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29卷  第2期

烧伤分会30年
转化医学理念促进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
黄跃生, 盛志勇
2013, 29(2): 97-1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01
摘要:
烧伤是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火的利用而出现的损伤,自古有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烧伤发生率不断增加,美国率先成立了专门的烧伤研究机构,由此迈出烧伤医学的第一步。
中国的再生医学与烧伤救治
付小兵, 杨思明
2013, 29(2): 102-1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02
摘要:
再生医学这一名词从提出到引起广泛关注不到20年时间,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且已经初见成效的领域之一。再生医学已经从单纯修复病损组织,发展到使病损组织或器官的解剖结构与功能均恢复到损伤前状态。
烧伤脓毒症诊断与综合防治策略
柴家科
2013, 29(2): 105-10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03
摘要: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严重烧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MODS等,是危重烧伤临床救治的难点和重点。
血管和心脏因素在烧伤休克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及休克防治
黄跃生
2013, 29(2): 109-1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04
摘要:
休克是严重烧伤早期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对其发生发展的机制有了一定了解,形成了一系列针对血容量不足的抗休克补液公式。但对许多严重烧伤患者,尤其是延迟入院的患者,烧伤休克还是难以避免,复苏效果也不令人满意,有时甚至造成组织器官长时间缺血缺氧,
烧创伤相关肺损伤系统控制技术的研究与转化
夏照帆, 王钟山, 房贺
2013, 29(2): 113-1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05
摘要:
多器官功能不全是烧(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肺脏是严重烧(创)伤后功能不全发生最早和发生率最高的器官^[1]。烧(创)伤相关肺损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其中原发性损伤主要包括吸入性损伤和肺部爆震伤等。
进一步重视烧伤领域转化医学研究
胡大海, 王洪涛
2013, 29(2): 116-1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06
摘要:
转化医学无疑是21世纪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过去几十年里,以高通量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科学家对疾病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注患者生存质量 展望烧伤康复未来
吴军, 陈建
2013, 29(2): 119-12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07
摘要:
自1958年上海瑞金医院治愈烧伤总面积89%伴Ⅲ度面积23%TBSA的钢铁工人邱财康后,我国的烧伤治疗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5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烧伤治疗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烧伤治愈率已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1],说明在创面修复、挽救生命上,
组织工程皮肤与创面再生性修复
韩春茂, 王新刚
2013, 29(2): 122-12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08
摘要:
各种急、慢性致伤因素,如机械损伤、烧伤、体表肿瘤切除、慢性溃疡等导致的皮肤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十分常见”^[1-2]。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断层皮片移植一直被广泛应用^[1.3],但仍存在供皮区不足、修复效果欠佳、造成新的创伤等遗憾。实现皮肤缺损的再生性或无瘢痕修复,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
从中外比较看我国烧伤防治体系建设
谢卫国
2013, 29(2): 126-1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09
摘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烧伤发生率在所有损伤中排列第4位,高于肺结核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发生率之和。有报道全世界每天有260名儿童因烧伤死亡,每年的烧伤患者例数超过1000万^[1]。由于人口及社会原因,中国的烧伤患者数量巨大,所造成的社会损失难以估量。
瘢痕形成机制及治疗对策
陆树良
2013, 29(2): 130-13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10
摘要:
重度吸入性损伤的呼吸支持与治疗
郭光华
2013, 29(2): 134-13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11
摘要:
在火灾受害者当中,吸入性损伤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特别是在密闭环境中,烟雾所致吸入性损伤为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吸入性损伤的实质是急性肺损伤(ALI),两者有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但不能完全等同。
烧伤高代谢机制的再认识及调控策略
彭曦
2013, 29(2): 139-1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12
摘要:
烧伤应激、缺血缺氧以及失控性炎症反应导致机体代谢模式发生剧烈变化,并贯穿患者整个病程,其变化涉及合成与分解代谢以及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和利用,极其复杂。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都将深刻影响机体代谢,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
2013, 29(2): 108-108.
摘要:
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如DNA、RNA、HBsAg、CT、Ig、PCR,可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对本刊常用的以下词汇,也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按首字母排序)。脱细胞真皮基质(ADM)3一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一氧化氮(NO)
关于表图中角码符号标注顺序及文字注释的说明
2013, 29(2): 143-143.
摘要: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排规范》规定,表格中注释用角码a、b、c、d等应标注在数据右上方,按先纵后横的顺序出现,即先标注第1纵列,从上到下,再标注第2纵列,以此类推依次标注a、b、c、d等。表格下方对a、b、c、d等的说明按照各字母在表格中出现的顺序(同前,先纵后横)进行相关描述。见表1。
本刊“疑难病例析评”栏目征稿
2013, 29(2): 180-180.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已开辟“疑难病例析评”栏目,结构分“病历摘要”和“分析与讨论”两部分。(1)作者在文题下署名,而非仅在文末注明由何人整理,作者拥有论文的著作权。(2)“分析与讨论”部分不采用依次发言的形式,而由作者系统归纳,
医学论文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2013, 29(2): 190-190.
