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0卷  第2期

专家论坛
烧伤后病理性瘢痕防治研究的思考
鲁开化, 李荟元
2004, 20(2): 65-66.
摘要:
笔者是烧伤与整形专业的临床医师,从业50多年以来,亲眼目睹了烧伤后瘢痕增生与挛缩畸形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及危害,对其防治进展一直很关注.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必然产物,除极表浅的外伤(含浅Ⅱ度烧伤)不形成瘢痕外,其余创伤均以瘢痕愈合告终.一般情况下瘢痕愈合较平整,不引起外形与功能障碍,因而称为正常瘢痕(normal scar).然而,烧伤患者中约有33%~91%出现高出皮面的异常增生[1],表现为真皮组织过度增生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大量沉积,影响外观与功能,称为异常瘢痕(abnormal scar)或病理性瘢痕,包括临床上的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及瘢痕疙瘩(keloid).
烧伤瘢痕的防治难点
吴宗耀
2004, 20(2): 67-68.
摘要:
烧伤的后遗症很多,肥厚性瘢痕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愿提出防治中的几个难点,盼同道共谋解决.
经验交流
高原地区烧伤创面细菌学调查分析
王洪斌, 李素芝, 何代平, 肖成志, 黄应红, 王雪莎
2004, 20(2): 66-66.
摘要:
为了解高原地区烧伤创面的细菌学特点,笔者对本单位1998年5月~2002年5月收治的124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学调查,现报道如下.
治疗氢氟酸烧伤35例
李罗珠, 陈玉林, 于益鹏, 孙步梅, 陈传俊
2004, 20(2): 68-68.
摘要: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88年5月~2000年9月共收治氢氟酸烧伤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9~56岁.烧伤面积为3%~19%TBSA;伴吸入性损伤17例(轻度8例、中度8例、重度1例),其中行气管切开11例.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钙降低(1.02~2.00 mmol/L),其中7例躁动、眼睑和球结膜水肿,3例心律不齐.患者创面先用清水冲洗30 min,再持续用10%葡萄糖酸钙湿敷;早期(伤后2~8 h)行切/削痂术,术中见13例患者伴骨外露,用皮瓣Ⅰ期修复.部分创面在清创后3~5 d后行皮片移植术.血钙低者每降0.1 mmol/L补钙2 g/d,最大剂量达36 g/d,48 h内血钙浓度恢复正常.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静脉滴注地塞米松20~60 mg/d,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尽早作气管切开.本组患者共治愈34例,治愈率为97.14%,于伤后2~4周出院;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呼吸功能衰竭.
烧伤延迟复苏快速补液治疗体会
吴小云, 张国兴, 李菊成, 王建华
2004, 20(2): 75-75.
摘要: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0年3月~2001年11月收治烧伤患者152例,其中男103例、女49例,年龄15~58岁[(31.12±12.45)岁].烧伤总面积30%~90%,Ⅲ度15%~70%TBSA.致伤原因:火焰烧伤64例、热液烫伤56例、鞭炮炸伤32例.合并轻、中度吸入性损伤者63例(均伴有烧伤休克).入院时间:伤后4~12 h[(6.15±2.50)h].将1990~ 1993年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1993年以后的118例患者设为治疗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皮下注射法的改进
赵耀华, 吴兰草, 赵春安, 曹平
2004, 20(2): 81-81.
摘要:
烧伤、整形手术中,为获取较薄、较大的皮片,减少创面出血,常采用皮下注射法推注液体,操作耗时、费力.笔者应用上海安吉尔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AJ 5800型电脑输液泵进行自动皮下注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作简单介绍.
应用磺胺嘧啶银软膏面膜治疗面部烧伤创面
李凯
2004, 20(2): 94-94.
摘要:
面部为暴露部位,烧伤发生率较高,治疗时多采用暴露疗法,即用磺胺嘧啶银(SD-Ag)软膏外涂创面,3次/d,换药时再将残留的药膏清除.此操作较繁琐,药物难以涂抹均匀.为此笔者制作了"SD-Ag软膏面膜"用以治疗面部烧伤创面,效果较好.
