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徐军辉 张伟 周锦秀 陈斓 张卫东 龚翔 谢卫国

于家傲, 王际壮, 王家强, 等. 改良冬眠合剂对严重烫伤大鼠脏器功能的影响[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11): 1064-107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29-00105.
引用本文: 徐军辉, 张伟, 周锦秀, 等. 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11): 1030-103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4-00039.
Yu JA,Wang JZ,Wang JQ,et al.Effects of modified lytic cocktail on organ function of severely scalded rats[J].Chin J Burns Wounds,2023,39(11):1064-1071.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29-00105.
Citation: Xu JH,Zhang W,Zhou JX,et al.Clinical effects of free transplantation of inguinal flap in repairing electrical burn wounds of mice in the limbs[J].Chin J Burns Wounds,2023,39(11):1030-1037.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4-00039.

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4-00039
基金项目: 

武汉市临床医学科研项目 WX20Q18

武汉市科技局知识创新专项曙光计划项目 2022020801020553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张伟,Email:zhw010@163.com

Clinical effects of free transplantation of inguinal flap in repairing electrical burn wounds of mice in the limbs

Funds: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roject of Wuhan WX20Q18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Wuhan-Shugung Project 2022020801020553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23年5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20~69岁四肢电烧伤男性患者。共27个肢体受累,其中上肢18个、下肢9个。清创后,肢体拟用腹股沟皮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5.0 cm×1.5 cm~20.0 cm×9.0 cm。对24例患者共行26次手术,切取27个面积为5.0 cm×3.5 cm~22.0 cm×12.0 cm游离腹股沟皮瓣,其中6个行分叶移植,2个与髂骨瓣嵌合移植,3个与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体移植,1个与游离脐旁穿支皮瓣联体移植。术中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评估腹股沟皮瓣血运,指导移植时动脉增压。移植的腹股沟皮瓣中,5个以旋髂浅动脉与腹壁浅动脉共干为血管蒂,13个以单纯旋髂浅动脉为血管蒂,6个以单纯腹壁浅动脉为血管蒂,其余3个同时吻合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行动脉增压。另对1例患者用旋髂浅动脉的深支作为桥接血管再通示指远节固有动脉。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记录腹股沟皮瓣切取完毕切断血管前与移植并吻合血管后即刻的血运状态,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移植髂骨固定情况、供区继发缺损愈合情况,随访观察腹股沟皮瓣外观、受区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臂、肩、手残障(DASH)评分表对受累上肢功能进行评分,参考利克特量表5级评分法调查患者对每次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结果   27个腹股沟皮瓣切取完毕切断血管前与移植并吻合血管后即刻动脉血流灌注与静脉回流均良好。除1个腹股沟皮瓣术后12 d出现坏死,经头部刃厚皮移植修复外,其余26个腹股沟皮瓣及联体移植组织瓣术后完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移植髂骨术后固定牢靠;供区继发缺损术后均愈合良好。随访6~36个月,腹股沟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臃肿;受区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腹股沟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末次随访时,18个受累上肢功能的DASH评分表评分为0~100分(平均27分),患者对17次手术治疗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对9次手术治疗效果表示比较满意。   结论   腹股沟皮瓣供区位置隐蔽,于该处切取皮瓣造成的损伤小,该皮瓣血供丰富,将其分叶移植、嵌合移植、与其他皮瓣联体移植等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后,受区外形与功能恢复较佳,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1)基于对中国创面修复学科现状的分析,尝试定义学科相关的规范和融合,提出该领域基础研究转化的要求。

    (2)综合了国内医护专家的讨论,提出在学科后续发展阶段提升规范、融合与转化能力的具体内容,以提高中国创面修复学科的发展质量。

    Highlights:

    (1)Based on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wound healing discipline in China, we attempted to define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gration related to the discipline, and proposed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translation of bas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2)After consolidating the opinions of domestic medical experts, we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 integration, and translational capability of the discipline in its subsequent development stag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wound healing discipline in China.

