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11期

专家论坛
应用功能材料促进皮肤创面修复
罗高兴, 刘梦龙
2021, 37(11): 1005-101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30-00340
摘要:
皮肤创面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功能材料通过结构调节和性能整合,可以针对性地对创面进行保护并促进创面愈合,目前已在创面修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临床创面治疗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分别就止血类、抗菌类、抗炎类、促血管化类及调控创面微环境类功能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做一总结。
论著·创面修复与功能材料
含人脂肪来源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的创面修复效应初探
张超, 李曌, 宋薇, 姚斌, 恩和吉日嘎拉, 张孟德, 梁莉婷, 姜玉峰, 付小兵, 黄沙
2021, 37(11): 1011-102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13-00282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脂肪来源蛋白复合物(ADPC)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含ADPC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Bioink)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的修复效应。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3例行腹部皮瓣转移修补术的女性慢性创面患者(年龄29~34岁)的废弃皮下脂肪组织和同期收治的3名行腹部抽脂术的健康女性(年龄24~36岁)的废弃抽脂术脂肪组织,分别制备正常ADPC(nADPC)及抽脂术ADPC(lADPC)。采用二辛丁酸法测定2种ADPC的蛋白浓度,计算2种ADPC的提取效率,样本数均为3。取对数生长期HSF和HUVEC进行后续实验。取2种细胞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4 μg/mL nADPC组、20 μg/mL nADPC组、100 μg/mL nADPC组和200 μg/mL nADPC组,每组5孔。PBS对照组细胞采用PBS培养,余4组分别采用含相应终质量浓度的nADPC培养。常规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取HSF和HUVEC,分为PBS对照组、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单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TNF-α+nADPC组、TNF-α+lADPC组。PBS对照组与单纯TNF-α组细胞分别加入PBS,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TNF-α+nADPC组及TNF-α+lADPC组中分别加入终质量浓度100 μg/mL的nADPC或lADPC,单纯TNF-α组、TNF-α+nADPC组及TNF-α+lADPC组再加入终质量浓度20 ng/mL的TNF-α。进行细胞划痕试验后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3),同前检测培养24 h细胞增殖活力(样本数为5)。取明胶-海藻酸钠复合Bioink(Bioink AG),制备含100 μg/mL lADPC的Bioink AG(lADPC-Bioink AG),观察二者在室温下及冷凝后的形态和三维生物打印且交联后的形态,采用流变仪检测流变性能时记录低温成胶时间(样本数为3)。取20只8~10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后,分为常规换药组、单纯lADPC组、单纯Bioink AG组和lADPC-Bioink AG组,每组5只。常规换药组裸鼠创面仅覆盖水胶体敷料和常规换药,其余3组裸鼠创面另予相应lADPC、Bioink AG、lADPC-Bioink AG处理。从治疗0 d起,行大体观察,计算治疗2、6、10 d的创面愈合率。治疗10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行创面组织病理学观察。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SNK-q检验及LSD-t检验。    结果   lADPC的蛋白浓度、提取效率分别为(1.306±0.011)mg/mL、(11.1±1.5)%,明显低于nADPC的(2.039±0.042)mg/mL、(22.2±2.0)%(t=23.83、6.38,P<0.05或P<0.01)。培养24 h,与PBS对照组比较,100 μg/mL nADPC组和200 μg/mL nADPC组HSF(q=6.943、6.375,P<0.01)和HUVEC(q=6.301、6.496,P<0.01)增殖活力均明显下降;与100 μg/mL nADPC组比较,200 μg/mL nADPC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划痕后24 h,与PBS对照组比较,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单纯TNF-α组HSF和HUVEC迁移率均明显降低(q=5.642、6.645、11.480,4.772、6.298、10.420,P<0.05或P<0.01);与单纯nADPC组比较,单纯lADPC组HSF和HUVEC迁移率无明显变化(P>0.05);与单纯TNF-α组比较,TNF-α+nADPC组、TNF-α+lADPC组HSF迁移率无明显变化(P>0.05),HUVEC迁移率均明显升高(q=8.585、7.253,P<0.01);与TNF-α+nADPC组比较,TNF-α+lADPC组HSF和HUVEC迁移率无明显变化(P>0.05)。培养24 h,与PBS对照组比较,单纯nADPC组、单纯lADPC组、单纯TNF-α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均明显降低(q=5.803、5.371、9.136,11.580、9.493、13.510,P<0.05或P<0.01);与单纯nADPC组比较,单纯lADPC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单纯TNF-α组比较,TNF-α+nADPC组、TNF-α+lADPC组HSF(q=14.990、10.850,P<0.01)和HUVEC(q=7.066、8.942,P<0.01)增殖活力均明显升高;与TNF-α+nADPC组比较,TNF-α+lADPC组HSF和HUVEC增殖活力均无明显变化(P>0.05)。室温及冷凝状态下,lADPC-Bioink AG比Bioink AG外观稍显浑浊;三维生物打印且交联后lADPC-Bioink AG与Bioink AG形态类似。