指蹼瘢痕粘连畸形的修复
杨建申, 常明, 柳建中, 岳海涛
2004, 20(2): 101-101.
摘要:
手部深Ⅱ、Ⅲ度烧伤常造成指蹼间瘢痕挛缩,进而形成假蹼、粘连及不同程度的并指畸形.1978年1月~2000年12月,笔者单位治疗手部烧伤愈后指蹼瘢痕粘连926例,效果较为满意.
应用腹部薄皮瓣修复手部热压伤26例
巴特, 王凌峰, 曹胜军, 新巴雅尔
2004, 20(2): 107-107.
摘要: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0~2002年收治热压伤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21~42[(28.46±7.36)]岁.烧伤面积1%~5%TBSA,均为Ⅲ度.创面分布:手背及前臂均烧伤13例,仅手背5例,手背并多指3例,手掌并腕前屈侧2例,手背并手掌2例,手指掌背侧中远端1例.合并症:合并指骨骨折6例12指,肌腱缺损4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软组织挫裂伤2例,皮肤撕脱伤1例.损伤程度按田社民等[1]提出的分类方法划分为中度损伤21例,重度损伤5例.
救治小煤窑瓦斯爆炸烧伤46例
姜功平
2004, 20(2): 108-108.
摘要:
临床资料:1995~2002年笔者单位共收治46例小煤窑瓦斯爆炸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平均38岁.烧伤面积﹤31%15例、31%~50%15例、﹥50%TBSA 16例.浅Ⅱ度创面平均占20%、深Ⅱ度平均占60%、Ⅲ度平均占20%TBSA,创面污染严重.均伴有吸入性损伤,其中轻度25例、中度10例、重度11例,无暴震伤.入院时间:伤后4 h内6例,5~8 h 10例,9~14 h 30例.入院时患者均无尿、口渴,部分患者已处于休克状态.
药物实验中动物创面包扎方法的改进
吴凤云, 鲁立新, 胡静珠, 丁冬琴
2004, 20(2): 108-109.
摘要:
外用药在实验阶段常用动物创面进行药物毒性和疗效等观察,创面敷料必须妥贴、包扎牢固.若敷料滑脱易使创面暴露及受到意外损伤,甚至令动物自食创面组织及药物,导致实验失败,以豚鼠和大白兔等实验动物多见.为此,近4年笔者单位采用改进的背心包扎法包扎131个豚鼠创面,较传统方法包扎的130个创面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七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烧伤的诊治特点
付晋凤, 赵辉, 黄斌, 曾明, 魏迪南
2004, 20(2): 109-109.
摘要:
临床资料:1999年6月~2002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烧伤患者7例,其中男6例、女1 例,年龄19~27岁,均有吸毒史.多因快速静脉推注海洛因后失去知觉,跌倒在火源上致伤,与热源接触时间较长,创面较深.入院时患者及家属隐瞒烧伤原因,否认有吸毒或不正常的性行为史.BSA的患者经治疗已重返工作岗位.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与管理
赵春安, 田社民, 牛希华, 景福琴
2004, 20(2): 110-111.
摘要:
大面积深度烧伤抗休克和Ⅲ度创面早期手术是烧伤早期治疗的重点.医疗与护理是否及时、方案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得当,对治疗全程影响较大.笔者单位自2000年建立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后,不仅提高了医护质量,而且治愈率明显上升.
56例艾滋病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烧伤后的院内感染控制
刘建涛, 常兰英, 黄春晓, 李孟和
2004, 20(2): 110-110.