摘要:
论文的前言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思路、理论依据等。有些研究还应说明该研究开始的具体时间。前言必须开门见山、简要、清楚,切忌套话、空话、牵涉面过宽、详述历史过程或复习文献过多等,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要与摘要雷同。未经检索,前言中不可写“国内外未曾报道”等字样,也不可自我评价达到“XX水平”或“填补XX空白”等。
本刊重申对论文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2013, 29(2): 220-220.
摘要: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
消息
本刊在重庆市第十二届期刊好作品评比中获奖多项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
2013, 29(2): 118-118.
摘要:
重庆市第十二届期刊好作品评比结果揭晓。本刊固定栏目“专家论坛”荣获自然科学类“好栏目”奖。在自然科学类“好稿”评比中,本刊论文获奖情况如下。一等奖《γ干扰素与肿瘤坏死因子a对肠上皮屏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2011年第2期),
《中华烧伤杂志》在2012年杂志编校质量审读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3, 29(2): 138-138.
摘要:
2012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综合评审结果近日揭晓,其中编辑出版质量评审从政治质量、印刷出版质量、论文设计与统计学、文字表达、法定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版权目次、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图、表格11个方面对系列杂志进行了审读。
《中华烧伤杂志》主编工作会简朴高效
2013, 29(2): 200-200.
摘要:
2013年2月23日,暖阳当空,一扫冬日寒气。《中华烧伤杂志》主编工作会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顺利召开,《中华烧伤杂志》第三届编委会主编、副主编及常务编委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本次会议。西南医院医教部吴吴副主任代表医院出席并致辞,吴主任热情欢迎各位专家的到来,
2013年春苗烧烫伤儿童夏令营营员招募启事
2013, 29(2): 209-209.
摘要:
“春苗烧伤儿童救助基金”由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发起,是众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救助贫困烧伤儿童设立的基金,专门用于救助该研究所收治的贫困家庭的重度烧(烫)伤儿童,是全国首个烧伤儿童救助基金。
专家论坛
烧伤患者抗真菌药物的选择
郇京宁
2013, 29(2): 144-1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13
摘要: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严重烧伤患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较高。由于确诊真菌感染较为困难,为了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十分必要^[1]。目前临床上可选用的抗真菌药物较多如唑类和多烯类,
科技快讯
烧伤后48小时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是重要预后指标
2013, 29(2): 147-147.
摘要:
为评估烧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75例烧伤患者,采用酶联荧光检测法检测伤后48h内的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并按烧伤面积、降钙素原浓度及临床预后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患者病死率及血液、创面、痰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研究结果显示,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病死率与烧伤后降钙素原浓度有显著相关性,
血糖变异性增加是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及死亡的先兆
2013, 29(2): 147-147.
摘要:
近来有研究提出,血糖水平的高变异性而非平均血糖水平,是重症患者发生脓毒症及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相关因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ICU住院的172例非糖尿病烧伤患者(18—60岁,Ⅱ度烧伤面积大于30%TBSA,
创伤和手术后机体免疫功能障碍
2013, 29(2): 157-157.
摘要:
大手术和具有类似创伤性效应的烧伤、多发伤以及内源性创伤(如中风)均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进而诱发脓毒症甚至死亡。本研究通过对小鼠剖腹施行不同程度的小肠外科操作,探讨动物手术诱导性免疫抑制的特征;通过收集不同程度手术患者术后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以观察人类术后的免疫功能特征。结果显示,
应用稳定释放一氧化氮的纳米颗粒治疗烧伤后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
2013, 29(2): 169-169.
摘要:
白色念珠菌是烧伤真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病死率高。已有研究证实,NO具有抗真菌、调控免疫、促进修复的多重效应。本研究采用最近开发的一种价格适中且可稳定释放NO的纳米颗粒(NO—np),将其体外作用于白色念珠菌培养体系和用干治疗烧伤第合白向.念珠菌感染模型的小鼠。
连续输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严重脓毒症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2013, 29(2): 169-169.
摘要: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治疗严重脓毒症的常用药物,尽管该类药物具有充足的药物效应动力学理论依据,支持连续性给药方式,但目前常规仍然采用间歇性给药。本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将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地区5家ICU共6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连续性给药组和间歇性给药组,
烧伤患者血行感染特征的11年回顾性研究
2013, 29(2): 172-172.
摘要:
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烧伤患者血行感染的相关特征,进而明确血行感染的致病菌以及影响决定血行感染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作者收集1998年1月-2008年12月的烧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2364例患者中有99例(4%)发生了212次血行感染,从烧伤到发生血行感染的平均时间为7d(四分位间距3—16d)。
酮康唑对严重烧伤患儿炎症反应及高代谢状态的影响
2013, 29(2): 172-172.
