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6卷  第2期

专家论坛
关注神经内分泌紊乱与脓毒症的关系及其防治策略
张庆红, 姚咏明
2010, 26(2): 87-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01
摘要:
脓毒症时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HPA)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被激活,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近年来,脓毒症中神经内分泌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弄清其调节过程将有助于澄清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探讨激素治疗的可能性开辟新途径.
烧伤感染与免疫
西罗莫司对创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诱导T淋巴细胞应答能力的影响
涂永久, 范霞, 杨雪, 王希, 魏强, 梁华平
2010, 26(2): 90-9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02
摘要:
目的 了解西罗莫司对创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诱导异源性T淋巴细胞应答能力的体外调节作用.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创伤组,每组12只.将创伤组麻醉后造成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对照组仅麻醉不致伤,24 h后分离2组小鼠脾脏DC.将2组DC分为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不用西罗莫司处理),以及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用10μg/L西罗莫司处理6 h).检测各组DC自噬活性(用荧光强度值表示)及DC介导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变化(用吸光度值表示).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与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用ELISA法检测LPS刺激后DC中IL-12p40、IL-12p70和IL-10的水平.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自噬活性(荧光强度值为13±2)及其介导的MLR强度均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荧光强度值为22±6)明显减弱(F=212.836,P〈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自噬活性(45±8、44±8)均明显增强(F=212.836,P〈0.05或P〈0.01).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LR强度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增强(F值分别为101.426、86.533,P值均小于0.05).(2)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表面的MHCⅡ[(60±9)%]及CD40[(4±1)%]表达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85±6)%、(8±1)%]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37.918、40.426,P值均小于0.05),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HCⅡ表达[(78±7)%]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提高(F=37.918,P〈0.05).(3)两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的IL-12p40、IL-12p70表达水平[(120±13)、(10±3)pg/mL]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200±25)、(20±6)pg/mL]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218.646、310.253,P值均小于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IL-12p40[(560±34)、(540±29)pg/mL]、IL-12p70[(55±8)、(60±11)pg/mL]表达水平均明显提高(F值分别为218.646、310.253,P值均小于0.01),IL-10表达水平降低(F=246.108,P〈0.01).结论 西罗莫司在体外可部分改善创伤小鼠DC功能,并提高其诱导T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
烧伤患者深静脉导管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意义
向军, 孙珍, 宋菲, 韩立中, 郇京宁
2010, 26(2): 95-9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03
摘要:
目的 了解烧伤感染后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深静脉导管中形成生物膜的过程.方法 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8月在笔者单位住院的20例烧伤患者深静脉导管分离的细菌,分别与各自的标准菌株对照.深静脉导管尖端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将菌株体外培养12、24、48、72 h和5 d后,进行细菌生物膜半定量黏附试验测定,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双荧光染色观察并测定生物膜厚度.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 深静脉导管分离的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鲍氏不动杆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均为耐药菌株.SEM下可见深静脉导管内层表面形态多样、程度不一的生物膜.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彼此粘连融合成片状,生物膜呈团状聚集,形成立体多样结构,结构内可见少量红细胞,少数细菌被不完全包埋,尚可见黏着的菌体.深静脉导管内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培养24、48及72 h的吸光度值大于界定值;鲍氏不动杆菌培养12、24、48和72 h,吸光度值均大于界定值;铜绿假单胞菌培养48 h后,吸光度值开始大于界定值.CLSM观察可见,培养24 h时,除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外,其余菌株均有散在的绿色荧光,不密集,多数靠近培养皿基底部,红色荧光充满视野.48 h时绿色荧光明显增多,从基底部向上扩延,部分与红色荧光重叠,形成视野中黄色荧光,鲍氏不动杆菌最明显,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绿色荧光的强度和分布上,临床菌株明显多于标准株.