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徐军辉 张伟 周锦秀 陈斓 张卫东 龚翔 谢卫国

李洋, 惠涛涛, 郑东梅, 等. 基于三维生物打印技术的皮肤组织工程研究进展[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11): 1096-11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131-00029.
引用本文: 徐军辉, 张伟, 周锦秀, 等. 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11): 1030-103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4-00039.
Li Y,Xi TT,Zheng DM,et al.Recent advances of skin tissue engineering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bioprinting technology[J].Chin J Burns Wounds,2023,39(11):1096-1100.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131-00029.
Citation: Xu JH,Zhang W,Zhou JX,et al.Clinical effects of free transplantation of inguinal flap in repairing electrical burn wounds of mice in the limbs[J].Chin J Burns Wounds,2023,39(11):1030-1037.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4-00039.

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4-00039
基金项目: 

武汉市临床医学科研项目 WX20Q18

武汉市科技局知识创新专项曙光计划项目 2022020801020553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张伟,Email:zhw010@163.com

Clinical effects of free transplantation of inguinal flap in repairing electrical burn wounds of mice in the limbs

Funds: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Project of Wuhan WX20Q18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Wuhan-Shugung Project 2022020801020553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23年5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20~69岁四肢电烧伤男性患者。共27个肢体受累,其中上肢18个、下肢9个。清创后,肢体拟用腹股沟皮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5.0 cm×1.5 cm~20.0 cm×9.0 cm。对24例患者共行26次手术,切取27个面积为5.0 cm×3.5 cm~22.0 cm×12.0 cm游离腹股沟皮瓣,其中6个行分叶移植,2个与髂骨瓣嵌合移植,3个与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体移植,1个与游离脐旁穿支皮瓣联体移植。术中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评估腹股沟皮瓣血运,指导移植时动脉增压。移植的腹股沟皮瓣中,5个以旋髂浅动脉与腹壁浅动脉共干为血管蒂,13个以单纯旋髂浅动脉为血管蒂,6个以单纯腹壁浅动脉为血管蒂,其余3个同时吻合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行动脉增压。另对1例患者用旋髂浅动脉的深支作为桥接血管再通示指远节固有动脉。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记录腹股沟皮瓣切取完毕切断血管前与移植并吻合血管后即刻的血运状态,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移植髂骨固定情况、供区继发缺损愈合情况,随访观察腹股沟皮瓣外观、受区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臂、肩、手残障(DASH)评分表对受累上肢功能进行评分,参考利克特量表5级评分法调查患者对每次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结果   27个腹股沟皮瓣切取完毕切断血管前与移植并吻合血管后即刻动脉血流灌注与静脉回流均良好。除1个腹股沟皮瓣术后12 d出现坏死,经头部刃厚皮移植修复外,其余26个腹股沟皮瓣及联体移植组织瓣术后完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移植髂骨术后固定牢靠;供区继发缺损术后均愈合良好。随访6~36个月,腹股沟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臃肿;受区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腹股沟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末次随访时,18个受累上肢功能的DASH评分表评分为0~100分(平均27分),患者对17次手术治疗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对9次手术治疗效果表示比较满意。   结论   腹股沟皮瓣供区位置隐蔽,于该处切取皮瓣造成的损伤小,该皮瓣血供丰富,将其分叶移植、嵌合移植、与其他皮瓣联体移植等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后,受区外形与功能恢复较佳,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组织损伤是人类生存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人体的再生能力有限,大面积组织损伤往往难以自愈,需要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方式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方案能否实施受限于损伤的程度、供体数量以及术后排异等因素。组织工程学旨在将生物学和工程学技术相结合,开发受损组织的实用替代物,从而帮助挽救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三维生物打印是组织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手段,是将沉积的材料和细胞以层堆叠方式构建成复杂组织模型。三维生物打印能构建出具有分层结构的皮肤模型,且模型内部具有相互连接的孔隙,适合气体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满足细胞间和细胞内的信号传递,更接近于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2004年,研究者首次采用三维生物打印技术打印了人皮肤Fb,为皮肤模型构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三维生物打印除了可以构建定制图案的皮肤模型,还可以在创面上进行原位打印,直接将生物体作为生物反应器,诱导组织分化成熟,提高组织修复效果 2

    目前,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发展还未成熟,打印出的产品大多也只是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如何延长打印皮肤组织使用寿命、打印组织的血管化以及打印血管化皮肤组织移植后与创面的整合等问题,均是该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因此,基于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在皮肤再生领域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该技术打印过程中涉及的打印策略以及常用生物墨水,分享最新的三维生物打印皮肤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一些技术难点进行分析。

