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1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严重烧伤伤员的转运
彭毅志
2015, 31(4): 241-2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01
摘要:
并发症与危重烧伤救治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特重度烧伤患者肝功能损害及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情况分析
卞徽宁, 赖文, 郑少逸, 刘族安, 黄志锋, 孙传伟, 马亮华, 李汉华, 陈华德
2015, 31(4): 244-2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02
摘要:
目的 分析HBsAg阳性特重度烧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害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情况,为HBV感染特重度烧伤患者肝功能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04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54例HBsAg阳性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性别、入院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情况、入院时HBV DNA情况、治疗过程中是否并发脓毒症进行分类,统计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肝功能损害或者HBV再激活。对数据行χ2检验。 结果 (1)患者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达85.2%(46/54)。男性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例为35/38,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的11/16,χ2=4.867,P<0.05。26例入院时HBeAg阳性患者、34例入院时HBV DNA阳性患者、36例治疗过程中并发脓毒症患者均发生肝功能损害,比例显著高于入院时HBeAg阴性患者、入院时HBV DNA阴性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并发脓毒症患者的20/28、12/20、10/18,χ2值分别为11.801、18.384、20.574,P值均小于0.01。(2)患者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发生率为29.6%(16/54)。男性患者发生HBV再激活的比例为13/38,女性患者发生HBV再激活的比例为3/1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6,P>0.05)。入院时HBeAg阳性患者、入院时HBV DNA阳性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脓毒症患者发生HBV再激活的比例分别为13/26、16/34、15/36,显著高于入院时HBeAg阴性患者、入院时HBV DNA阴性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并发脓毒症患者的3/28、0/20、1/18,χ2值分别为9.979、18.615、5.873,P<0.05或P<0.01。 结论 入院时HBsAg、HBeAg、HBV DNA阳性及治疗过程中并发脓毒症的特重度烧伤患者极易发生肝功能损害,HBV再激活风险较高,治疗中应动态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变化,及时了解病毒再激活情况。
严重烧伤早期间歇性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防治脓毒症的临床研究
郭万里, 雷晋, 段鹏, 马晓明
2015, 31(4): 248-25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03
摘要: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间歇性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HP)防治脓毒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11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严重烧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血液净化组,各20例。常规治疗组根据患者伤情按严重烧伤救治原则进行常规治疗。血液净化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3、5、7 d分别行间歇性血液滤过联合HP治疗1次,每次6~8 h。伤后3、5、7、10、14 d,记录患者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尿素氮、肌酐,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IL–6、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采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血清LPS水平,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治疗过程中观察脓毒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 结果 (1)除伤后5 d外,血液净化组患者其余时相点体温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t值为1.87~2.97,P值均小于0.05)。伤后3~14 d,血液净化组患者心率均明显慢于常规治疗组(t值为1.78~3.59,P值均小于0.05)。除伤后3 d外,血液净化组患者其余时相点呼吸频率均明显慢于常规治疗组(t值为1.93~2.85,P值均小于0.05)。(2)伤后3~14 d,血液净化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尿素氮、肌酐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t值为1.78~4.23,P值均小于0.05)。(3)除伤后3 d外,血液净化组患者其余时相点IL–1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t值为1.97~4.16,P值均小于0.05)。除伤后7 d外,血液净化组患者其余时相点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t值为2.11~6.34,P值均小于0.05)。