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12期

专家论坛
新型生物活性材料促进创面修复和皮肤再生
吕国忠, 赵朋
2021, 37(12): 1105-110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029-00373
摘要:
微环境调控是促进创面修复和皮肤再生的关键技术。近年来,系列调控微环境和细胞行为的新型生物活性材料得以研发,显示出高效诱导创面修复和皮肤附件再生的能力。本文就相关新型生物活性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总结。
论著·特殊创面处理
部分去表皮局部皮瓣修复结核性胸壁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
李鹏程, 贾赤宇, 李东杰, 陈莉萍, 郑梦利, 申传安
2021, 37(12): 1110-111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29-00337
摘要:
  目的  探讨部分去表皮局部皮瓣修复结核性胸壁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0年4月——2021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烧伤整形科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2±18)岁。清创后结核性胸壁缺损范围为4 cm×3 cm×2 cm~16 cm×8 cm×5 cm,均采用部分去表皮局部皮瓣修复,皮瓣宽度等于缺损区的宽度,皮瓣长度较缺损区长度增加2 cm。其中1例患者局部皮瓣切取面积过大导致供区不能直接缝合,采用自体背部游离中厚皮片移植术修复;其余患者局部皮瓣切取面积均较小,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引流管引流量和留置时长;术后2周皮瓣的存活情况、质地和颜色,受区有无皮下积液和皮肤破溃以及供区愈合情况,包括有无切口裂开、局部感染、血肿发生。术后1个月做胸部X线、CT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胸壁缺损创面及伴发的结核病部位有无新发的局部积液和骨质破坏。随访6个月以上,记录患者胸壁缺损创面的手术切口有无瘢痕增生、红肿、窦道等。  结果  患者手术时长为(104±18)min,术中出血量为(119±53)mL,引流管累计引流量为(134±49)mL,引流管留置时长为(5.3±1.7)d。术后2周,患者移植的局部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和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其中1例患者胸壁缺损区切口有渗液,部分切口裂开,行Ⅱ期手术后创面愈合良好;其余患者胸壁缺损区创面均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或切口裂开等情况。患者供区切口均愈合,无切口裂开和局部感染以及血肿发生。术后1个月,患者胸部影像学检查未观察到术区存在新的骨质破坏。随访6~96个月,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在胸壁缺损创面的手术部位切口出现肿胀、破溃及窦道,行Ⅱ期手术后创面愈合良好;其余患者胸壁缺损创面的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瘢痕、红肿、窦道等。  结论  胸壁结核导致的胸壁缺损创面采用部分去表皮局部皮瓣修复,具有供区损伤小、皮瓣设计灵活、术后创面愈合良好的优点。
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
李罡, 张志, 李叶扬, 汪锦伦
2021, 37(12): 1116-112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07-00371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患者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52~75岁。溃疡发生距放射治疗平均14.5年,入院时溃疡面积为5.0 cm×3.0 cm~7.0 cm×6.0 cm。切除溃疡及周围纤维化组织后创面面积为6.0 cm×5.0 cm~13.0 cm×6.5 cm。7例患者Ⅰ期行皮瓣切取、创面修复术;另1例患者Ⅰ期行皮瓣供区预扩张,Ⅱ期行皮瓣切取、创面修复术。皮瓣面积为8.0 cm×7.0 cm~15.0 cm×8.5 cm。7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1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部分缝合后,取自体大腿薄中厚皮修复。术前取溃疡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和皮瓣供区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皮瓣情况、颈部溃疡复发及功能情况、皮瓣供区瘢痕增生情况。    结果   术前溃疡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溃疡全层皮肤坏死,溃疡基底及周围有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小灶钙化;间质有大量慢性炎症细胞及少量急性炎症细胞浸润,排除肿瘤复发。8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创面得到有效修复,皮瓣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溃疡无复发,颈部活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皮瓣供区未见明显瘢痕增生。    结论   颈部放射性溃疡是颈部放射治疗后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保守治疗难以愈合。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靠近颈部,血运丰富、解剖恒定、易于切取,治疗颈部放射性溃疡后创面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功能明显改善。
论著
基于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的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道菌群变化分析及代谢功能预测的前瞻性研究
郭在文, 宋明明, 章杰, 刘璐, 杨云稀, 邵一鸣, 李林斌, 孙炳伟
2021, 37(12): 1122-112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16-00414
摘要:
  目的  基于16S核糖体RNA(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道菌群变化并进行代谢功能预测。  方法  本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纳入烧伤组,将同时期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组。收集烧伤组患者入院后1周左右的粪便标本及健康组志愿者体检当天粪便标本,进行16S rRNA V4区基因测序,分析各类菌属的相对丰度;应用Mothur软件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划分,分析优势菌群;通过QIIME1.9.0软件分析粪便菌群OTU数目、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采用Canoco Software 5.0对粪便菌群相对丰度做主成分分析;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预测粪便菌群代谢功能。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烧伤组患者粪便中拟杆菌属、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巨球型菌属、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康组志愿者(Z=-5.20、-2.37、-5.17、-4.41、-6.03,P<0.05或P<0.01),而健康组志愿者粪便中未分类的毛螺杆菌科、普氏菌属、盲杆菌属、未分类的瘤胃球菌科、假丁酸弧菌属、布劳特菌属、未分类的消化链球菌科(Z=-8.03、-3.21、-7.63、-5.88、-8.05、-8.05、-6.77, P<0.01)等19种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烧伤组患者。健康组志愿者粪便菌群多样性优于烧伤组患者,其主要优势菌群为拟杆菌属、未分类的毛螺杆菌科、普氏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科、布劳特菌属、副拟杆菌属和大肠志贺杆菌属等,而烧伤组患者粪便主要优势菌群为拟杆菌属、普氏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科和副拟杆菌属。烧伤组患者粪便菌群OTU数目、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为(149±47)个、199±45、190±45、2.0±0.9,显著少/低于健康组志愿者的(266±57)个、323±51、318±51、3.8±0.5(t=10.325、11.972、12.224、11.662,P<0.01)。健康组志愿者和烧伤组患者粪便菌群相对丰度在主成分1 被清晰地区分为2个群体,主成分1贡献率为32.50%,P<0.01;健康组志愿者粪便菌群在主成分2上较为集中,烧伤组患者粪便菌群在主成分2上散布较大,主成分2贡献率为13.44%,P>0.05。烧伤组患者粪便菌群氨基酸中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以及碳水化合物中三羧酸循环、果糖和甘露糖、半乳糖、酵解/糖异生、淀粉和蔗糖代谢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志愿者(Z=-4.75、-4.54、-4.75、-4.62、-3.71、-3.28、-4.19,-3.82、-4.72、-4.35、-4.75、-4.71,P<0.01),硫辛酸代谢和辅酶Q合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志愿者(Z= -6.07、-4.51,P<0.01),花生四烯酸代谢水平与健康组志愿者相近(P>0.05)。  结论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得出,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道菌群和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种类减少,多样性降低,营养代谢水平降低。
人工真皮联合刃厚皮修复手足骨骼与肌腱外露创面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狄海萍, 母心灵, 史继静, 薛继东, 刘磊, 郭海娜, 邢培朋, 夏成德
2021, 37(12): 1130-113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325-00103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联合刃厚皮修复手足骨骼与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2018年10月—2020年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手足骨骼与肌腱外露创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皮瓣组(41例,其中男27例、女14例)和人工真皮+刃厚皮组(41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其年龄均为(37±7)岁。2组患者创面彻底清创后,皮瓣组患者创面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人工真皮+刃厚皮组患者创面移植人工真皮并给予持续负压吸引,待创面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后,移植自体大腿外侧刃厚皮。自体皮片/皮瓣移植术后1周,观察创面移植物成活情况并计算移植物成活率;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自体皮片/皮瓣移植术后住院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自体皮片/皮瓣移植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价受区瘢痕增生情况,分别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方法与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量表(AOFAS-AHS)评价手、足功能恢复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自体皮片/皮瓣移植术后1周,2组患者创面移植物成活率相近(P>0.05)。人工真皮+刃厚皮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为(29±5)、(35±5)d,较皮瓣组的(22±4)、(28±5)d明显延长(t=6.96、6.22,P<0.01);与皮瓣组比较,人工真皮+刃厚皮组患者手术次数明显减少(t=7.39,P<0.01),自体皮片/皮瓣移植术后住院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住院费用无明显变化(P>0.05)。自体皮片/皮瓣移植术后6个月,2组患者受区VSS评分相近(t=0.32,P>0.05);人工真皮+刃厚皮组患者手功能的TAM评分和足功能的AOFAS-AHS评分分别为(40±6)、(62±12)分,明显高于皮瓣组的(34±6)、(53±11)分(t=4.66、3.41,P<0.01)。    结论   采用人工真皮联合刃厚皮修复手足骨骼与肌腱外露创面手术次数相对皮瓣修复术少,可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手足关节功能,无明显瘢痕增生,但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也可能会相应延长。
局部柠檬酸抗凝在重症烧伤患者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中的效果
王志勇, 冯世海, 范宝莉, 马伟, 贾享成, 耿辉
