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实施肠内营养的知信行现状横断面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茂君 陈华玲 鞠阳阳 曾丽瑾 黎宁

苏滢泓, 夏文政, 黄昕, 等. 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9): 886-89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602-00198.
引用本文: 李茂君, 陈华玲, 鞠阳阳, 等.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实施肠内营养的知信行现状横断面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9): 874-88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22-00198.
Su YH,Xia WZ,Huang X,et al.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keloid with glucocorticoids[J].Chin J Burns Wounds,2023,39(9):886-890.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602-00198.
Citation: Li MJ,Chen HL,Ju YY,et al.A cross-sectional surve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enteral nutrition implemented by nurses in burn intensive care unit[J].Chin J Burns Wounds,2023,39(9):874-881.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22-00198.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实施肠内营养的知信行现状横断面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22-00198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黎宁,Email:335405006@qq.com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enteral nutrition implemented by nurses in burn intensive care unit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调查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护士实施肠内营养护理的知信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22年5月8日,选择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贵阳钢厂职工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的107名符合入选标准的BICU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严重烧伤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知信行调查问卷调查护士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最高学历、是否接受肠内营养知识系统培训,以及肠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维度的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将护士按照一般资料分类,统计其肠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总得分。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 检验、Kruskal-Wallis H 检验。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再结合临床经验和意义,进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筛选BICU护士肠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接受本次调查的护士共107名,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BICU护士肠内营养知信行问卷中,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分别为(44±13)、(87±15)、(70±19)分。本次调查的BICU护士大多数为女性,年龄为22~48(31±6)岁,工作年限为1~5、6~10、≥11年的人数分布较平均,大多数护士职称为护师、职务为责任护士、最高学历为本科,有44名护士接受过肠内营养知识系统培训。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最高学历、是否接受肠内营养知识系统培训的BICU护士肠内营养知识总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值分别为27.36、15.27、10.19, Z值分别为-3.33、-2.59、-6.46, P<0.05);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最高学历、是否接受肠内营养知识系统培训的BICU护士肠内营养态度、行为总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26~30、31~35、≥36岁)、最高学历(本科)、接受肠内营养知识系统培训均是BICU护士肠内营养知识总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2~0.36、0~0.30、0.03~0.31、0.01~0.32、0.19~0.40,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4、0.15、0.17、0.17、0.29, P<0.05),而不同特征下均无BICU护士肠内营养态度、行为总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结论   BICU护士实施肠内营养的认知水平偏低,观念须及时更新,行为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年龄(26~30、31~35、≥36岁)、最高学历(本科)、接受肠内营养知识系统培训均是BICU护士肠内营养知识的独立影响因素。

     

  • 瘢痕疙瘩是一类在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表现为病变突出于皮肤表面且超出原始损伤范围的病理性瘢痕,严重者可导致关节和肢体功能障碍,且常伴有瘙痒、疼痛等。糖皮质激素作为瘢痕疙瘩的一线治疗药物 1,可联合手术、药物注射、放射治疗、激光、压力治疗等治疗瘢痕疙瘩 1, 2, 3。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瘢痕疙瘩临床历史悠久,使用便捷,治疗有效率为50%~100%,但治疗后瘢痕疙瘩复发率在9%~50% 3。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存在治疗效果有限等不足,因此,探究糖皮质激素在瘢痕疙瘩治疗中效果不佳的原因及其可能的机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综述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和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因素,并提出可通过早期评估糖皮质激素敏感性、增强药物渗透性和优化联合治疗策略等方式,提高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

    糖皮质激素治疗可缓解瘢痕疙瘩患者主观不适症状,显著改善病灶外观,使瘢痕疙瘩体积缩小、质地变软、充血红肿减退 3。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质中,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调节基因转录。GR在大多数细胞中都有表达,由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1( NR3C1)基因编码,是典型的核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与GR结合后形成同源二聚体,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核中,与特异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相互作用,调控抗炎基因的表达(反式激活),或结合关键转录因子如激活蛋白1和核因子κB,抑制促炎基因表达(反式抑制) 4, 5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影响瘢痕疙瘩生长 6,在体外实验中还可通过抑制TGF-β表达,抑制患者瘢痕疙瘩Fb(KFb)增殖和促进KFb凋亡,诱导瘢痕疙瘩消退 7, 8。在胶原方面,糖皮质激素用于瘢痕疙瘩中可减少糖胺聚糖和胶原合成,并通过减少胶原酶抑制物如α1胰蛋白酶抑制剂等,加速患者瘢痕疙瘩病灶处的胶原降解 5。在血管生成方面,体外和体内研究结果均表明,地塞米松可通过GR途径下调KFb中的内源性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达,进而影响患者瘢痕疙瘩处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79。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具体机制和效应总结见 表1

