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杨丽 方柏荣 贺吉庸 王先成

方高丰, 颉黄峰, 许冈跃. 小隐静脉不同处理方式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成活的影响[J]. 中华烧伤杂志, 2017, 33(7): 439-44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7.010
引用本文: 杨丽, 方柏荣, 贺吉庸, 等. 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 中华烧伤杂志, 2018, 34(5): 297-3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5.010
Yang Li, Fang Bairong, He Jiyong,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 flap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J]. Chin j Burns, 2018, 34(5): 297-3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5.010
Citation: Yang Li, Fang Bairong, He Jiyong,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 flap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J]. Chin j Burns, 2018, 34(5): 297-3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5.010

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5.0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81501709)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 flap bas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房缺失患者、5例先天性阴道缺如患者及6例阴茎、阴囊Paget病患者,再造所需皮瓣或病变组织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7 cm×5 cm~25 cm×9 cm。术前行腹部CT血管造影,将所获得的数据传输到CT工作站,根据创面大小、形状构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观察腹壁下动静脉及其穿支以及腹壁下浅静脉数量、走行及位置。以脐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位左右两侧的最粗腹壁下动脉穿支,观察其走行情况及分型。术前根据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设计皮瓣,并标记腹壁下动脉穿支等。游离移植双侧横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再造,应用单侧纵行带蒂修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阴道再造及阴茎、阴囊Paget病创面修复,并将皮瓣手术中观察到的情况与三维模型进行比较。本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7 cm×6 cm~25 cm×10 cm。  结果 共建立17个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其中双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模型6个、单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模型11个。模型中共观察到可靠腹壁下动脉穿支72支,其中右侧(3.2±0.7)支、左侧(3.1±0.8)支;右侧最粗穿支位置为[(-3.2±1.4)cm,(-1.0±0.7)cm],左侧最粗穿支位置为[(4.0±1.2)cm,(-1.2±1.1)cm]。最粗腹壁下动脉穿支在腹直肌中走行直接型14支、迂曲型9支。模型中观察到腹壁浅静脉23支。术中观察到腹壁下动静脉及腹壁浅静脉的数量、位置及走行等与三维模型中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共探查到可靠腹壁下动脉穿支70支,另有2支由于解剖过程中出血影响而无法辨认,其走行均与三维模型中观察到的情况一致。本组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患者中,除1例患者会阴部部分切口延迟愈合外,其余皮瓣均存活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个月~1年,所有皮瓣均存活,外形及质地良好。  结论 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制作相对简单,该模型提供腹壁下动静脉及其穿支及腹壁浅静脉数量、位置及走行等信息,可有效指导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及术中切取。

     

  • 参考文献(0)

  • 期刊类型引用(20)

    1. 段琼. 超脉冲CO_2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创伤性瘢痕的效果分析. 临床研究. 2023(07): 81-83 . 百度学术
    2. 杨丽,李娜,程静,韩军涛,胡大海. 脉冲染料激光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最佳治疗间隔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1): 57-63 . 百度学术
    3. 黄振,陈烨,王朋,郑大伟,宗亚力,吕国忠.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自体脂肪注射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1): 49-56 . 百度学术
    4. 田宏伟,石冰,洪伟,李勤,李万同,刘红梅,王晓阳,王飏,余永刚,张歌. 有创美容治疗后瘢痕特征比较及应用倍舒痕的效果观察. 中国医疗美容. 2021(02): 32-36 . 百度学术
    5. 谢春晖,高欣欣,孟祥龙,陈可欣,张修航,周鑫,于家傲. 应用序贯激光治疗烧伤患儿早期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分析.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4): 327-332 . 百度学术
    6. 陈烨,毛静,黄振. 双波长PDL/Nd:YAG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国医疗美容. 2021(06): 64-67 . 百度学术
    7. 雷颖,谭军,欧阳华伟,吴维子,朱轶,刘小加,喻亿玲. 瘢痕皮下改薄术联合复合激光技术治疗肥厚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 中国医疗美容. 2021(08): 10-15 . 百度学术
    8. 陈媛,刘建,李孝建. DPL在防治儿童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2021(06): 497-502 . 百度学术
    9. 张卫民,杨灿. 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创伤性瘢痕疗效分析.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0(02): 139-142 . 百度学术
    10. 吴晓伟,李毅,王洪瑾,张科伟. 削痂植皮联合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修复烧伤创面效果研究. 中国美容医学. 2020(04): 79-82 . 百度学术
    11. 罗斌,刘春宏,彭君强. 湿润烧伤膏涂抹联合CO_2点阵激光对烧伤瘢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VSS评分的影响. 中国医疗美容. 2020(07): 53-57 . 百度学术
    12. 刘小加,谭军,李高峰,喻亿玲,雷颖,欧阳华伟. 湿性医疗技术在PDL联合CO_2点阵激光治疗早期红色瘢痕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美容医学. 2020(09): 18-21 . 百度学术
    13. 雷颖,欧阳华伟,谭军. 脉冲染料激光联合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的效果.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5): 357-362 . 百度学术
    14. 于天培,姜春茹. 超声波加疤痕止痒软化膏治疗对烧伤瘢痕瘙痒患者康复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10): 2642-2647 . 百度学术
    15. 雷颖,吴溯帆,李文志,董继英,杨斌,尹锐,谭军. 激光联合治疗增生性瘢痕新进展.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20(05): 285-290 . 百度学术
    16. 杨青,窦文婕,殷悦,马显杰,薛萍,李潼,樊星,宋保强. 激光序列治疗面部美容缝合术后早期瘢痕临床效果的回顾性研究.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0(10): 1075-1079 . 百度学术
    17. 刘悦,王连召. 瘢痕综合治疗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0(10): 1069-1074 . 百度学术
    18. 杨丽,李娜,程静,韩军涛,胡大海. 脉冲染料激光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最佳治疗间隔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1): E022-E022 . 百度学术
    19. 黄振,陈烨,王朋,郑大伟,宗亚力,吕国忠.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自体脂肪注射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效果的前瞻性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1): E021-E021 . 百度学术
    20. 陈琨,王伊宁,王燕妮,胡楠,李丹,齐鸿燕. 强脉冲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儿童外伤后瘢痕的临床研究.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05): 335-337+34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5
  • HTML全文浏览量:  36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2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8-0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8
  • 刊出日期:  2018-05-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