摘要:
已有多项研究提示高皮质醇血症是严重烧伤后全身分解代谢的主要激素介质。基于抗真菌药酮康唑可抑制皮质醇合成的性质,作者开展了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其对烧伤后激素水平及分解代谢的影响。收集49例严重烧伤(烧伤面积大于30%TBSA)患儿,
烧伤感染与免疫
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黄立锋, 姚咏明, 董宁, 贺立新, 张庆红, 于燕, 盛志勇
2013, 29(2): 148-15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14
摘要:
目的 观察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变化规律,探讨其与脓毒症和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5月,将2家笔者单位收治的102例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TBSA的患者设为烧伤组,另设25名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伤后1、3、7、14、21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同法取健康对照组人员血液行相同检测。(1)按烧伤总面积将烧伤组患者分为小面积(30%~49%TBSA)烧伤组39例、中面积(大于49%且小于或等于69%TBSA)烧伤组33例、大面积(大于69%且小于或等于99%TBSA)烧伤组30例;(2)根据烧伤脓毒症诊断标准,将烧伤组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3例与非脓毒症组59例;(3)根据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情况,将脓毒症组患者分为脓毒症死亡组14例与脓毒症存活组29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分析其与患者并发脓毒症及死亡的关系。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LSD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伤后1、3、7、14、21 d,烧伤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140.01、369.52、702.15、360.14、84.16,P值均小于0.01)。(2)大、中、小面积烧伤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5个时相点均值分别为(43±11)、(85±23)、(124±38)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76,P〈0.01),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326±51)mg/L(P值均小于0.01)。(3)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5个时相点均值分别为(77±12)、(122±38)mg/L,脓毒症组患者伤后3、7、14、21 d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F值分别为30.35、111.59、209.36、422.76,P值均小于0.01)。(4)脓毒症死亡组、脓毒症存活组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5个时相点均值分别为(53±8)、(103±25)mg/L,脓毒症死亡组患者伤后1~21 d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脓毒症存活组(F值分别为9.05、18.48、41.34、107.11、180.48,P值均小于0.01)。(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是患者并发脓毒症(优势比为5.44,95%置信区间为2.35~12.74,P〈0.01)及死亡(优势比为5.52,95%置信区间为2.34~12.19,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严重烧伤可导致患者血浆凝溶胶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患者烧伤面积越大、病情越重该指标水平越低。凝溶胶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预测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或死亡的独立指标。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大肠杆菌活力及毒力的作用
仇雪枫, 刘大东, 孙炳伟, 梁峰, 曹杰
2013, 29(2): 152-1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15
摘要:
目的 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菌株活力及毒力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体外实验1。将菌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细菌组、细菌+1.2 mmol/L CORM-2组、细菌+1.6 mmol/L CORM-2组、细菌+1.2 mmol/L无活性CORM-2(iCORM-2)组、细菌+1.6 mmol/L iCORM-2组,每组样本数为6。细菌组不添加任何物质,其余4组添加相应浓度的CORM-2或iCORM-2。于培养0、3、5、8、10、12、16、20、24、27、30、48 h,测定各组菌液的增殖活性,结果以吸光度值(波长为600 nm)表示;同时进行菌落计数。(2)体外实验2。另取菌株,将其分为细菌组和细菌+0.8 mmol/L CORM-2组,采用基因芯片筛查出大肠杆菌的4个相关基因fliA、dnaK、marA和waaQ进行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各基因表达量。(3)在体研究。另取菌株同体外实验1分组及处理,培养至细菌组菌液的吸光度值(波长600 nm)为0.4时,各组收集0.5 mL菌液。将72只C57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细菌组、细菌+1.2 mmol/L CORM-2组、细菌+1.6 mmol/L CORM-2组、细菌+1.2 mmol/L iCORM-2组、细菌+1.6 mmol/L iCORM-2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不行任何处理,其余5组小鼠取对应有或无添加物的0.5 mL菌液进行腹腔注射。注射后对后5组小鼠进行大体观察。注射后6、12 h检测后5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6水平,注射后12 h收集小鼠肝、肺组织标本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空白对照组小鼠行相同检测。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1)体外实验1。与细菌组和细菌+1.2 mmol/L iCORM-2组比较,细菌+1.2 mmol/L CORM-2组多数时相点细菌增殖活性明显受抑,菌落明显数量减少(F值分别为1170.80、217.52,P值均小于0.01);与细菌组和细菌+1.6 mmol/L iCORM-2组比较,细菌+1.6 mmol/L CORM-2组多数时相点细菌增殖活性亦明显受抑,菌落数量亦明显减少(F值分别为7948.34、14 432.85,P值均小于0.01)。(2)体外实验2。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细菌组比较,细菌+0.8 mmol/L CORM-2组fliA基因表达下调,dnaK、marA和waaQ基因表达上调(t值分别为30.28、-165.54、-168.88、-187.28,P值均小于0.01)。(3)在体研究。