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28卷  第6期

指南与共识
烧伤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2012版)
2012, 28(6): 401-4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01
摘要:
1产生背景; 严重烧伤患者由于体表生理防御屏障受损、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坏死组织广泛存在以及外界或自身菌群侵袭,其感染易感性增加。感染是严重烧伤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
专家论坛
特殊原因烧伤的防治研究不容忽视
谢卫国
2012, 28(6): 404-4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02
摘要:
特殊原因烧伤的种类繁多,至今尚缺乏明确而统一的定义。部分特殊原因烧伤在各种原因烧伤中所占比例不大,容易被忽视;有些则因少见而不被专业人员熟知,影响及时有效的救治。许多特殊原因烧伤属复杂性或复合性损伤,救治难度大,创面愈合困难。近年来一些特殊原因烧伤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其预防和治疗尚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特殊原因烧伤的几个方面提出个人看法,供同道参考和讨论。
科技快讯
电烧伤患者的皮肤交感神经反应
杨飞(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2, 28(6): 407-407.
摘要:
电烧伤常常导致外周神经病变,本研究通过测定皮肤交感神经反应(SSR),评估电烧伤后患者是否存在自主神经受损。将28例电烧伤患者分为高压电烧伤组与低压电烧伤组,另外28位未被电烧伤者作为对照。分别刺激受试者正中神经与胫神经,记录双侧手掌及脚掌皮肤交感神经应答情况(潜伏期与振幅)。结果显示,电烧伤患者较未被电烧伤者SSR潜伏期长、振幅小,高压电烧伤组与低压电烧伤组间SSR潜伏期与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补骨脂素-紫外线光化学疗法诱发的严重烧伤
雷芳(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2, 28(6): 414-414.
摘要:
补骨脂素一紫外线(PUVA)光化学疗法是一种对某些皮肤疾病有确定疗效的治疗方法,皮肤烧伤是该疗法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作者对所在烧伤中心2000--2010年PUVA烧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生活环境、PUVA类型、受伤部位、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发病时间、治疗方法及住院时间等。另外以问卷形式调查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烧伤中心及德国联邦医学会法律咨询委员会记录的PUVA烧伤病例。10年中笔者单位共有4例因PUVA光化学疗法导致的烧伤,其中3例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例为白血病接受异体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
高压电烧伤对人动脉功能的影响
杨飞(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2, 28(6): 427-427.
摘要:
本研究通过超声检测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及硝酸盐介导的血管扩张(NMD),评估电烧伤患者动脉内膜及平滑肌的功能变化。将25例因接触20kV以上高压电而致上肢电烧伤的18—65岁男性患者作为高压电烧伤组,以25位年龄、性别及大量其他指标相符的健康测试者作为对照组。
氢氧离子在皮肤接触四甲基胺离子引起的化学烧伤大鼠中的作用
谢琼慧(编译), 张卫东(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2, 28(6): 434-434.
摘要:
氢氧化四甲胺(TMAH)是一种在电子产品制造工业中常用的非等向性蚀刻液或净化剂。一般认为由于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TMAH接触吸收的毒性相对较低,但3例暴露于体积分数25%TMAH、烧伤总面积仅7%-29%TBSA的患者急性死亡事件引起了大家对其毒性作用的关注。TMAH在水中溶解为四甲基胺离子和氢氧离子,呈强碱性。作者认为,TMAH溶液中氢氧离子对皮肤的碱性损伤可能有助于增强四甲基胺离子的毒性作用。
爆炸伤致美学区域异物嵌入的水刀磨削疗法
阮晶晶(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2, 28(6): 450-450.
摘要:
爆炸伤往往导致含色素异物嵌入皮肤,形成“创伤性文身”。为避免由此造成对外貌的影响,特别是对头面颈部和手部等美学区域的影响,清除皮肤嵌入异物十分重要。表浅的异物可使用刷子或磨皮术清除,而嵌入皮肤深处的颗粒则很难清除干净。现今通常采用的磨皮术、手术切除、冷冻、电刀或激光治疗等方法,都易造成明显的瘢痕。作者介绍了一种新方法——水刀磨削疗法,该方法几乎能清除所有异物。水刀运用从可调节角度的刀头高速喷出的生理盐水水柱,精确清除目标组织。
局部急性放射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评估
王雪(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2, 28(6): 450-450.