在10 ℃时,lADPC-Bioink AG的凝固时间为(76.6±0.4)s,明显慢于Bioink AG的(74.4±0.6)s(t=4.64,P<0.01)。治疗2 d,常规换药组裸鼠创面渗出较多,其余3组无明显渗出;治疗8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残余创面面积最小,有明显上皮覆盖。治疗2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lADPC组(t=3.59,P<0.05),与常规换药组、单纯Bioink AG组相近(P>0.05);治疗6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单纯lADPC组、单纯Bioink AG组(t=18.70、15.70、3.15,P<0.05或P<0.01);治疗10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单纯lADPC组(t=12.51、4.84,P<0.01),与单纯Bioink AG组相近(P>0.05)。治疗10 d,lADPC-Bioink AG组裸鼠创面组织血管化程度适中,上皮化充分,愈合效果最好。    结论   抽脂术相关操作会降低ADPC蛋白浓度、提取效率等表征,但lADPC与nADPC具有相同的生物学作用,可在非炎症环境中抑制HSF与HUVEC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在炎症环境中提高HSF与HUVEC的增殖活力,同时提高HUVEC的迁移能力;将lADPC加入Bioink AG中后,不会明显影响Bioink AG的物理性质及打印性能,并可以提升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效果。
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
张清荣, 杨晓, 李正, 贾杰只, 罗高兴, 于云龙, 张逸
2021, 37(11): 1024-103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31-00299
摘要:
    目的   研究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合成活性氧响应性交联剂N1-(4-溴苄基)-N3-(4-溴苯基)-N1,N1,N3,N3-四甲基丙烷-1,3-二胺(TSPBA),混合相应成分制成聚乙烯醇-TSPBA(PVA-TSPBA)微针、PVA-ε-聚赖氨酸(ε-PL)-TSPBA微针、PVA-TSPBA-透明质酸钠(SH)微针、PVA-ε-PL-TSPBA-SH微针。将PVA-TSPBA微针分别置于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观察浸泡0(即刻)、3、7、10 d微针降解情况,表示其活性氧响应性。将用含过氧化氢的LB培养基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与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各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下同)以及与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共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培养24 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计算细菌相对存活率(样本数为3)。将对数生长期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生长周期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培养24 h,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毒性,样本数为6)。取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种微针形貌,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2种微针机械性能(以临界力表示,样本数为6)。取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PVA-TSPBA组与PVA-TSPBA-SH组(每组3只),用相应微针垂直按压背部皮肤1 min后,观察按压完成后0、10、20 min皮肤情况。另取3T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单纯5.0 g/L ε-PL组,用含5.0 g/L 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浸提液培养的5.0 g/L ε-PL+SH组,CCK-8法检测并计算培养24、48、72 h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6)。取18只BALB/c小鼠,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分为无菌敷贴组、0 g/L ε-PL+SH组与5.0 g/L ε-PL+SH组(每组6只),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滴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制成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0 g/L ε-PL+SH组、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覆盖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后,3组小鼠创面均外覆无菌手术敷贴。于伤后0、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伤后12 d,取创面及创缘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上皮生长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法。    结果   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置于含过氧化氢PBS中的PVA-TSPBA微针逐渐溶解并于浸泡10 d完全降解,置于单纯PBS中的PVA-TSPBA微针仅发生溶胀而未溶解。培养24 h,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未见生长,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未见生长;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培养24 h,空白对照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组间细胞相对存活率相近(P>0.05)。