    常见的三维生物打印可分为4类:基于喷墨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基于挤压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基于激光辅助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和基于立体光刻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

    基于喷墨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是将低黏度悬浮生物材料和活细胞混合成生物墨水后沉积在“生物纸”(例如水凝胶基质和培养皿等)上,最终得到理想的图案。该打印方式较简单、价格低廉且打印平台建设简单;但是该技术要求打印材料黏度不能过低,且打印喷头易堵塞,打印过程中无法精确地控制液滴形状,打印精度在50 μm左右。有研究者使用基于喷墨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将水凝胶包裹的自体真皮Fb和表皮KC直接输送到人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特定位置,进行原位生物打印,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的同型对照相比,创面愈合加速、收缩减少且再上皮化加速 3。也有研究者使用改进的喷墨打印机将毛细血管样内皮网络整合到真皮-表皮中构建了双层皮肤模型,随后将皮肤模型植入到无胸腺裸鼠背部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14~16 d后观察到创面基本愈合 4

    基于挤压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是将生物墨水在压力的作用下高精度挤出,再以逐层堆叠的方式构建三维模型。该打印方式可用材料范围广,可同时使用多种生物材料及高黏度的生物墨水打印,但是打印过程中存在过度的应力,可造成细胞结构破坏,且打印喷头易堵塞。该方法打印精度较低,通常低于100 μm。有研究者使用基于挤压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方式,以明胶/海藻酸钠/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为生物材料,打印了包含3层Fb和1层KC的皮肤模型,该皮肤模型可加速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促进创面皮肤再上皮化。也有研究者将纤维蛋白水凝胶与明胶、甘油、抑肽酶和透明质酸混合作为生物材料,将KC、黑素细胞、Fb、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毛囊真皮乳头细胞和脂肪细胞悬浮在上述生物材料中,使用基于挤压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方式成功构建了3层皮肤模型;与打印的水凝胶(不含细胞)和空白对照相比,该皮肤模型有利于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闭合,同时可促进上皮形成 5。结合上述技术特性,基于挤压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方式更适合于打印皮肤这种具有特殊分层结构的模型。

    基于激光辅助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的设备主要由脉冲激光源、激光能量吸收层、生物样品层(靶板)和接受基板组成,其打印过程就是将包裹细胞的生物墨水沉积到接受基板上的过程。该打印方式具有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等优点,可对高密度细胞样品进行沉积,打印精度可达30~100 μm,且不存在喷口堵塞的问题;但是打印速度慢、打印材料制备过程复杂且价格昂贵。有研究者采用基于激光辅助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创建了完全细胞化的皮肤模型,该皮肤模型含有构建到ADM之上的20层包裹Fb的胶原和20层包裹KC的胶原。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实验结果显示,移植该皮肤模型后11 d,移植物与创面周围组织完全连接 6

    基于立体光刻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是一种基于面投影光固化原理的高精度三维生物打印技术。该技术通过将构成三维模型的二维离散图案投影到光敏树脂表面,激发局部光固化反应的方式,逐层叠加组建三维结构。基于立体光刻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技术打印样本制备容易,打印精度相对较高(约为50 μm),打印成本较低;但对墨水的要求较高,一般使用具备光敏特性的生物墨水,后期处理过程相对复杂,可用于三维水凝胶内部微通道创建,如毛细血管网络构建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数字光处理的立体光刻技术,通过三维生物打印制造出了一个内部由GelMA凝胶包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模仿骨髓空间,外周含有磷酸八钙模仿骨皮质的三维水凝胶结构。这种结构模仿了骨组织的仿生双环结构,可应用于骨组织构建 7

    以上4种打印策略打印精度各异,适用的范围也不同。所以实际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打印策略。

    确定好打印策略之后,选择具有合适物理、化学性质的生物墨水至关重要。生物墨水包含细胞及生物相容性材料2个部分,下面举例介绍一些常用于皮肤模型打印的细胞和水凝胶。

    通常三维生物打印皮肤组织的细胞来源可分为3类:(1)人体组织分离的原代细胞;(2)永生化皮肤细胞系;(3)诱导干细胞。

    2.1.1   人体组织分离的原代细胞

    常用于皮肤模型构建的原代皮肤细胞有Fb和KC。有研究者使用胰酶消化法分离了人原代Fb和KC,结合人Ⅰ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进行三维生物打印,将构建的双层皮肤模型(Fb为真皮层、KC为表皮层)在免疫缺陷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上应用后,观察到表皮层分化良好 8

