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1卷  第2期

专家论坛
关于防治烧伤后早期脓毒症的思考
许伟石
2005, 21(2): 81-82.
摘要:
改进液体复苏方法、应用局部抗菌药物、早期去除坏死组织及时有效地覆盖创面、对肠道细菌移位的认识和保护肠道等措施已在严重烧伤的治疗中被推广.现今,严重烧伤患者脓毒症发生概率显著降低,但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死亡率无明显下降,仍为严重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消耗大量医疗资源的主要因素.在严重烧伤治疗中需进一步降低发生脓毒症的概率,提高其治疗的成功率.
读者来信
也谈“内固定术预防手指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
薛铁所
2005, 21(2): 82-82.
摘要:
编者按有了科学知识,不一定就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唯实、开拓创新.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对烧伤医学发展中的问题,在不断学习、实践、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见解,相互切磋,以促进烧伤医学的发展.
专家述评
防治烧伤感染还需要新理念新措施
肖光夏
2005, 21(2): 83-84.
摘要:
当代,危重烧伤患者的最终死亡原因虽然多数是多器官功能衰竭,但烧伤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感染.由于强调及时纠正休克、早期切痂植皮,危重患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要进一步提高,需要有新理念和新措施.近期国内学术会议和本期杂志发表的有关防治感染的论文值得读者思考.
烧伤感染
抑制应激反应措施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创面侵袭性感染的影响
乔亮, 杨惠忠, 袁克俭, 王文奎, 董鹤亮, 许伟石
2005, 21(2): 85-88.
摘要: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创面遭受侵袭性感染后,抑制应激反应措施对大鼠生存率、脏器损害及其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格局的影响. 方法建立30%TBSA 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未用冬眠合剂)和冬眠合剂组,每组36只.两组大鼠背部痂下注射1×108集落形成单位(CFU)/ml铜绿假单胞菌菌液0.1 ml,观察两组大鼠痂下组织细菌定量、注射细菌后96 h的生存率、脏器损害情况及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γ型干扰素(IFN-γ)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两组大鼠痂下注菌后5 h每克组织细菌数量>1×105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冬眠合剂组大鼠生存率(66.7±2.6)%,明显高于对照组(33.3±1.7)%(P<0.01).冬眠合剂组大鼠脏器炎性细胞浸润和病理损害程度较对照组轻.冬眠合剂组注射细菌后即时(0 h)IL-2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但注射细菌后48、96 h其表达增强,对照组表达减弱(P<0.05);对照组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冬眠合剂组(P<0.01);冬眠合剂组IL-4 、IL-10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抑制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应激反应水平对创面细菌的侵袭有保护作用,这一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应激反应水平的同时Th1/Th2细胞因子格局发生改变有关.
天然蒙脱石防治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实验研究
苏海涛, 李宜姝, 陆树良, 孙曼, 青春, 李宗瑜, 邵铁滨, 黄丽滨, 曲滨, 杨心波, 张秀英
2005, 21(2): 89-92.
摘要:
目的探讨天然蒙脱石对烧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防治作用. 方法 SD大鼠5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烧伤对照组与烧伤治疗组各24只.后两组大鼠预先喂服转染了质粒pUC19的示踪菌JM109,证实质粒已定植于其肠道后,制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模型.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立即喂服天然蒙脱石0.6g·d-1·kg-1,烧伤对照组大鼠不喂服药物.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以及烧伤对照组、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12 h和1、3、5 d血液、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情况,并行酶切鉴定;检测大鼠肠组织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用病理学方法观察整段小肠的损伤情况,测量空肠黏膜绒毛高度并计算基底膜细胞核分裂相. 结果血液细菌培养:伤后1、5 d,烧伤对照组阳性鼠数多于正常对照组,烧伤治疗组阳性鼠数少于烧伤对照组(P<0.05).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定量:烧伤治疗组伤后1、5 d为(38±16)、 (68±20)集落形成单位(CFU)/g;烧伤对照组伤后1、5 d为(228±67)、(183±29)CFU/g,明显高于前者(P<0.01).MDA、SOD含量:烧伤治疗组与烧伤对照组伤后各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空肠绒毛高度及基底膜细胞核分裂相明显高于或多于烧伤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天然蒙脱石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能够有效防治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DNA的初步研究
彭代智, Guymon Charles H, McManus Albert T, 肖光夏
2005, 21(2): 93-96.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体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DNA的情况.方法选择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敏感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本研究所用抗生素.制备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后,测定其浓度并检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将不同稀释度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加入铜绿假单胞菌菌液中,于37 ℃下培养4、24 h,取其上清液,采用加入SYBR Gold染料的DNA电泳法检测其DNA释放情况. 结果无论有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作用,体外培养4 h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未测得DNA释放.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时,铜绿假单胞菌在体外培养24 h可自发释放一定量的DNA分子,其碱基对数目分布在>2 000 bp和<100 bp两个区域;以第3次测定的MIC(0.008 g/L)为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浓度在亚MIC(0.002、0.004 g/L)时,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的DNA分子碱基对数目仍分布在上述两个区域, 但<100 bp的DNA分子明显增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大于MIC时,仅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少量<400 bp的DNA.结论自然生长情况下铜绿假单胞菌可释放一定量的DNA分子.不同浓度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诱导铜绿假单胞菌释放的DNA分子,在碱基对数目和分子数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
髓样分化蛋白2在内毒素/脂多糖激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熊建琼, 朱佩芳, 王正国, 蒋建新
2005, 21(2): 97-99.
