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1卷  第6期

专家论坛
重视特殊损伤的治疗与探索
张国安
2015, 31(6): 401-4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01
摘要:
专家述评
特殊损伤救治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李宗瑜, 刘锐, 毛烨
2015, 31(6): 404-4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02
摘要:
特殊损伤
改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头颅电击伤毁损性创面早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雷晋, 侯春胜, 段鹏, 郝振明, 翟彦斌, 孟艳斌
2015, 31(6): 406-40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03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改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头颅电击伤毁损性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9年4月—2014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21例高压电击伤致头皮软组织部分缺如伴颅骨外露及不同程度坏死患者,创面面积7 cm×5 cm~15 cm×13 cm。行尽早清创,坏死颅骨原位保留并覆盖猪ADM及含银敷料。针对清创后残存软组织,入院后3 d开始适时行分泌物细菌培养,针对性外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移植自体刃厚皮。伤后2~3周待植皮成活,行改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于距植皮外缘2 cm正常头皮处做弓状切口,阶梯状分层剥离形成囊腔,置入扩张器后注射壶外置,充放气舒展扩张器,分层缝合切口,延长扩张间隙持续负压引流时间,按扩张器容积的2~3倍超量注水扩张。扩张皮瓣制备完成后,将其旋转推进修复创面。 结果 清创后1周内,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检出4种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表皮葡萄球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5例、鲍氏不动杆菌3例。共埋置26个扩张器,扩张期间未见扩张部位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或扩张器破裂渗漏。伤后2~3个月完成扩张皮瓣移植、创面修复。4个扩张皮瓣转移后,缝合处部分糜烂,经换药愈合;2个扩张皮瓣术后1个月左右出现缝合处点状破溃,自行排除少量游离死骨后愈合;其他皮瓣均存活良好。术后随访3~12个月,术区外观及毛发生长良好。 结论 针对头颅电击伤毁损性创面,采用改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能达到早期一次性创面覆盖及无秃发形成的美容修复效果。
东北地区568例冻伤患者的救治及截肢情况分析
苏海涛, 李宗瑜, 李宜姝, 朱应来, 赵洪伟, 阚侃, 吕茁
2015, 31(6): 410-4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04
摘要:
目的 了解冻伤患者的治疗要点及截肢情况,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568例冻伤住院患者。(1)对于伤后1周内入院者,伤后7 d内采用42 ℃中药液浸泡(每日2次,每次30 min)结合红外线或红光照射冻伤部位(每日3次,每次40 min),其间同时行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抗感染治疗;之后仅应用红外线或红光照射冻伤部位。超过伤后1周入院者,仅用红外线或红光照射冻伤部位,若创周出现炎症表现则行抗感染治疗。本组5例冻僵患者入院后除行上述处理外,还行补液复苏。(2)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行创面处理。264例患者的浅Ⅱ、深Ⅱ度创面行常规换药处理;79例患者的Ⅲ度创面常规换药处理后行暴露治疗,其中肉芽创面移植自体大腿刃厚皮修复;225例患者的Ⅳ度创面行清创、暴露治疗后,于伤后3~4周行截肢术,其中4例跟骨外露创面移植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覆盖。统计浅Ⅱ度及深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Ⅲ度创面植皮成活率及Ⅳ度足跟创面移植皮瓣成活率;统计冻伤发生于12月、1月、2月及其他月份的患者截肢率,入院时间小于伤后1 d、伤后1~3 d、大于伤后3 d且小于或等于伤后5 d及超过伤后5 d的患者截肢率,因醉酒、精神障碍、防护不周、迷路、车祸等外伤所致冻伤患者的截肢率,院前行室温自然复温、雪搓、棉被包裹、温水浸泡处理后的患者截肢率。对部分数据行χ2检验。 结果 568例冻伤患者均治愈。浅Ⅱ、深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0、23 d。Ⅲ度创面植皮成活率约95%,Ⅳ度足跟创面移植皮瓣的成活率为100%。