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25卷  第6期

专家论坛
深度烧伤修复重建与康复治疗相关问题探讨
胡大海
2009, 25(6): 401-4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01
摘要: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复苏、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法的逐步完善,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的存活率不断提高。然而进一步修复重建受损的体表组织结构与外观,恢复其相应的生理功能亦十分重要,因此修复重建和功能康复在深度烧伤治疗中一直备受关注。本文结合一些新的技术进展,就烧伤后修复重建与康复治疗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进一步重视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毁损性烧创伤及难治性创面
胡大海
2009, 25(6): 404-40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02
摘要:
显微外科技术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不仅形成了独立的显微外科学,同时也成为外科学诸多分支学科中的重要一员,为人类医学的进步作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里程碑性贡献^[1-3]。1960年Jaeobson等借助手术显微镜对直径1.6~3.2mm的细小血管进行缝合,达到比较高的通畅率,至此显微外科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
烧伤修复与康复
阴茎毁损性烧伤的修复与重建
谢卫国, 龙道畴, 朱辉, 余墨声, 吴小蔚, 余刚, 张伟
2009, 25(6): 407-4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03
摘要:
目的总结毁损性深度烧伤所致阴茎缺损的修复和重建经验。方法对24例烧伤后早期或晚期(指创面愈合半年后,下同)阴茎长度缺失患者行修复手术。术中切断阴茎悬韧带,使缺损阴茎残端向前延伸以获得足够长度,分别用下腹壁皮瓣、阴囊皮瓣或阴股沟皮瓣修复阴茎延长后创面。其中10例患者于伤后30d内手术,14例于晚期手术。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手术前及治愈后随访时,测量患者常态下及勃起状态下阴茎的长度;随访了解患者阴茎皮肤感觉功能恢复情况、阴茎勃起功能及性生活满意度。结果24例患者中,2例术后皮瓣远端分别出现1.0cm×0.5cm和1.5cm×1.0cm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所有患者随访2-5年,常态下阴茎长度为(7.4±1.6)cm,较术前延长(5.3±1.4)cm(P〈0.01);勃起时长度达(9.7±1.2)cm。阴茎感觉均在术后半年左右逐步恢复,勃起功能良好。除1例未再尝试性生活外,其余已婚患者及其配偶均感性生活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对毁损性烧伤所致阴茎缺损,采用阴茎延长结合皮瓣移植,可保留阴茎的适当长度和性功能,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打孔同步植入毛囊单位法治疗烧伤后瘢痕性脱发
王继萍, 范金财, 柴家科
2009, 25(6): 411-4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04
摘要:
目的了解打孔同步植入毛囊单位法治疗烧伤后瘢痕性脱发的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8年4月,2家笔者单位应用打孔同步植入毛囊单位技术,治疗166例患者共217个烧伤后瘢痕性脱发区域。根据移植需求量,于枕、颞部切取相应的含有完整毛发的头皮组织条,在显微镜或放大镜下分割成一定数量含1-3根毛发的毛囊单位。根据所需移植物大小,选用相应型号的注射针头于瘢痕脱发区内制备孔洞,在针头退出的同时,植入制备好的毛囊单位。对I期术后毛发密度不满意患者,半年后行Ⅱ期毛囊单位移植。I期术后即刻,随意选择10例患者共10个边界清晰的受区,肉眼观测毛囊单位移植密度及移植毛发数量;后期随访时,肉眼观测这10个受区的毛发成活数量,计算毛发成活率。另对患者术后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3例患者I期手术完成治疗,另83例患者Ⅱ期手术完成治疗。I期术后毛囊单位移植密度达15-25个/cm^2,移植毛发数量为40-70根/cm^2。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以上,移植毛发生长自然、良好。I期手术后选定的10个观察区(受区)毛发平均成活率为96.5%。仅行I期手术的患者术后非常满意者61例占73.5%,满意者22例占26.5%。Ⅱ期手术患者非常满意者76例占91.6%,满意者7例占8.4%。结论打孑L同步植入毛囊单位的移植技术安全,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伤口恢复快。应用该技术移植在瘢痕性受床上的毛发成活率高、生长良好。
影响烧伤患者康复因素的调查分析
李琳, 许乐, 吴伯瑜, 郑幼金
2009, 25(6): 415-4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05
摘要:
目的了解影响烧伤患者康复期综合健康状况的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明烧伤健康量表,对2008年2-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烧伤科住院的101例烧伤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调查及评分。将调查数据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烧伤患者康复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躯体健康领域(57±16)分,得分指标71.1%;心理健康领域(97±19)分,得分指标80.6%;社会活动领域(53±8)分,得分指标88.4%;一般健康状况领域(45±11)分,得分指标74.5%;综合健康得分(251±44)分[标准分为(314±55)分],得分指标78.5%,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得分指标最高为社会活动领域,最低为躯体健康领域。进入综合健康回归方程(F=11.602,P〈0.001)的影响因素有:月收入、烧伤面积、手术次数、性格内外向性及掩饰性、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及屈服应对。对综合健康变异的解释量为46.6%。结论月收入、烧伤面积、性格内外向性及掩饰性、社会支持、屈服应对是影响烧伤患者康复水平的主要因素。
烧伤后鼻部及邻位组织缺损畸形的修复
张丕红, 黄晓元, 任利成, 龙剑虹, 范鹏举, 曾纪章, 肖目张
2009, 25(6): 419-42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07
摘要:
目的了解烧伤后鼻及邻位组织缺损的最佳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单位采用额部扩张皮瓣、上臂带蒂皮瓣、耳后反流轴型岛状皮瓣及鼻唇沟皮瓣,修复烧伤后鼻部及邻位组织缺损畸形患者12例,其中全鼻缺损4例,鼻部分缺损8例。12例患者中鼻缺损伴面颊部瘢痕3例,伴额部瘢痕5例,伴上唇外翻及上唇大部分缺损共5例。皮瓣面积3.0cm×1.5cm—10.0cm×8.0cm。结果采用额部扩张皮瓣修复5例、上臂带蒂皮瓣修复3例、耳后反流轴型岛状皮瓣修复1例、鼻唇沟皮瓣修复3例。1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7年,患者鼻的功能及外形均明显改善。结论额部皮瓣为修复烧伤后鼻缺损的首选皮瓣。面部严重烧伤,瘢痕明显,不能选择局部皮瓣或邻位皮瓣时,可考虑应用上臂带蒂皮瓣、耳后反流轴型岛状皮瓣等修复。
系统康复治疗手烧伤的效果及成本评价
易南, 王冰水, 胡大海, 朱雄翔, 石梦娜
2009, 25(6): 422-42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08
摘要:
目的了解手烧伤后系统康复治疗的效果,并从经济学角度评价康复治疗的成本。方法将62例烧伤患者98只患手分为康复组(32例,48只患手)和对照组(30例,50只患手),康复组在烧伤后早期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指导性教育。于治疗前及治疗5个月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对2组患者上肢及手的整体功能包括从粗大到精细的抓、握、捏、夹,前臂旋前、旋后,取物、放物及写字等进行定量评定,比较系统康复治疗前后功能恢复情况。统计2组患者5个月内的相关医疗费用,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康复组:37只手的对指、对掌、握、捏功能恢复良好,患者能够独立完成进食、穿衣、如厕、整理个人卫生等日常活动;7只手的对指、对掌、握、捏功能恢复过半,掌指关节恢复较好,而指间关节相对较差,患者可完成手的抓握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相对较差,灵活、协调性动作较差;4只手因残余肉芽创面,未严格按处方要求坚持治疗,手各关节活动度差,功能受限。对照组:23只手进行了修复手术,14只手功能恢复较好,多数精细动作相对较差,灵活、协调性动作较差,13只手出现严重的爪形手。康复组患者总成本平均值与平均功能增量值的比值为181±11,明显低于对照组(298±30,P〈0.01)。结论系统康复治疗对手烧伤后畸形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促进手功能的恢复,改善手部外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手烧伤后早期进行规范的系统康复治疗是经济、有效的。
简明烧伤健康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初步研究
陈斌, 朱亚波, 葛茂星, 马克娴, 付晋凤
2009, 25(6): 426-4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09
摘要:
目的评价简明烧伤健康量表(BSHS-A)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将BSHS-A翻译、修订为中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曾在笔者单位治疗的82例烧伤康复期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和区分效度。结果对受试者共发放且收回量表167份,剔除不可靠量表3份,量表合格率达98.2%。量表总得分Crobachd系数为0.97,各领域、次领域Crobachd系数为0.83-0.96。20例受试者1周内重复测评结果显示,2次测评均有相关性(r=0.74-0.98,P〈0.05或P〈0.01)。将其中48例伤后6个月以内接受测评的受试者分为轻中度烧伤、重度以上烧伤两部分,测评结果显示重度以上烧伤患者总量表得分及各领域、次领域得分均低于轻中度烧伤患者(P〈0.05或P〈0.01)。结论BSHS-A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于中国烧伤康复期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
皮肤多重扩张技术在头面颈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
陈静, 王甲汉, 易朝辉
2009, 25(6): 430-4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11
摘要:
皮肤扩张技术是解决正常皮肤缺乏难题的常用外科治疗方法,在头面硕部瘢痕整形再造术中应用广泛^[1]。由于头面颈部存在多种美容器官及外伤后正常皮肤有限,一般皮肤扩张技术无法满足局部整形手术的需要。2002-2009年,笔者在头面颈部瘢痕整形中应用皮肤多重扩张技术,明显提高了整复效果。
读者·作者·编者
《中华烧伤杂志》正式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
2009, 25(6): 410-410.
