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黄芪甲苷对人内皮祖细胞分泌外泌体及表达微小RNA-126的影响

熊武 白雪 肖慧 兰宏伟 朱晨鸿 赵世情 吴玉娟 陈佳

陶贵录, 刘英开, 唐佳俊, 等. 软性内镜与硬性内镜在不同形态窦道型慢性创面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8): 747-75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8-00179.
引用本文: 熊武, 白雪, 肖慧, 等. 黄芪甲苷对人内皮祖细胞分泌外泌体及表达微小RNA-126的影响[J]. 中华烧伤杂志, 2020, 36(12): 1183-119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22-00466
Tao GL,Liu YK,Tang JJ,et al.Application value of flexible endoscopy and rigid endoscopy in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chronic sinus tract wounds with different shapes[J].Chin J Burns,2021,37(8):747-751.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8-00179.
Citation: Xiong Wu, Bai Xue, Xiao Hui, et al. Effects of Astragaloside Ⅳ on exosome secretion and its microRNA-126 express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J]. Chin j Burns, 2020, 36(12): 1183-119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22-00466

黄芪甲苷对人内皮祖细胞分泌外泌体及表达微小RNA-126的影响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22-0046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81904217)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计划 (B20180739)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9JJ50460)

Effects of Astragaloside Ⅳ on exosome secretion and its microRNA-126 express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对人内皮祖细胞(EPC)分泌外泌体及外泌体中微小RNA-126(miRNA-126)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2019年出生的1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并培养7 d,其间行形态学观察;取第3代细胞,采用CD31免疫磁珠分选法和双荧光染色法鉴定。将鉴定成功的EP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黄芪甲苷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黄芪甲苷组细胞加入终质量浓度100 mg/L的黄芪甲苷培养24 h,PBS组细胞加入等体积的PBS培养24 h。培养结束后收集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泌体特征性标志物CD9、CD63和CD81表达,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PC外泌体(EPC-Exo)形态,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检测EPC-Exo的粒径,采用二辛丁酸法测定EPC-Exo的浓度(样本数为3),采用反转录PCR法测定EPC-Exo中与血管新生相关miRNA-126-3p和miRNA-126-5p的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培养第4天,细胞开始贴壁生长,圆形、梭形、条形等多形态同时出现;继续培养至第7天时,细胞边缘清晰,呈铺路石样排列,中央细胞呈圆形,周边细胞呈梭形。(2)CD31免疫磁珠分选法显示细胞膜染绿色,细胞核染蓝色;双荧光染色法显示细胞呈橙黄色。经以上鉴定,细胞被证实为EPC。(3)培养24 h,2组EPC-Exo的CD9、CD63和CD81表达均呈阳性,证实本实验已成功提取EPC-Exo。(4)培养24 h,2组EPC-Exo均呈圆形膜囊泡,形态无明显差异。(5)培养24 h,黄芪甲苷组中98.7%的EPC-Exo粒径为84.7~143.1 nm,PBS组中98.0%的EPC-Exo粒径为88.7~123.5 nm。(6)培养24 h,黄芪甲苷组EPC-Exo的质量浓度为(310±5)μg/mL,明显高于PBS组的(257±5)μg/mL,t=13.369,P<0.01。(7)培养24 h,黄芪甲苷组EPC-Exo中miRNA-126-3p(t=16.062,P<0.01)和miRNA-126-5p(t=3.252,P<0.05)均明显多于PBS组。 结论 黄芪甲苷可改善人EPC分泌外泌体的功能,且所分泌的外泌体负载miRNA-126。

     

  • 窦道型慢性创面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慢性创面,目前尚无统一定义1,通常是指开口于体表,向深部组织走行的慢性创面。近年来,窦道型慢性创面的诊断和治疗受到了多位学者的关注2, 3, 4, 5,也已引起各国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6。创面测量在监测创面愈合过程和评估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7, 8,付小兵9院士也指出对创面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是判断疾病状况、评价各种治疗方式的根本。明确窦道型慢性创面的窦道长度、形态及内部病理学特征将有助于此类创面的诊治,但是传统方法通过探针凭经验探查创面,既无法充分获得窦道的真实长度10,又无法观测到窦道内部的病理特征。

    本课题组引入了内镜联合CT造影检查的方法,其中CT造影检查基本可以反映窦道型慢性创面中窦道的真实长度,内镜通过窦道外口伸入可观察到窦道内部的情况,该方法有望成为此类创面有效且微创的诊治手段11, 12。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使用的是硬性内镜,在临床实践中了解到当窦道型慢性创面的窦道出现一定程度的弯曲时,通过硬性内镜无法观察到完整的窦道内部情况10,因此本课题组进一步引入了软性内镜进行研究。本研究旨在比较软性内镜和硬性内镜在不同形态窦道型慢性创面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本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70701。

    纳入标准:创面表现为皮肤表面溃疡并向深部组织走行者,病程30 d以上者,完成CT造影、硬性内镜及软性内镜全部检查者。排除标准:窦道型慢性创面已进入体腔者,有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

