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24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烧伤医学50年
中国烧伤医学50年进展
汪仕良, 肖光夏, 杨宗城, 盛志勇
2008, 24(5): 321-322.
摘要:
我国烧伤医学专业,是在1958年上海成功抢救特重烧伤患者邱财康后发展起来的。50年来救治了成千上万例严重烧伤患者,累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烧伤救治方案,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居世界领先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结合临床的实验研究,使我国烧伤医学理论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烧伤病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史景泉, 陈意生
2008, 24(5): 323-324.
摘要:
现今,我国烧伤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诊治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烧伤病理学研究亦取得了显著成绩。
成批烧伤救治50年
周一平
2008, 24(5): 325-327.
摘要:
烧伤属于创伤外科范畴,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由于一些安全制度和防护措施无法及时跟上,成批烧伤事故的发生已是不争的事实。1958年上海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成功救治了严重烧伤的钢铁工人邱财康,打破了当时国外文献宣称的“烧伤总面积超过80%TBSA无法治愈”的定论,在国内外医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给了烧伤外科发展的机遇,使烧伤这一人类最为古老的伤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烧伤休克期补液
郭振荣
2008, 24(5): 328-330.
摘要:
众所周知,严重烧伤患者伤后48h内为急性渗出期,由于体液丢失兼有血细胞破坏,导致血容量减少和组织细胞缺氧,进而诱发休克。近50年来全国烧伤专业工作者围绕烧伤休克做了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使休克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但绝不能据此就认为休克问题已基本解决,事实上有关烧伤休克的发生机制远未完全阐明,防治措施仍待进一步改进。
肠源性感染的研究
肖光夏
2008, 24(5): 331-333.
摘要:
1958年,我国开展大面积烧伤救治伊始,频频出现一个现象,即早期休克初度便迅速暴发脓毒症。笔者于1963年收集312例烧伤菌血症患者血中的检出菌和同期创面检出菌3578株,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有部分病例创面感染不重或尚未检出某种菌时,血液中即已检出,而且通常是肠道常驻菌。由此产生一种设想:严重烧伤后细菌是否可经肠道侵入?曾以30只烧伤家兔进行研究,结果无法证明其可否,但获得一重要启迪,
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和抗生素治疗
许伟石
2008, 24(5): 334-336.
摘要:
随着对烧伤感染认识的深化和早期液体复苏、创面处理、代谢支持等技术的进步,侵袭感染引起的烧伤创面脓毒症发生率已显著下降,但病死率无明显变化,仍是严重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防治烧伤创面脓毒症中,抗生素仍是有效的武器,但需优化抗生素治疗以到达清除病原菌、控制感染和减少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
烧伤脓毒症发病机制与防治对策
姚咏明, 盛志勇, 柴家科
2008, 24(5): 337-339.
摘要:
脓毒症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脓毒症是创伤、烧伤、休克、大手术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系当前烧伤外科面临的棘手难题,已成为提高临床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的主要障碍。因此,深入了解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其可能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大面积深度烧伤切削痂后皮肤混合移植法
廖镇江
2008, 24(5): 340-342.
摘要: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救治一直是国内外同行探讨的重点,尤其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创面修复的方法,几十年来始终是研究热点。
微粒皮移植术的回顾及展望
张明良
2008, 24(5): 343-345.
摘要:
近数十年来,烧伤医学已取得长足进展。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中,解决自体皮源有限而创面面积较大这一矛盾,是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微粒皮移植术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法。自1985年微粒皮移植术应用于临床,迄今已23年,国内已广泛采用,对于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特别是Ⅲ度烧伤面积80%TBSA以上的患者,效果良好。目前该法仍然是修复大面积深度创面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在国外也得到了应用。在较长的应用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并加以改进。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烧伤创面用药
张国安
2008, 24(5): 346-348.
