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0卷  第5期

特殊部位与特殊原因烧伤
阴茎毁损性电烧伤的治疗时机与方法
刘毅, 肖斌, 刘萍, 姜疆, 宋玫, 陈黎明, 徐承新, 孙晓晨, 张鲜英
2014, 30(5): 394-39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03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患者阴茎毁损性电烧伤的时机与适宜方法. 方法 1998年9月-2013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13例阴茎毁损性电烧伤患者,通过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后,根据阴茎损伤程度,分别选择阴囊或腹部的局部皮瓣或瓦合皮瓣、前臂预制瓦合皮瓣、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缺损或再造阴茎. 结果 采用阴囊或腹部局部皮瓣修复的2例患者,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阴囊瓦合皮瓣修复的2例患者术后6~9个月发生尿道炎,经药物治疗而愈.该4例患者排尿和阴茎勃起功能均正常.以腹部瓦合皮瓣或前臂预制瓦合皮瓣修复的5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2例伤口愈合良好;3例伤口发生不同程度裂开,经二三次修整缝合,伤口愈合.该5例患者阴茎均有勃起功能,但排尿时尿线欠流畅,3例已婚者能正常进行性生活.以前臂游离皮瓣行阴茎再造的4例患者,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其中1例发生尿瘘,经Ⅱ期修复治愈.该4例患者排尿均正常,其中2例阴茎残存部分海绵体者有一定的勃起功能,但4例患者均不能正常进行性生活.术后随访6~13个月,常态下阴茎长5.9~9.3 cm、周径8.4 ~10.0 cm,伤口瘢痕均不明显,9例患者自述勃起时有牵拉感. 结论 阴茎毁损性电烧伤宜在清除坏死组织后进行皮瓣修复,其中阴茎海绵体和/或尿道海绵体小部分坏死,或伴尿道部分缺损者,采用阴囊或腹部局部皮瓣、阴囊瓦合皮瓣修复;尿道海绵体大部分或完全坏死伴尿道缺损者,采用腹部瓦合皮瓣或前臂预制瓦合皮瓣修复;阴茎与尿道海绵体大部分坏死伴尿道缺损或阴茎完全缺损者,采用前臂游离皮瓣行阴茎再造。
443例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宁方刚, 畅阳, 邱宇轩, 荣艳华, 杜伟力, 王成, 温春泉, 张国安
2014, 30(5): 400-4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喉烧伤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199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43例吸入性损伤患者病历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合并症及伤前疾病,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入院时间及喉烧伤情况,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包括气管切开率、切开时间及并发症、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等.对数据行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x2检验,对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喉烧伤严重程度、气管切开率、病死率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1)本组患者中男353例占79.7%,女90例占20.3%,男女比例约4∶1.小于或等于20岁者64例占 14.4%,大于20岁且小于或等于40岁者203例占45.8%,大于40岁且小于或等于60岁者144例占 32.5%,大于60岁者32例占7.2%.本组患者中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分别为297、108、38例.7例有合并症,21例有伤前疾病.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均差异明显(H值分别为73.752、142.830,P值均小于0.01),伤后入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528,P>0.05).相关分析显示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呈明显正相关(r=0.399,P<0.001).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中,轻度喉烧伤占68.0%(202/297),中度喉烧伤占32.0%(95/297),重度喉烧伤0例;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中,轻度喉烧伤0例,中度喉烧伤占53.7% (58/108),重度喉烧伤占46.3% (50/108)喉烧伤情况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6.703,P<0.001).相关分析显示喉烧伤严重程度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 =0.700,P<0.001).(2)本组患者总体气管切开率为37.02%(164/443).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气管切开率分别为10.44% (31/297) 、87.96%(95/108)、100.00% (38/38),差异明显(x2=271.654,P<0.001).相关分析显示气管切开率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784,P<0.001).本组患者气管切开时间以伤后6 h以内为主占63.4% (104/164).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5.5%(9/164).(3)本组患者中共31例死亡,病死率为7.00%.