细菌组和细菌+1.2 mmol/L iCORM-2组、细菌+1.6 mmol/L iCORM-2组小鼠出现诸如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症状,细菌+1.2 mmol/L CORM-2组、细菌+1.6 mmol/L CORM-2组小鼠上述症状轻微或不明显。注射后6 h,细菌组、细菌+1.2 mmol/L iCORM-2组小鼠血清TNF-α、IL-6水平分别为(647.3±3.8)pg/mL、(3.44±0.22)ng/mL以及(639.3±0.8)pg/mL、(2.47±0.32)ng/mL,明显高于细菌+1.2 mmol/L CORM-2组[(124.6±10.7)pg/mL、(1.03±0.16)ng/mL,t值为15.22~84.03,P值均小于0.01]。与细菌组和细菌+1.6 mmol/L iCORM-2组比较,注射后6、12 h细菌+1.6 mmol/L CORM-2组小鼠血清TNF-α、IL-6水平亦均明显降低(t值为19.27~245.34,P值均小于0.01)。注射后12 h,细菌+1-2 mmol/L CORM-2组小鼠肝、肺组织中MPO活性明显低于细菌组、细菌+1.2 mmol/L iCORM-2组,细菌+1.6 mmol/L CORM-2组小鼠肝、肺组织中MPO活性亦明显低于细菌组、细菌+1.6 mmol/L iCORM-2组(t值分别为17.36~18.92、2.35~3.61,P值均小于0.01)。结论 CORM-2能够明显抑制大肠杆菌的活力和毒力,其抑制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大肠杆菌部分重要的靶基因(fliA、dnaK、marA和waaQ)有关。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严重烧伤大鼠枯否细胞的影响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的作用
孙立, 陈旭林, 郭峰, 王飞, 刘晟, 梁勋, 王仁素, 王永杰, 孙业祥
2013, 29(2): 158-1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16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严重烧伤大鼠枯否细胞(KC)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32只SD大鼠背部浸于98 ℃水中12 s,制成30%TBSA 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伤后24 h,处死大鼠分离肝脏KC(32个样本),以每孔1×106个接种至24孔板中。(1)取部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样本数为8。对照组,加入1 mL PBS液培养;HMGB1组,加入1 mL 浓度为100 ng/mL HMGB1刺激。培养48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表面RAGE的表达(结果以灰度值比值表示)。(2)取部分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样本数为8。对照组,加入1 mL PBS液培养;HMGB1组,加入1 mL 浓度为100 ng/mL HMGB1刺激;HMGB1+抗RAGE抗体组,经1 mL 浓度为20 μg/mL抗大鼠RAGE单克隆抗体孵育2 h,加入1 mL浓度为100 ng/mL HMGB1刺激;HMGB1+重组大鼠RAGE/Fc 嵌合体(rrRAGE/Fc)组,将0.5 mL浓度为100 ng/mL HMGB1 与0.5 mL浓度为5 μg/mL rrRAGE/Fc孵育2 h后,作用于细胞。培养48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 和IL-1β的含量,RNA印迹法检测细胞内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以灰度值比值表示)。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及LSD检验。结果 (1)培养48 h后,HMGB1组细胞RAGE表达水平(1.036±0.101)明显高于对照组(0.191±0.024,t=-23.158,P=0.000)。(2)HMGB1组、HMGB1+抗RAGE抗体组以及HMGB1+rrRAGE/Fc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分别为(10.59±1.39)、(9.91±1.68)、(11.51±2.27)ng/mL,IL-1β含量分别为(2.49±0.33)、(2.08±0.32)、(2.42±0.42)ng/mL;细胞内TNF-α mRNA水平分别为0.311±0.009、0.301±0.047、0.326±0.016,IL-1β mRNA水平分别为0.237±0.021、0.244±0.041、0.245±0.013,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 和IL-1β含量分别为(2.69±0.14)、(0.43±0.05)ng/mL,细胞内TNF-α和IL-1β mRNA水平分别为0.140±0.022、0.077±0.005,P值均小于0.01]。结论 HMGB1可引起严重烧伤大鼠KC 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 和IL-1β,但RAGE在这一过程中未起主导作用。
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机制及血必净调节效应研究进展
高玉雷, 柴艳芬, 姚咏明
2013, 29(2): 162-1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18
摘要:
脓毒症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仍是临床上严重危及生命的棘手问题,是导致急危重症患者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失代偿性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严重损害了机体有效清除病原微生物的能力^[1]。
脓毒症早期细菌核酸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刘潇, 任辉, 彭代智
2013, 29(2): 166-1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18
摘要: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涉及组织损伤、凝血系统功能及宿主反应异常等多个方面。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侵袭性病原菌的致病性和负荷量,更取决于宿主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失衡的严重程度。
卡泊芬净治疗严重烧伤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杨惠忠, 孙珍, 向军, 夏俊星, 徐正鹏, 黄晓琴, 郇京宁
2013, 29(2): 170-17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19
摘要:
目的 统计并分析卡泊芬净治疗严重大面积烧伤并发真菌感染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7年5月—2012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的14例严重大面积烧伤并发真菌感染接受卡泊芬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分层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确诊、拟诊和疑诊病例,对其中6例直接采用卡泊芬净行一线用药治疗;另外8例先选择其他药物治疗,用药3~10 d疗效不明显时再使用卡泊芬净二线用药治疗。分析卡泊芬净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对数据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3例被确诊为深部真菌感染,6例为拟诊,5例为疑诊。以卡泊芬净作为一线用药治疗的6例患者中有4例痊愈、1例显效,以卡泊芬净作为二线用药治疗的8例患者中有4例痊愈、2例显效,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泊芬净治疗确诊、拟诊、疑诊患者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与卡泊芬净明显相关的肝肾功能损害。结论 卡泊芬净作为一线用药可有效治疗严重烧伤并发深部真菌感染。