2021, 37(12): 1137-114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16-00381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部柠檬酸抗凝在重症烧伤患者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中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8月,南开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重症烧伤患者68例,均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根据患者在CVVH治疗中采用的血液抗凝方式不同,分为柠檬酸组40例和肝素组28例。柠檬酸组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年龄(40±18)岁,烧伤总面积(62±14)%体表总面积(TBSA);肝素组患者中男22例、女6例,年龄(38±16)岁,烧伤总面积(57±20)%TBSA。记录2组患者CVVH治疗0(即刻)、48、96 h时的血清肌酐水平、C反应蛋白(CRP)值、尿素氮水平并根据其水平计算尿素清除指数,记录血小板计数(PLT)及凝血全项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记录CVVH治疗96 h内,患者出现严重低钙血症、创面出血加重、非创面的新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导致血液滤过受迫性终止的次数。记录患者每日血液净化滤器使用的时长。对数据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2组患者治疗0 h血清尿素氮水平、肌酐水平及CRP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柠檬酸组患者治疗48、96 h血清尿素氮水平、肌酐水平及CRP值均明显低于肝素组(t=3.366、-2.315、2.942,-2.657、2.011、-2.441,P<0.05),尿素清除指数均显著高于肝素组(t=1.107、2.233,P<0.05)。2组患者治疗0 h的PLT、PT及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柠檬酸组患者治疗48、96 h的PLT明显高于肝素组(t=-3.417、-4.413,P<0.05或P<0.01)。柠檬酸组患者治疗48、96 h的PT均明显短于肝素组(t=2.760、-3.655,P<0.01),APTT均明显短于肝素组(t=3.719、5.146,P<0.05或P<0.01)。治疗96 h内,柠檬酸组患者中出现1例低钙血症及1例创面出血加重,均导致血液滤过受迫性终止,未出现非创面新发生出血;肝素组患者中未出现低钙血症,但出现7例创面出血加重及2例非创面新发生出血(均在气管切开处),均导致血液滤过受迫性终止。柠檬酸组患者血液净化滤器使用时长为(11.7±4.8)h,明显长于肝素组的(6.6±2.5)h(t=3.310,P<0.01)。  结论  重症烧伤患者行CVVH治疗时采用局部柠檬酸抗凝具有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并可效延长滤器使用时间,提升治疗效果,但该结论仍需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验证。
移植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再造的临床效果
宋达疆, 李赞, 章一新,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王志远, 华占强, 冯光
2021, 37(12): 1143-114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24-00390
摘要:
    目的   探讨移植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再造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08年12月—2016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1(36.5±1.6)岁,均采用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Ⅱ期乳房再造。根据内增压吻合血管类型,将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分为3种类型:吻合血管蒂主干远端型、吻合血管蒂主干主要分支型和吻合血管蒂肌支型。皮瓣长(27.5±0.3)cm、宽(12.8±1.4)cm。供瓣区予以彻底止血后,间断缝合修补前鞘,完成脐重建,留置2根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皮瓣血管蒂与受区胸廓内血管吻合具体方式包括吻合1支动脉和1支静脉近端、吻合1支动脉和1支静脉近远端、吻合1支动脉和2支静脉近端。术后观察皮瓣成活、血运情况。随访观察再造乳房外形满意度、供区并发症、腹壁功能及瘢痕增生情况。    结果   术后,采用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Ⅱ期乳房再造术患者的皮瓣均顺利成活且血运良好。随访14~56(20±6)个月,患者再造乳房外形满意,腹部供区无并发症且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    结论   对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行游离内增压式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是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谷氨酰胺对经烧伤大鼠血清干预的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及其细胞信号机制
吕尚军, 范荣辉, 吴丹, 彭曦
2021, 37(12): 1149-115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01-00208
摘要: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经烧伤大鼠血清(以下简称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及其细胞信号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10只7~8个月龄雌雄各半Wistar大鼠制备正常大鼠血清(以下简称正常血清),另取20只7~8个月龄雌雄各半Wistar大鼠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后制备烧伤血清,从180只1~3 d龄雌雄不拘Wistar大鼠心尖组织中分离培养原代心肌细胞用于后续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加入相应血清培养。