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2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难愈性创面治疗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杨红明
2016, 32(4): 193-19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01
摘要:
专家述评
烧伤创面的个性化治疗
徐庆连, 夏正国
2016, 32(4): 196-1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02
摘要:
科技快讯
烧伤深度自动化诊断系统
彭天元(译者), 徐庆连(审校者)
2016, 32(4): 197-1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101
摘要:
脂肪和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改善热损伤后创面愈合
彭天元(译者), 徐庆连(审校者)
2016, 32(4): 203-2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102
摘要: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对糖尿病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彭天元(译者), 徐庆连(审校者)
2016, 32(4): 203-2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104
摘要:
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烧伤创面愈合
彭天元(译者), 徐庆连(审校者)
2016, 32(4): 203-2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103
摘要:
创面修复
人工真皮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瘢痕和皮肤深度创面整复中的临床应用
刘洋, 张宜澜, 黄亚兰, 罗高兴, 彭毅志, 颜洪, 罗奇志, 张家平, 吴军, 彭代智
2016, 32(4): 198-2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03
摘要:
目的 观察人工真皮联合bFGF应用于瘢痕和皮肤深度创面整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应用人工真皮修复创面的72例患者临床资料,创面类型为瘢痕切除后创面、无肌腱或骨外露深度烧伤创面、小面积肌腱或骨外露创面,共102个创面。根据是否联合应用bFGF,将创面分为人工真皮组60个和人工真皮+bFGF组42个。人工真皮组Ⅰ期手术行瘢痕松解和切除或深度创面彻底清创,移植人工真皮,待人工真皮血管化完成时,行Ⅱ期手术移植自体刃厚皮修复创面。人工真皮+bFGF组的人工真皮先用bFGF浸泡30 min后再移植,其余手术方法同人工真皮组。统计2组创面手术面积、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时间、皮片存活情况及随访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1)2组创面中瘢痕切除后、无肌腱或骨外露深度烧伤、小面积肌腱或骨外露创面手术面积相近(t值为-1.853~-0.200,P值均大于0.05)。人工真皮+bFGF组创面中瘢痕切除后、无肌腱或骨外露深度烧伤、小面积肌腱或骨外露创面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时间分别为(15.6±2.9)、(14.7±2.7)、(20.3±4.4)d,较人工真皮组相应创面的(18.3±4.7)、(18.7±4.2)、(27.7±8.8)d平均分别缩短2.7、4.0、7.4 d(t值为-2.779~-2.383,P值均小于0.05)。(2)人工真皮+bFGF组3种类型创面中,相同类型创面皮片存活为优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人工真皮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3)术后随访1~48个月,2组创面植皮区和供皮区均无明显瘢痕生长。 结论 人工真皮联合bFGF能有效缩短人工真皮在瘢痕切除后创面和皮肤深度创面的血管化时间。
患指锯齿状指固有动脉神经蒂皮瓣联合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
常树森, 金文虎, 魏在荣, 孙广峰, 王波, 邓呈亮, 唐修俊, 曾雪琴, 聂开瑜
2016, 32(4): 204-2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04
摘要:
目的 探讨患指锯齿状指固有动脉神经蒂皮瓣联合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共13指。扩创后患指创面面积为1.2 cm×0.8 cm~1.8 cm×1.5 cm,采用同指锯齿状指固有动脉神经蒂皮瓣联合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创面,皮瓣间断缝合。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及同指锯齿状指固有动脉神经蒂皮瓣切取面积分别为0.52~1.11、2.60~5.23 cm2。 结果 13例患者皮瓣术后全部成活,获随访6~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重建后指端呈弧形,手指外观与正常手指一致,跨关节切口关节活动正常;均未出现钩甲畸形、关节活动障碍等并发症。13例皮瓣感觉恢复达S4级,两点辨别觉距离2~3 mm,手指各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为优。 结论 患指锯齿状指固有动脉神经蒂皮瓣联合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血供可靠、操作简单,可以避免直线瘢痕挛缩畸形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外观及功能。
