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1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精氨酸在烧伤免疫营养治疗中的作用
邓诗琳
2005, 21(4): 241-243.
摘要:
精氨酸是一种含有两个碱性基团及氨基和胍基的氨基酸.正常成人体内有足够的精氨酸,可满足机体需要,但在人体发育不成熟和严重应激状态下,虽然体内能合成精氨酸,但其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机体不能维持正氮平衡和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从体外获得精氨酸.由此可见,精氨酸是人体的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精氨酸具有多种独特的生理和药理作用,它除了能影响分解代谢外,还在保护正常胃肠黏膜屏障、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具有卓效.近年来,精氨酸因在临床免疫营养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而倍受重视[1].
病例报告
内镜止血治愈大面积烧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一例
刘建春, 冯子坛, 程金秀, 齐顺贞
2005, 21(4): 243-243.
摘要:
患者男,30岁,火焰烧伤后4 h 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为36.8 ℃,心率92 次/min,呼吸18 次/min,血压为112/82 mm Hg(1 mm Hg=0.133 kPa).创面分布于全身多处,烧伤总面积85%TBSA,深Ⅱ、Ⅲ度,合并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伤前无消化道疾病史.
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前臂热钢筋穿透性烧伤一例
姜明, 李卫卫, 刘振奎, 陈希昌
2005, 21(4): 272-272.
摘要:
患者男,23岁.不慎被热钢筋穿透右前臂后1 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呈急性痛苦病容.心率为88次/min,呼吸19次/min,体温36.5 ℃,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前臂中下部尺、桡骨之间呈穿透性烧伤,面积1%TBSA,Ⅳ度.部分软组织缺损,可探及裸露的尺、桡骨,右手肿胀,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烧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三例
陈守万, 刘旭盛
2005, 21(4): 288-288.
摘要:
2002年4月-2004年3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患者1 259例,其中有3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现报告如下.
小儿轻度烫伤后大量饮水致脑水肿一例
张春霞
2005, 21(4): 292-292.
摘要:
患儿男,1岁半.热水瓶翻倒致右侧上、下肢烫伤,立即到当地诊所外涂湿润烧伤膏,静脉滴注等渗盐水100 ml+先锋霉素0.5 g、50 g/L葡萄糖250 ml.患儿伤后诉口渴,家人给予牛奶、菊花茶、开水等约1 000 ml口服,继而小便增多、出现昏睡.伤后6 h患儿抽搐,来笔者单位就诊.给予安定10 mg静脉推注,10 min后抽搐暂停.查体:患儿体温38.2 ℃,心率165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85/60 mm Hg(1 mm Hg=0.133 kPa),体重13 kg.
严重电击伤合并广泛性气管缺损一例
卢青军, 陈宝元, 胡安军, 李兆顺, 闫永宏
2005, 21(4): 306-306.
摘要:
患者男,34岁,被10 kV高压电击伤,导致颈部、右上肢、躯干损伤.受伤当时曾有昏迷,持续时间不详,立即在当地医院补液2 500 ml,伤后13 h转入笔者单位.
烧伤植皮术后并发左股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金汉宏, 郑国平
2005, 21(4): 306-307.
摘要:
患者男,50岁,右下肢被热石灰烧伤后6 d入院.右小腿、右足Ⅲ度碱烧伤,面积为3%TBSA.血常规检查:血小板137×109/L,凝血酶原时间12.1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8.5 s.伤后10 d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削痂术,取同侧大腿断层皮移植于创面.
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部烫伤一例
员科, 周玉新, 邢新
2005, 21(4): 307-307.
摘要:
患者男,40岁,摩托车排气管致右下肢烫伤后1周收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检查见右足肿胀明显,创面分布于右小腿外侧、右足背及足跟,第5足趾坏死、跖骨部分外露呈黑褐色,合并有右足跟腱损伤(图1).创面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专家述评
精氨酸与烧伤修复
汪仕良
2005, 21(4): 244-246.
摘要:
精氨酸(L-arginine)不但对机体有营养作用,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免疫、脏器功能、蛋白质合成、伤口愈合等均有效应.精氨酸许多作用是通过一氧化氮(NO)介导的.