摘要:
大剂量辐射可引起局部急性放射综合征(LARS),该征又被称为“放射性皮炎”或“放射性烧伤”。LARS损伤多限于皮肤,也可波及肌肉和骨骼。本研究旨在总结LARS的影像学特点,以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对LARS的诊断价值。作者对皮肤和深部组织放射损伤的患者行MRI检查,并比较其临床表现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大鼠烧冲复合伤所致肺损伤中的作用
蒋南红(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2, 28(6): 457-457.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对大鼠烧冲复合伤所致肺损伤的影响及其特定抑制剂西维来司钠的干预作用。将1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烧冲复合伤组、治疗组、对照组,烧冲复合伤组与治疗组大鼠制成总面积25%TBSA的烧冲复合伤模型,对照组假伤。治疗组每日2次经腹腔注射西维来司钠(75mg/kg),烧冲复合伤组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特殊原因烧伤
腹部联合轴型皮瓣修复腕部环状高压电烧伤创面
沈余明, 田彭, 宁方刚, 覃凤均, 张国安
2012, 28(6): 408-4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03
摘要:
目的探讨腕部环状高难电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腕部环状高压电烧伤患者,清创后采用腹部联合轴型皮瓣修复腕部创面,即用带部分腹直肌的脐旁皮瓣修复腕屈侧创面,其中腹直肌充填腕屈侧腔隙;下腹部皮瓣修复腕背侧创面,术后4~5周断蒂。供瓣区部分直接拉拢缝合,部分在前鞘拉拢缝合后植皮修复。结果3例皮瓣术后成活良好;2例皮瓣下有液化坏死组织,经扩创愈合;1例皮瓣术后5周断蒂时出现腕部桡动脉栓塞,清创后立即行大隐静脉移植重建桡动脉后创面愈合。随访6个月~1年,患者腕部功能和外形恢复情况较好。结论带部分腹直肌的脐旁皮瓣联合下腹部皮瓣是修复腕部环状高压电烧伤创面的一条可行途径。
华东地区615例化学烧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高辉, 李卫, 赵远党
2012, 28(6): 411-4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04
摘要:
目的探讨化学烧伤的现场急救、早期处理和治疗方法中的流行病学因素。方法整理笔者单位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682例烧伤患者中615例化学烧伤患者病例资料,对性别、年龄、致伤面积与深度、发病规律、致伤原因、致伤物质、致伤部位、合并症、院前处理情况、治疗肢颅后情况等进行归纳总结。采用线性趋势检验统计分析年度收治的烧伤患者总数、化学烧伤人数。结果(1)一般情况:本组病例中男562例占91.4%,女53例占8.6%,年龄(32±12)岁。烧伤总面积为1%~95%[(30±25)%]TBSA,其中Ⅲ度面积0—85%[(18±24)%]TBSA。(2)发病规律:10年中笔者单位每年收治的烧伤患者总数呈缓慢增长趋势(χ2=4.009,P〈0.05),但化学烧伤患行所占比例相关不大(χ2=0.060.P〉0.05)。本组化学烧伤高发于夏秋季,患者一般从4月开始逐渐增多,8月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3)致伤原因:患者以工伤为主,共572例占93.0%,其中私营和民营企业工人占工伤患者的70.8%(405/572)。(4)致伤物质:本组病例中以酸烧伤最多,共299例占48.6%。(5)致伤部位:四肢和头颈部等暴露部位最易受伤。(6)合并症:吸入性损伤47例107.6%,眼烧伤94例占15.3%,复合伤51例占8.3%,中毒67例占10.9%。(7)院前处理情况:大部分患者伤后未经清水冲洗(30.4%,187/615)或清水冲洗不够充分(61.1%,376/615)。(8)治疗及预后情况:212例(34.5%)患者在伤后1周内行切削痂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本组患者治愈599例,其中8例共11只眼睛失明;死亡16例,死亡率为2.6%。结论笔者单位化学烧伤患行占同期收治烧伤忠者总数比例相对较高,以工伤为主。化学烧伤救治的关键在于充分的早期冲洗和解毒,深度创面尽早切削痂可以减少机体对有毒物质的吸收。
头部深度高压电烧伤创面的修复
许喜生, 陈凯, 李柏同, 周海洋, 马铮铮, 周永生, 欧才生, 程勇, 黄云, 胡永才, 张义, 王永飞
2012, 28(6): 415-4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05
摘要:
目的探讨头部深度高压电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2002年6月~2012年5月,笔者单位共收治头部深度高压电烧伤患者26例,均为高压电(电压380V~300kV)接触导致头部及全身多处深度电烧伤,烧伤总面积为1%~75%TBSA,深度为深Ⅱ~Ⅳ度。头皮缺损面积为3cm×2cm~20cm×18cm,颅骨外露最大面积为12cm×9cm,颅骨缺损最大面积为7cm×6cm。应用局部推进皮瓣、双侧旋转皮瓣、局部旋转皮瓣结合供瓣区薄中厚皮片移植、吻合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创面愈合前早期扩张器治疗、创面愈合后期扩张器治疗以及薄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结果术后各种皮瓣及薄中厚皮片均成活良好,其中1例有深Ⅱ度创面存在的局部旋转皮瓣并发伤口感染,予以换药缝合后愈合。置入的扩张器扩张顺利。术后随访15d-3年,15例患者完整修复,预后效果良好。结论头部深度高压电烧伤的修复,应根据损伤面积及病情,选用合适的皮瓣结合供瓣区植皮、扩张器置入等方式治疗。
东北地区605例化学烧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樊华, 刘凤彬, 田宝祥, 杨雄, 蔺海龙, 刘洋, 魏纯琳
2012, 28(6): 419-42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06
摘要:
目的了解近年来化学烧伤的发病及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整理笔者单位于1992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299例烧伤患者中化学烧伤患行的病例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院前处理情况、致伤场所、致伤物、致伤部位、创面面积与深度、合并症、治疗情况和随访情况。对年龄分布和合并症发生率行χ2检验。结果6299例烧伤患者中,化学烧伤忠者605例占9.60%,相关统计结果如下。(1)患者男女比例为5.11:1.00。平均年龄37.6岁,20~29岁年龄段忠者例数最多(29.42%,178/605),各年龄段患者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298,P〈0.01)。(2)主要发病时间为第2、3季度,分别占28.43%(172/605)、38.35%(232/605);有72.07%(436/605)的患者入院前行清水冲洗处理。(3)453例患者在化工生产中受伤,占74.88%;致伤物主要为酸类(46.61%,282/605)和碱类(20.66%,125/605),其中硫酸所占比例最大(18.18%,110/605)。(4)致伤部位以四肢和头面颈部为主,各为289例和263例;平均烧伤面积5.98%TBSA;深度为浅Ⅱ~Ⅲ度。(5)348例患者发生合并症,其中吸入性损伤154例占44.25%、跟烧伤113例占32.47%、中毒81例占23.28%,各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86,P〈0.01)。(6)521例患并治愈出院,治愈率为86.12%,其中遗留瘢痕者占76.20%(397/521);3例患者因烧伤后中毒反应死亡,病死率为0.50%。结论笔者单位收治的化学烧伤患者在同期烧伤患行中所占比例较高,以青年男性为主,多为化工生产中酸碱烧伤且发病时间较集中。大部分患者具有创面较深、合许症发生率高、创面愈合后易遗留瘢痕等临床特点。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电烧伤大鼠血清及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阮琼芳, 谢卫国, 温丰平
2012, 28(6): 423-42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07
摘要:
目的观察电烧伤大鼠血清和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电烧伤病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电烧伤组(56只)。于伤后6h和1、3、7、14、21、28d,每时相点处死8只电烧伤组大鼠,留取创面肌肉组织和血消样本。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VEGF蛋白的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VEGF的表达定位,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值。对MVD值与VEGF表达强度行相关性分析。取未经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大鼠腿部腹侧肌肉组织及血清进行上述指标检测。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两两比较LSD—t检验。结果(1)电烧伤组大鼠伤后6h及1d,创面组织肌纤维断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水肿明显;伤后3d有新生血管生成;7d时肉芽组织及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多,(2)电烧伤组大鼠伤后6h及1、14d,血清VEGF含量分别为(43±11)、(44±11)、(74±27)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5±9)pg/ml。(t值为4.001~5.724,P值均小于0.01)。(3)与正常对照组肌肉组织VECF蛋白表达量(0.21±0.09)比较,电烧伤组各时相点大鼠创面组织VEGF蛋白表达量均升高,伤后7d达峰值,为0.63±0.13(t=4.965,P〈0.05)。(4)电烧伤组早期炎性细胞VEGF表达强阳性,后期以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为主。(5)电烧伤组伤后3、7、14、21、28d,创面组织MVD值和VEGF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s=0.834,P〈0.01)。结论电烧伤后不同阶段,VEGF征大鼠创面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各不相同,其改变与伤后体液渗出及创面愈合过程密切相关。