摘要:
目的探讨髓样分化蛋白2(MD-2)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表达及其在内毒素/脂多糖(LPS)激活HUVEC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HUVEC,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PS刺激前后HUVEC 的MD-2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用目的条带吸光度(A)值表示;HUVEC转染0.5、1.0、2.0 μg MD-2突变质粒(MD-2C95Y)及2.0 μg pEF-BOS空载体质粒、2.0 μg MD-2质粒后, 观察LPS刺激对HUVEC核因子(NF)κB活性和其分泌白细胞介素(IL)8能力的影响, NF-κB的测定值用A450 nm表示. 结果 LPS刺激前, HUVEC MD-2 mRNA及蛋白有表达, LPS能明显上调其表达水平, 并呈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LPS刺激前MD-2蛋白A值为25 196±1 723,明显低于0.01 mg/L LPS刺激6 h的A值(58 817±3 241,P<0.01);转染MD-2C95Y能明显抑制LPS对HUVEC NF-κB的激活和IL-8的分泌. 结论 MD-2在LPS激活/损伤HUVEC效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模拟肽对内毒素/脂多糖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高宏富, 袁建成, 肖光夏
2005, 21(2): 100-103.
摘要:
目的观察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模拟肽(BNEP)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 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BNEP组,每组20只.LPS组和BNEP组分别经鼻滴注等渗盐水(NS)+LPS和NS+LPS+尾静脉注射BNEP复制小鼠ALI模型.对照组处理方式类似,但仅滴注NS.检测各组小鼠肺脏湿干重比、肺血管通透性、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中Toll样受体(TLR) 2、4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 BNEP组与LPS组比较,肺湿干重比减小,肺血管通透性降低,肺内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减轻, TLR2、4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减弱(两组TLR2分别为128±10、214±12,P<0.01). 结论 BNEP对由LPS引起的小鼠ALI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
张艳红, 邓诗琳, 刘金伟
2005, 21(2): 104-106.
摘要:
目的了解并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选择1997年1月-2003年9月笔者单位烧伤病房的536例住院患者,取其创面分泌物、静脉导管尖端、痂下组织及血液标本,用VITEK-AMS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997-2003年各年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分别为24.51%、23.94%、21.01%、40.06%、36.17%、46.76%、55.72%.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活性呈下降趋势,1997年对头孢哌酮、头孢氨噻肟、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71%、66%、79%;1998年分别为 47%、25%、39%;2002年为22%、16%、25%;到2003年,第三代头孢菌素基本失去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仅为2%.1997-2003年各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6%、33%、45%、41%、11%、31%、4%,其中2003年最低. 结论 1997-1999年,笔者单位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居于相对稳定的水平,2000年起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该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呈多重耐药性.
经验交流
小切口气管导管置入术
赵耀华, 田社民, 夏成德, 牛希华, 张业龙, 娄季鹤
2005, 21(2): 88-88.
摘要:
2002-2003年,笔者单位对31例严重烧伤患者(部分合并有吸入性损伤)实施小切口气管导管置入术,效果满意.
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损伤32例
赵晖, 历建华, 肖伯春, 程卓鑫
2005, 21(2): 96-96.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8~53岁.损伤原因:铁水烫伤13例,电击伤7例,静脉注射药物渗漏致局部皮肤坏死2例,瘢痕畸形3例,软组织碾挫伤7例.患者均有皮肤软组织全层坏死或重度缺损,27例损伤至肌腱,腱膜坏死;5例跗骨关节外露.缺损面积为(5 cm×3 cm)~(8 cm×10 cm).
腹部带蒂皮瓣断蒂同时进行腹壁整形12例
刘帅明, 佘凌云, 曲玉兰
2005, 21(2): 103-103.
摘要:
临床资料:12例患者,男2例、女10例,其中热轧伤5例、电烧伤7例.单纯伤及手掌6例、手掌手背均受伤3例、前臂3例.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面积5~10 cm×10~20 cm.皮瓣成活断蒂时,均将皮瓣自受区全部切下,应用鼓式取皮机制成中厚皮片回植于创面,并行腹部另一侧皮肤切除缝合,达到腹部整形的目的.
13例烧伤瘢痕性溃疡恶变的诊治
杨长仁, 严希宽, 杨金娟
2005, 21(2): 110-110.
摘要: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89-2003年收治烧伤瘢痕性溃疡恶变患者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35~78岁.溃疡经治疗未愈时间:5-25年.发生部位:骶尾部2例,臀部4例,足部4例,腘窝3例.溃疡均位于瘢痕中央,呈外向性蔓延,大部分溃疡的边缘与中央部位可见乳头状和菜花样突起,硬脆易出血,伴恶臭.溃疡面积(4 cm×8 cm)~(18 cm×15 cm).
烧伤合并酒精依赖戒断综合征12例
吴庆云, 任秋芝, 张志华, 孔祥红, 李岩
2005, 21(2): 113-113.