培养72 h时铜绿假单胞菌和其标准株的绿色荧光增多,其他菌株图像中黄色荧光布满视野.培养5 d时绿色荧光较分散,以靠近基底部较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在培养后48 h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则在72h.培养后72 h鲍氏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厚度为(18.2±3.6)μm,大于标准菌的(9.4±2.6)μm(t=5.42,P〈0.05),是3种菌中生物膜最厚者.结论 烧伤临床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能在深静脉导管内形成生物膜,其耐药菌株牛物膜形成能力和程度均大于普通菌株,以鲍氏不动杆菌尤为明显,成为烧伤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对脓毒症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通路活化的抑制作用
孙炳伟, 张萍, 邹向前, 石庚生, 孙艳
2010, 26(2): 100-1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05
摘要:
目的 了解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脓毒症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RAW264.7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LPS(10 μg/mL LPS,浓度下同)组、LPS+无活性CORM-2组、LPS+小剂量CORM-2(50 μmol/LCORM-2)组、LPS+大剂量CORM-2(100μmol/L CORM-2)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的水平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JAK1、JAK3分子磷酸化水平.另将35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盲肠结扎和穿孔术(CLP)组、CLP+无活性CORM-2(8.0 mg/Kg)组和CLP+CORM-2(8.0 mg/kg)组.CLP+CORM-2组除伤后使用CORM-2外,其他处理同CLP组.于伤后24 h按上述方法检测小鼠血浆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以及肝组织JAK1、JAK3分子磷酸化水平.对数据行t检验.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1.9±0.3)pg/mL]比较,LPS组细胞的TNF-α水平明显升高[(8.2±2.7)pg/mL,t=2.844,P〈0.01],磷酸化JAK1、JAK3蛋白水平也升高;2种剂量LPS+CORM-2组细胞的TNF-α,水平分别为(5.7±1.4)、(3.2±0.9)pg/mL,较LPS组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2.104、2.363,P值均小于0.05),JAK1、JAK3分子的磷酸化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LP组血浆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2.916、2.796,P值均小于0.01),小鼠肝组织JAK1、JAK3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亦明显升高.CLP+CORM-2组TNF-α、IL-1β血浆水平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115、2.398,P值均小于0.05),肝组织JAK1、JAK3蛋白的磷酸化得到有效抑制.结论 CORM-2能明显抑制JAK分子磷酸化,继而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下游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有效防止严重感染时炎症反应的级联反应.
烫伤大鼠脾脏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对调节性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立锋, 姚凤华, 姚咏明, 张立天, 董宁, 盛志勇
2010, 26(2): 104-10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06
摘要:
目的 探讨严重烫伤大鼠延迟复苏后脾脏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对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表型及其介导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4只Wistar大鼠按随机对照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烫组32只、烫伤组32只、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32只.后2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伤后6 h腹腔注射林格液或EP液延迟抗休克,伤后12 h起每隔12 h给予4 mL林格液或EP液至伤后48 h;假烫组除于37℃模拟烫伤外其余处理同烫伤组.于伤后1、3、5、7 d处死各致伤组大鼠,另处死正常对照组大鼠,免疫磁珠法分离大鼠脾脏CD4~+CD25~+Treg,ELISA法检测脾脏HMGBI含量及T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L-2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表面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表达,同时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对数据进行多组间方差分析和2组独立样本间的t检验.结果 (1)烫伤组大鼠脾脏HMGBI含量伤后1~7 d显著高于假烫组,其中第1天达峰值[(46.7±8.3)ng/mg蛋白];EP治疗组大鼠脾脏HMGBI含量伤后1~7 d明显低于烫伤组.(2)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1~5 d CTLA-4表达明显增强(t值分别为10.459、12.051、4.029,P〈0.05或P〈0.01);EP治疗组伤后1~7 d CTLA-4表达较烫伤组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796、9.913、9.581、10.022,P〈0.05或P〈0.01).(3)与假烫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1~7 d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受抑,其中伤后1 d达低谷(0.167±0.059);IL-2水平伤后1~7 d显著下降,其中伤后5 d达低谷(44±24)pg/mL.与烫伤组比较,EP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受抑状态明显缓解,且IL-2水平明显上升.结论 严重烫伤后HMGB1产生可诱导Treg向成熟发展,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低下,免疫功能抑制.EP通过抑制HMGB1的合成与释放,改善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严重烧伤患者CD14基因多态性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影响