摘要:
为了方便广大作者投稿,加快审校、编辑、出版流程,《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已开通作者在线投稿、查询及专家审稿系统。在地址栏输入http://www.cma.org.cn/ywzx/ywzx.asp后,可按照说明步骤注册操作或登陆《中华烧伤杂志》网站(http://WWW.zhsszz.org)阅读相关说明。今后本刊不再接纳信函或Email投稿,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2009, 25(6): 425-425.
摘要:
本刊对大家较熟悉的以下常用词汇,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即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可不标注中文。脱细胞真皮基质(ADM) 白细胞介素(IL)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腺苷三磷酸(ATP) 角质形成细胞(KC) 动脉血氧分压(PaO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半数致死烧伤面积(LA50) 磷酸盐缓冲液(PBS)
消息
2010年第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9, 25(6): 414-414.
摘要:
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解放军第二一O医院承办,以烧伤康复为重点的“第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专题学术组稿会),定于2010年6月在大连市召开。该会是《中华烧伤杂志》组织优秀稿件、保持期刊学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
病例报告
腹部热压伤致上消化道梗阻一例
赵耀华, 黄伟琪, 沈耀明, 徐丽红, 邓海涛
2009, 25(6): 418-418.
摘要:
患者男,21岁,因衣服被旋转铜管(约60℃)缠绞约5min致腹部热压伤。伤后即送人笔者单位。体温37.3℃、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5/84mmHg(1mmHg=0.133kPa)。创面分布于脐周、左季肋部,总面积约5%,其中深Ⅱ度3%、Ⅲ度2%TBSA。腹壁肿胀明显,左季肋部有5cm×3cm的皮肤缺损伴出血,腹软,
烧伤合并真菌感染一例
包亚明, 于冶
2009, 25(6): 440-4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14
摘要:
患者男,56岁,体质量62kg。因煤气爆炸致颜面、颈、躯干、四肢烧伤,伤后1.5h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45%,其中浅Ⅱ度35%、深Ⅱ度7%、Ⅲ度3%TBSA,伴有中度吸入性损伤。入院后给予补液抗休克、雾化吸入、静脉推注40mg奥美拉唑(商品名洛赛克,1次/12h)预防应激性溃疡等治疗。因患者对青霉素过敏,
严重烫伤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一例
梁钢
2009, 25(6): 459-4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20
摘要:
患者 男,46岁。蒸气烫伤后2h收入笔者单位。创面分布于头面颈、躯干、臀部、会阴及四肢,总面积87%,其中Ⅱ度67%、Ⅲ度20%TBSA。咽部充血,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入院后立即行补液抗休克、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维护脏器功能等治疗。患者休克期度过平稳。于伤后4、9、28d,
用创面修复技术治疗严重创伤一例
路卫, 程大胜, 常菲, 夏照帆
2009, 25(6): 470-47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28
摘要:
患儿男,9岁,车祸造成全身损伤,伤后在当地医院治疗18d,因病情恶化,转入笔者单位。人院时患儿意识淡漠、精神差、消瘦、体温40℃、心率140次/min、血压80/60mmHg(1mm Hg=0.133kPa)、尿少。后躯干皮肤全部撕脱,上至颈部、下至大腿远端,后躯干及臀部肌肉大量坏死,创面恶臭,左下肢运动感觉功能丧失。
小儿特重度烧伤合并中度吸入性损伤一例
薛文君, 张健, 马红蕊, 徐广琪, 王德昌
2009, 25(6): 471-47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29
摘要:
患儿男,9岁,汽油火焰烧伤后4.5h转入笔者单位。患儿烦躁,口渴,心率140次/min,呼吸22次/min。创面分布于面颈部、躯干及四肢,头发、睫毛、鼻毛已烧焦,口呈鱼嘴样改变,声音嘶哑,痰中有黑色炭粒(图1a,b)。查血:RBC5.90×10^12/L,Hb169g/L,血细胞比容0.48,血小板353×10^9/L,WBc39.11×10^9/L,
溴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一例
吴抽浪, 崔可, 沈春莲, 单仁飞, 章伏生
2009, 25(6): 472-4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30
摘要:
患者男,36岁。液态溴致全身多处烧伤,且吸入溴气体约5min,逃离现场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约20min,伤后3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呼吸30次/min。创面分布于头、面、颈、胸、左上肢及左大腿,呈黄褐色,大部分腐皮脱落;基底潮红或红白相间,少许苍白。双肺布满哮鸣音及水泡音。
慢性创面长期外用含汞中药致汞中毒一例
王成, 王晓军, 陈欣
2009, 25(6): 473-4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31
摘要:
患者男,38岁,19年前左足扭伤,伤后肿胀,在当地医院行切开引流及换药治疗,左足内踝创面迁延不愈。后应用含汞中药散剂(商品名:降丹、生肌散、祛腐散等)外涂创面,约每3天1次,0.3g/次左右,治疗长达19年。患者创面虽然逐渐缩小但一直未愈合,且用药后逐渐出现嗜睡、四肢疼痛等表现,
学术信息
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年会纪要
贾赤宇, 郝岱峰
2009, 25(6): 429-4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10
摘要:
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成立于2007年4月,首届年会暨伤口处理新教程学习班于2009年4月25日在浙江省瑞安市召开。贾赤字会长在会上对分会成立以来开展的多项工作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强调了医师协会“监督、管理、自律、维权、服务、协调”的责任和职能,并要求全体委员集思广益,积极努力开展工作,
第五届欧洲组织修复与创面愈合大会概况
马兵
2009, 25(6): 474-4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32
摘要:
第五届欧洲组织修复与创面愈合大会于2009年8月25-29日在法国利摩日市举行。会议由利摩日大学承办,澳大利亚创面处理协会、日本创面修复协会、澳大利亚创面与组织修复协会协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巴西、德国、丹麦、瑞士、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6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上海烧伤感染高峰论坛纪要
刘琰
2009, 25(6): 476-47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33
摘要:
2009年5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主办了“上海烧伤感染高峰论坛”,会议由主办单位廖镇江教授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黄跃生教授共同主持。瑞金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汤耀卿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创伤研究室姚咏明教授,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郇京宁教授,
烧伤修复与康复进展链接
皮肤热损伤后基因时间表达特征的微阵分析
刘佳琦
2009, 25(6): 432-432.
摘要:
采用基因微阵芯片分析的方法,对烧伤后不同时期Ⅱ度创面基因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共收集45例烧伤患者伤后1-3d、4-6d、7-18d的Ⅱ度皮肤组织标本,以15名正常人皮肤作对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上调的基因1136个,下调的基因1003个,另外147个基因虽然与对照组表达水平接近,但在不同时相点间存在差异。
缺乏功能性Slug(Snai2)可影响皮肤创面再上皮化
刘佳琦
2009, 25(6): 432-432.
摘要:
研究关注Slug(Snai2)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采用Slug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观察其皮肤损伤后不同时相点的再上皮化情况,并记录慢性紫外线辐射(UVR)照射后溃疡形成情况。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lug基因敲除小鼠的再上皮化速度显著减缓,其创面边缘Slug的靶蛋白角蛋白8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量升高;
藻酸盐水凝胶包囊内成纤维细胞呈可逆性有丝分裂抑制和代谢抑制
刘佳琦
2009, 25(6): 432-432.
摘要:
生物工程材料植入活体后限制内含的某种细胞增殖而不影响其活性,将有助于防止这种细胞过度生长,并在生物材料血管化前保持细胞活性。研究人员将Fb以7.5×10^5个/mL的密度分别包入20、50g/L的藻酸钙水凝胶包囊中,结果观察到Fb显示出可逆的分裂抑制和代谢抑制,但其活力得以保持。随着时间延长,藻酸钙支架逐渐降解并释放出Fb。
周细胞具有皮肤组织再生微环境调节器的作用
刘佳琦
2009, 25(6): 436-436.