摘要:
1990-2003年,笔者单位收治火焰烧伤合并酒精依赖戒断综合征的患者12例,均为男性,年龄51~63岁.烧伤总面积5%~63%,其中Ⅲ度1%~10%TBSA.均有25-35年的酗酒史,酗酒量为0.5~1.0 kg/d.患者入院后的各项检查结果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凝血机制差;且并发不同程度的创面感染和创周炎,血液细菌培养呈阴性.出现酒精戒断症状的时间为伤后第2-4天,持续3-7 d.临床表现:打哈欠,全身乏力,易激动,意识模糊,四肢震颤,谵妄,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3例患者出现抽搐.患者入院后在予以常规治疗的同时,静脉滴注纳洛酮、丹参,肌肉注射维生素B1,应用止血药物等.除4例患者后期接受了肉芽创面植皮术外,其余患者创面经换药自行愈合.平均住院时间为27.8 d.
应用甲壳胺人工皮膜治疗烧伤残余创面28例
江健, 李龙, 吴康, 刘华彦, 胡朝辉
2005, 21(2): 138-138.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6例,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14~63岁.烧伤面积23%~89%TBSA,深Ⅱ、Ⅲ度.患者在行切削痂+自异体皮移植术后,残余创面均<5%TBSA,其中最大面积为4 cm×4 cm.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年龄(35.7±2.1)岁,对照组(33.2±2.7)岁;治疗组残余创面为(3.2±1.6)%TBSA,对照组(2.7±2.2)%TBSA,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救治创伤弧菌性脓毒症五例
卢才教, 卢中秋, 魏群, 林才, 黄唯佳, 周铁丽
2005, 21(2): 139-139.
摘要: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为嗜盐性海生革兰阴性杆菌属,1970年Roland[1]首先报道了由创伤弧菌感染引起的小腿坏疽和内毒素性休克.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国相继有创伤弧菌感染的报道[2],我国除少数地区(如台湾)外,创伤弧菌感染的病例鲜见报道.近几年来,浙江温州地区陆续发生创伤弧菌脓毒症病例,75%的患者在入院48 h内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死亡[3].笔者单位2002年3月-2003年10月收治下肢创伤弧菌感染致脓毒症的患者5例,在综合治疗的同时行早期减张、引流、彻底清创,效果满意.
拉萨地区烧伤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胡美玲, 何代平, 任建芳, 郭俊, 李习琼
2005, 21(2): 140-140.
摘要:
1996年12月-2002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烧伤患者586例,其中汉族462例、藏族124例;男性492例、女性94例;成人507例,儿童(<14岁)79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66岁.创面愈合时间:浅Ⅱ度(12±3)d,深Ⅱ度(22±2)d,Ⅲ度(38±6)d.95.05%的患者采用暴露疗法,4.95%为包扎疗法.46.42%的患者进行了切削痂手术.全年中以5、6、10月发病率最高,占总发病人数的42.83%.61.69%的患者于伤后6 h内入院,28.19%的患者于伤后7 h-3 d入院,10.12%的患者于伤后4-12 d入院.患者的致伤原因、烧伤部位及烧伤面积分布情况见表1~3.
液体石蜡清洁烧伤后愈合创面329例
庞淑光, 叶胜捷, 张文振, 郑庆兴
2005, 21(2): 141-141.
摘要:
1998年6月-2003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液体石蜡清洁烧伤后愈合创面329例,其中男271例、女58例,年龄2~54岁.烧伤面积3%~95%TBSA;伴有Ⅲ度烧伤者65例,Ⅲ度面积1%~75%TBSA.致伤原因:火焰、热液、化学烧伤.84例患者行植皮术封闭创面,245例创面行换药治疗.301例患者于伤后30 d内创面完全愈合,28例于伤后30-75 d愈合.
37例热水泥吸入性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于冶, 肖贵喜, 包亚明
2005, 21(2): 141-141.
摘要:
临床资料: 本组3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49岁,因喷窑时热水泥喷射致全身多处烧伤,均于伤后3 h内入院.患者意识清楚,三凹征明显,均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烦躁、呛咳、声音嘶哑,痰中带有水泥粉尘.患者头、面、颈部皮肤深度烧伤,创面水肿压迫气管,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双肺布满干湿性啰音,可闻及哮鸣音.喉镜检查:口腔、会厌充血、水肿,水泥粉尘堆积. 纤维支气管镜示:气管内壁水肿、糜烂、出血,气管黏膜脱落,管壁有大量水泥粉尘黏附.诊断:(1)烧伤总面积20%~85%TBSA,深Ⅱ、Ⅲ度.(2)吸入性损伤.按吸入性损伤程度分为:轻度18例、中度10例、重度9例.
治疗烟花弹燃爆伤七例
梁延军
2005, 21(2): 142-143.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20~37岁.烟花弹堆爆炸致伤4例,烟花弹低空爆炸致伤3例;5例为燃放人员,2例为围观群众.7例患者共20个创面,其中1例创面多达7个.烧伤总面积均<10%TBSA,以深Ⅱ、Ⅲ度为主,伴深部组织损伤者5例17处.
前臂链式血供筋膜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五例
闵定宏, 余於荣, 刘上基, 李国辉
2005, 21(2): 142-142.
摘要:
腕部电烧伤采用换药治疗较为棘手,用远位皮瓣治疗,时间长且复杂.2000年11月-2003年11月,笔者单位收治5例腕部电烧伤患者,均选择邻位前臂链式血供筋膜皮瓣修复,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削痂后延期植皮治疗不良体质烧伤患者Ⅲ度创面
陈召伟, 张福奎
2005, 21(2): 143-143.