伤后3~14 d,血液净化组患者TNF–α、HMGB1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t值为1.98~5.29,P值均小于0.05)。(4)伤后3、5、7、10、14 d,血液净化组患者LPS、PCT水平分别为(0.23±0.07)、(0.27±0.09)、(0.22±0.06)、(0.20±0.08)、(0.15±0.07)EU/mL,(0.44±0.12)、(0.67±0.13)、(0.74±0.13)、(0.64±0.12)、(0.71±0.10)ng/mL,低于常规治疗组的(0.37±0.08)、(0.45±0.09)、(0.56±0.09)、(0.48±0.08)、(0.40±0.08)EU/mL,(0.74±0.11)、(1.16±0.12)、(1.40±0.13)、(1.55±0.15)、(1.49±0.14)ng/mL(t值为1.88~3.43,P值均小于0.05)。(5)血液净化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χ2=6.94,P<0.01)。 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应用间歇性血液滤过联合HP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生化指标和生命体征,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及LPS、PCT水平,从而减少脓毒症的发生。
统一创面手术方案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
汤文彬, 李孝建, 邓忠远, 张志, 张旭辉, 张涛, 钟晓旻, 陈宾, 刘昌玲
2015, 31(4): 254-25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04
摘要:
目的 探讨统一创面手术方案对大面积深Ⅱ~Ⅲ度(以下简称深度)烧伤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 方法 2007年7月–2012年11月,笔者单位收治137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按深度创面面积分类统一手术(统一方案组),其中小于51%TBSA者57例,分期行切削痂+自体网状皮移植;51%~80%TBSA者52例,分期行切削痂+自体网状皮和/或小皮片移植、切削痂+大张异体皮覆盖+去除异体皮后自体网状皮和/或小皮片移植;大于80%TBSA者28例,分期行切削痂+自体微粒皮移植+大张异体皮覆盖、切削痂+自体小皮片移植和/或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将笔者单位2002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120例未按统一手术方案治疗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设为对照组,除统一方案组的手术方法外,本组深度创面面积小于51%TBSA者(53例)主要行切削痂+自体小皮片移植,51%~80%TBSA者(40例)另行切削痂+自体微粒皮移植+大张异体皮覆盖、切削痂+大张异体皮嵌植自体邮票皮覆盖,大于80%TBSA者(27例)另行切削痂+大张异体皮嵌植自体邮票皮覆盖且未行统一方案组的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仅统一方案组患者四肢Ⅲ度创面切痂均在止血带下进行,躯干创面切削痂及取皮时均皮下注射含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正常皮肤与愈合后的浅度创面作为供皮区多次取皮。2组患者基础情况相似,在液体复苏、营养支持、抗感染及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方面相似。对比2组患者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及痊愈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与手术次数。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1)统一方案组深度创面面积小于51%TBSA患者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与对照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统一方案组深度创面面积小于51%TBSA痊愈患者手术次数为(2.4±0.9)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1.8)次(U=–5.085,P<0.001);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近(U=–1.480,P>0.05)。(2)统一方案组深度创面面积51%~80%TBSA患者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对照组则均为20.0%(8/4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统一方案组深度创面面积51%~80%TBSA痊愈患者手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3.0±1.0)次、(43±13)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2±2.3)次、(61±34)d(U值分别为–2.491、–2.186,P值均小于0.05)。(3)统一方案组深度创面面积大于80%TBSA患者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25.0%(7/28),与对照组相近[均为25.9%(7/27),P值均大于0.05]。统一方案组深度创面面积大于80%TBSA痊愈患者手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均与对照组相近(U值分别为–0.276、–0.369,P值均大于0.05)。 结论 采用统一创面手术方案,可以间接降低深度创面面积51%~80%TBSA烧伤患者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就此类痊愈患者而言,还可减少手术次数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递增法对烟雾吸入性损伤犬心肌缺血缺氧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罗杰, 郭光华, 朱峰, 付忠华, 廖新成, 刘名倬
2015, 31(4): 259-26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05
摘要:
目的 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呼气末正压递增法(IP)和单纯HFOV对烟雾吸入性损伤犬心肌缺血缺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12只健康雄性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FOV组和HFOV+IP组,每组6只。常规机械通气后将犬造成重度烟雾吸入性损伤,随后分别行相应通气治疗8 h。治疗结束后立即心脏采血收集血浆标本,检测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活性。之后处死犬,取部分心肌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每克心肌组织中TNF-α含量;取部分心肌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取部分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的缺氧情况;取部分心肌组织行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染色,检测肌动蛋白的定性及定量表达(数据以累积吸光度值表示)。对数据行t检验,对大鼠每克心肌组织中TNF-α含量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行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1)HFOV+IP组犬治疗8 h时血浆CK-MB和LDH1活性分别为(734±70)、(182±15)U/L,均明显低于HFOV组的(831±79)、(203±16)U/L, t值分别为2.25、2.35,P值均小于0.05。(2)与HFOV组的(0.060±0.018)μg比较,HFOV+IP组犬治疗8 h时每克心肌组织中TNF-α含量明显降低[(0.040±0.011)μg,t=2.32,P<0.05]。(3)与HFOV组的(33.4±2.2)%比较,HFOV+IP组犬治疗8 h时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28.2±3.4)%, t=3.15,P<0.05];每克心肌组织中TNF-α的含量与心肌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0.677,P<0.05)。(4)HE染色显示,2组犬心肌纤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波浪状排列,即有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其中HFOV+IP组的缺氧程度较轻。(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HFOV组比较,HFOV+IP组犬心肌纤维中肌动蛋白脱失程度较轻。HFOV+IP组犬治疗8 h时心肌组织肌动蛋白表达量为194.7±3.1,明显高于HFOV组的172.9±2.6,t=13.20,P<0.01。 结论 与单纯HFOV模式比较,HFOV联合IP可减轻犬心肌组织炎症反应,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缓解心肌缺血缺氧。
Meek植皮术修复儿童严重烧伤创面的效果
叶胜捷, 张文振, 陈如俊, 庞淑光, 方声教
2015, 31(4): 264-2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06
摘要:
目的 观察采用Meek植皮术修复儿童严重烧伤创面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51例严重烧伤患儿病历资料,根据患儿采用手术方式为Meek植皮术或邮票皮移植术分为Meek植皮组27例和邮票植皮组24例。统计分析2组患儿的供皮面积、每1%TBSA植皮所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7 d皮片成活率、治疗费用及植皮区瘢痕增生情况。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或t检验。 结果 Meek植皮组患儿供皮面积为(3.1±1.8)%TBSA,明显少于邮票植皮组的(9.3±2.0)%TBSA(t=7.985,P<0.05);每1%TBSA植皮所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50±0.25)min、(12±4)d,明显短于邮票植皮组的(6.70±0.51)min、(20±3)d(t值分别为6.032、7.031,P值均小于0.05);皮片成活率、治疗费用均明显高于邮票植皮组(t值分别为4.776、10.243,P值均小于0.05)。术后随访3~6个月,Meek植皮组患儿植皮区存在轻度瘢痕增生,但无水疱或破溃,创面瘢痕厚度均匀一致,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患儿生活不受影响。邮票植皮组患儿植皮区存在相对明显的瘢痕增生,有1例患儿出现水疱并破溃、关节活动度存在轻微受限,生活受到影响;其余患儿植皮区无水疱或破溃,瘢痕厚度均匀较一致,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结论 严重烧伤患儿采用Meek植皮术可解决邮票皮移植术皮源不足的问题,缩短手术时间,加快创面愈合,提高皮片成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下体液容量调控对严重烧伤患者术中组织氧合灌注的影响
陈熹, 张建忠
2015, 31(4): 267-27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07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联合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监测下体液容量调控,对严重烧伤患者术中组织氧合灌注的影响。 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Ⅱ~Ⅳ级的严重烧伤全身麻醉下行切削痂植皮术患者。根据当时的监测方法,2013年9月以前收治的25例患者术中根据ScvO2进行容量调控(单一调控组),当ScvO2≤0.70时,静脉滴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输液内容及液体量下同);如同时存在血细胞比容小于0.30,输含悬浮红细胞400 mL+新鲜冰冻血浆200 mL成分血(输血时机及血量下同)。2013年9月及以后收治的25例患者术中根据ScvO2与Pcv–aCO2进行容量调控(联合调控组),按照单一调控组方法维持ScvO2>0.70,在此基础上,当Pcv–aCO2>5 mmHg(1 mmHg=0.133 kPa)时,同前输液、输血。记录患者麻醉诱导成功时及手术1、2、3、4 h与术后2 h的乳酸水平、ScvO2、Pcv–aCO2及尿量,手术4 h氧合指数及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对数据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单一调控组患者手术3、4 h及术后2 h乳酸水平显著高于联合调控组(t值为2.580~4.570,P值均小于0.05),前组除手术1 h及后组除手术1、2 h外,2组其余时相点乳酸水平显著高于组内麻醉诱导成功时(t值为2.166~11.467,P<0.05或P<0.01)。单一调控组患者手术3、4 h及术后2 h时ScvO2分别为0.77±0.06、0.78±0.05、0.77±0.06,显著低于联合调控组的0.79±0.06、0.79±0.06、0.78±0.05(t值为–2.179~–2.080,P值均小于0.05)。