴疗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汇涵术泰护创液用于烧伤感染创面的疗效
李建华, 高灵宝, 罗斌杰, 纪赓, 陈传俊, 于益鹏
2007, 23(4): 309-309.
摘要:
由于各种新型抗生素、激素的大量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烧伤创面感染愈难控制。笔者单位2005年2月-2006年8月对感染6种耐药菌株的烧伤患者创面应用汇涵术泰护创液,取得较满意疗效。
45例烧伤患者中后期低血红蛋白低血钾低白蛋白的治疗
谢正华, 尚新志
2007, 23(4): 318-318.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2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从其他医院转入的中后期烧伤患者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3—60岁。烧伤总面积为30%-80%,其中深Ⅱ、Ⅲ度面积为15%-30%TBSA。入院时间为伤后24~52d。入院时查体:患者精神差,贫血貌,创面感染重。血红蛋白为59—86g/L,血钾2.42~3.15mmol/L,白蛋白21-33g/L,均有低血红蛋白、低血钾、低白蛋白(简称“三低”),部分患者同时合并有高钠、高氯及高血糖。
论著
热休克蛋白90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赵晓辉, 彭毅志, 王元元, 黄跃生
2007, 23(4): 265-268.
摘要:
目的探讨内源性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缺氧心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加入HSP90特异性阻断剂格尔德霉素后再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于缺氧后1、3、6、12、24、48h用噻唑蓝法检测心肌细胞的活力;缺氧24h,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缺氧1、3、6、12、24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中内源性HSP90及AKT表达水平。结果(1)缺氧24、48h,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缺氧12h即开始明显下降,缺氧48h时明显低于缺氧组(P〈0.05)。(2)缺氧24h,缺氧组细胞AI为(10.7±1.2)%,明显高于正常组[(1.9±0.3)%.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AI为(26、3±5.3)%,明显高于缺氧组(P〈0.01)。(3)缺氧12h,缺氧组心肌细胞内源性HSP90及AKT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与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缺氧24h,缺氧组有所下降.格尔德霉素+缺氧组则下降更明显。结论内源性HSP90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活力有重要作用.缺氧心肌细胞AKT表达水平可受内源性HSP90表达水平的影响。
上肢热压伤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治疗
王强, 赵玉玲, 曹全斌, 胡福兴, 朱典勇
2007, 23(4): 269-271.
摘要:
目的探寻肢体热压伤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案。方法对8例上肢严重热压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减压术,但对肢体血运的改善不明显。行血管探查得知患肢均合并肱、桡、尺动脉或掌深、浅弓损伤,采用直接吻合、屈曲肢体吻合、大隐静脉移植等方式修复血管并移植中厚皮片或带蒂胸脐皮瓣封闭创面。结果l例肱动脉修复后创面植中厚皮片者因无良好的软组织覆盖,术后4周血管再度栓塞导致上臂中段截肢。7例血管修复后创面移植皮瓣的患者肢体血供完全恢复并得以完整保留。结论及时行血管探查和修复以及选择周围良好的软组织覆盖,是治疗热压伤合并主干血管损伤的关键措施。
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率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
杨红明, 于燕, 柴家科, 胡森, 雷树红, 张冬青, 陶白江, 张国安, 贺立新, 姚咏明
2007, 23(4): 272-275.
摘要:
目的了解烧伤延迟复苏时CDl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的变化,分析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25例烧伤延迟复苏患者,于伤后1、3、7、14、28d取外周血,其中7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脓毒症,于脓毒症发生后连续2d亦取其外周血。另取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3、7、14、28d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分别为(15±6)%、(74±5)%、(264±17)%、(284-16)%、(474-16)%,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924±10)%,P〈0.01];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症后1、2d,该指标亦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及非脓毒症患者伤后1、7、14、28d(P〈0.01)。脓毒症患者TNF—d检出率及TNF—α、IL-10浓度,均高于非脓毒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0.05或P〈0.01)。伤后1、7、28d,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与IL—1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963、-0.7459、-0.8474,P〈0.01)。结论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促炎性介质释放量增加,并发脓毒症时则更为严重。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可作为动态检测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有效指标。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在烧伤后早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闵安杰, 张丕红, 肖目张, 任利成, 张明华, 岳丽青, 黄晓元
2007, 23(4): 276-279.