患者中,冻伤发生于12月、1月的截肢率分别为47.46%(84/177)、42.56%(103/242),均明显高于冻伤发生于2月及其他月份的截肢率[分别为29.55%(26/88)、13.11%(8/61),χ2值为42.595~220.900,P值均小于0.01]。小于伤后1 d入院患者的截肢率为32.06%(84/262),明显低于伤后1~3 d、大于伤后3 d且小于或等于伤后5 d及超过伤后5 d入院患者的截肢率[分别为40.48%(68/168)、49.02%(50/102)、52.78%(19/36),χ2值为107.284~165.350,P值均小于0.01]。患者中因醉酒、精神障碍及车祸等外伤导致的截肢率分别为42.06%(106/252)、43.48%(60/138)和53.12%(17/32),明显高于防护不周及迷路所致截肢率[分别为27.45%(28/102)、22.73%(10/44),χ2值为187.260~209.738,P值均小于0.01]。患者中院前采用室温自然复温、雪搓和棉被包裹处理冻伤创面的截肢率分别为44.29%(62/140)、48.28%(84/174)和35.38%(46/130),明显高于用温水浸泡处理冻伤创面的截肢率[23.39%(29/124),χ2值为97.364~136.189,P值均小于0.01]。 结论 冻伤后及早就诊治疗、早期正确复温、恰当的创面处理是降低患者截肢率的关键,对于冻伤高发时间段(12月及1月)和高危人群(精神障碍患者、酗酒者)的防护应予以高度重视。
早期血液净化治疗苯酚烧伤并发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观察
冯世海, 刘群, 马伟, 贾享成, 谢宇钢
2015, 31(6): 416-42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05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血液净化治疗苯酚烧伤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5例苯酚烧伤并发AKI患者。伤后24 h内,快速补液扩容;积极处理创面;采用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疗法(CVVH)治疗2~3 h,停用HP,持续CVVH治疗16~21 h。HP+CVVH治疗2、3次后停用HP,继续行CVVH治疗12~22 d。伤后1、3、5、7、14、21 d,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尿素氮、肌酐、ALT、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记录液体总入量、尿量、超滤量、液体总出量;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TNF-α浓度。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 结果 (1)伤后1 d,患者尿素氮、肌酐分别为(9.0±3.2)mmol/L、(115±24)μmol/L,较正常值(分别为2.9~8.2 mmol/L、45~104 μmol/L)明显升高。伤后3、5、7、21 d,患者尿素氮分别为(12.5±4.1)、(11.2±5.6)、(8.7±2.3)、(6.4±3.9)mmol/L,与伤后1 d接近(t值分别为1.53、0.76、0.17、1.17,P值均大于0.05);伤后14 d,患者尿素氮为(15.8±3.3)mmol/L,明显高于伤后1 d(t=3.29,P=0.023)。伤后3、5、7、14 d,患者肌酐分别为(248±67)、(224±87)、(276±59)、(307±77)μmol/L,明显高于伤后1 d(t值分别为4.17、2.70、5.65、5.32,P值均小于0.01);伤后21 d,患者肌酐为(78±28)μmol/L,明显低于伤后1 d(t=2.23,P=0.041)。患者ALT、AST、TBIL、DBIL伤后1 d开始较正常值升高,伤后3、5、7、14 d均高于正常值,伤后21 d与正常值接近。(2)伤后1、3、5、7、14、21 d,患者能够保持液体总入量与液体总出量比为1∶1~2∶1;伤后1、3、5、7、14 d,患者尿量虽有波动,但仍小于400 mL/d,超滤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伤后21 d,患者尿量增加,超滤量降低。(3)伤后1 d,患者血清IL-6、TNF-α浓度升高,IL-10浓度下降;伤后3、5、7 d,患者血清IL-6、TNF-α浓度下降,IL-10浓度升高;伤后14 d,患者血清IL-6、TNF-α浓度又有所升高,但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值,IL-10浓度下降,但数值仍高于伤后1 d;伤后21 d,患者血清IL-6、TNF-α浓度明显下降,IL-10浓度明显上升。(4)伤后21~28 d创面愈合;患者均治愈,伤后28~45 d出院。随访6个月~3年,患者无慢性中毒症状,肝、肾功能基本恢复。 结论 早期血液净化治疗是救治苯酚烧伤并发AKI患者的有效手段,可为创面的修复及肾功能恢复提供保障。
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颈部放射性溃疡
宁方刚, 覃凤均, 陈欣, 张国安