摘要:
目前国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居高不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为数更多.此类患者烧伤后如何进行有效的院内感染控制,成为治疗中的一大难题.2000年1月~2002年1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患者480例,其中HIV呈阳性者6例占1.25%,HBV呈阳性者50例占10.42%.6例HIV患者中男、女各3例,年龄18~30岁,烧伤面积5%~30%TBSA,均有吸毒、卖淫或嫖娼史且无正当职业,其中3例患有性病.对上述HIV、HBV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消毒隔离措施,其中HIV感染者行保守治疗;HBV感染者行手术14例次,均治愈,且未出现交叉感染,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点状游离皮片几何形状对皮片扩展的影响
杨苓山, 周德
2004, 20(2): 117-117.
摘要:
治疗大面积烧伤时常移植点状游离皮片,皮片成活后,周边的表皮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向外扩展,而皮片中心的表皮细胞并不增殖.因此,皮片周边的表皮细胞数(简单理解为皮片的周长)决定了皮片的扩展程度.
瘢痕的形成与防治
烧伤后下肢严重瘢痕挛缩的治疗
鲁开化, 郭树忠, 艾玉峰, 马显杰
2004, 20(2): 69-71.
摘要:
目的总结烧伤后下肢严重瘢痕挛缩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视挛缩程度切除60例烧伤后下肢严重瘢痕挛缩患者的腘、踝部瘢痕组织,用牵引、植皮等方法修复挛缩畸形.结果本组患者通过持续牵引、植皮后,患部活动功能均获得恢复.结论严重关节挛缩畸形的患者采用瘢痕切开松解、持续牵引的方法治疗,无需行肌腱移植与延长术,功能恢复良好.
反义寡核苷酸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和胶原合成的作用
刘剑毅, 李世荣, 纪淑兴
2004, 20(2): 72-75.
摘要: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人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在脂质体介导下,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硫代磷酸化CTGF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至HKF中,设为CTGF ASODN治疗组(AT组),同时设脂质体对照组(LC组,仅加入脂质体)和空白对照组(C组,不加脂质体和ASODN).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TGF ASODN在各组细胞中的分布;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细胞中CTGF mRNA指数(RI);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结果转染后12 h, AT组细胞胞浆内可见大量荧光,LC、C组HKF内无此现象.AT组转染后48 h RI值为0.12±0.62,明显低于LC组值0.51±0.18及C组值0.54±0.35 (P<0.01).AT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为108.96±79.05,较LC组值171.24±14.99及C组值165.38±43.61低 (P<0.01).结论CTGF ASODN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HKF中CTGF基因表达和胶原合成,表明CTGF在人瘢痕疙瘩纤维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核心蛋白多糖及其mRNA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张志, 刘琰, 章雄, 许伟石
2004, 20(2): 76-78.
摘要:
目的检测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核心蛋白多糖的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核心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与其合成的关系.方法取10例手术剩余的正常皮肤、包皮和22例手术切除的瘢痕组织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心蛋白多糖在标本组织中的含量及其分布,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皮肤的真皮中核心蛋白多糖含量丰富,mRNA呈低表达.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核心蛋白多糖含量在6个月内(18 403±7193)极少,7~12个月(42 937±9662)逐渐增加,13~36个月(86 231±16 285)持续增加,36个月以后(130 943±17 458)其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mRNA水平在6个月内低于正常,7~12个月呈高表达,13~36个月呈持续高表达,36个月后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表达水平.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核心蛋白多糖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合成减少,核心蛋白多糖的增加与瘢痕组织稳定的时间相一致,提示核心蛋白多糖的延迟出现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关.
腱糖蛋白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贺肖洁, 韩春茂
2004, 20(2): 79-81.
摘要:
目的观察腱糖蛋白C(Tn-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取瘢痕患者的瘢痕疙瘩和6~10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各10例,并取部分患者距瘢痕边缘1 cm的正常皮肤;另取手术剩余的正常成人皮肤组织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n-C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成人皮肤中的表达. 结果正常成人皮肤中Tn-C表达稀少,局限在真皮-表皮交界的乳头真皮,部分靠近基底膜血管和皮肤附件.Tn-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真皮瘢痕组织、皮肤附件中呈弥散分布,表达显著增强(P<0.01),以瘢痕疙瘩的增强尤为明显.瘢痕疙瘩旁正常皮肤附件的Tn-C较正常皮肤表达增强,在增生性瘢痕旁的正常皮肤中未见到Tn-C的高表达.结论Tn-C在瘢痕疙瘩和6~10个月增生性瘢痕中呈异常高表达,值得进一步研究.