P311和转化生长因子β 1相互作用及其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
张路, 李海胜, 姚智慧, 杨思思, 贺伟峰, 吴军, 罗高兴
2016, 32(4): 208-2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05
摘要:
目的 探讨P311和TGF-β1在小鼠皮肤Fb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对Fb功能的影响。 方法 取P311野生型和P311基因敲除型C57BL/6新生小鼠各5只,分离培养2种小鼠皮肤Fb。采用第2代Fb完成以下实验,每个实验重复3次。(1)取P311野生型小鼠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和P311过表达组,每组36孔。空白对照组每孔加入10 μL空载体腺病毒,P311过表达组每孔加入等效价P311腺病毒表达载体。培养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2组Fb的P311 mRNA及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检测方法下同)。(2)取P311野生型和P311基因敲除型小鼠Fb各4瓶,待细胞生长至80%~90%融合时,检测2种Fb的TGF-β1、α-SMA、Ⅰ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3)取P311野生型小鼠Fb用体积分数为1%FBS的DMEM培养液饥饿处理3 h后,分为空白对照组及5、10、15、20、25 ng/mL TGF-β1组,每组2瓶。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后5组Fb分别加入5、10、15、20、25 ng/mL TGF-β1溶液,培养48 h后检测6组Fb的P311 mRNA表达量。另取P311野生型小鼠Fb,分为空白对照组和10 ng/mL TGF-β1组,每组6孔,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Fb的P311蛋白表达情况。(4)将P311野生型小鼠Fb同前饥饿处理后,分为空白对照组和10 ng/mL TGF-β1组,每组2瓶,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后组加入10 ng/mL的TGF-β1溶液,培养48 h后,检测2组Fb的α-SMA、Ⅰ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取P311基因敲除型小鼠Fb,同前分组及处理后,检测2组Fb的α-SMA、Ⅰ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 结果 (1)P311过表达组Fb的P311 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增高近30万倍(t=9.942,P<0.001)。P311过表达组Fb的TGF-β1、α-SMA、Ⅰ型胶原的mRNA,以及TGF-β1前体、TGF-β1活化态、α-SMA、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t值为8.192~49.090,P值均小于0.01)。(2)P311基因敲除型小鼠Fb的TGF-β1、α-SMA、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量较P311野生型小鼠Fb明显降低(t值为8.157~22.270,P值均小于0.01)。P311基因敲除型小鼠Fb的TGF-β1前体、α-SMA、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较P311野生型小鼠Fb明显降低(t值为2.995~12.600,P<0.05或P<0.01),2种Fb的TGF-β1活化态蛋白表达量相近(t=1.070,P>0.05)。(3)空白对照组及5、10、15、20、25 ng/mL TGF-β1组Fb的P31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28±0.44、3.61±0.91、6.64±0.92、6.58±1.04、1.79±0.31、0.16±0.06。与空白对照组Fb的P311 mRNA表达量比较,5、20 ng/mL TGF-β1组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2.302、0.955,P值均大于0.05),10、15 ng/mL TGF-β1组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5.630、4.710,P值均小于0.001),25 ng/mL TGF-β1组明显降低(t=2.509,P<0.01)。10 ng/mL TGF-β1组Fb的P311蛋白表达明显强于空白对照组。(4)P311野生型小鼠10 ng/mL TGF-β1组Fb的α-SMA、Ⅰ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t值为3.523~14.290,P<0.05或P<0.01)。P311基因敲除型小鼠10 ng/mL TGF-β1组Fb的α-SMA、Ⅰ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t值为4.895~14.870,P<0.05或P<0.01)。 结论 P311和TGF-β1在小鼠皮肤Fb中存在相互作用,可共同促进Fb的分化。
整合素连接激酶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大鼠皮肤病变及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周日兴, 李叶扬, 李罡, 林伟华, 孙敬恩, 周旺标
2016, 32(4): 216-22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06