精氨酸与烧伤
增加精氨酸摄入量对烧伤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
陆树良, 葛奎, 谢挺, 金曙雯, 史济湘
2005, 21(4): 247-250.
摘要:
目的观察摄入大剂量精氨酸对烧伤患者血浆氨基酸谱的影响. 方法 1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烧伤试验组和烧伤对照组(各5例),前者给予占总热量2%的盐酸精氨酸静脉注射液,后者给予占总热量2%的14复合氨基酸静脉注射液.两组患者其他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均相同.营养方案自伤后第3天起执行,给予总量的1/4;伤后4、5 d给予总量的1/2;伤后6~21 d给予全量.在两组患者伤后3 d(方案实施前)及7、14、21、28 d清晨取其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氨基酸谱水平.以10名健康志愿献血者的血浆氨基酸谱水平作为正常参考值. 结果伤后3 d,两组患者血浆瓜氨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参考值(P<0.05),而鸟氨酸和精氨酸水平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对照组伤后3 d后精氨酸、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而烧伤试验组伤后14、21、28 d血浆精氨酸水平分别为(280±121)、(223±106)、(110±44)μmol/L,与同期烧伤对照组(124±21)、(59±15)、(50±26)μmol/L相比明显偏高;伤后21 d瓜氨酸和鸟氨酸水平分别为(30±5)、(162±44)μmol/L,明显高于同期烧伤对照组(8±7)、(66±4)μmol/L(P<0.05或0.01).两组患者伤后血浆其他氨基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机体烧伤后血浆瓜氨酸转化为精氨酸的过程加速.增加外源性精氨酸摄入量可显著提高血浆精氨酸、鸟氨酸、瓜氨酸水平,但对其他氨基酸水平无明显影响,这一药理作用可能是通过加速鸟氨酸循环实现的.
胃肠道左旋精氨酸营养干预对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复苏的影响
颜洪, 彭曦, 王裴, 黄跃生, 汪仕良
2005, 21(4): 251-254.
摘要: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胃肠道给予左旋(L)精氨酸对休克复苏的影响,探讨其机制. 方法选取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20例,并随机分为:L-精氨酸组,伤后24 h内开始从鼻肠管给予L-精氨酸;对照组,伤后24 h内开始从鼻肠管给予50 g/L葡萄糖盐水500 ml/d,连续4 d,每组10例.在伤后1、2、3、4 d分别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检测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并抽取患者动脉血检测其乳酸含量. 结果 L-精氨酸组患者SOD活性在伤后呈上升趋势,于伤后4 d达峰值(68±23) U/ml,与对照组(31±9)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患者伤后MDA、NO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伤后2 d L-精氨酸组NO[(50±14)μmol/L]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组(78±22)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伤后4 d两组患者MDA下降最明显[(3.4±0.8)、(3.5±1.3)μmol/L],L-精氨酸组血乳酸含量在伤后2、3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经胃肠道给予L-精氨酸可抑制其体内NO含量过度升高,使血乳酸含量降低,血清SOD活性增加,改善组织脏器血流灌注及氧合状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预防隐性休克的发生或减轻其损害.
精氨酸对大鼠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调控作用及意义
马秀玲, 郭长江, 耿战辉, 杨继军, 韦京豫, 高兰兴
2005, 21(4): 255-258.
摘要:
目的观察精氨酸(Arg)对大鼠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增强免疫功能的机制.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对照组及创伤+Arg组,每组8只,后两组大鼠臀部造成软组织创伤.创伤+Arg组伤后给予占饲料总重量5.0%的左旋精氨酸(L-Arg);其余两组大鼠在饲料中添加等重量甘氨酸代替.喂养7 d后测定3组大鼠血清中Arg、鸟氨酸(Orn)、生长激素(GH)、一氧化氮(NO)、IGF-Ⅰ水平,并检测其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及肝组织中IGF-ⅠmRNA的表达情况.另用含不同浓度L-Arg的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测定培养上清中IGF-Ⅰ的水平. 结果 (1)血清Arg、Orn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创伤对照组大鼠无明显改变(P>0.05);而创伤+Arg组较其余两组显著升高(P<0.01).(2)血清GH、NO、IGF-Ⅰ水平:各组大鼠血清G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伤大鼠血清NO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对照组血清IGF-Ⅰ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Arg组较创伤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3)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 创伤对照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Arg组较前者明显增强(P<0.01).(4)肝组织IGF-Ⅰ mRNA的表达情况:创伤对照组IGF-ⅠmRNA相对丰度为1.08±0.06,低于正常对照组1.19±0.06(P<0.05),创伤+Arg组为1.29±0.06,高于创伤对照组(P<0.01).(5)肝细胞培养上清中IGF-Ⅰ水平:培养液中L-Arg为0.075 0、0.750 0、7.500 0 mmol/L时,IGF-Ⅰ水平较L-Arg为0.000 0 mmol/L时明显增加(P<0.01);当L-Arg为37.500 0 mmol/L时,IGF-Ⅰ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0.000 0 mmol/L时(P<0.01). 结论 Arg可刺激肝脏IGF-Ⅰ的生成,从而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喂饲左旋精氨酸对烫伤大鼠肠道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陈斌, 付晋凤, 袁卫红, 许琰, 罗志航, 汪虹, 陈宗华, 李翠萍
2005, 21(4): 259-261.
