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8期

专家论坛
从理论到实践浅论严重烧伤患者的精准营养支持
韩春茂, 张莉萍, 吴攀
2022, 38(8): 701-70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17-00189
摘要:
严重烧伤会导致机体出现持续的高代谢,从而造成创面愈合延迟及机体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对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充分的营养风险评估和提供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改善患者预后。该文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就严重烧伤患者的精准营养支持进行阐述和总结。
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代谢问题及营养策略
彭曦, 孙勇
2022, 38(8): 707-71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08-00288
摘要:
创面是烧伤最根本的问题,其修复不仅依赖有效的创面处理,还依赖患者良好的营养状态。营养支持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的重要手段,如何使之与烧伤创面的代谢相匹配是营养治疗的难点。该文从分析烧伤创面愈合中不同阶段的代谢特征入手,着重论述了葡萄糖、蛋白质与谷氨酰胺在这些阶段的代谢特点,提出了与创面愈合相适应的营养策略,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营养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论著·烧伤营养与代谢
镇静治疗对特重度烧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的影响及能量估算公式的选择
沈涛, 张莉萍, 汪怡然, 朱志康, 韩春茂
2022, 38(8): 714-72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30-00207
摘要:
  目的  探究镇静治疗对特重度烧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影响以及该治疗过程中REE估算公式的选择。  方法  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2020年4月—2022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2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60(50,69)岁。对所有患者进行早期抗休克治疗、清创、植皮、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当患者出现明显躁动或有拔管倾向等会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时,对其进行镇静治疗。于伤后3、5、7、9、11、14 d及此后每7天对患者采用间接测热法进行REE测量直至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或死亡,共进行99次测量,其中58次为在患者镇静状态下测量,41次为在患者非镇静状态下测量。统计测量REE当日(以下简称测量当日)患者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残余创面面积、伤后天数,采用重症监护病房常规REE估算公式Thumb公式及烧伤专用REE估算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Hangang公式计算测量当日患者的REE。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镇静状态与非镇静状态下患者测量当日的临床资料、REE的测量值及公式计算值的差异。使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镇静状态下REE公式计算值与REE测量值的差异(反映总体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法评估镇静状态下REE公式计算值与REE测量值的个体一致性并计算在REE测量值±10%范围内的REE公式计算值的占比(以下称为准确率),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评估REE公式计算值相对REE测量值的准确性。  结果  与非镇静状态相比,镇静状态下测量当日患者年龄与伤后天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体重更重(Z=-3.58,P<0.01),体表面积与残余创面面积均更大(Z值分别为-2.99、-4.52,P<0.01)。镇静状态与非镇静状态下,患者REE测量值相近(P>0.05);与非镇静状态相比,镇静状态下采用Thumb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Hangang公式计算的测量当日患者REE值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58、-5.70,t值分别为-3.58、-2.74,P<0.01)。镇静状态下,与REE测量值比较,采用Thumb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Hangang公式计算的测量当日患者REE值均有明显变化(Z值分别为-2.13、-5.67、-3.09,P<0.05或P<0.01),采用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的测量当日患者REE值无明显变化(P>0.05)。Bland-Altman法分析显示,在镇静状态下,相对REE测量值而言,各公式计算值个体一致性良好,Thumb公式与Hangang公式均明显低估了患者的REE值(公式计算值-测量值的差值平均值分别为-1 463、-1 717 kJ/d,95%置信区间分别为-2 491~-434、-2 744~-687 kJ/d),但个体差异性均较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明显高估了患者的REE值(公式计算值-测量值的差值平均值为3 530 kJ/d,95%置信区间为2 521~4 539 kJ/d),但个体差异性较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没有明显高估患者的REE值(公式计算值-测量值差值平均值为294 kJ/d,95%置信区间为-907~1 496 kJ/d),但其差值标准差达4 568 kJ/d,个体差异性较大。在镇静状态下,相对REE测量值,采用Thumb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Hangang公式计算的REE值的准确率分别为25.9%(15/58)、15.5%(9/58)、10.3%(6/58)、15.5%(9/58),RMSE分别为4 143.6、5 189.1、4 538.6、4 239.8 kJ/d。  结论  镇静治疗会导致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的REE显著下降。当无法通过间接测热法定期监测REE以确定营养支持方案时,对进行镇静治疗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可优先考虑使用Thumb公式估算REE。
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对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娄家祺, 李琦, 崔庆伟, 张盼, 孙晗, 唐浩, 庄梦梦, 孙勇