摘要:
研究者通过器官型共培养、基因芯片分析、免疫金定位等方法研究周细胞对皮肤组织再生的作用。结果显示,周细胞可以显著提高表皮细胞的再生能力;而LAMA5是周细胞表达的可能具有增强表皮再生作用的候选基因之一,它编码的层粘连蛋白α5(LM-α5)为ECM组分中LM-511/521的1个重要亚基,在体外和体内均可以促进皮肤再生;
红细胞生成素对创面愈合的作用呈剂量相关效应
刘佳琦
2009, 25(6): 436-436.
摘要:
本研究关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皮肤再生的作用。研究人员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使用重复低剂量(RLD)、重复高剂量(RHD)或单次高剂量(SHD)的EPO处理。结果显示,SHD-EPO能加速创面上皮化,并诱导新生微血管网成熟。相反,RHD-EPO则妨碍创面愈合,表现为上皮化速度延缓,成熟微血管网缺乏,红细胞大量集聚,血流变失常,
早期生长反应转录因子Egr-1在组织纤维化和创面愈合中的重要作用
刘佳琦
2009, 25(6): 463-463.
摘要:
本研究采用博来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模型,观察ECM重塑和组织修复中Egr-1的作用。结果显示,Egr-1敲除鼠中,早期皮肤和肺组织中炎性细胞的量减少,以及后期组织纤维化的程度显著减轻,全层皮肤损伤后愈合受抑,Fb增殖能力和向肌Fb转分化能力减弱。而Egr-1转基因鼠则表现为过度的组织增生,胶原沉积过量及切口张力增加。
论著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葛奎, 牛轶雯, 谢挺, 林炜栋, 田鸣, 徐兵, 崔世涛, 陆树良
2009, 25(6): 433-43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12
摘要:
目的了解糖基化终末产物(AGE)蓄积对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75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及氨基胍干预组,每组25只。将大鼠造成深Ⅱ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后,后2组制作成糖尿病模型,氨基胍干预组给予管饲氨基胍100mg·kg^-1·d^-1。于伤后0(伤后当天)、3、7、14、21d处死大鼠,描取创面形状,并取全层皮肤组织待测。同时取大鼠背部表皮行KC培养及鉴定。观察各组创面愈合率及皮肤组织糖含量,创面组织形态学变化,皮肤组织中AGE分布。观察不同浓度AGE对KC增殖、凋亡的影响,以仅加表皮细胞培养液的KC为对照组。结果伤后7、14、21d糖尿病组创面愈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氨基胍干预组却明显高于前2组(P〈0.01)。糖尿病组皮肤组织含糖量为(2.62±0.19)mmol/g,氨基胍干预组为(2.58±0.07)mmol/g,均高于对照组(1.04±0.09)mmol/g(P〈0.01)。对照组大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强烈而局限,坏死组织形成、脱落及时,创面愈合无明显延迟;糖尿病组大鼠炎性细胞浸润缓慢、弥散而持久,坏死组织形成、脱落较迟,创面愈合明显延迟;氨基胍干预组大鼠炎性细胞浸润及时、强烈,坏死组织形成、脱落以及创面愈合时间较糖尿病组早。对照组中有少量散在的AGE沉积,糖尿病组AGE蓄积显著增加,而氨基胍干预组AGE含量显著降低。AGE作用48h后,KC的增殖显著降低,呈现浓度依赖性,各剂量AGE干预组的吸光度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100μg/mL AGE干预组KC早期凋亡连接素V阳性细胞比例为(15.1±2.3)%,明显高于对照组[(11.2±1.2)%,P〈0.05];终末期凋亡双阳性细胞比例为(14.3±3.5)%,与对照组(15.2±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可能是通过AGE蓄积,抑制KC等修复细胞增殖导致创面难愈;减少AGE蓄积,可改善糖尿病创面愈合延迟现象。
皮肤扩张后表皮干细胞异位现象初步研究
刘虎仙, 田孝臣, 贾赤宇, 吕晓杰, 李桂水
2009, 25(6): 437-4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13
摘要:
目的了解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表皮干细胞(ESC)的分化和分布情况,初步探讨扩张皮肤组织的相关生长机制。方法取15例行Ⅱ期头、颈部皮肤扩张术患者扩张后(平均注水期45d)皮肤标本及正常皮肤标本,按取材部位分为:(1)头部近扩张器中心组:取与扩张器中轴线垂直距离为3cm处的扩张后头皮;(2)头部扩张器侧壁组:取与扩张器中轴线垂直距离为5-7cm的扩张后头皮;(3)颈部扩张皮肤组;(4)未扩张头皮对照组;(5)未扩张颈部皮肤对照组。各组皮肤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阳性细胞的分化及分布特征。结果与2个未扩张对照组比较,HE染色可见各扩张组表皮层凹凸不平且相对增厚,皱褶明显,细胞层次增多;细胞呈密集分布,以靠近基底层最为显著,但排列欠整齐,极性过度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扩张组基底层CK19阳性细胞的连续性基本存在,基底层个别部位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呈复层排列;基底层之外亦有少量成团或散在分布的CK19阳性细胞。2个未扩张对照组未见上述现象。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后,ESC在修复过程中增殖和分化加强,并出现异位分布。
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
王震, 荣新洲, 张涛, 杨荣华
2009, 25(6): 441-4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15
