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2卷  第7期

专家论坛
重视我国烧伤外科学领域基础研究
胡大海, 陶克
2016, 32(7): 385-38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01
摘要:
基础研究热点
转化生长因子β 1受体抑制剂SD-208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李明, 方勇, 姚敏, 俞为荣, 倪涛, 顾钏, 杨鹏高, 毛志刚
2016, 32(7): 389-39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02
摘要:
目的 探讨TGF-β1受体抑制剂SD-208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取废弃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分离瘢痕Fb,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第5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0.5、1.0、3.0、5.0 μmol/L SD-208组,每组6孔。空白对照组加入1 μL PBS,后4组分别加入1 μL 0.5、1.0、3.0、5.0 μmol/L SD-208,培养12 h,细胞计数试剂盒8及酶标仪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吸光度值表示)。根据细胞增殖活性结果选取适宜物质的量浓度的SD-208用于后续实验。(2)另取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1、3 μmol/L SD-208组,同(1)处理,每组8孔,Transwell法检测迁移细胞数。(3)另取细胞,同(2)分组处理,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微丝形态。(4)另取细胞,同(2)分组处理,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5)取48只BALB/c裸鼠,分为生理盐水组24只与1 μmol/L SD-208组24只,于背部做长度为1 cm的纵行切口,埋置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伤后7 d,生理盐水组与1 μmol/L SD-208组裸鼠瘢痕内分别多点注射0.05 mL生理盐水及1 μmol/L SD-208,每日注射1次。于首次给药后0(当日)、2、4、6、8、10、12、14、16、18、20 d,取8只裸鼠,电子秤称量体质量;用游标卡尺测量瘢痕面积,计算剩余瘢痕面积百分比。于首次给药后1、2、3周,取出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空白对照组及0.5、1.0、3.0、5.0 μmol/L SD-208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1.00±0.03、0.90±0.08、0.68±0.11、0.54±0.04、0.42±0.09,0.5、1.0、3.0、5.0 μmol/L SD-208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值为2.9~22.1,P<0.05或P<0.01)。(2)1、3 μmol/L SD-208组迁移细胞数均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t值分别为6.5、6.4,P值均小于0.01)。(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3 μmol/L SD-208组细胞的微丝荧光强度减弱,伪足伸出减少。(4)空白对照组及1、3 μmol/L SD-208组细胞TGF-β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0±0.08、0.80±0.08、0.61±0.05,1、3 μmol/L SD-208组细胞TGF-β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值分别为4.0、9.2,P值均小于0.01)。(5)生理盐水组、1 μmol/L SD-208组裸鼠各时相点体质量相近(t值为0.2~1.1,P值均大于0.05)。2组裸鼠剩余瘢痕面积百分比随给药时间延长降低,首次给药后6~20 d,1 μmol/L SD-208组裸鼠剩余瘢痕面积百分比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t值为1.8~15.9,P<0.05或P<0.01)。首次给药后1、2、3周,2组裸鼠体内人增生性瘢痕TGF-β1蛋白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且1 μmol/L SD-208组裸鼠体内人增生性瘢痕TGF-β1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t值为6.2~19.1,P值均小于0.01)。 结论 SD-208对人增生性瘢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内源性TGF-β1蛋白表达有关。
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预处理对大鼠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陶先耀, 周宗伟, 杨良慧, 高伟阳, 王珑, 丁健, 封晓亮
2016, 32(7): 396-4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03
摘要:
目的 观察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MOG)预处理对大鼠跨区穿支皮瓣成活及闭塞区域2血管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 取60只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MOG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30只。在2组大鼠背部右侧制作三血管体穿支皮瓣,包括旋髂深动脉穿支、肋间动脉穿支、胸背动脉穿支和闭塞区域1、2。DMOG组大鼠于术前2 d、2 h及术后2 d腹腔注射2 mL含DMOG的生理盐水(DMOG剂量为40 mg/kg),生理盐水组大鼠于相同时相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 d,行大体观察、计算皮瓣成活率;采用血管造影术观察皮瓣闭塞区域2及潜在区血管情况;HE染色观察皮瓣闭塞区域2的新生血管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该区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分别以积分吸光度值与灰度值比值表示),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检测该区域血管的血流量。每组各项指标的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术后7 d,2组大鼠均存活,皮瓣未出现感染。DMOG组大鼠皮瓣的坏死区域大致位于胸背动脉穿支入皮点以远,痂皮呈暗黄色、质地较软;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的坏死区域大致位于闭塞区域2以远,痂皮呈棕黑色、质地较硬。DMOG组大鼠皮瓣成活率为(88±3)%,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的(82±3)%(t=3.38,P<0.01)。(2)术后7 d,DMOG组大鼠皮瓣闭塞区域2的血管结构较清晰、新生血管较多,潜在区血管结构较完整;生理盐水组大鼠皮瓣闭塞区域2的血管结构模糊不清、新生血管较少,潜在区血管结构较紊乱。(3)术后7 d,DMOG组大鼠皮瓣闭塞区域2的MVD为(29.2±2.2)个/mm2,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20.3±3.6)个/mm2t=5.10,P<0.01]。(4)术后7 d,DMOG组大鼠皮瓣闭塞区域2 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蛋白质印迹法表达结果分别为5 060±432、0.48±0.04,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2 811±382、0.26±0.06,t值分别为9.54、5.67,P值均小于0.01)。(5)术后7 d,DMOG组大鼠皮瓣闭塞区域2血管的血流量为(58±4)灌注单位(PU),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46±4)PU, t=5.20,P<0.01]。 结论 DMOG可通过促进大鼠背部跨区穿支皮瓣闭塞区域2的血管新生,改善皮瓣血供,从而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兔皮肤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姚永明, 阎贺, 张泽敏, 吴彩风, 张亮, 杨彪炳
2016, 32(7): 402-4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创面局部注射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兔皮肤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取1只新西兰大白兔脂肪组织,分离ADSC,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第3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将24只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在兔背部近臀部两侧各造成1个直径约5 cm深Ⅱ度烫伤创面。于伤后第2天起ADSC组兔创面皮下注射2 mL经EdU标记的ADSC悬液(浓度为5×105个/mL),对照组兔创面同前注射2 mL无血清DMEM培养液,至创面愈合。每日观察2组兔创面愈合情况,记录其愈合时间。伤后第7、14、21、28天,2组各取3只兔,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愈合率;切取创面愈合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表达。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dU标记的ADSC在伤后第28天创面愈合组织中的分布,ELISA法检测伤后第7、14、21天创面愈合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EGF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1)ADSC组兔创面愈合时间为伤后(19.5±1.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3±1.5)d,t=4.50,P<0.05。伤后第7天,2组兔创面均干燥,无明显渗出物,创周红肿逐渐消退;ADSC组兔创面愈合率为(15.1±2.4)%,与对照组的(13.7±3.1)%相近(t=1.20,P>0.05)。伤后第14天,ADSC组兔创面干燥、结痂明显,创面愈合率为(73.1±5.7)%;对照组兔创面有少量分泌物、少量结痂,创面愈合率为(52.9±5.1)%,明显低于ADSC组(t=8.06,P<0.01)。伤后第21天,ADSC组兔创面基本愈合,创面愈合率为(95.6±3.0)%;对照组兔仍有少量创面存在,创面愈合率为(78.6±3.7)%,明显低于ADSC组(t=9.73,P<0.01)。伤后第28天,2组兔创面均完全愈合,愈合率100%,ADSC组兔创面愈合皮肤组织质地及微血管反应优于对照组。(2)伤后第7天,2组兔创面愈合组织Fb增多,均有少量血管、胶原纤维增生,无明显差别。伤后第14天,ADSC组兔创面愈合组织Fb数量多于对照组,胶原纤维排列密集整齐;对照组兔创面愈合组织胶原纤维排列稀疏不规则。伤后第21天,2组兔创面愈合组织表皮层均有分化,ADSC组兔创面愈合组织胶原纤维仍较对照组密集。伤后第28天,ADSC组兔创面愈合组织新生表皮各个层次分化良好,优于对照组;2组兔创面愈合组织中均有大量粗大胶原纤维排列;ADSC组兔创面愈合组织中可见EdU标记的ADSC。(3)伤后第7天,ADSC组兔创面愈合组织VEGF及EGF表达与对照组相近(t值分别为0.70和0.91,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14、21天,ADSC组兔创面愈合组织VEGF及EGF表达明显多于对照组(t值为2.85~4.81,P值均小于0.01)。 结论 ADSC移植对兔皮肤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硫化氢对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李毅, 徐东波, 王洪瑾
2016, 32(7): 408-4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05
摘要:
目的 分析外源性硫化氢对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巨噬细胞分泌生长因子bFGF、TGF-β1及炎症介质TNF-α、IL-1β的影响。 方法 将7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及单纯烧伤组、硫氢化钠组、炔丙基甘氨酸(PPG)组、硫氢化钠+PPG组,后4组每组1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大鼠均造成背部约5%TBSA深Ⅱ度烫伤(以下称烧伤)。伤后即刻,单纯烧伤组、硫氢化钠组、PPG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kg、硫氢化钠56 μmol/kg、PPG 45 mg/kg,硫氢化钠+PPG组大鼠腹腔注射硫氢化钠56 μmol/kg+PPG 45 mg/kg,每天注射1次直至取材前日。正常对照组大鼠于饲养1周时,其余各组大鼠于伤后3、7、14 d,每组各取6只大鼠。正常对照组大鼠于背部正常皮肤、其余各组大鼠于创面基底取组织块,分离巨噬细胞,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bFGF、TGF-β1、TNF-α、IL-1β含量。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的(42.6±2.5)、(18±4)pg/mL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各时相点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bFGF、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1),于伤后14 d达最高值,分别为(141.6±7.7)、(580±16)pg/mL。与单纯烧伤组比较,硫氢化钠组大鼠各时相点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bFGF、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1),于伤后14 d达最高值,分别为(193.7±10.9)、(793±12)pg/mL;PPG组大鼠各时相点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bFGF、TGF-β1含量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1),伤后3 d达最低值,分别为(62.0±7.1)、(170±10)pg/mL。硫氢化钠+PPG组大鼠各时相点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bFGF、TGF-β1含量明显低于硫氢化钠组、明显高于PPG组(P值均小于0.01),于伤后14 d达最高值,分别为(151.3±9.0)、(579±9)pg/mL。与正常对照组的(97±6)、(31±6)pg/mL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各时相点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含量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1),伤后3 d达最高值,分别为(924±8)、(290±10)pg/mL。与单纯烧伤组比较,硫氢化钠组大鼠各时相点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含量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1),于伤后14 d达最低值,分别为(346±10)、(120±5)pg/mL;PPG组大鼠各时相点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含量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1),于伤后3 d达最高值,分别为(1 232±13)、(410±10)pg/mL。硫氢化钠+PPG组大鼠各时相点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含量明显高于硫氢化钠组、明显低于PPG组(P值均小于0.01),于伤后14 d达最低值,分别为(488±16)、(144±6)pg/mL。 结论 深Ⅱ度烧伤大鼠早期补充微量外源性硫化氢,可增加创面巨噬细胞对生长因子bFGF、TGF-β1的分泌,同时减少其对炎症介质TNF-α、IL-1β的释放,从而影响创面愈合。
Sp1对肠三叶因子启动子基础转录活性的影响
孙勇, 张盼, 潘晓峰, 张端阳, 邱伟, 王朋
2016, 32(7): 413-41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06
摘要:
目的 寻找维持肠三叶因子(ITF)启动子基础转录活性的反应元件。 方法 以ITF启动子序列为模板,采用PCR方法获取不同长度及突变的ITF基因5'侧翼序列,插入pGL3-basic质粒,构建截短及突变荧光报告载体,进行以下实验。(1)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人胚胎肾293(HEK293)细胞分为pGL3-basic组、pGL3-300组、pGL3-280组、pGL3-260组、pGL3-240组、pGL3-220组、pGL3-200组,每组3孔,分别转染对应的质粒500 ng及15 ng海肾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RL-TK,培养48 h,单管型多功能检测仪检测细胞荧光素酶相对活性。(2)另取HEK293细胞,分为pGL3-basic组、pGL3-300组及突变体1、2、3、4组,每组3孔,分别转染pGL3-basic、pGL3-300及突变体1、2、3、4质粒500 ng及15 ng pRL-TK质粒。培养48 h,同(1)检测荧光素酶相对活性。(3)另取HEK29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10、50 μmol/L光神霉素组,每组3孔,转染500 ng pGL3-300质粒及15 ng pRL-TK质粒后,空白对照组不加,后2组分别加10、50 μmol/L光神霉素,培养24 h,同(1)检测荧光素酶相对活性。(4)另取HEK29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及0.1、0.2、0.3 μg pcDNA3.1-Sp1组,每组3孔,转染500 ng pGL3-300质粒及15 ng pRL-TK质粒后,空白对照组不转染,后3组分别转染0.1、0.2、0.3 μg pcDNA3.1-Sp1质粒。