    2.1.2   永生化皮肤细胞系

    原代皮肤细胞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细胞种群倍增数量有限及衰老等问题。为了克服原代细胞使用的局限性,研究人员改造得到了永生化皮肤细胞系。有研究者通过将纳米纤维素与海藻酸盐、羧甲基纤维素结合,包裹人皮肤Fb形成真皮层,再在上层覆盖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所构建的皮肤模型成为一种皮肤组织工程药物筛选的有力工具 9

    2.1.3   诱导干细胞

    由于体细胞的分化功能有限,癌细胞系具有风险性,所以也可以掺入干细胞进行复杂皮肤模型的构建。例如有研究者将羊水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包裹在纤维蛋白水凝胶中,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上原位打印,促进了创面闭合及再上皮化 10。然而,由于干细胞的分化是无方向性的,用其构建的组织可能具有发育畸形及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的风险。

    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亲水性和三维网状交联结构的高分子网络体系,与ECM具有相似性,是用于三维生物打印的良好生物相容性材料。根据材料来源不同,可将水凝胶分为天然水凝胶和合成水凝胶。

    2.2.1   天然水凝胶

    天然水凝胶来源广泛,且不易诱发炎症,是用于生物打印的最佳水凝胶。常见的天然水凝胶有胶原、明胶、透明质酸、壳聚糖等。

    2.2.1   .1 胶原

    胶原是哺乳动物ECM中的主要结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有研究者将胶原、明胶、纤维蛋白和弹性蛋白混合,包裹新生儿真皮Fb打印真皮层,上面覆盖由层粘连蛋白/肌动蛋白构成的基底层和由KC构成的表皮层,成功构建了最小横向组织收缩的全层皮肤模型 11

    2.2.1   .2 明胶

    将胶原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水解即可得到明胶。明胶属于热敏性材料,在温度高于40 ℃时溶解,冷却至30 ℃以下时变为凝胶状态,可用于三维生物打印。有研究人员以明胶/海藻酸盐为原料进行三维生物打印,之后使用冷冻干燥技术进行打印后基质的固化,提高模型的机械性能,构建好的模型在医疗领域可作为创面敷料使用 12。然而,明胶因其难以优化的生理温度及黏度,多与其他聚合物组成复合材料应用。此外,明胶的化学交联修饰形式也适用于生物打印,例如GelMA是双键改性的明胶,其温敏性、机械性及黏弹性良好,是三维生物打印领域应用广泛的生物材料。有研究者将GelMA、胶原和酪氨酸酶混合,包裹人黑素细胞、HaCaT和Fb,进行三维生物打印,形成稳定的三维皮肤组织模型 13

    2.2.1   .3 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是一种类似于胶原的聚合物,是创面愈合的关键调节剂,由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酶促聚合形成。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在临床上可被用于生产具有止血功能的敷料,修复受损创面。有研究者使用纤维蛋白+胶原包裹人Fb和KC,使用三维生物打印的方式构建分层皮肤结构,直接敷于小鼠受损创面位置,2周后创面完全愈合 14

    2.2.1   .4 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也称糖醛酸,由以 D-葡萄糖醛酸和 N-乙酰氨基葡萄糖为单位的线性多糖组成,具有调节血管壁的通透性、保持皮肤中的水分及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适用于三维生物打印。有研究者使用由藻酸盐、纤维蛋白、胶原和透明质酸组成的生物材料,通过手持式皮肤打印机打印出类似于天然皮肤结构的3层皮肤组织片,该打印材料可加速小鼠和猪全层皮肤缺损模型的创面愈合 15

    2.2.2   合成水凝胶

    除了天然水凝胶以外,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乳酸和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等一些碳氢化合物聚合物,也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皮肤模型的构建。这些聚合物也可与胶原和壳聚糖等天然水凝胶结合使用,形成性能更佳的生物材料。

    2.2.2   .1 聚乙二醇

    聚乙二醇具有无毒性、无免疫原性、水溶性好等优点,是当今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之一,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可供静脉注射、口服和皮肤外用。有研究者以京尼平为交联剂,甘油和聚乙二醇为增塑剂,采用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制备了交联壳聚糖基质膜。该膜具有黏附到上皮表面的能力,有望成为治疗慢性创面的敷料 16