摘要:
目的探讨喂饲左旋精氨酸(L-Arg)对烫伤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不作烫伤和其他处理)、精氨酸组(30只,烫伤后2 h喂饲70 g/L L-Arg,1 ml/次,2次/d)和普通喂养组(30只, 烫伤后喂饲等量凉开水).检测正常对照组及两组烫伤大鼠伤后6、12、24、48、72 h肠组织内皮素(ET)水平、一氧化氮(NO)含量、ET/NO比值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并取回肠组织标本作病理学观察. 结果伤后6、12、24 h,精氨酸组大鼠肠组织ET水平分别为(0.80±0.26)、(0.75±0.30)、(0.63±0.22)ng/g,低于普通喂养组(1.26±0.38)、(1.34±0.37)、(0.97±0.19)ng/g (P<0.05);其NO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喂养组(P<0.01);ET/NO比值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普通喂养组(P<0.05或0.01).病理学观察显示,精氨酸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情况明显轻于普通喂养组. 结论喂饲L-Arg可减轻烫伤大鼠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其机制为喂饲L-Arg后增加了肠黏膜局部NO的含量,有助于维持ET/NO比值的稳定.
盐酸精氨酸和醋酸精氨酸对烧伤家兔免疫功能及酸碱平衡影响的对比研究
彭曦, 尤忠义, 颜洪, 王裴, 周兴, 刘静, 汪仕良
2005, 21(4): 262-265.
摘要:
目的观察盐酸精氨酸与醋酸精氨酸对严重烧伤家兔机体免疫功能和酸碱平衡的影响. 方法选用110只大耳白兔,取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下102只造成30%TBSAⅢ度烧伤后,根据灌喂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药物分为烧伤对照组,0.3、0.6、1.2、2.4 g/kg盐酸精氨酸组和同种剂量的醋酸精氨酸组,每组兔数10~14只.烧伤对照组家兔伤后仅腹腔注射林格液抗休克,不灌喂药物;其他各组除同烧伤对照组行抗休克处理外,还分别按上述剂量灌喂药物,2次/d,连续7 d.观察各组家兔免疫功能、血气分析、Cl-代谢及死亡率的变化. 结果烧伤对照组家兔免疫功能紊乱,变化趋势呈先高后低,伤后7 d淋巴细胞转化率、CD4/CD8比值、白细胞吞噬率和白细胞趋化指数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1.2、2.4 g/kg盐酸精氨酸、醋酸精氨酸组伤后7 d前述4项指标均明显高于烧伤对照组(P<0.05或0.01).伤后7 d,2.4 g/kg盐酸精氨酸组pH值、剩余碱、缓冲碱、HCO3-浓度均较同剂量醋酸精氨酸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前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2.4 g/kg盐酸精氨酸组伤后5、7 d血浆Cl-含量明显高于同剂量醋酸精氨酸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0.3、0.6、1.2 g/kg盐酸精氨酸、醋酸精氨酸组家兔死亡率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P<0.05或0.01),而2.4 g/kg 醋酸精氨酸、盐酸精氨酸组死亡率高于烧伤对照组及其他剂量组(P<0.05). 结论家兔严重烧伤后免疫功能下降,盐酸精氨酸和醋酸精氨酸都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疗效相当,醋酸精氨酸的安全性明显优于盐酸精氨酸;两种精氨酸的剂量都不宜过大,否则会致死亡率上升.
