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28卷  第1期

专家论坛
加强创面修复专科的内涵建设
陆树良
2012, 28(1): 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01
摘要:
创面疾病是指皮肤组织损伤或缺损的一大类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包括烧伤在内的各类创伤在现今人口死因构成中列第4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疾病谱显著改变。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住院患者中慢性创面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其中糖尿病创面、创伤后慢性创面、压迫性溃疡分列慢性创面的前3位。
专家述评
面对伤口愈合——让思想飞
韩春茂
2012, 28(1): 3-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02
摘要:
我受陆树良教授邀约,为《中华烧伤杂志》2012年第1期“创面修复探索”重点号撰写述评,面对那些即将问世的论文,我有诸多感慨,禁不住,我的思绪飞了起来……
2012年第九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12, 28(1): 4-4.
摘要:
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承办,以烧伤休克与复苏为主题的“第九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专题学术组稿会),定于2012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本研讨会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将授予参会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10分;文稿被收入会议论文汇编后,可在当年“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并阅读。
创面修复探索
利用同步辐射X线成像技术进行大鼠正常真皮及瘢痕真皮组织的三维结构研究
姜育智, 佟亚军, 肖体乔, 谢红兰, 青春, 杜国浩, 陆树良
2012, 28(1): 5-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03
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大鼠正常真皮与瘢痕真皮组织形态学差异并探寻其结构性规律.方法 切取SD大鼠全层皮肤和创面愈合后3周的瘢痕组织,制备样本进行适当处理,结合同步光源辐射技术、显微CT及相位衬度成像技术进行断层成像,用三维软件进行图像重建. 结果 利用同步辐射光源产生的X射线,使显微CT成为可能;在处理过程中结合相位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呈现真皮组织结构.正常真皮组织以众多胶原纤维为主,相互盘绕形成橄榄状,并以此为基本单元,按某种形式错落组成.瘢痕真皮组织胶原纤维呈平行排列,部分纤维弯曲,排列混乱. 结论 正常大鼠真皮组织具有稳定的三维结构,其基本框架和组合规律与瘢痕真皮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轴型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粱钢, 徐宝成, 李大为
2012, 28(1): 9-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04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不同轴型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2005-2010年,对浙江绍兴第二医院收治的30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应用5种轴型皮瓣进行修复,其中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4例、游离足拇趾腓侧皮瓣6例、改良掌背动脉逆行皮瓣8例、游离骨间后动脉桡背侧肌间隔穿支皮瓣6例以及携带长段骨间后动脉的游离骨间后动脉皮瓣6例.皮瓣切取面积2.5 cm ×2.0 cm ~8.0 cm×3.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修复.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患手局部感觉、功能及外形变化. 结果 本组患者中27例术后切口无感染、皮瓣成活良好;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发生静脉危象,经处理创面愈合.18例患者获得1 ~12个月的随访,皮瓣色泽、质地较好,厚薄适中.大多数患者受区拇指或掌指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达预期目的,两点辨别觉为5 ~9 mm;供瓣区外形和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结论 根据手指软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轴型皮瓣特点进行优化选择,多能获得预期效果.