2015, 31(6): 421-42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06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同侧下斜方肌肌皮瓣转移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性治疗导致的颈部溃疡的疗效。 方法 2010年3月—2015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性治疗导致的颈部溃疡患者,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疼痛。清创前创面面积为6 cm×4 cm~10 cm×6 cm,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 cm×5 cm~16 cm×10 cm。创面彻底清创后采用同侧下斜方肌肌皮瓣转移修复,肌皮瓣面积为10 cm×7 cm~20 cm×13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背部中厚皮修复。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起创面疼痛明显缓解。5例患者伤口愈合;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有直径约1 cm浅表皮肤坏死,经保守换药治愈。随访3~18个月,溃疡均无复发,肌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愈合良好。 结论 在彻底清创基础上,以同侧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性治疗导致的颈部溃疡是可行的选择。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器外露及胸壁皮肤溃疡的修复
谢波, 廖选, 卢金强, 李升红, 刘宏伟, 肖丽玲, 程飚
2015, 31(6): 424-42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07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器外露及胸壁皮肤溃疡的修复方法。 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20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器外露及胸壁皮肤溃疡患者,其中单纯起搏器导丝外露9例,起搏器导丝和电池和/或除颤器外露11例。单纯导丝外露溃疡创面清创后将导丝移位至未受溃疡累及的区域深埋固定;起搏器导丝和电池和/或除颤器外露溃疡创面清创后将起搏器导丝移位至未受溃疡累及的区域深埋固定,并经皮下隧道引至乳腺后间隙,起搏器电池或除颤器置入胸大肌下或乳腺后间隙。溃疡创面直接缝合或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 结果 16例患者经1次手术修复后溃疡创面愈合;2例患者经2次手术修复后创面愈合;2例患者虽经2次手术修复,溃疡创面仍未愈合,后取出起搏器并于健康组织下放置新起搏器,原创面行局部清创缝合,溃疡愈合。患者随访6个月~4年,未见溃疡复发。 结论 根据起搏器外露程度及皮肤溃疡情况,可采用清创后将起搏器移位至健康组织深埋,溃疡创面直接缝合或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疗效较好。
化学烧伤合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诊治
张元海, 倪良方, 张建芬, 叶春江, 何小莺
2015, 31(6): 427-4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08
摘要:
目的 总结化学烧伤合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的诊治经验。 方法 选取1997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7例化学烧伤合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入院后静脉滴注维生素C、地塞米松,持续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态检测高铁血红蛋白(MetHb)和PaO2、SaO2,严重发绀者静脉注射亚甲蓝。5例患者急诊行切削痂手术,创面用冻存猪皮覆盖;另2例患者因漏诊、误诊未急诊行切削痂术,创面用磺胺嘧啶银乳膏包扎换药。5例急诊手术的患者术前MetHb占Hb总量的百分比、SpO2、SaO2及PaO2分别为(22.2±7.5)%、0.854±0.039、0.988±0.004、(139±12)mmHg(1 mmHg=0.133 kPa)。 结果 7例患者均治愈。5例急诊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绀症状明显减轻;术后第2天MetHb百分比、SpO2、SaO2及PaO2分别为(3.7±1.2)%、0.968±0.010、0.982±0.011、(106±9)mmHg;1例创面移植自体皮,其余4例创面经换药治疗愈合。2例未能早期行切削痂手术者,皮肤发绀持续到伤后8~12 d,并继发严重溶血;其中1例伤后14 d创面移植自体皮后愈合;另1例继发肝肾功能损害给予对症处理,创面经换药治疗愈合。 结论 化学烧伤合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容易漏诊误诊,急诊手术去除创面内的化学物质,阻断其经创面持续吸收,是治疗的关键措施。
高压电烧伤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致腋静脉大出血一例
刘建云, 刘军
2015, 31(6): 430-43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09
摘要:
双下肢混合酸烧伤一例
倪良方, 王新刚, 张元海, 叶春江, 韩春茂
2015, 31(6): 432-43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10
摘要:
结核性创面三维重建方法的临床探索
程琳, 王瑞晨, 贾赤宇
2015, 31(6): 434-4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11