分别于培养1、3、6、9、12 h,采用锥虫蓝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将细胞分为单纯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4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8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16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20 mmol/L谷氨酰胺组,采用单纯烧伤血清或烧伤血清+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谷氨酰胺处理,培养前实验筛选出的干预时间,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将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单纯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16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20 mmol/L谷氨酰胺组,同前处理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30 min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S6K)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 (4E-BP1)磷酸化水平。将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单纯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25 ng/mL雷帕霉素组,行相应处理后,分别于培养1、3、6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金属硫蛋白(MT)表达并观测微管形态。各组各时间点各指标样本数均为10。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培养1、3、6、9、12 h,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正常血清组(t=4.950、16.752、35.484、34.428、27.781,P<0.01)。与组内培养1 h比,烧伤血清组培养3、6、9、12 h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与组内培养3 h比较,烧伤血清组培养6、9、12 h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与组内培养6、9 h比较,烧伤血清组培养12 h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烧伤血清组培养6、9 h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选择培养6 h作为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培养6 h,与单纯烧伤血清组比较,烧伤血清+4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8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16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20 mmol/L谷氨酰胺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P<0.01)。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组与烧伤血清+16 mmol/L谷氨酰胺组细胞存活率相近(P>0.05),烧伤血清+16 mmol/L谷氨酰胺组与烧伤血清+20 mmol/L谷氨酰胺组细胞存活率相近(P>0.05)。因此选择12、16、20 mmol/L作为后续谷氨酰胺的干预浓度。培养30 min,正常血清组、单纯烧伤血清组、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16 mmol/L谷氨酰胺组、烧伤血清+20 mmol/L谷氨酰胺组细胞mTORC1、p70 S6K、4E-BP1磷酸化水平分别为1.001±0.042、0.510±0.024、0.876±0.022、0.836±0.074、0.856±0.041,1.00±0.11、0.38±0.09、0.95±0.13、0.96±0.13、0.89±0.24,1.00±0.07、0.29±0.08、0.87±0.27、0.68±0.08、0.60±0.21。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其余4个烧伤血清组细胞mTORC1、p70 S6K、4E-BP1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 与单纯烧伤血清组比较,其余3个烧伤血清组细胞mTORC1、p70 S6K、4E-BP1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组细胞4E-BP1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烧伤血清+16 mmol/L谷氨酰胺组和烧伤血清+20 mmol/L谷氨酰胺组(P<0.05)。单纯烧伤血清组细胞培养1 h MT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血清组(P<0.05),其余时间点MT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P<0.01);培养1、3、6 h,单纯烧伤血清组细胞HSP70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P<0.05),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组细胞HSP70和MT表达均明显高于单纯烧伤血清组(P<0.05),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25 ng/mL雷帕霉素组细胞HSP70和MT表达均明显低于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组(P<0.01)。正常血清组细胞培养1、3、6 h微管结构完整,呈网格排列,染色均匀。单纯烧伤血清组细胞培养1 h部分微管出现断裂,部分网格排列不齐;培养3 h靠近细胞核微管结构清晰,细胞核远端微管模糊不清;培养6 h微管结构模糊不清。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组细胞培养各时间点微管破坏程度较单纯烧伤血清组轻。烧伤血清+12 mmol/L谷氨酰胺+25 ng/mL雷帕霉素组细胞培养各时间点微管形态与单纯烧伤血清组相近。  结论  烧伤血清可导致大鼠心肌细胞受损,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谷氨酰胺通过调控mTOR/p70 S6K/4E-BP1信号通路,促进心肌细胞HSP70和MT表达,稳定微管结构,从而发挥其细胞保护作用。
季铵化壳聚糖-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复合物对大鼠碾压撕脱皮瓣的影响
吴近芳, 洪旭东, 金剑, 费杨虹虹, 张梦媛, 司婷婷, 范浩, 张旭东
2021, 37(12): 1158-116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14-00409
摘要:
    目的   探讨季铵化壳聚糖-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rTFPI)复合物对大鼠碾压撕脱皮瓣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季铵化壳聚糖-rTFPI复合物溶液,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物形态并测量其直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并计算复合物中rTFPI的包封率和复合物载药率(样本数为3),采用ELISA法测定放置0、10、30、45、60、90、120、240 min时溶液中rTFPI浓度(观察rTFPI释放情况)并计算其半衰期(样本数为3)。取24只6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单纯rTFPI组和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每组6只),大鼠背部均制备蒂部位于双侧髂棘连线上、从肌膜表面掀起的碾压撕脱皮瓣,原位缝合后即刻及术后1、2、3 d分别注射1次相应试剂治疗。术后1、3、7 d观察皮瓣大体变化;术后7 d,测量皮瓣成活面积并计算皮瓣成活率;将皮瓣平均分为蒂部、近段、中段、远段,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检测皮瓣近段、中段、远段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切取皮瓣中段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计数每100倍视野中栓塞血管和新生血管。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   季铵化壳聚糖-rTFPI复合物呈不规则球形结构,直径为150~200 nm;复合物中rTFPI的包封率为(88.7±2.1)%,复合物的载药率为(2.83±0.09)%。季铵化壳聚糖-rTFPI复合物溶液中rTFPI浓度随放置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90 min时释放基本稳定,半衰期为(651±36)min。术后1 d,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大鼠皮瓣远段变黑比较明显;术后3 d,单纯rTFPI组和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远段结痂、坏死较另外2组轻;术后7 d,各组大鼠皮瓣坏死界限清晰。术后7 d,单纯rTFPI组和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成活率分别为(63±7)%、(73±5)%,较PBS组的(41±3)%和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的(52±7)%显著升高(P<0.05);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成活率较单纯rTFPI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7 d,各组大鼠皮瓣均有血流灌注;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大鼠皮瓣近段组织血流灌注值以及单纯rTFPI组和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近段、中段、远段组织血流灌注值明显高于PBS组(P<0.05或P<0.01),单纯rTFPI组大鼠皮瓣远段组织血流灌注值以及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中段和远段组织血流灌注值明显高于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P<0.05或P<0.01),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中段组织血流灌注值明显高于单纯rTFPI组(P<0.01)。术后7 d,PBS组和单纯季铵化壳聚糖组大鼠皮瓣中段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较多,细胞水肿明显;与前面2组相比,单纯rTFPI组和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中段组织炎症程度显著降低,栓塞血管数明显减少(P<0.05或P<0.01),新生血管数明显增多(P<0.05或P<0.01);与单纯rTFPI组比较,季铵化壳聚糖-rTFPI组大鼠皮瓣中段组织中新生血管数显著增多(P<0.05)。    结论   通过季铵化壳聚糖装载rTFPI能够起到缓释rTFPI的效果;季铵化壳聚糖-rTFPI复合物较单纯rTFPI能够进一步改善大鼠碾压撕脱皮瓣的血流灌注,提高皮瓣成活率。
温敏性羟丁基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陈阿鑫, 陈犹白, 姜玉峰, 韩岩
2021, 37(12): 1166-117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27-00424
摘要:
      目的     探讨温敏性羟丁基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1只7~10周龄SD大鼠,雌雄不限,在大鼠背部距脊柱约1.0 cm处,制造2个直径2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圆形创面。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温敏性水凝胶组、凝胶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7只大鼠(34个创面),前2组大鼠创面伤后即刻分别涂抹0.3 mL温敏性羟丁基壳聚糖水凝胶和羧甲基壳聚糖凝胶,空白对照组大鼠创面不行任何处理,3组大鼠创面均外用凡士林油纱。每天换药时观察温敏性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温敏性羟丁基壳聚糖水凝胶及凝胶组大鼠创面羧甲基壳聚糖凝胶状态,记录去除凡士林油纱的难易程度。伤后3、7、10、14、21 d,观察3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7、10、14、21 d,每组各取2只大鼠的4个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新生、再上皮化情况;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再生和重塑情况,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 (MMP-1)的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检验。      结果     伤后换药时,凝胶组大鼠创面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呈液态凝胶状,可随体位流动;而温敏性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温敏性羟丁基壳聚糖水凝胶呈固态凝胶状,不随体位变化而流动,且分布更均匀;温敏性水凝胶组大鼠创面凡士林油纱较易去除,而其余2组凡士林油纱不易去除。伤后3、7、10、14、21 d,温敏性水凝胶组和凝胶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好,未见明显感染;空白对照组伤后3、5 d各有1只大鼠因创面感染而死亡。