移植不同人工真皮支架对猪Ⅲ度烧伤创面血管化及瘢痕形成的影响
滕建英, 郭瑞, 谢菁, 孙东杰, 沈明强, 徐少骏
2012, 28(1): 13-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05
摘要:
目的 了解移植3种人工真皮支架对Ⅲ度烧伤创面血管化及其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广西巴马小型猪分成壳聚糖支架组、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ADM支架组,每组6只,在每只猪背部制作Ⅲ度烫伤(下称烧伤)创面4或8个,共96个.伤后48 h切痂后,前2组创面分别移植胶原-壳聚糖/硅橡胶双层人工皮、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硅橡胶双层人工皮,ADM支架组创面移植ADM,每组创面24个;剩余24个创面作为油纱对照组,直接覆盖油纱.于支架移植或油纱覆盖后l、2、3、4周(“4周”指植入支架或覆盖油纱后2周+移植表皮后2周),观察各组创面的大体情况;取创面中央部位组织,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染色法观察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TGF-β1、TGF-β3表达阳性的血管或细胞,并计数.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1)大体观察可见,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创面血管化程度明显优于其余3组.(2)移植或覆盖后1~3周各组创面组织CD31阳性血管数持续增多,第4周时3个支架组均减少.各时相点4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24.005、38.822、25.274、3.856,P<0.05或P<0.01;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l~3周明显多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05).(3)移植后1~3周,3个支架组创面组织α-SMA阳性血管数均持续增多,4周时下降;油纱对照组覆盖后1~4周持续增多.各时相点4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22 637、28.087、62.651、18.055,P值均小于0.01.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各时相点均明显多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05).(4)移植或覆盖后1~4周每400倍视野下TGF-β1阳性细胞数:壳聚糖支架组分别为(127±8)、(167±19)、(170±18)、(144±10)个,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为(171±17)、(207±25)、(130±30)、(69±16)个,ADM支架组为(106±8)、(159±17)、(171±11)、(145±11)个,油纱对照组为(100±20)、(150±18)、(200±14)、(172±20)个;各时相点4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29 675、9.503、13 107、54.515,P值均小于0.01.1、2周时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明显高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05),3、4周时其表达量下降,明显低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 05).(5)移植或覆盖后1~3周,各组创面组织每400倍视野下TGF-β3阳性细胞数持续增多,4周时下降或继续升高;各时相点4组间比较,F值分别为140.612、945 850、714.037、119.147,P值均小于0.01.磺化羧甲基壳聚糖支架组各时相点明显高于其余3组(P值均小于0 05). 结论 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可快速诱导血管生成和成熟,有利于创面早期修复和抑制瘢痕增生.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血管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
代卉, 黄宏, 王莎莉, 徐祥, 简宇, 崔文慧, 张猛, 张波, 蒋建新
2012, 28(1): 19-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06
摘要:
目的 观察TNF-α在血管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探讨纤维化疾病发生的机制. 方法 取健康胎儿脐带,体外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取第3~5代对数生长期HUVEC分别接种于12孔板和6孔板中,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任何刺激因素;5、10、25、50、100 ng/mL TNF-α组,分别在培养液中添加相应终浓度TNF-α,每组3个样本.培养72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12孔板中各组细胞凝血因子Ⅷ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计算2种因子双阳性细胞数比值及吸光度值比值;RT-PCR检测6孔板中各组细胞钙黏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以灰度值比值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结果(1)原代培养HUVEC为圆形、短梭形或扁平形,传代后细胞呈铺路石样旺盛生长.经第1、2、3、4、5次传代后HUVEC凝血因子Ⅷ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5±1.8)%、(88 1±5 0)%、(93.6±3.7)%、(92.9±4 8)%、(89.5±1.1)%,明显高于原代培养HUVEC的(81.4±3.8)%,F值均为7.481,P值均小于0.05.(2)对照组细胞呈圆形、短梭形或扁平形,细胞间连接紧密;5、10、25、50、100 ng/mL TNF-α组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逐渐向长梭形转变,细胞间连接减少、间隙变大.(3)对照组中凝血因子Ⅷ、α-SMA双阳性细胞数比值和吸光度值比值分别为0.055±0 015、0.078±0 017,均显著低于5、10、25、50、100 ng/mL TNF-α组的0 257±0.106、0 280±0.129、0.505±0 059、0.817±0.035、0.929±0.101和0.437±0 040、0 456±0.097、0 496±0.082、0.787±0 131、0.885±0 087,F值分别为45 009、50.099,P值均小于0.01.(4)5、10、25、50、100 ng/mL TNF-α组细胞中钙黏蛋白mRNA水平分别为0.70±0.05、0.63±0 06、0 60±0.10、0.45±0.16、0 26±0.14,后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 83±0.03,F值均为11.593,P <0.05或P<0.01.5、10、25、50、100 ng/mL TNF-α组细胞α-SMA和Ⅰ型胶原mRNA水平分别为0.45±0.10、0.51±0.16、0.49±0 12、0.60±0.09、0 76±0.03和0.38±0.18、0.45±0.15、0 52±0 12、0 66±0.17、0.76±0.20,后3组2项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7±0.14、0 31±0 12,F值分别为7.839、2.898,P <0.05或P<0.01. 结论 TNF-α呈明显浓度依赖性促进HUVEC向间质细胞转化,可能是瘢痕形成中纤维化组织内肌成纤维细胞的又一重要来源.