培养48 h,同(1)检测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pGL3-basic组、pGL3-300组、pGL3-280组、pGL3-260组、pGL3-240组、pGL3-220组、pGL3-200组细胞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分别为1.00、7.99±0.51、2.03±0.55、2.50±0.40、2.50±0.15、1.72±0.19、2.10±0.21,pGL3-280组、pGL3-260组、pGL3-240组、pGL3-220组、pGL3-200组细胞荧光素酶相对活性较pGL3-300组显著下降(P值均小于0.01)。(2)pGL3-basic组、pGL3-300组及突变体1、2、3、4组细胞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分别为1.00、7.99±0.51、2.10±0.56、7.03±1.05、5.09±1.40、8.15±1.48,其中突变体1组细胞荧光素酶相对活性较pGL3-300组显著下降(P<0.01),突变体2、3、4组细胞荧光素酶相对活性与pGL3-300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3)10、50 μmol/L光神霉素组细胞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分别为3.07±0.60、2.93±0.55,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8.05±0.83(P值均小于0.01)。(4)0.1、0.2、0.3 μg pcDNA3.1-Sp1组细胞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分别为12.74±1.12、14.52±1.25、15.66±1.82,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8.13±0.71(P值均小于0.05)。 结论 ITF启动子的-301~-293 bp区域存在一个Sp1反应元件,是维持ITF启动子基础转录活性的核心元件。
补铁对严重烧伤大鼠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
曹胜军, 王凌峰, 郝春光, 符雪, 巴特
2016, 32(7): 418-42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07
摘要:
目的 探讨补铁对严重烧伤大鼠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 方法 取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只为正常对照组;剩余40只大鼠制成背部Ⅲ度烧伤模型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单纯烧伤组大鼠每日分2次共喂食15 g颗粒饲料(铁摄入量2.4 mg/d);补铁治疗组大鼠每日除喂食15 g颗粒饲料外,胃内灌入蒸馏水稀释后的硫酸亚铁19.5 mg(最终铁摄入量9.6 mg/d)。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大鼠分别于伤后3、7、14、21 d,正常对照组大鼠于同一时相点,抽取静脉血检测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亚铁嗪直接比色法检测血清铁质量浓度。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1)伤后3、7 d,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大鼠RBC-C3bR花环率相近(t值分别为1.16和1.53,P值均大于0.05),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为28.37~51.09,P值均小于0.01)。伤后14 d,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大鼠RBC-C3bR花环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27.59和12.28,P值均小于0.01),单纯烧伤组大鼠RBC-C3bR花环率明显低于补铁治疗组(t=15.32,P<0.01)。伤后21 d,单纯烧伤组大鼠RBC-C3bR花环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补铁治疗组(t值分别为4.27和6.18,P值均小于0.01),补铁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RBC-C3bR花环率相近(t=1.91,P>0.05)。(2)伤后3、7 d,单纯烧伤组[(14.2±1.0)%和(11.8±0.6)%]和补铁治疗组[(14.2±1.2)%和(11.5±0.5)%]大鼠RBC-IC花环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0±0.9)%和(6.9±1.0)%,t值为19.88~22.07,P值均小于0.01],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大鼠RBC-IC花环率相近(t值分别为0.18和1.44,P值均大于0.05)。伤后14、21 d,正常对照组、单纯烧伤组、补铁治疗组大鼠RBC-IC花环率[(8.3±0.8)%、(8.8±1.0)%、(8.3±0.6)%,(7.7±0.8)%、(8.0±0.4)%、(8.1±1.6)%]相近(t值为0.15~1.99,P值均大于0.05)。(3)伤后3、7 d,单纯烧伤组和补铁治疗组大鼠血清铁质量浓度相近(t值分别为0.94和1.89,P值均大于0.05),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为7.00~17.67,P值均小于0.01)。伤后14、21 d,单纯烧伤组大鼠血清铁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补铁治疗组(t值为14.32~16.31,P值均小于0.01),补铁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铁质量浓度相近(t值分别为0.30和1.78,P值均大于0.05)。 结论 严重烧伤后大鼠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明显受到抑制,给予补铁干预可使其尽早恢复。
胆碱能抗炎通路对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李秀花, 姚咏明
2016, 32(7): 422-42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08
摘要:
科技快讯
微小RNA-31通过增强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创面愈合