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小板与白细胞流变性的影响及己酮可可碱的干预作用
张庆富, 魏伟, 尚涛, 周慧敏, 李增宁, 王车江, 冯建科, 许顺江, 崔冬生
2012, 28(6): 428-43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08
摘要:
目的了解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小板、白细胞聚集黏附的影响,探讨己酮可可碱(PTX)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电伤组和治疗组,每组60只。(1)3组致伤前15min各取10只大鼠,用布莱德多项投影显微镜系统观测肠系膜微静脉白细胞黏附数;用激光多普勒组织灌流图像仪检测胸部皮肤微循环灌流量;心脏采血分离血清,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烷B2(TXB2)、前列环素(PG12)、P选择素、E选择素及L选择素含量,并计算TXB2/PG12比值。(2)电伤组和治疗组余下各50只大鼠用调压器及实验变压器制成高压电烧伤模型(左前肢为电流入口,右后肢为电流出口),对照组余下50只大鼠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伤后2min内,经腹腔注射2mL生理盐水(对照组、电伤组)或者2mL浓度为50mg/mL PTX注射液(治疗组)。伤后5min和1、2、4、8h于每组各取10只大鼠,同前检测白细胞黏附数和微循环灌流量、血清血小板及白细胞相关因子水平,计算相关比值。对数据行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电伤组大鼠PAF、TXB2、PG12、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含量以及TXB2/PG12比值和白细胞黏附数总体检测值大于对照组;微循环灌流量小于对照组,处理因素主效应F值为854.20~8156.52,P值均小于0.01。治疗组大鼠PAF、TXB2、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含量以及TXB2/PG12比值和白细胞黏附数总体检测值小于电伤组;PG12含量、微循环灌流照大于电伤组,处理因素主效应,值为33.18—1033.99,P值均小于0.01。统计学结果仅允许在电伤组、治疗组组内进行比较。除治疗组伤后5min TXB2/PG12比值、电伤组和治疗组伤后5min E选择素含量外,电伤组及治疗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PAF、TXB2、PG12、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含量及TXB2/PG12比值和白细胞黏附数显著大于伤前15min;微循环灌流量显著小于伤前15min(P值均小于0.001)。电伤组PAF、TXB2、E选择素含量及TXB2/PG12比值于伤后4h达峰值,分别为(9.3±0.9)ng/mL、(14.31±0.65)nmoL/mL、(271.2±18.4)ng/mL、4.62±0.26;PG12、P选择素含量及每100微米微静脉白细胞黏附数伤后8h达峰值,分别为(3.98±0.24)nmol/mL、(514±24)ng/mL、(25.5±4.14)个;L选择素含量于伤后2h达峰值,为(876±54)ng/mL;微循环灌流量以伤后5min最小,为(1.17±0.10)V。结论高压电烧伤引起大鼠PAF、TXB2、PG12、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含量及TXB2/PG12比值升高,白细胞黏附数增加及微循环灌流量下降。PTX通过增加PG12的含量,降低上述其他因子的含量而抑制血小板及白细胞聚集黏附,从而改善电烧伤后微循环障碍。
带蒂皮瓣修复头颈肩部严重高压电烧伤创面
夏成德, 赵耀华, 狄海萍, 张业龙, 薛继东, 李晓亮, 牛希华, 朱雄翔
2012, 28(6): 435-4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10
摘要:
头颈肩部高压电烧伤可造成广泛的头皮、颈肩部软组织及颅骨严重损伤,部分可为颅骨全层及颈肩部软组织广泛坏死,治疗难度大,处理不当可致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
CT扫描在烧冲复合伤早期救治中的应用
黄国雨, 徐纪玲, 陈刚, 晏鹰, 王宏伟, 戴欣
2012, 28(6): 437-43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11