与组内麻醉诱导成功时比较,单一调控组患者手术1、3 h与术后2 h及联合调控组患者手术3 h与术后2 h时ScvO2明显改变(t值为–8.623~2.398,P值均小于0.05)。单一调控组患者手术4 h、术后2 h时Pcv–aCO2分别为(5.0±1.8)、(6.6±2.0)mmHg,显著高于联合调控组的(3.8±1.0)、(3.6±1.2)mmHg(t值分别为2.160、5.804,P值均小于0.05)。与组内麻醉诱导成功时比较,仅单一调控组患者手术3、4 h与术后2 h时Pcv–aCO2明显增高(t值为2.080~11.063,P<0.05或P<0.01)。单一调控组患者手术4 h及术后2 h尿量显著低于联合调控组(t值分别为–4.810、–9.287,P<0.05或P<0.01)。与组内麻醉诱导成功时比较,单一调控组患者尿量除手术3 h外其余各时相点显著减少(t值为–11.796~–2.112,P<0.05或P<0.01),联合调控组患者尿量仅手术1、2 h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3.209、–10.694,P<0.05或P<0.01)。单一调控组患者手术4 h氧合指数、术中输液量显著低于联合调控组(t值分别为–4.713、–2.829,P值均小于0.05),2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相近(t值分别为1.426、0.879,P值均大于0.05)。 结论 与单独监测ScvO2进行容量调控相比,Pcv–aCO2联合ScvO2监测下的容量调控可维持严重烧伤患者切削痂植皮手术中氧动力学稳定,更有利于保证充足的组织氧合灌注。
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在烧伤合并肺挫伤兔复苏治疗中的作用
李钢, 李小兵, 刘子健, 刘光晶, 樊军, 李莹
2015, 31(4): 270-2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08
摘要:
目的 观察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烧伤合并肺挫伤兔早期复苏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将20只新西兰白兔制成烧伤合并肺挫伤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S组和对照组,各10只。伤后即刻,PS组兔通过仰卧、左侧卧和右侧卧3种体位经气管套管侧口,均匀注入浓度为12 mg/mL的PS(100 mg/kg),对照组兔同前注入与PS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伤前、伤后即刻及伤后4、12、24、48 h,血气分析仪测定2组兔PaO2和PaCO2,ELISA法测定血清、肺泡灌洗液中TNF–α和IL–6浓度。伤后48 h处死兔,行肺组织大体和病理学观察。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1)伤后4、12、24、48 h,PS组兔PaO2分别为(62±9)、(67±8)、(70±7)、(85±9)mmHg(1 mm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59±4)、(59±7)、(63±12)mmHg(t值为2.44~5.12,P<0.05或P<0.01);PaCO2分别为(38±6)、(38±5)、(35±8)、(32±7)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9)、(45±7)、(43±8)、(40±6)mmHg(t值为2.12~4.63,P<0.05或P<0.01)。(2)伤后4、12、24、48 h,PS组兔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TNF–α和IL–6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为8.12~18.31,P值均小于0.01)。(3)伤后48 h,对照组兔肺组织大体肿胀明显,有大量血液渗出;PS组兔肺组织肿胀较对照组减轻,有少许血液或仅有水肿液渗出。HE染色显示,对照组兔肺泡结构破坏明显,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PS组兔较对照组肺泡结构改善明显,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结论 PS在烧伤合并肺挫伤兔休克期复苏过程中,对提高氧合及血氧分压,改善肺的通换气方面有意义,对肺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
黄芪多糖对严重烫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黄能, 詹剑华, 罗锦花, 钟林
2015, 31(4): 274-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09
摘要: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对严重烫伤大鼠血清中IL–1、IL–6、IL–8、TNF–α和IL–10的影响。 方法 取12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烫伤组和烫伤+黄芪多糖组,每组40只。假伤组模拟致伤,其余2组大鼠背部造成30%TBSAⅢ度烫伤。自伤后2 h起,假伤组、烫伤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烫伤+黄芪多糖组每日腹腔注射25 mg/mL黄芪多糖溶液2 mL。伤后1、3、7、14 d,每组各取10只大鼠收集腹主动脉血,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IL–6、IL–8、TNF–α和IL–10含量。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SNK检验。 结果 (1)除烫伤+黄芪多糖组伤后14 d(P值均大于0.05)外,烫伤组与烫伤+黄芪多糖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清IL–1、IL–6、IL–8、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假伤组(P值均小于0.05)。烫伤+黄芪多糖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清IL–1、IL–6、IL–8、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烫伤组(P值均小于0.05)。(2)烫伤组、烫伤+黄芪多糖组大鼠伤后1、3、7 d血清IL–10含量均明显高于假伤组(P值均小于0.05),至伤后14 d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烫伤+黄芪多糖组大鼠伤后1、3 d血清IL–10含量均明显高于烫伤组(P值均小于0.05),伤后7 d明显低于烫伤组(P<0.05),至伤后14 d无明显差异(P>0.05)。(3)烫伤组大鼠伤后IL–1、IL–6、IL–8、TNF–α、IL–10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烫伤+黄芪多糖组大鼠伤后IL–10先升高后降低,IL–1、IL–6、IL–8、TNF–α均呈持续降低的趋势。前组伤后14 d前述指标依次分别为(102.0±3.4)、(190.2±6.4)、(180.2±2.4)、(100±7)、(24.4±2.3)pg/mL,后组分别为(15.4±3.6)、(17.8±4.2)、(15.4±2.3)、(28±6)、(30.5±4.2)pg/mL。 结论 黄芪多糖可减少严重烫伤大鼠早期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TNF–α的产生,普遍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对烧伤早期炎症因子的无序释放有调控作用。
