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四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创面的效果

王辉 周彤 刘玉杰 张一晗 刘英 马铁鹏 杨晓溪

于家傲, 王际壮, 王家强, 等. 改良冬眠合剂对严重烫伤大鼠脏器功能的影响[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11): 1064-107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29-00105.
引用本文: 王辉, 周彤, 刘玉杰, 等. 四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创面的效果[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11): 1038-104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20-00009.
Yu JA,Wang JZ,Wang JQ,et al.Effects of modified lytic cocktail on organ function of severely scalded rats[J].Chin J Burns Wounds,2023,39(11):1064-1071.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29-00105.
Citation: Wang H,Zhou T,Liu YJ,et al.Effects of four types of perforator flaps pedicled with cutaneous neurotrophic vessels in repairing wounds on the volar side of hands[J].Chin J Burns Wounds,2023,39(11):1038-1046.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20-00009.

四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创面的效果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20-00009
基金项目: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20201453

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 GZ2021030

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 22150219J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杨晓溪,Email:xiaoxiyang0315@163.com

Effects of four types of perforator flaps pedicled with cutaneous neurotrophic vessels in repairing wounds on the volar side of hands

Funds: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Plan Project of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20201453

Tracking Project of Medical Applicable Technology in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GZ202103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Project of Tangshan City 22150219J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4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创面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5月—2021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收治12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掌侧创面患者,其中男74例、女48例,年龄18~76岁,包括单纯手掌损伤者15例、单纯手指损伤者101例、手掌和手指同时受损者6例。创面面积为1.5 cm×1.2 cm~15.0 cm×6.0 cm,均经移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其中移植带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尺动脉穿支皮瓣者16例、移植带掌背皮神经的掌背动脉穿支皮瓣者20例、移植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的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者21例、移植带指神经背侧支的第2~5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者65例,皮瓣面积为1.8 cm×1.4 cm~20.0 cm×6.0 cm。术前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皮瓣穿支血管及皮神经进行定位和测量,术中均将皮瓣携带皮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将供瓣区创面直接闭合,或移植同侧大腿/前臂近端内侧游离中厚/全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与供瓣区移植皮片成活情况及供瓣区切口愈合情况。随访患者并于末次随访时,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皮瓣及供瓣区外观的满意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手功能。   结果   术后,1例患者移植的带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尺动脉穿支皮瓣及2例患者移植的带指神经背侧支的第2~5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愈合;其余119例患者移植的皮瓣均成活。术后供瓣区移植皮片均成活,供瓣区切口均愈合。随访时间为10~36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带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尺动脉穿支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0~20 mm,皮瓣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10例、满意者6例,供瓣区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7例、满意者9例,患手功能评定:优者7例、良者7例、可者2例;带掌背皮神经的掌背动脉穿支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8 mm,皮瓣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13例、满意者7例,供瓣区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10例、满意者10例,患手功能评定:优者11例、良者7例、可者2例;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的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6~11 mm,皮瓣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17例、满意者4例,供瓣区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13例、满意者8例,患手功能评定:优者15例、良者6例;带指神经背侧支的第2~5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12 mm,皮瓣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43例、满意者22例,供瓣区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47例、满意者18例,患手功能评定:优者39例、良者21例、可者5例。   结论   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应用4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不同类型创面,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供区继发损伤小,术后皮瓣感觉恢复较好。

     

  • (1)基于对中国创面修复学科现状的分析,尝试定义学科相关的规范和融合,提出该领域基础研究转化的要求。

    (2)综合了国内医护专家的讨论,提出在学科后续发展阶段提升规范、融合与转化能力的具体内容,以提高中国创面修复学科的发展质量。

    Highlights:

    (1)Based on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wound healing discipline in China, we attempted to define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gration related to the discipline, and proposed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translation of bas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2)After consolidating the opinions of domestic medical experts, we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 integration, and translational capability of the discipline in its subsequent development stag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wound healing discipline in China.