摘要: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8例,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龄25~55岁;烧伤总面积30%~98%,Ⅲ度面积21%~85%TBSA。
IU救治成批瓦斯爆炸烧冲复合伤的经验与教训
雷晋, 郭志权, 段鹏
2012, 28(6): 439-4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12
摘要:
1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6日,山西某地煤矿突发瓦斯爆炸致32人受伤,1h后患者被就近送入当地医院救治。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52岁。烧伤总面积2%-60%TBSA,其中60%、35%、30%TBSA烧伤患者各1例,20%TBSA烧伤患者2例,2%~15%TBSA烧伤患者27例。深度为Ⅱ-Ⅲ度,致伤部位以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为主。
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治疗足部氢氟酸烧伤五例
叶春江, 张元海, 倪良方, 刘利平, 蒋瑞明, 张建芬, 夏文豪
2012, 28(6): 440-44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13
摘要:
区域性静脉灌注在20世纪初最先被用于肢体手术的麻醉,后在麻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11年8月--2012年5月,笔者单位采用区域性静脉灌注葡萄糖酸钙的方法治疗足部氢氟酸烧伤5例,取得了较佳疗效,现介绍如下。
救治特大面积黄磷烧伤一例
田晓东, 陈宝国, 黎凤明, 李登伦, 孙宏建
2012, 28(6): 442-4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14
摘要:
患者男,37岁,2011年10月全身黄磷烧伤后约1h急诊入院。患者伤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全身10min,大部分创面用30g/L硫酸铜溶液湿敷。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2012, 28(6): 427-427.
摘要:
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如DNA、RNA、HBsAg、CT、Ig、PCR,可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对本刊常用的以下词汇,也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按首字母排序)。
医学论文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2012, 28(6): 480-480.
摘要:
论文的前言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思路、理论依据等。有些研究还应说明该研究开始的具体时间。前言必须开门见山、简要、清楚,切忌套话、空话、牵涉面过宽、详述历史过程或复习文献过多等,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要与摘要雷同。未经检索,前言中不可写“国内外未曾报道”等字样,也不可自我评价达到“xx水平”或“填补xx空白”等。前言通常不需要标题。论著文稿的前言一般不超过250字;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引言作用。
学术信息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会议纪要
唐洪泰, 夏照帆
2012, 28(6): 434-43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09
摘要:
2012年9月,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于年会审稿会之际,在福建省莆田市召开了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2次全体会议、2012年烧伤医学终身成就奖评审会和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消息
《中华烧伤杂志》再次被美国PubMed检索系统收录
2012, 28(6): 441-441.
摘要:
据2012年国际检索系统咨询部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中华烧伤杂志》再次被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PubMed)”收录,是目前国内少有的被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之一。
2013年第十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12, 28(6): 443-443.
