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28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注重创面修复的美学效果
张国安
2012, 28(4): 241-2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01
摘要:
我国的烧伤治疗技术经过几代人努力,已经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该学科亦成为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临床学科之一。过去几十年里,烧伤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然而绝大部分救治成功的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却不得不面对严重的外观破坏、功能丧失甚至需要专人终身护理的现实,生活质量极差。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2012, 28(4): 243-243.
摘要:
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如DNA、RNA、HBsAg、CT、Ig、PCR,可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对本刊常用的以下词汇,也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按首字母排序)。
创面美学修复
密集式缝合固定法应用于颌颈部植皮术临床效果观察
张庆富, 周慧敏, 王车江, 冯建科, 邵洪波, 白永强, 许顺江, 崔冬生, 闫宝勇, 李增宁
2012, 28(4): 244-2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02
摘要:
目的观察密集式缝合固定法在颌颈部深度烧伤创面或烧伤后瘢痕畸形创面皮肤移植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2年4月-2011年12月,将笔者单位收治的114例颌颈部深度烧伤及烧伤后壤痕畸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打包组和密集缝合组,每组57例(48例烧伤患荷、9例壤痕畸形患着).均移植自体中厚断层皮片修复创面。打包组患荇按照打包法固定皮片,密集缝合组忠暂按密集式缝合固定法固定皮片。术后14d,观察移植皮片的微循环灌流地及皮下血肿、术区感染、皮肤坏死情况;术后6个月,观察创缘瘢痕增生、移植皮肤弹性及挛缩情况。对计量资料行“检验.计数资料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或x!检验。结果(1)术后14d,密集缝合组、打包组皮片的做循环灌流艟分别为(2.86±0.18)、(2.33±0.15)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776,P〈0.05)(2)术后14t1,打包组4例、密集缝合组3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2,P〉0.05)。(3)术后14d.打包组l例患者发生术区感染,密集缝合组无一例患行发生术区感染,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4d,打包组6例患者移植皮肤出现片状坏死,密集缝合组无一例患者移植皮肤出现片状坏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6个月,打包组21例、密集缝合组6例患者创缘呈现“蜈蚣腿”样瘢痕增生,组间比较差蚌有统计学意义(X2=10.920,P〈0.05)、(6)术后6个月,打包组17例、密集缝合组4例患者移植皮肤弹性惹.组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65,P〈0.05)。(7)术后6个月,扪’包纽15例、密集缝合组4例患者移植皮肤明硅挛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84,P〈0.05)、结论密集式缝合同定法适合于颌颈部创面大张皮肤移植,成活率高,便于术后观察
皮瓣修复创面的美学效果研究
谭谦, 周宏礽, 王淑琴, 郑东风, 许澎, 吴杰, 葛华强, 林樾, 燕辛
2012, 28(4): 248-25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03
摘要:
目的探讨皮瓣修复创面的美学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需行刨面修复的1996例患者(共计2082个创面),包括503个深度烧伤创面、268个溃疡压疮、392个外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479个体表肿瘤及痣切除术后皮肤软}}l织缺损创而、314个瘢痕切除松解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而、126个其他类型创面。创面大小为1.5cm×1.0cm~30.0cm×22.0cm。把握创阿修复时机,按照皮瓣修复原则.臆用局部皮瓣、带蒂皮瓣、扩张皮瓣、游离皮瓣修复上述各类创面结果术后48h内5个皮瓣发生静脉回流障碍,其中2个皮瓣经局部按摩好转;1个皮瓣经局部应fH肝素并静脉放血后成活;1个皮瓣经急诊手术取栓、大隐静脉桥接莆新吻合后成活;1个皮瓣发生局部坏死,重新植皮后愈合。其余移植皮瓣成活良好÷1321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2年,皮瓣肜态良好.色泽、弹性近似正常部分患昔经过后期瘢痕整形,达到预期效果结论灵活心用皮瓣修复创面不仅愈合速度快、功能恢复好,同时可以获得较好的荚学效果.