摘要:
目的了解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烧伤后早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8例健康志愿献血者(健康对照组)及伤后48h内入院的29例轻、中度烧伤患者(烧伤1组),9例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烧伤2组),采集其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半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单核细胞TREM-1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TREM-1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健康对照组、烧伤1组、烧伤2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REM-1mRNA表达量分别为0.74±0.13、1.24±0.09、1.46±0.07,细胞表面TREM-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9±4)%、(51±6)%、(71±7)%。烧伤1组、烧伤2组以上2项指标及血浆中TNF-α、IL-1β含量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0)。3组受试人员血浆中TNF—d、IL-1p的含量与TREM一1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68、0.72,P=0.000)。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REM-1表达增高,这一变化与炎性因子分泌相关;TREM-1参与了烧伤后急性炎性反应的发生与发展。
氯化镧对内毒素/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株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抑制作用
娄远蕾, 郭菲, 汪泱, 谢安, 刘玉霞, 李国辉
2007, 23(4): 280-283.
摘要:
目的了解氯化镧(LaCl3)对内毒素/脂多糖(LPS)刺激的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分为空白对照组、LaCl、组、LPS组和LaCl3+LPS组。前3组细胞分别用常规培养液、含2.50μmol/L LaCl3的培养液、含1mg/L LPS的培养液培养24h,LaCl3+LPS组用含2.5μmol/LLaCl,的培养液培养24h后,换为含1mg/L LPS的培养液培养24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iNOS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强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反转录一PCR测定iNOS的mRNA表达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iNOS主要分布于各组细胞的胞质中,空白对照组和LaCl3组荧光强度极弱;LPS组荧光强度最强,阳性细胞百分率为44.4%,明显高于LaCl3+LPS组(11.8%,P〈0.05)。LPS组i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均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LaCl3可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抑制LPS诱导的iNOS过度表达,减少NO生成,提示LaCl3能拮抗LPS诱导的iNOS过度活化。
表皮生长因子对肿瘤坏死因子α致HaCaT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梁鹏飞, 黄晓元, 陈北方, 蒋碧梅, 龙剑虹, 张丕红, 杨兴华
2007, 23(4): 284-287.
摘要:
目的了解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导致HaCaT细胞凋亡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B(PPAR[3)的表达情况,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HaCaT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将培养的HaCaT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TNF—α小剂量组(10ng/ml TNF-α处理)、TNF—α大剂量组(20ng/mlTNF-α处理)、EGF+TNF—α小剂量组、EGF+TNF—α大剂量组,后2组先用20ng/mlEGF培养4h后,再分别予以10、20ng/ml TNF—α处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easpase.3)荧光检测试剂盒测定caspase-3的活性,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5、10、20、40ng/ml的EGF处理HaCaT细胞,采用反转录.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PAR[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与TNF-α小剂量组[(32±6)%]、TNF-ct大剂量组[(57±6)%]比较,EGF+TNF—α小剂量组、EGF+TNF-α大剂量组细胞凋亡率[(20±3)%、(28±4)%]明显下降(P〈0.01),caspase-3活性降低、存活率上升(P〈0.01)。20ng/mlEGF处理细胞时,PPAR[3mRNA及其蛋白表达最强。结论EGF在抑制TNF-α导致的HaCaT细胞凋亡的同时,亦增强细胞中PPARβ的表达。
微管解聚剂在缺氧早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害中的作用
邝勇, 黄跃生
2007, 23(4): 288-291.
摘要:
目的了解微管解聚剂在缺氧早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Wistar乳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微管解聚组(培养液中加入4μmol/L秋水仙碱)、缺氧组、缺氧解聚组(4μmol/L秋水仙碱联合缺氧处理)。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4组细胞线粒体分布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生物氧耗呼吸仪检测呼吸调节比(RCR),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腺苷三磷酸(ATP)含量。缺氧组及缺氧解聚组所设时相点为缺氧后10、20、30、60min。结果正常组线粒体呈粒状、排列规则,微管解聚组较之发生轻微改变:缺氧20、30、60min,缺氧解聚组线粒体分布的无规律性及形态结构损害均较缺氧组严重;细胞RCR分别为1.58±0.37、1.51±0.32、1.12±0.11,明显低于缺氧组3.85±0.56、2.98±0.44、1.79±0.73(P〈0.01);ATP含量分别为(419±83)、(326±73)、(295±58)ng/mg,亦明显低于缺氧组(475±68)、(397±59)、(336±67)ng/mg(P〈0.01)。结论微管解聚剂可加重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线粒体分布紊乱和形态结构损害,以及线粒体呼吸功能和能量代谢障碍,它在线粒体缺氧损害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封闭负压引流对猪爆炸伤创面毛细血管新生的影响
李学拥, 李望舟, 李跃军, 吕小星, 李靖, 陈绍宗, 李金清
2007, 23(4): 292-295.