    我国创面修复学科的发展始于基础研究,生于临床需求。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的创面修复学科已经由学科萌芽,逐渐进入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表现为许多相关专科意识到疾病谱变化所带来的强烈临床需求,开始创面修复的临床探索;同时,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不少医务人员仍站在原有专科立场上看待创面修复的问题,缺乏对创面疾病,特别是慢性创面的认知。这一现状对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面修复学科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经过了初始的快速生长,要想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体现若干重要特质,即规范、融合、转化。这些重要特质的形成与成熟,决定了我国创面修复学科未来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创面修复学科相关的规范,不仅包含了对临床学科硬件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与创面疾病特点密切相关的临床诊疗及模式的规范化。临床诊疗规范化又包括诊疗原则、临床路径、技术规范化应用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创面管理预案。

    创面疾病的复杂病因学,决定了在大外科原则下的创面疾病诊疗原则和规范路径。创面疾病的诊疗原则涉及病因学诊疗原则、创面湿性治疗及干湿方式合理选择的原则、慢性创面清创原则、创面感染的局部处理原则、慢性创面覆盖原则等。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类创面疾病的临床诊疗路径 1, 2。这些路径既体现了创面疾病的诊疗原则,也为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创面诊疗提供了可靠的初始版本,并可结合各单位实际进行修订和应用。

    创面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这些技术的合理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反映在如何在技术应用中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如何联合使用创面治疗技术,以优化创面治疗效果 3

    我国创面管理理念当前的重点仍是创面治疗及预防。尽管在居家护理、远程医疗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患者及其照护者教育等方面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4- 5。3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露了我国创面疾病预防及管理的短板。当突发事件导致患者无法在医院就医时,如何保障患者的日常创面管理成为一大难题;同时,相关的医源性创面干预滞后,缺乏前瞻性的管理方案。这些都有待临床医护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根据既往经验和教训,提出和完善应对突发情况的创面管理方案。

    创面修复学科相关的融合,指在创面疾病诊疗中整合各种技术和资源,取其所长,以优化创面诊疗效率及卫生经济学。这种融合包含了多学科合作、高水平医护合作、中西医结合等重要内容 6, 7, 8。创面疾病的复杂病因学也对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合作、医护合作及中西医结合提出了要求。

    20年来,我国创面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创面数已超过单纯创伤导致的创面数;特别是慢性创面疾病,通常涉及极为繁杂的原发病。多学科合作是创面疾病复杂病因学对创面诊疗的必然要求。慢性创面疾病约有9大类,包括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创(烧)伤导致的慢性创面、下肢血管性溃疡、感染性创面、放射性皮肤溃疡、肿瘤源性创面、自身免疫病相关性创面、医源性创面等,涉及临床医学的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血管外科疾病、肾脏疾病、皮肤病、风湿与免疫病、口腔医学相关疾病等多种疾病。单一学科难以独自应对如此复杂病因的疾病的治疗。无论是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还是国际指南及共识都认为,多学科合作是提高创面诊疗效率、改善创面疾病预后的必由之路。而有效的多学科合作,需要创面修复专科医护人员具备创面疾病基础知识和对多学科的认知。

    医护合作是临床各学科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其对创面疾病的诊疗而言尤为重要。创面疾病,特别是慢性创面,其治疗过程的大部分时间是进行创面床准备。有效的创面床准备可以逆转创面慢性化趋势,为创面自愈或外科修复创造良好条件,而创面床准备的主要执行者为创面专科护士。因此,在创面诊疗过程中,医护间沟通和合作极为重要。长期以来,国内创面修复学科的医护合作仍然主要表现为“护士换药无效找医师,医师术后创面愈合不良找护士”的被动方式。在创面疾病诊疗中,需要建立一种主动的医护合作模式,即在诊疗起点,医护人员共同实施创面疾病的诊断、评估,并制订治疗方案及确定医护转诊节点,确保医护人员均知晓诊疗计划中的诊疗流程;根据医护人员分工:护士实施创面的定期评估及日常管理,包括术前、术后创面管理,并在医护转诊节点前和医师沟通,确定转诊能否按计划实施;如在规范创面处理后创面迁延不愈,甚至恶化,医护人员应及时再次进行创面评估或诊断修正。这种主动医护合作模式,符合创面疾病的诊疗规律,也保证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