摘要:
目的了解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浓度变化,分析其规律。方法采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3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只。实验组家兔背部制成8%TBSA的Ⅲ度烫伤,同时痂下注射人血白蛋白作为示踪白蛋白,于伤后2、4、8、16、24、48、72h取血液标本1.5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同实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示踪白蛋白的浓度,以生化分析仪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的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拟合模型并计算示踪白蛋白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实验组家兔伤后各时相点示踪白蛋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于伤后8h达峰值[(421±10)μg/L]。(2)实验组家兔血清白蛋白浓度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对照组浓度变化不大。(3)实验组家兔示踪白蛋白的分布相半衰期(4.0271h)约为对照组(12.0907h)的1/3,曲线下面积(22336.38μg·h·mL^-1)则约为对照组(5827.77μg·h·mL^-1)的4倍。结论正常情况下,皮下组织中的白蛋白可以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出现明显炎性反应(如深度烧伤)后其白蛋白回吸收更早、更快、量更大;烧伤后早期白蛋白经血管外渗的同时也存在回吸收入血的现象。
应用人工真皮和自体皮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
陈欣, 王晓军, 王成, 陈辉, 张国安
2009, 25(6): 444-4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16
摘要:
目的了解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住院患者共25处持续8周以上的难愈性创面,分为慢性溃疡组9例11处创面,为创伤、烧伤后瘢痕溃疡创面;骨外露组11例14处创面,骨外露面积为0.8-77.0cm。(最大面积为22.0cm×3.5cm)。手术方法为I期扩创移植人工真皮,2-6周后局部血管化良好,外露肌腱和骨质被类真皮组织覆盖,Ⅱ期移植自体薄断层皮片。结果慢性溃疡组9例患者的11处创面中,9处愈合优良,2处经换药后愈合。骨外露组11例患者的14处创面中,12处愈合优,外露骨质得到有效覆盖;2处创面因感染人工真皮未成活,随后行皮瓣修复手术。随访5-24个月,未见创面复发,外观满意,无明显增生性瘢痕,供皮区亦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方法简便、创面愈合质量高、供皮区损失轻微,为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选择。
大面积深度烧伤应用混合皮肤嵌植与微粒皮移植的比较
黄伯高, 廖镇江, 张勤, 窦懿
2009, 25(6): 448-45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17
摘要:
目的了解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混合皮肤嵌植与微粒皮移植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总结笔者单位1992-2008年17年间收治的10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混合嵌植组52例、微粒皮组49例,比较2组患者首次自体供皮面积、首次自体皮覆盖创面面积、首次自体皮移植成活率、自体皮理论扩展倍数、自体皮实际扩展倍数、自体供皮总面积,以及术后残余创面情况、大关节功能状况等。结果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的首次自体供皮面积分别为(3.25±0.48)%、(3.01±0.21)%TBSA,首次自体皮覆盖创面面积分别为(30.4±3.6)%、(41.4±1.3)%TBSA,首次自体皮移植成活率分别为(99.9±1.9)%、(87.5±6.8)%,自体皮理论扩展倍数分别为(9.5±1.3)、(13.9±1.4)倍,自体皮实际扩展倍数分别为(9.5±1.3)、(12.0±1.5)倍,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自体供皮总面积分别为(14.2±1.9)%、(14.0±2.1)%TBSA,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嵌植组、微粒皮组残余创面超过0.5%TBSA者分别有23例占44.2%、37例占75.5%;混合嵌植组大关节功能状况较好者34例占65.4%,微粒皮组18例占36.7%。结论微粒皮移植法自体皮扩展倍数明显大于混合嵌植法,能更充分利用有限皮源;混合嵌植法创面愈合质量和大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优于微粒皮移植法。
维生素C减轻重度烧伤休克犬肠内补液时过氧化损伤的观察
胡森, 车晋伟, 杜颖, 包呈梅
2009, 25(6): 451-45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18
摘要:
目的了解维生素c对重度烧伤休克犬肠内补液时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Beagle犬行颈动、静脉置管和十二指肠造口后24h造成50%TBSA Ⅲ度烧伤。伤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补液组(伤后无治疗)、肠内补液组和肠内补液+维生素C组,每组6只。肠内补液组和肠内补液+维生素C组于伤后30min开始从十二指肠造口管分别注入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ES)、含维生素C的GES液(250mg/kg维生素C溶于GES),依据Parkland公式计算输液量和速率。于伤前(0h)和伤后2、4、8h抽取犬静脉血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伤后8h处死、犬,取空肠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干湿质量法测定小肠组织含水率。结果伤后各组犬血浆DAO活性均较伤前显著升高,伤后6、8h肠内补液组明显高于不补液组(P〈0.05);肠内补液+维生素c组从伤后2h起DAO活性均明显低于不补液组和肠内补液组(P〈0.05或P〈0.01)。伤后8h肠内补液组MDA含量,MPO、XOD活性和肠组织含水率分别为(5.74±0.51)nmol/mg、(2.08±0.46)U/g、(58.4±3.8)U/mg、(81.5±1.8)%,均显著高于不补液组[(5.43±0.25)nmol/mg、(1.55±0.21)U/g、(50.1±2.8)U/mg、(78.3±1.5)%,P〈0.05或P〈0.01],而SOD活性(72±12)U/mg低于不补液组(97±20)U/mg(P〈0.01)。肠内补液+维生素C组MDA含量,MPO、XOD活性和小肠组织含水率低于肠内补液组,而SOD活性高于肠内补液组(P〈0.01)。结论维生素C能改善烧伤休克犬缺血再灌注过程引起的过氧化损伤和肠组织水肿,减轻口服补液时的肠道并发症。
γ干扰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
刘佳琦, 胡大海, 张战凤, 官浩, 折涛, 张军, 白晓智
2009, 25(6): 454-4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19
摘要:
目的了解γ干扰素(IFN-γ)对瘢痕疙瘩Fb(KFb)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探讨IFN-γ治疗病理性瘢痕的可能机制。方法切取3例患者的瘢痕组织,体外分离培养KFb,实验选用第3-5代细胞。(1)将KFb分为:对照组,加无血清DMEM培养;TGF-β1组,用10ng/mL的TGF-β1单独作用;IFN-γ组,用100ng/mL的IFN-γ单独作用;TGF-1,+IFN-γ组,10ng/mL的TGF-β1与100ng/mL的IFN-γ联合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mRNA、蛋白表达,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与阳性细胞表达情况。(2)另取KFb,用10ng/mL的IFN-γ作用,于作用前及作用后30min和1、2、4、6、8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Smad3和Smad7的mRNA表达,于作用前及作用后1、2、4、6、8h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mad3和Smad7的蛋白表达。(3)另取KFb,根据添加的IFN-γ终浓度不同分为1、10、100ng/mL IFN-γ组,均作用4h;设立未添加IFN-γ的KFb为对照组。同前检测各组Smad3和Smad7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IFN-γ组KFb 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为0.017±0.009与1.198±0.004,较对照组(0.024±0.013与1.229±0.011)显著减少(P〈0.05);TGF-β1+IFN-γ组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为0.634±0.138与1.204±0.010,较TGF-β1组(1.331±0.298与1.727±0.004)显著减少(P〈0.01)。IFN-γ组KFb中,α-SMA阳性细胞荧光强度(0.922±0.059)和α-SMA蛋白表达量(0.3051±0.0031)较对照组(1.055±0.005与0.4513±0.0094)显著减少(P〈0.01);TGF-β1+IFN-γ组-α-SMA阳性KFb荧光强度(1.129±0.004)和α-SNA蛋白表达量(0.6734±0.0098)较TGF-β1组(1.270±0.005与1.3842±0.0024)显著减少(P〈0.01)。(2)10ng/mL IFN-γ作用后第1个时相点,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出现一过性增高,随后降低,mRNA表达量于作用后4h降至最低点,随后缓慢上升,至作用后8h仍低于作用前(P〈0.01);其蛋白表达量于作用后2-8h显著低于作用前(P〈0.01)。而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INF-γ作用后逐渐增高,分别于作用后2、4h达峰值随后降低,至作用后8h仍高于作用前(P〈0.05)。(3)与对照组比较,1、10、100ng/mL IFN-γ组Smad3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1),Smad7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随IFN-γ浓度升高,减少或增高幅度愈为显著。结论IFN-γ可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下调Smad3、上调Smad7,降低基础状态下或经TGF-β1诱导后KFb的CTGF和α-SMA表达量,表现出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显著拮抗作用,这可能是IFN-γ治疗病理性瘢痕的重要机制。
短篇论著
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胶原表达的影响
潘姝, 李叶扬, 方力, 梁佩红, 戴丽冰, 李建平, 张琰, 李罡, 张涛