摘要: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VAC)技术对猪爆炸伤感染创面肉芽组织毛细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各造成1个面积为(7.3±1.0)cm。爆炸伤创面,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8个创面)和治疗组(8个创面)。两组均在伤后2d行创面处理。对照组:创面清创后覆盖单层油纱;治疗组:清创后用VAC治疗。各组均于处置前及处置后1、3、6d切取2mm×2mm×2mm的创面组织行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周皮细胞的分化、ImageC软件行毛细血管管腔面积计算及图像处理。结果对照组处置前及处置后1、3d,创面毛细血管较少,且血管内皮细胞周围缺少周皮细胞包裹;处置后6d毛细血管增多,有少量周皮细胞包裹。治疗组处置后1d毛细血管增加,并有充足的周皮细胞包裹;此后有周皮细胞包裹的毛细血管逐渐增多。治疗组处置后1、3、6d创面内结蛋白阳性颗粒吸光度值(2569±330、3984±377、9611±960)均高于对照组(91±54、199±85、1552±298,P〈0.01)。对照组处置后1、3、6d毛细血管管腔总面积较小,分别为[(59±36)、(250±70)、(938±287)μm^2],均小于治疗组[(818±234)、(4518±1080)、(9058±1656)μm^2,P〈0.01]。结论与常规换药相比,VAC不仅能使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肉芽组织内新生毛细血管形成,还能促进周皮细胞分化,增加毛细血管管腔面积。
消息
消息
2007, 23(4): 271-271.
摘要:
消息
2007, 23(4): 279-279.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关于增聘国际编委的公告
2007, 23(4): 287-287.
摘要:
更正启事
2007, 23(4): 305-305.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稿约
2007, 23(4): 319-320.
摘要:
短篇论著
利用胎儿表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陶克, 陈璧, 丁国斌, 谢松涛, 胡大海
2007, 23(4): 296-297.
摘要:
DMEM培养基、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霍乱毒素、dispase酶(美国Gibco公司),小鼠Ⅳ型胶原、L-谷氨酰胺、纤维蛋白、牛胰岛索(美国Sigma公司).角蛋白14单克隆抗体、角蛋白19、整合素B,(美国ADI公司),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凝血酶(奥地利Immuno AG公司),聚乙醇酸(PGA,日本Synthecon公司,
加温输液对兔烧伤休克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谭清彦, 杨传山, 冯玉芳, 王爱, 张红英, 王德昌
2007, 23(4): 298-299.
摘要:
严重烧伤后休克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是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休克期常并发的低体温能增加患者的血液黏度,对组织灌流不利,加重缺血性损伤及休克。快速有效地复温是烧伤休克复苏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我们通过加温输液的方法对烧伤休克兔进行复苏,观察其血液流变学情况,以期为临床不断完善烧伤休克期复苏措施提供实验依据。
人端粒末端转移酶反转录酶及bel-2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黄勇, 邢新
2007, 23(4): 299-300.
摘要:
端粒末端转移酶的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端粒末端转移酶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e transcriptase,hTERT)可能在端粒末端转移酶活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关端粒末端转移酶激活的机制及其与bcl-2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鲜见报道。笔者通过检测hTERT、bcl-2mRNA在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端粒末端转移酶激活机制及其意义。
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全身性炎性反应的实验观察
曹卫红, 胡森, 柴家科, 孙丹, 盛志勇
2007, 23(4): 300-301.
摘要:
全身性炎性反应是创(烧)伤后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I/R)在其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复制肠道部分I/R动物模型,观察兔肠系膜上动脉(SMA)阻断前后多种炎性介质水平及脏器功能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创伤后失控性炎性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技术与方法
介绍一种自制高压注射器
周晓力, 范立勤, 周琦
2007, 23(4): 314-314.
摘要:
临床上常因局部组织压力大推注药物困难(如瘢痕内注射),而常用的注射器均不能完成此类操作。为此,笔者研制了一种高压注射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z101236121.6),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基层园地
应用辐照猪皮治疗烧伤患者36例
胡建武, 姜娟, 任继魁, 许刚, 孙晶洁
2007, 23(4): 315-315.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2年12月-2006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烧伤患者36例,其中男32例、女4例,年龄3~46岁[(26.2±2.3)岁]。烧伤总面积为15%~98%,其中浅Ⅱ度3%~21%、深Ⅱ度11%~67%、Ⅲ度4%~87%TBSA。创面主要分布于四肢,少量在躯干。
综述
烧伤后水肿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马兵, 夏照帆
2007, 23(4): 316-318.
摘要:
烧伤后普遍存在局部水肿。严重烧伤后早期进行液体复苏等综合治疗,虽然是针对低血容量状态、低蛋白血症以及严重的组织缺氧,但与烧伤后组织水肿形成密切相关或互为因果。因此,有必要对烧伤后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