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1.01% (3/297),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12.96%(14/108),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36.84%(14/38),差异明显(H=74.273,P<0.001).相关分析显示病死率与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371,P<0.001).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中,脓毒症14例占45.2%,呼吸功能衰竭7例占22.6%,呼吸道梗阻2例占6.5%,呼吸道出血2例占6.5%,脑出血2例占6.5%,心脏意外2例占6.5%,中枢性尿崩1例占3.2%,另有1例占3.2%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结论 吸入性损伤患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青中年构成比最高.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与烧伤总面积、喉烧伤严重程度、气管切开率、病死率相关.利用喉烧伤诊断标准和气管切开指征,可有效避免喉梗阻风险;早期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手术,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
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深度创面的临床应用
朱海涛, 曹玉珏, 万霖, 姜久龙
2014, 30(5): 405-4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06
摘要:
目的 了解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深度创面的效果 . 方法 2007年5 月-201 3年12月,笔者单位应用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共修复22例患者拇指Ⅳ度损伤创面,创面面积为2.0cm×1.5cm~4.0cm×2.5cm,皮瓣切取面积为2.1cm×1.6cm~4.1cm×2.6cm,供瓣区均于同侧上臂内侧切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 .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拇指创面愈合良好,供瓣区移植皮片成活 . 术后随访6个月~1年,患者皮瓣质地、色泽、外形良好,患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拇指尺背侧岛状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成活率高、外形不臃肿等优点,是修复拇指深度创面的较佳选择。
臀髋部热炕烫伤30例
吴银生, 马强, 沈江涌
2014, 30(5): 412-41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08
摘要:
我国北方冬天寒冷,农村地区居民习惯卧土炕休息,常月柴草烧炕取暖,所产生的烟雾在密闭环境中易导致室内人员一氧化碳中毒,在昏迷时被烫伤.另外,醉酒者、糖尿病患者、截瘫患者、低龄儿童等长时间卧热炕,也容易造成受压部位烫伤,多见于骶尾部、臀部、髋部,损伤较重,治疗困难.2009年3月-2013年12月,笔者单位采取不同方法修复臀髋部热炕烫伤创面3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救治四氯化钛烧伤47例
黎凤明, 田晓东, 胡国文, 李登伦
2014, 30(5): 413-4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09
摘要:
四氯化钛是制备金属钛的重要材料,为高毒性无机化合物,室温下为无色液体并在空气中发烟,生成二氧化钛固体和盐酸液滴的混合物.本单位地处钒钛工业城市,钒钛相关制品工厂较多,四氯化钛烧伤发病率较高,2010-2013年共收治47例四氯化钛烧伤患者,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同侧腹部多个随意皮瓣修复儿童多指电烧伤12例
朱海涛, 万霖, 姜久龙, 曹玉珏, 屠海霞
2014, 30(5): 415-41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10
摘要:
儿童电烧伤虽然在儿童意外烧伤中占据比例不太大[1],但造成的创面均较深且多数发生在手部,修复较为复杂[2].手指是人体重要的功能活动部位,该处创面修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儿后期的生活.因多指电烧伤的创面面积不大且散在分布,无法并指后行单一腹部皮瓣覆盖,笔者尝试行同侧腹部多个随意皮瓣修复,效果较好。
游离足趾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热压伤67例
张玉军, 巨积辉, 周广良, 刘新益, 吴海林
2014, 30(5): 417-41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11
摘要:
手指热压伤是由热烧伤和机械挤压伤共同导致的复合损伤,多为深Ⅱ~Ⅲ度,严重者可致指体功能丧失,截指率较高[1].因手指解剖结构精细,软组织较薄,易伴有动脉、神经、肌腱及骨关节的损伤,修复难度较大.2007年1月-2012年9月,我院应用游离足趾动脉皮瓣修复67例患者手指热压伤创面,获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严重开放性胸部高压电烧伤一例
唐屈, 林源, 陈明华, 贾文波, 刘达恩
2014, 30(5): 420-42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12
摘要:
患者男,47岁,30 kV高压电烧伤后6h急诊入院.检查:体温36.7℃,脉搏106次/min,呼吸频率25次/min,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醒,精神萎靡,烧伤创面位于右侧胸背部、左大腿及会阴部.右侧胸背部创面面积约4% TBSA,创面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明显炭化,第8、9肋骨外露呈炭黑色,并可触及第8肋骨断端.肋骨周围肌肉及软组织广泛坏死,坏死范围深达右肺脏层胸膜(图1),局部可见气体进出.左大腿创面中心皮肤肌肉广泛坏死,形成焦痂,局部肿胀,创面周围皮肤表面蜡黄、干硬,痛触觉消失,创面面积约5% TBSA。
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建立人工气道后突发支气管痉挛死亡二例