董宁, 姚咏明, 黄显金, 贺立新, 于燕, 盛志勇
2010, 26(2): 109-1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07
摘要:
目的 了解LPS受体CD14C-159T基因多态性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合成、释放的影响以及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采集35例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TBSA患者伤后1、3、5、7、14、21、28 d静脉血.另设11名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D14-159C/T基因多态性,ELISA法检测血浆HMGB1水平,RT-PCR法检测HMGB1 tuRNA表达.对数据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35例患者的CD14基因C-159T基因型中,CC纯合子型7例占20.0%、TC杂合子型16例占45.7%、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12例占34.3%.T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的频率为57.2%和42.8%.验证表明,此研究群体达到了Hard-Weinberg平衡.在CD14C-159T基因型中,CC纯合子型患者发生脓毒症的概率较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低.3例CC纯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仅1例死亡;9例TC杂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4例死亡;7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脓毒症患者中4例死亡.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伤后1 d患者血浆HMGB1水平即迅速升高,伤后14、21、28 d TC杂合子型、TT等位基因纯合子型患者血浆HMGB1水平均显著高于CC纯合子型(F值为3.5671、4.2035、3.8529,P〈0.05或P〈0.01).伤后14 d脓毒症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HMGB1 mRNA表达量为1.5±0.5,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1.2±0.4,t=-2.205,P〈0.05).伤后7、21 d脓毒症组患者血浆HMGB1水平分别为(44±29)、(25±15)ng/mL,均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的(26±12)、(10±6)ng/mL(t值分别为-2.355、-3.872,P〈0.05或P〈0.01).结论 CD14C-159T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严重烧伤后HMGB1的合成与释放,并与烧伤患者脓毒症易感性有关.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急性肺损伤小鼠肺核因子κB和激活蛋白1活化中的作用
王飞, 陈旭林, 贾一韬
2010, 26(2): 113-11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08
摘要:
目的 了解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在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脏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8只、LPS组40只、LPS+AT1受体拮抗剂ZD7155组40只.3组小鼠均行气管穿刺.LPS+ZD7155组小鼠腹腔注射ZD7155(10 mg/kg),对照组和LPS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0 min后,将1 mg/mL LPS分别滴入LPS组和LPS+ZD7155组小鼠气管中(2 mg/kg),对照组小鼠以等体积生理盐水替代LPS经气管滴入.于滴注LPS后1、3、6、12、24 h,留取LPS组和LPS+ZD7155组小鼠肺组织标本;对照组小鼠于滴注后24 h取肺组织标本.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肺组织AT1受体的表达,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法检测肺组织NF-κB和AP-1活性.对各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LPS组小鼠各时相点肺组织AT1受体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0.69±0.28)明显升高(F=9.356,P值均小于0.01),6 h时达高峰(3.44±0.90);LPS+ZD7155组各时相点均低于LPS组(F=9.356,P值均小于0.01).LPS组小鼠各时相点肺组织NF-κB活性较对照组(5.47±0.08)显著升高(P=26.443,P值均小于0.05),3 h时达高峰(52.33±3.25);LPS+ZD7155组各时相点肺组织NF-κB活性均明显低于LPS组(F=26.443,P值均小于0.05).LPS组小鼠各时相点肺组织AP-1活性较对照组(2.5±0.4)显著升高(F=34.685,P值均小于0.05),其中6 h时达高峰(73.3±9.5),LPS+ZD7155组各时相点肺组织AP-1活性均明显低于LPS组(F=34.685,P值均小于0.05).结论 AT1受体通过激活NF-κB和AP-1,参与LPS诱导的AL1发生.
烧伤患者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
张烽, 虞俊杰, 程华莉, 陈蓉芳, 黄璇, 秦玲, 糜祖煌, 潘宇红
2010, 26(2): 117-11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09
摘要:
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Ab耐药性愈来愈强,出现了大量多药耐药菌株.资料表明,烧伤科多药耐药Ab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医院烧伤科Ab暴发流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治疗Ab感染的常用抗生素之一,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是Ab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最常见的因素.