摘要:
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承办,以“烧伤感染防治”为主题的“第十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专题学术组稿会),定于2013年6月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本研讨会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将授予参会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10分;高质量文稿将优先刊登于《中华烧伤杂志》;被收入会议论文汇编后,可在当年“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并阅读。
论著
油酸对人正常和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炎症介质的影响
江琼, 吴伯瑜, 陈晓东
2012, 28(6): 444-45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15
摘要:
目的探讨油酸对人正常Fb和瘢痕Fb增殖和分泌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Fb和瘢痕Fb,分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各组样本数为8):空白对照组,除常规成分外培养液中不再添加其他物质;乙醇对照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体积分数2%无水乙醇;不同浓度油酸组,即0.25、0.50、1.00、2.00以及4.00mmol/L油酸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相应终浓度的油酸(以含体积分数2%无水乙醇培养液配制)。采用锥虫蓝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培养1~5d的生长情况。于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2种细胞2个对照组、1.00mmol/L油酸组细胞培养2d的细胞结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种细胞2个对照组及1.00mmol/L油酸组细胞培养2d的细胞周期。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2d的增殖情况。取各组细胞培养2d时的培养上清液,采用改良Griess法测定NO含量,ELISA法检测TNF—α、IL-6、IL-1β、IL-8含量。对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及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1)正常Fb和瘢痕Fb的空白对照组与乙醇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别。(2)培养2~5d,正常Fb和瘢痕Fb 2.00、4.00mmol/L油酸组细胞数量均低于对应的2个对照组(F值分别为13.773、11.344,P值均小于0.01)。(3)培养2d,正常Fb和瘢痕Fb 1.00mmol/L油酸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部分细胞开始堆积、变圆易脱落;细胞膜不完整,线粒体空泡变性,核固缩,胞内可见脂滴。(4)正常Fb 1.00mmol/L油酸组的G0/G1期和G2/M期细胞百分比[(93.56±9.98)%、(2.01±0.75)%]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84.23±10.96)%、(0.37±0.16)%],F值分别为3.026、34.751,P〈0.05或P〈0.01;S期细胞百分比为(4.42±0.87)%,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16.06±1.74)%,F=136.120,P〈0.01。瘢痕Fb 1.00mmol/L油酸组G0/G1期和G2/M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3.86±13.90)%、(1.89±0.6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83.88±10.42)%、(0.41±0.17)%],F值分别为3.529、32.710,P〈0.05或P〈0.01;S期细胞百分比为(3.87±0.63)%,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15.89±2.02)%,F=116.508,P〈0.01。(5)正常Fb和瘢痕Fb 0.50~4.00mmol/L油酸组细胞增殖率显著低于对应的2个对照组(F值分别为215.945、194.555,P〈0.05或P〈0.01)。(6)正常Fb各浓度油酸组细胞分泌NO水平明显高于2个对照组(F=30.240,P〈0.05或P〈0.01);瘢痕Fb 1.00~4.00mmol/L油酸组细胞分泌NO水平明显高于2个对照组(F=12.495.P〈0.01)。正常Fb和瘢痕Fb 2.00、4.00mmol/L油酸组细胞分泌TNF-α、IL-6水中明显高于对应的2个对照组(FTNF-α值分别为6.911、3.818,FIL-6值分别为16.939、11.600,P〈0.05或P〈0.01)。正常Fb和癜痕Fb各浓度油酸组细胞分泌IL—1β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的2个对照组(F值分别为25.117、9.137,P值均小于0.01)。正常Fb 1.00~4.00mmol/L油酸组细胞分泌IL-8水平明显高于2个对照组(F=2.717,P〈0.05或P〈0.01),瘢痕Fb 2.00、4.00mmol/L油酸组细胞分泌的IL-8水平明显高于2个对照组(F=3.338,P〈0.05)。正常Fb和搬痕Fb相同浓度油酸组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F值为0.120~3.766,P值均大于0.05)。结论高浓度油酸虽能抑制瘢痕Fb增殖,但同时也抑制正常Fb增殖,且高浓度油酸能同时促进正常Fb和瘢痕Fb分泌炎症介质,从而导致过度、持续的炎症反应,不利于创面愈合。