新型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杨东运, 李世荣, 李钢, 刘剑毅, 王珍祥, 毋巨龙, 陈艳清
2004, 20(2): 82-84.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增生性瘢痕(HS)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HS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方法在100只裸鼠背部分别作2.0 cm×1.5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移植人全厚皮肤;皮片存活后用加热的铜棒造成深Ⅱ度烫伤,观察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情况.结果皮片完全存活的86只裸鼠中,67只有明显、持续的瘢痕增生,占78%.增生瘢痕的外观和组织学特点与人体增生性瘢痕相似.瘢痕增生的平均厚度为0.34 cm,最厚0.60 cm,增生时间为63~217 d,平均128 d.结论该模型瘢痕增生明显、增生持续时间长,可用于观察创面愈合至瘢痕形成的全过程,是目前较为稳定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刘旺, 蒋游晖, 李友良, 林子豪, 江华, 谭谦, 章建林, 汪滋民
2004, 20(2): 85-87.
摘要: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取瘢痕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标本各12例,并设患者自身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为对照.体外分离、培养上述组织标本的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和基因测序法,检测各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中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增生性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中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病例报告
治愈会阴部深度烧伤二例
李永忠
2004, 20(2): 71-71.
摘要:
2001年12月~2002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会阴部深度烧伤患者2例,经行早期切痂、延期植皮,效果良好.
烧伤后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一例
王艳华
2004, 20(2): 97-97.
摘要:
患者烧伤后出现创面及全身感染较为多见,而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报道较少.该病多见于出生后1~5周的婴儿;成人罕见发病,且预后差,死亡率超过 50%[1].现将笔者单位2002年5月收治的1例该类患者报道如下.
烧伤瘢痕溃疡癌变一例
王会军, 张捷, 蒋永能, 赵炳瑜, 鲁冰
2004, 20(2): 111-111.
摘要:
患者男,34岁.1982年被火焰烧伤双下肢,总面积40%TBSA,均为Ⅲ度,曾在笔者单位住院治疗.经抢救并行手术植皮、双足趾截肢术,创面愈合.
治愈烧伤患者术后皮下组织霉菌感染一例
王志强, 蔡宝仁, 肖杰, 孔繁英, 田玮
2004, 20(2): 112-112.
摘要:
患者男,32岁.因锅炉管道爆炸致全身多处烫伤,伤后30 min入院.查体:患者烦躁,呼吸费力,口渴,四肢湿冷.体温 36.2℃,血压120/82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130次/min,呼吸24次/min.创面严重污染,腐皮脱落,基底苍白或红白相间.诊断:(1)特重度烧伤,总面积90%,其中Ⅲ度32%,深Ⅱ度58%TBSA.(2)冲击伤.(3)中度吸入性损伤.(4)低血容量休克.
湿润烧伤膏致小儿烫伤创面巨大假上皮瘤样肉芽组织增生一例
张伟, 谢卫国, 王礼放, 王德运
2004, 20(2): 113-113.
摘要:
患儿男,1岁4个月,颈后部被热液烫伤.创面涂搽湿润烧伤膏(北京光明创疡研究所)2 d后,渐起数个红色圆形瘤样物,触之易破裂,出血难止.肿块逐渐增大,于伤后第7天遍及大部分创面.患儿在当地医院住院2 d,创面局部湿敷庆大霉素,全身注射抗生素、地塞米松等后无好转,肿块迅速增大覆盖整个创面,于伤后15 d转入笔者单位.
治愈下肢气焊火焰烧伤一例
邵景祥, 张福奎, 刘通
2004, 20(2): 114-114.