P物质与表皮干细胞联用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的影响
朱飞滨, 刘德伍, 张红艳, 徐俊赐, 彭燕, 钟清玲, 李勇铁
2012, 28(1): 25-3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07
摘要:
目的 观察感觉神经肽P物质与表皮干细胞(ESC)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的作用. 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ESC(经鉴定),接种于羊膜滋养层上构建羊膜-ESC备用.选择48只糖尿病模型大鼠,每只背部制作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抽签法将此192个创面分为ESC+P物质组、ESC组、P物质组、对照组,每组48个创面.ESC+P物质组和ESC组创面均移植羊膜-ESC,P物质组、对照组创面移植羊膜.移植后,ESC+P物质组、P物质组在创周及创面中央注射1×10-7 mol/L的P物质250μL,ESC组、对照组在创周及创面中央注射PBS 250μL作对照,各组每日注射2次,连用4d.于大鼠伤后4、7、10、14、17、23 d,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每时相点8个创面),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结构改变.伤后4、7、10 d,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组织总胶原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Ⅰ、Ⅲ型胶原沉积量.伤后14、23 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创面组织中蛋白基因产物9.5(PGP 9.5)及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分布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结果(1)ESC+P物质组伤后14 d创面愈合率达100.0%,明显早于ESC组、P物质组、对照组完全愈合时间(伤后17、17、23 d).HE染色显示ESC+P物质组创面愈合质量明显优于其余3组.(2)伤后10 d,ESC+P物质组与P物质组创面组织中胶原着色深、面积广;其余2组胶原染色较浅、面积较小.随着伤后时间推移,各组创面Ⅰ型胶原沉积量逐渐升高,Ⅲ型胶原沉积量逐渐下降.伤后4、7、10 d,ESC+P物质组Ⅰ型胶原沉积量明显高于ESC组(t值分别为32.72、118.21、26.71,P值均小于0.01)和对照组(t值分别为44.37、22 76、30.32,P值均小于0.01);ESC+P物质组与P物质组水平相对接近.伤后4、7、10d,ESC+P物质组创面Ⅲ型胶原沉积量明显高于ESC组(t值分别为32.27、28 68、14.51,P值均小于0.01)和对照组(t值分别为35 68、22.52、22 24,P值均小于0.01).(3)ESC +P物质组与P物质组创面组织中有大量PGP 9.5和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再生,创面深层部分神经纤维末梢向表皮延伸.ESC组、对照组仅见创面深层有少量PGP 9.5和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且未向表皮延伸.伤后14、23 d,ESC+P物质组创面PGP 9.5阳性神经纤维面积占(3.86±0.25)%、(7 03±0.28)%,明显高于ESC组[(1.48±0.30)%、(3.01±0 43)%,t值分别为23 95、30 27,P值均小于0.01]和对照组[(1 46±0 23)%、(2.84±0.29)%,t值分别为27.35、40.32,P值均小于0.01].伤后14、23 d,ESC+P物质组创面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面积占(2.01±0 14)%、(1.19±0 11)%,明显高于ESC组[(0.85±0 17)%、(1.34±0 21)%,t值分别为20.50、2.60,P<0.05或P<0.01]和对照组[(0.74 ±0.15)%、( 1.30 ±0.17)%,t值分别为23 98、2.41,P<0.05或P<0.01]. 结论 感觉神经肽P物质和ESC联合应用,可以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与神经再生.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其受体对糖尿病创面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牛轶雯, 缪明远, 董炜, 董叫云, 曹晓赞, 陆树良
2012, 28(1): 32-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08
摘要: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皮肤和创面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的蓄积和炎症反应,并结合体外干预实验推测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方法 采集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2例非糖尿病患者(非糖对照组)的皮肤和创面组织标本,部分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胶原排列、细胞分布(HE染色),AGE及其受体(RAGE)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部分匀浆后采用ELISA法检测丙二醛含量.体外采集、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分为正常对照组(添加RPMI-1640培养液培养)、低浓度干预组、中浓度干预组和高浓度干预组,3个干预组分别在RPMI-1640培养液中添加AGE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其中AGE的浓度依次为0.315、0.625、1.250 mg/mL;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探针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测定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对数据进行t检验. 结果 与非糖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皮肤组织中胶原萎缩,排列紊乱;创面组织中炎性细胞弥散分布,胶原排列稀疏紊乱.糖尿病组皮肤组织中AGE和RAGE表达均多于非糖对照组;2组创面组织中RAGE呈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均多于所在组皮肤组织,以糖尿病组更显著,其创面内可见大量RAGE呈阳性表达的炎性细胞.糖尿病组患者皮肤和创面组织中每毫克蛋白丙二醛含量分别为(6 3±1.0)、(7.1±2.4)nmol,均明显高于非糖对照组相应组织[(2.9±1.0)、(3.6±1.4)nmol,t值分别为8.017、4.349,P <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34±5)%]比较,低浓度干预组、中浓度干预组、高浓度干预组中性粒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上升[(59±8)%、(77±5)%、( 67±6)%,t值分别为7.195、14.890、11.130,P<0.05或P<0.01].与正常对照组(0.58±0.06)比较,低浓度干预组、中浓度干预组、高浓度干预组中性粒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均升高(1.67±0.14、2.13±0.17、3 48±0.48,t值分别为20.195、24.905、16.864,P<0.05或P<0.01). 结论 异常的氧化应激水平导致糖尿病皮肤具有异常的创伤修复起点,创面愈合过程中AGE-RAGE效应是影响糖尿病创面氧化应激水平的重要因素.