论著
腓骨短肌肌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患者小腿远端及足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胡骁骅, 陈忠, 黎明, 杜伟力, 王成, 沈余明
2013, 29(2): 173-1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20
摘要:
目的 了解应用远端蒂腓骨短肌肌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患者小腿远端及足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12例小腿远端及足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7例为胫骨远端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1例为跟腱后侧慢性溃疡伴骨髓炎,4例为跟骨外侧软组织缺损伴骨髓炎及内固定物外露。彻底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 cm×2 cm~13 cm×9 cm,骨缺损范围为3.0 cm×3.0 cm×3.0 cm~6.0 cm×3.0 cm×4.0 cm。所有患者应用腓骨短肌肌瓣填充骨髓炎清创后形成的无效腔,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手术切取皮瓣大小为5 cm×3 cm~14 cm×10 cm,肌瓣大小为11 cm×3 cm~16 cm×4 cm。供瓣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 结果 11例皮瓣、肌瓣成活良好,创面均一次性愈合。1例皮瓣及肌瓣远端坏死,采用胫后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后愈合。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及外形良好,患者未复发骨髓炎。 结论 联合应用远端蒂腓骨短肌肌瓣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能有效治疗小腿远端及足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外用富林蜜凝胶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杨惠忠, 王文奎, 原莉莉, 王顺宾, 罗高兴, 吴军, 牛希华, 孙炳伟, 杜广刚, 李海晖, 陈舜, 陈昭宏, 夏成德, 李树仁, 吕涛, 孙晖, 陈曦, 何小龙, 张兵, 郇京宁
2013, 29(2): 177-1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21
摘要:
目的 评价富林蜜凝胶在烧伤患者残余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1月—2012年5月,选择6家笔者单位的60例烧伤残余创面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自身对照临床试验。将每例患者的2个残余创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富林蜜凝胶处理,对照组采用碘伏纱布处理。用药后7、14 d比较2组创面的愈合率,并统计完全愈合创面数量;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每次换药的疼痛主诉,统计0分、大于0分且小于或等于3分、大于3分且小于或等于6分、大于6分且小于或等于10分的平均创面数量;统计2组创面的细菌检出情况并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用药后7 d,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7±24)%和(45±25)%;用药后14 d,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92±16)%和(72±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88,P〈0.01)。用药后7 d,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0、4个残余创面愈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用药后14 d,治疗组和对照组累计分别有42、7个残余创面愈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54,P〈0.01)。治疗组37个创面换药时患者感到轻微疼痛,VAS评分为大于0分且小于或等于3分;对照组43个创面换药时患者感到明显疼痛,VAS评分为大于3分且小于或等于6分,组间各级疼痛评分的平均创面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38,P〈0.01)。2组创面换药过程中检出的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05)。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结论 富林蜜凝胶可以显著促进烧伤残余创面愈合,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烧创伤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闫柏刚, 任小宝, 赵晓东, 李华, 刘薇, 赵文凤
2013, 29(2): 181-1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22
摘要: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烧(创)伤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严重烧(创)伤患者,按随机配对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试验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6.0~8.0 mmol/L;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7、10、14 d检测患者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采用稳态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 治疗后1、3、7、10 d,试验组患者血糖水平分别为(6.8±1.4)、(6.7±1.3)、(5.8±1.9)、(5.4±1.6)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8±4.9)、(12.7±3.7)、(7.7±1.9)、(6.6±1.3)mmol/L,t值分别为12.453、11.386、5.563、4.731,P〈0.05或P〈0.01。治疗后3、7 d,试验组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分别为(14±5)、(10±3)m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4)、(13±4)mU/L,t值分别为4.212、4.364,P值均小于0.05。除对照组治疗后3 d血糖水平外,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相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治疗后1、3、7、10 d,试验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为1.60±0.80、1.46±0.70、0.96±0.21、0.90±0.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1.35、2.21±1.21、1.50±0.95、1.17±0.66,t值分别为8.316、10.607、7.825、5.217,P〈0.05或P〈0.01。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相点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值均小于0.01)。治疗后1、3、7 d,试验组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分别为4.6±2.9、4.5±3.3、4.5±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2.5、3.6±2.2、4.2±2.5,t值分别为8.243、7.914、4.338,P〈0.05或P〈0.01。2组中,仅对照组治疗后1、3 d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值均小于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减轻严重烧(创)伤患者伤后胰岛素抵抗。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及青蒿琥酯的作用