摘要:
患者男,47岁.工作时不慎跌倒在处于工作状态的气焊喷嘴上,致左大腿气焊火焰烧伤,伤后4 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见左大腿下段后外侧有一10 cm×10 cm创面,其中央为直径约1.5 cm、边缘炭化的孔洞,深达皮下组织.左下肢从足背至右侧臀部高度弥漫肿胀,压之有"握雪感".诊断:(1)火焰烧伤10 cm×10 cm,Ⅲ度.(2)左下肢软组织损伤.
斑蝥致大面积皮肤损伤合并休克一例
任展
2004, 20(2): 114-114.
摘要:
患者女,22岁,全身牛皮癣病史6年余.因牛皮癣复发时在皮损部位涂斑蝥凡士林制剂(具体配方不详)致颈、躯干、四肢皮肤损伤,伤后4 h入院.创面大部分表皮脱落,基底红润,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渗出较多,受损皮肤总面积为80%TBSA.查体:心率为120~148 次/min,血压为8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浅、快,肝、肾功能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58×109/L,血红蛋白174 g/L,血细胞比容0.59. 尿常规检查:尿红细胞(++), 尿蛋白(+),镜检红细胞占1/3视野.血生化检测:血清总蛋白50 g/L,血清白蛋白28 g/L.
烧伤创面外用雄黄致砷中毒死亡一例
童亚林
2004, 20(2): 115-115.
摘要:
患儿女,3岁.右小腿烧伤13 d伴呕吐2 d、昏迷1 d收入笔者单位.伤后曾在院外外用草药4 d,后改用红色药物8 d(药名不详).既往体健.入院后查体:患者昏迷,体温37.8℃,脉搏180次/min,呼吸42次/min,血压78/5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律齐,心率180次/min,呼吸急促,双肺有明显干、湿性啰音,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创面干燥,残留少许淡红色无味药物,创周无明显红肿.血氧饱和度0.96.结合血生化、肝和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诊断:(1)深Ⅱ度烧伤,面积4%TBSA.(2)急性肝、肾功能衰竭.
救治烧伤后并发非结石性胆囊炎一例
李林军, 王世俊
2004, 20(2): 119-119.
摘要:
患者男,33岁,火焰烧伤全身多处,伤后1 h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82%,其中浅Ⅱ度15%、深Ⅱ度24%、Ⅲ度43%TBSA.既往无慢性病史.入院后给予补液复苏及抗感染治疗,同时静脉滴注西米替丁0.4 g,3次/d,创面外用磺胺嘧啶银.休克期度过平稳,因家属不同意,未行早期切痂植皮术.
救治特重度烧伤并发左侧胸腔积液一例
伍锦华, 柴家科, 杨红明, 李利根
2004, 20(2): 121-121.
摘要:
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因弹药爆炸致全身多处烧伤,伤后2 h在当地医院进行抗休克、抗感染、气管切开、胸腹部焦痂切开减张、创面外涂磺胺嘧啶银等治疗.伤后4 d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4℃,心率140次/min,呼吸24次/min,意识清楚,口渴明显,烦躁不安.除下腹、会阴、后腰部及双足底约3%为正常皮肤、右肩背部2%TBSA创面为深Ⅱ度烧伤外,其余创面包括头部均为Ⅲ度烧伤.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4.9×109/L,血钠161.0 mmol/L.诊断:(1)烧伤总面积 97%,其中深Ⅱ度2%、Ⅲ度95%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3)高钠血症.
同卵孪生子皮肤移植治愈特大面积深度烧伤一例
何晓川, 郭力, 王熙斌, 丁尔英, 谢兴乾, 李越钢, 廖毅, 郭杏, 蒋婷
2004, 20(2): 124-124.
摘要:
患者男,22岁,不慎被浓度约为800 g/L、温度约200℃的氢氧化钠溶液烧伤.用清水简单冲洗后,在当地医院输液6500 ml,伤后5 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脉搏118 次/min,呼吸 23 次/min,意识清楚,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除右面部、右头顶、胸、腹等少数区域未烧伤外,其余部位均为Ⅲ度烧伤,双上、下肢及左臀部脂肪稍厚部位出现脂肪暴裂.诊断:Ⅲ度碱烧伤,总面积80%TBSA.