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对大鼠创面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信号通路的作用
崔文慧, 黄宏, 徐祥, 郭敏, 代卉, 简宇, 郭韡, 邢伟, 蒋建新, 杨戎
2012, 28(1): 36-4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09
摘要:
目的 了解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对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 方法 将5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于其背部制作约2 cm×2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治疗组大鼠创面外涂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rhGM-CSF)凝胶,10 μg/cm2,rhGM-CSF实际作用量为1×10-4 μg/cm2;对照组创面涂抹不含任何药物的凝胶基质,10 μg/cm2.2组每日给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于致伤后1、3、5、7、14 d,每组每时相点处死5只大鼠:(1)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2)于前4个时相点取创面组织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GM-CSF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M-CSF、CD31及mTO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P70S6K、磷酸化(p-)P70S6K、4E-BP1、p-4E-BP1、mTOR、p-mTOR表达量.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伤后1d,2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接近(t=0.307,P>0.05);伤后3~ 14 d,治疗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704~ 4.030,P <0.05或P <0.01).(2)HE染色可见,与对照组同时相点相比,治疗组创面肉芽组织及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创缘角化上皮细胞增殖明显.(3)ELISA法和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显示,2组大鼠创面GM-CSF含量及蛋白表达量均在伤后3d达到峰值,对照组分别为(720.9±0.9)pg/mL、2.45±0.10,治疗组分别为(910.5±1.3)pg/mL、2 80±0.48.治疗组各时相点GM-CS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105.743~298.971,P值均为0.000),治疗组伤后1、5、7 d GM-CSF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4.070~5.275,P值均小于0.01).(4)治疗组伤后1、3、7d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7.237~26.401,P值均小于0.01).(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创面组织中mTOR和p-mTOR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t值为2.921 ~23.143,P <0.05或P<0.01).治疗组P70S6K表达量伤后3、5、7d高于对照组(t值为2.950~5.275,P<0 05或P<0.01),p-P70S6K表达量于伤后1、3、7d高于对照组(t值为3.307 ~22.793,P<0.05或P<0.01).治疗组伤后1、3、5 d 4E-BP1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为2.449~6.431,P<0.05或P<0.01),p-4E-BP1表达量于伤后1、3、7 d高于对照组(t值为5.522~11.613,P值均小于0.01). 结论 GM-CSF能促进大鼠创面组织mTOR蛋白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70S6K、4E-BP1的磷酸化,从而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创面愈合.