烧伤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四例
崔永珍, 孙志刚, 邱广伟, 王娟, 范宝玉
2015, 31(4): 277-27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10
摘要:
严重烧伤急救中双人护理流程的设计与应用
吴巍巍, 郭放, 李聪, 徐晓川, 张芜茗, 李虹彦
2015, 31(4): 278-2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11
摘要:
科技快讯
严重炎症反应和感染中血红素结合蛋白的作用
杨子晨, 彭毅志(审校者)
2015, 31(4): 247-2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101
摘要:
急性烟雾吸入羊早期肺 18F–脱氧葡萄糖的摄取与通气–灌注不协调
冯胜娟, 贾赤宇(审校者)
2015, 31(4): 266-2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103
摘要: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烧伤患者体内黏菌素药代动力学情况
杨子晨, 彭毅志(审校者)
2015, 31(4): 279-2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102
摘要:
论著
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策略
冯少清, 苏薇洁, 喜雯婧, 闵沛如, 濮哲铭, 张艳, 章一新
2015, 31(4): 280-2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12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策略。 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65例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按颈部下唇唇红缘–颌上区、颌下区、颈前区3个解剖学亚单位的不同要求,对颈部挛缩瘢痕进行相应松解,后行颈阔肌松解术,部分颏部发育短小患者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依据覆盖颈部创面的皮肤组织与创周皮肤组织的色泽、质地、厚度等尽可能接近的相似性原则,除学龄前患儿行皮片移植外,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局部皮瓣、邻位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创面。 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瘢痕松解及颈阔肌松解术;9例患者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32例患者采用局部扩张皮瓣,7例患者采用邻位皮瓣,11例患者采用游离皮瓣,15例患者采用皮片。术后所有皮片、皮瓣均成活,所有患者术后颈部活动良好,重建后的颏颈角角度为90~120°。随访6~24个月,6例植皮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皮片挛缩,采用皮瓣修复的患者均未见挛缩现象。 结论 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以颏颈角重建为重点,依据亚单位原则松解挛缩瘢痕,依据相似性原则修复创面,优先采用皮瓣移植术,次选植皮术,可取得较佳修复效果。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肽对该菌黏附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欧阳净, 熊丽蓉, 冯伟, 孙凤军, 陈勇川
2015, 31(4): 285-2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13
摘要:
目的 研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肽(简称抑制肽)对表皮葡萄球菌早期黏附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采用多肽合成仪合成抑制肽,其纯度为96.8%、相对分子质量为874.4。(1)采用终浓度为1~256 μg/mL的抑制肽培养表皮葡萄球菌ATCC 35984(下同)菌液,不含菌液的M-H肉汤为空白对照,观察抑制肽对该菌的MIC(样本数为3)。(2)采用含终浓度为16、32、64、128、256 μg/mL抑制肽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培养液培养表皮葡萄球菌菌液(设为相应浓度抑制肽组),以TSB培养基培养前述菌液作为阴性对照组,从培养即刻起每小时观察该菌的生长情况(结果以吸光度值表示),绘制该菌培养24 h内的生长曲线(每组各时相点样本数为3)。(3)采用含终浓度为16、32、64、128、256 μg/mL抑制肽的TSB培养液培养表皮葡萄球菌菌液(设为相应浓度抑制肽组),以TSB培养基培养前述菌液作为阴性对照组,培养4 h检测该菌黏附情况,培养20 h检测该菌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结果均以吸光度值表示,样本数均为10)。(4)采用含128 μg/mL抑制肽的TSB培养液培养表皮葡萄球菌菌液(设为128 μg/mL抑制肽组),以TSB培养基培养前述菌液作为阴性对照组,培养24 h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该菌的黏附与生物膜形成情况(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Dunnett T3检验。 结果 (1)抑制肽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大于256 μg/mL。(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各浓度抑制肽组表皮葡萄球菌培养24 h内的生长曲线无明显变化。(3)256、128、64、32 μg/mL抑制肽组培养4 h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情况分别为0.20±0.04、0.27±0.03、0.35±0.04、0.40±0.04,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0.53±0.10,P<0.05或P<0.01);16 μg/mL抑制肽组培养4 h该菌的黏附情况(0.47±0.09)与阴性对照组相近(P>0.05)。