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4期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2021, 37(4): F1-F1.
摘要:
专家论坛
瘢痕疙瘩的肿瘤特征
贾赤宇, 陈泠西
2021, 37(4): 301-30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529-00289
摘要:

临床工作中观察到瘢痕疙瘩存在与增生性瘢痕等其他类型瘢痕显著不同的特性,瘢痕疙瘩的生长通常超出原始伤口边界,向周围皮肤不断入侵,瘢痕疙瘩经手术、糖皮质激素注射等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提示瘢痕疙瘩具有一定的肿瘤特征,因此不能仅仅站在瘢痕的角度看待瘢痕疙瘩。本文试图以肿瘤的视角重新描述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从生长信号的自给自足、避免凋亡、异常血管生成等方面总结瘢痕疙瘩的肿瘤特征。

菁英述评
中日两国瘢痕及瘢痕疙瘩的诊治异同与思考
吕开阳, 夏照帆
2021, 37(4): 306-31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629-00332
摘要:

瘢痕及瘢痕疙瘩的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在不同人种中有所不同,亚洲人较高加索人更易罹患此病。中日两国是亚洲医学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尚无针对两国学术界在瘢痕及瘢痕疙瘩诊断和治疗方面异同的全面研究。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国最新瘢痕及瘢痕疙瘩领域的专家共识,了解到两国共识制作的专家组形式、主要内容基本相似,但是在专家组构成、共识内容的组织形式与逻辑思路、瘢痕评估及诊断和治疗的具体方案细节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中日两国瘢痕及瘢痕疙瘩诊断和治疗的差异之处可能提示未来合作研究的方向,中日两国学术界有必要加强学术交流,努力合作开展瘢痕及瘢痕疙瘩防治领域的高质量研究。

《Burns & Trauma》好文推荐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早期康复干预对严重烧伤患者关节挛缩的影响
2021, 37(4): 311-311.
摘要:
激光治疗增生性烧伤瘢痕的综合评价
2021, 37(4): 332-332.
摘要:
烧伤后12个月内瘙痒和疼痛的预测因子: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烧伤登记处长期预后项目的结果
2021, 37(4): 355-355.
摘要:
论著·烧伤康复
平衡训练联合常规治疗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茹天峰, 李菲虹, 谢卫国, 陈佩, 袁林
2021, 37(4): 312-31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018-00441
摘要:

目的 观察平衡训练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6年1月—2020年1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严重烧伤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训练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32例,常规训练组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40.5(35.5,52.8)岁;联合训练组中男24例、女8例,年龄37.0(30.0,44.0)岁。常规训练组患者进行膝关节牵伸、持续被动运动、下肢肌力训练以及压力治疗等常规治疗,联合训练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坐位平衡、重心转移、骨盆稳定、单腿站立交替和平衡垫站立的平衡训练,2组患者均治疗4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4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下肢功能量表、特异性活动平衡自信量表评估患者平衡功能、下肢功能、平衡活动自信心,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

检验、配对样本

t

检验、Mann-Whitney

U

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

χ

²检验。 结果 治疗前,常规训练组及联合训练组患者Berg平衡评分分别为(25±9)、(25±7)分,2组评分相近(

t

=-0.154,

P

>0.05);治疗4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Berg平衡评分为(43±6)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的(40±6)分(

t

=2.028,

P

<0.05);常规训练组、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Berg平衡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t

=-15.189、-26.200,

P

<0.01)。治疗前,常规训练组及联合训练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分别为25.0(16.5,30.0)、23.0(10.3,28.8)分,2组评分相近(

Z

=-1.575,

P

>0.05);治疗4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为55.0(35.0,60.0)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的43.0(36.0,53.0)分(

Z

=-2.744,

P

<0.01)。常规训练组、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下肢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Z

=-4.943、-4.955,

P

<0.01)。治疗前,2组患者平衡活动自信心评分相近(

t

=-0.966,

P

>0.05);治疗4个月后,联合训练组患者平衡活动自信心评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

t

=3.343,

P

<0.01)。常规训练组、联合训练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平衡活动自信心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t