    2.2.2   .2 聚己内酯

    聚己内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降解材料,具有无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好、柔韧性强、力学强度高等诸多优点,是FDA批准的适用于组织修复的材料。有研究者使用基于挤压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方法,将用胶原包裹的Fb和KC构建到无细胞的聚己内酯+胶原层上,经气液界面培养,得到仿真的全层皮肤模型 17

    2.2.2   .3 聚乳酸或PLGA

    聚乳酸,是指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酯类聚合物,属于新型可再生生物降解材料。有研究者使用三维生物打印方法制造出聚乳酸和β-磷酸三钙支架,并将其与胶原、海藻酸钠壳聚糖等结合,构建的三维支架具有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 18。乳酸和羟基乙酸随机聚合可组成PLGA,PLGA也是一种可降解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型性。有研究者将构建的三维PLGA支架嵌入胶原支架中,构建出多层PLGA-胶原-壳聚糖支架,该模型在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促愈合效果 19

    总之,天然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来源丰富,在皮肤模型打印方面应用广泛,但不足是稳定性较差、易降解等。合成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可经物理交联或化学交联的方式得以强化,这弥补了天然水凝胶的不足。因此,实际打印时可混合多种生物材料,获得具有合适的刚度、生物活性以及降解能力的生物墨水。

    近年来,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在皮肤模型构建、创面修复、再生医学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下面,主要对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介绍。

    使用三维生物打印方式可以构建不同种类的皮肤模型。有研究者设计并打印了一种双层支架,该支架上层和下层分别由PLGA和海藻酸盐水凝胶组成,分别模仿了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该支架可以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适合作为创面敷料或皮肤替代物 20。还有研究者通过基于挤压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方法,以无细胞脂肪基质和纤维蛋白原为材料构建皮下层,Fb混合真皮基质构建真皮层,将包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明胶和凝血酶作为血管通道,通过喷墨打印将KC打印在支架上层,最终构建的全层血管化皮肤模型与原生人体皮肤具有良好的相似性 21

    黑色素瘤和银屑病等疾病模型可以通过三维生物打印的方式来构建。有研究者将黑色素瘤细胞系或原发黑色素瘤患者来源的黑色素瘤细胞、Fb、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细胞嵌入琼脂糖-Ⅰ型胶原蛋白水凝胶中,经三维生物打印构建了黑色素瘤模型,该模型中细胞增殖和代谢活性良好,为研究黑色素瘤的治疗及重塑肿瘤微环境提供了实验基础 22。还有研究者将牛皮癣患者的极化Th1/Th17和趋化因子受体6阳性皮肤淋巴细胞抗原阳性T细胞加入由Ⅰ型胶原包裹的人KC和Fb组成的全层皮肤模型中,之后检测该模型具有银屑病表皮表型,并表达银屑病相关特征性细胞因子,表明成功建立了银屑病三维皮肤模型 23

    当三维生物打印技术以含有促进创面愈合的生物材料为打印原料时,即可构建皮肤创面敷料。有研究者使用三维生物打印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噬菌体的具有抗菌功效的创面敷料,该敷料可以缓慢释放游离噬菌体,维持人表皮创面处噬菌体数量,具有抗菌作用 24。还有研究者基于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开发出了糖尿病足溃疡辅助治疗药物。他们使用含有脂肪干细胞的猪皮肤ECM和内皮祖细胞打印了三维皮肤贴片,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后,可较基于胶原的三维皮肤贴片加速创面愈合,增强上皮再生 25

    三维皮肤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功效检测中。有研究者使用Fb和KC,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M1/M2型巨噬细胞,构建了促炎/抗炎的三维皮肤模型(其中用M1型巨噬细胞构建促炎模型,M2型巨噬细胞构建抗炎模型),该类模型可用于化妆品成分分析及药物筛选 26。也有研究者在重建人表皮模型和三维生物打印的全层皮肤模型上应用化妆品,通过测定组织活力、上皮电阻和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分析受试化合物对皮肤模型的刺激及致敏性,测试化妆品功效 27