    2019年1月1日—12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收治的46例窦道型慢性创面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研究。患者中男、女各23例,年龄18~81(48±21)岁。窦道型慢性创面病因分类:医源性23例、感染性16例、压力性7例。在回顾性收集数据前,入组患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用于CT检查的对比剂为质量浓度350 mg/mL的碘海醇注射液,购自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uCT 510型CT机购自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Mimics 17.0 CT图像测量软件购自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千牧Q8000-L25型内窥镜系统(含长18 cm、0°、直径2.7 mm、光学放大倍率20倍的硬性内镜和图像显示仪及冷光源)购自广州市千牧电子有限公司,电子鼻咽喉内镜系统(含长51 cm、0°、直径2.6 mm、光学放大倍率20倍的软性内镜和图像显示仪及冷光源)购自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入院时,对患者行CT造影、硬性内镜和软性内镜检查,其中硬性内镜和软性内镜检查免费。CT造影检查过程如下:(1)清除窦道内渗出物和脱落的坏死组织;(2)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填充窦腔;(3)保持患者在一个适当的位置1 min;(4)采用CT机行CT检查。利用Mimics17.0 CT图像测量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得到窦道的长度。硬性内镜检查过程如下:采用千牧Q8000-L25型内窥镜系统,将硬性内镜伸入窦道型慢性创面内部至可见视野最远端,并用直尺测量硬性内镜的进入长度。软性内镜检查过程如下:采用电子鼻咽喉内镜系统,将软性内镜伸入窦道型慢性创面内部至可见视野最远端,并用直尺测量软性内镜的进入长度。

    (1)根据CT造影及三维重建的形态结果,对窦道型慢性创面进行分类;将含明显弯曲、无明显弯曲窦道的创面分别归入曲线组、直线组。(2)记录“CT造影检查测得的创面窦道长度”(下称参考长度),计算各组创面中软性内镜或硬性内镜检查测得的“创面窦道长度与参考长度的偏差率”(下称长度偏差率),长度偏差率=(参考长度-软性内镜或硬性内镜检查测得的创面窦道长度)÷参考长度×100%,比较各组创面中软性内镜与硬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及二者与参考长度偏差率(0)之间的差异。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以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以MP25P75)表示,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T造影及三维重建显示,本组患者创面窦道形态大致可分为4种,包括管状(36/46)、片状(4/46)、棒槌状(4/46)及不规则状(2/46),其中,管状进一步分为I型(23/36)、L型(4/36)和Y型(9/36)。见图1。共31个含I型管状、片状或棒槌状窦道的创面归为直线组,占67.4%;共15个含Y型管状、L型管状或不规则状窦道的创面归为曲线组,占32.6%。

    1  窦道型慢性创面CT造影及三维重建形态。1A.I型管状;1B.L型管状;1C.Y型管状;1D.片状;1E.棒槌状;1F.不规则状
    注:各图中左下角红框中图片为箭头指示处创面形态的放大图

    在直线组中,硬性内镜、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均为0。在曲线组中,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为0(0,0.58%),明显低于硬性内镜检查测得的41.18%(31.68%,48.41%),Z=-3.408,P=0.001;硬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40±19)%明显高于参考长度偏差率(t=8.343,P<0.001),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与参考长度偏差率相近(Z=-1.342,P=0.180)。

    患者男,80岁,主诉骶尾部窦道创面形成3个月入院。该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卧床4年,3个月前骶尾部出现破溃,自行处置后未见愈合并形成窦道创面,无其他系统疾病和长期服药史,诊断为压力性窦道型慢性创面。门诊即行一般检查,骶尾部偏左侧可见约1.0 cm×0.5 cm皮肤破溃,创周质韧,色白,窦口未见明显渗出。入院时,CT造影及三维重建检查显示该创面窦道呈L型管状(曲线组),测得窦道长度为5.04 cm;应用硬性内镜只能检查从窦口到窦道拐点处,无法了解窦道内部全部情况,测得窦道长度为2.50 cm,长度偏光率为49.41%;应用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窦道长度为4.95 cm,与CT造影及三维重建检测结果相近,长度偏光率为1.79%。见图2

    2  不同方法检查患者压力性窦道型慢性创面情况。2A.骶尾部偏左侧可见约1.0 cm×0.5 cm皮肤破溃,创周色白,窦口未见明显渗出;2B.CT造影及三维重建检查显示窦道呈L型管状,长度为5.04 cm;2C.硬性内镜检查测得窦道长度为2.50 cm;2D.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窦道长度为4.95 cm