消息
2006年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5, 21(4): 250-250.
摘要:
2006年《中华烧伤杂志》第22卷重点号内容预告
2005, 21(4): 301-301.
摘要:
经验交流
围休克期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12例
涂家金, 邓勇军, 周华, 方代发
2005, 21(4): 254-254.
摘要:
临床资料:1998-2003年笔者单位共收治重度烧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 [1]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15岁.
皮肤扩张器治疗小儿颈胸部烫伤后瘢痕挛缩13例
褚福海, 孙岚, 宋飞
2005, 21(4): 281-281.
摘要:
小儿颈胸部烫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由于小儿皮肤薄嫩,且自救能力差,在烫伤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局部损伤远较成人严重,愈合后常遗留瘢痕,直接影响外貌、颈部功能及生长发育.2001年以来笔者单位使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小儿颈胸部烫伤后瘢痕挛缩1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浅Ⅱ度烧伤区假上皮瘤肉芽肿样改变16例
程银忠, 杨英才, 潘换丽, 赵元宏
2005, 21(4): 284-284.
摘要:
临床资料:1990-2003年,笔者单位收治浅Ⅱ度烧伤区假上皮瘤肉芽肿样改变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42岁.烧伤面积2%~10%TBSA, 均为浅Ⅱ度.烧伤原因:热液烫伤14例,蒸气烫伤2例.创面分布:前臂及腕部6例,手部3例,小腿2例,面部2例,背部1例,腰部1例,足背1例.本组患者伤后均在院外涂用中药(药名及成分不详)及湿润烧伤膏,涂药后(伤后8~13 d)创面出现红色疱疹.开始呈米粒大小,随后迅速生长融合成片,高出皮肤,表面凹凸不平,有分泌物覆盖,创周炎症明显,呈菜花样或不规则瘤样生长.
治疗23例老年烧伤的几点体会
包亚明, 于冶, 肖贵喜, 胡亮, 唐敏雄
2005, 21(4): 297-297.
摘要:
本组老年烧伤患者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为60~86岁,烧伤面积5%~89%TBSA,烧伤深度不等,致伤原因为火焰烧伤、热液烫伤及煤气燃爆伤.患者中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或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痛风1例.治愈20例;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家属自动放弃治疗1例;院前延误病情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1例;入院前自用湿润烧伤膏致创面严重感染、脓毒症死亡1例.
大张中厚皮完整移植治疗上肢深度烧伤10例
韩军涛, 陈璧, 朱雄翔, 谢松涛, 官浩
2005, 21(4): 298-298.
摘要:
上肢严重烧伤后处理是否及时,方法是否得当,与患者治愈后的功能恢复及外形均密切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其痊愈后的生活质量.2002-2004年,笔者单位对10例上肢严重烧伤的患者采用大张中厚皮完整移植,取得满意效果.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深度烧伤八例
唐殿成, 刘美杰, 王德宇, 侯健, 杨东亮, 王洪
2005, 21(4): 299-299.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共8例12指深度烧伤,其中男6例8指、女2例4指,年龄18~60岁.损伤部位:指腹损伤8指,指端背侧、指甲损伤2指,指端侧方损伤2指.指别:示指6指,中指4指,环指2指.损伤原因:电烧伤6例8指,热压伤2例4指.均伤及指骨且单纯移植皮片难以修复,创面1.0~1.8 cm×2.1~3.0 cm.
岛状上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颌颈项部高压电烧伤七例
薛晓东, 邓津菊, 刘建云, 孙亚东, 杨国虎, 司小强
2005, 21(4): 300-301.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7例高压电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47岁.创面分布:颌颈部5个,项部2个,未累及颈下部.创面面积:(22 cm×14 cm)~(8 cm×6 cm),深Ⅱ、Ⅲ度.2例下颌骨外露1~2 cm×2~4 cm;1例枕骨外露3 cm×4 cm.
119例烧伤患者心理干预治疗的观察
程秀华, 肖红, 刘连忠, 付京
2005, 21(4): 301-301.