伤后7、10、14、21 d,温敏性水凝胶组和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10 d,温敏性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凝胶组(P<0.05)。伤后3 d,3组大鼠创面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伤后7~21 d,温敏性水凝胶组和凝胶组大鼠创面炎症细胞浸润逐渐减少,创面逐渐愈合,可见表皮层和真皮层,未见毛囊等皮肤附件;空白对照组大鼠创面伤后21 d未完全愈合。伤后3~10 d,3组大鼠创面新生胶原纤维组织逐渐增多;伤后14、21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温敏性水凝胶组和凝胶组大鼠创面胶原纤维更加致密,排列整齐有序。伤后10、14、21 d,温敏性水凝胶组和凝胶组大鼠创面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14 d,温敏性水凝胶组大鼠创面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高于凝胶组(P<0.01)。伤后3、7、10 d,温敏性水凝胶组大鼠创面IL-6的表达显著高于凝胶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凝胶组大鼠创面IL-6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3、7、10 d,温敏性水凝胶组大鼠创面TGF-β1的表达显著高于凝胶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3、7 d,凝胶组大鼠创面TGF-β1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10 d,凝胶组大鼠创面TGF-β1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14 d,凝胶组大鼠创面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温敏性水凝胶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21 d,温敏性水凝胶组大鼠创面TGF-β1的表达显著低于凝胶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凝胶组大鼠创面TGF-β1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7 d,凝胶组大鼠创面MMP-1的表达显著高于温敏性水凝胶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10、14、21 d,温敏性水凝胶组大鼠创面MMP-1的表达显著高于凝胶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10 d,凝胶组大鼠创面MMP-1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伤后14、21 d,凝胶组大鼠创面MMP-1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      结论     温敏性羟丁基壳聚糖水凝胶可通过增加IL-6、TGF-β1和MMP-1的表达,调节创面愈合环境,抑制炎症反应,提高组织修复强度,促进胶原的合成/分解,从而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
人羊膜上皮细胞外泌体对高糖环境下HaCaT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卫裴, 许钊荣, 陈艺敏, 陈晓东, 陈昭宏
2021, 37(12): 1175-118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24-00154
摘要:
  目的  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外泌体(hAEC-Exo)对高糖环境下HaCaT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19年1—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10名足月分娩健康孕妇羊膜组织,分离原代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观察培养第2、4、7天原代hAEC生长状态和形态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73、CD90、CD29、CD34及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取第2~4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超速离心法分离hAEC-Exo。将HaCaT与hAEC-Exo共培养3 h,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HaCaT对hAEC-Exo的摄取情况。取HaCaT,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hAEC-Exo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PBS组、DMSO+hAEC-Exo组、LY294002+hAEC-Exo组,每组3孔,并进行相应处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培养0(即刻)、12、24、36、48、60 h细胞增殖活力;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0、24、48、72 h划痕愈合情况,并计算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实验检测培养48 h穿膜细胞数;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通路相关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p-mTOR)、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的蛋白表达。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原代hAEC培养第2天多数呈卵圆形,大小均一;培养第4、7天,细胞形态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单层排列。原代hAEC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73、CD90及CD29,不表达或低表达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标志物CD34及HLA-DR。培养3 h,hAEC-Exo成功被HaCaT内吞入细胞质,并聚集于细胞核周围。培养12、24、36、48、60 h,hAEC-Exo组HaCaT增殖活力明显高于PBS组(t=3.691、10.861、12.121、10.531、14.931,P<0.01)。划痕后24、48、72 h,PBS组HaCaT划痕愈合率明显低于hAEC-Exo组(t=3.342、6.427、5.485,P<0.05或P<0.01)。培养48 h,hAEC-Exo组HaCaT穿膜数显著多于PBS组(t=5.385,P<0.01)。培养24 h,hAEC-Exo组HaCaT中p-mTOR和p-Akt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PBS组(t=4.240、5.586,P<0.01),2组HaCaT中mTOR和Akt蛋白表达量相近(P>0.05)。