    关于窦道型慢性创面的窦道实际长度及形态的获得方法,理论上应在外科完整切除窦道后测量4,但考虑到伦理要求和实际处理情况,不能为了测量而切除所有患者的窦道型慢性创面。研究显示CT造影及三维重建对创面的范围和形状有一定的判断价值,还可以明确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13, 14, 15, 16, 17,因此本研究选用了CT造影检查后三维重建来获得窦道的长度及形态,以做参考。随着硬性内镜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18, 19,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将其引入窦道型慢性创面的诊治研究中,以获得窦道型慢性创面内部病理特征。将硬性内镜从窦道型慢性创面体表的伤口伸入窦道,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部分窦道型慢性创面的内部病理特征,包括渗出情况、有无异物、有无坏死组织及纤维增生等情况。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引入了一种能控制前端弯曲的软性内镜,在CT造影检查的配合下,希望可以利用其获得所有窦道型慢性创面的窦道有效长度、形态及内部病理特征。为了消除个体差异和主观偏倚,最大限度地提高统计效率20,本研究比较了同一个窦道型慢性创面通过硬性内镜和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证实硬性内镜测量的长度偏差率优于传统的探针测量2,所以如果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优于硬性内镜,那么则可以说明软性内镜更适合用于窦道型慢性创面的诊疗。CT造影及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本组窦道型慢性创面可分为I型管状、L型管状、Y型管状、片状、棒槌状及不规则状,其中窦道路径表现出明显弯曲的占32.6%。本课题组观察到在曲线组窦道型慢性创面中,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明显低于硬性内镜,进一步分析得知,软性内镜检查测得的长度偏差率与CT造影及三维重建所得相近,这说明软性内镜基本可以充分观察到弯曲型窦道型慢性创面的内部情况。在直线组窦道型慢性创面中,软性内镜、硬性内镜及CT造影检查所得的长度偏差率均为0,这说明硬性内镜及软性内镜均可以充分观察到直线型窦道型慢性创面的内部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研究结果证实软性内镜在窦道型慢性创面的测量和观察方面具有优势,有望成为窦道型慢性创面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软性内镜相关市场几乎被国外内镜公司垄断21,导致软性内镜价格普遍高于硬性内镜,这可能不利于软性内镜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和使用。软性内镜及硬性内镜在直线型窦道型慢性创面内部病理特征的观察方面无明显差异,此类创面可以选用成本较低的硬性内镜作为诊疗工具。对于弯曲型窦道型慢性创面,如无软性内镜条件,建议到上级医院检查,否则可能延误治疗。

    综上所述,软性内镜在窦道型慢性创面的临床检查中能更大范围地观察窦道内部特征,尤其对于弯曲型窦道的探查具有明显优势,这种方法的推广将有利于窦道型慢性创面的诊断及治疗。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样本量较小,其次没有进行前瞻性研究,下一步本课题组将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说明软性内镜在窦道型慢性创面诊疗中的优势。此外,本研究仅提供了窦道型慢性创面窦道长度、形态及可视范围的相关诊断方法,此类创面的其他诊断内容,包括超声诊断、病理诊断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0)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王文洁,周睿,邢作英,邱伯雍,朱明军,王永霞. 不同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抗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干预现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05): 847-851 . 百度学术
    2. 张璐瑶,蔡诗敏,张熙,宋小琴,邹晓玲,肖郁婷,杨莹,危洋,黄鸿宇,熊武. 黄芪甲苷促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的机制. 中国医师杂志. 2024(03): 376-381 . 百度学术
    3. 张兴洲,魏明,刘韦鋆,张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芪甲苷促进血管生成的机制.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4(05): 729-733 . 百度学术
    4. 杨艺,王伟,寇然冰,王佑辉,路士华. 外泌体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陕西中医. 2023(10): 1478-1481+1486 . 百度学术
    5. 白雪,吴玉娟,邹晓玲,张熙,肖慧,梁文菲,何晶晶,李莹莹,彭林娟,熊武. 生信分析筛选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中与血管新生相关微小RNAs及黄芪甲苷干预的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2(01): 31-34+39 . 百度学术
    6. 彭阿建,欧阳范馨,张熙,谭梅鑫,梁文菲,朱晨鸿,刘锦清,张璐瑶,肖郁婷,熊武. 黄芪甲苷干预的EPC-Exos对高糖诱导损伤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分化的影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04): 1593-1602 . 百度学术
    7. 谢兴旺,周红见,蒋斌,柯超. miRNA-126-3p与胃癌术后复发的关系.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06): 947-951 . 百度学术
    8. 肖慧,邹晓玲,张熙,白雪,谭梅鑫,彭阿建,欧阳范馨,熊武. 阿魏酸调控内皮祖细胞分泌外泌体及对表达血管新生微小RNA的影响.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2(20): 2444-2448 . 百度学术
    9. 白雪,梁文菲,彭阿建,熊武,肖慧,易琼,余亦程,邹晓玲. 黄芪甲苷介导内皮祖细胞外泌体对高糖受损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1(15): 2048-2050 . 百度学术
    10. 熊武,谭梅鑫,陈姿霖,欧阳范馨,张璐瑶,杨千培,彭阿建,梁文菲,张熙. 黄芪甲苷介导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高糖诱导损伤的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和细胞焦亡的影响. 中国医师杂志. 2021(12): 1769-1773, 178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5
  • HTML全文浏览量:  34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1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2-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8
  • 刊出日期:  2020-1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