摘要:
由于合并心、肾功能不全、重度吸入性损伤等,部分Ⅲ度烧伤患者全身情况尚不稳定,早期不宜进行切痂植皮.笔者自1998年以来,试用削除焦痂后期植皮的方法治疗Ⅲ度烧伤32例,效果良好.
血浆降钙素原的测定在烧伤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张庆洋, 赵仲农, 孙建平
2005, 21(2): 144-144.
摘要:
2001-2003年笔者单位收治严重烧伤患者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1~61岁,烧伤总面积为(52±25)%,Ⅲ度(29±21)%TBSA.其中11例出现脓毒症,男10例,女1例,年龄1~50岁,烧伤面积(54±27)%,Ⅲ度(31±23)%TBSA.伤后1-3 d,每日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值,以后改为隔日检测,直到创面基本愈合.如患者出现脓毒症,则每日检测,死亡患者临终前加测1次.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同期检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并记录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计算各指标的异常率.PCT测定采用免疫层析技术快速半定量法(PCT-Q),为半定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白细胞计数、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异常率采用χ2检验;比较患者在脓毒症发生前后、期间与未发生脓毒症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
九例无皮肤破损创面的腕部电烧伤
沈祖尧
2005, 21(2): 144-145.
摘要:
临床上把前臂屈侧远端、腕管以近部位的电烧伤称为腕部电烧伤,明确诊断并不困难,但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无皮肤破损创面的腕部电烧伤.笔者单位近5年来治疗9例该类患者,年龄7~54(28±5)岁.7 kV以上高压电致伤6例,220~380 V电致伤3例.5例为新鲜电烧伤,其中3例患者触电对侧前臂为有创面的典型腕部电烧伤,1例伴手指电烧伤,1例全身均无创面;另4例为电烧伤晚期.本组病例的特点是患侧腕部皮肤均无可见的电烧伤创面,但有深部组织损伤体征,早期表现为腕横纹以近、前臂远端局限部位有轻中度肿胀、压痛,屈指活动受限,被动伸指和前臂旋后受限伴明显疼痛.有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者6例,尺神经支配区麻木者2例,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均有损伤表现者1例.3例有大鱼际肌萎缩,1例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2例有轻度手指活动时腕部肌腱粘连及前臂旋后障碍.
治疗爆炸伤16例
刘军, 叶兰萍
2005, 21(2): 145-145.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为6~58岁.致伤原因:易燃气体爆炸伤9例,火药爆炸伤7例.16例患者中合并角膜损伤8例次,骨折、鼓膜穿孔各3例次,鼓膜塌陷、颅脑损伤各2例次,吸入性损伤4例次,暴露部位软组织异物沉积12例次,发生休克10例次.
五例烧伤患者心跳骤停抢救成败原因分析
路卫, 夏照帆, 郇京宁, 俞为荣, 曹青
2005, 21(2): 160-160.
摘要:
烧伤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跳骤停为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何降低患者的猝死率、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值得探讨.笔者对1994-2003年本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发生心跳骤停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论著
南宁地区某烧伤病房细菌生态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黎洪棉, 梁自乾, 刘达恩, 蒙诚跃
2005, 21(2): 107-110.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南宁地区某烧伤病房近15年来细菌生态学及耐药性的变化. 方法1989年4月-2004年3月,从笔者单位2 269例患者的血培养及创面培养物中分离出5 855株细菌,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每5年为1个阶段,分析各阶段标本的细菌检查及耐药情况. 结果笔者单位烧伤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 559株占60.79%),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阴沟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各阶段检出率较高;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1 990株占33.9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各主要感染菌种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诺氟沙星、异丁基哌嗪利福霉素等的耐药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或呈逐阶段上升趋势,而对临床少用的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耐药率则很低. 结论气候环境及抗菌药物的应用对细菌生态学的分布和耐药性的变化有直接影响.临床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用自体焦痂作微粒皮移植覆盖物修复重度烧伤创面的临床观察
陈晓武, 万里, 廖旭锋, 黄静
2005, 21(2): 111-113.
摘要:
目的探讨用自体焦痂作为微粒皮移植的覆盖物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12例重度烧伤患者,于其伤后3-7 d内切痂,并用自体焦痂替代异体皮作为微粒皮移植术后的覆盖物.术后1-6周观察患者移植部位的焦痂情况和微粒皮存活情况,术后6周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术后1-2周,移植部位的焦痂完整,与机体贴附紧密.术后3-4周,焦痂开始呈干痂状并逐渐与创面分离,其下的自体微粒皮已生长并融合成片状.第5-6周,焦痂进一步分离直至完全脱离创面,自体微粒皮融合成大片,残留少量肉芽创面.本组患者术后6周的创面愈合率为(87±4)%,创面愈合时间为伤后(56±8)d. 结论用自体焦痂替代异体皮覆盖移植的微粒皮方法可行,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桥式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下肢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谢庭鸿, 黄晓元, 龙剑虹, 肖目张, 张明华
2005, 21(2): 114-116.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桥式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采用桥式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7例下肢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术前对拟行移植的背阔肌肌皮瓣血管和健肢血管行超声多普勒检查,以确认皮瓣及健肢血管循环良好.清创后,根据创面大小、深度设计皮瓣,用作携带桥的皮瓣长度较双下肢手术部位之间距离长10%左右;供区面积较受区大20%,形成皮管部位的皮肤设计应宽大,避免张力过大对血管造成压迫.然后行皮瓣修复术.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总结手术指征及应注意的问题. 结果 7例患者手术后皮瓣均成活.除2例患者因皮瓣较为臃肿行皮瓣修薄术外,其余患者术后外形良好,功能恢复满意.手术指征:患侧肢体一条主要的动脉(胫前或胫后动脉)受损,不宜用另一条动脉作吻合血管行游离皮瓣移植术者;患侧肢体受伤严重,深层组织结构破坏,血管损伤情况不明或估计难以找到受区血管者;对侧健肢的重要血管无损伤者.注意点:术前应考虑桥式皮瓣的血运及断蒂后皮瓣是否能够成活.术后注意皮瓣血运,术区妥善固定. 结论桥式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恰当的创面处理、宽大的皮瓣、稳妥的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上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与面颌部瘢痕瓣置换移植术
黄晓元, 梁鹏飞, 杨兴华, 钟克勤, 罗剑, 雷少榕
2005, 21(2): 117-118.