外源性腐胺和尸胺对兔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
樊桂成, 荣新洲, 王学敏, 刘思容, 周岳平, 李庆辉
2012, 28(6): 451-45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16
摘要:
目的探讨外源性腐胺、尸胺对兔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取40只普通级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生理盐水组、坏死组织匀浆液(简称匀浆液)组、腐胺组、尸胺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组兔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kg),匀浆液组兔腹腔注射匀浆液(1mL/kg),腐胺组兔腹腔注射浓度为10g/L的腐胺(1mL/kg),尸胺组兔腹腔注射浓度10g/L的尸胺(1mL/kg)。注射前及注射后2、6、12、24、30、36、48、60h经兔耳中央动脉抽血2mL,采用ELISA法动态观察血清标中TNF-α、IL-1、IL-6的含量变化。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Cubic模型曲线对各组炎症因子含量变化进行曲线拟合,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各组兔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变化:①生理盐水组3种炎症因子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注射前比较,匀浆液组、腐胺组及尸胺组注射后大部分时相点3种炎症因子含量呈不同程度升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49~13.58,P值均小于0.05)。②腐胺组血清TNF-α、IL-1、IL-6含量分别于注射后2、6、6h明显上升,此趋势与匀浆液组相似,但较尸胺组(均为注射后2h)延迟。③腐胺组血清TNF-α、IL-1、IL-6含量峰值分别为(339±36)、(518±44)、(265.9±33.5)pg/mL,显著低于尸胺组的(476±86)、(539±22)、(309.4±27.1)pg/mL,F值分别为5.11、1.90、5.56,P值均小于0.05。(2)各组兔血消炎症因子含量变化曲线拟合结果:①腐胺组3种炎症因子含量开始上升时间段(注射后3~4h)较尸胺组(注射后2h)延迟,各炎症因子含量达峰值时间段(注射后18~30h)显著晚于尸胺组(注射后12~30h),且峰值持续时间段(注射后18~30h)短于尸胺组(注射后12~30h)。②腐胺组3种炎症因子含量上升时间段和峰值持续时间段均与匀浆液组(分别为注射后3~5、18—30h)较为接近。③相天系数检验分析显示,腐胺组与匀浆液组炎症因子含量变化趋势呈显著相关(rTNF-α=0.933,P〈0.01;rIL-1=0.967,P〈0.01;rIL-6=0.950,P〈0.01),而尸胺组与匀浆液组仅IL-1、IL-6含量变化趋势有一定相关性(rIL-1=0.913,P〈0.01;rIL-6=0.883,P〈0.05)。结论外源性腐胺和尸胺均可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其中腐胺与匀浆液诱导的机体炎症反应较为相似,提示其在坏死组织分解物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产品信息
海肤康人工皮膜
2012, 28(6): 454-454.
摘要:
海肤康人工皮膜是以甲壳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烧伤创面覆盖材料。透气、透湿,结构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保护创面、促进皮肤细胞增殖的作用。使用方法简单,无需更换,创面愈合后自行脱落。愈合创面平整,少留瘢痕,无过敏和排斥反应。适应证:(1)供皮区创面;(2)浅Ⅱ度烧伤创面;(3)深Ⅱ度脱痴或削痂创面;(4)网状植皮和小皮片(或条状)植皮创面;
磺胺嘧啶铈乳膏及相关产品
2012, 28(6): 472-472.
摘要:
乳膏:磺胺嘧啶铈乳膏,国药准字H20094208;磺胺嘧啶银乳膏、银锌霜,豫卫消证字[2000]第0129号;聚乙烯醇凝胶(瘢痕类),豫新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1640156号。
学科动态
创面修复专科与社区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现状及发展对策
毛贻浩, 罗烜, 陈锡露, 谢挺, 张智若
2012, 28(6): 455-4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17
摘要:
2011年3—4月,笔者通过对大型综合医院医师、社区医疗机构医师、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的创面患者、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创面患者定性访谈,深入分析目前大型综合医院创面修复专科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目前创面疾病双向转诊过程中面临着“上转”和“下转”困难、双向转诊过程中政策不完善和操作规范不明确、大型综合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突破创面疾病双向转诊运行障碍的主要对策应包括:建立深层次的各级医院联动机制、建立药品对接通道、明确创面修复的双向转诊流程、建立医院间可共享的患者诊疗信息“数据库”等。
疑难病例析评
烧伤后期特大未愈创面伴脓毒症患者的救治
李志清, 王甲汉, 吴起, 杨磊
2012, 28(6): 458-4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18
摘要:
1病历摘要; 患者男,24岁。于2010年4月24日因高温锅炉爆炸,面颈、躯干、四肢和会阴部大部分皮肤被火焰烧伤,总面积95.0%TBSA,深度为深Ⅱ~Ⅲ度,伴有重度吸入性损伤。
综述
弱激光疗法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毛和水, 姚敏, 方勇
2012, 28(6): 462-4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19
