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余惠 朱飘飘 陈丽映 祝芳芳 胡蓉丽 李孝建

余惠, 朱飘飘, 陈丽映, 等. 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J].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2): 136-14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08-00403
引用本文: 余惠, 朱飘飘, 陈丽映, 等. 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J].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2): 136-14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08-00403
Yu Hui, Zhu Piaopiao, Chen Liying, et al. Application of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fluid resuscitation of severe burn patients in shock period[J]. Chin j Burns, 2021, 37(2): 136-14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08-00403
Citation: Yu Hui, Zhu Piaopiao, Chen Liying, et al. Application of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fluid resuscitation of severe burn patients in shock period[J]. Chin j Burns, 2021, 37(2): 136-14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08-00403

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08-00403
基金项目: 

广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穗卫函〔2019〕1555号)

Application of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fluid resuscitation of severe burn patients in shock period

  • 摘要: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33例严重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采用的监测方法,将患者分为PiCCO监测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43±13)岁]与常规监测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39±9)岁]。患者入院后均按照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公式进行补液,常规监测组通过监测患者尿量、血压等指标进行液体复苏;PiCCO监测组患者行PiCCO监测,在常规监测组监测指标的基础上,综合患者情况及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追求参数达到正常水平)指导液体复苏。统计2组患者伤后第1、2个24 h的胶体系数与电解质系数[同时将伤后第1个24 h胶体系数、电解质系数与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公式值0.75 mL·kg-1·%体表总面积(TBSA)-1比较]、总补液系数、尿量,入院时及入院后24、48 h乳酸、碱剩余水平及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病死比例;统计PiCCO监测组患者伤后24、48、72 h心脏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水平以及这些指标异常的病例数。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独立样本或单样本

    t

    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 结果 PiCCO监测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的胶体系数为(0.69±0.15)mL·kg-1·%TBSA-1,明显少于常规监测组的(0.85±0.16)mL·kg-1·%TBSA-1(

    t

    =-2.612,

    P

    <0.05);与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公式值比较,仅常规监测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胶体系数明显增多(

    t

    =2.847,

    P

    <0.05)。2组患者伤后第2个24 h胶体系数及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总补液系数、尿量相近(

    t

    =0.579,-0.011、0.417,-1.321、-0.137,0.031、1.348,

    P

    >0.05)。2组患者入院时与入院后48 h乳酸水平、碱剩余水平、氧合指数及入院后24 h氧合指数相近(

    t

    =-1.837、0.620、0.292,-1.792、1.912、-0.167,1.695,

    P

    >0.05)。PiCCO监测组患者入院后24 h乳酸及碱剩余水平分别为(4.8±1.4)、(1.2±5.5)mmol/L,明显优于常规监测组的(7.0±1.5)、(-2.8±3.0)mmol/L(

    t

    =-3.904、2.562,

    P

    <0.05或

    P

    <0.01)。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相近(

    t

    =-0.699、-0.697,

    P

    >0.05),病死比例相近(

    P

    >0.05)。PiCCO监测组患者GEDVI和ITBVI在伤后24、48 h低于正常值低值,在伤后72 h处于正常值范围;心脏指数逐渐升高,于伤后48 h恢复正常;SVRI在伤后24 h显著升高后逐渐下降至正常;EVLWI均数在伤后各时间点均<10 mL/kg。伤后24 h,PiCCO监测组≥8/15的患者大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之后异常比例有所下降。 结论 在常规监测指标的基础上,采用PiCCO监测技术结合患者综合情况,不以血流动力学参数正常为目标指导严重烧伤患者液体复苏,可减少胶体的使用量,更好地改善组织灌注,复苏效果优于常规监测。

     

  • 参考文献(3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2
  • HTML全文浏览量:  78
  • PDF下载量:  5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9-0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8
  • 刊出日期:  2021-02-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