武雪(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6, 32(7): 401-4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101
摘要:
白细胞介素4通过选择性沉默抗原提呈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23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17介导的炎症反应
高建新(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6, 32(7): 407-4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102
摘要: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芳香烃受体代谢调控Ⅰ型调节性T淋巴细胞分化
王许杰(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6, 32(7): 421-42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104
摘要:
Notch信号通路重编程线粒体代谢调控巨噬细胞的促炎反应
蔡维霞(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6, 32(7): 421-42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103
摘要:
短篇论著
超声波联合手法按摩治疗深度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效果观察
党瑞, 易南, 石梦娜, 梁艳艳, 朱婵, 周永博, 赵海洋, 齐宗师, 胡大海
2016, 32(7): 426-42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09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波联合手法按摩治疗深度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效果。 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3月,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按摩治疗组、超声波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按摩治疗组患者由烧伤康复按摩师行手法按摩治疗,每个区域每次30 min,每周4次;超声波治疗组患者由物理治疗师行超声波治疗,每个区域每次30 min,每周4次;联合治疗组患者先行上述超声波治疗后,再行按摩治疗。3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瘙痒程度评分,采用四项目瘙痒量表对患者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及对睡眠影响进行评估。对数据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Wilcoxon检验、Dunnett检验、两样本配对t检验。 结果 (1)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患者瘙痒程度与按摩治疗组和超声波治疗组相近(Z值分别为0.516、-1.328,P值均大于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瘙痒程度明显轻于按摩治疗组和超声波治疗组(Z值分别为-2.435、-3.847,P<0.05或P<0.01)。治疗后,3组患者瘙痒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Z值为-4.344~-2.414,P<0.05或P<0.01)。(2)治疗前,3组患者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影响评分均差异不明显(F值为0.082~1.366,P值均大于0.05)。治疗后,与联合治疗组[(1.7±0.6)、(2.4±1.1)、(2.5±0.8)、(2.5±0.9)分]比较,按摩治疗组患者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影响评分[(1.9±0.5)、(3.0±1.0)、(3.2±0.8)、(3.3±1.1)分]均较高(P值均小于0.05);超声波治疗组患者除对睡眠影响评分[(3.1±1.0)分,P>0.05]外,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评分[(2.0±0.5)、(3.0±0.9)、(3.2±0.8)分]也较高(P值均小于0.05)。3组患者治疗后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对睡眠影响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值为2.067~6.484,P<0.05或P<0.01)。 结论 超声波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效果优于单一方法。
大网膜轴型瓣转移修复胸部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
黄志锋, 郑少逸, 赖文, 李勇, 熊兵, 卞徽宁, 刘族安, 孙传伟, 马亮华, 李汉华, 罗红敏, 陈华德, 阿布力米提·阿不都哈力克
2016, 32(7): 429-43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10
摘要:
目的 探讨大网膜轴型瓣转移修复胸部难愈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1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17例胸部难愈创面患者,其中14例为正中开胸术后感染患者,3例为乳腺癌根治术后皮肤放射性溃疡患者。患者同时合并胸骨骨髓炎、纵隔炎或人工血管暴露。本组患者清创后创面面积为4 cm×3 cm~26 cm×6 cm,采用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行大网膜轴型瓣(切取面积为8 cm×6 cm~28 cm×12 cm)转移修复,胸部创面间断缝合或移植自体大腿外侧或腹部大张皮修复。 结果 本组患者9例行开腹手术,8例行腹腔镜手术。17例患者中15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2例死亡患者均为正中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合并纵隔炎、人工血管外露者。15例存活患者出院后随访1~2年,未复发骨髓炎或纵隔炎,心功能Ⅳ~Ⅴ级。其中1例开腹行大网膜轴型瓣修复的患者,因腹部切口疝再次入院行腹壁疝修补术;1例在1年后新发腹主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 结论 大网膜轴型瓣修复胸部创面具有转移距离远、可修复面积广、抗感染能力强等优点。