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均呈四棱锥形,排列整齐,其中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更立体、棱角更分明。PVA-TSPBA-SH微针的临界力明显高于PVA-TSPBA微针(Z=3.317,P<0.01)。PVA-TSPBA-SH组小鼠按压完成后0 min微针穿透皮肤,10 min后针孔部分消失,20 min后针孔完全消失;PVA-TSPBA组微针未能穿透小鼠皮肤。培养24、48、72 h,5.0 g/L ε-PL+SH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缓慢,渗出较多;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前期与无菌敷贴组相近,后期较无菌敷贴组加快,渗出中等;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较另2组快,渗出不多。5.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0.6±4.2)%、(64.3±4.1)%、(95.8±2.4)%,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的(20.4±2.7)%、(38.9±2.2)%、(59.1±6.2)%与0 g/L ε-PL+SH组的(21.6±2.6)%、(44.0±1.7)%、(82.2±5.3)%(P<0.01);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P<0.05或P<0.01)。伤后12 d,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几乎完全上皮化且炎症细胞浸润较少,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未见明显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   基于TSPBA、聚乙烯醇、ε-PL及SH制备的复合微针可顺利刺穿小鼠皮肤并能通过缓慢响应创面中的活性氧从而溶解释放抗菌物质,抑制创面细菌定植,促进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
含银黏性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董云青, 李琳琳, 朱宣儒, 冯龙宝, 贾柯瑶, 郭瑞, 程飚
2021, 37(11): 1036-104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06-00304
摘要:
  目的  制备负载银粒子的改性透明质酸黏性水凝胶,探讨其在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多巴胺修饰的透明质酸(HA-DA)和苯硼酸修饰的透明质酸(HA-PB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其特征峰。在HA-DA和HA-PBA中加入不同质量的丙烯酰胺,制备质量分数为10%、15%、20%丙烯酰胺的黏性水凝胶。观察含质量分数20%丙烯酰胺的黏性水凝胶在37 ℃下倾斜状态和倒立状态的成胶情况,旋转流变仪检测前述3种黏性水凝胶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在含质量分数20%丙烯酰胺的黏性水凝胶中加入纳米银离子,制备含银黏性水凝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量含银黏性水凝胶释放的银离子浓度,并计算累计银离子释放率(样本数为5)。取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黏性水凝胶组及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并进行相应处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培养1、2、3 d细胞存活情况(样本数为5)。取24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在其背部建立48个接种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悬液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每只小鼠2个创面。将创面分成生理盐水组、黏性水凝胶组、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并进行相应处理,每组16个创面,且每只小鼠的2个创面纳入不同组。伤后3、7、10、14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 d,观察并计数创面中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伤后14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并分析创面上皮化的表皮厚度和胶原纤维的光密度;伤后3、7、10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 各指标各时间点创面数均为4个。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HA-PBA在波数为1 369、1 425 cm-1处检测到特征峰,表明苯硼酸成功接枝到透明质酸上;HA-DA在波数为1 516、1 431 cm-1处检测到特征峰,表明多巴胺已成功接枝到透明质酸上。含质量分数20%丙烯酰胺的黏性水凝胶在37 ℃下,无论是倾斜还是倒立时都保持稳定不流动的凝胶状态。随着丙烯酰胺含量的增加,黏性水凝胶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均有所增加,但3种不同丙烯酰胺含量黏性水凝胶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随振荡频率或时间的增加变化不明显且储存模量均大于损耗模量。含银黏性水凝胶中银离子释放长达7 d,累计银离子释放率最高达65%。培养1、2、3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PBS组和黏性水凝胶组(P<0.05或P<0.01);培养1 d,黏性水凝胶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PBS组(P<0.01)。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3组小鼠创面均不断缩小。伤后3、7、10、14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3.0±3.6)%、(75.3±6.9)%、(93.3±1.2)%、(96.7±0.8)%,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的(21.8±6.4)%、(53.9±8.2)%、(72.0±7.8)%、(92.5±0.4)%(P<0.01)。