摘要:
目的 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信号通路在糖尿病大鼠皮肤病变及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 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每组18只。糖尿病组大鼠腹腔注射10 g/L链脲佐菌素(60 mg/kg),非糖尿病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柠檬酸钠缓冲液。糖尿病组大鼠建模成功2周后,切除2组大鼠背部两侧2处2 cm×2 cm的全层皮肤致伤。伤后第1、3、7、10、14、21天,2组各取3只大鼠,对创面进行拍照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2组剩余15只大鼠于伤后第3、7、10、14、21天各取3只,切取背部的未致伤皮肤组织和创面中心组织。HE染色观察未致伤皮肤组织形态,测量全层皮肤和表皮的厚度;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未致伤皮肤组织ILK、蛋白激酶B(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未致伤皮肤组织ILK、Akt、磷酸化Akt、GSK-3β、磷酸化GSK-3β和创面组织ILK、磷酸化Akt的蛋白表达。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检验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结果 (1)伤后,非糖尿病组大鼠创面痂皮干燥,脱落后见鲜红色肉芽组织,无分泌物,创面愈合速度快;糖尿病组大鼠创面痂皮下有分泌物,易脱落,脱落后见粉红色肉芽组织,有较多分泌物,创面愈合缓慢。除伤后第3天外,伤后各时相点糖尿病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t值为3.858~13.738,P<0.05或P<0.01)。(2)伤后第3天,非糖尿病组大鼠的未致伤皮肤组织皮下毛囊和血管组织丰富,表皮由复层细胞如基底细胞和KC构成;糖尿病组大鼠的未致伤皮肤组织皮下毛囊和血管组织稀少,表皮几乎只有单层细胞。伤后3~21 d,非糖尿病组大鼠未致伤皮肤组织全层皮肤和表皮的厚度无明显变化,糖尿病组大鼠未致伤皮肤组织全层皮肤和表皮的厚度分别由伤后第3天的(1 074±66)、(15.1±3.8)μm逐渐变薄至伤后第21天的(785±122)、(9.7±2.1)μm。伤后各时相点,非糖尿病组大鼠的未致伤皮肤组织全层皮肤和表皮厚度均明显厚于糖尿病组(t值为4.620~23.549,P值均小于0.001)。(3)伤后3~21 d,糖尿病组大鼠未致伤皮肤组织中ILK和Akt的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t值分别为4.779、3.440,P值均小于0.05);2组大鼠未致伤皮肤组织中GSK-3β mRNA表达量相近(t=0.363,P>0.05)。(4)伤后3~21 d,糖尿病组大鼠未致伤皮肤组织中ILK、Akt和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t值为2.630~6.209,P<0.05或P<0.01);2组大鼠未致伤皮肤组织中GSK-3β蛋白的表达量相近(t=0.652,P>0.05);糖尿病组大鼠未致伤皮肤组织中磷酸化GSK-3β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t=4.131,P<0.001)。2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创面组织中ILK蛋白的表达量相近(t值为0.381~2.440,P值均大于0.05)。除伤后第3天外,非糖尿病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创面组织中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t值为4.091~20.555,P<0.05或P<0.01)。伤后3~21 d,非糖尿病组大鼠创面组织与未致伤皮肤组织中ILK蛋白表达量相近(F=2.522,P>0.05),创面组织中磷酸化Akt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F=117.329,P<0.001);糖尿病组大鼠创面组织与未致伤皮肤组织中ILK蛋白表达量相近(F=1.337,P>0.05),创面组织中磷酸化Akt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F=184.120,P<0.001)。 结论 糖尿病皮肤病变可能与ILK信号通路中ILK、Akt和磷酸化Akt的表达下降有关,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缓慢可能与磷酸化Akt的表达下降有关。
直流电场对BALB/c小鼠乳鼠真皮成纤维细胞定向迁移与排列的作用及其机制
刘杰, 任淅, 郭小伟, 孙寰博, 汤勇, 罗争辉, 张琼, 张东霞, 黄跃生, 张家平
2016, 32(4): 224-23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07
摘要:
目的 明确外源性直流电场对BALB/c小鼠乳鼠真皮Fb定向迁移与排列的作用,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 方法 取12只BALB/c小鼠乳鼠,分4批次,每批次取3只乳鼠背部皮肤培养真皮Fb,将第2代Fb以5×104个/mL接种于27块方形盖玻片。(1)实验1。取6块接种了第2代Fb的盖玻片(下同)分为加电组和假电组,各3块。于活细胞工作站内,加电组加电处理,电场强度为200 mV/mm,假电组模拟操作但不通电(下同),持续作用6 h,计算细胞增殖率。(2)实验2。取6块盖玻片同实验1分组并处理,活细胞工作站下观察并分析电场作用6 h内细胞的运动轨迹;电场作用0(即刻)、1、2、3、4、5、6 h细胞迁移方向性变化,以cos(α)表示;电场作用6 h内细胞的迁移速度;电场作用6 h内细胞长轴方向变化;电场作用0、1、2、3、4、5、6 h细胞排列的方向性变化,以极向值cos[2(θ-90)]表示。电场作用6 h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微丝、微管形态变化。(3)实验3。取6块盖玻片,分为细胞松弛素D组(加入1 μmol/L的细胞松弛素D处理10 min)和秋水仙素组(加入5 μmol/L的秋水仙素处理10 min),各3块。同实验2分别观察2组细胞微丝、微管形态变化。(4)实验4。取9块盖玻片分为对照组、细胞松弛素D组、秋水仙素组,各3块。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细胞松弛素D组、秋水仙素组处理同实验3。均加电处理6 h,电场强度200 mV/mm。分析电场作用6 h内细胞运动轨迹,并计算电场作用6 h内细胞迁移速度;计算电场作用0、3、6 h细胞极向值;记录电场作用0、6 h细胞形态变化。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加电组、假电组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05)。(2)加电组细胞电场作用6 h内整体趋向于朝电场阳极方向迁移,假电组细胞6 h内呈任意方向运动。电场作用0 h,2组细胞的cos(α)均为0;电场作用1 h,加电组细胞的cos(α)达-0.57±0.06,绝对值显著高于假电组的0.13±0.09(t=6.68,P<0.01);此后2~6 h一直明显高于假电组(t值为5.33~6.83,P值均小于0.01)。电场作用6 h内,加电组细胞的迁移速度为(0.308±0.019)μm/min,显著高于假电组的(0.228±0.021)μm/min(t=-2.76,P<0.01)。加电组细胞电场作用6 h内细胞长轴趋向于与电场方向垂直,假电组细胞6 h内呈任意取向排列。电场作用2~6 h,加电组细胞极向值均显著高于假电组(t值为-7.52~-0.90,P值均小于0.01)。电场作用6 h,加电组细胞的微丝和微管形态与假电组相似。(3)细胞松弛素D组细胞的微丝荧光强度显著减弱,束状结构模糊;秋水仙素组细胞的微管呈弱荧光强度的弥散模糊结构。(4)电场作用6 h内,对照组细胞整体趋向于朝电场阳极方向迁移,而细胞松弛素D组和秋水仙素组细胞均呈任意方向运动。电场作用6 h内,3组细胞的迁移速度差异明显(F=6.36,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松弛素D组、秋水仙素组细胞迁移速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电场作用0、3、6 h,3组细胞极向值相近(F值为0.99~1.51,P值均大于0.05)。电场作用0 h,对照组细胞为梭形,细胞松弛素D组细胞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秋水仙素组细胞呈锯齿状圆形或椭圆形;电场作用6 h,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松弛素D组细胞呈梭形且两端呈多分叉形态,秋水仙素组细胞呈锯齿状椭圆形。 结论 生理强度外源性直流电场可诱导BALB/c小鼠乳鼠真皮Fb发生定向迁移和排列。微丝、微管是电场诱导Fb定向迁移所必需的骨架结构,而非电场诱导Fb定向排列所必需。
弹力套用于头面部及上颈部植皮加压包扎21例
李峰, 冯光, 杨红明, 刘伟, 胡泉, 尹会男
2016, 32(4): 232-23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08
摘要:
第2~5指近节侧方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
王辉, 杨晓溪, 张剑锋, 贾松, 王伟, 王斌
2016, 32(4): 233-2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09
摘要:
隐动脉联合膝下内侧动脉供血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26例
肖潮, 孙广峰, 金文虎, 聂开瑜, 魏在荣, 祁建平, 王达利, 邓呈亮, 张子阳
2016, 32(4): 236-2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10
摘要:
Meek植皮联合大张皮移植在22例累及特殊部位的大面积烧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孔维昌, 夏正国, 刘强, 李兴照, 唐益忠, 蔡晨, 王春华, 余又新, 胡德林, 方林森, 周贤良, 徐庆连
2016, 32(4): 238-2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11
摘要:
微环境pH值对创面愈合的作用研究进展
田瑞瑞, 李娜, 魏力
2016, 32(4): 240-24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12
摘要:
论著
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方利, 王凡, 孙珂岱, 周涛, 龚雅利, 彭毅志
2016, 32(4): 243-2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13