=-19.611、-34.300,

P

<0.01)。 结论 对严重烧伤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联合平衡训练能明显促进其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恢复。

手持续被动运动系统联合功能训练与压力手套治疗手背部烧伤后早期瘢痕挛缩的效果
赵海洋, 韩军涛, 刘佳琦, 王洪涛, 周琴, 朱婵, 卢迎, 胡大海
2021, 37(4): 319-32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020-00443
摘要:

目的 观察手持续被动运动(CPM)系统联合功能训练与压力手套治疗手背部烧伤后早期瘢痕挛缩的效果。 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背部深Ⅱ~Ⅲ度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13例患者纳入单纯压力手套组[男9例、女4例,年龄(31±6)岁],14例患者纳入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男11例、女3例,年龄(30±5)岁],16例患者纳入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29±5)岁]。3组患者均行手背部植皮术,创面愈合后6~8 d开始进行相应康复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总主动活动度法评定手关节活动度并计算优良比例,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法评定上肢功能评分并计算治疗前后差值,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定瘢痕评分并计算治疗前后差值。对数据行

χ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cNema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Kruskal-Wallis检验、配对样本

t

检验。 结果 单纯压力手套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例治疗前分别为2/13、2/14、3/16,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4/13、6/14、14/16。治疗3个月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例显著高于另外2组(

P

<0.05或

P

<0.01)。与治疗前比较,仅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例显著升高(

P

<0.01)。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手瘢痕评分均相近(

F

=0.598、0.035,

P

>0.05)。治疗3个月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压力手套组(

P

<0.05);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瘢痕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压力手套组(

P

<0.05或

P

<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瘢痕评分明显低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

P

<0.05)。与治疗前比较,单纯压力手套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

t

=-5.295、-7.252、-15.342,

P

<0.01),手瘢痕评分均明显降低(

t

=13.361、16.982、40.334,

P

<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差值、手瘢痕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单纯压力手套组(

P

<0.05或

P

<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差值、手瘢痕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单纯压力手套组(

P

<0.05)。 结论 手CPM系统联合功能训练与压力手套治疗手背部烧伤后早期瘢痕挛缩可显著改善手关节活动度,能较好地恢复手功能并改善手瘢痕情况,其效果优于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应用序贯激光治疗烧伤患儿早期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分析
谢春晖, 高欣欣, 孟祥龙, 陈可欣, 张修航, 周鑫, 于家傲
2021, 37(4): 327-33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14-00526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强脉冲光与二氧化碳激光序贯治疗烧伤患儿早期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及自身前后对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14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患儿,其中男82例、女63例,年龄1~12[3(2,6)]岁。患儿均首先采用强脉冲光治疗(无麻醉/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间隔1个月治疗1次;至瘢痕充血程度减轻时改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表面麻醉/静脉-吸入复合麻醉),间隔3个月治疗1次,共治疗3次。首次强脉冲光治疗前(以下称首次治疗前)及末次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后3个月(以下称末次治疗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行瘢痕评分,采用Antera 3D®相机测量瘢痕充血程度(以血红蛋白水平表示)。统计本组患儿强脉冲光治疗次数,强脉冲光和二氧化碳激光单次治疗时间、采用的麻醉方式及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时间。末次治疗后,采用李克特量表标准评定医患双方疗效满意度。记录治疗期间患儿的不良反应。对数据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配对样本

t

检验。 结果 本组患儿末次治疗后的瘢痕VSS评分中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

Z

=-6.05、-10.34、-9.84、-9.28、-10.43,

P

<0.01)。本组患儿末次治疗后瘢痕血红蛋白水平为1.86±0.24,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的2.27±0.32(