高压电击伤并发白内障一例
孟广箴, 王德宇, 王洪, 车建中
2004, 20(2): 124-124.
摘要:
白内障为电击伤并发症之一,但较少见.笔者单位1985~2002年共收治电击伤患者近600例,仅1例并发白内障,现报道如下.
警钟
静脉滴注胰岛素致穿刺部位坏死二例
邬佳敏, 万思源
2004, 20(2): 84-84.
摘要:
例1女,5岁.开水烫伤总面积45%,其中浅Ⅱ度20%、深Ⅱ度18%、Ⅲ度7%TBSA.休克期后输注激化液(葡萄糖、胰岛素比例4 g∶1 U,氯化钾浓度为0.3%[1]),静脉穿刺针留置于未受伤之右足背.输液至第5天,患儿穿刺部位水肿,并有一4.0 cm×5.0 cm水疱.拔除留置针,用注射器抽出暗红色水疱液10 ml,并保留水疱皮.次日见水疱创基呈黑红色.1周后局部皮肤出现4.0 cm×5.0 cm干性坏死,皮下树枝状栓塞血管网清晰可见.行削痂植皮手术时,削除坏死部分达正常组织,同时给予刃厚皮片移植,术后5 d坏死创面痊愈.
静脉输注氯化钾渗漏致皮肤坏死二例
陈宗华, 付晋凤
2004, 20(2): 109-109.
摘要:
例1女,54岁.用微量泵从其左内踝大隐静脉输注10%氯化钾时出现液体渗漏,致周围皮肤坏死,伤后20 d入院.查体:左足内踝部约10 cm×5 cm皮肤坏死,呈黑色焦痂.行左内踝切痂左腿局部皮瓣修复术,术中见皮下组织坏死达深筋膜,大隐静脉栓塞,切除坏死组织后取局部滑行皮瓣修复创面.术后15 d拆线,见皮瓣边缘有2.0 cm×0.5 cm皮肤坏死.局部行清创缝合术,术后12 d拆线 , 伤口愈合良好,患者痊愈出院.
救治医院内小面积深度烫伤24例
周荣芳
2004, 20(2): 115-115.
摘要:
1997~2001年,笔者单位治疗住院期间小面积深度烫伤患者24例,经针对烫伤原因、部位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论著
外用前列腺素E1治疗缺血皮瓣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李迟, 于东宁, 王浩, 马春旭, 陈辉, 孙永华
2004, 20(2): 88-91.
摘要:
目的观察外用不同浓度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皮瓣血液循环障碍的疗效. 方法于30只兔背部两侧各制作1条超长比例皮瓣(长6.0 cm、宽2.5 cm).配制质量浓度0.2%、0.4%、0.8%的PGE1乳膏涂抹于皮瓣表面,依次分为A、B、C 3个用药组,每组10条皮瓣.以实验兔自身对侧皮瓣涂抹无PGE1的基础乳膏为对照组,共30条.于用药前、用药后5、10、15、20、30、45、60 min观测皮瓣的血液灌流情况.用药后2 h取皮瓣组织标本,染色后行病理学观察并镜下测量皮瓣内微血管管腔横截面积.于术后3 d测定皮瓣的成活面积,计算其相对成活长度.在此基础上,对7例临床上可能出现坏死的皮瓣外用0.4%PGE1乳膏,观察皮瓣的转归.结果动物实验中可见A、B、C组用药后皮瓣的血流灌注单位明显升高,普遍于用药后30~60 min达到高峰,分别为(8.4±0.5)、(9.1±0.9)、(15.6±1.9)Pu.与对照组(6.1±0.7)~(6.2±0.8)Pu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显微镜下见A、B、C组皮瓣内微血管明显扩张;术后A、B组实验兔的皮瓣成活面积和相对成活长度较其他组明显升高(P<0.01).7例患者用药后皮瓣远端全部成活. 结论外用0.2%、0.4%的PGE1软膏可明显改善皮瓣的血液灌流,促进皮瓣成活.