摘要:
目的观察上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烧伤患者面颌部瘢痕瓣带蒂置换移植后的效果. 方法根据9例患者面部瘢痕大小,按逆转计划法于上臂前内侧设计横行皮瓣,上臂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长宽比例(1.0~1.5)∶ 1.0;面部瘢痕瓣长宽比例为(1.0~1.2 )∶ 1.0.用皮瓣覆盖面部创面,上臂供区创面缩小后应用带蒂面部瘢痕瓣修复,相互带蒂置换移植,术后14-16 d断蒂. 结果 9例患者皮瓣与瘢痕瓣置换移植后,两瓣全部成活,外形恢复较好. 结论上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与面颌部瘢痕瓣带蒂置换移植术,是修复烧伤患者面颌部大范围瘢痕较好的方法之一.
神经肽P物质与烫伤创面愈合关系的实验研究
陈静, 王甲汉, 庄洪兴, 任加良, 李志清, 易朝辉
2005, 21(2): 119-121.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肽P物质(SP)与烫伤创面愈合之间的关系. 方法 (1)制作大鼠不同深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3、7、14 d致死,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创面SP含量.(2)将大鼠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GTF)用不同培养液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SP组及SP+SP受体拮抗剂(Spantide)组.体外检测SP及Spantide对GTF增殖活性[以吸光度(A)值表示]及凋亡率的影响. 结果 (1)伤后1 d,浅Ⅱ、深Ⅱ、Ⅲ度烫伤创面SP含量分别为(145±78)、(94±48)、(53±27)ng/g,深Ⅱ度创面与其余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Ⅱ度创面伤后3、7 d SP含量显著增高;深Ⅱ度创面伤后7、14 d SP含量显著增高;Ⅲ度创面伤后SP含量无显著变化.(2)SP增强GTF增殖活性(空白对照组A为0.21±0.05,SP组A为0.36±0.07,P<0.01)并抑制其凋亡,Spantide可抑制SP对GTF的作用. 结论 SP可促进GTF增殖,创面SP含量与创面损伤程度及愈合能力关系密切.
真皮模板对大鼠创面组织生物力学顺应性的影响
刘英开, 陆树良, 青春, 陈志龙, 向军, 谢挺, 乔亮, 林炜栋, 胡庆沈, 廖镇江, 史济湘
2005, 21(2): 122-124.
摘要:
目的探讨真皮模板对创伤修复过程中创面皮肤组织生物力学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144只SD大鼠造成全层皮肤组织缺损,根据是否行自体皮移植及移植皮厚度随机分为开放创面组(创面不植皮,包扎后自然愈合)、全厚皮组(创面移植自体全厚皮)、刃厚皮组(创面移植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组(创面移植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刃厚皮),每组每时相点6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2、4、6、12、20周取创面组织标本,用Instron生物力学测定仪测定各组创面组织的生物力学顺应性;用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各组真皮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量. 结果术后4-20周复合移植组创面组织的力学顺应性优于开放创面组和刃厚皮组(P<0.05), 较全厚皮组差(P<0.05).术后4周复合移植组α-SMA的阳性表达率为(7.53±0.98)%,低于开放创面组(26.99±2.90)%和刃厚皮组[(12.18±2.79)%,P<0.01], 高于全厚皮组. 结论真皮模板可改善组织的力学顺应性, 这可能是其影响创面愈合过程中瘢痕形成、改善愈合质量的机制之一.
犬单侧肺重度吸入性损伤模型的建立
聂发传, 杨宗城, 李晓辉, 刘志远, 罗奇志, 黄跃生
2005, 21(2): 125-127.
摘要:
目的建立犬单侧肺重度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观察伤后24 h内犬肺组织的变化. 方法将25只雄性犬随机分为3组:单肺组10只,插入气管导管至左支气管,双肺分离通气,制作单侧肺重度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双肺组8只,建立普通双肺吸入性损伤模型;对照组7只,不灌烟,其他操作均与单肺组相同.观察3组犬在伤后24 h内的存活情况、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指标、肺组织的病理及生理变化. 结果单肺组和对照组犬伤后24 h内全部存活,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 无全身缺氧表现.双肺组犬伤后24 h内死亡5只,存活犬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单肺组犬伤后24 h动脉血氧分压为(65±5) mm Hg(1 mm Hg=0.133 kPa)、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0.64±0.04,低于对照组而高于双肺组;单肺组犬伤肺的病理形态与传统模型有相似特征并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对侧肺亦出现轻度损伤性病理变化. 结论本文建立的犬单侧肺重度吸入性损伤模型稳定、可靠,对研究吸入性损伤有重要价值.