两种改良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疗效观察
杨焕友, 李颖, 王斌, 李瑞国, 刘志旺, 赵丽英, 张会文
2016, 32(7): 432-43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11
摘要:
目的 对比2种改良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拇指指腹缺损患者15例,创面大小2.5 cm×1.5 cm~4.0 cm×3.0 cm。携带指掌侧固有神经段的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7例患指,皮瓣面积为3.0 cm×1.8 cm~4.6 cm×3.2 cm;携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8例患指,皮瓣面积为3.2 cm×1.9 cm~4.8 cm×3.5 cm。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有无痛觉过敏、指端畏寒现象,评定患指运动功能及感觉恢复情况,测定皮瓣及供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对部分数据行t检验及χ2检验。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有弹性,患指均无痛觉过敏及指端畏寒症状。患指总体活动度评定:优12例、良3例。与携带指掌侧固有神经段的指侧方岛状皮瓣比较,采用携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后,患指感觉恢复、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和供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更优(χ2=8.040,t值分别为2.214、2.924,P值均小于0.05)。 结论 与携带指掌侧固有神经段的指侧方岛状皮瓣比较,携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侧方岛状皮瓣在感觉恢复及供瓣指感觉保护方面效果更优。
经验交流
阜新煤矿成批烧冲复合伤的救治
王杨, 张彬柱, 刘刚, 刘中波, 张济, 张博, 胥学冰, 宋振涛
2016, 32(7): 434-4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12
摘要:
病例报告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在救治二例大面积烧伤并发急性肺水肿患者中的应用
李晓亮, 狄海萍, 薛继东, 牛希华, 夏成德
2016, 32(7): 436-4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13
摘要:
少见病因导致的慢性创面四例
黄书润, 欧阳容兰, 张勇, 刘江涛
2016, 32(7): 438-4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14
摘要:
大面积烧伤并发高钠血症一例
王韶华, 陈昭宏
2016, 32(7): 440-44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15
摘要:
护理专栏
我国内地烧伤循证护理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岳丽青, 皮曦晴, 范学工
2016, 32(7): 442-4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16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内地烧伤循证护理研究现状,为提高烧伤专业护理实践的科学性提供依据。 方法 检索由《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录的、1997年1月—2015年12月发表的有关我国内地烧伤循证护理研究的中文文献。统计文献发表年份、第1作者单位所在地、期刊分布、文献类型、文献质量评价、循证主题、基金项目支持、循证实践步骤执行情况、参考文献语言种类及数量。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 共检索到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50篇。(1)从2004年开始检索到相关文献,2004—2011年,每年有关文献数量与前1年比较无明显增加;2012年文献数量较2004—2011年各年明显增多,但2012—2015年每年文献数量均未较前1年明显增多。(2)本组文献第1作者单位分布在13个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区、3个直辖市,在华东地区分布最多,其次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3)本组文献发表于国内32种期刊上,其中护理类期刊9种,占28.12%;烧伤医学相关期刊5种,占15.62%;其他期刊18种,占56.25%。20篇文献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占40%。(4)本组文献中,经验总结类31篇,占62%;科学研究类17篇,占34%;个案总结类2篇,占4%。(5)本组有21篇量性研究文献和29篇叙事性研究文献,质量均较低。(6)本组文献循证的主题主要为烧伤康复、烧伤专科护理技术、小儿烧伤、吸入性损伤与气道管理、烧伤并发症。只有1项研究获得基金项目支持。(7)本组仅有1篇文献描述了完整的循证实践步骤。(8)本组文献共引用英文文献57篇,平均1.14篇;中文文献316篇,平均6.32篇。 结论 目前我国内地烧伤循证护理理念初步形成,相关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但质量有待提升。尚需通过加强护士在职培训,提高护士对循证理念的理解和对循证实践方法的掌握,增强烧伤专业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讲座
如何看待银离子制剂或敷料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罗高兴
2016, 32(7): 447-4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7.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