2022, 38(8): 722-73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7-00094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对二次改良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定结果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的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9年12月—2022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住院的500例经二次改良NRS 2002筛选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纳入研究,按烧伤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烧伤患者(450例)与严重烧伤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一般烧伤患者分为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和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每组225例;将严重烧伤患者分为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每组25例。各组患者在常规烧伤救治基础上分别采用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伤后1、3、7、14、21 d,记录4组患者摄入总能量及总蛋白质摄入量;检测4组患者血浆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外周血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计数、CD8阳性T细胞计数、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自然杀伤细胞比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游离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计算4组患者当日氮平衡。于伤后7、14、21 d,重新对4组患者行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记录4组患者治疗期间脓毒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严重烧伤2组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  结果  476例患者顺利完成试验,其中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213例[男112例、女101例,年龄(37±19)岁]、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218例[男115例、女103例,年龄(42±16)岁]、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22例[男女各11例、年龄(35±8)岁]、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35±8)岁]。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1 d摄入总能量明显更高(t=6.06,P<0.01),伤后7 d摄入总能量、伤后1 d总蛋白质摄入量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6.17、4.59,P<0.01)。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21 d摄入总能量明显低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t=2.70,P<0.01)。严重烧伤2组患者伤后各时间点总蛋白质摄入量均相近(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3、7、14、21 d前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05、2.33、2.45、2.11,P<0.05),伤后7、14、21 d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30、2.56、2.15,P<0.05),伤后7、14 d转铁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1.99、2.27,P<0.05),伤后14、21 d氮平衡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1、2.07,P<0.05),伤后21 d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明显更低(t=1.99,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3、7、14、21 d 前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0、2.64、2.18、2.39,P<0.05),伤后7、14、21 d白蛋白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27、2.39、2.69,P<0.05),伤后14、21 d转铁蛋白和氮平衡均明显更高而二次改良NRS 2002评分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30、2.35,2.41、2.16,2.31、2.73,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21 d IgA、IgG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19、2.36、2.17,2.49、1.97、2.24,P<0.05),伤后21 d IgM明显更高(t=2.06,P<0.05),伤后3、7、14、21 d 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49、2.25、2.33、2.41,2.39、2.24、2.46、2.18,P<0.05),伤后14、21 d CD4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15、2.27,P<0.05)而CD8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58、2.35,P<0.05),伤后7、14、21 d自然杀伤细胞比例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3、2.21、2.36,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 d IgA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15、2.03,P<0.05),伤后7、14、21 d IgG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09、2.56、2.15,P<0.05),伤后21 d IgM明显更高(t=2.08,P<0.05),伤后14、21 d CD3阳性T细胞比例、CD4阳性T细胞计数和自然杀伤细胞比例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52、2.14,2.14、2.39,2.56、2.19,P<0.05),伤后7、14、21 d CD8阳性T细胞计数均明显更低而CD4阳性T细胞与CD8阳性T细胞的比值均明显更高(t值分别为2.27、2.81、2.01,2.11、2.69、2.05,P<0.05)。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相比,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14、21 d IL-6(t值分别为2.34、2.32,P<0.05)、游离mtDNA拷贝数均明显更低(Z值分别为-2.28、-2.34,P<0.05),伤后7、14、21 d sTREM-1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02、2.94、3.72,P<0.05)。