    皮肤组织工程的目标是生理皮肤的再生及功能恢复 28。而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因具有可定制构建含多细胞复杂分层结构皮肤模型的优势,在再生医学和药物筛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在过去十几年迅速发展,然而面对不同打印需求时,如何提高打印分辨率、开发功能性打印材料,以及实现高通量打印,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29。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做了很多研究,例如开发了基于碘克沙醇的生物墨水,可以提高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分辨率。聚氨酯是一种可生物降解材料,应用于基于立体光刻和数字光处理技术的三维生物打印中时,可实现较高分辨率打印,在软骨细胞、肌肉和神经支架的三维模型构建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此外,基于纳米材料开发的具有导电性质的生物墨水以及混合了生物活性分子的生物墨水,都为构建功能性三维组织模型提供了新的方向。三维生物打印技术方兴未艾,四维生物打印技术也带着它新的技术特点应运而生。四维生物打印不仅包含三维的长、宽和高3个维度,更增加了一个时间维度,使打印出的物体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在形态结构上自我调整,最终达到预先设计要求。四维生物打印使用的刺激响应性材料是一种用于创面修复的新兴材料,其结构特性可受磁场、温度、氧化还原状态、pH值和光等各种刺激调控 30。多功能的新型四维生物墨水系统的建立也会在组织工程中开辟许多应用领域。

    最后,由于生物打印过程的复杂性,未来的目标可能是机器学习的应用和计算方法集合。机器学习可以将组织模型以三维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可以预测模型构建时所用材料的兼容性。临床上三维生物打印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不同的诊断图像、实验数据和科学文献,这些都可以使用机器学习来整合 31。总之,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凭借其无法比拟的成型技术优势,成为皮肤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希望能加快实现皮肤组织工程相关的三维生物打印技术的临床前研究和转化应用。

    徐军辉、张伟:论文撰写与修改;周锦秀、陈斓、张卫东、龚翔:数据收集与整理;谢卫国:研究指导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30)