    我国创面修复学科的发展始于基础研究,生于临床需求。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的创面修复学科已经由学科萌芽,逐渐进入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表现为许多相关专科意识到疾病谱变化所带来的强烈临床需求,开始创面修复的临床探索;同时,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不少医务人员仍站在原有专科立场上看待创面修复的问题,缺乏对创面疾病,特别是慢性创面的认知。这一现状对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面修复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经过了初始的快速生长,要想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体现若干重要特质,即规范、融合、转化。这些重要特质的形成与成熟,决定了我国创面修复学科未来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创面修复学科相关的规范,不仅包含了对临床学科硬件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与创面疾病特点密切相关的临床诊疗及模式的规范化。临床诊疗规范化又包括诊疗原则、临床路径、技术规范化应用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创面管理预案。

    创面疾病的复杂病因学,决定了在大外科原则下的创面疾病诊疗原则和规范路径。创面疾病的诊疗原则涉及病因学诊疗原则、创面湿性治疗及干湿方式合理选择的原则、慢性创面清创原则、创面感染的局部处理原则、慢性创面覆盖原则等。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类创面疾病的临床诊疗路径 1, 2。这些路径既体现了创面疾病的诊疗原则,也为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创面诊疗提供了可靠的初始版本,并可结合各单位实际进行修订和应用。

    创面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这些技术的合理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反映在如何在技术应用中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如何联合使用创面治疗技术,以优化创面治疗效果 3

    我国创面管理理念当前的重点仍是创面治疗及预防。尽管在居家护理、远程医疗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患者及其照护者教育等方面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4- 5。3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露了我国创面疾病预防及管理的短板。当突发事件导致患者无法在医院就医时,如何保障患者的日常创面管理成为一大难题;同时,相关的医源性创面干预滞后,缺乏前瞻性的管理方案。这些都有待临床医护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根据既往经验和教训,提出和完善应对突发情况的创面管理方案。

    创面修复学科相关的融合,指在创面疾病诊疗中整合各种技术和资源,取其所长,以优化创面诊疗效率及卫生经济学。这种融合包含了多学科合作、高水平医护合作、中西医结合等重要内容 6, 7, 8。创面疾病的复杂病因学也对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合作、医护合作及中西医结合提出了要求。

    20年来,我国创面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创面数已超过单纯创伤导致的创面数;特别是慢性创面疾病,通常涉及极为繁杂的原发病。多学科合作是创面疾病复杂病因学对创面诊疗的必然要求。慢性创面疾病约有9大类,包括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创(烧)伤导致的慢性创面、下肢血管性溃疡、感染性创面、放射性皮肤溃疡、肿瘤源性创面、自身免疫病相关性创面、医源性创面等,涉及临床医学的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血管外科疾病、肾脏疾病、皮肤病、风湿与免疫病、口腔医学相关疾病等多种疾病。单一学科难以独自应对如此复杂病因的疾病的治疗。无论是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还是国际指南及共识都认为,多学科合作是提高创面诊疗效率、改善创面疾病预后的必由之路。而有效的多学科合作,需要创面修复专科医护人员具备创面疾病基础知识和对多学科的认知。

    医护合作是临床各学科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其对创面疾病的诊疗而言尤为重要。创面疾病,特别是慢性创面,其治疗过程的大部分时间是进行创面床准备。有效的创面床准备可以逆转创面慢性化趋势,为创面自愈或外科修复创造良好条件,而创面床准备的主要执行者为创面专科护士。因此,在创面诊疗过程中,医护间沟通和合作极为重要。长期以来,国内创面修复学科的医护合作仍然主要表现为“护士换药无效找医师,医师术后创面愈合不良找护士”的被动方式。在创面疾病诊疗中,需要建立一种主动的医护合作模式,即在诊疗起点,医护人员共同实施创面疾病的诊断、评估,并制订治疗方案及确定医护转诊节点,确保医护人员均知晓诊疗计划中的诊疗流程;根据医护人员分工:护士实施创面的定期评估及日常管理,包括术前、术后创面管理,并在医护转诊节点前和医师沟通,确定转诊能否按计划实施;如在规范创面处理后创面迁延不愈,甚至恶化,医护人员应及时再次进行创面评估或诊断修正。这种主动医护合作模式,符合创面疾病的诊疗规律,也保证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