伤后3、14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黏性水凝胶组的(43.5±2.4)%、(94.1±1.5)%(P<0.05);伤后3、10 d,黏性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伤后3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中2种细菌菌落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及黏性水凝胶组(P<0.01),黏性水凝胶组创面中2种细菌菌落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伤后14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基本上皮化且表皮厚度更厚,胶原蛋白含量较其他2组明显增多且胶原排列更加有序;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的表皮厚度较其余2组明显增加(P<0.05),胶原纤维光密度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P<0.05)。伤后3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TGF-β1和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或P<0.01),黏性水凝胶组创面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伤后7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1),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伤后10 d,含银黏性水凝胶组创面TNF-α的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TGF-β1和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或P<0.01),且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黏性水凝胶组(P<0.05)。  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含银黏性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弹性,可以持续释放银离子,有助于加速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生物毒性较低,可以促进创面再上皮化、胶原沉积和血管再生,可能涉及炎症细胞的浸润与消退。
论著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应用桥梁式持续负压吸引固定的临床效果
佟琳, 胡晓龙, 张万福, 韩飞, 计鹏, 胡大海, 官浩
2021, 37(11): 1048-105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04-00050
摘要:
  目的  观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应用桥梁式持续负压吸引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4月—2020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9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及前臂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5例、女40例,年龄5~78岁,缺损创面面积为82(9,216)cm2,均行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根据患者术区所采用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负压组48例和石膏组47例,2组患者损伤创面经清创后行皮瓣移植修复,负压组患者术后采用干纱布包扎后放置负压吸引装置以“桥梁”式固定缺损上肢与胸腹部,石膏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干纱布铺垫及石膏固定。术后1、3、5、7、14 d,采用自制血运评分量表和长海痛尺分别评估2组患者皮瓣血运和疼痛强度。术后5 d,观察并计算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断蒂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Cochran & Cox近似t检验、χ2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术后1、3、5、7、14 d,负压组患者的皮瓣血运评分变化不大,而石膏组患者的皮瓣血运评分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且负压组患者皮瓣血运评分均明显高于石膏组(t=2.259、2.552、2.784、2.821、3.003,P<0.05或P<0.01);负压组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变化不大,而石膏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呈时间依赖性升高,且负压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均明显低于石膏组(t=-4.818、-4.944、-5.011、-5.976、-6.721,P<0.05)。术后5 d,负压组患者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石膏组(χ2=6.773、5.269,P<0.05或P<0.01)。术后7 d,负压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14.7±1.1)分,明显高于石膏组的(7.4±1.8)分(t=23.934,P<0.01)。断蒂术后1个月随访,2组患者的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均良好。  结论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后,进行桥梁式持续负压吸引固定能有效制动患肢与胸腹部,降低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制动的疼痛,改善皮瓣血运,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行之有效、轻便舒适、易于操作的方法。
负压伤口疗法治疗不同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效果
王雪欣, 相阳, 孟尧, 马兵, 胡晓燕, 唐洪泰, 贲道锋, 肖仕初