慢性创面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及评估
Rajgopal Mani
2012, 28(1): 42-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10
摘要:
慢性创面是指经过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8周后,伤口面积缩小不足50%的创面疾病(译者注:此为欧洲标准)。慢性创面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
糖尿病足分级系统及其评价
黄瑶, 钱培芬
2012, 28(1): 47-5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11
摘要:
糖尿病足是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皮肤组织“隐性损害”机制研究进展
葛小静, 姜育智, 章宏伟
2012, 28(1): 51-5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12
摘要:
糖尿病皮肤损伤由自发性或外源性创面引起,其中糖尿病足的皮肤损伤发生率较高,其难愈性以及带来的截趾(肢)风险,至今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需从糖尿病创面的发病机制来探寻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病程较长的糖尿病皮肤创面中存在高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的蓄积,
预防糖尿病足部溃疡专用袜研究
田鸣, 青春, 谢挺, 牛轶雯, 董叫云, 宋菲, 嵇晓芸, 金曙雯, 陆树良
2012, 28(1): 54-5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13
摘要:
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实际上糖尿病足最根本的治疗应该是预防。对于治愈的患者是预防复发,对高危人群是诊断并教育患者如何自查和预防足部损伤。有效预防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截肢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各种糖尿病健康教育中,都会有关于如何选购袜子的建议,如提倡穿棉线袜,要柔软合脚,袜端不要过紧,
皮瓣联合真皮瓣填充修复胸壁结核性溃疡创面八例
李鹏程, 郑梦利, 邱亚斌, 贾赤宇, 胡国栋, 吴玉家, 常春娟, 周国勇
2012, 28(1): 55-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14
摘要:
胸壁结核如果处理不当,常易复发、迁延不愈,治疗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病变累及肋骨或胸骨时,常规皮瓣覆盖后易遗留窦道、复发率高。2007年4月-2011年2月,笔者单位整形美容烧伤修复中心采用皮瓣联合真皮瓣填充的方式,修复8例复发性伴肋骨或胸骨受累的结核性溃疡患者创面,效果较好。
消息
第二十二届全军烧伤外科专业学术会议通知
2012, 28(1): 8-8.
摘要:
为促进军内外烧伤专业发展及创面修复领域的交流合作,2012年8月31日-9月3日,全军烧伤专业委员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泉州召开第二十二届全军烧伤外科专业学术会议,届时将邀请全国烧伤、创面修复及整形与修复重建等领域的专家做专题报告。会议主题:烧伤流行病学、急救,烧伤早期损害和脏器保护、烧伤休克,烧伤感染与免疫、营养与代谢,
本刊2012年下半年及2013年第1期重点号预告
2012, 28(1): 53-53.
摘要:
论著
股二头肌长头肌瓣联合半V形股后筋膜皮瓣修复坐骨结节压疮
海恒林, 申传安, 柴家科, 李华涛
2012, 28(1): 57-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15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股二头肌长头肌瓣联合半V形股后筋膜皮瓣修复坐骨结节压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4年4月-2010年6月2家笔者单位收治的坐骨结节深度压疮患者8例共10处创面,压疮范围2cm×2 cm~6 cm ×4cm.设计股二头肌长头肌瓣和半V形股后筋膜皮瓣进行修复,其中股后筋膜皮瓣大小为10 cm ×6 cm ~13 cm×8 cm.统计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进行远期随访.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9处压疮切口术后顺利愈合;1处因皮瓣下积液引流部位形成窦道,经换药治疗于术后25 d愈合.随访7~34个月,7例患者的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无破溃;1例患者术后9个月压疮复发,再次利用该皮瓣修复得以愈合. 结论 该联合皮瓣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抗压效果好、可重复利用,是修复坐骨结节压疮的一种新方法.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羟基丙酮酸异构酶同系物结合结构域分析
汪静, 刘洋, 张克, 马兵, 赵云
2012, 28(1): 60-6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16
摘要:
目的 了解增生性瘢痕Fb中羟基丙酮酸异构酶同系物(HYI)与P311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区域. 方法(1)以克隆有P311的pMD18-T质粒为模板,对P311进行PCR扩增;Trizol法提取人增生性瘢痕Fb的总RNA,对HYI进行RT-PCR扩增,采用双酶切法分别构建pGA DT7-P311和pGBKT7-HYI重组载体,PCR及测序验证.采用Prot Seale软件和HNN软件对HYI蛋白进行二级结构分析,据此结果扩增HYI-1(1 ~447 bp)、HYI-2(247 ~447 bp)、HYI-3(1 ~279 bp)、HYI-4(247 ~654 bp)片段,双酶切法构建pGBKT7-HYI-1、2、3、4重组载体,经PCR及测序验证.(2)采用醋酸锂法将酵母细胞AH109制备成感受态细胞,粗略等量分为HYI全长与HYI-1、2、3、4杂交组,以及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醋酸锂法,前5组分别同时转化pGBKT7-HyI全长、各片段的重组载体与pGADT7-P311重组载体,后2组分别同时转化pGBKT7-53与pGADT7-RecT重组载体、pGBKT7-Lam与pGADT7-RecT重组载体.