深Ⅱ度烫伤大鼠创缘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增殖的研究
谢挺, 陆树良, 牛轶雯, 葛奎, 田鸣, 董炜, 青春, 史济湘
2005, 21(2): 128-131.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后创缘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的增殖活动规律,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未烫伤)、烫伤后3 d组、7 d组及14 d组,每组6只.采集正常组大鼠皮肤及烫伤大鼠创缘皮肤,观察其表皮组织学特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印迹法检测表皮细胞增殖调节因子细胞周期素(cyclinD1、cyclinB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4的表达水平,并测定M期促进因子(MPF)的组蛋白激酶活性. 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伤后3 d组大鼠创缘表皮细胞核及核仁较正常组增大;伤后14 d组胞核及核仁增大明显,细胞数显著增多.伤后14 d组S期表皮细胞百分比出现上升趋势;G2/M期百分比自伤后3 d起逐渐升高,伤后7、14 d组(4.5±0.6、5.4±1.0)显著高于正常组(2.9±1.1,P<0.05).cyclinD1表达量伤后3 d即明显增高;cyclinB1表达无显著波动.伤后3 d组的CDK4表达水平较低,14 d组开始回升.伤后14 d组表皮细胞MPF活性显著增强. 结论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作用下,大鼠深Ⅱ度烫伤后皮肤组织中表皮细胞在伤后早期即出现DNA合成及有丝分裂的增加,伤后14 d增殖明显活跃.cyclinD1/CDK4复合物的表达及MPF的活性在伤后早期并未同步增高,但自伤后14 d起其表达显著增多,提示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调控规律具有特殊性.
严重烫伤大鼠休克期淋巴循环动力学及淋巴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8水平的变化
肖虎, 王德昌, 冷向峰, 冯永强, 霍然
2005, 21(2): 132-134.
摘要: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大鼠休克期淋巴管运动变化及淋巴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 、IL-8水平的变化. 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后,随机分为补液组(18只)和未补液组(18只);另设对照组(6只,不烫伤).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淋巴液中TNF-α、IL-6、IL-8水平,利用倒置显微镜及录像系统观察大鼠伤后6、24、48 h的肠系膜淋巴管运动变化,计算淋巴管收缩频率.经乳糜池插管收集淋巴液,计算淋巴液流速并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伤后6 h两组烫伤大鼠TNF-α、IL-6增多,24 h达高峰,此时补液组TNF-α(1.61±0.27)μg/L,IL-6(398±67)ng/L;未补液组TNF-α(1.86±0.34)μg/L,IL-6(572±97)n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时相点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24 h两组烫伤大鼠IL-8浓度开始升高,直至48 h升高更明显,此时补液组为(540.29±0.32)ng/L,未补液组为(863.48±0.16)n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烫伤大鼠淋巴管收缩频率较低,尤以伤后24 h为明显(P<0.01) , 淋巴液流速各时相点均升高(P<0.01) ;镜下见小肠绒毛中央乳糜管扩张. 结论严重烫伤大鼠休克期淋巴管扩张,运动频率减少,但淋巴液流速加快,淋巴液中TNF-α、IL-6、IL-8的水平升高.液体复苏能够改善淋巴循环.
短篇论著
粉防己碱对创面修复组织中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刘德伍, 李国辉, 刘德明
2005, 21(2): 135-136.
摘要: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模型及分组: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江西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30只,雌雄各半,体重(2.30±0.20)kg.实验前适应性喂养2 d,用氯胺酮50 mg/kg、安定2 mg/kg肌肉注射麻醉.于每只兔的双耳腹侧各做两个边长1 cm的正方形切口,去除全层皮肤,再用灼热铁丝止血并烫损创周表皮,制成4个兔耳腹侧创面.分别将2.5、12.5、50.0 g/L的粉防己碱(浙江金华制药厂)外用于3个创面,另1个创面外用同一厂家提供的面霜基质作为对照.即30只白兔共同构成3个不同剂量的粉防己碱组和1个对照组.创面每日换药1次,直至愈合.伤后3、7、14、21、28 d,每组分别切取6只白兔的创面中央部位组织标本,置液氮中保存待测.
175例手背深Ⅱ度烧伤后早期切削痂植皮疗效分析
陈斌, 罗利达, 张志, 孙爱国, 李翔, 唐波
2005, 21(2): 136-137.
摘要: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1999-2003年,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患者513例.选择其中手背深Ⅱ度烧伤后早期行切削痂大张自体中厚皮移植术者175例218只手进行研究,包括男127例、女48例,年龄7~63岁.烧伤总面积1%~86%TBSA,其中伤及掌指关节的患者共106例142只手.致伤因素:热液烫伤83例,火焰烧伤52例,电弧烧伤28例,化学烧伤12例.
微血管基底膜相关成分缺失在假上皮瘤样肉芽肿发病中的作用
姜笃银, 付小兵, 盛志勇, 陈伟, 孙同柱, 周岗
2005, 21(2): 137-138.