肖亮, 贺光照, 余泽浩, 唐小清, 任玉涵
2013, 29(2): 185-19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23
摘要:
目的 验证瘢痕疙瘩Fb中是否存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丝氨酸蛋白激酶(CASK)和分化抑制因子1(ID1)的异常表达,观察青蒿琥酯对二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患者手术后废弃的瘢痕疙瘩样本15个和正常皮肤组织样本12个,采用组织微粒贴壁法行Fb原代培养,取第3~8代细胞用于实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2种Fb中CASK和ID1的表达,瘢痕疙瘩Fb用不同浓度青蒿琥酯作用不同时间,通过噻唑蓝比色法确定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作为后续实验药物干预浓度。选取正常皮肤Fb设为正常对照组(添加培养液处理),收集瘢痕疙瘩Fb分为瘢痕对照组(添加培养液处理)及瘢痕给药组(添加含IC50青蒿琥酯的培养液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Fb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RT-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Fb中CASK和ID1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 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Fb中均存在CASK和ID1表达,选择75 mg/L青蒿琥酯为后续实验干预浓度。(1)G0/G1期和G2/M期的细胞百分比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8.064、163.840,P值均小于0.01)。其中瘢痕给药组G0/G1期为(91.4±1.4)%,明显高于瘢痕对照组的(80.7±0.3)%和正常对照组的(82.4±0.6)%(t值分别为12.740、9.872,P值均小于0.05);G2/M期为(6.9±0.3)%,明显低于瘢痕对照组的(13.7±0.3)%和正常对照组的(12.7±0.8)%(t值分别为43.702、12.276,P值均小于0.05)。(2)早晚期细胞凋亡率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1.879、4710.862,P值均小于0.01)。其中瘢痕给药组早期凋亡率为(7.1±1.0)%,明显高于瘢痕对照组的(2.6±0.4)%和正常对照组的(2.7±0.3)%(t值分别为7.974、7.767,P值均小于0.05);晚期凋亡率为(14.9±0.3)%,明显高于瘢痕对照组的(2.3±0.3)%和正常对照组的(2.5±0.4)%(t值分别为72.882、69.792,P值均小于0.05)。(3)瘢痕对照组CASK基因表达量为0.658±0.024,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076±0.008(t=28.997,P〈0.01);瘢痕给药组的基因表达量为0.855±0.008,较瘢痕对照组上升(t=13.549,P〈0.01)。瘢痕对照组CASK蛋白表达量为0.067±0.007,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179±0.015(t=12.042,P〈0.01);瘢痕给药组为0.132±0.010,较瘢痕对照组上升(t=9.498,P〈0.01)。(4)瘢痕对照组ID1基因表达量为0.416±0.006,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17±0.020(t=8.299,P〈0.01);瘢痕给药组为0.217±0.009,较瘢痕对照组下降(t=32.417,P〈0.01)。瘢痕对照组ID1蛋白的表达量为0.789±0.034,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0.366±0.029(t=16.341,P〈0.01);瘢痕给药组为0.114±0.006,较瘢痕对照组下降(t=33.978,P〈0.01)。结论 推测CASK和ID1参与了瘢痕疙瘩Fb的增殖过程,青蒿琥酯抑制瘢痕疙瘩Fb增殖的机制可能与上调CASK和下调ID1表达有关。
膝部严重烧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系统治疗
陶克, 胡大海, 朱雄翔, 韩军涛, 郑朝, 谢松涛, 葛瑾波, 胡晓龙
2013, 29(2): 191-19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24
摘要:
目的 探讨膝部严重烧(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系统治疗方法。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20例严重烧(创)伤后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膝部皮肤缺损面积为5 cm×4 cm~30 cm×20 cm。创面行早期积极清创、VSD治疗、滴注冲洗控制感染,采用游离皮片+皮瓣或单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移植包括8例局部皮瓣移植,12例游离皮瓣移植。局部皮瓣包括局部旋转或易位皮瓣6例,隐动脉皮瓣2例。12例游离皮瓣包括股前外侧皮瓣8例,背阔肌肌皮瓣4例。皮瓣面积6 cm×5 cm~32 cm×22 cm。创面愈合后早期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 结果 采用游离皮片+皮瓣移植术的15例患者皮瓣移植后完全成活,其中13例完全愈合,2例因感染出现少部分皮片成活欠佳,经补充植皮后创面愈合。另5例单纯皮瓣移植患者中1例游离皮瓣下发生感染,经持续滴注冲洗、湿敷换药、手术清创并封闭创面后愈合。术后随访1~3年,膝关节活动良好。 结论 采用包括积极清创、VSD治疗、滴注冲洗技术及自体大张皮片和(或)皮瓣移植等方法,并结合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在内的系统治疗,是修复膝部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教育程度与烧伤面积及应对行为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心理障碍的影响
程华, 李孝建, 曹雯娟, 陈丽映, 张志, 刘志河, 易先锋, 赖文