    中医治疗创面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实践中一些经典的中医治疗方案被证明确实有效。中西医的医学哲学不同,各自的诊疗逻辑自成体系,各有所长,但并非彼此对立。实际上,中医有关创面的许多阐述在西医体系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语汇。国内西医治疗中,常将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其中去腐生肌类中药在创面疾病的治疗中最为常用。而在中医创面治疗中也融合了西医的外科治疗方法,如清创、引流、血管介入等。这些都是中西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应创面治疗需求自然的融合。因此,中西医结合可以为创面疾病治疗提供更丰富的手段,有效提高卫生经济学效率,也是中国特色创面诊疗的模式体现。

    我国创面修复学科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创面愈合机制及生长因子、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等领域。我国创面修复学科早年基础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追踪国际前沿,针对创面愈合机制及部分创面难愈机制展开。随着我国创面修复临床学科建设的启动,临床需求的重点难点逐渐显现,也对基础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括如何提高创面的功能性修复以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技术、材料及药物的研发等。因此,创面领域的基础研究,不仅仅包括分子机制的探索,还应当发端于临床需求,并适合临床应用。其中典型的范例是,付小兵院士团队在皮肤组织器官功能性再生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突破 9;李校堃院士团队在生长因子机制研究和产业转化方面取得瞩目成就 10。这些基础研究在机制突破、人才培养和临床转化方面,对学科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今后创面修复领域的基础研究,应以此为范例,围绕临床需求展开。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会于2023年6月8—10日在上海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也是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的例行年会。围绕“规范、融合与转化”的主题,会议设立了主旨演讲、护理专场、糖尿病足专场和基础研究转化、创面诊疗规范化、创面诊疗多学科合作、高水平医护合作、中西医结合、基层医疗适用技术与模式、疫情条件下的创面管理等7个分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4.1.1   创面诊疗规范化

    慢性创面疾病的诊疗应当遵循若干重要的诊疗原则,特别是创面难愈合病因学的诊疗原则;在具体疾病诊疗中,将明确创面诊断作为关键节点,并将临床诊疗路径作为规范化实践的参考。创面护理的规范化对于创面疾病治疗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对于特殊患者人群,如老年创面患者,应在整体疾病控制理念下实施创面治疗。在慢性创面诊疗中,重视创面辅助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以促使创面从停滞状态向愈合状态转变。创面营养治疗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尚未得到重视,亟须提出创面营养治疗的理念和制订规范方案。

    4.1.2   基层医疗适用技术和模式

    在大会主旨演讲中,韩春茂教授的报告《我国基层创面患者的现状与思考》指出,从不完整数据可以看出基层创面患者的诊疗质量比较堪忧,尤其是我国慢性创面的发病率仍然需要调查。当然,从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基金合作的部分慈善救助工作来看,基层医院的创面患者治疗后的情况有改善。在基层医疗适用技术和模式分论坛中,有10位讲者分别代表基层医院和互联网合作平台介绍了适用于基层医院的创面诊疗技术和模式。

    我国现阶段高等级医院的创面专科对基层医疗体系的作用极为有限,而一些民间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设立慈善项目,通过双向转诊,有效治疗了复杂压力性损伤患者。但这些工作也提示,慢性创面患者更多地沉积在基层,而相较于三级医院,基层医院开展创面诊疗工作难度更大,更需要专家们的技术指导和合作交流。另外,医共体、医联体的形式和第三方专业平台线上线下居家创面护理的工作模式需要分析和总结推广。会议还讨论了居家医学,包括居家创面护理的开展和医疗保险支付等相关政策等。希望所有有志于创面修复的医护同道,在国内创面修复学科蓬勃发展的同时,关注和重视基层医院创面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基层医院更多支持和帮助。