    表1  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与具体效应
    作用机制 具体效应
    抗炎 诱导抗炎基因、蛋白表达,抑制激活蛋白1、核因子κB表达,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影响免疫调节 抑制Th1和Th17参与的细胞免疫反应,促进Th2和Treg的分化和激活
    抑制细胞增殖 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
    抑制ECM沉积 抑制Ⅰ、Ⅲ型胶原合成;减少胶原酶抑制物,加速胶原降解
    影响血管生成 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达,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注:ECM为细胞外基质,Th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Treg为调节性T细胞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与GR结合发挥作用 7,其对瘢痕疙瘩无明显治疗效果与GR改变有关,可能的机制如下。(1)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性与瘢痕疙瘩组织GR基线表达水平有关。研究显示,患者KFb的GR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皮肤 9。Rutkowski等 10进一步观察到,类固醇治疗有效的患者瘢痕疙瘩活体组织检查标本的GR基线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类固醇治疗无反应的瘢痕疙瘩。因此,可通过在治疗前检测GR表达量判断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2)非功能性GR介导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GR有多种分型,其中GR-α是经典的功能性受体,GR-β可拮抗GR-α发挥作用 11。在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炎症性疾病患者活体组织检查标本中,上调的GR-β通过与GR-α结合形成异二聚体,降低GR-α的活性,从而导致激素抵抗 11,在瘢痕疙瘩中同样观察到这一现象 9, 10。同时Syed等 9观察到,使用糖皮质激素后,KFb中GR的总体表达降低,其中GR-α表达减少、GR-β表达增加。而在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患者的瘢痕疙瘩中,治疗前后GR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原因可能是占主导的GR-β与功能性GR-α结合,从而导致激素治疗无反应 10

    在临床瘢痕疙瘩的治疗中,病灶内注射激素存在药物局部扩散受限、无法在注射部位维持高浓度的问题 12。与正常皮肤相比,患者瘢痕疙瘩处局部真皮层增厚、胶原纤维密集、组织致密,药物无法有效渗透和扩散 513

    在病理性瘢痕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抗瘢痕作用在瘢痕疙瘩中相对不明显。早期临床研究显示,与增生性瘢痕相比,糖皮质激素对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合成和ECM沉积的抑制作用更小 14。Syed等 9进一步测试了地塞米松、曲安奈德和甲泼尼龙3种类固醇激素对病理性瘢痕Fb的影响,他们观察到与增生性瘢痕Fb相比,3种激素在KFb中对Ⅰ、Ⅲ型胶原的合成抑制作用均更小,说明瘢痕疙瘩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更低。

    由于瘢痕疙瘩的发病存在较大的种族差异,因此医师对不同人群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鉴别诊断也存在差异,如在瘢痕疙瘩高发的以有色人种为主的非洲地区,医师会将红肿、凸起但向周围组织侵犯较少的病理性瘢痕视为增生性瘢痕,而在欧洲,这种瘢痕可能会被诊断为瘢痕疙瘩 2。一些文章中并没有描述所使用的“瘢痕疙瘩组织”是否进行了组织学分析,未经组织学分析而诊断为瘢痕疙瘩的病变复发率与病理学家最终诊断为瘢痕疙瘩的病变复发率存在显著差异 2