锁骨上岛状皮瓣修复颈部深度烧伤创面
杜伟力, 胡骁骅, 沈余明, 张国安
2012, 28(4): 253-25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04
摘要:
目的观察锁骨上岛状皮瓣修复颈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笔者单位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颈部深度烧伤患者6例,烧伤总面积为6%~22%,其中Ⅲ度为3%~22%TBSA;颈部创面面积为12cm×5cm~15cm×8cm,均为Ⅲ度,其中1例为肉芽创面。颈部创面行清创、切除焦痂或肉芽组织后,设计并切取与创面面积等同的锁骨上岛状皮瓣封闭创面。4例供区良接缝合,2例供区游离植皮观察术后皮瓣成活及供区愈合情况,随访颈部术区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供区愈合良好。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良好并伴有感觉.颈部可正常后仰。仪皮瓣边缘及供区出现线状瘢痕,但不影响患者整体外形及功能。结论啦用锁骨上岛状皮瓣治疗颈部深度烧伤创面,颈部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不失为一种较佳术式。
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
马显杰, 李杨, 王璐, 李威扬, 董立维
2012, 28(4): 256-2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05
摘要:
目的观察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笔暂单位1988—2011年收治颈前区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66例.采用颈横动脉颁段皮支皮瓣修复患者颈部瘢痕,包括岛状皮瓣55例(其中9例行预扩张)、非岛状皮瓣ll例(其中l例行预扩张)。术中先切除、松解患行领部瘢痕,在锁骨上、下及前胸区设计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其轴心血管为颈横动脉在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交界处穿出的皮动脉。皮瓣后界达斜方肌前缘,外侧界达三角肌中段,内侧界达胸骨中线,下界达乳头下3.0~4.0cm处。术中先切开皮瓣外、下、内缘,锐性分离达锁骨平面后政为钝性剥离,分离到蒂部后,分离深度以皮瓣旋转后可无张力覆盖创面为度。其中预扩张的皮瓣供Ⅸ直接拉拢缝合.非预扩张皮瓣供区植皮封闭。结果本组患者中64例术后皮瓣成活良好;2例术后皮瓣下血肿致尖端部分坏死,经补允植皮后治愈;供区均愈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匹配良好;皮瓣感觉功能术后初期恢复为胸部感觉,6个月后完全恢复为颈部感觉。结论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血供恒定.解剖操作相对简便,皮瓣色泽、质地与颈部相近,是修复颈鄙严重瘢痕挛缩的良好选择。
局部皮下组织瓣联合自体脂肪移植治疗凹陷性瘢痕
毕胜, 柴琳琳, 袁希, 郭亮, 李世荣
2012, 28(4): 260-2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07
摘要:
外伤以及皮肤感染会导致局部瘢痕形成,还常因皮肤与深部组织精与连引起局部凹陷,尤其足面部搬痕。儿童面部瘢痕严重粘连会影响面部发育及外观。对于瘢痕引起的局部软组织门陷的治疗,主要为矫正瘢痕和改善凹陷。
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下肢深度烧伤35例
韩军涛, 谢松涛, 计鹏, 张万福, 胡大海
2012, 28(4): 262-26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08
摘要:
下肢是人体重要的功能单位,也是常见的烧伤部位之一,但在下肢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过程中,多数患者及医师更注重创面的早期封闭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埘外观的恢复不够重视。基于此.近年笔者针对以下肢深度烧伤为主的中小面积烧伤患者,拟探讨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术疗式,既保证其受伤肢体功能的恢复,又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外形的美观,
高密度自体毛发移植术修复瘢痕性秃发86例
张菊芳, 贾明, 王宇燕, 沈海燕, 郭晓波, 付丽, 陈美娟
2012, 28(4): 264-2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09
摘要:
各种创伤引起的瘢痕性秃发是一种常见疾病,所造成的外观畸形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及社交障碍。瘢痕性秃发的传统治疗是分次切除瘢痕或用软组织扩张法进行修复,但术后仍然会遗留少量无法覆盖的瘢痕区域,自体毛发移植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颜面部病损患者选择手术方案的顾虑因素分析
赵启明, 张旭东, 吴近芳, 甘精兵, 陆海山
2012, 28(4): 266-2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10
摘要:
对于颜面部病损的治疗,患者不仅关心能否消除病损,对术后容貌的恢复程度也是心存顾虑。为了解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最大顾虑因素,明确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笔者设计了此调查表,以便寻找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下颌骨外露创面五例
宁方刚, 赵筱卓, 沈余明
2012, 28(4): 268-2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11