摘要:
结核性创面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陈领, 贾赤宇
2015, 31(6): 436-43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12
摘要:
科技快讯
关于氢氟酸的治疗策略现状和前景
张国安(审校者)
2015, 31(6): 415-4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101
摘要:
最合适的化学烧伤创面清洗方法回顾分析
张国安(审校者)
2015, 31(6): 415-4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103
摘要:
儿童化学烧伤的病因与预防
张国安(审校者)
2015, 31(6): 415-4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102
摘要:
论著
外源性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压疮深部组织损伤后肌肉修复的作用
谢浩煌, 张宏宇, 毛挺挺, 王晓慧, 潘莹莹, 肖健, 姜丽萍
2015, 31(6): 439-4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13
摘要: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重组人bEGF(rhbFGF)对大鼠压疮深部组织损伤(DTI)后肌肉修复的作用。 方法 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伤后4 d组、伤后7 d组、伤后14 d组、伤后21 d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后5组大鼠在两侧后肢股薄肌处建立压疮DTI模型。损伤对照组大鼠伤后不做任何处理;另4组大鼠在伤后即刻分别于左侧后肢股薄肌处皮下注射100 μg/mL的rhbFGF 0.1 mL,右侧后肢股薄肌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NS),隔天注射1次。损伤对照组大鼠于伤后即刻、正常对照组大鼠于相同时相点,另4组大鼠分别于伤后第4、7、14、21天切取两侧后肢股薄肌处肌肉组织。HE染色观察股薄肌组织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成肌素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肌肉结构蛋白肌球蛋白重链(MyHC)、磷酸化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正常对照组大鼠股薄肌细胞胞核大小均匀、排列紧密、结构清晰,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损伤对照组大鼠股薄肌出现肌细胞固缩、溶解断裂,结构紊乱的病理退化现象;伤后4 d组、伤后7 d组、伤后14 d组、伤后21 d组大鼠经rhbFGF处理的股薄肌细胞肿胀、炎性浸润、结构紊乱等病理损伤现象均较组内经NS处理的股薄肌减轻,肌细胞增殖数目增多。(2)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大鼠股薄肌成肌素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8±17)、(42±28)个;伤后4 d组、伤后7 d组、伤后14 d组大鼠经NS处理的股薄肌成肌素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00±50)、(196±87)、(460±110)个,经rhbFGF处理的股薄肌成肌素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74±34)、(717±182)、(613±122)个,各组大鼠经rhbFGF处理的股薄肌成肌素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组内经NS处理的股薄肌(P<0.05或P<0.01);伤后21 d组大鼠经rhbFGF处理的股薄肌成肌素表达阳性细胞数为(109±34)个,明显低于组内经NS处理的股薄肌[(218±71)个,P<0.05]。(3)正常对照组大鼠股薄肌MyHC表达较高,损伤对照组大鼠股薄肌MyHC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有所降低;伤后4 d组、伤后7 d组、伤后14 d组、伤后21 d组大鼠经NS处理的和经rhbFGF处理的股薄肌MyHC表达均呈逐渐增高趋势,各组大鼠经rhbFGF处理的股薄肌MyHC表达明显高于组内经NS处理的股薄肌(P<0.05或P<0.01);伤后21 d组大鼠经rhbFGF处理的股薄肌MyHC表达较高,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近(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股薄肌磷酸化Akt、磷酸化mTOR表达较低,损伤对照组大鼠股薄肌磷酸化Akt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有少量增高,磷酸化mTOR表达有少量降低;伤后4 d组、伤后7 d组、伤后14 d组、伤后21 d组大鼠经rhbFGF处理的股薄肌磷酸化Akt、磷酸化mTOR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伤后4 d组大鼠经rhbFGF处理的股薄肌磷酸化Akt、磷酸化mTOR表达明显低于组内经NS处理的股薄肌(P<0.05或P<0.01);伤后7 d组、伤后14 d组、伤后21 d组大鼠经rhbFGF处理的股薄肌磷酸化Akt、磷酸化mTOR表达明显高于组内经NS处理的股薄肌(P<0.05或P<0.01)。 结论 外源性rhbFGF能有效促进大鼠压疮DTI肌肉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成肌素表达,增强肌肉生长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有关。