    同时,注射医疗人员的手法、注射部位等也会影响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除医师个人经验的差异外,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方式、剂量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15。目前临床上通常根据患者的年龄等基本情况以及病变的大小、位置等,于病灶内注射质量浓度为10~40 mg/mL的曲安奈德进行瘢痕疙瘩治疗 15, 16。然而,Yin等 15汇总了38项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总结提出各研究存在随访时间不足、评价指标不一致、缺乏规范的瘢痕疙瘩治疗剂量和评估体系,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可从早期评估瘢痕疙瘩对药物的反应性、增强药物递送效率、优化联合治疗策略和规范瘢痕疙瘩术前诊断与术后疗效评估体系等角度提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

    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为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制订替代治疗方案。小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可使用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监测瘢痕疙瘩治疗早期的血流灌注变化,无创评估瘢痕疙瘩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 10。此外,研究人员提出可将血清中的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E水平变化作为瘢痕疙瘩的诊断和复发监测指标 17。糖皮质激素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可显著降低瘢痕疙瘩患者血清中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E水平,预后较好,而该指标的小幅度降低或不降低与较高的瘢痕疙瘩复发率相关 17。因此,早期进行治疗反应性识别是避免无效治疗的重要环节,建议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评估纳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流程。

    瘢痕疙瘩组织ECM沉积及结构变化会导致糖皮质激素难以充分渗透到瘢痕疙瘩的深层组织中,从而影响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效果。同时,病灶内注射药物疼痛剧烈,且注射操作会造成二次损伤,因此,尽可能无痛和无创地使糖皮质激素深入组织、提高组织敏感性和药物靶向性,是改善药物疗效、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的可能途径。目前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改善药物的治疗效果。(1)优化药物递送方式。传统的类固醇软膏或胶带无法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角质层。脂质纳米微颗粒载药和微针载药是目前较新颖的材料学透皮给药方式 1318。研究者将海藻酸-聚丙烯酰胺韧性水凝胶与负载药物的纳米颗粒相结合,通过超声脉冲或温度变化调控激素释放 19。曲安奈德可溶性微针临床使用安全、便捷,在一项单盲临床试验中患者自行使用微针治疗,4周后瘢痕疙瘩体积明显减小 20。然而,由于使用微针输送的药物在深层次组织中的渗透力有限,因此也有研究者将微针和超声导入疗法结合以增强药物的渗透性 21。但相关研究规模较小,随访时间不足,对结局指标的描述不清晰,证据等级较低,相关成果的临床转化尚需更大型、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2)提高治疗靶向性。不同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具有差异,不同细胞亚型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加强单细胞层面的分析。有研究者分析了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溃疡组织中的细胞,明确了致病相关细胞亚型 22,为皮肤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类固醇激素与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比单独使用类固醇激素更佳,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瘢痕疙瘩组织高度、厚度、色素沉着改善效果更好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更低 23, 24。因此,目前各类指南常将低浓度5-氟尿嘧啶注射伴或不伴糖皮质激素注射作为瘢痕疙瘩非手术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及中大型瘢痕疙瘩术后预防复发的建议治疗方案 125

    可针对患者年龄等基本情况和瘢痕疙瘩的部位、大小、外观,采用不同的联合方案,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6。激光可针对血红蛋白,干预小血管血运,抑制瘢痕组织内血管生成;或针对瘢痕组织,通过光热作用形成皮肤热损伤区,溶解胶原和促进胶原重塑,祛除瘢痕组织 27, 28。放射治疗可诱导衰老相关基因过表达,抑制KFb增殖,以及干预细胞分化过程,从而使瘢痕疙瘩消退。Yuan等 26提出可分类治疗瘢痕疙瘩,他们将瘢痕疙瘩分为微血管分布广泛的“血管”亚型和由沉积的胶原蛋白组成的“胶原”亚型,并分别采用以激光为主的血管靶向治疗和传统胶原靶向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26。此外,还有一类激光可通过烧蚀作用,破坏皮肤角质层屏障,辅助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的药物渗透 29,应用该原理的激光包括点阵铒-钇铝石榴石激光 30和点阵二氧化碳激光等 31

    针对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和发展阶段,开展各类联合治疗,可使治疗更具针对性、更彻底,以提升疗效,减少瘢痕疙瘩复发,但联合手段的疗效尚需证据等级更高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