摘要:
下颌骨外露创面因位置特殊,修复时对外观有较高要求。2008年1月-2011年3月,笔者单位应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下颌骨外露创面5例,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
2800例面颈部创面的美学修复
杨忠全, 郭志权, 岳瑞祥, 魏民, 温慧
2012, 28(4): 269-27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12
摘要:
在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同时,充分应用美学理论与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尽可能使修复区域少遗留或不遗留瘢痕,减轻或避免色素沉着,即达到美学修复,目前成为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所在单位有关创面美学修复的经验进行如下介绍。
隐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深度烧伤创面九例
夏成德, 李晓亮, 狄海萍, 薛继东, 李强, 张业龙, 牛希华
2012, 28(4): 271-27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13
摘要:
膝关节周围深度烧(创)伤及溃疡造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常需用皮瓣修复,以最大限度恢复膝关节功能。2006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采用隐动脉岛状皮瓣顺行转移修复胭窝及膝周软组织缺损9例,现介绍如下。
应用L形腹直肌肌皮瓣再造乳房六例
王志永, 马菊英, 韩峰梅, 刘建刚, 张磊, 郝俊
2012, 28(4): 272-2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14
摘要:
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征的标志器官。女性乳腺癌患者,不仅面对着死亡威胁,同时还要承受术后乳房缺失、锁骨下凹陷畸形、腋前壁缺失畸形等生理功能缺陷,心理负担极大,甚至无法回归正常生活。2007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单位应用L形腹直肌肌皮瓣为6例乳房缺失患者再造出与健侧乳房对称、形态逼真的乳房,现介绍如下。
科技快讯
双侧颞浅动脉血管蒂额部扩张皮瓣修复颈前瘢痕挛缩的功能和美学效果
杜伟力(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2, 28(4): 247-247.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能够改善颈前部烧伤瘢痕挛缩并恢复其功能和外观的新方法。2006年9月-2010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男性瘢痕挛缩患者,将组织扩张器置人其前额深筋膜层,术后1周开始注水扩张。扩张完成后,设计双侧颞浅动脉血管蒂扩张皮瓣并转移到颈前。测量术前及术后颈椎的活动度及颏颈角角度。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颈部主动活动度得到改善,
脱细胞真皮基质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赵冉(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2, 28(4): 252-252.
摘要:
尽管烧伤治疗仍以挽救患者生命为原则,但随着复苏、营养及创面处理等方面的进展,伤后功能和外观的恢复已越发重要。应用ADM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在修复受损部位时对供皮区的损伤,对保护整体的外观和功能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ADM的报道较多,但大多样本量较小、客观测验有限或者为回顾性研究。
四肢的美学显微外科重建
王成(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2, 28(4): 255-255.
摘要:
四肢早期修复往往注重创面覆盖和功能重建,甚少考虑其美观问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作者对1996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86例四肢移植游离皮瓣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颜色、质地、轮廓和瘢痕4个方面进行判断。手术部位包括42只手、19只足、14个不包括足的下肢、10个不包括手的上肢。
兼顾美学和解剖重建的下颌枪伤修复
杜伟力(编译), 迪拉娜(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2, 28(4): 263-263.
摘要:
面部枪伤涉及下颌及周围软组织,造成头部功能及外观的潜在破坏.1例患者由于枪击造成下颌8cm贯通伤复合下颌骨缺损,从解剖及美观角度出发,应用带腓骨的皮瓣重建左外侧下颌骨及口腔底部,同时应用头皮扩张皮瓣重建左颊部带毛发皮肤、此外,本文还进行了文献综述。结果显示,患者功能及外观恢复都令人满意。
皮肤扩张器置入术在烧伤瘢痕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赵冉(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2, 28(4): 281-281.
摘要:
过去,采用皮片和邻近或远隔部位皮瓣移植修复烧伤后瘢痕畸形等后遗症,对供区损伤大,美学效果不理想。现今,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应用改善了以上问题,该技术可以提供邻近部位与正常皮肤质地、颜色、组织功能、敏感性基本一致的皮瓣。
应用耳后皮瓣修复耳缺损
王成(编译), 迪拉娜(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2, 28(4): 281-281.
