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5期

院士论坛
凝心聚力战新冠 众志成城抗疫情:致敬投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烧伤人"
夏照帆
2020, 36(5): 327-32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16-00229
摘要: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并蔓延以来,中国政府便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保卫人民健康,全国医务工作者包括烧伤医护工作者们亦积极行动,参与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科技快讯
采用作用于病损内的光纤设备行1 470 nm二极管激光:炎症和感染性瘢痕的一种治疗方案
彭源(译者), 章一新(审校者)
2020, 36(5): 329-3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1
摘要:
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猪移植术后烧伤瘢痕:是否越深越好?
彭源(译者), 章一新(审校者)
2020, 36(5): 345-3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2
摘要:
瘢痕整复术:从Ⅰ期闭合到皮瓣手术
彭源(译者), 章一新(审校者)
2020, 36(5): 345-3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3
摘要:
高、低密度点阵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彭源(译者), 章一新(审校者)
2020, 36(5): 356-3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5
摘要:
甲状腺切除术后早期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瘢痕的适宜时机:一项瘢痕自身对照研究
彭源(译者), 章一新(审校者)
2020, 36(5): 356-3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4
摘要:
专家论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与传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不同
潘纯, 谢剑锋, 邱海波, 杨毅
2020, 36(5): 330-33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07-00214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人民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而COVID-19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与其他疾病导致的ARDS在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等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区别,从而导致临床治疗的差异。因此,了解COVID-19导致的ARDS与其他病因导致ARDS的异同,是目前临床医师对COVID-19导致的ARDS进行临床决策的基础。
从全身性炎症角度审视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
曹振东, 刘伟
2020, 36(5): 334-33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01-00205
摘要:
瘢痕疙瘩是一种高复发和难愈性疾病。既往对该疾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聚焦在细胞本身和局部治疗,忽略了患者全身性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基于现有的文献报道和临床证据,笔者提出瘢痕疙瘩患者的炎症体质可作为全身性因素与皮损等局部因素形成相互作用,引发瘢痕疙瘩的形成和持续发展,祖国医学脏腑功能与皮肤疾病关联性的经典理论为此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故此,笔者进一步提出需要将全身性抗炎治疗纳入未来瘢痕疙瘩治疗策略设计中,并进行临床验证。中医的祛湿与清热解毒策略则可作为瘢痕疙瘩全身治疗的组成部分。
论著·瘢痕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章氏超减张缝合在闭合高张力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陈珺, 章一新
2020, 36(5): 339-34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4-00163
摘要:
目的 探讨章氏超减张缝合应用于高张力创面闭合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9年1—8月,19例瘢痕或黑毛痣患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接受门诊手术,患者皮肤条件适宜,对其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0~68岁,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3例、萎缩性瘢痕5例、黑毛痣3例。手术部位涉及下颌2例、颈部3例、胸部4例、腹部2例、四肢8例。术前瘢痕、黑毛痣面积1.4 cm×1.1 cm~10.0 cm×4.0 cm。所有病损均单纯手术切除,于切口两侧游离1~2 cm,术中创面面积2.6 cm×2.6 cm~12.6 cm×6.8 cm。使用倒刺线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向中间推进两侧正常皮肤使创缘自然贴合并处于松弛低张力状态。2例瘢痕疙瘩患者于术后24 h内接受总剂量20 Gy浅层放射治疗,分4次完成,每天1次。术后门诊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及减张作用维持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瘢痕外观,记录瘢痕宽度和复发情况。 结果 19例患者创面术后全部愈合。2例患者穿皮点出现一过性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其中1例患者出现局部穿皮点瘢痕增生,予以局部曲安奈德注射后缓解。1例行放射治疗患者出现一过性红斑、干性脱屑、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随访7.1~13.6个月,平均9.6个月。减张作用维持4~26周,平均11.2周。2例患者减张作用维持4周,于术后8周再次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术后6个月,19例患者瘢痕均呈线状,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1.0~4.3分,平均2.1分;瘢痕宽度0.8~7.0 mm,平均2.2 mm。3例瘢痕疙瘩术后未行放射治疗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予以激光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及5-氟尿嘧啶等瘢痕内注射后明显缓解。 结论 应用倒刺线对高张力创面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能够有效减小创缘张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减张作用,术后切口瘢痕增生风险小。
自噬相关基因在博来霉素诱导小鼠皮肤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
何香, 李洁, 刘佳琦, 郑朝, 胡大海