大面积烧伤并发毛霉菌感染一例
苏海涛, 李宗瑜, 杨心波, 李宜姝, 邵铁滨, 曲滨, 牟海涛, 赵洪伟
2010, 26(2): 119-12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10
摘要:
大面积烧伤并发侵蚀性毛霉菌、曲霉菌感染,如未能及时识别、果断处理,后果严重.本刊及有关专著早年已有相关报道。下文的发表,意在再次提请同道从中吸取教训,更望大家在烧伤后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方面进行及时总结,为读者提供宝贵经验。
细菌生物膜感染及防治对策研究进展
向军, 郇京宁
2010, 26(2): 121-12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11
摘要: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细菌的主要生存方式及细菌耐药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研究表明,BF不仅是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某些反复发作、难治性感染即生物膜病的致病因素。近年来,随着对各种医疗插管相关感染的认识,人们对BF所致的感染也逐渐重视,并随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烧创伤及脓毒症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郑兴锋, 张放, 纪世召, 李恒宇, 夏照帆
2010, 26(2): 124-12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12
摘要:
过去30年里,医学界对烧(创)伤和脓毒症的细胞免疫研究主要集中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T、B淋巴细胞等。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lymphocyte,Treg)也在免疫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类细胞主要包括CD4^+CD25^+Treg、
烧伤感染与免疫进展链接
胰岛素治疗可以增强烧伤创面感染相关性脓毒症的抵抗力
张雷(编译), 祝筱梅(编译), 姚咏明(审校)
2010, 26(2): 94-94.
摘要:
严重烧伤患者易并发播散性感染,继而诱发失控性炎症反应和脓毒性休克。胰岛素可降低危重病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其对严重烧伤继发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本实验探讨胰岛素治疗能否改善严重烧伤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动物的预后。采用SD大鼠严重烧伤模型,取伤后6d感染致死剂量的铜绿假单胞菌,
烧伤、生物膜与烧伤脓毒症的重新评估
蔺静(编译), 姚咏明(审校)
2010, 26(2): 94-94.
摘要:
病原菌对烧伤创面的侵染和定植可诱发脓毒症。从烧伤创面分离所得的微生物,大多能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指附着于无活力或活组织表面、由自身产生的ECM包裹的有结构的菌群薄膜,与细菌耐药性有关,免疫系统对其不产生应答。烧伤创面是否存在生物膜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从11例重度烧伤患者创面采集多个活检组织样本,经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在烧伤创面的溃疡区有细菌生物膜形成,创面中多种细菌微生物侵染现象也较普遍。
美国军队烧伤治疗中心多药耐药菌流行病学分析
张雷(编译), 祝筱梅(编译), 姚咏明(审校)
2010, 26(2): 112-112.
摘要:
多药耐药(MDR)菌所致烧伤后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该研究回顾分析了美国陆军烧伤外科研究中心2003年1月-2008年12月共6年的抗生素敏感性报告,结果显示,致病菌中鲍氏不动杆菌最常见(780株,其中MDR占53%);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703株,MDR占15%)、肺炎克雷伯菌(695株,MDR占17%)、金黄色葡萄球菌(469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4%),其中甚至有1株鲍氏不动杆菌和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测试的4类抗生素和多黏菌素均耐药。
线粒体等位基因4216C与烧伤后脓毒症所致器官功能障碍和休克风险增加的关系
蔺静(编译), 姚咏明(审校)
2010, 26(2): 112-112.
摘要:
线粒体活性降低与创伤并发症的风险增高相关,而目前认为,线粒体等位基因的突变可导致线粒体活性降低。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1(ND1)基因中的非同义多态性(T4216C)便是其中之一。该基因几乎仅出现在高加索人群中,是编码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的一个重要成分。为阐明ND14216C多态性与烧伤感染并发症风险的关系,研究者选取175例烧伤总面积大于及等于15%或Ⅲ度烧伤面积大于及等于5%TBSA的高加索患者,
Toll样受体4拮抗剂——依立托仑四钠(E5564)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Ⅱ期临床试验)
张雷(编译), 祝筱梅(编译), 姚咏明(审校)
2010, 26(2): 163-163.