摘要:
耳廓的修复需要充分考虑美观,根据耳缺损大小、部位和累及组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修复。为了更好地修复耳廓,作者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双侧全厚皮肤耳后皮瓣并应用于3例患者耳缺损的修复。该耳后皮瓣使创面易于包扎,术后外观好。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该方法为修复耳廓局部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较好的选择。
内窥镜辅助下组织扩张器置入术在面颈部烧伤瘢痕重建中的应用
赵冉(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2, 28(4): 306-306.
摘要:
面颈部烧伤后重建需要高质量的皮肤组织以改善外观,皮肤组织扩张器町解决皮肤来源问题,但也引起柑对较多的并发疵.内窥镜辅助下扩张器置入或许可减少并发症发生。2008年4月-2009年10月,11例而颈部瘢痕畸形患者在内窥镜辅助下共置入14个皮肤扩张器,其中5个位于颈部、6个位于颊郎、3个位于前额部。
经验交流
毛茛外敷致局部皮肤损伤六例
葛敏娟, 赵耀华, 邓海涛, 黄群
2012, 28(4): 259-2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06
摘要:
针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等疾病,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许多患者寄希望于民间单验方治疗。临床经常收治因使用这些单验方引发的皮肤损伤病例,毛茛外敷引起的皮肤损伤为其中之一,现介绍如下。
跟外侧动脉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2例
刘兴盛, 徐立伟, 张永明, 姚鸥, 周玉新
2012, 28(4): 311-31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28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0~35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电击伤3例、锐器伤5例、热压伤2例、压疮2例:缺损面积为4.0cm×3.0cm~8.0cm×5.0cm,均有不同程度的跟骨及跟腱外露,
多种游离皮瓣修复手背侧热压伤27例
邹国平, 金光哲, 李建宁, 李雷, 刘跃飞, 刘海亮, 侯瑞兴
2012, 28(4): 312-31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29
摘要:
手背侧热压伤是一种特殊复合性损伤,常伴有肌腱、骨关节及皮肤的毁损,有时还会出现继发或进行性深部组织坏死,修复难度较大。2003--2011年,笔者应用5种游离皮瓣修复27例患者手背侧热压伤创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皮神经营养血管微小皮瓣修复四肢深度烧伤创面34例
刘艳山, 赵永健, 李红卫
2012, 28(4): 313-3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30
摘要:
四肢深度烧伤容易造成肌腱、神经、骨骼外露或部分坏死.创面多不具备槭皮条件,须采用皮瓣进行修复。2006年1月-2010年6月,笔者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微小皮瓣修复34例患者四肢深度烧伤创面,获得预期效果,现介绍如下。
论著
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向表皮样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李勇铁, 刘德伍, 刘德明, 毛远桂, 彭燕, 宁璞, 胡翔, 邹萍, 邹永红, 余群洪
2012, 28(4): 274-27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15
摘要:
目的探讨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C)向表皮样干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1)以经过灭活处理的小鼠胚胎Fb株作为滋养层,将人iPSC株接种于其上,加入胚胎干细胞完全培养液培养,Ⅳ型胶原酶消化法传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人iPSC形态及生长状况并行碱性磷酸酶(AKP)染色。以胚胎干细胞不完全培养液悬浮培养iPSC,观察拟胚体形成能力。(2)将人iPSC接种于铺有人羊膜的6孔培养板培养,设为诱导组;另于未铺羊膜的6孔培养板上培养iPSC,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iPSC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整合素β1和细胞角蛋白19(CKl9)表达。结果(1)人iPSC在胚胎干细胞完全培养液中呈典型的干细胞克隆状生长,边界清楚,增殖旺盛;AKP染色阳性。iPSC在无滋养层条件下悬浮培养可形成拟胚体。(2)诱导组iPSC经培养4d后形成干细胞克隆,部分细胞整合素β1和CK19表达阳性。对照组细胞大量死亡,未见整合素β1和CK19表达。结论人iPSC在羊膜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有望成为皮肤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在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中的基因表达研究
陈铭锐, 安纲, 刘顺利, 魏奉才
2012, 28(4): 278-28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16
摘要:
目的了解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中TGF-βⅡ型受体(TβRⅡ)的基因表达。方法2()份病理性瘢痕标本收集于2007-2009年济南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0例烧伤或外伤瘢痕患者,于每份瘢痕标本中央和边缘部位分别切取1块表皮组织。每例患者留取1块距离病变部位10cm以上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作为自身对照1。抽取每例患者1~2mL全咀并分离提取血清,作为自身对照2。另取8例无病理性瘢痕病史患者术中弃用的8份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生物素.链霉亲和索-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检测3种组织标本中TβRⅡ的阳性表达。经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基㈧洲序,对比观察各标本中TβRⅡ的基因表达。对数据行Fishm。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标本中TβRⅡ阳性表达明鼎低于自身对照1和正常对照组织标本,主要位于表皮的基底层,而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中TβRⅡ阳性表达很少或缺失。在自身对照1、自身对照2和正常对照标本中未见TβRⅡ基因异常表达;在8份病理性瘢痕表皮组织标本中TβRⅡ多聚A位点的片段出现条带泳动异常,基闪测序娃示DNA片段缺失1个A(P=0.044)。结论病理性壤痕表皮组织中可能存在TβRⅡ基因的异常表达..瘢痕表皮回植可能会增加病理性搬痕复发的风险,而切取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植皮修复创呵可能不会增加瘢痕复发的风险。
Wnt/β连环蛋白信号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刘佳琦, 潘庆, 王耘川, 刘洋, 王耀军, 白丽, 白晓智, 胡大海
2012, 28(4): 282-28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17
摘要:
目的了解Wnt/β连环蛋白信号在人正常真皮Fb向肌成纤维细胞(MFb)表型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难常皮肤真皮Fb。(1)实验1。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采用无血清DMEM培养液(以下简称培养液)培养;TGF-β1组,用含10ng/ml,氧组人TGF-β1(浓度下同)的培养液培养;Wnt3a组,用含150ng/mL重组人Wnt3a(浓度下同)的培养液培养;TGF-β1+Wnt3a组,用含重组人TGF-β1和重组人Wnt3a的培养液培养。48h后,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Fbβ连环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2)实验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TGF-β1组,处理方法均同实验l;SB415286(糖原合酶激酶3β阻断剂)组,用含10μmol/LSB415286(浓度下同)的培养液培养;TGF-β1+SB415286组,用含重组人TGF-β1和SB415286的培养液培养。48h后,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Fb α-SMA的tu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α-SMA阳性表达情况。各项检测重复3次,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1)实验1:①β连环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对照组、TGF-β1组、Wnt3a组和TGF-β1+Wnt3a组F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02,P=0.823)。②β连环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4组比较,差异l有统计学意义(F=16.713,P=0.001),与对照组表达水平(0.34±0.11)相比,TGF-β1组、Wnt3a组均显著上调(0.73±0.12、0.82-0.17,t值分别为3.028、3.727,P〈0.05或P〈0.01)。TGF-β1+Wnt3a组(1.23±0.21)显著高于其余3组(t值分别为6.911、3.883、3.184,P值均小于0.01)。③α-SMAmRNA表达水平: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30,P=0.001);与对照组相比,TGF-β.组硅著上调,wnt3a组下调分别为6.759、2.535,P〈0.05或P〈0.01);TGF-β1+Wnt3a组低于TGF-β1组(t=4.532,P〈0.01),④α-SMA蛋白表达水平:对照组、TGF-α1组、Wnt3a组、TGF-p1+Wnt3a组分别为0.83±0.17、1.43±0.20、0.534±0.12、0.89±0.14(F=16.597,P=0.001)..与对照组相比,TGF-β1组显著下凋,Wnt3a组下调(t值分别为4.582、2.291,P〈0.05或P〈0.01);TGF-β11+Wnt3a组低于TGF-β1组(t=4.123,P〈0.01)。(2)实验2①α-SMAmRNA表达水平:4组比较,差芹有统计学意义(F=34.101,P=0.001)。SB415286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2.511,P〈0.05),TGF-β1+SB415286的明显低于TGF-β1组(t=3.587,P〈0.01)②α-SMA蛋白表达水平:4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81,P=0.003),SB415286绀显著低于对照组(t=2.364,P〈0.05),TCF-β1+SB415286组低于TGF-β1组(t=2.556,P〈0.05)。③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对照组α-SMA表达微弱;TGF-β1组α-SM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t=11.198,P〈0.01);SB415286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TGF-β1+SB415286组表达较TGF-β1组湿著减少(t=5.902,P〈0.01)。结论Wnt/β连环蛋白信号可能参与Fh细胞表型转化,并且对TGF-β1所介导的促转化效应起负性调控作用。