    中医治疗创面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实践中一些经典的中医治疗方案被证明确实有效。中西医的医学哲学不同,各自的诊疗逻辑自成体系,各有所长,但并非彼此对立。实际上,中医有关创面的许多阐述在西医体系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语汇。国内西医治疗中,常将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其中去腐生肌类中药在创面疾病的治疗中最为常用。而在中医创面治疗中也融合了西医的外科治疗方法,如清创、引流、血管介入等。这些都是中西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应创面治疗需求自然的融合。因此,中西医结合可以为创面疾病治疗提供更丰富的手段,有效提高卫生经济学效率,也是中国特色创面诊疗的模式体现。

    我国创面修复学科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创面愈合机制及生长因子、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等领域。我国创面修复学科早年基础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追踪国际前沿,针对创面愈合机制及部分创面难愈机制展开。随着我国创面修复临床学科建设的启动,临床需求的重点难点逐渐显现,也对基础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括如何提高创面的功能性修复以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技术、材料及药物的研发等。因此,创面领域的基础研究,不仅仅包括分子机制的探索,还应当发端于临床需求,并适合临床应用。其中典型的范例是,付小兵院士团队在皮肤组织器官功能性再生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突破 9;李校堃院士团队在生长因子机制研究和产业转化方面取得瞩目成就 10。这些基础研究在机制突破、人才培养和临床转化方面,对学科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今后创面修复领域的基础研究,应以此为范例,围绕临床需求展开。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会于2023年6月8—10日在上海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也是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的例行年会。围绕“规范、融合与转化”的主题,会议设立了主旨演讲、护理专场、糖尿病足专场和基础研究转化、创面诊疗规范化、创面诊疗多学科合作、高水平医护合作、中西医结合、基层医疗适用技术与模式、疫情条件下的创面管理等7个分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4.1.1   创面诊疗规范化

    慢性创面疾病的诊疗应当遵循若干重要的诊疗原则,特别是创面难愈合病因学的诊疗原则;在具体疾病诊疗中,将明确创面诊断作为关键节点,并将临床诊疗路径作为规范化实践的参考。创面护理的规范化对于创面疾病治疗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对于特殊患者人群,如老年创面患者,应在整体疾病控制理念下实施创面治疗。在慢性创面诊疗中,重视创面辅助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以促使创面从停滞状态向愈合状态转变。创面营养治疗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尚未得到重视,亟须提出创面营养治疗的理念和制订规范方案。

    4.1.2   基层医疗适用技术和模式

    在大会主旨演讲中,韩春茂教授的报告《我国基层创面患者的现状与思考》指出,从不完整数据可以看出基层创面患者的诊疗质量比较堪忧,尤其是我国慢性创面的发病率仍然需要调查。当然,从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基金合作的部分慈善救助工作来看,基层医院的创面患者治疗后的情况有改善。在基层医疗适用技术和模式分论坛中,有10位讲者分别代表基层医院和互联网合作平台介绍了适用于基层医院的创面诊疗技术和模式。

    我国现阶段高等级医院的创面专科对基层医疗体系的作用极为有限,而一些民间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设立慈善项目,通过双向转诊,有效治疗了复杂压力性损伤患者。但这些工作也提示,慢性创面患者更多地沉积在基层,而相较于三级医院,基层医院开展创面诊疗工作难度更大,更需要专家们的技术指导和合作交流。另外,医共体、医联体的形式和第三方专业平台线上线下居家创面护理的工作模式需要分析和总结推广。会议还讨论了居家医学,包括居家创面护理的开展和医疗保险支付等相关政策等。希望所有有志于创面修复的医护同道,在国内创面修复学科蓬勃发展的同时,关注和重视基层医院创面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基层医院更多支持和帮助。

    4.1.3   疫情条件下的创面管理

    与会专家介绍了国内外开展医院-社区分级管理的联动模式、面对疫情如何开展医联体和居家创面管理、如何提升患者创面治疗依从性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疫情条件下及时预判患者创面形成的风险因素、创面预防及处理等,提示医护人员应具备早期识别和预判创面形成的风险及正确实施创面干预的专业能力。同时,后疫情时代应当从多角度、多层级开展创面学科医师及专科护士的培训,及早建立疫情条件下创面预防和管理预案。作为创面治疗的医护人员,疫情发生时应该承担责任,只有注重平时的专业积累,在疫情来临时才能迅速反应和应对,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的创面照护。同时,疫情对我国创面管理模式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促使更早考虑和实施分级诊疗和与社区联动的创面管理,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面管理模式。