娄季鹤, 牛希华, 吕涛, 李树仁, 苏卫国, 曹大勇, 常双喜, 王锦涛, 李延仓
2014, 30(5): 422-42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13
摘要:
例1 女,54岁,2012年9月25日于密闭室内因天然气爆燃致伤.收治入外院ICU病房,因呼吸困难行经口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伤后42 h转入我院.患者既往健康,无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史.检查:患者意识恍惚,体温38.2℃,脉搏120次/min,心率120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血压132/88 mmHg(1 mmHg=0.133 kPa);自主呼吸(频率为25次/min),双肺可闻及少量哮鸣音和痰鸣音,pH值7.37,PaO2 54 mmHg,PaCO2 58 mmHg,Sa02 0.86;胸部CT示双肺透亮度低,弥漫性斑片状阴影,以下肺较重.携带经口气管插管和经鼻胃管,经鼻胃管引流出胃液呈咖啡色,隐血试验阳性,经气管导管引流出少量血性痰液.创面分布于颜面部、上肢和躯干.诊断:(1)20% TBSA重度烧伤,其中Ⅱ度16%、Ⅲ度4% TBSA.(2)胸部爆震伤.(3)重度吸入性损伤.(4)急性呼吸衰竭Ⅱ型.(5)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警钟
电烧伤患者负压封闭引流术后失血性休克一例
董海
2014, 30(5): 404-4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05
摘要:
患者男,33岁,工作时被380 V电击伤,短暂昏迷,于伤后1h入院.检查示:创面分布于右手掌和手指.右手掌为电流入口,创面无水疱,呈蜡白色,痛觉消失,局部温度低,部分皮肤坏死后呈焦痂,痂下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未见电流出口.其余肢体活动自如.诊断:2% TBSA Ⅲ度电烧伤.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在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于伤后第3天行创面清创+ VSD术,术中见右手掌创面干燥呈黑色焦痂,损伤累及肌肉层,部分掌侧指短伸肌肌肉、肌腱坏死暴露,可见伴有栓塞的小血管、创面肿胀以及可疑感染,未探及知名血管和神经损伤。
论著
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
李修权, 孙广峰, 王达利, 魏在荣, 祁建平, 聂开瑜, 金文虎, 邓呈亮, 李海
2014, 30(5): 424-42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14
摘要:
目的 探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2 月-2012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7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桡侧肌腱缺损3例,腕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4.8 cm ×4.0 cm~6.2 cm×4.5 cm,腕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3.5 cm×3.2c m~6.5 cm ×5.4 cm 腕部创面缺损原因:交通伤3例、机器绞伤2例、烧伤1例、肿瘤切除术后1例 采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一叶皮瓣大小为2.5cm ×2.0 cm~3.5cm×2.5 cm,另一叶皮瓣大小为2.5cm×2.5cm~4.0cm×3.0cm,皮瓣供 区直接拉拢缝合 . 结果 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 随访6~36个月,患者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9~ 13 mm,腕关节背伸、掌屈功能恢复较佳,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者腕部功能评定结果为优6例、良1例. 供区遗留一线形瘢痕 . 结论 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设计灵活、切取方便、供区损伤小、血供可靠等优点,是修复该类创面的义一选择。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分型及耐药现状研究
姚明, 关立锋, 吴银生, 贾伟, 王琳琳, 李刚, 吴学军, 孙涛
2014, 30(5): 428-4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15
摘要:
目的 研究烧伤病房分离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mec(SCCmec)基因分型及耐药现状. 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9月,从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ICU及普通病房送检的患者创面分泌物、血液及痰液标本r中,检出非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179株(ICU来源68株、普通病房来源111株).采月头孢西丁K-B纸片扩散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表型,对ICU和普通病房中MRSA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PCR法对MRSA进行SCCmec.分型,经检测甲氧西林耐药决定子mecA基因对前述MRSA鉴定结果进行验证 . 采用用 K-B纸片扩散法检测MRSA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对23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除去MRSA对其耐药率为100.0%或0的抗菌药物,将SCCmecⅢ型MRSA与非SCCmecⅢ型MRSA 对剩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比较对数据行Pearsonx2检验或校正x2检验. 