2021, 37(11): 1054-106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18-00194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负压伤口疗法(NPWT)治疗不同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创伤中心收治42例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3~81岁,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程3~60 d。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清创后采用NPWT治疗,根据切口裂开层次将负压值设置为-10.64~-6.65 kPa。待切口血运良好,进行Ⅱ期切口缝合。统计腹部手术原因、腹部切口裂开层次和愈合不良原因,观察腹部切口最终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本组患者出现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腹部手术原因按构成比排名,前4位是结肠癌(9例,占21.4%)、胆管疾病(8例,占19.0%)、肝癌(5例,占11.9%)和阑尾炎(4例,占9.5%)。腹部切口裂开层次在深筋膜层者25例(59.5%)、浅筋膜层者17例(40.5%)。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原因按构成比排名,前3位是感染(24例,占57.1%)、脂肪液化(11例,占26.2%)、缝线反应(5例,占11.9%)。40例患者经NPWT治疗,切口血运改善,行Ⅱ期缝合,第2~3周拆除缝线,切口愈合良好;另外2例患者在使用NPWT治疗期间分别出现了肠瘘、胆漏,拆除负压装置,经充分引流和常规换药治疗后切口愈合。  结论  NPWT治疗不同腹部疾病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效果较佳,但临床医师需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决定NPWT的使用时机和使用方式,避免肠瘘、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异体表皮干细胞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异体全厚皮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
黄韶斌, 胡志成, 张逸, 唐冰, 王鹏, 徐海琳, 王志勇, 董云先, 程璞, 荣燕超, 吴军, 朱家源
2021, 37(11): 1061-106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704-00339
摘要:
  目的  探讨异体表皮干细胞(ESC)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异体全厚皮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1只4周龄雄性BALB/c-NU裸鼠(品系、鼠龄与性别下同)中获取培养7 d呈铺路石状原代ESC,其第3代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阳性表达ESC标志物CD44且阴性表达CD45,经免疫荧光法鉴定阳性表达ESC标志物p63与整合素6α且阴性表达CD71。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ESC进行后续实验。取26只裸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ESC组,在每只裸鼠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2组创面分别喷涂等体积的PBS、ESC,创面上均移植从另外4只裸鼠背部切取制备的全厚皮。分别取2组10只裸鼠,观察术后0(即刻)、3、7、14、21 d创面愈合与皮片存活情况并计算术后3、7、14、21 d皮片存活比和皮片收缩率(样本数为各时间点存活皮片数),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术后3、7、14 d皮片的血流灌注情况并计算各时间点ESC组与PBS组裸鼠皮片血流灌注比(样本数为各时间点2组配对均存活皮片对数);分别取2组剩余3只裸鼠,取术后7 d皮片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IL-10、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mRNA和蛋白表达。对数据行Log-rank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与Bonferroni校正。  结果  以术后0 d情况为参照,2组裸鼠术后3、7、14、21 d创面逐渐愈合,皮片收缩情况逐渐明显,其中PBS组裸鼠创面收缩愈合情况较ESC组明显。术后3 d,ESC组1只裸鼠皮片移植失败,PBS组3只裸鼠皮片移植失败;术后7 d,PBS组又有1只裸鼠皮片移植失败。2组裸鼠术后3、7、14、21 d皮片存活比相近(P>0.05)。术后3、7、14、21 d,ESC组裸鼠皮片收缩率分别为(9.2±0.4)%、(19.7±1.2)%、(53.6±3.5)%、(62.2±5.1)%,显著低于PBS组的(11.0±0.9)%、(47.8±2.8)%、(86.1±7.1)%、(89.7±9.0)%(t=5.719、26.650、11.940、7.617,P<0.01)。术后3、7、14 d,2组裸鼠皮片均有血流灌注信号;ESC组与PBS组裸鼠皮片血流灌注比均值均大于1,3个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与PBS组比较,ESC组裸鼠皮片组织中TNF-α、IL-8、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t=2.823、2.934、2.845、2.860,P<0.05)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IL-10和MMP-9的mRNA(t=3.877、2.916,P<0.05)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  结论  异体ESC可减轻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移植异体全厚皮片收缩,促进移植皮片与创面之间新生血管的形成,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胶原蛋白表达,促进MMP-9的表达,从而提高移植皮片的成活质量。
论著·护理专栏
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严重烧伤患者探视管理中的应用
陈华玲, 李茂君, 罗伊美, 黎宁