t

=17.65,

P

<0.01)。本组患儿共行强脉冲光治疗411次,每人(2.8±0.6)次,单次治疗时间35(20,45)s,无麻醉治疗392次(95.38%)、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治疗19次(4.62%),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时间6(5,8)min;二氧化碳激光单次治疗时间5(3,10)min,表面麻醉治疗364次(83.68%)、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治疗71次(16.32%),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时间10(8,15)min。末次治疗后,医方和患方的疗效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3±0.7)、(3.8±1.0)分。5例患儿强脉冲光治疗后发生水疱,水疱液引流后自然愈合;1例患儿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后皮肤局部发生感染,皮肤红肿伴脓性渗出物,经皮肤消毒+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后好转。所有患儿均无炎症性色素沉着、瘢痕增生加重、红疹等皮肤不良反应或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应用强脉冲光与二氧化碳激光序贯治疗烧伤患儿早期增生性瘢痕可明显改善瘢痕外观和质地,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不良反应少。

科技快讯
体外冲击波治疗烧伤瘢痕增生的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
2021, 37(4): 326-326.
摘要:
局部硅酮凝胶和压力衣疗法对儿童烧伤瘢痕防治的疗效: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2021, 37(4): 362-362.
摘要:
肺康复对烧伤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单盲研究
2021, 37(4): 376-376.
摘要:
论著
危重烧伤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分析
任海涛, 陈华清, 韩春茂
2021, 37(4): 333-33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01-00109
摘要:

目的 筛选危重烧伤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 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收治13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危重烧伤患者(男101例、女30例,年龄18~84岁),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是否发生ARDS,将患者分为ARDS组(54例)和非ARDS组(77例)。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吸烟史、延迟复苏情况、留置鼻胃管情况和并发脓毒症情况,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

χ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对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根据前述列线图得到患者发生ARDS的风险评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采用Bootstrap法对前述ARDS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分别计算建模组(79例)和验证组(52例)的ROC曲线下面积;绘制校准曲线评估前述ARDS预测模型对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的预测符合度。 结果 ARDS组患者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和并发脓毒症比例均显著高于非ARDS组(

t

=0.36,

χ

2=33.78、49.92,

P

<0.01),性别、年龄、吸烟史、延迟复苏情况、留置鼻胃管情况与非ARDS组相近(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并发脓毒症是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05、15.33、5.02,95%置信区间=1.01~1.10、2.65~88.42、1.28~19.71,

P

<0.05或

P

<0.01)。前述ARDS预测模型的总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置信区间=0.88~0.97),验证组和建模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和0.91(95%置信区间=0.90~1.00、0.86~0.97)。应用前述ARDS预测模型进行ARDS发生率预测中,当预测概率<35.0%或>85.0%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高估ARDS发生率的风险;当预测概率为35.0%~85.0%时,可能存在一定的低估ARDS发生率的风险。 结论 烧伤指数、吸入性损伤和脓毒症是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3个指标建立的ARDS风险预测模型对危重烧伤患者发生ARDS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266例合并烧伤总面积小于30%体表总面积的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结局分析
蒋勇, 王康安, 王宝丽, 胡伦阳, 朱邦晖, 伍国胜, 孙瑜, 夏照帆
2021, 37(4): 340-34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9-00106
摘要:

目的 探讨合并烧伤总面积<30%体表总面积(TBSA)的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结局。 方法 对2008年1月—2016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66例合并烧伤总面积<30%TBSA的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地点、吸入性损伤致伤因素、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合并烧伤总面积、气管切开情况、气管切开时间、机械通气情况、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微生物培养结果、总住院天数、住ICU天数、机械通气天数、呼吸道感染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住ICU天数、总住院天数、机械通气天数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266例患者中男190例、女76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1岁且<65岁(217例),常见的受伤地点是密闭空间,吸入性损伤最常见致伤因素是热空气,轻度和中度吸入性损伤较为常见,合并烧伤总面积为9.00%(3.25%,18.00%)TBSA。在111例接受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在被送至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接受了气管切开术。本组患者总住院天数为27(10,55)d,160例入住ICU患者住ICU天数为15.5(6.0,40.0)d,109例行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天数为6.0(1.3,11.5)d。119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过呼吸道感染,检出了548株共35种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入性损伤致伤因素、合并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中度和重度)、气管切开情况、机械通气情况和呼吸道感染情况是患者总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