    4.2.1   创面诊疗的多学科合作

    多学科合作是考察临床学科先进水平的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三级甲等医院多学科团队比重仅约16%,创面诊疗的多学科团队比重理应超过这一比例。与会专家讨论了多学科合作的技术标准、多学科合作发展方向,建议因地制宜,改变合作思路,建立共同发展平台,共同促进多学科发展。

    4.2.2   高水平医护合作

    与会专家讨论了糖尿病足防治中医护分工与合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医保政策下分段式医护合作处理慢性创面、多模式医护合作处理慢性复杂创面、医护联合创面门诊的方法、医护共建下肢静脉溃疡临床诊疗路径、专科护士在多学科团队处理复杂创面中的作用等内容。着重讨论了医护合作如何在控制护士执业风险中发挥作用、创面修复专科护士执业范围扩大与执业风险问题,并就临床常见的压疮案例,提出有关如何理解和实施2019年国际压疮指南、压疮外科会诊等议题。与会专家的共识包括以下2点:(1)主动的医护合作对于慢性创面疾病诊疗尤为重要,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医护人员的优势,从而合理配置医护资源。(2)在专科护士执业的政策层面,需要促进立法,明确创面专科护士的执业资格;在现行政策下合理合法地实施创面护理;在专科护理培训方面,可参照国内外做法,对专科护理技能实施适当前置训练。

    4.2.3   中西医结合

    我国创面领域的中医治疗历史悠久,中医创面诊疗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足药膳治疗、“津沽学派”精义、“海派”精义、拔毒生肌散的应用、疏通脉络与创面愈合、中药中制法在深度烧伤抗瘢痕治疗中的应用等。与会专家分别从中西医2个方面介绍了改善创面愈合微环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讨论环节,针对“中医如何讲创面,你才能真正懂?”“你认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创面是什么?”关键议题,与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以下2点:(1)需要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翻译和解释工作,要想办法让未经过系统中医培训的创面治疗人员对中医经典理论和传统理论、效方验方等有初步的了解,从而产生进一步去深入了解和采用中医药治疗的兴趣;(2)中西医结合应该是多个层面的结合,可以是方药层面,也可以是理论和技术层面,核心问题在于提高治疗效果。

    我国创面领域的大部分基础研究存在与临床需求脱节的问题。与会专家围绕创面修复领域基础研究如何开展转化、研究人员如何开展转化、创新产品如何进行临床试验等问题,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1)迫切需要有更多的交流平台来促进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的交流,在创面修复领域做“有用”的创新产品;(2)青年人员需要有更扎实的创新能力,好的产品和技术是可以吸引到风险投资并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的;(3)基础研究的转化需要在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注册申报、产品临床研究几个关键环节得到更多的支持,迫切需要更多的培训;(4)产品上市后的临床研究也极其重要,高质量创新产品的临床研究有利于产品更精准定位以及后续适应证的拓展;(5)创面修复基础研究转化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化研究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总之,从现在起至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规范、融合、转化都将成为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核心内涵。本文所呈现的仅仅是一些对上述内涵的初步思考。围绕这些内涵的讨论、实践和修正,对于促进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模式,将起到重要作用。

    王辉:实验设计、手术实施、撰写论文及经费支持;周彤:实施手术;刘玉杰、张一晗:实施手术及采集数据;刘英:技术支持;马铁鹏:技术指导;杨晓溪:分析数据、修改论文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27)

