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2卷  第1期

主编寄语
新的起点 新的希望
黄跃生
2016, 32(1): 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01
摘要:
挑战与对策
我国数字医学概况
钟世镇, 欧阳钧
2016, 32(1): 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02
摘要:
组织修复与再生的新挑战:实现多种组织在损伤部位的同步修复与再生
付小兵
2016, 32(1): 6-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03
摘要:
提升我国海上创伤救治能力的几点思考
夏照帆, 马兵
2016, 32(1): 11-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04
摘要:
传承烧伤学科创业精神 迎接新挑战
孙永华
2016, 32(1): 15-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05
摘要:
交叉融合促创新发展:浅谈烧伤外科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胡大海, 刘佳琦
2016, 32(1): 19-2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06
摘要:
现代救援医学实践
侯世科, 樊毫军, 丁辉, 董文龙
2016, 32(1): 23-2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07
摘要:
抢救"八二"昆山爆炸伤员的模式及启示
谭谦, 邱海波, 孙炳伟, 沈余明, 聂兰军, 章宏伟
2016, 32(1): 26-3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08
摘要:
烧伤创面引起的相关问题治疗对策
乔亮, 郇京宁
2016, 32(1): 31-3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09
摘要:
论著
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对严重烧伤患者预后的意义
臧芝栋, 严正, 惠皎洁, 严炯, 陈海燕
2016, 32(1): 35-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10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对严重烧伤患者预后的意义。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8月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76例严重烧伤患者,统计其人口学、伤情、治疗情况等资料;监测其入院后72 h内血糖,计算MAGE。(1)根据伤后90 d内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46例和死亡组30例,比较2组患者MAGE水平。(2)根据入院后72 h内MAGE的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低分位组(MAGE<3.3 mmol/L)26例、中分位组(MAGE为3.3~5.5 mmol/L)27例、高分位组(MAGE>5.5 mmol/L)23例,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3组患者伤后90 d内存活率及存活时间。对数据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对生存曲线行Log-rank检验;对人口学资料、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评分、伤情、治疗情况、脓毒症、ICU住院时间、MAGE与患者死亡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绘制76例患者MAG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 结果 死亡组患者伤后72 h内MAGE水平为(6.0±1.4)mmol/L,显著高于存活组的(3.5±1.2)mmol/L,t=9.219,P=0.004。低分位组、中分位组、高分位组患者伤后90 d内存活率分别为88.5%(23/26)、59.3%(16/27)和30.4%(7/23),3组差异明显(χ2=18.073,P<0.001);低分位组患者存活时间为(83±21)d,显著长于中分位组的(63±34)d(P<0.05),2组存活时间均显著长于高分位组的(46±37)d(P值均小于0.05)。烧伤总面积、脓毒症、血液净化治疗和MAGE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分别为4.324、1.591、1.886、2.047,95%置信区间分别为2.978~6.119、1.005~1.657、1.614~2.408、1.852~3.161,P<0.05或P<0.01)。对76例患者死亡预测的MAG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95%置信区间为0.786~0.966,P<0.001),4.7 mmol/L为MAGE的最佳阈值,其对死亡预测的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9.1%。 结论 MAGE与严重烧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MAGE水平高则提示预后不佳,通过监测MAGE来控制血糖波动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
雷帕霉素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张均辉, 张东霞, 赵利平, 闫甜甜, 张琼, 贾杰只, 黄跃生
2016, 32(1): 40-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11
摘要: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迁移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含体积分数10%FBS的RPMI 1640培养液(简称培养液)常规培养HaCaT细胞。(1)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1、5、50、100、200 nmol/L雷帕霉素组,每组6孔。5个雷帕霉素组细胞分别加入含相应质量浓度雷帕霉素的培养液,对照组细胞加入含二甲基亚砜(DMSO)的培养液。常规培养4 h后,采用酶标仪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吸光度值表示)。(2)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同实验(1)分组培养,每组1孔。常规培养4 h后,在活细胞工作站下观察各组细胞3 h内运动范围,计算细胞曲线运动速度,筛选雷帕霉素适宜实验浓度。(3)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雷帕霉素组和对照组,每组1孔。雷帕霉素组细胞加入含50 nmol/L雷帕霉素的培养液,对照组细胞加入含DMSO的培养液。常规培养4 h后行划痕实验,观察划痕后0(即刻)、5、10、15 h的划痕面积并计算后3个时相点的细胞迁移率。(4)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同实验(3)分组培养,每组1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黏着斑激酶(FAK)活性(以磷酸化FAK与FAK灰度值比值表示)。上述实验重复3次或5次。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t检验。 结果 (1)对照组及1、5、50、100、200 nmol/L雷帕霉素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1.22±0.28、1.29±0.38、1.12±0.27、1.20±0.29、1.15±0.30、1.39±0.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12,P=0.068)。