2009, 25(6): 460-46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21
摘要:
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作为负调节信号,在组织和器官纤维化中发挥抗纤维化作用,但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我们采用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观察PPAR-γ的配体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15d-PGJ2)对增生性瘢痕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胶原表达的影响,
改良掌背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手指Ⅳ度烧伤
梁钢, 周永利, 孙建平
2009, 25(6): 462-46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22
摘要:
为了解决第2掌背动脉逆行皮瓣和第2掌背动脉远侧皮支皮瓣在创面修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设计了改良第2掌背动脉逆行皮瓣,用其修复7例患者手指Ⅳ度烧伤创面,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15-46岁。致伤原因:热压伤5例、电烧伤2例。致伤部位:示指掌侧2例、背侧2例,
经验交流
救治四氧化二氮泄漏致烧毒复合伤四例
曹玉珏, 贺立新, 李冬海, 崔永珍, 屠海霞, 朱海涛, 孙凯
2009, 25(6): 464-46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23
摘要:
四氧化二氮(N2O4)是目前国内外大型运载火箭所用的液体推进剂之一,其性质极不稳定,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易爆性。N2O4爆炸致人员伤亡的事件偶有发生。我科于2007年收治了4例因N2O4泄漏致烧毒复合伤的患者,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皮下环形缝合法在体表肿块切除中的应用
张勇, 牟军, 牟晓欣, 潘捷
2009, 25(6): 465-4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24
摘要:
2003年10月-2008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皮下环形缝合法缝合体表肿块切除后的缺损创面,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5例,其中男32例、女53例,年龄18-59岁。病因:色素痣36例,表皮样囊肿9例,皮脂囊肿27例,脂肪瘤13例。肿块均位于头面部。切除后的创面直径为0.4-1.5cm。
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七例
于光, 雷红雨, 陈积源, 秦光保, 陈景迅, 刘文富, 陈武华
2009, 25(6): 466-4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25
摘要:
2006年11月-2008年12月,笔者单位应用游离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热压伤7例9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男4例5指,女3例4指,年龄21-43岁。均为热压伤,深度为Ⅲ、Ⅳ度。手指掌侧1例,手指背侧6例。均在烧伤后7-10d,创面界限清楚后进行手术。
中指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电烧伤五例
徐昌政, 郝超, 刘雄飞, 邹忠桃, 韩光晔
2009, 25(6): 467-4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26
摘要:
因手部接触电源机会较多,拇指电烧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该指作为电流的入口,损伤也最严重,治疗困难,截指率较高。因拇指功能占手功能的50%,其治疗原则为尽可能保留该指。以往拇指电烧伤常采用腹部或上臂等远位带蒂皮瓣修复,但术后须固定患指、行Ⅱ期手术断蒂,且皮瓣臃肿、感觉功能恢复差。
双辅助皮瓣一次性修复髂腹部供瓣区继发缺损11例
张家平, 毕所峰, 周昕, 王华红, 李云飞, 邓凡, 张彦, 罗高兴, 彭毅志
2009, 25(6): 468-4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27
摘要:
髂腹部皮瓣是腹股沟皮瓣和下腹部皮瓣的总称,广泛应用于手及前臂大面积深度毁损性创面的修复^[1]。当皮瓣切取面积过大时,供瓣区继发缺损往往需植皮修复,并由此引发植皮区明显凹陷畸形、长时间感觉障碍以及供皮区广泛瘢痕增生等。2005年9月-2009年3月,笔者对本所收治的11例上肢严重毁损性患者行髂腹部皮瓣转移术后,
观察与思考
对我国烧伤外科现存问题的思考
贾赤宇, 盛志勇
2009, 25(6): 478-4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9.06.034
摘要:
我国烧伤救治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但客观分析,在很多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有的已成为阻碍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现总结如下,希望能引起同道重视和深思。1烧伤流行病学(1)患者原始资料缺乏:由于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行业管理不到位以及对流行病学调查认识不足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