内毒素对人巨噬细胞系U937生物学性状和生长因子分泌能力的影响
明佳, 刘旭盛, 刘亮, 徐辉, 冉新泽, 程天民
2004, 20(2): 92-9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内毒素/脂多糖(LPS)对人巨噬细胞系U937生物学性状和生长因子分泌能力的影响. 方法分别以0.0、0.1、1.0、10.0、50.0、100.0 μg/ml的LPS刺激体外培养的 U937,作用24 h后运用四氮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 结果与LPS为0.0 μg/ml时比较,当其浓度为0.1~100.0 μg/ml时可刺激U937细胞凋亡、促进其分泌TGF-β1(P<0.05~0.01),其中低浓度(0.1~10.0 μg/ml)的LPS可促进U937增殖(P<0.05~0.01),但对VEGF的分泌无明显影响(P>0.05);高浓度(50.0、100.0 μg/ml)的LPS对U937的增殖无促进作用(P>0.05),但能提高VEGF的分泌能力(P<0.01). 结论LPS可激活U937并促使其分泌TGF-β1,刺激浓度以0.1~10.0 μg/ml为宜;LPS仅在较高浓度时能促进U937细胞分泌VEGF.
烧伤患者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或头孢哌酮后部分炎症介质水平的改变
王慧敏, 曹文锋, 彭毅志, 肖光夏, 杨晓媛
2004, 20(2): 95-97.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IPM)或头孢哌酮(CPZ)治疗烧伤感染患者后其部分血浆炎症介质水平的变化及差异.方法选择13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烧伤患者,其中7例应用IPM(IPM组),6例应用CPZ(CPZ组).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12、24、48、72 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内毒素/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用药后2 h两组患者血浆LPS水平升高,其中CPZ组较用药前升高了(13.95±10.29)pg/ml (P<0.05),升高幅度大于IPM组,随后逐渐降低.CPZ组用药后2 h TNF-α水平为(0.86±0.16)ng/ml,明显高于用药前[(0.38±0.15)ng/ml]及IPM组[(0.47±0.13)ng/ml](P<0.01).两组患者用药后各时相点血浆IL-6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TNF-α水平与LPS、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 0.001~0.01).结论应用不同种类抗生素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烧伤患者时,可诱导细菌释放LPS、TNF-α,其释放量存在一定差异.TNF-α的产生与LPS、IL-6的释放存在相关性.
局部应用胰岛素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刘琰, 章雄, 张志, 方培耀, 许伟石
2004, 20(2): 98-101.
摘要: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部分大鼠创面下浸润注射0.1、1.0 U胰岛素,分别设为B、C组;以创面下浸润注射等渗盐水(A组)和腹部皮下注射0.1 U胰岛素(D组)的烫伤大鼠作为对照.记录各组创面愈合时间,伤后3 d起隔日计算A、B、C组的创面愈合百分率.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后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各组创面表皮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并测定血糖浓度的变化. 结果A、B、C、D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4.57±5.19)、(18.36±4.12)、(21.46±2.97)、(24.50±1.05)d,B组较其他3组明显缩短(P<0.01).伤后5、9、11、13、15、17、19 d B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A组,且伤后17 d时明显高于C组(P<0.05~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A组表皮层薄,钉脚数量少,真皮层内多见纤维细胞;B、C组表皮层增厚,钉脚数量多,真皮层内多见成纤维细胞.B组伤后4 d S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1);B组伤后4、5 d G2-M期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A、C组(P<0.05~0.01).烫伤后24 h A组血糖波动在3.42~4.62 mmol/L;B组血糖变化规律与A组相似;C、D组注射后1 h血糖明显降低(P<0.01),注射后4 h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能明显地促进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胰岛素可加速修复细胞的增殖分裂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论著摘要
电刀浅筋膜层切痂在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
杨勇, 李晓梅, 卢惠敏
2004, 20(2): 102-102.