256、128、64 μg/mL抑制肽组培养20 h的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分别为0.49±0.10、0.68±0.06、0.93±0.13,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1.21±0.18,P<0.05或P<0.01);32、16 μg/mL抑制肽组培养20 h该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分别为1.18±0.22、1.15±0.26,与阴性对照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4)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培养24 h后阴性对照组黏附的表皮葡萄球菌较多,形成的生物膜结构致密;128 μg/mL抑制肽组黏附的表皮葡萄球菌较少,形成的生物膜结构较为疏松。 结论 抑制肽能显著抑制表皮葡萄球菌早期黏附及生物膜形成,但其结构需要进一步修饰。
短篇论著
慢性难愈合创面病原微生物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吕大伦, 徐姝娟, 丁伟, 王合丽, 张炜, 李子虎, 王帅
2015, 31(4): 290-29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14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难愈合创面病原微生物分布及其耐药性。 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集笔者单位收治的145例慢性难愈合创面住院患者的创面分泌物标本,常规分离病原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等22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WHONET 5.5统计软件分析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分布情况,以及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对2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结果 共检出246株病原菌,36种菌种。菌株中革兰阳性菌68株,占27.6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65株,占67.07%,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摩氏摩根菌为主;真菌13株,占5.28%。主要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普遍较高,为50.00%~90.91%。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唑和米诺环素耐药率普遍较高,为67.39%~97.83%;鲍氏不动杆菌除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外,对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为54.29%~100.00%;大肠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对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为46.43%~89.29%;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唑、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对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为40.00%~80.00%;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99%、100.00%;奇异变形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较高,为42.86%~71.43%;摩氏摩根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曲南耐药率较高,为50.00%~100.00%。 结论 慢性难愈合创面病原菌种类繁多,广泛耐药,检出革兰阴性杆菌多于革兰阳性球菌。
大鼠小面积浅Ⅱ度烫伤创面早期外用壳聚糖成膜后冷疗镇痛效果观察
黄惠民, 鲍同柱, 卢丽艳, 赵龙桃, 王甲汉
2015, 31(4): 293-29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15
摘要:
目的 观察大鼠小面积浅Ⅱ度烫伤创面早期外用壳聚糖成膜+冷疗后,其疼痛强度和血清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 方法 将75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喷膜组、冷疗组和喷膜+冷疗组,每组15只。假伤组大鼠模拟致伤,后4组大鼠右后腿造成4%TBSA浅Ⅱ度烫伤。伤后即刻,假伤组和单纯烫伤组大鼠不行处理,喷膜组大鼠创面外喷壳聚糖喷剂,冷疗组大鼠创面于15 ℃冷水中浸浴30 min,喷膜+冷疗组大鼠创面外喷壳聚糖喷剂成膜后于15 ℃冷水中浸浴30 min。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及持续时间并进行疼痛行为学评分。伤后1.0、1.5、2.5 h,各组分别取5只大鼠,根据疼痛行为学评分和持续时间计算其疼痛强度,收集动静脉混合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β–内啡肽含量。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SNK检验。 结果 假伤组大鼠各时相点疼痛强度和血清β–内啡肽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余4组(P值均小于0.05)。喷膜组、冷疗组、喷膜+冷疗组大鼠各时相点疼痛强度和血清β–内啡肽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纯烫伤组(P值均小于0.05)。喷膜+冷疗组大鼠伤后1.0 h疼痛强度和血清β–内啡肽含量分别为1.8±0.5和(554±236)pg/mL,后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喷膜组和冷疗组(P值均小于0.05)。 结论 大鼠小面积浅Ⅱ度烫伤创面早期外用壳聚糖成膜+冷疗后,其疼痛强度和血清β–内啡肽含量明显降低,该疗法的镇痛效果优于单一使用壳聚糖成膜治疗或冷疗。
冷疗对小儿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影响
陈卡娜, 杨明忠, 钟丽军, 徐琴, 狄建华