摘要:
依立托仑四钠(E5564)是一种人工合成的Toll样受体(TLR)4拮抗剂。本试验对E5564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进行评估,并对该药能否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伤后28d病死率进行分析。美国和加拿大ICU中确诊12h以内、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预测死亡危险度在20%~80%之间的成年严重脓毒症患者300例,
病例报告
苯酚烧伤合并急性中毒一例
吴志宏, 罗前程, 熊重祥, 胡静, 王新华
2010, 26(2): 99-9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04
摘要:
患者男,52岁。因苯酚溶液罐爆裂致全身多处烧伤,伤后患者意识清楚,用清水冲洗创面20min。伤后1h收入笔者医院。患者呈浅昏迷状态,口吐白沫,四肢抽搐,肢端湿冷,心率180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为140/85mmHg(1mmHg:0.133kPa)。头、面、前躯干、四肢创面呈棕褐色,轻度肿胀,尿色棕黑。查尿酚198mg/L,血酚412mg/L(正常参考值:尿酚小于25mg/L,血酚小于64mg/L)。
消息
2010年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2010, 26(2): 116-116.
摘要:
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承办的全国烧伤外科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拟于2009年11月(由于世博会原因具体日期待定)在上海市举行。本次会议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将授予国家级Ⅰ类继续教育学分,不参会者恕不办理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中华烧伤杂志》被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收录
2010, 26(2): 154-154.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as,WPRIM)是全球卫生图书馆(global health library)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建立全球医学索引,提供全世界医学文献题录及文摘,增进全球卫生医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传播和获取利用,实现资源共享。WPRIM主要收录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成员国出版的覆盖卫生、生物医学领域的期刊及灰色文献的题录(包括文摘)信息。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2010, 26(2): 120-120.
摘要:
本刊重申对论文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2010, 26(2): 154-154.
摘要: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嗣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的原则进行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实)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论著
存活素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曹永倩, 王法刚, 霍然, 蔡景龙, 冯永强, 李强, 王一兵
2010, 26(2): 128-1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13
摘要:
目的 了解存活素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hMM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hMMC株A375,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不转染)、正义链组(转染600 nmol/L存活素正义寡脱氧核苷酸)、错义链组(转染600 nmol/L存活素错义寡脱氧核苷酸)、脂质体组(仅用脂质体处理)、反义链组(转染存活素ASODN,根据转染物浓度再分为200、400、600 nmol/L 3个亚组),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果.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存活情况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双变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存活素蛋白的表达,激酶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活性.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1)正义链组、错义链组、反义链600 nmol/L组细胞转染率均大于80%.(2)反义链200、400、600nmol/L组转染后24 h细胞增殖抑制率[(10.30±0.56)%、(16.69±0.58)%、(24.67±0.67)%]较正义链组[(5.23±0.25)%]、错义链组[(5.09±0.13)%]、脂质体组[(4.70±0.45)%]显著增加(F=746.91,P值均小于0.05),且随转染时间延长,增殖抑制率增加明显.(3)反义链200、400、600nmol/L组转染后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5±1.9)%、(20.1±1.5)%、(32.1±2.9)%,显著高于对照组、正义链组、错义链组、脂质体组的(6.5±0.6)%、(5.6±0.7)%、(6.4±1.0)%、(6.5±1.3)%(F=139.9,P值均小于0.05),细胞被阻滞在G2/M期.(4)与对照组比较,反义链各浓度组存活素蛋白表达量减少,caspase-3活性明显增高(F=63.1,P值均小于0.05);正义链组、错义链组、脂质体组caspase-3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2,P值均大于0.05).结论 存活素ASODN能够呈浓度-时间依赖性抑制hMMC株A375增殖,诱导G2/M期阻滞,促进其凋亡.