2020, 36(5): 346-35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10-00047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噬相关基因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 (1)取72只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博来霉素组,每组24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不予任何处理;单纯PBS组和博来霉素组小鼠背部皮肤分别皮下注射10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每天1次,连续注射28 d。注射7、14、21、28 d,每组分别取6只小鼠,肉眼观察小鼠背部皮肤变化,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组织。取注射28 d皮肤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测量皮肤组织厚度;Masson染色行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取注射7、14、21、28 d皮肤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Ⅱ(LC3 Ⅱ)和Becl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2)取实验(1)中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收集第3~6代成纤维细胞(Fb),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每组6孔。空白对照组细胞不予任何刺激,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细胞分别加入2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刺激72 h,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C3 Ⅱ的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小鼠注射7、14、21、28 d背部皮肤菲薄、红润、静脉血管清晰,单纯PBS组从注射14 d起穿刺部位可见数个隆起的皮丘。博来霉素组小鼠注射7 d皮肤红润,穿刺点处可见数个隆起的皮丘;注射14 d,皮肤轻微变白;注射21 d,皮肤明显变白,周围血管不清晰;注射28 d,皮肤变白,周围血管无法辨认。(2)注射28 d,空白对照组与单纯PBS组小鼠皮肤组织厚度相近(t=0.79,P>0.05),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厚度较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明显增加(t=0.50、0.50,P<0.01)。(3)注射28 d,空白对照组与单纯PBS组小鼠皮肤组织结构相似,均可见少量胶原,胶原排列整齐有序,毛囊分布均匀;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胶原数目显著增多,但排列杂乱无序,毛囊数明显减少。(4)注射7、14、21、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t=0.99、0.98、0.50、0.51,0.50、0.50、0.52、0.51,P<0.05或P<0.01)。(5)注射7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单纯PBS组(t=0.93,P<0.05)。注射14、21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Beclin-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0.74、0.70、0.58,0.49、0.51、0.74,P<0.05)和单纯PBS组(t=0.94、0.65、0.65,0.77、0.49、0.51,P<0.05)。注射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Beclin-1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0.50、0.44,P<0.05)和单纯PBS组(t=0.97、0.55,P<0.05),而LC3 Ⅱ的mRNA表达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51、0.98,P<0.01)。(6)注射7、14、21、28 d,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LC3 Ⅱ的蛋白表达为0.167±0.042、0.122±0.016、0.553±0.078、0.118±0.035,0.120±0.023、0.117±0.061、0.581±0.039、0.159±0.065,0.233±0.027、0.304±0.031、1.020±0.010、0.089±0.045。注射14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0.86、0.89,P<0.05)和单纯PBS组(t=0.42、0.89, P<0.05)。注射21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82、0.45、0.50,0.79、0.51、0.50,P<0.01)。注射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77、0.54、0.52,0.50、0.51、0.50,P<0.05)。(7)培养72 h,博来霉素组Fb中LC3 Ⅱ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 结论 博来霉素刺激皮肤纤维化过程中,自噬相关基因先升高后降低,自噬过程被激活,有望逆转皮肤纤维化进程。
脉冲染料激光联合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的效果
雷颖, 欧阳华伟, 谭军
2020, 36(5): 357-36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4-00084
摘要:
目的 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联合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的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早期烧伤瘢痕患儿,采用单组病例对照研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4.2±0.8)岁,瘢痕面积(100.3±0.7)cm2。首次治疗采用PDL联合UFCL治疗,随后PDL每次治疗间隔1个月,UFCL每次治疗间隔3个月。总治疗周期为6个月,共行2次PDL单独治疗、2次联合治疗。首次联合治疗前、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医师和患儿家属进行疗效评估。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统计患儿家属疗效满意度并计算总体满意率。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 结果 (1)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患儿瘢痕血管分布、色素沉着、厚度、凹凸程度、柔软度、表面范围和总体评价,疼痛、瘙痒、颜色、硬度、厚度、形状和总体评价的POSAS医师和患儿家属评分均明显低于首次联合治疗前(t=16.6、16.0、16.9、14.9、20.8、29.3、30.7,20.4、29.3、18.1、27.9、25.8、20.8、45.3,P<0.01)。其中首次联合治疗前、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医师总体评价分别为(8.1±0.8)、(2.7±0.6)分,患儿家属总体评价分别为(8.2±0.8)、(2.4±0.5)分。(2)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110例(92%)患儿的家属对疗效非常满意,6例(5%)患儿的家属满意,4例(3%)患儿的家属较为满意,无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7%(116/120)。(3)5例患儿首次治疗后3~4 d创面出现瘙痒、红疹。3例患儿首次治疗后3周出现色素沉着。1例患儿3次治疗后1周创面可见小水疱,并伴瘙痒。所有创面均未出现瘢痕加重、感染等不良反应。 结论 PDL联合UFCL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疗效较明显,治疗周期较短,可减轻症状并改善小儿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可推广应用。