    4.1.3   疫情条件下的创面管理

    与会专家介绍了国内外开展医院-社区分级管理的联动模式、面对疫情如何开展医联体和居家创面管理、如何提升患者创面治疗依从性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疫情条件下及时预判患者创面形成的风险因素、创面预防及处理等,提示医护人员应具备早期识别和预判创面形成的风险及正确实施创面干预的专业能力。同时,后疫情时代应当从多角度、多层级开展创面学科医师及专科护士的培训,及早建立疫情条件下创面预防和管理预案。作为创面治疗的医护人员,疫情发生时应该承担责任,只有注重平时的专业积累,在疫情来临时才能迅速反应和应对,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的创面照护。同时,疫情对我国创面管理模式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促使更早考虑和实施分级诊疗和与社区联动的创面管理,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面管理模式。

    4.2.1   创面诊疗的多学科合作

    多学科合作是考察临床学科先进水平的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三级甲等医院多学科团队比重仅约16%,创面诊疗的多学科团队比重理应超过这一比例。与会专家讨论了多学科合作的技术标准、多学科合作发展方向,建议因地制宜,改变合作思路,建立共同发展平台,共同促进多学科发展。

    4.2.2   高水平医护合作

    与会专家讨论了糖尿病足防治中医护分工与合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医保政策下分段式医护合作处理慢性创面、多模式医护合作处理慢性复杂创面、医护联合创面门诊的方法、医护共建下肢静脉溃疡临床诊疗路径、专科护士在多学科团队处理复杂创面中的作用等内容。着重讨论了医护合作如何在控制护士执业风险中发挥作用、创面修复专科护士执业范围扩大与执业风险问题,并就临床常见的压疮案例,提出有关如何理解和实施2019年国际压疮指南、压疮外科会诊等议题。与会专家的共识包括以下2点:(1)主动的医护合作对于慢性创面疾病诊疗尤为重要,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医护人员的优势,从而合理配置医护资源。(2)在专科护士执业的政策层面,需要促进立法,明确创面专科护士的执业资格;在现行政策下合理合法地实施创面护理;在专科护理培训方面,可参照国内外做法,对专科护理技能实施适当前置训练。

    4.2.3   中西医结合

    我国创面领域的中医治疗历史悠久,中医创面诊疗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包括但不限于糖尿病足药膳治疗、“津沽学派”精义、“海派”精义、拔毒生肌散的应用、疏通脉络与创面愈合、中药中制法在深度烧伤抗瘢痕治疗中的应用等。与会专家分别从中西医2个方面介绍了改善创面愈合微环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讨论环节,针对“中医如何讲创面,你才能真正懂?”“你认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创面是什么?”关键议题,与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以下2点:(1)需要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翻译和解释工作,要想办法让未经过系统中医培训的创面治疗人员对中医经典理论和传统理论、效方验方等有初步的了解,从而产生进一步去深入了解和采用中医药治疗的兴趣;(2)中西医结合应该是多个层面的结合,可以是方药层面,也可以是理论和技术层面,核心问题在于提高治疗效果。

    我国创面领域的大部分基础研究存在与临床需求脱节的问题。与会专家围绕创面修复领域基础研究如何开展转化、研究人员如何开展转化、创新产品如何进行临床试验等问题,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1)迫切需要有更多的交流平台来促进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的交流,在创面修复领域做“有用”的创新产品;(2)青年人员需要有更扎实的创新能力,好的产品和技术是可以吸引到风险投资并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的;(3)基础研究的转化需要在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注册申报、产品临床研究几个关键环节得到更多的支持,迫切需要更多的培训;(4)产品上市后的临床研究也极其重要,高质量创新产品的临床研究有利于产品更精准定位以及后续适应证的拓展;(5)创面修复基础研究转化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化研究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总之,从现在起至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规范、融合、转化都将成为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核心内涵。本文所呈现的仅仅是一些对上述内涵的初步思考。围绕这些内涵的讨论、实践和修正,对于促进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模式,将起到重要作用。

    徐军辉、张伟:论文撰写与修改;周锦秀、陈斓、张卫东、龚翔:数据收集与整理;谢卫国:研究指导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30)