结果 17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148株鉴定为MRSA占82.7%,其中ICU来源62株、普通病房来源86株;其余31株为MSSA占 17.3%.ICU中 MRSA在该病区内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所占百分比为91.2%(62/68),显著高于普通病房中的77.5%(86/111),x2=5.526,P=0.019. PCR检测显示148株MRSA均携带mecA基因,其中106株为SCCmecⅢ型阳性占71.6%;ICU与普通病房中 SCCmecⅢ型MRSA占各自病区内检出MRSA的百分比分别为72.6% (45/62)和70.9% (6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8,P=0.826).148株MRSA对青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共8种抗菌药物100.0%耐药,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及奎奴普丁/达隔普汀的耐药率均为0除2种菌对其耐药率为0的6种抗菌药物外,MRSA对剩余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MSSA(x2值为4.091 ~138.546,P<0.05或P<0.01) 106株SCCmecⅢ型MRSA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利福平、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6%(60/106)、85.8% (91/106)、89.6% (95/106) 、86.8%(92/106)、84.9% (90/106)、78.3%(83/106)、92.5% (98/106)、74.5% (79/106),均显著高于42株非SCCmecⅢ型MRSA的33.3% (14/42)、61.9%(26/42) 、71.4% (30/42)、66.7% (28/42) 、69.0%(29/42)、57.1%(24/42)、71.4%(30/42)、52.4% (22/42),x2值为4.801 ~11.377,P<0.05或P<0.01. 结论 笔者单位烧伤病房的MRSA检出率高且耐药现状十分严峻,流行情况以SCCmec.Ⅲ型为主,未见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情况。
病例报告
成人带状疱疹误诊一例
高华, 尚念胜, 徐滨
2014, 30(5): 440-4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18
摘要:
患者女,60岁,夜间因创面疼痛剧烈,2012年12月1日急诊入院.患者及家属描述患者于2d前洗澡时烫伤,洗澡后感觉左侧胸部烧灼样疼痛不适,1 d后逐渐出现较多密集细小水疱,曾于院外诊室涂烧伤膏(具体成分不详)治疗,后创面疼痛加重、水疱增多.检查时见患者左侧胸部有约3% TBSA创面,位于第2至第6肋间、锁骨中线至腋中线之间,基底略红,较多密集绿豆粒大小水疱,间或有黄豆粒大小水疱,创面边缘不规整,符合低温长时间烫伤特征,诊断为躯干浅Ⅱ度3% TBSA热水烫伤。
烧伤早期侵袭性真菌感染一例
李静, 李辉建, 丁宝财, 翟红军
2014, 30(5): 465-4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29
摘要:
患者男,42岁,2013年5月16日因炼钢炉爆炸烧伤全身多处,伤后30 min入院.患者意识清楚,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98次/min,呼吸频率为22次/min,血压110/70 mmHg(1 mmHg =0.133 kPa).全身除头部、前胸、双足底共有15% TBSA正常皮肤外,均为烧伤创面.双手、腹部、双臀、双下肢创面焦痂样改变,质硬;其他部位创基红白相间,痛觉迟钝.诊断为:全身火焰烧伤,总面积85%,Ⅲ度面积60%TBSA。
2014年第十一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纪要
李宗瑜, 苏海涛, 王旭, 王慧婷
2014, 30(5): 467-4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30
摘要:
2014年6月11-15日,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风景秀丽、凉爽宜人的冰城哈尔滨市成功举办,包括盛志勇院士、付小兵院士、夏照帆院士在内的300余名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围绕“烧伤新技术新方法”的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实现了“学术民主、互动借鉴、共同提高”的会议宗旨.现就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内容归纳如下。
短篇论著
非头部反复取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
袁仕安, 肖荣, 林国安, 尚新志, 孟进松, 杨晓东
2014, 30(5): 441-4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19
摘要:
目的 观察非头部反复取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9例Ⅲ度面积大于或等于70% TBSA伴头部Ⅲ度烧伤患者,采用Zimmer气动取皮刀于胸部、腹部、上臂、大腿、阴囊、足背及足趾反复取皮,行异体皮+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新鲜条状猪皮与自体邮票皮相间移植术、自体邮票皮游离移植术、Meek植皮术修复全身创面.观察各供皮区取皮间隔时间、取皮次数、愈合时间,各h手术次数,创面完全封闭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结果.对供皮区愈合时间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胸部、腹部、上臂、大腿、阴囊、足背及足趾取皮间隔时间、取皮次数、愈合时间分别为(13.63 ±1.25)、(13.05±1.00)、(13.67 ±0.94)、(13.42 ±0.69)、(14.00±0.21)、(11.23 ±0.28)d,(3.60±2.07)、(3.96±1.74)、(2.67±1.53)、(2.75±0.95)、(3.00±0.15)、(3.81±1.22)次,(6.13±0.19)、(6.03±0.42)、(6.06±0.59)、(6.19±0.24)、(5.51±0.17)、(6.31±0.27)d,愈合时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5,P>0.05).9例患者共行异体皮+自体微粒皮移植术4次,条状猪皮与自体邮票皮相间移植术19次,自体邮票皮游离移植术17次,Meek植皮术12次.本组患者创面完全封闭时间为伤后60~100(81 ±17)d;住院时间31~195(110±56)d;8例存活,1例死亡. 结论 对于头皮不能利用的大面积深度烧伤,采用Zimmer气动取皮刀取皮,身体其他部位同样可反复供皮,达到封闭创面的预期效果。