摘要:
烧伤不仅直接造成患者躯体的损害,同时引起患者的心理发生多种变化.笔者对2003年4月-2004年3月本单位收治的119例烧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观察该治疗方法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手术治疗放射性溃疡33例
张立明, 蒙诚跃, 王润秀, 梁自乾, 刘达恩, 林源
2005, 21(4): 302-303.
摘要:
随着电离辐射技术治疗恶性肿瘤广泛应用于临床,受照部位时常发生放射性损伤,一旦发展成放射性溃疡,尤其是严重放射性溃疡,即受损面积>50 cm2或累及深部组织如神经、大血管、骨骼、胸膜等[1] ,治疗比较困难.1991年1月-2002年7月,笔者单位共收治严重放射性溃疡患者33例,对其病因及病程进行分析后,溃疡创面均采用手术治疗,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七岁以下儿童烧伤原因与相关因素分析
林源, 梁自乾, 王润秀
2005, 21(4): 303-303.
摘要:
笔者对所在地区各大烧伤医疗单位1990-2003年收治的1 071例患儿(<7岁)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就其致伤原因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阶梯松解术修复手指掌侧严重瘢痕挛缩29例
李栋梁, 朱玉, 余雪丰
2005, 21(4): 304-305.
摘要:
手指掌侧瘢痕挛缩是烧伤后最常见的畸形之一,笔者单位自2001年10月以来,采用阶梯松解术修复手指掌侧严重瘢痕挛缩29例,效果满意.
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特殊部位小面积深度烧伤16例
刘凤彬, 田宝祥, 逯新忠, 常诚
2005, 21(4): 304-304.
摘要:
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1996年以来,笔者单位收治手、足、头、面等特殊部位的小面积深度烧伤患者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19~47岁.其中电烧伤9例、酸烧伤2例、微波烧伤1例、热压伤2例、低热烧伤2例.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伤后3~15 d.应用邻指岛状皮瓣6例,食指背侧岛状皮瓣2例,足背岛状皮瓣3例,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3例,耳后跨区供血岛状皮瓣2例.
烧伤合并肺爆震伤早期气管切开12例
黄国雨, 黄建国, 晏鹰
2005, 21(4): 305-305.
摘要:
临床资料:1999年3月-2003年10月,笔者单位共收治重度烧伤合并肺爆震伤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46岁[(32±14)岁].烧伤总面积18%~93%,其中Ⅲ度3%~70%TBSA.
读者·作者·编者
更正
2005, 21(4): 258-258.
摘要:
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2005, 21(4): 265-265.
摘要:
核素符号及质子数的正确表示法
2005, 21(4): 277-277.
摘要:
数字增减的正确描述
2005, 21(4): 315-315.
摘要:
论著
荷负电气溶胶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及病理学观察
利天增, 徐盈斌, 胡晓根, 沈锐, 彭晓东, 吴伟江, 罗兰, 戴新明, 邹永通, 祁少海, 吴丽萍, 谢举临, 邓小新, 陈锷, 张慧桢
2005, 21(4): 266-269.
摘要:
目的观察荷负电气溶胶(下称气溶胶)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选择单纯浅Ⅱ、深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1)气溶胶组:浅Ⅱ度180例、深Ⅱ度100例,伤后6 h~2 d开始用气溶胶治疗创面,l~2次/d,1.5 h/次.(2)对照组:浅Ⅱ、深Ⅱ度患者各30例,常规治疗.(3)自身对照组:浅Ⅱ、深Ⅱ度患者各10例,同上用气溶胶治疗,但同一患者部分创面覆盖无菌金属片屏蔽气溶胶(屏蔽组),部分创面不屏蔽(非屏蔽组).观察气溶胶治疗过程中患者创面的大体变化,治疗前后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并监测其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有无改变.记录各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另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同前分为气溶胶组和对照组并治疗.取两组大鼠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周的创面组织标本,作病理学观察. 结果气溶胶治疗后患者创面渗出少,治疗前后均无细菌生长.总体来讲,气溶胶治疗前后患者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气溶胶组患者浅Ⅱ度创面伤后(6.3±1.6)d愈合,深Ⅱ度创面(15.1±3.1)d愈合,明显短于对照组相同深度创面[(11.3±1.4)、(21.2±1.4)d,P<0.01].自身对照组中,相同烧伤深度的非屏蔽组与屏蔽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也明显缩短(P<0.01).病理学检查显示,气溶胶组大鼠治疗后第3周皮肤结构已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此时恢复较差. 结论气溶胶能有效促进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且使用安全.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细菌学调查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陈蕾, 邓诗琳, 梁建伟, 张艳红, 刘金伟
2005, 21(4): 270-272.