    [1] ZhaoJC,ShiK,HongL,et al.Retrospective review of free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 for limb salvage in severely injured high-voltage electrical burn patients[J].Ann Plast Surg,2018,80(3):232-237.DOI: 10.1097/SAP.0000000000001283.
    [2] LeeDH,DesaiMJ,GaugerEM.Electrical injuries of the hand and upper extremity[J].J Am Acad Orthop Surg,2019,27(1):e1-e8.DOI: 10.5435/JAAOS-D-17-00833.
    [3] HussainT,KhanFH,RahmanOU,et al.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free flap for coverage of hand injuries[J].Cureus,2022,14(11):e31520.DOI: 10.7759/cureus.31520.
    [4] 张伟,陈斓,杨飞,等.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3,39(8):731-737.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530-00188.
    [5] PukancsikD,KelemenP,GulyásG,et al.Clinical experiences with the use of ULTRAPRO® mesh in single-stage direct-to-implant immediate postmastectomy breast reconstruction in 102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Eur J Surg Oncol,2017,43(7):1244-1251.DOI: 10.1016/j.ejso.2017.01.236.
    [6] DingH,HuangM,LiD,et al.Epidemiology of electrical burns: a 10-yea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76 cases at a burn centre in South China[J].J Int Med Res,2020,48(3):300060519891325.DOI: 10.1177/0300060519891325.
    [7] 蒋梅君,李泽,谢卫国.2 133例电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烧伤杂志,2017,33(12):732-737.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3.
    [8] Al-BennaS.Electrical burns in adults[J].Acta Chir Plast,2023,65(2):66-69.DOI: 10.48095/ccachp202366.
    [9] YangJ,TianG,LiuJ,et al.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in mainland China from 2009 to 2018[J/OL].Burns Trauma,2022,10:tkac039[2023-08-0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196302/.DOI: 10.1093/burnst/tkac039.
    [10] GrigorEJM,BitoiuB,ZeitouniC,et al.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following free flap lower extremity reconstr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23,76:251-267.DOI: 10.1016/j.bjps.2022.08.077.
    [11] CastroJC,ColtroPS,MillanLS,et al.Early application of microsurgical flaps in the electric burns of extremities: a two institutional case series[J].J Burn Care Res,2018,39(6):1037-1042.DOI: 10.1093/jbcr/irx010.
    [12] 张丕红,张明华,谢庭鸿,等.游离上臂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电烧伤创面[J].中华烧伤杂志,2013,29(5):424-426.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5.004.
    [13] 张伟,谢卫国,杨飞,等.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分叶移植在四肢电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9,35(11):790-797.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11.005.
    [14] TiwariVK,SarabahiS,ChauhanS.Preputial flap as an adjunct to groin flap for the coverage of electrical burns in the hand[J].Burns,2014,40(1):e4-7.DOI: 10.1016/j.burns.2013.06.017.
    [15] 刘安,秦秀龙,马慧勇.髂腹股沟分叶皮瓣修复虎口部电烧伤创面[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21(3):205-206.DOI: 10.3969/j.issn.1006-0588.2007.03.018.
    [16] 王海波,农朋海,李能文,等.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22,45(6):622-628.DOI: 10.3760/cma.j.cn441206-20220509-00092.
    [17] 宋达疆,周波,李赞,等.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鳞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2,38(1):40-45.DOI: 10.3760/cma.j.cn114453-20200217-00052.
    [18] 狄海萍,邢培朋,夏成德,等.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环形电烧伤的临床研究[J/CD].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2):104-108.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2.003.
    [19] 张伟,张卫东,陈斓,等.扩张皮瓣整复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3,39(9):826-834.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06-00248.