    [1] GeorgescuAV,MateiIR.Propeller perforator flaps in forearm and hand reconstruction[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2019,29(2):357-366.DOI: 10.1007/s00590-018-2323-7.
    [2] ZeidermanMR,PuLLQ.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soft-tissu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wer extremity after trauma[J/OL].Burns Trauma,2021,9:tkab024[2023-07-2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345630/.DOI: 10.1093/burnst/tkab024.
    [3] UsamiS,InamiK,HiraseY,et al.An ulnar parametacarpal perforator flap for volar digital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J].J Hand Surg Eur Vol,2020,45(8):842-848.DOI: 10.1177/1753193420939379.
    [4] KhoongYM,HuangX,GuS,et al.Imaging for thinned perforator flap harvest: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OL].Burns Trauma,2021,9:tkab042[2023-07-20].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926708/.DOI: 10.1093/burnst/tkab042.
    [5] HuangX,XuJ,YangH,et al.Reconstruction of thumb defects with 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case series[J].Ann Transl Med,2021,9(8):658.DOI: 10.21037/atm-21-526.
    [6] 秦桂兰,尼玛德吉,王元胜,等.高原地区穿支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2021,37(2):134-136.DOI: 10.3760/cma.j.cn311653-20200419-00178.
    [7] SafaB,LeeDC,ParkJ,et al.Reconstruction of digit soft tissue defects with the fourth common digit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J].J Hand Surg Am,2022,47(11):1115.e1-1115.e7.DOI: 10.1016/j.jhsa.2021.08.016.
    [8] GuiottoM,di SummaPG,ArgentinoG,et al.The proximal ulnar perforator flap (PUPF) for hand digital reconstruction: an anatomical study[J].J Plast Surg Hand Surg,2021,55(4):255-259.DOI: 10.1080/2000656X.2021.1873793.
    [9] BordianuA,LeoveanuFI.Hand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 with dorsal metacarpal artery perforator (Quaba) flap[J].J Med Life,2021,14(5):731-736.DOI: 10.25122/jml-2021-0313.
    [10] ChangDH,HsiehCY,ChangCW,et al.Using dorsal metacarp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in the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 of traumatic finger defects: a single-center study[J].Ann Plast Surg,2021,86(2S Suppl 1):S113-118.DOI: 10.1097/SAP.0000000000002656.
    [11] ShimboK,KawamotoH,KoshimaI.Finger reconstruction with distally based dorsal metacarpal flaps: a systematic review[J].Ann Plast Surg,2022,89(5):573-580.DOI: 10.1097/SAP.0000000000003208.
    [12] LinYT,LohCYY,LinCH.Flaps based on perforators of the digital artery[J].Hand Clin,2020,36(1):57-62.DOI: 10.1016/j.hcl.2019.08.007.
    [13] KhanWU,AppukuttanA,LohCYY.Homodigital pedicled digit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s for fingertip reconstruction - a review of flap options[J].JPRAS Open,2022,34:199-218.DOI: 10.1016/j.jpra.2022.09.004.
    [14] ChungKC,PillsburyMS,WaltersMR,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ing of the Michigan Hand Outcomes Questionnaire[J].J Hand Surg Am,1998,23(4):575-587.DOI: 10.1016/S0363-5023(98)80042-7.
    [15] 潘生德,顾玉东,侍德.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130-135.DOI: 10.3760/cma.j.issn.1005-054X.2000.03.003.
    [16] KoshimaI,YamamotoT,NarushimaM,et al.Perforator flaps and supermicrosurgery[J].Clin Plast Surg,2010,37(4):683-689, vii-iii.DOI: 10.1016/j.cps.2010.06.009.
    [17] WangKL,ZhangZQ,BuckwalterJA,et al.Supermicrosurgery in fingertip defects-split tibial flap of the second toe to reconstruct multiple fingertip defects: a case report[J].World J Clin Cases,2019,7(17):2562-2566.DOI: 10.12998/wjcc.v7.i17.2562.
    [18] EscandónJM,CiudadP,MayerHF,et al.Free flap transfer with supermicrosurgical technique for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Microsurgery,2023,43(2):171-184.DOI: 10.1002/micr.30894.
    [19] ZhengL,LvXM,ShiY,et al.Use of free flaps with supermicrosurgery for on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xillofacial region[J].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23,52(4):423-429.DOI: 10.1016/j.ijom.2022.04.019.
    [20] 徐永清,何晓清,陈雪松,等.手和足部创面修复时四种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的选择[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20,43(4):331-337.DOI: 10.3760/cma.j.cn441206-20200218-00068.
    [21] HuD,HongX,WeiX,et al.Anatomical ba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first metatarsal proximal perforator-based neurocutaneous vascular flap[J].Clin Anat,2020,33(5):653-660.DOI: 10.1002/ca.23479.
    [22] 张宇轩,许亚军,崔毅,等.三种不同形式的小腿内侧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20,43(1):5-9.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20.01.003.
    [23] ZhouLL,WeiJW,PengP,et al.Distally based perforator-plus sural neurocutaneous flap with high or low pivot point: anatomical considerations and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a clinical series of 378 flaps[J].J Reconstr Microsurg,2021,37(7):580-588.DOI: 10.1055/s-0041-1723817.
    [24] SporerME,BertelliJA.Reverse neurocutaneous flap based on the dorsal branch of the ulnar artery for palm coverage in children: long-term results[J].J Hand Surg Am,2022,47(12):1192-1201.DOI: 10.1016/j.jhsa.2022.09.001.
    [25] 王辉,杨晓溪,霍永鑫,等.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或指腹创面的临床效果[J].中华烧伤杂志,2021,37(8):758-763.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607-00298.
    [26] 王辉,杨晓溪,霍永鑫,等.双皮神经吻合局部带蒂皮瓣修复拇指缺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2,30(18):1689-1692.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22.18.12.
    [27] 顾玉东.指部皮肤缺损的修复原则[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28(3):130.DOI: 10.3760/cma.j.issn.1005-054X.2012.03.002.
  • 1  带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尺动脉腕上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机器绞伤致例1患者右手掌侧及右腕尺侧创面的效果。1A.术前,右手掌侧及右腕尺侧创面;1B.皮瓣设计;1C.皮瓣切取后即刻,止血钳指示尺动脉腕上穿支;1D.术后即刻皮瓣外观;1E.术后6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颜色与周围组织相近