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相比,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伤后7、14、21 d IL-6和sTREM-1均明显更低(t值分别为2.15、2.29、2.47,2.43、2.07、2.32,P<0.05),伤后14、21 d游离mtDNA拷贝数均明显更低(Z值分别为-2.49、-2.21,P<0.05)。治疗期间,一般烧伤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相近(P>0.05),严重烧伤2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相近(P>0.05)。严重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住ICU时间为(11±3)d,明显短于严重烧伤膳食+肠内非免疫营养组的(14±3)d(t=3.12,P<0.01)。一般烧伤膳食+肠内免疫营养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一般烧伤膳食营养组(t=3.11,P<0.01),严重烧伤2组患者住院时间相近(P>0.05)。  结论  对二次改良NRS 2002评定为具有营养风险的成年烧伤患者应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缩短一般烧伤患者住院时间和严重烧伤患者住ICU时间。
甘草酸二铵对严重烫伤大鼠肝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谢超琼, 樊拂晓, 李朋涛, 蔡晨, 李兴照, 宋均辉, 徐结苟, 徐庆连
2022, 38(8): 735-74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120-00011
摘要:
  目的  探讨甘草酸二铵对严重烫伤大鼠肝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4只7~9周龄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背部模拟致伤的假伤组及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的单纯烫伤组及烫伤+甘草酸二铵组,每组18只。假伤组伤后不行特殊处理;单纯烫伤组及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进行补液抗休克,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分别于伤后1、25、49 h经腹腔注射50 mg/kg甘草酸二铵溶液。取3组大鼠,伤后24、48、72 h,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损伤相关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白蛋白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CT)含量;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伤后72 h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伤后24、48、72 h肝组织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 )、转录激活因子4(ATF4)、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假伤组伤后72 h及烫伤2组伤后24、48、72 h肝组织Bcl-2、Bax、GRP78、PERK、ATF4的蛋白表达。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检验。  结果  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中AST、ALT、LDH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相较于单纯烫伤组,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24 h血清中AST含量明显下降(P<0.05);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48 h血清中AST、ALT、LDH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总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72 h血清中AST、ALT、LDH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伤后24、48、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血清OCT含量分别为(48.5±3.9)、(40.8±2.4)、(38.7±2.0)U/L,均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5.1±2.5)、(15.7±2.6)、(16.4±3.7)U/L(P<0.01)和烫伤+甘草酸二铵组的(39.0±4.5)、(31.8±2.0)、(22.1±2.6)U/L(P<0.05或P<0.01)。伤后72 h,假伤组大鼠肝组织中细胞形态正常,排列规则,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细胞排列紊乱,伴有弥漫性的脂肪病变和中等量炎症细胞浸润;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肝组织中细胞排列较规则,可见散在的脂肪变性,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24、48、72 h肝组织Bcl-2 mRNA(P<0.05或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Bax的mRNA(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48 h肝组织Bax 的mRNA(P<0.05)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72 h肝组织Bax的mRNA(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Bcl-2的mRNA(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肝组织ATF4、GRP78、PERK的mRNA(P<0.05或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48 h肝组织ATF4的mRNA(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伤后72 h肝组织ATF4、GRP78、PERK的mRNA(P<0.05或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结论  甘草酸二铵能有效降低严重烫伤后大鼠肝损伤的程度,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缓解内质网应激及减轻线粒体损伤。
论著
腹部不同位置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功能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佟琳, 张万福, 胡晓龙, 韩飞, 韩夫, 官浩