摘要:
烧伤创面治疗的局部用药与烧伤的全身治疗同样重要,及时合理的创面处理,直接影响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病情的发展、预后、转归。
皮肤移植免疫研究
吴军, 王锡华, 黄正根
2008, 24(5): 349-351.
摘要:
自体皮移植是治疗全层皮肤缺损、重建皮肤功能的最好方法。然而,大面积深度烧伤以及创伤创面的处理常面临自体供皮区短缺的问题,涉及同种异体甚至异种皮肤的移植。移植后排斥反应是异体或异种皮肤能否长期成活的主要问题,而且其中的免疫排斥反应更难以控制。移植免疫的突破和技术创新,为解决异体或异种皮肤移植的免疫排斥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好的前景。但是,目前皮肤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仍是横在我们面前不可逾越的障碍。
皮瓣移植在我国烧伤外科中的应用
黄晓元
2008, 24(5): 352-354.
摘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严重深度烧伤的修复主要以任意皮瓣带蒂移植为主,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高压电烧伤患者截肢致残率高。70年代后,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吻合血管游离皮瓣、肌皮瓣得到应用和推广。现已开发出全身各部位轴型皮瓣70余种,移植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使深度创面的修复质量得到飞跃发展。
特重度烧伤后伴多处严重畸形的功能重建
陈璧, 贾赤宇, 胡大海, 朱雄翔, 韩军涛, 姚庆君, 徐明达
2008, 24(5): 355-358.
摘要: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烧伤救治取得了巨大成就,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尤其是总面积90%、Ⅲ度70%TBSA以上的患者,因病情危重、皮源奇缺,无法达到理想的创面修复,治愈后常并发多处畸形,极需后期整形修复和功能重建。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于1964年起进行了较系统的临床研究,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
烧伤创面愈合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
陆树良
2008, 24(5): 359-361.
摘要:
促进烧伤创面愈合是烧伤治疗的基本任务,而建立正确的创面治疗方法则依赖于对创面愈合机制的深入了解。50年来,我国烧伤医务工作者在创面愈合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上作出了积极努力。
皮肤组织工程学在我国
夏照帆, 肖仕初
2008, 24(5): 362-364.
摘要:
“组织工程”的概念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1987年正式提出,标志着损伤、缺失的组织器官修复或替代方法的重大革新。由于皮肤结构相对简单,人工皮肤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组织工程产品。近20年来,国内在皮肤组织工程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成果已成功地应用于烧伤创面的修复和瘢痕整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干细胞与烧伤创面修复
付小兵, 盛志勇
2008, 24(5): 365-366.
摘要:
干细胞治疗作为生物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近10余年来在烧伤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诱人的前景。国内将干细胞治疗作为进一步提高烧伤创面修复质量的重要方法,已经在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和减少瘢痕发生率、促进汗腺与毛囊再生及组织工程皮肤构建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烧伤创面愈合的信号转导机制
罗向东
2008, 24(5): 367-368.
摘要:
生物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数量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稳定的维持有赖于各类细胞受控制地分裂、分化和死亡。创伤后受损伤组织细胞的大量死亡以及释放出的信号导致细胞间平衡破坏,这种平衡关系将通过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程序性死亡作重新调整,直到组织完全愈合后,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关系。细胞间的信号交换、跨膜传导和细胞内信号转导,是实现组织创伤愈合全过程的物质基础和自动控制体系。细胞分裂增殖有赖于细胞周期的循环,
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与防治
黄跃生
2008, 24(5): 369-371.
摘要:
以往国内外普遍认为,烧伤休克主要是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心脏不参与其发生。而对严重烧伤后心功能降低,大都归咎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或)心肌抑制因子等的作用。但是临床上有些严重烧伤患者,即使伤后立即给予补液治疗,休克的发生仍难以避免,而且有时还难以纠正。延迟复苏的严重烧伤患者休克难以纠正的现象更为常见,造成组织器官损害,
吸入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杨宗城
2008, 24(5): 372-374.