摘要: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共228例患者中心静脉置管480例次总计5 026 d。(1)统计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情况(计算千日感染率)及其所致病死率、细菌检出情况。(2)根据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面积、致伤原因、吸入性损伤程度、置管部位、是否经创面置管、置管持续时间进行分类,统计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3)分别针对所有置管例次、经创面置管例次,按不同置管持续时间分段,统计各时间段内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CRI千日感染率为50.14‰(252/5 026),所致病死率为3.51%(8/228);CRBSI千日感染率为18.70‰(94/5 026),所致病死率为2.19%(5/228)。CRI、CRBSI中分别检出病原菌319、105株,其中检出率居前4位的细菌均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真菌均为近平滑念珠菌。(2)不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吸入性损伤程度、置管部位患者各例次置管后CRI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427~6.991,P值均大于0.05)。不同烧伤总面积、Ⅲ度面积、置管持续时间及是否经创面置管患者各例次置管后CRI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202~14.246,P<0.05或P<0.01)。(3)烧伤总面积、是否经创面置管、置管持续时间为患者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495、1.670、1.92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96~2.040、1.077~2.590、1.303~2.841,P<0.05或P<0.01)。(4)在所有置管例次中,置管持续时间小于或等于3 d、大于3 d且小于或等于5 d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比例相近(χ2<0.001,P>0.05),置管持续时间大于5 d且小于或等于7 d、大于7 d且小于或等于14 d、大于14 d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前2个时间段(χ2值为3.625~13.495,P值均小于0.05);在经创面置管例次中,置管持续时间小于5 d、大于或等于5 d且小于7 d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比例相近(P>0.05),置管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7 d且小于14 d、大于或等于14 d各例次置管后患者CRI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大于或等于5 d且小于7 d(χ2值分别为6.828、4.940,P值均小于0.05)。 结论 烧伤患者CRI千日感染率相对较低,CRBSI千日感染率相对较高,二者所致病死率均相对较低,鲍氏不动杆菌为主要病原菌;烧伤总面积、是否经创面置管、置管持续时间为可预测烧伤患者并发CR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临床上中心静脉置管5 d内拔除并尽量避免经创面置管,当不能避免经创面置管时,建议7 d内拔除导管。
缺氧人肠上皮细胞Slingshot蛋白表达变化及其与屏障功能的关系
张健, 王裴, 何雯, 王凤君
2016, 32(4): 249-25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14
摘要:
目的 研究缺氧对人肠上皮细胞Slingshot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屏障功能变化的关系。 方法 建立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单层细胞培养模型。取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部分,分别行缺氧处理0 h(即刻)及1、2、6、12、24 h,采用生物电阻测定仪测定细胞的跨上皮电阻(TER)。另取细胞同前行缺氧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带状闭合蛋白1(ZO-1)、咬合蛋白、闭合蛋白1及Slingshot-1、Slingshot-2、Slingshot-3的蛋白表达。另取细胞同前行缺氧处理,采用荧光法检测纤维状肌动蛋白及球状肌动蛋白含量。3项检测中,各时相点样本数分别为10、10、18。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检验。 结果 (1)与缺氧0 h比较,缺氧1~24 h细胞的TER值均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1)。(2)与缺氧0 h(均为1.00)比较,缺氧1~24 h细胞的ZO-1、咬合蛋白及闭合蛋白1表达量普遍降低,于缺氧12 h或24 h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69±0.20、0.47±0.15、0.47±0.22,P<0.05或P<0.01)。与缺氧0 h比较,缺氧1~24 h细胞的Slingshot-1、Slingshot-3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缺氧1~24 h,细胞的Slingshot-2蛋白表达量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其中缺氧24 h(1.54±0.57)明显高于缺氧0 h(1.00,P<0.05)。(3)与缺氧0 h比较,缺氧1、6、12、24 h细胞的纤维状肌动蛋白含量明显减少,缺氧6~24 h细胞的球状肌动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其余时相点2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 结论 缺氧通过诱导人肠上皮细胞Slingshot-2表达,引起丝切蛋白去磷酸化而活化以及纤维状肌动蛋白解聚,从而影响细胞间紧密连接,导致细胞屏障功能受损。
讲座
吸入性损伤气道开放方式与时机及适应证
罗奇志
2016, 32(4): 254-2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4.0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