2015, 31(4): 295-2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16
摘要:
目的 研究伤后数小时内行不同方法冷疗对小儿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影响。 方法 笔者单位2011年5月–2014年8月收治240例1~2岁1%~4%TBSA深Ⅱ度烧伤患儿,其中不超过伤后30 min、伤后大于30 min且小于或等于1 h、伤后大于1 h且小于或等于2 h、伤后大于2 h且小于或等于3 h入院者各60例,分别设为伤后30 min组及伤后1、2、3 h组。根据家属意愿和患儿接受程度,每组患儿采用3种方法处理创面,各20例。(1)常规治疗:常规清洗创面,外涂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后以无菌敷料包扎。(2)自来水冲洗:以流动自来水冲洗创面20 min后常规治疗。(3)冰袋冷敷:常规治疗后以冰袋间接冷敷20 min。观察各组患儿入院次日较入院当日创面转红情况,记录各组患儿住院时间,观察各组患儿出院后2周创面瘢痕形成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Cochran–Mantel–Haensel χ2检验、秩和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Bonferroni检验。 结果 (1)各组内行自来水冲洗与冰袋冷敷患儿创面转红情况均明显好于行常规治疗者(H值为12.0~65.0,P值均小于0.01),行自来水冲洗与行冰袋冷敷者创面转红情况相近(H值为150.0~170.0,P值均大于0.05)。(2)各组内行各种处理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行自来水冲洗、冰袋冷敷、常规治疗患儿住院时间依次延长,其中伤后3 h组分别为(6.9±1.0)、(7.6±1.0)、(14.5±1.7)d。(3)各组内行自来水冲洗与冰袋冷敷患儿创面瘢痕形成情况均明显好于行常规治疗者(H值为24.0~58.5,P值均小于0.01),行自来水冲洗与行冰袋冷敷者创面瘢痕形成情况相近(H值均为170.0,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小儿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后3 h内行流动自来水冲洗或间接冰敷均有助于创面修复及预后,尤以自来水冲洗为佳。
组织瓣修复下肢深度创面的效果及功能康复分析
王春华, 方林森, 余又新, 胡德林, 徐庆连
2015, 31(4): 297-30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17
摘要:
目的 观察下肢深度创面的组织瓣修复效果及功能康复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4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不同原因导致的下肢深度创面患者50例,共57个创面,扩创后创面面积1 cm×1 cm~29 cm×14 cm,且均有不同程度深部组织外露。采用14个内踝上胫后动脉穿支皮瓣、4个隐动脉皮瓣、3个外踝上腓动脉穿支皮瓣、10个腓浅动脉穿支皮瓣、3个足背动脉皮瓣、1个胫骨前肌肌皮瓣、1个腓肠肌肌皮瓣、1个阔筋膜张肌肌皮瓣、5个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个筋膜皮瓣、10个局部旋转皮瓣修复,皮瓣面积1.5 cm×1.5 cm~30.0 cm×15.0 cm。术后进行相应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手术治疗前(简称治疗前)及康复治疗后(简称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治疗前后下肢关节功能评分,根据患者年龄、创面有无感染及关节是否开放,分别比较青年(44岁及以下)患者创面与中老年(45岁及以上)患者创面、感染创面与非感染创面、关节开放创面与非关节开放创面的愈合情况、愈合时间和下肢关节功能评分优良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χ2检验。 结果 本组57个皮瓣中54个完全成活,成活率达94.7%。本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背曲跖曲活动度、足内收外展活动度、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70±5)、(57±6)、(104±17)°,明显高于治疗前的(53±10)、(39±7)、(66±15)°(t值分别为8.70、11.77、12.74,P值均小于0.01)。本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差异明显(χ2=43.72,P<0.01)。本组10例中老年患者17个创面与40例青年患者40个创面的愈合情况差异不明显(χ2=0.01,P>0.05),愈合时间差异不明显(F=0.83,P>0.05),下肢关节功能评分优良情况差异不明显(χ2=0.01,P>0.05)。本组30个感染创面与27个非感染创面的愈合情况差异不明显(χ2=1.55,P>0.05),愈合时间差异明显(F=23.13,P<0.05),下肢关节功能评分优良情况差异不明显(χ2=0.02,P>0.05)。本组21个关节开放创面与36个非关节开放创面的愈合情况差异明显(χ2=4.25,P<0.05),愈合时间差异明显(F=10.22,P<0.05),下肢关节功能评分优良情况差异不明显(χ2=1.31,P>0.05)。 结论 下肢深度创面应用不同组织瓣修复临床效果可靠,功能恢复较佳,感染、关节是否开放及年龄并非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决定因素。
成批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金少华, 李传吉, 张龙, 邓兴旺, 齐旭辉, 梁根秀, 黄涛
2015, 31(4): 300-3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18
摘要:
目的 分析成批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将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16例成批烧伤患者与同期361例非成批烧伤患者分别设为成批组与非成批组。2组患者共收集1 571份临床标本,常规分离病原菌,用Sensititre细菌真菌鉴定板条和荧光法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用Sensititre药敏板检测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2组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和标本来源分布情况,检出率居前3位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居前3位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各年度分布情况,各年度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情况。