摘要:
目的调查笔者单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6年来细菌感染及其药物敏感性动态变化. 方法对1998-2003年笔者单位烧伤ICU 209例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9例患者标本检出感染菌株845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486株占57.51%,革兰阳性(G+)菌339株占40.12%.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66.26%,位居第一;G+菌中粪肠球菌占34.5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2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离率为72.64%.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各检出菌具有多重耐药性. 结论笔者单位烧伤ICU细菌感染以G-菌为主,G+菌次之;这些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应重视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社会支持对烧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李黎
2005, 21(4): 273-274.
摘要:
目的分析社会支持对烧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PRQ-85第二部分)和生存质量自评量表(GQOLL),对笔者单位1995年7月-2002年7月收治的360例烧伤患者在伤后1~2年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得分情况将患者分为高、中、低水平社会支持组,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水平的社会支持对患者生活满意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结果中、高水平社会支持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总分分别为(54.6±7.1)、(57.4±8.1)分,生存质量总分各为(46.8±5.2)、(51.3±5.7)分,均高于低水平社会支持组[(51.2±8.1)、(43.6±5.0)分,P<0.01].结论加强对烧伤患者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人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李剑, 戴育成
2005, 21(4): 275-277.
摘要:
目的建立人表皮干细胞的无血清培养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从幼儿包皮中分离表皮细胞,用Ⅳ型胶原纯化表皮干细胞,分别在常规(血清组)、无血清(无血清1组)和无血清但添加牛垂体提取物(无血清2组)条件下进行培养.20 d后观察比较3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克隆计数、传代计数、α6 及CD71表达情况,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检测细胞角蛋白(CK)19、CK5/8、CK10的阳性细胞百分比. 结果无血清1组与血清组细胞形态相近,均可形成43个左右克隆,可传代10次,α6briCD71dim细胞百分比为(48±6)%,(72.7±6.2)%的细胞处于G0/G1期,CK19、CK5/8、CK10表达情况与血清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清2组除细胞克隆数、CK10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前两组外(P<0.05),其他检测指标均偏低(P<0.05). 结论无血清培养基能选择性培养人表皮干细胞,这一模型可用于进行表皮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
人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强制表达模型的建立及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
陈渝, 梁自文, 刘月明, 张小容, 苏踊跃, 梁光萍, 陈建
2005, 21(4): 278-281.
摘要:
目的设计和构建新基因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EOLA1)诱导表达载体,建立EOLA1强制表达模型,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EOLA1开放阅读框片段,引入Not Ⅰ和Xho Ⅰ酶切位点,定向亚克隆入可调控真核表达的载体pOPRSVⅠ,测序验证后共转染pOPRSVⅠ- EOLA1和pCMVLacⅠ质粒于ECV304细胞,经潮霉素和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对异丙硫半乳糖苷(IPTG)诱导和非诱导的稳定转染细胞株进行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成功构建了 EOLA1可调控真核表达载体pOPRSVⅠ- EOLA1.诱导后第4天, EOLA1稳定表达的ECV304细胞数量为(44±17)×104个,显著多于未诱导细胞的数量(27±11)×104个(P<0.01). 结论强制高表达EOLA1蛋白具有促进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
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拮抗内毒素/脂多糖作用的体外研究
吕根法, 肖光夏, 卫国, 郭毅斌, 郑江
2005, 21(4): 282-284.
摘要:
目的观察五没食子酰葡萄糖(PGG)对内毒素/脂多糖(LPS)的体外拮抗作用. 方法应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PGG与脂质A(lipid A)的亲和力,动态浊度法测定PGG对LPS的中和作用.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观察不同浓度的PGG对LPS刺激下人PBMC 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 结果不同浓度的PGG与脂质A发生结合反应,其反应的速率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快,二者的解离常数(Kd)值为5.2×10-7 mol/L.PGG对LPS具有较强的中和作用.PGG在20 mg/L以上的浓度时能够显著抑制LPS刺激下TNF-α和IL-6的释放,此时其TNF-α和IL-6水平分别从(1 788±171)、(1 966±232) ng/L降至(958±234)、(1 351±99) ng/L(P<0.05),该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结论 PGG可通过对LPS的结合及中和作用,在体外发挥拮抗LPS的作用.