    [20] TomczakS,Abellan-LopezM,de Villeneuve BargemonJB,et al.Reconstruction of penile skin loss by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perforator (SCIP) pedicled flap after Fournier's gangrene[J].Ann Chir Plast Esthet,2023:S0294-1260(23)00073-0.DOI: 10.1016/j.anplas.2023.06.012.
    [21] HongJP.The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perforator flap in lower extremity reconstruction[J].Clin Plast Surg,2021,48(2):225-233.DOI: 10.1016/j.cps.2020.12.005.
    [22] CherubinoM,StoccoMDC,SallamMDD,et al.Superthin SCIP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subungual melanoma: aesthetic functional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2018,142(5):807e-808e.DOI: 10.1097/PRS.0000000000004940.
    [23] TawaP,LévyJ,BraultN,et al.Lambeau libre SCIP en reconstruction pédiatrique : à propos d'un cas[J].Ann Chir Plast Esthet,2020,65(4):338-342.DOI: 10.1016/j.anplas.2019.11.001.
    [24] BernerJE,NikkhahD,ZhaoJ,et al.The versatility of the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perforator flap: a single surgeon's 16-year experience for limb reconstruction and a systematic review[J].J Reconstr Microsurg,2020,36(2):93-103.DOI: 10.1055/s-0039-1695051.
    [25] 赵建强,车永琦,王军成,等.一蒂多分叶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多手指皮肤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28(6):375.DOI: 10.3760/cma.j.issn.1005-054X.2012.06.025.
    [26] Fernandez-GarridoM,Nunez-VillaveiranT,ZamoraP,et al.The extended SCIP flap: an anatomical and clinical study of a new SCIP flap design[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22,75(9):3217-3225.DOI: 10.1016/j.bjps.2022.06.021.
    [27] 顾荣,王海文,江新民,等.髂腹股沟联体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7,40(5):433-437.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7.05.005.
    [28] 王海文,顾荣,江新民,等.髂腹股沟嵌合穿支骨皮瓣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9,42(1):32-36.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9.01.009.
    [29] ZublerC,HaberthürD,HlushchukR,et al.The anatomical reliability of the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perforator (SCIP) flap[J].Ann Anat,2021,234:151624.DOI: 10.1016/j.aanat.2020.151624.
    [30] 喜雯婧,冯少清,李华,等.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重新评价和手术策略[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8,41(4):313-318.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8.04.001.
  • 1  游离移植双侧腹股沟皮瓣修复例1患者双手电烧伤创面并桥接右手示指远节固有动脉的效果。1A.术前左手电烧伤创面;1B.术前右手电烧伤创面;1C.术前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显示,右手示指末节无血流灌注(箭头所示);1D.切取左侧腹股沟皮瓣,解剖出旋髂浅动脉的深支(箭头所示)备用;1E.游离移植皮瓣修复右手示指并桥接远节动脉术后即刻;1F.右手示指创面修复后即刻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显示,皮瓣血流灌注良好;1G.设计右侧腹股沟分叶皮瓣;1H.切取右侧腹股沟皮瓣并分叶后即刻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显示,皮瓣血流灌注良好;1I.术后2年,右手示指创面愈合良好,外形佳;1J.术后2年,左手创面愈合良好;1K.术后2年,右手指屈功能正常;IL.术后2年,左手除示指外指屈功能正常

    2  游离移植右侧腹股沟分叶皮瓣嵌合髂骨瓣修复例2患者右足电烧伤创面的效果。2A.术中清创后,右足第1趾远节切除后;2B、2C.分别为右侧腹股沟皮瓣嵌合髂骨瓣术前设计、术中切取时;2D.切取右侧腹股沟皮瓣嵌合髂骨瓣且行皮瓣分叶后,箭头指示髂骨瓣;2E.用组织瓣修复右足创面后即刻;2F.术后8个月,右足创面愈合良好

  • 期刊类型引用(3)

    1. 王辉,戴江平,周彤,刘玉杰,马铁鹏,刘英,张一晗. 神经血管蒂皮瓣联合抗生素硫酸钙治疗踝周感染创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5(01): 80-84 . 百度学术
    2. 孔钰环,史一. 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中国医疗美容. 2024(09): 56-58 . 百度学术
    3. 王海峰,张一晗,孙鑫洋,王辉,戴江平.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桡动脉穿支蒂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肘部以远软组织缺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4(09): 963-96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图(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36
  • HTML全文浏览量:  114
  • PDF下载量:  38
  • 被引次数: 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8-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