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 成批组282例患者感染病原菌,感染率为89.24%,显著高于非成批组的54.57%(197例),χ2=8.204,P<0.05。2组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40株,其中成批组351株(54.84%),显著多于非成批组的289株(45.16%),χ2=6.215,P<0.05。病原菌标本来源中,成批组患者创面分泌物240株、痰液41株、血液36株、导管尖端附着物34株,与非成批组对应的221、29、21、18株相近(χ2=1.248,P>0.05)。成批组和非成批组患者分别检出革兰阳性球菌213、161株,占60.68%、55.71%;革兰阴性杆菌129、120株,占36.75%、41.52%;真菌9、8株,占2.56%、2.77%。2组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前3位依次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前3位,成批组依次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粘质沙雷菌,非成批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前述主要细菌检出率均表现出上升趋势。7年间,2组患者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替唑、头孢哌酮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对万古霉素耐药率由0上升至10.00%以上,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001~2.900,P值均大于0.05);2组患者检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他唑巴坦耐药率亦呈上升趋势,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001~3.125,P值均大于0.05)。2组患者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抗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情况相近(χ2值分别为1.311、1.425,P值均大于0.05)。 结论 成批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率与检出病原菌株数较非成批烧伤患者明显增加,但2类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平时病原菌筛查和耐药情况监测,对成批烧伤选用抗菌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血清降钙素原与烧伤脓毒症患者血细菌培养类别的关系
沈江涌, 马强, 杨智斌
2015, 31(4): 304-3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19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与烧伤脓毒症患者血细菌培养类别的关系。 方法 笔者单位2010年9月–2014年3月收治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且血细菌培养阳性患者71例,根据血细菌培养结果及革兰染色法鉴别情况分为革兰阳性菌组38例和革兰阴性菌组33例。统计2组患者烧伤脓毒症确诊时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钠水平及免疫层析技术快速半定量法测定的PCT水平。对数据行χ2检验和t检验。 结果 2组患者脓毒症确诊时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水平均相近(t值为–0.273~1.443,P值均大于0.05)。革兰阳性菌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钠水平分别为(242±11)×109/L、(134±6)mmol/L,分别显著高于、低于革兰阴性菌组的(176±9)×109/L、(137±8)mmol/L,t值分别为3.406、–2.139,P<0.05或P<0.01。革兰阳性菌组患者中27例PCT<0.5 ng/mL、11例PCT≥0.5 ng/mL,与革兰阴性菌组的5例PCT<0.5 ng/mL、28例PCT≥0.5 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0,P<0.05)。 结论 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清PCT<0.5 ng/mL时血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可能性大,PCT≥0.5 ng/mL时血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可能性大。
经验交流
小指尺侧固有动脉皮瓣修复小指瘢痕挛缩屈曲畸形八例
金文虎, 孙广峰, 魏在荣, 王达利, 聂开瑜, 祁建平, 张子阳
2015, 31(4): 306-3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20
摘要: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22例
唐修俊, 魏在荣, 王波, 王达利, 孙广峰, 邓呈亮, 吴必华
2015, 31(4): 308-3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21
摘要:
游离背阔肌肌瓣结合中厚皮移植修复大面积全层头皮缺损九例
肖海涛, 王怀胜, 刘晓雪, 许学文, 陈俊杰, 庞梦茹, 岑瑛
2015, 31(4): 310-31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22
摘要:
讲座
烧伤患者的影像资料管理
韩军涛, 谢松涛, 计鹏, 胡大海
2015, 31(4): 312-3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23
摘要:
综述
体外冲击波疗法促进创面愈合机制研究进展
赵景春, 薛岩, 于家傲, 石凯, 咸春静, 周鑫
2015, 31(4): 315-31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24
摘要:
学术信息
第十二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谢秋红, 戴竟, 王珅, 王旭
2015, 31(4): 318-31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25
摘要:
2015年《中华烧伤杂志》编委工作会纪要
戴竟, 谢秋红, 王珅, 王旭
2015, 31(4): 320-32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2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