预扩张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的临床效果
王占统, 董琛, 唐银科, 余州, 马显杰
2020, 36(5): 363-36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113-00019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预扩张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7月—2018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面颈部病损患者355例,其中男200例、女155例,年龄4~48岁,以热力烧伤后瘢痕、Ⅲ型和Ⅳ型面颈部畸形为主。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根据病损的大小及位置,置入合适容量的扩张器对胸三角区域进行扩张;Ⅱ期为皮瓣带蒂转移术,待扩张器扩张至理想容量后,切除病损组织,依缺损面积(单侧缺损面积为7 cm×5 cm~17 cm×16 cm)设计皮瓣后带蒂转移,胸部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待皮瓣成活后Ⅲ期行皮瓣延迟术及断蒂术,本组患者单个皮瓣面积8 cm×5 cm~20 cm×18 cm。统计本组患者使用皮瓣个数,扩张器个数、额定容量及扩张情况,各期手术间隔时间,皮瓣存活情况,各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 结果 本组患者共使用460个预扩张胸三角皮瓣,其中250例患者采用单侧皮瓣、105例患者采用双侧皮瓣,相应共使用460个扩张器,额定容量以500 mL(163个)和600 mL(142个)居多;扩张器的扩张倍数为额定容量的(1.14±0.19)倍。本组患者皮瓣扩张时间为(96±30)d,带蒂时间为(32±8)d,延迟时间为(7.5±1.6)d。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感染(29例)、扩张器外露(18例)和血肿(10例)为主。随访6~120个月,患者皮瓣修复处弹性、质地和颜色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面颈部对称、不臃肿。 结论 通过超量扩张可获得的胸三角皮瓣面积较大,厚度较薄,弹性、质地和颜色与面颈部受区周围组织相近,可获得良好的面颈部外观,并发症以感染和扩张器外露为主,多见于Ⅰ期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后。
论著
吸入性损伤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影响
潘泽平, 荆银磊, 李明, 冯剑, 吕小星, 李学拥
2020, 36(5): 370-37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04-00452
摘要: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影响。 方法 将2009年5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7例)及延安大学附属医院(17例)收治的共7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男65例、女9例,年龄21~65岁)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临床表现、体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等将患者分为吸入性损伤组(56例)和非吸入性损伤组(18例)。针对2组患者基线资料中烧伤总面积存在的差异,采用个案-控制匹配以烧伤总面积为标准进行1∶2匹配后吸入性损伤组26例、非吸入性损伤组13例。统计2组患者伤后第1、2、3个24 h患者总补液系数、电解质补液系数、胶体补液系数、水分输入量及电解质胶体比、尿量、累计入出比和伤后24、48、72 h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MAP)、血细胞比容(HCT)。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1)匹配后,组间总体比较,2组患者伤后第1~3个24 h总补液系数、水分输入量差异明显(F=4.202、10.671,P<0.05或P<0.01)。伤后第1、2、3个24 h,2组患者总补液系数、电解质补液系数、胶体补液系数、电解质胶体比相近(t=-1.336、-1.452、-1.998,-0.148、0.141、0.561,0.916、-0.046、-0.509,-1.024、0.208、0.081,P>0.05)。伤后第1、2、3个24 h,吸入性损伤组患者水分输入量分别为(2 996±1 176)、(2 659±1 030)、(2 680±1 509)mL,明显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的(2 125±898)、(1 790±828)、(1 632±932)mL(t=-2.334、-2.639、-2.297,P<0.05)。(2)匹配后,组间总体比较,吸入性损伤组患者伤后第1~3个24 h尿量、累计入出比分别明显低于、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F=12.158、9.111,P<0.01),吸入性损伤组患者伤后24~72 h心率明显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F=4.675,P<0.05)。伤后24、48 h,2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MAP、HCT相近(t=-0.039、-1.688,1.399、1.299,-1.741、0.754,-0.677、0.037,P>0.05);伤后第1、2个24 h,吸入性损伤组患者尿量、累计入出比分别明显低于、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t尿量=2.421、2.876,t累计入出比=-2.687、-2.943,P<0.05或P<0.01);伤后72 h,吸入性损伤组患者心率、HCT[(114±13)次/min、0.42±0.06]明显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98±18)次/min、0.38±0.06,t=-3.182、-2.123,P<0.05或P<0.01],2组患者呼吸频率、MAP相近(t=0.359、1.722,P>0.05);伤后第3个24 h,2组患者尿量、累计入出比相近(t=1.664、-1.895,P>0.05)。 结论 吸入性损伤可导致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需求增加,适当增加合并吸入性损伤烧伤患者的补液量有助于维持较为理想的尿量。
吡咯并喹啉醌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存活的影响及机制
王许杰, 杨云舒, 沈括, 王璟, 韩夫, 吴高峰, 李艳, 白晓智, 罗亮, 胡大海
2020, 36(5): 378-38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806-00335
摘要:
目的 观察吡咯并喹啉醌(PQQ)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存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下称正常培养基)培养大鼠BMSC,选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5代细胞进行实验。(1)取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PQQ组、单纯过氧化氢组、过氧化氢+PQQ组。正常对照组细胞用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正常对照+PQQ组细胞用含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00 μmol/L PQQ的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用含有终物质的量浓度为200 μmol/L过氧化氢的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过氧化氢+PQQ组细胞用含有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00 μmol/L PQQ的正常培养基培养2 h后,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200 μmol/L的过氧化氢培养24 h。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取5个批次细胞,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过氧化氢组、过氧化氢+PQQ组,各组细胞处理同实验(1)中相应各组。培养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个批次细胞进行细胞凋亡检测,计算细胞凋亡率;采用JC-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和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对1个批次细胞分别进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和JC-1荧光染色观察;采用透射电镜观察1个批次细胞线粒体形态;采用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试剂盒对1个批次细胞分别进行CAT和SOD活性检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对1个批次细胞环磷酸腺苷活化交换蛋白1(Epac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剪切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计算AMPK磷酸化水平、剪切型caspase-3/caspase-3比值。除形态观察外,其余各指标每组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等方差t检验。 结果 (1)培养24 h后,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出现空泡且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减少,细胞存活率为(74.3±2.9)%,较正常对照组的100.0%明显降低(t=6.39,P<0.01);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形态明显改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至(116.9±4.2)%(t=6.92,P<0.01);正常对照+PQQ组细胞存活率为(101.2±1.1)%,与正常对照组相近(t=1.06,P>0.05)。(2)培养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的(13.6±1.0)%比较,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37.1±2.0)%,t=10.57,P<0.01];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17.0±0.7)%,t=9.49,P<0.01]。(3)培养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出现去极化,JC-1荧光染料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发出绿色荧光,表现为膜电位明显降低(t=4.18,P<0.01);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升高至正常水平(t=4.43,P<0.01),JC-1荧光染料顺着极化线粒体膜电位进入线粒体聚集,发出红色荧光。(4)培养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的规则形态比较,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线粒体结构紊乱,线粒体嵴消失,线粒体基质密度降低;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线粒体结构规则完整,线粒体嵴清晰可见,线粒体基质密度增加。(5)培养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CAT活性明显升高(t=4.54,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t=3.93,P<0.05);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CAT活性明显上升(t=8.65,P<0.01),SOD活性无明显变化(t=0.72,P>0.05)。(6)培养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Epac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4.67,P<0.01),AMPK磷酸化水平、剪切型caspase-3/caspase-3比值明显升高(t=7.88、3.62,P<0.01);与单纯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PQQ组细胞Epac1蛋白表达、AMPK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t=4.34、16.37,P<0.01),剪切型caspase-3/caspase-3比值明显降低(t=3.17,P<0.05)。 结论 PQQ预处理能够改善氧化应激条件下大鼠BMSC的线粒体功能,降低细胞凋亡率,提高细胞存活率,且可能与Epac1蛋白表达上调、AMPK信号通路激活和剪切型caspase-3蛋白水平降低有关。
801例住院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调查
陈彩虹, 姚泽欣, 陈葵, 程飚
2020, 36(5): 388-39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31-00477
摘要:
目的 分析801例住院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下称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创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职业、创面类型、年龄、科室分布、痊愈情况、痊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方式、临床转归、各项医疗费用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笔者单位5年间共收治245 037例住院患者,其中801例(3.3‰)为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创面患者,5年间慢性创面患者构成比为2.4‰(106/44 230)~3.9‰(191/49 342)。患者中男527例、女274例;体力劳动、离退休及无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慢性创面的最主要类型是手术后未愈创面,占28.2%(226/801);其次为糖尿病性创面,占22.7%(182/801);再次为创伤性创面,占16.5%(132/801)。不同类型慢性创面患者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36,P<0.05)。男性患者以手术后未愈创面、糖尿病性创面及创伤性创面为主,女性患者以糖尿病性创面及手术后未愈创面为主。