不同浓度腐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陈健霞, 荣新洲, 樊桂成, 李松泽, 张涛, 李庆辉
2015, 31(6): 446-45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1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腐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 方法 常规培养HUVEC,取第3~5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细胞分为500、1 000、5 000 μg/mL腐胺组,每组3孔,分别以含相应浓度腐胺的完全培养液培养24 h后,采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2)将细胞分为0.5、1.0、5.0、10.0、50.0、100.0、500.0、1 000.0 μg/mL腐胺组及对照组,每组4孔。各腐胺组细胞采用含相应浓度腐胺的完全培养液、对照组采用不含腐胺的完全培养液培养24 h后,采用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以吸光度值表示。(3)同实验(2)将细胞分组(每组1孔)及培养后,Transwell迁移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4)同实验(2)将细胞分组(每组1瓶)及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Dunnett检验。 结果 (1)培养24 h后,500 μg/mL腐胺组细胞贴壁良好,形态无明显改变;1 000 μg/mL腐胺组细胞贴壁减少,细胞变小、变圆;5 000 μg/mL腐胺组细胞未贴壁、呈碎片状。(2)0.5、1.0、5.0、10.0、50.0、100.0、500.0、1 000.0 μg/mL腐胺组及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588±0.055、0.857±0.031、0.707±0.031、0.662±0.023、0.450±0.019、0.415±0.014、0.359±0.020、0.204±0.030、0.447±0.021,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明显(χ2=6.86,P=0.009)。0.5、1.0、5.0、10.0 μg/mL腐胺组细胞增殖活性较对照组升高(P<0.05或P<0.01),500.0、1 000.0 μg/mL腐胺组细胞增殖活性较对照组降低(P值均小于0.01),50.0、100.0 μg/mL腐胺组细胞增殖活性与对照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3)各腐胺组及对照组迁移细胞数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明显(F=138.662,P<0.001)。1.0、5.0、10.0 μg/mL腐胺组迁移细胞数多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500.0、1 000.0 μg/mL腐胺组迁移细胞数少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0.5、50.0、100.0 μg/mL腐胺组迁移细胞数与对照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4)各腐胺组及对照组细胞凋亡率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明显(χ2=3.971,P=0.046)。0.5、1.0、5.0、10.0 μg/mL腐胺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降低(P值均小于0.05),500.0、1 000.0 μg/mL腐胺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升高(P值均小于0.01),50.0、100.0 μg/mL腐胺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 结论 低微浓度的腐胺能显著促进HUVEC增殖与迁移;而较高浓度的腐胺能显著抑制HUVEC增殖与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
短篇论著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治疗增生性瘢痕临床效果分析
李廷, 王晨, 程大胜, 肖仕初, 唐洪泰, 朱世辉, 贲道锋, 夏照帆
2015, 31(6): 451-45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15
摘要:
目的 评价临床应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方法 2009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44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其中22例行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设为联合植皮组;另22例行自体中厚皮移植,设为常规手术组。自体皮移植术后(以下简称术后)7 d,计算自体皮成活率,观测植皮部位感染情况;术后3、6、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定植皮区瘢痕情况并根据入院时瘢痕情况评分计算改善分值;术后12个月,测量植皮区面积并根据自体皮移植缝合后即刻面积计算植皮区缩小率。对数据行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术后7 d,联合植皮组患者的自体皮成活率为(98.2±1.7)%,与常规手术组的(97.2±1.8)%接近(t=1.769,P>0.05);联合植皮组1例患者植皮部位发生感染,与常规手术组的2例接近(P=1.000)。联合植皮组患者术后3个月植皮区瘢痕情况改善分值为(8.7±1.4)分,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的(7.6±1.6)分(t=2.392,P=0.021);术后6、12个月改善分值与常规手术组接近(t值分别为1.002、0.951,P值分别为0.545、0.347)。术后12个月,联合植皮组患者植皮区缩小率为(35±9)%,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的(7±9)%(Z=-5.707,P<0.001)。 结论 应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治疗增生性瘢痕,能够有效改善植皮区瘢痕增生程度,并较中厚皮移植缩小植皮区瘢痕增生范围。
经验交流
胸三角区超薄双蒂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颜面部严重烧伤后瘢痕12例
杨敏烈, 朱宇刚, 丁羚涛, 储国平, 俞舜, 吕国忠, 苏青和, 顾在秋, 虞俊杰, 赵庆国
2015, 31(6): 454-4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16
摘要:
第1足趾甲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拇指背侧热压伤十例
焦涛, 任孝燕, 孙荣涛, 段崇锋
2015, 31(6): 456-4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17
摘要:
改良拱顶石皮瓣修复躯干皮肤软组织缺损九例
杨成兰, 魏在荣, 邓呈亮, 聂开瑜, 吴必华, 金文虎, 唐修俊, 曾雪琴
2015, 31(6): 458-4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18
摘要:
带阔筋膜膝上外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
王爱国, 冯仕明, 张在轶, 周明明, 陶友伦, 郝云甲, 武艳云
2015, 31(6): 460-4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19
摘要:
水动力清创系统治疗背部深度烧伤创面五例
周虹, 王德伟, 李玲巧, 王颖倩, 王屋金, 吴敏, 刘小舒, 闵文华
2015, 31(6): 462-46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20
摘要:
小腿旋转推进穿支皮瓣修复踝部创伤性溃疡18例
杨国涛, 李云龙, 陈金亮, 夏炎, 荆卫兵, 毛华杰
2015, 31(6): 464-4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21
摘要:
病例报告
大面积烧伤创面广泛毛霉菌侵袭性感染一例
詹桂兰, 李孝建, 张涛, 邓忠远, 张志, 汤文彬, 张旭辉, 钟晓旻, 陈宾, 刘昌玲
2015, 31(6): 466-4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22
摘要:
综述
体外膜肺氧合在严重烧伤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吕琳, 高国栋, 龙村
2015, 31(6): 468-47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23
摘要:
水动力清创系统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
弓辰, 吕开阳, 王光毅, 王广庆, 朱世辉, 夏照帆
2015, 31(6): 470-47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24
摘要:
血管生成素促进血管新生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王新刚, 吴攀, 韩春茂
2015, 31(6): 473-4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25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
朱文静, 孙浩博, 吕国忠
2015, 31(6): 476-47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26
摘要:
学术信息
含银产品的现状与对策高峰论坛纪要
李毅, 王洪瑾
2015, 31(6): 479-4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6.02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