热损伤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上清液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白晓智, 胡大海, 张万福, 张战凤, 石继红, 蔡维霞, 朱华宇, 朱雄翔, 汤朝武
2010, 26(2): 133-1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15
摘要:
目的 了解KC热损伤后培养上清液对真皮Fb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人真皮Fb,另建立KC(选用HaCaT细胞)热损伤模型.收集正常堵养及热损伤后12 h的KC培养上清液,用无血清DMEM以1:1体积比稀释,分别制成正常KC和热损伤KC 2种条件培养液.将Fb分别用无血清DMEM和2种条件培养液培养:(1)于培养12、24、36、48 h时,采用噻唑蓝法检测Fb增殖活性;(2)于培养12 h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b的凋亡情况(Fb预先致热损伤,并增设Fb伤后无处理对照);(3)培养24 h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Fb胞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并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Fb α-SMA mRNA的表达.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t检验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1)Fb增殖活性:Fb经热损伤KC条件培养液培养12、24、36、48 h时,其吸光度值均高于同时相点用无血清DMEM培养的Fb(t值分别为1.89、2.35、2.02、1.94,P值均小于0.01);其中12、24、48 h时与用正常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 h时t=1.83,P〈0.01;24 h时t=2.91,P〈0.05;48 h时t=1.83,P〈0.05).(2)Fb凋亡检测:热损伤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与正常KC条件培养液培养以及伤后无处理的Fb比较,凋亡率均明显下降(t=3.31,P〈0.05;t=1.47,P〈0.01).(3)Fb胞质α-SMA表达: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用无血清DMEM或正常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中,α-SMA阳性表达(红色荧光)细胞较少;热损伤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中,α-SMA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增多.(4)α-SMA mRNA表达:热损伤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 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为1.32±0.06,高于正常KC条件培养液培养的Fb(1.14±0.07,t=2.51,P〈0.05)和无血清DMEM培养的Fb(1.00±0.09,t=1.77,P〈0.05).结论 KC热损伤后12 h培养上清液可明显促进Fb增殖、抑制Fb凋亡、促进Fb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
RNA干扰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对缺氧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刘琛, 王裴, 李牧, 王凤君
2010, 26(2): 138-14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17
摘要:
目的 了解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抑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对缺氧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质粒pcDNA6.2-GW/EmGFP-miR构建针对人HIF-1α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将VE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置于含体积分数1%O_2的混合气体环境中缺氧处理6 h)、转染组、转染缺氧组(转染载体后再进行缺氧处理).采用RT-PCR法检测正常对照组、转染组HIF-1α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4组细胞HIF-1α蛋白表达.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单层VE细胞的通透性.将上述缺氧处理替换为HIF-1α特异性诱导剂1 mmol/L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分为DMOG组、转染DMOG组、正常对照组、转染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观察各组HIF-1α蛋白表达.除通透性检测数据用荧光强度值表示外,其他数据用密度比值表示.实验结果进行组间两两t检验.结果 正常对照组细胞HIF-1α mRNA相对含量为0.765±0.069,转染组细胞HIF-1α mRNA相对含量为0.093±0.0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96,P〈0.05).转染缺氧组细胞HIF-1α蛋白含量为0.591±0.029,显著低于缺氧组(2.612±0.259,t=13.415,P〈0.05);转染DMOG组HIF-1α蛋白含量为0.566±0.008,显著低于DMOG组(3.243±0.551,t=6.975,P〈0.05).缺氧组单层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41.6±11.1)较正常对照组(9.4±1.5)显著升高(t=6.238,P〈0.05),转染缺氧组单层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13.3±4.5)显著低于缺氧组(t=5.430,P〈0.05).结论 采用特异性针对HIF-1α基因的RNA干扰技术,能有效抑制内皮细胞HIF-1α表达,并明显抑制缺氧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强.
横结肠代食管术治疗小儿食管化学烧伤后瘢痕狭窄
何占锋, 张锋, 王作培, 李晓辉, 丁凯, 韦海涛, 施巩宁
2010, 26(2): 143-1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19
摘要:
目的 了解横结肠代食管术治疗小儿食管严重化学烧伤后瘢痕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72年11月-2008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的46例食管严重化学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用保留左结肠动脉升支、经胸骨后隧道顺蠕动方向间植横结肠的方法重建食管,其中行颈食管-横结肠吻合32例、咽-横结肠吻合14例.结果 46例患儿术后无一例死亡,其中7例出现并发症:颈部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呼吸困难1例.均经再次处理后痊愈.39例患儿随访1~26年,生长、发育、进食情况与同龄儿童无异.结论 左结肠动脉升支供血、横结肠顺蠕动方向、经胸骨后径路作结肠与下咽或颈食管吻合术,是治疗小儿食管化学烧伤后瘢痕狭窄的较佳方法.