2013, 29(2): 195-20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25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教育程度、烧伤面积及应对行为对其并发心理障碍的影响。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及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重度烧伤患者,统计其人口学、烧伤情况等资料,并采用医学应对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调查患者疾病应对方式和并发焦虑、抑郁、PTSD及其3个核心症状闪回、逃避、过度警觉的情况。对人口学资料、烧伤情况及应对行为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对教育程度、烧伤面积及应对行为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对数据行t检验;将定性自变量赋值,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1)64例重度烧伤患者面对应对得分为(19.0±3.4)分,与国内常模的(19.5±3.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05);回避、屈服应对得分分别为(16.6±2.4)、(11.0±2.2)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的(14.4±3.0)、(8.8±3.2)分(t值分别为7.06、7.76,P值均小于0.01)。患者SAS、SDS、PCL-C标准分依次为(50±11)、(54±11)、(38±12)分,有89.1%(57/64)、60.9%(39/64)、46.9%(30/64)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PTSD症状。(2)本组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伤后时间等4个自变量与其并发心理障碍有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rs 值为-0.089~0.245,P值均大于0.05)。教育程度与焦虑、抑郁、PTSD、闪回、逃避均呈显著负相关(rs 值为-0.361~-0.253,P值均小于0.05);与过度警觉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s=-0.187,P〉0.05)。烧伤面积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均呈显著正相关(rs 值为0.306~0.478,P值均小于0.05)。面对应对行为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均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s 值为0.121~0.550,P值均大于0.05);回避应对行为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均有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rs 值为-0.144~0.193,P值均大于0.05);屈服应对行为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均呈显著正相关(rs 值为0.377~0.596,P值均小于0.01)。(3)教育程度对患者罹患焦虑、PTSD及其闪回症状有预测力(t值为-2.19~-2.02,P值均小于0.05),但对其罹患抑郁及PTSD的逃避、过度警觉症状无预测力(t值为-1.95~-0.99,P值均大于0.05)。烧伤面积对患者罹患心理障碍均无预测力(t值为0.55~1.78,P值均大于0.05)。应对行为中屈服应对行为对患者罹患心理障碍均有预测力(t值为3.10~6.46,P值均小于0.01),面对及回避应对行为对患者罹患心理障碍均无预测力(t值分别为0.46~2.32、-0.89~1.75,P值均大于0.05)。结论 教育程度越低、烧伤面积越大、越趋向于采取屈服应对行为的患者越易罹患焦虑、抑郁和PTSD等心理障碍。
短篇论著
改良腹部薄皮瓣修复手背及第2—5指背侧热压伤创面
赵宇辉, 李莉, 刘淑岩, 刘媛媛, 张向飞
2013, 29(2): 201-2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26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腹部薄皮瓣修复手背及第2~5指背侧热压伤创面的效果。方法 2008年2月—2012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手背及第2~5指背侧热压伤患者14例。将第2、3指和第4、5指分别并指后,设计改良腹部薄皮瓣(面积12 cm×11 cm~15 cm×13 cm)予以修复,医用海绵覆盖供瓣区。术后行VSD治疗,第2天开始持续灌洗引流。术后3周行皮瓣断蒂及分指术,供瓣区采用局部皮瓣封闭或植皮覆盖。结果 12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皮瓣断蒂术后远端1/5出现静脉淤血,经处理后消退,皮瓣成活。VSD引流通畅未发生堵管,其中3例患者生物半透性粘贴薄膜出现部分破损漏气,给予再次封闭;2例患者术后当天负压吸引区出现轻度疼痛,药物镇痛后未再发生。断蒂后供瓣区创面均无感染,2例植皮覆盖,其余患者采用供区周围局部皮瓣封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6.9 d。术后随访1~6个月,患者手指外形及功能恢复较好,皮瓣色泽正常、质软。大多数患者供瓣区遗留条索状瘢痕,患者对手部外观及功能表示满意。结论 改良腹部薄皮瓣修复手背及第2~5 指背侧热压伤创面,手术次数少,患者住院时间较短,术区感染率较低,供瓣区外观明显改善。
浸浴结合银离子敷料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疗效
吕庆兵, 于冶, 肖贵喜, 包亚明, 贾立平, 胡亮, 陆静
2013, 29(2): 203-2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27
摘要:
目的 观察浸浴结合银离子敷料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90例大面积烧伤后期残余创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患者浸浴后创面外用磺胺嘧啶银纱布处理,试验组患者浸浴后以银离子敷料覆盖创面。用药后21 d,评定2组患者的治愈率。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用药前及用药后7、14、21 d,分离与鉴定细菌,并计算创面细菌清除率。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 用药后21 d,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的创面治愈率分别为62.22%(28/45)、86.67%(39/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7,P〈0.05)。用药后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用药前及用药后7、14 d,2组患者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试验组患者用药后7、14 d细菌清除率分别为50.0%、71.4%,明显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8.067、5.896,P〈0.05或P〈0.01)。用药后21 d,2组患者细菌清除率均为100.0%。结论 浸浴疗法结合银离子敷料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显著提高治愈率。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烧伤患者供皮区创面的疗效观察
马杰, 李艳
2013, 29(2): 205-2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28
摘要:
目的 探讨bFGF凝胶对烧伤患者供皮区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2年9—12月,选取笔者单位收治的30例烧伤患者共42个供皮区创面,按皮片厚度划分为中厚皮片供皮区8个、刃厚皮片供皮区34个,按部位划分为头部供皮区28个、大腿外侧供皮区8个、背部供皮区6个。供皮区面积为100~200(160±30)cm2。应用bFGF凝胶夹在2层凡士林油纱中间共2次用药,具体原则为每平方厘米涂抹150 U的bFGF凝胶(厚约2 mm),术后7、10、14 d换药时以视觉模拟评分表(VAS)测定供皮区创面疼痛程度并评分,小于4分为无痛或轻度疼痛。拍照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采用Photoshop 8.0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供皮区换药时VAS评分均小于4分。34个刃厚皮片供皮区创面均于术后7 d愈合。6个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于术后10 d愈合;2个大腿部中厚皮片供皮区术后10 d愈合率分别为70%和80%,术后14 d完全愈合。结论 bFGF凝胶治疗烧伤患者供皮区术后创面具有较好效果。