β=

-0.198、-0.224、0.021、0.127、0.164、-0.298、0.357、0.447,95%置信区间=-0.397~-0.001、-0.395~-0.053、0.015~0.028、0.009~0.263、0.008~0.319、-0.419~-0.176、0.242~0.471、0.340~0.555,

P

<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行机械通气、有呼吸道感染是影响患者总住院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

β

=0.146、0.383,95%置信区间=0.022~0.271、0.261~0.506,

P

<0.05或

P

<0.01)。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吸入性损伤致伤因素、合并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中度和重度)、气管切开情况(未行气管切开术、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情况、呼吸道感染情况是患者住ICU天数的影响因素(

β

=0.225、0.008、0.237、0.203、-0.408、-0.334、0.309、0.523,95%置信区间=0.053~0.502、0.006~0.010、-0.018~0.457、-0.022~0.428、-0.575~-0.241、-0.687~-0.018、0.132~0.486、0.369~0.678,

P

<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呼吸道感染是影响患者住ICU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

β

=0.440,95%置信区间=0.278~0.601,

P

<0.01)。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受伤地点、吸入性损伤致伤因素(烟雾、化学气体)、合并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中度和重度)、气管切开情况(未行气管切开术、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呼吸道感染情况是患者机械通气天数的影响因素(

β

=-0.300、0.545、0.163、0.005、0.487、0.799、-0.791、-0.736、0.300,95%置信区间=-0.565~-0.034、0.145~0.946、0.051~1.188、0.001~0.009、0.127~0.847、0.436~1.162、-1.075~-0.508、-1.243~-0.229、0.005~0.605,

P

<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吸入烟雾、重度吸入性损伤、有呼吸道感染是影响患者机械通气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

β

=0.210、0.495、0.263,95%置信区间=0.138~0.560、0.143~0.848、0.007~0.519,

P

<0.05或

P

<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受伤地点、合并烧伤总面积(10%~19%TBSA、20%~29%TBSA)、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中度和重度)、气管切开情况(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未行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情况是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比值比=1.079、0.815、1.400、1.331、1.803、1.958、0.990、0.320、3.094,95%置信区间=0.840~1.362、0.641~1.044、1.122~1.526、1.028~1.661、1.344~2.405、1.460~2.612、0.744~1.320、0.241~0.424、2.331~4.090,

P

<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机械通气是影响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4.300,95%置信区间=2.152~8.624,

P

<0.01)。 结论 合并<30%TBSA烧伤总面积的吸入性损伤人群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影响合并烧伤总面积<30%TBSA的吸入性损伤患者院内结局的因素包括吸入烟雾、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行机械通气、有呼吸道感染。此外,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在降低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中有潜在价值。

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与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接力整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侯健, 宋慧锋, 陈保国, 许明火, 高全文, 王珏, 陈帅, 王芳, 武江, 柴家科
2021, 37(4): 350-35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023-00445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整复大面积面颈部瘢痕并用对侧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接力修复供区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08年5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10例烧伤后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0~55岁。Ⅰ期手术中,根据瘢痕大小将2个相同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50~600 mL)分别置入胸部左、右侧后扩张皮肤,总生理盐水注入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2~4倍。Ⅱ期手术中,用一侧面积为12 cm×9 cm~24 cm×16 cm的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修复瘢痕切除松解后形成的12 cm×8 cm~23 cm×15 cm的缺损;将对侧与前述穿支皮瓣同等面积的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舒展,修复前述穿支皮瓣转移后形成的8 cm×6 cm~17 cm×14 cm的继发缺损。观察颈横动脉穿支探查情况、皮瓣转移与成活情况、损伤修复情况、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外观、相关功能以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本组10例患者的颈横动脉穿支均稳定出现,全部皮瓣均无张力转移至受区并成活,面颈部损伤均成功修复,无常见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8年,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匹配,患者抬头、旋转颈部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第1供区移植皮瓣颜色、质地与原皮肤相匹配,手术切口遗留线性瘢痕,9例患者对供受区外观和功能恢复表示满意。 结论 预扩张颈横动脉前穿支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颈部匹配良好,可修复面积大,切取该皮瓣后继发创面采用预扩张胸部随意皮瓣同期修复,胸部供区损伤减轻,该接力修复方法是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CT血管造影辅助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赵书明, 刘亚明, 刘娜, 张宏亮, 宋占锋, 高文华, 蓝悦辉, 樊安未, 刘学亮
2021, 37(4): 356-36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05-00401
摘要: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5月—2019年10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三科收治17例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6~65岁,平均35岁;清创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3.0 cm~15.0 cm×9.0 cm。根据术前CTA明确的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与分布及测量的血管蒂长度、创面情况设计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6.5 cm×3.5 cm~15.5 cm×9.5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健侧大腿中厚皮覆盖。记录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比较术前CTA检查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蒂相对长度与术中探测结果是否一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根据疗效满意度评价标准评定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测定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制订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移植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观察供瓣区创面愈合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