延迟复苏对烧伤休克犬氧代谢的影响
闫柏刚, 杨宗城, 黄跃生, 刘志远
2005, 21(4): 285-288.
摘要:
目的探讨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烧伤犬氧代谢的影响. 方法建立40%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将24只伤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延迟均匀复苏组和延迟快速复苏组,每组8只.观察犬伤前及伤后2、6、8、12、24、36、48 h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O2ext)及血液中碱缺失(BD)和乳酸(LA)含量的变化. 结果烧伤后各组犬DO2均显著下降,明显低于伤前值(P<0.01),而O2ext均大幅增加,明显高于伤前值( P<0.01).伤后8 h延迟快速复苏组DO2为(7.35±0.21)L·min-1·m-2,明显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5.32±0.96) L·min-1·m-2(P<0.01);其VO2(2.02±0.58) L·min-1·m-2也明显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1.71±0.38)L·min-1·m-2(P<0.01);但O2ext有所下降,延迟快速复苏组为(27.7±5.9)%,明显低于延迟均匀复苏组(32.2±3.9)%(P<0.01) .烧伤后各组犬BD均大幅降低并明显低于伤前(P<0.01),但复苏后逐渐升高,伤后8 h延迟快速复苏组为(-6.5±0.7) mmol/L,显著高于延迟均匀复苏组(-9.3±1.4) mmol/L(P<0.01).伤后各组犬LA均大幅升高,明显高于伤前(P<0.01),复苏后逐渐降低,伤后8 h延迟快速复苏组LA为(2.30±0.20) mmol/L,显著低于延迟均匀复苏组(2.67±0.30) mmol/L(P<0.01). 结论快速补液可以显著改善烧伤犬组织的氧代谢状况,有益于烧伤休克的延迟复苏 .
缓激肽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冉立伟, 谭卫明, 谭升顺, 张茹, 曹振平, 雷小兵
2005, 21(4): 289-292.
摘要:
目的观察缓激肽(BK)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KC)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以1×10-4~1×10-9 mol/L BK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KC,采用噻唑蓝法、台盼蓝染色法观察到1×10-4 mol/L BK抑制作用最强,以此浓度BK进行余下实验.当HKC达对数生长期后,一部分加入1×10-4mol/L BK作为实验组,另一部分不加BK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24、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KC分化标志物角蛋白10(K10)及内披蛋白的表达情况.用含1×10-4mol/L BK的无血清培养基KC-SFM培养HKC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细胞仅加KC-SFM,分别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钙荧光探针Fluo-3/AM 技术检测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即[Ca2+]i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G0/G1期细胞比例相对上升34.57%,S期相对下降58.91%,其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5.34%,明显高于对照组(5.60%,P<0.05).实验组HKC K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2.20%,明显低于对照组(6.89%,P<0.05).BK作用3 min后实验组HKC [Ca2+]i较对照组上升163.0%,之后开始下降,5 min后接近对照组.结论高浓度BK可抑制HKC周期进程、明显促进其凋亡及诱导[Ca2+]i升高,这可能是其使HKC体外生长受抑的部分机制.BK还可抑制表皮再生和HKC分化.
短篇论著
烧伤羊休克期淋巴循环的变化
肖虎, 王德昌, 冷向峰, 冯永强, 霍然
2005, 21(4): 293-294.
摘要:
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肾等主要脏器出现一系列损害,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目前国内外对烧伤休克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血液循环,本研究通过建立严重烧伤羊模型,观察其休克期淋巴循环中淋巴液及内毒素/脂多糖(LPS)水平的变化.
家兔三氯化磷烧伤后休克期切痂的观察
孙菊妹, 葛绳德, 陈巧红, 柏士平, 石海飞, 马敏儿, 梅丽平, 甘梅富
2005, 21(4): 294-294.