摘要:
皮肤烧(创)伤后治疗不当和感染,可继发假上皮瘤样肉芽肿(pseudoepitheliomatous granuloma,PEG)[1],其发病机制不清.为此,笔者单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组织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11例小面积浅度烧(创)伤患者的PEG在其病程中,肉芽组织形成与微血管结构的关系.
病例报告
高压电击伤合并严重心肺损伤一例
李叶扬, 梁岷, 黄峻, 汪锦伦, 矫立仁
2005, 21(2): 146-146.
摘要:
患者男,22岁,抬钢筋时不慎接触100 kV高压电倒地昏迷,被带电钢筋压住胸壁数分钟后送入当地医院救治,于伤后4 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烦躁,呼吸32 次/min,心率118 次/min、早搏4~6 次/min,血压为12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手、前臂和右上臂皮肤肌肉广泛坏死、高度肿胀,肢端血运差,双侧桡、尺动脉搏动减弱;左中胸壁、左上腹、左侧背部和双下肢创面呈黑色炭化焦痂,第4~10肋骨、下段胸骨、左肩胛骨和第4、5腰椎棘突外露呈炭黑色,左胸膜和心包部分外露(图1).诊断:躯干、四肢高压电烧伤36%TBSA,Ⅲ度.血生化检查:丙氨酸转氨酶207 U/L,乳酸脱氢酶2 206 U/L,α羟丁酸脱氢酶1 303 U/L,天冬氨酸转氨酶 1 126 U/L,肌酸激酶59 09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 320 U/L,总胆红素32.40 μmol/L,直接胆红素27.50 μmol/L,心肌钙蛋白3.37 μg/L.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
残肢剔骨皮瓣修复深度烧伤一例
张元海, 杨顺江, 金鹏, 江涌
2005, 21(2): 147-148.
摘要:
患者女,47岁,因一氧化碳中毒晕倒致右肩、上肢被炭火烧伤.在当地医院进行处理,4 h后转入笔者单位.诊断:右肩背部、肩关节、上臂烧伤8%TBSA,Ⅲ度.创面内组织炭化或呈熟肉状,右上臂仅内侧保留宽约4 cm的正常皮肤.右前臂及手部皮肤未烧伤,但感觉迟钝,垂腕,各指不能伸屈,见图1.
烧伤创面外用药不当致脓毒症二例
周玉新, 兰建国, 员科, 庞书琴, 李品群
2005, 21(2): 147-147.
摘要:
例1 男,2岁,锡伯族.胸背部火焰烧伤后收入笔者单位,烧伤面积30%TBSA,均为深Ⅱ度.患儿入院后经抗休克治疗,病情稳定,拟行手术,但被其家属拒绝并自动出院.出院后在家使用偏方及"美宝"湿润烧伤膏(北京光明创疡研究所)治疗,5 d后患儿出现高热,意识不清楚,再次收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40.2 ℃,创面污浊呈暗灰色,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创周红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8.5×109/L. 入院后即行切痂手术治疗,术后每日湿敷创面,5 d后再次行植皮手术封闭创面,术后15 d创面痊愈.住院20 d患儿出院.
新生儿重度烧伤一例
张巨祥, 马雪梅, 张嫦娥
2005, 21(2): 148-148.
摘要:
患儿女,胎龄38周,土法接生,生产稍不顺.出生后全身紫绀、四肢发冷、不动、无哭声及呼吸.接生员立即用燃有火焰的白酒擦洗患儿躯干、臀部、四肢等.约30 s后,患儿开始啼哭、呼吸,肢体活动.立即将其放入铺有热沙土的襁褓中包裹.3 h后患儿逐渐出现呼吸浅快、鼻翼扇动、口唇发绀等.送当地医院就诊,见全身多处皮肤脱落,疑为烧伤.2 h后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不升,呼吸72次/min,心率250次/min,体重2.6 kg;精神差,反应迟钝,四肢发冷,全身紫绀,心音低钝,肠鸣音消失,无尿.创面位于躯干、四肢近心端、头部后侧及颈部,腐皮全部脱落,创面渗出多、弹性好、呈鲜红色并粘有泥土.诊断:浅Ⅱ度烧伤,总面积48%TBSA.
重度烧伤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四例
梁黎明, 柴家科, 杨红明, 庹晓晔, 李利根
2005, 21(2): 148-149.
摘要:
2002-2003年,笔者单位共收治重度烧伤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5~54岁.患者伤后曾在当地卫生所或医院行静脉补液治疗(成分及用量不详),创面外敷湿润烧伤膏(北京光明创疡研究所)或自制中草药,伤后2-9 d转入笔者单位.烧伤总面积25%~92%,其中Ⅲ度15%~70%TBSA.创面位于全身多处,入院时2例伴有创面脓毒症,1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入院后立即行清创、换药,先后多次行切削痂植皮术.伤后4-18 d各患者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症状:初时解出柏油样便,后为鲜红色血便,其中2例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此期间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均降低,最低为42 g/L.遂行非手术治疗,如用等渗盐水灌胃、静脉给予奥美拉唑及奥曲肽、进行成分输血等.其中2例效果良好,2例无效.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小儿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二例
潘文东, 庄颖, 刘勇, 周明
2005, 21(2): 149-149.