    2  带掌背皮神经的第2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压砸伤致例2患者左手掌远端及中指近节掌侧创面的效果。2A.术前,左手掌远端及中指近节掌侧创面;2B.皮瓣切取中;2C.术后即刻皮瓣外观;2D.术后4个月,皮瓣外形良好;2E.术后4个月,左手各指掌屈活动良好;2F.术后4个月,左手背供区残留轻微线性瘢痕

    3  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的同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机器绞伤致例3患者左拇指掌侧创面的效果。3A.术前,左拇指掌侧创面;3B.皮瓣切取中,下方手术镊指示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3C.术后即刻皮瓣外观;3D.术后18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供区仅残留轻微线性瘢痕;3E.术后18个月,左拇、小指对指活动良好

    4  带指神经背侧支的同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压砸伤致例4患者左手中、环指掌侧创面的效果。4A.术前,左手中、环指掌侧创面;4B.皮瓣设计;4C.术后即刻皮瓣外观;4D.术后6个月,皮瓣外形良好;4E.术后6个月,左手中、环指掌屈活动良好;4F.术后6个月,左手中、环指皮瓣供区植皮愈合良好,无明显凹陷,边缘残留轻微环形瘢痕

    表1  4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122例患者手部掌侧创面后末次随访时的功能与外观情况

    表1.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of 122 patients with wounds on the volar side of hands repaired with four types of perforator flaps pedicled with cutaneous neurotrophic vessels at the last follow-up

    皮瓣名称 例数 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mm) 患者对皮瓣外观的满意度(例) 患者对供瓣区外观的满意度(例) 患手功能(例)
    非常满意 满意 非常满意 满意
    带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尺动脉穿支皮瓣 16 10~20 10 6 7 9 7 7 2
    带掌背皮神经的掌背动脉穿支皮瓣 20 8~18 13 7 10 10 11 7 2
    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的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 21 6~11 17 4 13 8 15 6 0
    带指神经背侧支的第2~5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 65 5~12 43 22 47 18 39 21 5
    下载: 导出CSV
  • 期刊类型引用(3)

    1. 王辉,戴江平,周彤,刘玉杰,马铁鹏,刘英,张一晗. 神经血管蒂皮瓣联合抗生素硫酸钙治疗踝周感染创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5(01): 80-84 . 百度学术
    2. 孔钰环,史一. 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中国医疗美容. 2024(09): 56-58 . 百度学术
    3. 王海峰,张一晗,孙鑫洋,王辉,戴江平.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桡动脉穿支蒂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肘部以远软组织缺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4(09): 963-96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图(5)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2
  • HTML全文浏览量:  146
  • PDF下载量:  21
  • 被引次数: 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7-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