一氧化氮对HaCaT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
杨世伟, 吴军, 罗高兴, 张小容, 胡晓红, 彭彦孟, 杨俊杰, 罗晓丽, 王颖
2010, 26(2): 146-14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20
摘要:
目的 了解外源性NO对HaCaT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硝普钠作为NO的供体,在HaCaT细胞培养液中加入0.1、1.0、10.0、100.0、1000.0 μmol/L硝普钠,分别于划痕0 h(划痕即时)及划痕后6、12、24、48 h观察并计算细胞迁移率.根据该结果筛选出硝普钠最佳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以此为实验刺激条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的改变,采用蛋白质印迹法、PCR等方法检测实验组(加入10.0 μmol/L硝普钠培养24 h)及阴性对照组整合素β_1、RhoA、cdc42、Rac1蛋白及RhoA、cdc42、Rac1 mRNA表达情况.对各实验结果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加入硝普钠处理后各浓度组细胞迁移率随划痕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加入10.0 μmoL/L的硝普钠划痕后6~48 h与划痕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02,P值均小于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阴性对照组细胞纤毛稀少,胞内应力纤维束纤细,而实验组纤毛明显增多,胞内应力性纤维束增粗.实验组整合素β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F=8.25,P=0.015);而RhoA的蛋白表达水平为0.92±0.04,高于阴性对照组的0.64±0.04(F=7.25,P〈0.05),cdc42、Rac1蛋白表达也高于阴性对照组(F值分别为14.10、6.50,P值均小于0.05).实验组RhoA、cdc42、Rac1的mRNA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F值分别为23.67、10.39、9.52,P值均小于0.05).结论 适宜浓度的外源性NO可促进HaCaT的增殖及迁移,提示其在皮肤创面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整合素β_1表达下降、细胞骨架的改变有关.
经验交流
大面积烧伤后应用悬浮床治疗出现不适三例
潘文东, 陈永新, 吴婷, 黄芳, 王娅
2010, 26(2): 132-1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14
摘要:
1998年12月-2009年10月,笔者单位采用悬浮床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50余例,其中3例出现运动病样悬浮床不适症状,现报告如下。
烧伤并发胸腔积液11例
张晓启, 刘爽, 崔晓林, 张博, 魏梦奇
2010, 26(2): 137-1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16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5年7月-2009年7月,笔者单位共收治烧伤并发胸腔积液的患者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3~61(43±9)岁,烧伤总面积57%~90%,其中Ⅲ度23%~75%TBSA。创面主要分布于四肢、躯干以及头面部。胸腔积液发生时间及性质:伤后6~10d有9例患者,胸腔积液为漏出液,透明或淡黄色、不凝固,比重小于1.016,蛋白小于30g/L,粘蛋白试验(Rivalta试验)阴性,均为双侧积液;伤后22—31d有2例患者,胸腔积液为渗出液,浑浊,比重大于1.018,
万载县人民医院火药烧伤患者特点分析
邓金星, 卢旭波
2010, 26(2): 142-14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18
摘要:
1临床资料; 收集笔者单位199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579例火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远端蒂皮瓣预置静脉留置针防止静脉回流障碍16例
梁清国, 甄电伟, 焦建强, 李烨
2010, 26(2): 155-1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23
摘要:
自1983年Biemer和Stock介绍了静脉回流逆行于静脉瓣的远端蒂皮瓣以来,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四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中。远端蒂皮瓣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静脉回流障碍,也是远端蒂皮瓣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缺乏防止静脉回流障碍的简单、可行、有效方法。2004年1月-2008年6月,我科采取皮瓣静脉内预置留置针、术后定时放血、皮瓣内注射小剂量肝素的方法,预防远端蒂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取得良好效果。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下肢组织缺损九例
梁钢, 孙建平
2010, 26(2): 156-1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24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下肢烧伤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51岁。致伤原因:热力烫伤7例、电烧伤2例。致伤部位:足踝部7例、小腿下段2例。烧伤深度:均为Ⅳ度,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血管束、肌腱、骨关节等外露或损伤。创面缺损面积4cm×3cm~15cm×9cm.