摘要:
弱激光疗法(low level laser therapy,LLLT)可通过促进或抑制细胞的增殖、增加或减少某些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等,达到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等效果,因此也被称为光调节作用(photomodulation)。目前在国外已有相关实验研究并多方位应用于临床,本文就LLLT对创面愈合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烧伤瘢痕的研究进展
王海波, 方勇, 俞为荣
2012, 28(6): 465-4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20
摘要:
深度烧伤后遗留瘢痕至今难以避免,大面积烧伤后尤其突出。伤后2年内多表现为增生性瘢痕,外观欠雅加之功能损害常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短篇论著
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方式的比较
郭毅斌, 郑庆亦, 陈锦河, 蔡少甫, 郑健生, 阮兢, 邵建川, 邹紫红
2012, 28(6): 468-47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21
摘要:
特大面积烧伤即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80%TBSA或Ⅲ度烧伤面积大于或等于50%TBSA,该类烧伤救治困难,病程长,并发症多且病死率高。2001--2005年我院严重烧伤患者按照传统公式进行补液复苏,休克期度过欠平稳,表现为尿量不稳定,常需使用利尿剂,尤其在特大面积烧伤救治中更为明显。笔者分析此情况可能与补液量不足有关,此后在治疗中增加补液量并改进补液方法形成新的复苏方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1--2011年笔者单位收治的52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病历资料,对比传统补液公式和新的休克期液体复苏方式的疗效,以期为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提供参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烟雾吸入性损伤兔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的影响
朱峰, 郭光华, 陈雯, 彭燕, 王年云, 邢娟娟
2012, 28(6): 470-47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22
摘要:
吸入性损伤后肺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机械损伤(包括热力和烟雾等)以及内皮系统损伤后所带来的炎性细胞浸润,是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水肿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肺血管内皮系统的直接或间接损伤,也是阻碍吸入性损伤后期组织修复的关键因素。
经验交流
游离足拇甲瓣修复拇指缺损12例
黄平, 姜雪松, 庄振华
2012, 28(6): 473-47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23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9—2010年,笔者单位共收治拇指Ⅰ、Ⅱ度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一年龄30~50岁,平均40岁。
邻指指动脉皮瓣修复手指掌侧热压伤创面并重建远端血供四例
侯桥, 曾林如, 王利祥, 许良, 吴国明, 朱芳兵, 吴档
2012, 28(6): 474-4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24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6年7月~2010年11月,笔者单位收治4例机器热压伤致手指掌侧缺损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46岁。缺损面积:1.6cm×1.5cm-3.3cm×2.0cm,深度为浅Ⅱ~Ⅲ度。累及手指:拇指1例,示指1例,中指2例。
病例报告
三种支具序贯牵引矫治烧伤畸形手一例
侯春胜, 雷晋
2012, 28(6): 476-47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25
摘要:
患者男,22岁,2009年11月3日被铁水烧伤,总面积98%,其中深Ⅱ度8%、Ⅲ度90%TBSA。创面愈合后全身瘢痕增生严重,左手呈爪形手畸形。
左臀部疖致下腹部蜂窝织炎一例
朱志军, 张为宝, 周晓力, 张颖
2012, 28(6): 477-47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26
摘要:
德国人,男,55岁,体质量150kg。2010年10月初,患者于左臀部形成疖,未服用抗生素或者到医院进行处理。
海外发表论文选读
高压电烧伤患者截肢因素分析
薛元毓, 陈琮琳, 潘信诚, 谢琼慧(翻译)
2012, 28(6): 479-4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6.027
摘要:
电烧伤是现代社会危害人们健康的严重创伤,截肢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反映肌肉损伤的相关指标对判定是否需要截肢可能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本研究中,笔者通过收集本单位收治的部分高压电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揭示影响高压电烧伤患者截肢的因素。
《中华烧伤杂志》2012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
2012, 28(6): 481-48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