丙酮酸乙酯对严重烫伤内毒素血症大鼠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作用
祝仲珍, 蔺静, 王占科, 兰小鹏, 汪仕良
2014, 30(5): 443-4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20
摘要:
目的 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严重烫伤内毒素血症大鼠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作用. 方法 取40只SD大鼠于背部造成30% TBSAⅢ度烫伤并按200 mg/kg腹腔注射LPS,同时注射3 mL生理盐水抗休克,制成严重烫伤内毒素血症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P组与生理盐水组,每组20只,EP组大鼠按4 mL/kg立即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EP溶液,每8小时注射1次,生理盐水组大鼠同法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溶液.伤后12h及伤后1、3、5d,观察大鼠存活情况,计算2组大鼠伤后5d的存活率.伤前、伤后12h及伤后1、3、5d,ELISA法检测存活大鼠血浆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水平,化学反应比色法测定血浆丙二醛水平及SOD活性.对数据行x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及LSD检验,对大鼠伤后炎症相关指标水平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1)EP组大鼠伤后12h有17只存活,伤后1~5d有16只存活;生理盐水组大鼠伤后12h有15只存活,伤后1~5d有14只存活.伤后5d,2组大鼠存活率分别为80%和70%(x2=0.133,P>0.05).(2)EP组大鼠伤后12 h~5 d 血浆TNF-α水平](4.21±0.42)、(4.66±0.52)、(2.33±0.38)、(0.80±0.32) μg/L]、HMGB1水平[(1 3.3±4.2)、(21.5±8.2)、(26.0±9.6)、(20.1±10.5)μg/L]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相应时相点[(5.23±0.85)、(6.21±1.01)、(4.36±1.84)、(3.56±0.23) μg/L,(18.8±7.9)、(36.4±10.0)、(42.8±15.6)、(35.4±16.2) μg/L,t值为2.40 ~12.18,P<0.05或P<0.01].EP组、生理盐水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浆TNF-α、HMGB1水平均明显高于伤前(P值均小于0.01).(3)EP组大鼠伤后12 h~5d血浆丙二醛水平[(30.3±8.2)、(28.5±10.2)、(26.8±13.4)、(16.8±11.9) μmol/L]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相应时相点[(38.8±10.0)、(41.4±12.3)、(47.2±15.9)、(38.2±21.8)μmol/L,t值为2.10 ~9.87,P<0.05或P<0.01],SOD活性[(180±21)、(196 ±24) 、(186±27)、(220±18) U/mL]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相应时相点[(120±16)、(100±12)、(82±10)、(115±19)U/mL,t值为5.34~14.36,P值均小于0.01].EP组、生理盐水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浆丙二醛水平均明显高于伤前(P值均小于0.01),SOD活性均明显低于伤前(P值均小于0.01).(4)所有大鼠伤后不同时相点血浆TNF-α水平与丙二醛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 =0.735 4,P<0.01),与SOD活性呈明显负相关(r=-0.626 3,P<0.01);血浆HMGB1水平与丙二醛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37 1,P<0.01),与SOD活性呈明显负相关(r=-0.489 7,P<0.01). 结论 EP可有效减轻严重烫伤内毒素血症大鼠出现的过度炎症反应和氧自由基损伤。
319例老年烧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
周日兴, 李叶扬, 李罡, 王晓红, 赵孝开, 刘兴, 赵元元, 孙志成
2014, 30(5): 447-44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21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烧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观察简明烧伤严重度指数(ABSI)评分、Baux评分的预测效果. 方法 收集2006-2012年笔者单位收治的319例老年烧伤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10例和存活组309例,统计2组患者的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ABSI评分、Baux评分、伤前疾病、吸入性损伤、伤后并发症情况,筛选死亡危险因素.应用ABSI评分和Baux评分计算319例老年烧伤患者的死亡比,以预测死亡风险.