简易持续负压吸引在深度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李方奇, 徐东卫, 章祥洲, 袁振奋
2010, 26(2): 158-1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25
摘要:
VSD技术适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各种深度创面,并具有明显疗效。但目前临床所用VSD需要特殊材料及设备,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008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单位运用简易负压吸引装置对35例深度创面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预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肢端较大深度创面14例
粱钢, 孙长军, 于光
2010, 26(2): 159-1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26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3年2月-2009年1月,3家笔者单位共收治肢端较大深度创面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8~48岁。致伤原因:热压伤7例、撕脱伤4例、碾挫伤3例;受损部位:腕背、手背及指背3例,手背及指背3例,腕掌及手掌2例,踝背及足背3例,足背2例,足跟及足底1例。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10例
李保国, 谷才之, 海拉提, 慈海, 王国庆, 惠焕利
2010, 26(2): 160-1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27
摘要: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已在ICU、急救中心及烧伤ICU患者的抢救工作中广泛使用,但用于抢救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国内尚鲜见报道。笔者通过回颐性分析应用PDT救治10例重度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患者的优点、问题及对策,拟为今后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该技术提供参考。
墨尼克伤口处理专栏
清洁和清创方法的合理选择有助于减少伤口疼痛
2010, 26(2): 145-145.
摘要:
轻柔地清洁伤口,避免应用磨砂拭布和冷溶液。伴随敷料移除和创伤清洗,更换敷料的过程可能会加重患者伤口疼痛。为了使疼痛最小化,清洁或冲洗溶液在使用前必须加热至38℃。由于操作中用镊子或纱布清洁伤口可能引起组织损伤和局部持续性疼痛,不鼓励使用。建议利用药物降低疼痛程度,或考虑可替代的清洁方法如温热溶液冲洗。
短篇论著
增生性瘢痕S期激酶相关蛋白2和E2F1的表达及意义
唐红梅, 王达利, 金文虎, 邹安芳, 祁建平, 魏在荣
2010, 26(2): 150-15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21
摘要:
增生性癜痕(HS)是皮肤受到深度烧(创)伤后,以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近年来较多研究者希望存HS形成早期,通过干预导致n,异常增殖的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来控制HS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以较受关注的2个细胞周期调控冈子,即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E2F1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时期HS中SKP2、E2F1基斟和蛋白质表达,以及同时期Fb所处的细胞周期,探讨SKP2、E2F1在HS中的作用,为HS形成早期行细胞周期相关基闪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整合素连接激酶和整合素β1在大鼠不同深度烫伤创面的表达及意义
李叶扬, 李罡, 潘姝, 林伟华, 张志, 孙敬恩, 米兰
2010, 26(2): 152-15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22
摘要:
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作为一种胞内蛋白激酶,能与整合素β1的细胞内结构域和多种细胞内骨架蛋白相互作用,并发挥其激酶活性,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活动,包括调节细胞生长周期、细胞黏附性、细胞形状和迁移、ECM沉淀以及ECM与细胞的相互作用.ILK与器官纤维化疾病和肿瘤关系的研究较多,
技术与方法
调压调温全自动气烫仪的研制与应用
童亚林, 杨润生, 万友华, 苏晓玲, 汪振华
2010, 26(2): 162-16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28
摘要:
理想的动物烫伤创面模型在创面深度、大小、形状及均匀性上应是一致的,但现有烫伤设备、的性能难以完全达到此要求。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调压调温全自动气烫仪,用于创面模型制作,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专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2010, 26(2): 163-163.
摘要:
1减轻水肿、去除炎性介质堆积; 烧伤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使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致使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增加;血浆蛋白和电解质丢失,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上升,使得毛细血管渗出量大大超过重吸收量,从而导致组织间隙水肿,其中包含大量的血浆胶体、细胞破裂产物、细菌、毒素及各种机体产生的炎性介质。伤后48h,组织间水肿液开始回吸收,此时感染上升为主要矛盾。患者休克期稳定后立即使用VSD,能够充分引流水肿液,减轻重吸收后的负荷,重新稳定组织细胞外环境,便于组织细胞修复较早进行。同时能够去除炎性介质的堆积,避免水肿液回吸收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
综述
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研究进展
周俊峄, 罗高兴, 吴军
2010, 26(2): 164-1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2.029
摘要:
1生长因子(GF)的临床应用进展; GF是一类对靶细胞增殖和分化有调节作用的肽类,是体内重要信号分子,在调节生长发育、组织修复、肿瘤发生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F种类繁多,通常按照GF的受体(靶细胞)及特性将其分为EGF、Fb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TGF等。GF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其对创伤修复的促进作用逐渐明确。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