摘要:
例1 男,3岁,体重11 kg,多处烫伤后9 h入院.烧伤总面积20%TBSA,浅Ⅱ度,伤后饮水约300 ml.患儿入院时心率160 次/min,体温36 ℃,精神差、心音低钝、四肢凉、足背动脉搏动弱、末梢循环差.入院后立即行抗休克、抗感染、强心等处理,第1个24 h补液总量1 700 ml,电解质∶胶体=1∶ 1,尿量10 ml/h.伤后21 h心率180次/min,体温39 ℃,四肢凉,腹胀、肠鸣音弱,末梢循环差,血常规检查:白细胞 7.2×109/L、中性粒细胞0.78、血细胞比容0.408.
桡动脉携带肩胛皮瓣修复电击伤后股骨外露一例
张静琦, 徐军, 李小兵, 刘光晶, 曹建功, 刘宁
2005, 21(2): 150-150.
摘要:
笔者利用桡动脉携带肩胛皮瓣修复电击伤导致的股骨外露1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重度吸入性损伤伴气管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二例
刘久春, 祁锋, 孙海宁, 包月平
2005, 21(2): 154-154.
摘要:
例1 女, 18岁.在扑灭荒火时因大声呼喊致严重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于当地医院行气管切开后转入笔者单位.诊断:(1)烧伤总面积60%,其中Ⅲ度50%TBSA.(2)重度吸入性损伤.伤后第3天在输血浆过程中患者突然躁动不安, 心率200次/min.考虑为血浆过敏,经会诊并检查,见气管切口堵塞,确定为气管黏膜坏死脱落引起气道梗阻.立即用等渗盐水行气管灌洗(5 ml/次)并吸引,吸出坏死黏膜,患者生命体征随即恢复正常.伤后3-30 d,患者几乎每天都发生几次气道梗阻,吸出坏死黏膜后症状缓解. 与此同时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进食或饮水时出现呛咳,堵住气管切口不能发音, 表明会厌、声带亦受到损害.每日给予鼻饲及静脉营养, 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伤后20 d行切痂自异体皮混合移植术, 其后多次在脱痂肉芽创面上植皮. 伤后210 d拔除胃管, 患者能经口进食,痊愈出院.
腹部高压电击伤并胃疝出一例
陈斌, 谷跃奇, 李莉, 莫勇, 何玮, 向艺
2005, 21(2): 157-157.
摘要:
患儿男,9岁.腹部、四肢被10 kV高压电击伤伴胃脱出,伤后10 h入院.查体:心率138次/min,呼吸26次/min,面色苍白,唇黏膜苍白.上腹部有一8 cm×10 cm创面,胃从腹部创口疝出并嵌顿,胀大如球,呈紫红色(图1a).创面右上内侧有部分肝外露,右手背、左腕、双足趾烧焦,烧伤面积7%TBSA.入院后予补液、抗休克,同时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部分肝脏坏死,将疝出胃作一小切口放气,清除胃内容物,缝合后复位.术后第5天,再次手术清除坏死腹肌及周围焦痂,术中见腹壁缺口约9 cm×11 cm,用心脏绦纶补片修补,然后将大网膜游离出腹部覆盖在心脏绦纶补片上,取自体断层皮片移植于大网膜及周围腹壁创面上.术后未出现腹壁疝及肠粘连症状,患者饮食恢复,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随后行右手背清创、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术、双足截趾术,伤后57 d患儿痊愈出院(图1b).
学术探讨
关于烧伤病房陪伴问题的再讨论
陈玉林
2005, 21(2): 151-151.
摘要:
非常高兴地阅读了黎世纯同志撰写的<对〈关于烧伤病房陪伴问题的商榷〉一文的响应>.该文的刊登,使大家获得了再次对陪伴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的机会.
对《关于烧伤病房陪伴问题的商榷》一文的响应
黎世纯
2005, 21(2): 151-151.
摘要:
欣读<中华烧伤杂志>2004年第20卷第1期陈玉林教授的<关于烧伤病房陪伴问题的商榷>一文,笔者感受强烈、体会深刻.笔者十分同意陈玉林教授的意见.烧伤病房的消毒与隔离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要恰到好处,灵活运用.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谈点体会.
讲座
加强对烧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作用的研究
姚咏明, 盛志勇
2005, 21(2): 152-154.
摘要: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使革兰阴性(G-)菌在脓毒症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加之内毒素研究手段取得突破性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关注严重烧(创)伤后G-菌感染及内毒素的研究,而对革兰阳性(G+)菌脓毒症少有问津.然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由G+菌引起的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明显增多,目前已达脓毒症发病率的50%以上,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感染的发病率居首位,是烧伤创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1].与G- 菌相比,以金葡菌为代表的G+菌致病成分更为复杂,包括细菌细胞壁成分、胞外酶和外毒素等多种因子,其中金葡菌细胞壁成分、外毒素[包括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SE)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TSST-1)]在金葡菌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3].
综述
乳杆菌生态免疫营养在维护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
黄回, 韩春茂
2005, 21(2): 155-157.
摘要:
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和排泄营养物质的管道,也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和"细菌库",是机体防御外来抗原和致病微生物侵犯的主要防线.一旦肠黏膜屏障功能受到损害,肠道菌群失调,将引起全身疾病,如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等,甚至发展成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表皮细胞培养移植的现状与展望
马忠锋, 柴家科
2005, 21(2): 158-160.
摘要:
表皮细胞培养技术于1975年首次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工程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表皮细胞培养及移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也进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