    需要在相关临床研究中对瘢痕疙瘩患者的选择与治疗终点的差异进行规范。有文献报道,不同临床背景的医师对瘢痕疙瘩诊断存在显著差异 2,因此,瘢痕疙瘩纳入标准需要包含经过组织学诊断明确其为瘢痕疙瘩。对于随访时间不足这一问题,研究者需尽量提高患者对治疗和随访的依从性,减少失访比例。同时,在选择治疗终点时,对于复发的定义在是否包括瘙痒等症状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可以将复发描述为“病变凸起且不局限于原始病灶区域”。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剂量、持续时间等的差异 15,应针对瘢痕疙瘩的特点,对瘢痕疙瘩病灶大小、发病部位,分亚组统一治疗剂量和进行分析 26,以减小组内治疗方案差异,提供高证据等级的临床循证依据,从而制订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认为激素抵抗与个体遗传背景、炎症进展、GR编码基因 NR3C1突变、GR表达减少、GR结合活性下降以及GR亚型表达异常有关 32, 33。对糖皮质激素抵抗的非瘢痕疙瘩疾病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提供参考,糖皮质激素在其他疾病患者中治疗效果不佳的机制如下。(1)GR信号通路受损。最近研究者提出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2突变可阻断GR的表达和自激活,引起造血细胞凋亡通路改变 34。组蛋白脱乙酰酶2(HDAC2)受损可引起GR的去乙酰化异常,进而降低糖皮质激素对核因子κB介导通路的敏感性,过表达HDAC2可恢复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 35。然而,并非所有对激素耐药的患者都表现出HDAC2表达及活性降低,这表明导致激素耐药的通路存在差异。相关研究总结了糖皮质激素耐药与 NR3C1基因多态性位点、GR功能变化的关系 33。对于由GR信号通路受损引起的继发性激素耐药患者的治疗,一般可以考虑停用激素,选择其他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进行治疗 32。(2)对促炎通路的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体内促炎反应,而促炎基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表达也会影响激素的作用。例如,糖皮质激素可促进核因子κB抑制蛋白表达,诱导核因子κB与抑制蛋白结合并失活,而过表达的核因子κB也会抑制GR活性,从而导致激素耐药 36。过表达的IL-2、IL-4和IL-13等细胞因子,可通过MAPK通路降低GR在T细胞等炎症细胞中的结合亲和力,抑制T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 37。(3)机械力相关信号通路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的作用。随着对机械信号转导相关细胞机制的深入了解,有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在增生性瘢痕细胞中抵消细胞机械反应,因此,可研究机械力相关信号通路是否在瘢痕疙瘩的激素耐药中发生改变 38

    瘢痕疙瘩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因为目前的治疗方法的疗效均有限且存在瘢痕疙瘩复发的情况。尽管糖皮质激素联合5-氟尿嘧啶、放射治疗、激光等治疗手段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好,但由于该疾病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尚无普遍适用的治愈方案。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种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的瘢痕疙瘩治疗药物,参与组成许多联合治疗方案。但有患者出现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治疗后瘢痕疙瘩复发的情况。

    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存在疗效差异的原因包括GR的改变、瘢痕疙瘩组织的药物渗透性及敏感性不同等。可以通过早期评估瘢痕疙瘩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增强药物渗透性和优化联合治疗策略等方式,提高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改善瘢痕疙瘩患者预后。此外,瘢痕疙瘩术前诊断与术后疗效评估的差异造成了临床方案间疗效比较困难,因此,亟须进一步规范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相关临床研究设计,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更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可通过深入分析瘢痕疙瘩的单细胞测序来更好地理解瘢痕疙瘩对糖皮质激素治疗耐药的机制,从而发掘其潜在治疗靶点。

    李茂君、陈华玲:问卷设计、资料收集、论文撰写;鞠阳阳、曾丽瑾:数据整理与分析;黎宁:研究指导、论文修改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30)