综述
富血小板血浆在烧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陈文, 郑健生
2012, 28(4): 288-29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18
摘要:
富血小板血浆(PRP)中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T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EGF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1]。这些生长因子直接参与组织的修复重建和血管形成,如VEGF是促进血管新生作用最强的生长因子之一,可为创面修复、组织成活提供强有力的血运保障;EGF可促进细胞增殖分裂,加快细胞生长速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的研究现状
郑淑娟, 贾赤宇
2012, 28(4): 291-29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19
摘要:
糖尿病溃疡创面延迟愈合是长期困扰临床的难题,其治疗方式有限,手术虽然能解决部分问题,但疗效不稳定。部分患者受基础疾病的影响或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以承受手术。是否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干细胞修复创面的理论,理由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来源丰富、分离培养容易、增殖分化能力强[1]。现将近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短篇论著
脆弱类杆菌内毒素/脂多糖对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
马铮铮, 任利成, 黄晓元
2012, 28(4): 294-2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20
摘要:
感染和脓毒性休克,至今仍然是严重烧(创)伤或大手术后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影响创面愈合的关键因素[1]。此时患者免疫力下降,厌氧菌所致脓毒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脆弱类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在其中占较大比例,成为严重烧伤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
纤维喉镜在成批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诊治中的应用
刘月明, 刘海荣, 刘漪沦, 牛希华, 娄季鹤, 张业龙
2012, 28(4): 297-29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21
摘要:
在吸入性损伤的救治中,早期准确的伤情判断非常重要,需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x线片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呼吸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等相关检查结果来判定[1-2]。对于可能存在吸入性损伤的成批患者而言,短时间内完成这些检查是不现实的,需用更方便快捷的方法进行诊断。
多种皮瓣修复手指严重软组织缺损
陈季玲, 李利平, 郑军, 周昌宁, 严磊, 邹平志, 朱新英, 王晖, 万江, 张建军, 徐文圣, 周艳丹
2012, 28(4): 299-3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22
摘要:
手指严重损伤导致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是临床常见的创伤类型,理想的治疗方法应以恢复患者手指的感觉和屈伸功能,尽可能保留手指的长度,同时恢复手指的外形为目的。1991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采用多种皮瓣修复198例患者手指严重损伤,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在深度电击伤创面早期修复中的应用
李军, 朱靓, 董茂龙, 杨薛康, 侯宏义, 胡大海
2012, 28(4): 301-3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23
摘要: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电击伤逐年增多。该类患者伤情独特,具有入口和出口,同时伴有血管损伤和继发血栓等,容易造成创面加深或深部组织外露,截肢率及病死率较高。2009年6月~2011年7月,笔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的方式早期封闭深度电击伤创面,取得预期临床效果。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延迟修复足部难愈创面
陈向军, 闫德雄, 于丽, 姚兴伟, 韩德志, 高国珍, 赵晓春
2012, 28(4): 303-3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24
摘要: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切取简便、不损害主干血管、可邻近转移、皮瓣感觉较好、皮肤质量佳等诸多优点,临床应用较广。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到这类皮瓣仍有一定局限性:(1)由于蒂部旋转点较高[1],转移后可修复踝、足后及小腿远1/3段胫前的软组织缺损,但不能覆盖足部中远端创面。
网眼纱内间隔缝合固定在特殊部位烧伤患者自体小皮片移植术后的应用
陈正华, 翁志勇, 丁若虹, 龙胜勇, 韩斌, 李儒进