摘要:
在文献中,较早强调呼吸道烧伤的危害源于1942年美国芝加哥夜总会大火,但当时并未在医学界引起广泛重视,进行有关研究者甚少。1974年国内第三军医大学在全军烧伤防治科研协作会议上,报道了181例呼吸道烧伤病例的临床分析。1978年第三军医大学、江西医学院等将其列为研究重点,历经30年的努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以往侧重于热力的直接损伤,
高频通气治疗吸入性损伤
李国辉, 郭光华
2008, 24(5): 375-377.
摘要:
吸入性损伤综合治疗措施中,机械通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若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将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机械通气引起的肺部过度牵张能够导致炎性细胞因子聚集、内皮和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肺部液体平衡失调及明显肺组织损伤。为减轻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近年倡用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肺功能不全,潮气量6~8mL/kg、吸气平台压小于或等于30cmH2O(1cmH2O=0.098kPa)、
烧伤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防治的现状与思考
柴家科, 盛志勇
2008, 24(5): 378-380.
摘要:
我国烧伤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虽然在烧伤休克防治、创面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独创性成果,挽救了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生命,但仍有许多危重患者死于脓毒症和继之出现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是,一些著名的烧伤单位开展了合作攻关项目,研究内容涵盖MODS病因及治疗。目前已逐步了解了烧伤后脓毒症和MODS的病因及病理生理过程,
我国电烧伤治疗的成就与挑战
孙永华
2008, 24(5): 381-383.
摘要:
电烧伤是一种严重烧伤,虽然面积不大。但常伤及深部组织和脏器,病死率和致残率较一般热力烧伤高。自1958年我国烧伤专科创建以来,治疗了数万例电烧伤患者,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严重电烧伤治疗上创新了多种手术方法,同时在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也逐步发展。
烧冲复合伤
朱佩芳, 王正国
2008, 24(5): 384-386.
摘要:
凡有2种或2种以上不同性质的致伤因素,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而造成的损伤称之为复合伤。烧伤复合冲击波损伤简称为烧冲复合伤,可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发生。
放烧复合伤的治疗研究
程天民, 冉新泽
2008, 24(5): 387-389.
摘要:
放射损伤复合烧伤即为放烧复合伤。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复合冲击伤、弹片伤等其他伤害,成为放烧冲、放烧创等复合伤,广义而言,也可归入放烧复合伤。此类伤害主要见于核爆炸、核事故、贫铀弹伤害、核恐怖脏弹袭击,以及核设施遭袭击后发生的次生伤害。
我国烧伤免疫的研究
彭代智
2008, 24(5): 390-392.
摘要:
现代免疫学自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以来就渗透到烧伤医学中,并逐渐成为其重要内容。重庆、上海、北京的有关单位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烧伤免疫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且一直延续至今。下面笔者分别从烧伤后免疫功能的改变、病因学分析、发生机制与临床后果、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展望烧伤免疫相关研究的发展前景。
烧伤治疗中的肠外营养支持策略
邓诗琳
2008, 24(5): 393-395.
摘要:
我国烧伤治疗中的营养支持,是在重视基础研究和引进国际营养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有效阻断或减轻高代谢反应损害、保护脏器功能、修复创面、改善免疫、促进烧伤患者康复等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烧伤代谢营养研究
汪仕良
2008, 24(5): 396-399.
摘要:
20世纪60年代,少数单位已开展烧伤代谢营养研究,80年代以来,各种肠内外营养制剂相继上市,我国烧伤代谢营养的治疗和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拓展了一些治疗经验和理论观点。
产品信息
海肤康人工皮膜
2008, 24(5): 399-399.
摘要:
海肤康人工皮膜是以甲壳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烧伤创面覆盖材料。透气、透湿,结构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保护创面、促进皮肤细胞增生的作用。使用方法简单,不需更换,直至创面愈合自行脱落。愈合创面平整,少留瘢痕,无过敏和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