检验。 结果 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7例、斜支6例、股直肌支4例,由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斜支、股直肌支来源的穿支供血的皮瓣分别为1、2、3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前CTA检查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与术中探测结果一致。1、2、3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CTA检查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分别为0.32±0.13、0.56±0.07、0.56±0.15,与术中实际测量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0.35±0.12、0.52±0.10、0.53±0.12相近(

t

=0.45、0.80、0.31,

P

>0.05)。1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末次随访,患者对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满意度为满意16例、一般1例;膝关节屈曲达100~120°、伸直达-2~0°,膝关节功能评定为优9例、良7例、差1例;移植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达到S4级2例、S3级8例、S2级7例;供瓣区创面愈合良好,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 结论 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为膝周或小腿近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有效修复方式。术前CTA能够明确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各分支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指导术前皮瓣设计及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皮瓣成活率,临床疗效较佳。

应用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的适应证及组织瓣选择与修复效果
梁伟强, 石芬, 张剑, 张佳琦, 肖小莲, 张金明
2021, 37(4): 363-36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7-00099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的适应证、组织瓣的选择及其修复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08年6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6例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男性患者,年龄48~64岁,病灶面积为3 cm×2 cm~15 cm×6 cm。病灶扩大切除后缺损面积为8 cm×5 cm~22 cm×9 cm,均有肌腱或骨组织外露。根据创面位于下肢的部位、手术体位的选择、受区吻合血管的位置、小腿是否有可利用的良好皮肤软组织等因素,选择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背阔肌肌皮瓣或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为11 cm×8 cm~26 cm×10 cm。5例游离皮瓣或肌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带蒂皮瓣供区移植全厚皮片修复。观察术后移植组织瓣血运及成活情况、皮片存活质量、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瘢痕癌复发及转移情况、供受区外观及功能。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移植的组织瓣全部成活且血运良好,1例供区植皮者皮片存活良好。全部患者的供区及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积液或裂开等表现。术后随访1~5年,均无瘢痕癌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移植组织瓣质量良好,受区局部外形较佳,患肢活动功能良好;供区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 结论 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切除术后有肌腱及骨等组织外露者,适用组织瓣移植修复。可根据瘢痕癌的位置、手术体位、受区吻合血管的位置、小腿是否有可利用的良好皮肤软组织等因素来选择修复的组织瓣,其中游离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为理想的修复选择,这2种组织瓣可切取面积大,供区可直接缝合且功能不受影响。