培养24 h,DMSO+hAEC-Exo组HaCaT中p-mTOR和p-Akt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DMSO+PBS组(t=6.155、8.338,P<0.01)和LY294002+hAEC-Exo组(t=5.030、3.960,P<0.01),3组HaCaT中mTOR和Akt蛋白表达量相近(P>0.05)。DMSO+hAEC-Exo组HaCaT培养12、24、36、48、60 h增殖活力为0.78±0.05、1.23±0.07、1.60±0.09、1.86±0.09、2.03±0.08,明显高于DMSO+PBS组的0.46±0.04、0.69±0.07、0.98±0.08、1.16±0.08、1.26±0.11(t=4.376、7.398、8.488、9.766、10.730,P<0.01);DMSO+hAEC-Exo组HaCaT培养24、36、48、60 h增殖活力明显高于LY294002+hAEC-Exo组的0.96±0.09、1.20±0.08、1.39±0.08、1.55±0.10(t=3.639、5.447、6.605、6.693,P<0.05或P<0.01)。DMSO+hAEC-Exo组HaCaT划痕后24、48、72 h划痕愈合率明显高于DMSO+PBS组(t=4.003、6.349、7.714,P<0.01)和LY294002+hAEC-Exo组(t=3.805、4.676、4.067,P<0.05或P<0.01)。培养48 h,DMSO+hAEC-Exo组HaCaT穿膜数明显多于DMSO+PBS组和LY294002+hAEC-Exo组(t=7.464、1.232,P<0.01)。  结论  PI3K-Akt-mTOR通路介导hAEC-Exo促进高糖环境下HaCaT增殖和迁移。
烧伤后瘢痕组织内甲基化基因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郭鹏
2021, 37(12): 1185-119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1-00150
摘要:
  目的  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探讨烧伤后瘢痕组织内甲基化基因,发掘瘢痕形成过程中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筛选出同一批次分别进行了mRNA测序和甲基化测序的GSE136906和GSE137134数据集(数据集的样本数均为6),并利用数据集GSE108110(样本数为9)纳入支持向量机及建模分析。采用“Limma”软件包对烧伤后瘢痕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鉴定。使用WGCNA筛选和瘢痕组织临床特征相关性强且基因数目多的模块。对模块内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并寻找模块内异常甲基化状态的基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异常甲基化基因对瘢痕的诊断效能,并使用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  共鉴定出10个共表达基因模块,棕色模块与烧伤后瘢痕组织形成相关性高且基因数目多。棕色模块内的基因主要富集在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调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胰岛素分泌的正调节等方面。棕色模块内显示35个基因甲基化状态异常,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9)与支持向量机模型(准确率为93.3%)表明基因CCR2LMO7STEAP4NNATTCF7L2具有良好的瘢痕诊断效能。  结论  CCR2LMO7STEAP4NNATTCF7L2可作为烧伤后瘢痕治疗的潜在靶点。
病例报告
重型甲型血友病致下肢假瘤伴迁延不愈感染性皮肤溃疡一例
陈斓, 谢卫国, 余刚
2021, 37(12): 1191-119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01-00366
摘要:

2018年7月11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例因重型甲型血友病致下肢假瘤伴迁延不愈感染性皮肤溃疡26岁男性患者。经行补充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及清创、负压封闭引流等治疗,患者创面形成肉芽组织后行皮片移植。术后行凝血因子补充及抗感染、预防血肿等治疗,最终皮片存活、创面封闭,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该病例提示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重型甲型血友病患者预后。

讲座
瘢痕非手术治疗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刘毅
2021, 37(12): 1194-119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05-00235
摘要:
病理学上,瘢痕被分为生理性瘢痕和病理性瘢痕,后者主要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瘢痕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治疗对象主要为病理性瘢痕,但到目前为止还未有疗效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国内外仍在不断探索新的针对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瘢痕非手术治疗方面涌现出了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治疗方法,本文就瘢痕内注射治疗、光电治疗与康复机器人等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
综述
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李海胜, 罗高兴, 袁志强
2021, 37(12): 1199-120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28-00396
摘要:
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是烧伤早期常见的临床问题和治疗难点之一。目前认为,局部缺血缺氧,持续性炎症反应,感染,失衡的局部微环境,细胞坏死、凋亡和自噬等是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主要机制。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多种防治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主要包括:正确冷疗、改善创面血流灌注、早期清创、改善创面微环境、防治创面感染、减轻创面炎症反应、抑制创面氧化应激等。本文着重对烧伤创面进行性加深的防治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烧伤创面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