    [1] GuoFM, ZhouH, WuJ, et al.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 on nutrition support in adult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J]. Br J Nutr, 2019,121(9):974-981. DOI: 10.1017/S0007114519000217.
    [2] Alfonso OrtizL,JiangXR,TurgeonAF,et al.Validation of the modified nutrition risk score (mNUTRIC)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severe burn patients: a prospective multinational cohort study[J]. Burns, 2021,47(8):1739-1747. DOI: 10.1016/j.burns.2021.05.010.
    [3] MoreiraE, BurghiG, ManzanaresW. Update on metabolism and nutrition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burn patients[J]. Med Intensiva (Engl Ed), 2018,42(5):306-316. DOI: 10.1016/j.medin.2017.07.007.
    [4] PhamCH,FangM,VrouweSQ,et al.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operative enteral nutrition in critically ill burn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Burn Care Res,2020,41(4):841-848. DOI: 10.1093/jbcr/iraa036.
    [5] ZhangPJ,ZouBW,LiouYC,et al.The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of sepsis post burn injury[J/OL]. Burns Trauma, 2021,9:tkaa047[2022-05-2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654698/.DOI: 10.1093/burnst/tkaa047.
    [6] 罗月, 黎宁.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21,37(9):880-88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21-00223.
    [7] ChourdakisM,BourasE,ShieldsBA, et al.Nutritional therapy among burn injured patients in the critical care setting: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on "best achievable" practices[J]. Clin Nutr,2020,39(12):3813-3820.DOI: 10.1016/j.clnu.2020.04.023.
    [8] SierpEL,KurmisR,LangeK,et al.Nutri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dysmotility in critically ill burn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21,45(5):1052-1060. DOI: 10.1002/jpen.1979.
    [9] 潘艳艳, 徐思达, 范友芬, 等. 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21,37(9):831-83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11-00180.
    [10] 彭曦.烧伤临床营养新视角[J].中华烧伤杂志,2019,35(5):321-325.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5.001.
    [11] SharmaK,MogensenKM,RobinsonMK.Pathophysiology of critical illness and role of nutrition[J]. Nutr Clin Pract,2019,34(1):12-22.DOI: 10.1002/ncp.10232.
    [12] 孙文彦,李夕雯,李佳倩,等.护理人员肠内营养管路安全管理认知及行为现状的调查[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0,28(2):106-111.DOI: 10.3760/cma.j.cn115822-20200327-00076.
    [13] 钱艳, 张彩华. 临床护士肠内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0):1368-1371.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7.10.008.
    [14] SingerP, BlaserAR, BergerMM, et al. ESPEN guideline on clinical nutri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lin Nutr, 2019,38(1):48-79. DOI: 10.1016/j.clnu.2018.08.037.
    [15] McClaveSA,TaylorBE,MartindaleRG,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J].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16,40(2):159-211. DOI: 10.1177/0148607115621863.
    [16] 韩春茂.烧伤管理诊疗常规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17] 中华护理学会 T/CNAS 19─2020 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2021

    中华护理学会.T/CNAS 19─2020 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S].2021.

    [18] 米元元, 黄海燕, 尚游, 等.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8):903-918. DOI: 10.3760/cma.j.cn121430-20210310-00357.
    [19] 彭曦. 重症烧伤患者的代谢分期及营养治疗策略[J].中华烧伤杂志,2021,37(9):805-81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02-00264.
    [20] 蒋琪霞, 王亚玲, 解怡洁, 等. 成年创伤患者创面以外皮肤清洗现况及影响因素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J].中华烧伤杂志,2021,37(5):429-43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116-00023.
    [21] 刘慧松, 刘志梅, 陈鑫, 等. 多模式培训对ICU护士肠内营养知信行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0,35(7):59-61.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0.07.059.
    [22] 王汇, 程岚, 周金花, 等. 知、信、行模式在临床护士肠内营养护理培训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1,28(8):797-800. DOI: 10.16770/J.cnki.1008-9985.2021.08.035.
    [23] 李素云, 柯卉, 张献娜. 护理人员安全实施肠内营养知信行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7,32(18):85-8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7.18.085.
    [24] 吕琳, 杨艳林, 王宁, 等. 医疗机构专科护士分级岗位管理指标体系构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3,39(1):61-66. DOI: 10.3760/cma.j.cn111325-20220901-00760.
    [25] MaschJL, BhutianiN, BozemanMC. Feeding during resuscitation after burn injury[J].Nutr Clin Pract,2019,34(5):666-671. DOI: 10.1002/ncp.10400.
    [26] 王小亭, 刘大为, 于凯江, 等. 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11):900-912.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6.11.020.
    [27] MyattTC, MedakAJ, LamSHF. Use of point-of-care ultrasound to guide pediatric gastrostomy tube replacement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Pediatr Emerg Care,2018,34(2):145-148. DOI: 10.1097/PEC.0000000000001400.
    [28] 都勇, 夏一兰. 重度烧伤患者肠内营养应用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2,3(2):163-167. 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2.02.013.
    [29] 许静涌, 杨剑, 康维明, 等. 营养风险及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营养风险筛查2002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版)[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8,26(3):131-135. DOI: 10.3760/cma.j.issn.1674-635X.2018.03.001.
    [30] 王小雪, 杨永丽, 马丁, 等. NUTRIC评分和mNUTRIC评分在危重症患者中的研究现状[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10):848-852. DOI: 10.13201/j.issn.1009-5918.2020.10.016.
  • 表1  107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不同一般资料下肠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比较