2021, 37(11): 1070-107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315-00088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的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疫情时代(下称后疫情时代)严重烧伤患者探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2—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9例严重烧伤患者及其69名家属纳入本研究。根据探视模式的不同,将2020年2—6月入住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的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实施完全限制性探视的33例严重烧伤患者及对应的33名家属纳入常规探视组,将2020年7—12月入住BICU的实施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的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的36例严重烧伤患者及对应的36名家属纳入远程探视组。常规探视组家属只能通过电话与责任护士沟通,而远程探视组患者和家属通过微信视频通话与责任护士、责任医师、康复治疗师、营养治疗师共同沟通。比较患者入住BICU时2组患者及2组家属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结果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患者入住BICU第2周及转出BICU时2组患者及2组家属HAMA评分,患者转出BICU时2组患者及2组家属探视效果评价量表评分、2组家属重危患者家属满意度量表中文修订版(C-CCFSS)评分,患者转出BICU 1周内2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评价量表评分。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远程探视组患者中男29例、女7例,年龄为48(34,53)岁;家属中男15名、女21名,年龄为45(30,48)岁。常规探视组患者中男24例、女9例,年龄为49(38,54)岁;家属中男9名、女24名,年龄为44(35,48)岁。患者入住BICU时,2组患者和2组家属HAMA评分均相近(P>0.05)。远程探视组患者、家属在患者入住BICU第2周(Z=-3.195、-3.018,P<0.01)及转出BICU时(Z=-2.118、-2.380,P<0.05)HAMA总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探视组。患者转出BICU时,2组患者探视效果评价量表各维度评分相近(P>0.05);远程探视组家属探视效果评价量表中患者安全信息、诊疗质量信息、心理支持信息3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探视组(Z=-2.372、-2.209、-2.174,P<0.05),仅家属探视感受维度评分与常规探视组相近(P>0.05)。患者转出BICU当日,远程探视组家属C-CCFSS评分为99(98,108)分,明显高于常规探视组的98(97,100)分(Z=-2.545,P<0.05);患者转出BICU 1周内,远程探视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评价量表评分为99(98,100)分,明显高于常规探视组的96(94,98)分(Z=-5.213,P<0.01)。  结论  在后疫情时代对严重烧伤患者探视管理应用基于标准化沟通制度的连续性居家远程探视模式,可提高探视效果及满意度,有效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特重度烧伤患者肢体体位摆放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卢迎, 周琴, 王立娜, 何亭, 赵海洋, 曹效亲
2021, 37(11): 1078-108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12-00126
摘要: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风险评估方法在特重度烧伤患者肢体体位摆放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根据采用的不同肢体体位摆放方法,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行常规肢体体位摆放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纳入常规肢体摆放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0±10)岁],将该单位2019年7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行FMEA风险管理肢体体位摆放的特重度烧伤患者设为FMEA肢体摆放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10)岁]。常规肢体摆放组患者待肢体创面愈合后仅由康复治疗师每日行单纯徒手肢体体位摆放,直至出院。FMEA肢体摆放组患者入院24 h内由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共同采用FMEA风险评估方法,分析患者肢体体位摆放的潜在失效模式,根据失效原因实施针对性的肢体体位摆放措施,直至出院。比较FMEA肢体摆放组患者干预前后6项主要失效模式的风险优先数(RPN),2组患者干预前后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的关节活动度(ROM)与手总主动活动度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FMEA肢体摆放组患者干预后6项主要潜在失效模式中肢体体位摆放干预不及时、护士肢体体位摆放意识不强、肢体体位摆放评估标准不一致、护士肢体体位摆放相关知识缺乏、护士主动参与性差、患者肢体体位摆放效果不佳的RPN分别为(146±31)、(140±22)、(125±34)、(136±23)、(110±28)、(110±5)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的(578±64)、(543±57)、(419±89)、(269±64)、(240±41)、(222±48)分(t=18.441、23.681、10.035、5.362、9.438、7.171,P<0.01)。干预后,FMEA肢体摆放组患者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的ROM及手总主动活动度明显优于常规肢体摆放组(t=-4.250、11.400、-15.928、10.963、-7.470,P<0.01),FMEA肢体摆放组、常规肢体摆放组患者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的ROM及手总主动活动度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改善(t=-35.573、33.670、-31.090、32.902、-19.647,-14.952、11.411、-33.462、-12.818、-13.672,P<0.01)。干预后,FMEA肢体摆放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78±9)分]明显高于常规肢体摆放组[(57±9)分,t=-9.055,P<0.01],FMEA肢体摆放组、常规肢体摆放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35±5)、(34±4)分]明显提高(t=-22.964、-12.329,P<0.01)。    结论   FMEA风险评估方法应用于特重度烧伤患者肢体体位摆放护理中,可有效规避患者肢体体位摆放中的高风险因子,进而维持肢体体位摆放效果,改善患者ROM,提高患者预后日常生活能力。