不同类型慢性创面患者的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60岁为手术后未愈创面和创伤性创面高发年龄段,61~80岁为糖尿病性创面高发年龄段。骨科收治患者痊愈率最高,其次是综合科。不同科室收治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90、107.390,P<0.05)。不同科室收治患者的痊愈情况与痊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63、15.510,P>0.05)。手术+药物治疗患者痊愈率较其他治疗方式高。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00,P>0.05)。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痊愈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67、130.520、130.890,P<0.05)。不同临床转归情况患者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0、5.790,P>0.05)。801例慢性创面患者的总医疗费用大约为4 700万元,其中住院费用最少为1 164元,最多约为116万元,人均住院总费用为50 725元。药品费和材料费占比较高。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慢性创面患者中以体力劳动、中老年人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手术后未愈创面是主要类型,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需加强慢性创面知识宣传,提高防治意识。
经验交流
旋肩胛动脉穿支或侧胸部穿支或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
孙涛, 张勋, 虎海东, 吴银生
2020, 36(5): 395-39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117-00010
摘要:
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皮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皮覆盖。11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皮瓣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皮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质地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侧胸部穿支皮瓣、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更正
关于《双层人工真皮复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一文的更正
2020, 36(5): 398-39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6
摘要:
病例报告
一对孪生患儿同时严重烧伤
张健, 刘小龙, 查天建, 陈召, 刘利华
2020, 36(5): 399-40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112-00004
摘要:
2018年12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伤后17 d由基层医院转入的一对同时严重烧伤的女性孪生患儿,年龄2岁。入院时体格检查见姐妹两人头面部、左上肢、足部等多处严重烧伤,且血型稀有,姐姐为B型Rh D变异血,妹妹为B型Rh阴性血,备血困难。妹妹烧伤总面积为15%体表总面积(TBSA),左耳Ⅳ度烧伤,大部分耳廓脱落,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补液抗休克及营养支持对症处理,分次手术移植左大腿刃厚皮片修复左上肢创面,右大腿薄中厚皮片封闭头面部创面,预留并保存右大腿薄中厚皮片3 cm×1 cm。姐姐烧伤总面积为22%TBSA,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严重肺部感染,病情危重。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补液抗休克及营养支持、雾化祛痰对症处理,一般情况基本稳定并备血充足后,用左大腿薄中厚皮片封闭头面部及左上肢创面,术中将妹妹预留的右大腿薄中厚皮片移植于耳后创面,术后皮片成活、扩展与自体皮无异。姐妹2人分别于住院24、21 d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手术效果较佳。
右下肢慢性溃疡伴异位骨化一例
赵鸣宇, 徐刚, 李平松, 罗艺, 李笑眉
2020, 36(5): 402-40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408-00172
摘要:
2019年1月1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1例55岁男性右下肢慢性溃疡患者。入院后行右小腿溃疡扩创+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在右跟腱与腓骨间隙中取出2块类骨骼样组织,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骨化组织,创面行VSD及换药治疗。术后49 d,取左股外侧中厚皮片移植于创面,之后行VSD治疗。患者术后皮片存活良好,住院77 d后痊愈出院。该病例提示慢性溃疡患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改善病灶血液循环和清除创面异位骨化灶至关重要。
综述
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沁馨, 王达利, 徐广超, 邓呈亮, 魏在荣
2020, 36(5): 405-41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827-00362
摘要:
创面愈合是多种类型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中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是参与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的主要细胞。相关学者分别对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中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Fb)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在创面复杂的微环境刺激下会失去其上皮特征并获得间充质细胞典型特征及迁移能力,同时伴随细胞结构和细胞行为等的复杂改变,进而通过细胞迁移覆盖创面,参与组织创伤修复过程,包括正常或纤维化修复。而Fb是创面纤维化修复的关键细胞,在创面愈合包括创面过度愈合和延迟愈合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认识到上皮细胞与Fb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即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明显影响着这2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决定着真皮重塑和创面再上皮化的质量。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胚胎发育期皮肤的形态发生和维持成人皮肤的结构完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创面愈合再上皮化过程中,Fb能够促进角质形成细胞(KC)增殖和迁移,同时KC接受来自Fb的信号以重建功能性的上皮,相关研究已成为目前创面愈合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供相关学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