2012, 28(4): 305-30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25
摘要:
颈肩、胸腹、背臀、腹股沟等特殊部位烧伤创面行自体小皮片移植术后,常因包扎固定不当造成皮片移位,修复效果不尽如人意,严重时由于遗留较大创面需行二次手术。近年笔者单位对特殊部位烧伤后行自体小皮片移植术的患者,应用网眼纱边缘及内部缝合法固定创面移植皮片,并与仅作网眼纱边缘缝合者比较,观察其临床效果,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方法。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的作用
武岳, 周军利, 杜玲玲, 邓津菊, 张莉
2012, 28(4): 307-30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26
摘要:
烧伤脓毒症和以脓毒症为始动因素的MODS是造成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其治疗途径尤为迫切。谷氨酰胺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作用的免疫营养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观察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鼠心肌是否具有保护效应,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手术联合支具治疗小儿烧伤后手掌侧瘢痕挛缩
侯春胜, 雷晋
2012, 28(4): 308-3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27
摘要:
瘢痕防治是现代医学的难题[1-2]。小儿手掌侧深度烧伤导致的瘢痕增生挛缩易继发屈肌腱短缩,对手功能、外形及发育影响较大,且其治疗观察是一个漫长过程。2001年4月-2011年4月,我们采用手术联合支具治疗小儿烧伤后手掌侧瘢痕挛缩114例(162只患手),疗效较好。
病例报告
小儿石灰大面积烧伤合并破伤风感染一例
韩亚龙, 付晋凤, 魏迪南, 陈宗华
2012, 28(4): 315-31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31
摘要:
患儿男,1岁6个月,因不慎被热石灰烧伤全身多处,伤后曾在当地医院接受创面包扎、补液等治疗,1d后转入我院。入院时患儿意识清楚,反应差,哭闹少;心率为165~185次/min,呼吸35~45次/min,口唇发绀,四肢冰凉,少尿;
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外侧远端创面一例
张永明, 徐立伟
2012, 28(4): 316-31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32
摘要:
患者男,22岁。因左足第5跖骨远端外侧区疖肿溃烂,未行正规治疗,且穿鞋不当长期挤压摩擦,致该部位软组织缺损伴疼痛15d入我院。查体:左足外侧软组织缺损面积约2.0cm×2.0coml,呈椭圆形;第5跖骨远端外露,部分骨质坏死;第5跖骨骨髓炎症状明显。
学术信息
2012年第九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谢秋红, 梁光萍, 贾津津, 王旭
2012, 28(4): 317-31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33
摘要:
2012年7月11—15日,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以下简称“烧伤分会”)共同主办,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悠悠青城——呼和浩特市顺利召开。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副院长、烧伤整形科主任陈向军教授主持开幕式,杂志总编辑、烧伤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黄跃生教授致开幕词。
2012年《中华烧伤杂志》工作会议纪要
谢秋红, 梁光萍, 贾津津, 王旭
2012, 28(4): 318-31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34
摘要:
2012年7月11日,《中华烧伤杂志》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市顺利召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编审与杂志社副总编辑行朝云编审莅临会场给予指导,第三届编委会全体成员包括顾问、编委、通讯编委、特约通讯员共计100余人参会。会议由本刊副总编辑夏照帆教授主持。
消息
中华医学会第十届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五十周年庆典”征文通知
2012, 28(4): 319-319.
摘要:
中华医学会第十届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五十周年庆典”定于2013年1月11—13日在上海市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承办,《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协办,将授予参会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10分。
海外发表论文选读
吸入性损伤犬上呼吸道温度分布研究
荣艳华, 刘维, 王成, 宁方刚, 张国安
2012, 28(4): 320-32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4.035
摘要:
目前吸入性损伤已成为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吸入性损伤是热力和(或)烟雾引起的呼吸道以及肺实质损害。热力损伤为物理性损伤,常因吸入蒸气、高热空气等引起;烟雾引起的损伤主要为化学性损伤。吸入性损伤在诊断学上往往以部位为界限,分为上呼吸道损伤和下呼吸道损伤,上呼吸道主要包括鼻腔、鼻咽部、咽部和喉部,下呼吸道主要指气管及其以下的支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