摘要:
深度烧伤创面通常采用切痂和削痂的方法以去除坏死组织,为自体皮移植提供良好的受皮床.对于深Ⅱ度偏深创面和未伤及皮下组织的Ⅲ度创面,常采用削痂术,但此方法存在削痂平面不易掌握、出血多等缺点.笔者对本单位47例深度烧伤患者创面采用电刀浅筋膜层切痂,取得良好的效果.
胫后动静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冻伤足跟部皮肤缺损
孟庆延, 袁晶, 官浩, 胡复逊, 修一平
2004, 20(2): 103-104.
摘要:
足跟部冻伤易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常造成肌腱及跟骨外露,在修复上具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其足部正常功能还会因难以负重而受到影响甚至被截肢,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1988年12月~2002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胫后动、静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因冻伤引起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
自体皮与异种或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观察
姜笃银, 陈璧, 贾赤宇, 陶克
2004, 20(2): 104-105.
摘要:
充分有效的真皮替代物(DS)是复合皮(CS)在临床推广应用的基础.为拓宽DS的来源和应用范围,笔者单位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将超薄自体皮片(UTS)、自体表皮和微粒皮分别与戊二醛交联的异种或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llo-ADM)重组形成CS,观察各组皮片成活情况,并探讨两种ADM的炎症-免疫反应和组织降解的差异.
冷疗法对家兔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的改善作用
李迟, 于东宁, 覃凤均, 孙永华
2004, 20(2): 105-106.
摘要:
烧伤后早期对创面实施冷疗,可以迅速减轻疼痛与热损伤,有效地保存细胞活力,加速创面愈合[1].但目前关于其具体作用机制,尤其是冷疗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淤滞带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为此笔者以烫伤家兔为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消息
关于《中华烧伤杂志》投稿要求的补充说明
2004, 20(2): 107-107.
摘要:
讲座
循证医学常用统计学词汇
葛绳德
2004, 20(2): 116-117.
摘要:
绝对危险(absolute risk,AR):指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即患病的概率.其含义从"危险"二字便可看出.然而,该概率不一定只反映须承担不良后果的危险,例如除了反映患病等不良后果之外,还可表示良性后果.为此,理解为绝对机会,即能反映正反两面结果的一种机遇.
国外医学信息
烧伤后生存质量研究与健康测定量表
陈斌, 付晋凤
2004, 20(2): 118-119.
摘要:
烧伤治疗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封闭创面、挽救生命,患者伤后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对烧伤后QOL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早,并已公布了一些测定量表,国内罕见报道.笔者就烧伤领域对QOL的研究概况及国外应用较多的烧伤后健康测定量表 (burn specific health scale,BSHS)作一归纳整理.
诊疗指南
烧伤深度估计
2004, 20(2): 120-121.
摘要:
本文擅自最新出版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烧伤分册》。该书系我国首次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系列分册之一,由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组织全国数十位资深教授与有初中经验的中青年医学博士,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参考国内外相关版本。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经验集体编写而成。它作为烧伤临床治疗中的“国家标准”,将广大专业同道开展日常医疗工作有怕帮助。
综述
烧伤后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研究进展
孙志刚, 李文, 齐顺贞
2004, 20(2): 122-124.
摘要:
急性假性结肠梗阻(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 ACPO)是指具有结肠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结肠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综合征[1-3]。
脂多糖结合蛋白家族研究进展
葛晓冬, 刘友生, 王晓东
2004, 20(2): 125-128.
摘要:
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为G-杆菌的外膜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免疫分子可刺激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然而机体内高水平LPS会导致体内过度分泌、释放炎症介质,从而引发败血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与LPS相互作用并参与天然免疫反应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如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LBP)、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BPI)、CD14、阳离子抗菌蛋白(cationic antimicrobial peptides,CAP) 18等已得到较深入研究.本文就近年来LBP、CD14基因表达调控及其在细胞激活、信号传递中的调节作用和杀菌肽的研究进展作如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