摘要:
笔者单位对三氯化磷烧伤的家兔于休克期内切痂植皮并进行观察,以了解三氯化磷烧伤后脏器功能的变化及预后,以便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肠内免疫营养对烫伤大鼠血清内毒素/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mRNA和肝脏CD4 mRNA表达的影响
郭光华, 蔡晨, 李国辉
2005, 21(4): 295-296.
摘要:
疾病条件下,特殊营养物质能防治营养缺乏,刺激免疫细胞增强应答功能,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等。本研究观察肠内免疫营养剂Stresson对烫伤大鼠血清内毒素/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其mRNA,肝组织CD14 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扩张取皮术在大面积烧伤后期整复中的应用
陈静, 王甲汉, 任加良, 李志清, 易朝辉
2005, 21(4): 296-297.
摘要:
一、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笔者单位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19~48岁.瘢痕形成后8个月~4年,瘢痕部位包括手背14例、面颈部10例、大腿2例、腋部2例.
技术与方法
舌骨固定法颈部皮片移植术
王凌峰, 路玮, 张军, 巴特, 荣志东, 王宏, 胡国林
2005, 21(4): 308-308.
摘要:
本组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60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10例,热液烫伤1例,硫酸烧伤2例,热排气筒烫伤1例,颈部瘢痕5例.颈部均为Ⅲ度烧伤创面,面积1%~2%TBSA,见图1.移植部位供皮区为侧胸壁、腹部、大腿.
胃镜口垫改制为开口器防治烧伤后小口畸形
沙里木江·胡纳皮亚, 牙生·买买提
2005, 21(4): 312-312.
摘要:
颜面部深度烧伤痊愈后往往遗留严重瘢痕挛缩畸形,如眼睑外翻、鼻孔狭窄变形、小口畸形及嘴唇外翻等,影响患者外貌和生理功能,临床治疗难度大,应用外用药及采取加压等措施疗效均不够理想.为减轻或避免烧伤后小口畸形,笔者改制了一种使用简单、疗效较好的开口器,现介绍如下.
综述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与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郑霁, 黄跃生
2005, 21(4): 309-312.
摘要:
一、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分子组成; mPTP是多蛋白复合体,能在线粒体内膜上组成一个大的无选择性通透孔[1].关于mPTP确切的分子组成目前尚存在争论,一般认为线粒体内膜上的腺苷酸转运酶(ANT)、基质中的亲环素D(CyP-D)、外膜上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VDAC)蛋白是其关键成分[2],其他的一些蛋白,例如苯二氮类药物受体、己糖(磷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可能起着调节性作用.但最近有报道,缺少ANT的线粒体也能发生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引起细胞色素C释放[3].不少能导致细胞死亡的因素仍能引起缺少ANT的细胞死亡,只是在缺少ANT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Ca2+才能引起MPT,且MPT不再受ANT配体的调控.因此,Jason等[3]认为,尽管ANT可参与调控MPT,但前者却不是后者的必要组成部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治疗性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
谢卫国, 洪光祥
2005, 21(4): 313-315.
摘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名血管通透性因子,是1989年首先由Ferrara等[1]从牛垂体星状细胞分离出的一种糖蛋白.血管生成是生理及病理性组织生长和损伤愈合的基础,所以VEGF在很多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受到重视,_但外源性给予VEGF在临床应用中受到给药方式、局部浓度维持、方便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的制约.随着基因工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采用基因调控方法促进内源性VEGF高表达,进而促进局部组织的血管化,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基因治疗手段.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在特重度烧伤中的应用前景
曾元临, 邱泽亮, 李国辉
2005, 21(4): 316-318.
摘要: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每天连续24 h(或接近24 h)进行的一种替代受损肾脏功能的血液净化疗法.它通过血泵在患者大动脉与静脉或静脉与静脉之间建立连续血液循环,利用超滤、对流、弥散和吸附原理,使血液中病原成分、炎症介质和机体内过多的液体等在通过血滤器过程中被连续清除,同时通过输液泵补充大量置换液和机体所需的能量、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实现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目前,CRRT包括连续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和高透性血液滤过(high permeability haemofiltration,HP-HF)等方法.随着CRRT技术的成熟和对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 CRRT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以及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认为是近年来急救医学治疗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1].现结合烧伤的病理生理特点和病理演变过程,对CRRT在特重度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