    表1.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enteral nutrition among 107 nurses in burn intensive care unit with different general data

    项目与类别 人数 构成比(%) 知识总得分(分, x ¯ ± s 态度总得分(分, x ¯ ± s 行为总得分(分, x ¯ ± s 统计量值1 P 1 统计量值2 P 2 统计量值3 P 3
    性别
    9 8.4 34±10 62±5 55±13 Z=-0.83 0.401 Z=-0.56 0.575 t=-0.81 0.419
    98 91.6 30±9 60±11 60±16
    年龄(岁)
    21~25 19 17.8 22±3 60±12 59±14 H=27.36 <0.001 H=4.02 0.259 F= 0.68 0.536
    26~30 38 35.5 31±9 60±10 59±16
    31~35 30 28.0 35±9 63±5 62±18
    ≥36 20 18.7 31±8 61±5 56±14
    工作年限(年)
    1~5 32 29.9 26±7 59±10 56±16 H=15.27 <0.001 H=0.74 0.688 F=3.96 0.052
    6~10 38 35.5 31±10 61±11 63±16
    ≥11 37 34.6 34±8 61±10 58±16
    职称
    护士 26 24.3 27±9 61±11 60±18 H=10.19 0.006 H=0.58 0.745 F=0.90 0.407
    护师 47 43.9 30±9 60±9 58±15
    主管护师及以上 34 31.8 34±8 61±11 61±19
    职务
    责任护士 94 87.9 29±9 60±11 61±16 Z=-3.33 0.001 Z=-0.31 0.754 t=0.85 0.394
    责任组长及护士长 13 12.1 39±7 64±4 57±14
    最高学历
    专科 9 8.4 23±3 56±16 56±18 Z=-2.59 0.010 Z=-0.85 0.392 t=-0.57 0.564
    本科 98 91.6 31±9 61±10 60±16
    是否接受肠内营养知识系统培训
    44 41.1 38±7 61±14 60±19 Z=-6.46 <0.001 Z=-1.52 0.128 t=0.50 0.611
    63 58.9 26±7 61±7 59±14
    注:统计量值1、 P 1值,统计量值2、 P 2值,统计量值3、 P 3值分别为不同一般资料下护士肠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总得分比较所得
    下载: 导出CSV

    表2  107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肠内营养知识总得分的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

    表2.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total scores of knowledge of enteral nutrition of 107 nurses in burn intensive care unit

    因素与分类 标准化回归系数 标准误 95%置信区间 Wald P
    年龄(岁)
    26~30 0.24 0.06 0.12~0.36 14.86 <0.001
    31~35 0.15 0.07 0~0.30 3.95 0.047
    ≥36 0.17 0.07 0.03~0.31 5.69 0.017
    职务责任组长及护士长 0.11 0.06 -0.02~0.24 2.71 0.100
    最高学历本科 0.17 0.07 0.01~0.32 4.58 0.032
    接受肠内营养知识系统培训 0.29 0.05 0.19~0.40 30.01 <0.001
    下载: 导出CSV
  • 加载中
图(1)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32
  • HTML全文浏览量:  94
  • PDF下载量:  4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5-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