对数据行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或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伤前疾病情况相近,而在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伤后并发症、ABSI评分、Baux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107、4.988,x2值分别为40.580、138.310,t值分别为4.682、3.577,P值均小于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Ⅲ度烧伤面积是老年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ABSI评分和Baux评分的增加,老年烧伤患者的死亡比呈上升趋势,当ABSI评分大于或等于11分、Baux评分大于或等于130分时死亡比陡然增加. 结论 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伤后并发症是老年烧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其中Ⅲ度烧伤面积是主要危险因素.ABSI评分和Baux评分应用于预测我国老年烧伤患者死T亡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某烧伤病房六年间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魏迪南, 刘晓莉, 刘军, 张艳玲, 魏亚婷, 付晋凤, 徐锦雄
2014, 30(5): 449-45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22
摘要:
目的 了解近6年来笔者单位烧伤患者创面细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并选择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18种常用抗生素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共检出2 151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 455株占67.64%、革兰阳性球菌696株占32.36%.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最多,共529株,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389株和32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50.57%,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大多超过70.0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呈增加趋势.在检出的38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85株表皮葡萄球菌中,以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为主,分别为274株占70.44%和139株占75.14%.MRSA、MRSE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90.00%,但均对万古霉素敏感.鲍氏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的耐药率约为27.00%外,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大多超过90.00%.另外,检出的其他菌如肠杆菌科、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于7.23%;奇异变形杆菌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保持100.00%的敏感率;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2.70%及22.74%. 结论 近6年来笔者单位烧伤患者创面病原菌检测中,居前3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控制这些细菌流行应成为院内感染防治的重点。
大鼠表皮干细胞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
徐苗苗, 邓先见, 姚波, 高成, 王强, 王永飞, 刘倩, 程勇
2014, 30(5): 451-45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23
摘要: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表皮十细胞(ESC)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及黑皮质素受体1(MC1R)的表达情况. 方法 采用改良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培养大鼠ESC,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ESC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和整合素β1、整合素α6和CD71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ESC中α-MSH的表达以及ESC标志物与MC1R共染的表达. 结果 (1)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接种10 min后即有细胞贴壁;培养2~3d时有小克隆形成;培养4~5d,细胞增殖明显加快,克隆逐渐增大;培养7~8d,细胞生长至70% ~ 80%融合,呈铺路石状,折光性好.(2)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所分离的细胞均表达ESC标志物CK19和整合素β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所分离的细胞整合素α6阳性表达率为88.1%,CD71阳性表达率为1.3%.综上,所培养的细胞鉴定为ESC.(3)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ESC表达α-MSH,同时CK19与MC1R、整合素α6与MC1R荧光双染也呈阳性表达. 结论 体外培养的大鼠ESC可以表达α-MSH及MC1R。
携带皮下穿支血管对五瓣成形术治疗患者四肢蹼状瘢痕挛缩的影响
唐修俊, 魏在荣, 王达利, 祁建平, 韩文杰, 曾雪琴, 王波
2014, 30(5): 454-4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24
摘要:
目的 探讨携带皮下穿支血管对五瓣成形术治疗患者四肢蹼状瘢痕挛缩的影响.方法 2008年10月-2013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23例烧伤后四肢关节部位蹼状瘢痕挛缩伴严重功能障碍患者,关节伸展度110 ~160°.给予五瓣成形术整复,瘢痕瓣切取中寻找发自肌肉或肌间隔进入瘢痕瓣深筋膜层的穿支血管,结扎瘢痕瓣尖端1/3处影响其移位的穿支血管,保留靠近蒂部2/3处的穿支血管. 结果 术中瘢痕瓣皮下穿支血管的出现率较高,其中腘窝及腋窝处皮下穿支血管出现率较肘部高,五瓣成形中央倒“V”形瓣皮下穿支血管出现率较其他瘢痕瓣高.术后5d,21例患者皮瓣存活;1例患者肘部三角瓣尖端因张力较大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痊愈;1例患者腘窝瘢痕表皮薄,缝线处瘢痕瓣表皮坏死破溃,经换药后愈合.术后20例患者随访2 ~ 20个月,瘢痕瓣色泽、质地好,无关节再次挛缩僵硬,关节伸展度170 ~180°,恢复正常生活能力. 结论 对蹼状瘢痕行五瓣成形术整复时携带瘢痕瓣皮下穿支血管,可避免瘢痕瓣尖端坏死,提高瘢痕瓣成活率,优化整复质量.该手术操作较简便、血供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经验交流
自体瘢痕复合皮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期畸形12例
韩军涛, 谢松涛, 陶克, 张万福, 计鹏, 李军, 杨薛康, 胡大海
2014, 30(5): 457-45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25
摘要: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在后期的康复过程中,常常因瘢痕形成及挛缩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畸形,这些畸形又因自体皮源匮乏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复治疗,从而极易导致终身残疾 如何修复此类患者的畸形,最大限度地使其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烧伤后期修复领域的一个难点.笔者将改进深度烧伤后继发畸形的修复方法,充分利用和扩大有限的自体皮源作为研究的突破口,通过充分利用患者自身的瘢痕组织结合自体刃厚皮,构建自体瘢痕复合皮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期畸形创面,克服了皮源不足的困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烧伤瘢痕并发湿疹65例
樊华, 宋志斌, 田宝祥, 杨雄, 蔺海龙, 刘洋, 魏纯琳, 刘凤彬
2014, 30(5): 459-4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26
摘要: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8年4月-2013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65例烧伤瘢痕并发湿疹患者,其中男53例、女12例.年龄11 ~ 79岁,平均34.5岁.烧伤总面积1% ~95%,其中深Ⅱ~Ⅲ度面积为1% ~80%TBSA;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1% ~61% TBSA.63例患者湿疹发病时间为伤后17 ~83d,平均41d;另2例患者伤后10余年在瘢痕部位出现湿疹.瘢痕发生湿疹时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1评分:0 ~5分8例占12.3%、6~10分20例占30.8%、11 ~15分37例占56.9%.诱发湿疹原因:单纯化学物质刺激因素(各种药物、消毒剂等)诱发28例占43.1%,单纯物理性刺激因素(机械摩擦、牵拉、温度等)诱发11例占16.9%,同时存在上述2种诱发因素的患者26例占40.0%;10例患者存在精神焦虑占15.4%.发生湿疹部位:单纯四肢25例占38.5%、单纯面颈部11例占16.9%、单纯躯干7例占10.8%,另外22例患者为多部位发生湿疹占33.8%。
瘢痕癌术后复发25例
陶宏军, 刘华, 骆小江, 谭加, 汪洋
2014, 30(5): 461-46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27
摘要:
烧伤后瘢痕癌近年来呈增多趋势,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笔者单位于199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25例烧伤后瘢痕癌术后复发患者,通过分析复发原因,探讨减少复发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瘢痕癌治愈率提供参考.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3 ~ 78岁.发病部位:头部7例、四肢13例、躯干3例、其他2例.病灶面积为3 cm ×2 cm~20 cm×12 cm.18例溃疡型、7例菜花型,无区域性淋巴结肿大或重要脏器肿瘤转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2例为鳞状上皮细胞癌、3例为基底细胞癌,按Broder鳞状细胞癌病理分级:Ⅰ级20例、Ⅱ级5例.从瘢痕形成至癌变时间为12 ~43年,病程9个月~27年.首次治疗后肿瘤的复发时间为6个月~9年,其中13例在外院治疗后因肿瘤复发转入我院。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15例下肢深度冻伤患者中的应用
孙伟晶, 陈向军, 王静, 姚兴伟, 薛晓蕾, 韩德志, 闫德雄
2014, 30(5): 463-46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5.028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方,由寒冷引起的组织损伤是冬季常见病,多见于野外作业、醉酒、迷路及精神失常者,严重的冻伤给人体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 SCTA)技术已成为临床普遍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在冻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鲜见报道.笔者将该技术应用于下肢深度冻伤救治中,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