    [1] ZhaoJC,ShiK,HongL,et al.Retrospective review of free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s for limb salvage in severely injured high-voltage electrical burn patients[J].Ann Plast Surg,2018,80(3):232-237.DOI: 10.1097/SAP.0000000000001283.
    [2] LeeDH,DesaiMJ,GaugerEM.Electrical injuries of the hand and upper extremity[J].J Am Acad Orthop Surg,2019,27(1):e1-e8.DOI: 10.5435/JAAOS-D-17-00833.
    [3] HussainT,KhanFH,RahmanOU,et al.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free flap for coverage of hand injuries[J].Cureus,2022,14(11):e31520.DOI: 10.7759/cureus.31520.
    [4] 张伟,陈斓,杨飞,等.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3,39(8):731-737.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530-00188.
    [5] PukancsikD,KelemenP,GulyásG,et al.Clinical experiences with the use of ULTRAPRO® mesh in single-stage direct-to-implant immediate postmastectomy breast reconstruction in 102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Eur J Surg Oncol,2017,43(7):1244-1251.DOI: 10.1016/j.ejso.2017.01.236.
    [6] DingH,HuangM,LiD,et al.Epidemiology of electrical burns: a 10-yea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76 cases at a burn centre in South China[J].J Int Med Res,2020,48(3):300060519891325.DOI: 10.1177/0300060519891325.
    [7] 蒋梅君,李泽,谢卫国.2 133例电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烧伤杂志,2017,33(12):732-737.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3.
    [8] Al-BennaS.Electrical burns in adults[J].Acta Chir Plast,2023,65(2):66-69.DOI: 10.48095/ccachp202366.
    [9] YangJ,TianG,LiuJ,et al.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in mainland China from 2009 to 2018[J/OL].Burns Trauma,2022,10:tkac039[2023-08-04].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196302/.DOI: 10.1093/burnst/tkac039.
    [10] GrigorEJM,BitoiuB,ZeitouniC,et al.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following free flap lower extremity reconstr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23,76:251-267.DOI: 10.1016/j.bjps.2022.08.077.
    [11] CastroJC,ColtroPS,MillanLS,et al.Early application of microsurgical flaps in the electric burns of extremities: a two institutional case series[J].J Burn Care Res,2018,39(6):1037-1042.DOI: 10.1093/jbcr/irx010.
    [12] 张丕红,张明华,谢庭鸿,等.游离上臂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电烧伤创面[J].中华烧伤杂志,2013,29(5):424-426.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5.004.
    [13] 张伟,谢卫国,杨飞,等.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分叶移植在四肢电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9,35(11):790-797.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11.005.
    [14] TiwariVK,SarabahiS,ChauhanS.Preputial flap as an adjunct to groin flap for the coverage of electrical burns in the hand[J].Burns,2014,40(1):e4-7.DOI: 10.1016/j.burns.2013.06.017.
    [15] 刘安,秦秀龙,马慧勇.髂腹股沟分叶皮瓣修复虎口部电烧伤创面[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7,21(3):205-206.DOI: 10.3969/j.issn.1006-0588.2007.03.018.
    [16] 王海波,农朋海,李能文,等.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22,45(6):622-628.DOI: 10.3760/cma.j.cn441206-20220509-00092.
    [17] 宋达疆,周波,李赞,等.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鳞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2,38(1):40-45.DOI: 10.3760/cma.j.cn114453-20200217-00052.
    [18] 狄海萍,邢培朋,夏成德,等.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环形电烧伤的临床研究[J/CD].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16(2):104-108.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1.02.003.
    [19] 张伟,张卫东,陈斓,等.扩张皮瓣整复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3,39(9):826-834.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06-00248.
    [20] TomczakS,Abellan-LopezM,de Villeneuve BargemonJB,et al.Reconstruction of penile skin loss by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perforator (SCIP) pedicled flap after Fournier's gangrene[J].Ann Chir Plast Esthet,2023:S0294-1260(23)00073-0.DOI: 10.1016/j.anplas.2023.06.012.
    [21] HongJP.The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perforator flap in lower extremity reconstruction[J].Clin Plast Surg,2021,48(2):225-233.DOI: 10.1016/j.cps.2020.12.005.
    [22] CherubinoM,StoccoMDC,SallamMDD,et al.Superthin SCIP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subungual melanoma: aesthetic functional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2018,142(5):807e-808e.DOI: 10.1097/PRS.0000000000004940.
    [23] TawaP,LévyJ,BraultN,et al.Lambeau libre SCIP en reconstruction pédiatrique : à propos d'un cas[J].Ann Chir Plast Esthet,2020,65(4):338-342.DOI: 10.1016/j.anplas.2019.11.001.
    [24] BernerJE,NikkhahD,ZhaoJ,et al.The versatility of the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perforator flap: a single surgeon's 16-year experience for limb reconstruction and a systematic review[J].J Reconstr Microsurg,2020,36(2):93-103.DOI: 10.1055/s-0039-1695051.
    [25] 赵建强,车永琦,王军成,等.一蒂多分叶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多手指皮肤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28(6):375.DOI: 10.3760/cma.j.issn.1005-054X.2012.06.025.
    [26] Fernandez-GarridoM,Nunez-VillaveiranT,ZamoraP,et al.The extended SCIP flap: an anatomical and clinical study of a new SCIP flap design[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22,75(9):3217-3225.DOI: 10.1016/j.bjps.2022.06.021.
    [27] 顾荣,王海文,江新民,等.髂腹股沟联体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上肢较大面积皮肤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7,40(5):433-437.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7.05.005.
    [28] 王海文,顾荣,江新民,等.髂腹股沟嵌合穿支骨皮瓣修复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9,42(1):32-36.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9.01.009.
    [29] ZublerC,HaberthürD,HlushchukR,et al.The anatomical reliability of the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perforator (SCIP) flap[J].Ann Anat,2021,234:151624.DOI: 10.1016/j.aanat.2020.151624.
    [30] 喜雯婧,冯少清,李华,等.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重新评价和手术策略[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8,41(4):313-318.DOI: 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8.04.001.
  • 1  游离移植双侧腹股沟皮瓣修复例1患者双手电烧伤创面并桥接右手示指远节固有动脉的效果。1A.术前左手电烧伤创面;1B.术前右手电烧伤创面;1C.术前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显示,右手示指末节无血流灌注(箭头所示);1D.切取左侧腹股沟皮瓣,解剖出旋髂浅动脉的深支(箭头所示)备用;1E.游离移植皮瓣修复右手示指并桥接远节动脉术后即刻;1F.右手示指创面修复后即刻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显示,皮瓣血流灌注良好;1G.设计右侧腹股沟分叶皮瓣;1H.切取右侧腹股沟皮瓣并分叶后即刻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显示,皮瓣血流灌注良好;1I.术后2年,右手示指创面愈合良好,外形佳;1J.术后2年,左手创面愈合良好;1K.术后2年,右手指屈功能正常;IL.术后2年,左手除示指外指屈功能正常

    2  游离移植右侧腹股沟分叶皮瓣嵌合髂骨瓣修复例2患者右足电烧伤创面的效果。2A.术中清创后,右足第1趾远节切除后;2B、2C.分别为右侧腹股沟皮瓣嵌合髂骨瓣术前设计、术中切取时;2D.切取右侧腹股沟皮瓣嵌合髂骨瓣且行皮瓣分叶后,箭头指示髂骨瓣;2E.用组织瓣修复右足创面后即刻;2F.术后8个月,右足创面愈合良好

  • 加载中
图(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38
  • HTML全文浏览量:  115
  • PDF下载量:  3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8-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