微小RNA-627在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作用
郭冰玉, 林枫, 回蔷, 王洪一
2021, 37(4): 369-37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5-00090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小RNA-627(miR-627)在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34±11)岁]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同期于同单位就诊的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外伤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35±13)岁]行皮瓣移植手术后剩余的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miR-627的mRNA表达。取增生性瘢痕组织,培养第3~5代成纤维细胞(Fb),经鉴定后用于后续实验。取增生性瘢痕Fb,分为miR-627阴性对照组、miR-627模拟物组和miR-627抑制物组,分别转染对应的序列,转染后0(即刻)、12、24、36、48 h,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转染后24 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转染后24 h,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Ⅰ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取2批增生性瘢痕Fb,一批分为IGF-Ⅰ野生型+miR-627阴性对照组、IGF-Ⅰ野生型+miR-627模拟物组,另一批分为IGF-Ⅰ突变型+miR-627阴性对照组、IGF-Ⅰ突变型+miR-627模拟物组,分别转染对应的序列,转染后48 h,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荧光素酶和肾荧光素酶的表达,并计算两者比值,反映IGF-Ⅰ的活性。取增生性瘢痕Fb,分为miR-627阴性对照组、单纯miR-627模拟物组和miR-627模拟物+IGF-Ⅰ组,分别转染对应的序列,转染后24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GF-Ⅰ、Ⅰ型胶原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实验中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

检验及

χ

2检验。 结果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iR-627的mRNA表达量为0.47±0.06,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1.12±0.23(

t

=15.090,

P

<0.01)。转染后12、24、36、48 h,miR-627模拟物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miR-627阴性对照组(

t

=9.918、34.370、13.580、61.550,

P

<0.05或

P

<0.01),miR-627抑制物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miR-627阴性对照组(

t

=4.722、8.616、13.330、14.000,

P

<0.05或

P

<0.01)。转染后24 h,与miR-627阴性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8.42±0.47)%相比,miR-627模拟物组的(10.89±0.35)%显著升高(

t

=7.301,

P

<0.01),miR-627抑制物组的(5.00±0.22)%显著下降(

t

=11.510,

P

<0.01)。转染后24 h,与miR-627阴性对照组细胞IGF-Ⅰ、Ⅰ型胶原和α-SMA的蛋白表达相比,miR-627模拟物组明显下降(

t

=25.470、5.282、7.415,

P

<0.01),miR-627抑制物组明显升高(

t

=15.930、8.857、9.763,

P

<0.01)。转染后48 h,IGF-Ⅰ野生型+miR-627模拟物组细胞IGF-Ⅰ的荧光素酶/肾荧光素酶比值为0.463±0.061,明显低于IGF-Ⅰ野生型+miR-627阴性对照组的0.999±0.011(

t

=16.852,

P

<0.01);IGF-Ⅰ突变型+miR-627模拟物组细胞IGF-Ⅰ的荧光素酶/肾荧光素酶比值为0.934±0.021,与IGF-Ⅰ突变型+miR-627阴性对照组的0.930±0.023相近(

t

=1.959,

P

>0.05)。转染后24 h,单纯miR-627模拟物组细胞IGF-Ⅰ、Ⅰ型胶原和α-SMA的蛋白表达量1.623±0.070、1.363±0.042、1.617±0.025均较miR-627阴性对照组的2.723±0.045、2.147±0.067、2.533±0.055明显降低(

t

=22.831、7.280、26.220,

P

<0.01),miR-627模拟物+IGF-Ⅰ组细胞IGF-Ⅰ、Ⅰ型胶原、α-SMA的蛋白表达量2.477±0.102、1.760±0.046、2.387±0.049均较单纯miR-627模拟物组明显升高(

t

=3.830、8.286、3.436,

P

<0.05或

P

<0.01)。 结论 人增生性瘢痕中miR-627表达下调;miR-627可通过靶向抑制IGF-Ⅰ的表达从而抑制人增生性瘢痕Fb的增殖,促进Fb的凋亡。

创面修复
腋窝螺旋桨皮瓣整复腋窝皱襞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
段梦婷, 梁鹏飞, 张丕红, 张明华, 任利成, 吴英, 曾纪章, 郭乐, 胡佳雄, 崔旭, 黄覛韬, 周思拓, 黄晓元
2021, 37(4): 377-38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012-00433
摘要:

目的 探讨腋窝螺旋桨皮瓣整复腋窝皱襞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6年7月—2020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11例腋窝前皱襞或前后皱襞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8~48岁,病灶累及单侧腋窝9例、双侧腋窝2例,患肢肩关节外展25~100°。对腋窝皱襞挛缩瘢痕进行切除及松解,形成面积为8 cm×5 cm~24 cm×20 cm创面。根据腋窝残余正常皮肤的情况,设计面积为5 cm×3 cm~24 cm×10 cm的2、3、4叶螺旋桨皮瓣修复瘢痕切除及松解后形成的创面。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不能完全缝合的残余创面游离移植大腿内侧或腹部全厚皮片。记录2、3、4叶螺旋桨皮瓣应用情况及术后即刻患侧肩关节外展角度,观察术后皮瓣和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瘢痕挛缩复发情况、皮瓣外观、患侧肩关节外展角度、患侧肩关节及上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11例患者移植的13个腋窝螺旋桨皮瓣中,双叶螺旋桨皮瓣9个、3叶螺旋桨皮瓣2个、4叶螺旋桨皮瓣2个。术后即刻患侧肩关节外展达110~165°。术后皮瓣全部成活;9个皮瓣供区游离移植皮片修复,术后7个供区皮片全部成活,2个供区切口瘢痕糜烂且移植皮片小块坏死,其中1个创面经清创后移植大腿内侧刃厚皮修复,1个创面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腋窝瘢痕挛缩无复发;皮瓣颜色与受区匹配,弹性良好;患侧肩关节外展达120~165°,患侧肩关节旋前旋后、上臂上举及环转运动均良好。 结论 应用腋窝螺旋桨皮瓣整复腋窝皱襞瘢痕挛缩效果较佳,术后患者皮瓣外观较佳,肩关节的活动及上臂功能恢复较好。

综合治疗急性坏死性筋膜炎25例
赵海磊, 赵晓慧, 杨彬, 史明, 孙志刚
2021, 37(4): 382-38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26-00238
摘要:

2013年5月—2020年3月,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收治25例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7~78岁,病变部位主要位于下肢,原始病变范围20 cm×15 cm~83 cm×42 cm。入院后行全身综合治疗,尽早将病灶区域切开引流,去除坏死组织。待创面坏死组织有所减少时开始行负压封闭引流,创面好转后予以直接缝合或取头部和/或大腿刃厚皮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后皮片及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完全封闭。25例患者均未截肢。21例患者随访半年以上,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未复发,创面愈合后患肢功能较发病前无差别。

综述
点阵激光治疗瘢痕的机制研究进展
刘华振, 吕开阳
2021, 37(4): 386-39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5-00166
摘要:

瘢痕是皮肤组织创伤异常修复的结果。近年来点阵激光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瘢痕治疗中,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点阵激光能够在靶组织中形成多个微热损伤区,诱导皮肤创伤修复反应,影响表皮层和真皮层细胞的功能,诱导血管和胶原蛋白变化,改变热休克蛋白、微小RNA、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药物运输,达到治疗瘢痕的效果。本文从细胞及组织学机制、分子机制及药物运输3个方面对点阵激光治疗瘢痕的机制进行综述。

姜黄素对糖尿病创面的促愈合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屠卓隆, 林才
2021, 37(4): 391-39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4-00089
摘要:

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的治疗效果仍然欠佳。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微生物、抗癌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姜黄素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富血小板血液制品联合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鲁冰, 文辉才, 黄进军, 徐桂珍, 廖怀伟
2021, 37(4): 395-40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531-00291
摘要:

创面的有效处理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除了常规的管理和必要的手术,促愈合药物在创面治疗中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分子的富血小板血液制品被认为是一种低成本且安全的促进组织愈合的治疗方式,在再生医学领域极具发展前景。然而,其因缺乏标准的制备和管理,且所含生物分子的活性不稳定,导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借助生物材料保护和传递富血小板血液制品中生物活性分子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这也是创面治疗的研究趋势之一。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富血小板血液制品的类型,随后概述其联合生物材料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最后总结这种联合方法在创面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