褪黑激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及其机制
谢有富, 刘思隽, 戴丽冰, 杜高伟, 谭艳艳
2013, 29(2): 207-20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29
摘要:
目的 研究褪黑激素对增生性瘢痕Fb分泌TGF-β1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Fb,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褪黑激素组、褪黑激素+Luzindole(褪黑激素受体拮抗剂)组、Luzindole组和对照组(仅以细胞培养液培养),前3组每孔细胞分别添加相应物质与细胞培养液培养,褪黑激素终浓度为1×10-3 mmol/L、Luzindole终浓度为1 mmol/L。 每组10个复孔。培养24 h,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TGF-β1、Smad 7和Rho激酶(ROCK)mRNA表达。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LSD-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比较采用Nemneyi法。结果 褪黑激素组Fb上清液中TGF-β1含量为(2.8±2.4)pg/mL,低于褪黑激素+Luzindole组的(23.9±2.7)pg/mL、对照组的(28.9±2.0)pg/mL和Luzindole组的(24.9±2.8)pg/mL(F=94.58,P〈0.05)。褪黑激素组细胞TGF-β1 mRNA表达量为11.9±1.2,明显低于其他组(F=20.79,P〈0.05);褪黑激素+Luzindole组TGF-β1 mRNA表达量(14.9±1.8)与对照组(17.2±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6,P〉0.05)。褪黑激素组Fb Smad 7 mRNA表达量(0.076±0.080)明显高于对照组(0.023±0.024)、褪黑激素+Luzindole组(0.026±0.026)、Luzindole组(0.037±0.021),χ2=9.567,P〈0.05。褪黑激素组ROCK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002 30±0.002 70)、褪黑激素+Luzindole组(0.001 30±0.001 20)和Luzindole组(0.001 10±0.001 20), χ2=9.420,P〈0.05。结论 褪黑激素可通过与受体结合,上调瘢痕Fb中Smad 7表达、下调ROCK表达,从而抑制增生性瘢痕Fb表达TGF-β1。
经验交流
胫骨滋养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虎口中度瘢痕挛缩七例
张道坤, 张龙春, 赵风景, 陈莹
2013, 29(2): 210-21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30
摘要:
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单位采用游离胫骨滋养动脉穿支皮瓣修复7例虎口瘢痕挛缩患者,获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4例、女3例,年龄19—47岁,平均27岁。致伤原因:挤压伤4例、热压伤2例、撕裂伤1例。
颅骨缺损修补术后钛网外露31例
刘代宏, 冯剑, 孙超峰, 李靖, 蒋立, 李学拥, 吕小星
2013, 29(2): 212-21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31
摘要:
钛网作为颅骨替代物,外形美观,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颅骨缺损修复术中,术后外露情况并不鲜见。外露后创面常经久难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极大创伤^[1-2]。2007年1月-2012年1月,笔者单位共收治颅骨缺损修补术后钛网外露患者31例,均获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高压电烧伤后伤残示指转位再造拇指八例
陈浩杰, 虞剑华, 李梅, 赵琳, 朱维平, 陈国华
2013, 29(2): 213-2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32
摘要:
高压电烧伤往往对手部造成严重而复杂的损伤,加之电流对腕部、肘部和腋部形成的跳跃性损伤,使得损伤部位有很高的截肢(指)率。即使创面被覆盖,在手部、腕部等处也会形成各种形式的功能损害,使手部功能重建困难重重。
十字形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大腿残端巨大创面四例
陈锦河, 郭毅斌, 郑健生, 郑庆亦, 邹紫红, 蔡少甫
2013, 29(2): 215-21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33
摘要:
大腿截肢后不仅需要外科治疗修复残端创面,还需顾及义肢装配及其功能康复。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对4例患者大腿截肢后残端巨大创面实施十字形大张中厚皮片移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为义肢装配和肢体功能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介绍如下。
产品信息
产品信息
2013, 29(2): 216-216.
摘要:
海肤康人工皮膜 海肤康人工皮膜是以甲壳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烧伤创面覆盖材料。透气、透湿,结构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保护创面、促进皮肤细胞增殖的作用。使用方法简单,无需更换,创面愈合后自行脱落。愈合创面平整,少留瘢痕,
学术信息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国际烧伤论坛纪要
夏成德, 牛希华, 李永林
2013, 29(2): 217-2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34
摘要:
2012年10月19—22日,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下称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河南省医学会和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国际烧伤论坛”在中原古城郑州隆重召开。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祁国明、副秘书长杨民、组织管理部主任张辉、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秦省到会致辞。
海外发表论文选读
烧伤诱导凝溶胶蛋白在小鼠大脑的表达和断裂
张庆红, 李俊聪, 董宁, 汤鲁明, 祝筱梅, 盛志勇, 姚咏明
2013, 29(2): 219-22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2.035
摘要:
脓毒性脑病(septic encephalopathy,SE)是全身性炎症反应所致的弥漫性大脑功能障碍和意识改变。烧伤SE的病因包括循环和代谢异常、大脑自我调节紊乱以及血脑屏障破坏,炎症对胶质细胞的直接作用和导致的神经损伤可能也发挥重要作用。凝溶胶蛋白(gelsolin)是一种与肌动蛋白结合的蛋白,能影响细胞结构、分化、运动、黏附、侵袭以及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