创面修复
水凝胶敷料在深Ⅱ度烧伤创面磨削痂术后应用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尚念胜, 崔炳环, 王成, 高华, 徐滨, 赵冉, 霍然
2021, 37(11): 1085-108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19-00133
摘要:
  目的  探讨水凝胶敷料在深Ⅱ度烧伤创面磨削痂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5年11月—2019年8月,淄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深Ⅱ度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磨削痂术后进行相应治疗的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84例,男67例、女17例)和单纯凡士林油纱组(84例,男65例、女19例),其年龄分别为(31±16)、(35±17)岁。每3~5天换药1次,对于创面超过21 d未愈合者或未超过21 d但创面位于关节部位后期可能影响功能活动者,取自体躯干或大腿刃厚或中厚皮片行植皮术。术后持续动态观察创面大体情况直至创面愈合;术后前4次换药时评估敷料粘连程度并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估疼痛程度,计算术后3、6、15 d换药时的创面愈合率,计算入院时及术后3、6、15 d换药时创面分泌物/清洗液细菌培养阳性比例,记录换药次数,计算手术植皮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随访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增生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术后观察期间,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内层敷料较容易去除、疼痛轻微,创面湿润且分泌物较少,创面愈合较快;单纯凡士林油纱组患者内层敷料去除时粘连较明显、疼痛感较强、有渗血,创面分泌物多于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创面愈合较慢。与单纯凡士林油纱组比较,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术后前4次换药时敷料粘连程度与疼痛NRS评分均明显降低(χ2=52.625,Z=-10.854,P<0.01);术后3、6、15 d换药时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t=10.347、41.150、167.627,P<0.01);创面分泌物/清洗液细菌培养阳性比例在入院时及术后3 d换药时无明显变化(P>0.05),于术后6、15 d换药时明显降低(χ2=15.616、15.226,P<0.01);换药次数明显减少(t=-11.986,P<0.01);手术植皮率明显降低(χ2=35.850,P<0.01)。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7.6±2.8)d,明显短于单纯凡士林油纱组的(27.1±3.0)d(t=-21.288,P<0.01)。随访6个月,水凝胶敷料+凡士林油纱组患者瘢痕增生的VS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凡士林油纱组(Z=-11.287,P<0.01)。  结论  与单纯使用凡士林油纱比较,深Ⅱ度烧伤创面磨削痂术后应用涂覆水凝胶敷料的凡士林油纱覆盖保湿作用明显,可明显减轻换药时敷料粘连程度和患者疼痛,提高创面愈合率,降低创面感染率和手术植皮率,减少换药次数,缩短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有效减轻瘢痕增生。
综述•创面修复与功能材料
多功能水凝胶敷料治疗糖尿病致慢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曹望北, 高长有
2021, 37(11): 1090-109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15-00249
摘要:

糖尿病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慢性创面(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糖、高氧化应激水平、高炎症水平以及易感染等不利因素使糖尿病致慢性创面难以愈合,甚至进一步恶化。水凝胶材料由于具有含水量高、生物相容性好和理化性能可调控等优点,已成为当前创面敷料研究中的热点材料。相较于纱布等传统敷料,水凝胶敷料可为创面提供有利于愈合的湿润环境。通过负载活性物质和改变水凝胶组成及结构,水凝胶敷料可被赋予优异的组织黏附、抗菌、抗氧化以及调控炎症因子表达等功能,因此其在创面敷料应用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基于糖尿病致慢性创面微环境和水凝胶材料的特点,总结了近年来用于治疗糖尿病致慢性创面的新型多功能水凝胶敷料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当前水凝胶敷料的不足并提出展望。

综述
皮肤伤口缝合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贾珊珊, 王晓川, 焦亚, 姜笃银, 赵洁
2021, 37(11): 1099-110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701-00334
摘要:
皮肤伤口缝合是外科医师必备技能之一。无论是外伤伤口还是手术切口,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是愈合良好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各种皮肤伤口缝合技术不断地涌现,经不断改进后形成了操作简便、对合精准、降低创缘张力及减少瘢痕形成等优势。这些技术虽然为伤口的缝合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是也对术者的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提出了要求。本文就不同皮肤伤口缝合技术的优点和不足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