2022, 38(8): 744-75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09-00243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采用腹部不同位置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的女性住院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剔除随访脱落患儿后,侧腹部组纳入28例、下腹部组纳入29例,年龄分别为5(3,8)、5(3,7)岁。对下腹部组患儿20(12,26)cm2创面采用于腹下区横行皮纹处切取的(24±10)cm2全厚皮片修复,侧腹部组患儿23(16,32)cm2创面采用于脐平面以下至腹股沟以上的侧腹部区切取的(24±9)cm2全厚皮片修复,供区切口均行连续皮内缝合。术后供受区均行-10.64~-6.65 kPa持续负压治疗,术后7 d开始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治疗供区。记录供区使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情况、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拆线时间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采用自行设计的疗效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术后1、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区瘢痕情况并计算2个时间点VSS评分差值,用直尺测量供区瘢痕宽度并计算2个时间点瘢痕宽度差值。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Cochran&Cox近似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侧腹部组术后供区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时间≥4周患儿比例明显高于下腹部组(P<0.05)。术后7 d,侧腹部组中出现供区切口部分裂开、供区周围皮肤红肿、供区脂肪液化的患儿各1例,下腹部组1例患儿供区出现切口部分裂开;下腹部组患儿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侧腹部组(P<0.05)。与侧腹部组相比,下腹部组患儿供区术后拆线时间显著缩短(t'=17.23,P<0.01)。术后7 d,下腹部组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侧腹部组(t'=20.14,P<0.01)。术后1、6个月,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分别为(2.7±0.9)、(2.8±1.0)分,均明显低于侧腹部组的(7.1±2.2)、(9.1±2.7)分(t值分别为10.00、11.15,P<0.01)。术后6个月,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较术后1个月明显升高(t=3.10,P<0.01),而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较术后1个月升高不明显(P>0.05);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差值明显大于下腹部组(Z=-8.12,P<0.01)。术后1、6个月,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分别为2.0(1.0,2.0)、2.0(2.0,3.0)mm,均明显窄于侧腹部组的6.0(4.0,10.0)、8.5(5.0,12.0)mm(Z值分别为-13.41、-14.70,P<0.01);术后6个月,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较术后1个月明显增宽(Z=-2.79,P<0.01),而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较术后1个月增宽不明显(P>0.05);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差值明显大于下腹部组(Z=-14.93,P<0.01)。  结论  采用下腹部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尤其是女性患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符合美学修复原则;与侧腹部全厚皮片移植相比,下腹部全厚皮片移植术后供区并发症发生率低、瘢痕增生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张韬, 柳志锦, 刘胜哲, 程俊楠, 杨林, 周荣, 郭礼平, 杨亮, 熊胜, 巨积辉
2022, 38(8): 753-75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04-00211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16~53岁。术前于患趾同侧小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腓浅动脉穿支穿出点并于体表标记。手术于脊椎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扩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2.5 cm~12.0 cm×3.0 cm。根据创面的大小、形状,以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向胫侧平移2 cm为皮瓣轴心线,以轴心线中点附近穿支穿出点为中心,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13.0 cm×4.0 cm,游离蒂部时切取部分深筋膜。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穿支数目、类型及皮瓣切取时间,测量穿支血管蒂长度及穿支直径。术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随访记录皮瓣的色泽、质地、弹性,患者站立及行走功能,供区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的满意度。末次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并计算优良率。  结果  术中共探及腓浅动脉穿支13条,均为肌间隔穿支,穿支直径0.3~0.5 mm;血管蒂长度2~5 cm。皮瓣切取时间11~26 min。1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9~18 d,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随访6~1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11例患者外形无明显臃肿,另外2例患者因外观臃肿,Ⅱ期行皮瓣修薄整形;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站立功能;供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表示满意。末次随访,皮瓣感觉功能评定为S3级者2例、S2级者9例、S1级者2例;患肢功能评定为优者7例、良者6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解剖较为恒定,皮瓣薄且耐磨,皮瓣切取后供区损伤小,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拇趾外形及功能,是一种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从《中华烧伤杂志》22年间发表文献分析烧伤学科发展趋势
黄卓, 李羽霖, 谢卫国, 蒋梅君, 陈斓, 席毛毛
2022, 38(8): 759-76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10-00215
摘要:
  目的  对《中华烧伤杂志》(现《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过去22年间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烧伤学科的发展趋势。  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中华烧伤杂志》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临床及研究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按研究类型、涉及研究领域及报道的致伤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并按发表年份每3年1个时间段(将2021年文献纳入最后1个时间段中)进行比较分析。检出所有文献的关键词,经勘正和转换后,使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纳入关键词进行可视化聚类,统计高频次、高中心度关键词,同前对高频次关键词进行分时间段比较。  结果  共纳入4 485篇相关文献,平均每年约204篇文献。文献研究类型分析显示,临床诊疗文献占比最高,达65.3%(2 929/4 485);其次为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文献,分别占18.1%(812/4 485)、13.2%(591/4 485)。各研究类型文献在各时间段的占比基本稳定。文献涉及的研究领域分析显示,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占比最高,达60.2%(2 699/4 485);其次为急性创面、整形美容领域文献,分别占20.2%(908/4 485)、7.3%(326/4 485)。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占比从2000—2002年的84.0%(430/512)下降到2018—2021年的40.3%(373/926),占比下降了43.7%;而急性创面、整形美容、慢性创面及烧伤康复领域文献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与2000—2002年相比,2018—2021年占比分别上升了11.7%、9.1%、10.7%及5.5%;学科管理领域文献在前6个时间段中均很少,保持在个位数,但在2018—2021年增加至49篇。明确致伤原因的1 099篇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中,报道热力烧伤的文献最多,占58.5%(643/1 099);其次为报道电烧伤、化学烧伤的文献,分别占19.8%(218/1 099)、12.6%(138/1 099)。分时间段比较显示,报道热力烧伤的文献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报道其他致伤原因的文献占比变化趋势不明显。共纳入2 236篇文献的6 822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可视化聚类分析显示相关研究侧重于烧伤、外科皮瓣、瘢痕及伤口愈合等方面,关键词频次前3位为烧伤、伤口愈合、外科皮瓣,关键词中心度前3位为烧伤、瘢痕、皮肤移植。分时间段比较显示,频次始终稳定居于前10行列的关键词仅有烧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毒素/内毒素类、成纤维细胞等关键词逐渐退出频次前10行列,创伤和损伤、外科皮瓣及负压伤口疗法等关键词逐渐进入频次前10行列。  结论  《中华烧伤杂志》22年来发表文献中,烧伤全身治疗文献及热力烧伤文献逐渐减少,而慢性创面、烧伤康复等领域文献增加,外科皮瓣、伤口愈合及瘢痕防治等是目前烧伤学科的研究热点。
去铁胺对深部组织损伤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和创面愈合的调节机制
山慧, 张子锐, 王晓莹, 侯佳雨, 张菊
2022, 38(8): 767-77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114-00007
摘要:
  目的  探讨去铁胺对深部组织损伤(DTI)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和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4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TI对照组、2 mg/mL去铁胺组、20 mg/mL去铁胺组,每组18只。采用磁铁压迫法在小鼠背部制造DTI,从伤后1 d开始,每隔1 d在创缘皮下注射100 µL生理盐水或相应质量浓度的去铁胺溶液,直至取材;另取6只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取3组DTI小鼠,每组6只,于伤后3、7、14 d观察创面变化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于其他组伤后3 d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下同)和其余3组小鼠伤后7、14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其余3组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206和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206、CD11c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及蛋白表达。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DTI对照组、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伤后3、7、14 d创面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蛋白表达。以上实验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取RAW264.7细胞,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50 μmol/L去铁胺组、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孔,于培养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06和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  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7.7±3.7)%、(21.5±5.0)%,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的(5.1±2.3)%(P<0.01);伤后14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1.1±3.8)%、(57.4±4.4)%,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的(25.2±3.8)%(P<0.01)。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层次清晰,表皮厚度均一,真皮层可见毛囊和汗腺等皮肤附属器。伤后7 d,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明显,表皮有残缺,血管和皮肤附属器罕见;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细胞减少,可见少量血管及皮肤附属器。伤后14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明显减轻,血管和皮肤附属器较DTI对照组增多。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5)。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 mRNA 表达量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1),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2 mg/mL去铁胺组、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比较,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 mRNA 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 mRNA 表达量明显增多(P<0.01)。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2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蛋白表达较20 mg/mL去铁胺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明显减少(P值均<0.05)。伤后3、7、14 d,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STAT3和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5或P<0.01),STAT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伤后7、14 d,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伤后3、7、14 d,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培养48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0.01),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1)。  结论  去铁胺可能通过增强DTI小鼠STAT3/IL-10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M2表型极化,促进创面愈合。