(2)1、5 nmol/L雷帕霉素组细胞的运动范围与对照组接近,其余3个雷帕霉素组细胞的运动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细胞曲线运动速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5,P=0.004)。1、5 nmol/L雷帕霉素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分别为(0.8±0.4)、(0.8±0.8)μm/min,与对照组[(0.9±0.5)μm/min]相近(P值均大于0.05);50、100、200 nmol/L雷帕霉素组细胞曲线运动速度分别为(0.7±0.5)、(0.7±0.4)、(0.7±0.4)μm/min,明显慢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选择50 nmol/L雷帕霉素用于后续实验。(3)划痕后0、5 h,雷帕霉素组细胞划痕面积与对照组相近;划痕后10、15 h,雷帕霉素组细胞划痕面积较对照组大。划痕后5 h,对照组及雷帕霉素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17.5±2.6)%、(15.8±3.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1,P>0.05)。雷帕霉素组划痕后10、15 h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42.5±4.0)%、(71.3±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9±6.7)%、(88.0±7.7)%,t值分别为2.732、6.746,P值均小于0.01。(4)雷帕霉素组细胞FAK活性为0.16±0.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46±0.14,t=4.967, P<0.01。 结论 在HaCaT细胞中,FAK信号通路对雷帕霉素敏感,FAK活性下降可能参与介导雷帕霉素对HaCaT细胞迁移的抑制效应。
一体化创伤救治体系对危重创伤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孙明伟, 李世军, 江华, 王志晖, 冯金周, 杨浩, 蔡斌, 曾俊
2016, 32(1): 46-5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12
摘要:
目的 定量评估一体化创伤救治体系对危重创伤患者救治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从笔者单位创伤中心创伤数据库中提取并统计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危重创伤患者以下数据:性别、年龄;入院后基本情况,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腋温、心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首日尿量;入院后首次生理生化检测指标值,包括pH值、剩余碱、PaCO2、PaO2、标准碳酸氢根离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Hb、血小板计数、白蛋白、尿素氮、乳酸、血糖、血钠;手术情况、ICU住院时间、主要并发症(感染、ARDS、MODS/MOF)发生情况、死亡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患者死亡显著相关的暴露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风险校正病死率模型,计算3年间患者调整病死率的观察数/预期数(O/E)比值,并且采用泊松分布计算出O/E比值的95%置信区间(CI)。对数据行Student t检验、Wilcox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共纳入3年间536例危重创伤患者,其中男438例(81.72%)、女98例(18.28%)。3年间患者性别、年龄、入院后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6,t值为0.05~104.50,W值为0.008~104.500,P值均大于0.05)。3年间患者入院后首次生理生化检查指标pH值、剩余碱、PaCO2、PaO2、Hb、血小板计数、血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80~29.10,W值为0.110、5.450,P值均大于0.05);标准碳酸氢根离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白蛋白、尿素氮、乳酸、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 542.00~500 000.00,W值为637.000~500 000.000,P<0.05或P<0.01)。3年间患者的手术情况、ICU住院时间、主要并发症(感染、ARDS、MODS/MOF)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0.48~2.43,W=2.100,P值均大于0.05)。2010、2011、2012年患者病死率分别为11.9%(19/159)、11.2%(21/187)、7.4%(14/190),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P>0.05)。3年间危重创伤患者死亡相关风险因素为患者年龄、ISS、APACHEⅡ评分、首日尿量、血小板计数、白蛋白和血钠。2010、2011、2012年患者调整病死率O/E比值(95%CI)分别为0.727(0.460~1.180)、0.718(0.460~1.230)、0.460(0.270~0.840),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一体化创伤救治体系有助于提高危重创伤患者救治质量。
经验交流
同侧胫后动脉穿支单叶螺旋桨皮瓣修复内踝和/或小腿内侧胫骨外露创面33例
常利民, 白洪涛, 房冰, 陈同林, 刘杨, 陈旭晖
2016, 32(1): 51-5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13
摘要:
病例报告
严重烧伤并发重度高胆红素血症两例
涂家金, 汪显林, 徐泽华, 宋茂林, 周孝亮, 罗文跃
2016, 32(1): 53-5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14
摘要:
臀部增生性外毛根鞘瘤并发巨大溃疡一例
黄亿华, 方力, 谢有富
2016, 32(1): 54-5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15
摘要:
护理专栏
医用保护裙在会阴部及臀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
马岩, 赵秋艳, 郎欢馨, 吴巍巍
2016, 32(1): 56-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16
摘要:
学术信息
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纪要
詹剑华, 邓茹
2016, 32(1): 57-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17
摘要: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老年烧创伤救治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崔琳, 李俊, 张家平, 黄跃生
2016, 32(1): 64-6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20
摘要:
综述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生物学特征及病理生理效应研究进展
李雅舒, 贺伟峰, 吴军
2016, 32(1): 58-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18
摘要:
国外见闻
"环太平洋-2014"军事演习中美医院船烧伤救治演练比较与思考
马兵, 聂明明, 张剑, 李楠, 杨涛, 秦超, 梁伟, 晏鹰, 夏照帆
2016, 32(1): 62-6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1.01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