转化后即刻,取各组部分细胞分别涂布在缺乏亮氨酸、色氨酸、腺嘌呤及组氨酸的培养基(简称四缺培养基)上,另取各组部分细胞分别涂布在缺乏亮氨酸和色氨酸的培养基(简称二缺培养基)上,培养3~6d,观察菌株生长情况,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显色反应检测菌落β半乳糖苷酶表达. 结果(1)克隆出的P311片段与Genbank中P311(序号hsu36189)序列一致.与Genbank中HYI(序号AY775560)序列对比,HYI基因扩增片段在496 bp处的A替换为了G.经验证各重组载体插入片段无误.(2)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组成HYI蛋白的216个氨基酸中,可能形成α螺旋的氨基酸有101个,可能形成无规则卷曲的氨基酸有90个,可能形成延伸链的氨基酸有25个.(3)HYI-1、2、3、4克隆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经验证各重组载体插入片段无误.(4)除阴性对照组菌株未见在四缺培养基上生长外,其他组菌株均在2种培养基上生长,其中HYI-2(α螺旋结构最少)、HYI-3杂交组长出菌落较少.(5)除生长在二缺培养基上的阴性对照组菌落和生长在四缺培养基上的HYI-2杂交组菌落未见β半乳糖苷酶表达外,其他在四缺培养基上长出的各组菌落均有β半乳糖苷酶表达. 结论 HYI与P311蛋白可能以α螺旋结构紧密结合,在增生性瘢痕Fb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短篇论著
超声波导入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烧伤患者面部色素沉着疗效观察
张茁, 雷晋
2012, 28(1): 65-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17
摘要:
面部烧伤创面愈合后,可出现不同程度色素沉着,甚至有少部分色素遗留终生,影响患者容貌。笔者单位近年分别采用超声波导入联合强脉冲光疗法和单纯强脉冲光疗法,共治疗100例此类患者,并对2种疗法进行对比观察,旨在寻找更佳的色素沉着治疗措施。
整合素连接激酶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创面收缩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孙敬恩, 李叶扬, 米兰, 李罡, 王仁坤, 戴丽冰
2012, 28(1): 67-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18
摘要:
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及挛缩可致各种畸形,造成严重功能障碍。创面收缩主要缘于Fb与胶原以及ECM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面愈合后这种作用持续存在,导致瘢痕挛缩。
胞间黏附分子1在妊娠合并烧伤大鼠血清及胎盘中的表达
徐丽南, 林楠, 谢举临, 张颖, 蔡坚, 王子莲, 利天增
2012, 28(1): 70-7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19
摘要:
妊娠合并烧伤可引起流产、死产,也可引发早产且新生儿病死率较高。烧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可使胎盘功能发生一系列改变,其中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炎症与胎盘功能改变中起重要介导作用。本研究探讨ICAM-1在妊娠合并烧伤大鼠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监测血清与胎盘组织中ICAM-1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胎盘功能的关系。
烧伤患儿清创植皮术中两种出血量计算方法比较
沈伟清, 王江梅
2012, 28(1): 72-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20
摘要:
烧伤后切削痂植皮术可致出血,出血量受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面积、手术及止血技术等因素影响。给予含肾上腺素的肿胀液等可有效减少创面出血。目前临床多根据“1%TBSA手术面积出血量”评估烧伤成年患者术中出血情况;儿童各年龄段体质量差异大,
经验交流
四种手术方案修复烧伤后上下睑外翻效果比较
侯春胜, 雷晋, 于强, 陈殊, 郝振明
2012, 28(1): 74-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21
摘要:
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笔者单位收治的89例眼烧伤后同侧上、下睑外翻病例的临床资料(共计135只患眼),患者中男74例、女15例,年龄8~67岁,均系面部深Ⅱ度或Ⅲ度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导致同侧上、下睑外翻。
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下肢缺损创面并重建伸膝功能五例
魏盼杰, 赵耀华, 韦存生, 陈飞, 粟嵘, 吴学仁, 刘玉甫
2012, 28(1): 76-7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22
摘要:
1临床资料2007年2月-2010年3月,郑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医院手外科收治3例、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2例下肢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伸膝功能丧失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5—52岁,平均37岁。
综述
热休克因子1及其与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关系研究进展
张振宇, 陈俊杰, 于蓉, 岑瑛
2012, 28(1): 78-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2.01.023
摘要:
热休克因子(HSF)是指能与热休克元件(HSE)结合,并活化热休克蛋白(HSP)转录的反式作用因子。HSF存在于自然界高度保守的转录调节元件中,介导真核细胞在热、感染、炎症、药物及其他应激条件下的转录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