论著·护理专栏
成年烧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与信效度检验
黄敏, 黄厚强, 熊爱兵, 王剑雄, 陈琪, 郭声敏, 郑思琳
2022, 38(8): 778-78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322-00098
摘要:
  目的  研制成年烧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评估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  方法  采用量表研究法及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法。以文献分析法和头脑风暴法结果为基础,制订专家函询问卷。对27名专家(烧伤科医师、血管外科医师、护士各9名)行2轮德尔菲法函询并分析专家可靠性,采用优序图法和专家重要性评价确定各条目的权重,形成成年烧伤患者VTE风险评估量表。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19年10月1日—2020年1月1日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及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5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的223例成年烧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在患者入院24 h内采用成年烧伤患者VTE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首次评估,在患者病情、治疗变化时进行实时评估,结果取最高值。采用相关系数法和临界比法进行量表项目分析,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采用内容效度指数分析量表的内容效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检验量表的预测效度。对数据行χ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Z检验。  结果  因第1轮函询中有4份问卷不合格予剔除,重新遴选4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27名专家年龄以41~50岁居多,绝大多数为研究生学历,均为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当前专业年限多在11~30年之间。通过文献分析、小组头脑风暴和2轮函询构建的量表包括3个一级条目、50个二级条目。第1轮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2%(23/27)、专家提出意见比例为47.8%(11/23),第2轮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27/27),专家提出意见比例为11.1%(3/27)。专家集体权威程度均值在2轮函询中均为0.90。各条目重要性赋值均值、满分率均值、4分以上选择率均值在第1轮函询中分别为4.21、52.5%、77.2%,在第2轮函询中分别为4.28、45.2%、85.8%。各条目的变异系数均值、肯德尔和谐系数均值在第1轮函询中分别为0.21、0.30,在第2轮函询中分别为0.16、0.36。第1、2轮函询中,3个一级条目(年龄与基础疾病、烧伤伤情因素、烧伤救治因素)和总二级条目的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1.46、107.09、116.00、331.97,169.97、152.12、141.54、471.70,P<0.01)。年龄与基础疾病、烧伤伤情因素、烧伤救治因素的一级条目权重分别为0.04、0.05和0.07,二级条目权重为0.71~0.99、赋值为3~6分。223例患者烧伤总面积为1%~89%体表总面积,年龄为19~96岁,风险评估得分为0~98分。9例患者有VTE形成,风险评估得分为41~90分。37个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得分呈明显正相关(r值为0.14~0.61,P<0.05或P<0.01),予以保留。高分组和低分组患者有36个二级条目得分差异明显(Z值为-4.88~-2.09,t值为-11.63~-2.09,P<0.05或P<0.01),予以保留。本量表总的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8。该量表总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5。该量表评分诊断VTE的最佳阀值为40分,此时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7.4%、约登指数为0.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5%置信区间为0.93~0.99,P<0.01)。  结论  年龄与基础疾病、烧伤伤情及烧伤救治因素是成年烧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研制的成年烧伤患者VTE风险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对临床VTE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综述·烧伤营养与代谢
肠黏液屏障与烧伤后肠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吴丹, 苏森, 魏燕, 彭曦
2022, 38(8): 788-79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01-00280
摘要:
肠黏液层是宿主先天防御的第1道防线,并为肠道菌群的生长提供能量,在调控肠道微生态和维护肠稳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肠黏液合成、分泌、加工与修饰进行综述,重点关注肠黏液屏障对烧伤后肠道损伤修复的影响及特殊营养素对烧伤后肠黏液屏障的调控作用。
综述
外泌汗腺汗液分泌离子通道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沈嘉生, 许永安
2022, 38(8): 794-79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17-00191
摘要:
汗腺在人体皮肤中分布广泛,其中外泌汗腺主要起散热排汗作用。汗液分泌由神经系统调控,包括分泌部分泌与导管部重吸收2个过程,涉及钙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钠钾氯协同转运蛋白1、Best2蛋白、水通道蛋白5、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上皮钠离子通道等多种离子通道和蛋白。该文将对涉及外泌汗腺汗液分泌的神经传导体系、各类离子通道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损伤汗腺再生修复及干细胞转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