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0卷  第1期

专家论坛
巨噬细胞在烧伤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张宗梁
2004, 20(1): 1-3.
摘要:
感染和炎症反应是烧伤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创伤或烧伤患者因体表生理防御屏障功能损害以及创伤、烧伤本身造成的应激反应,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导致细菌侵入、繁衍、增殖,引起全身性感染最终因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换言之,创伤后引起的较高死亡率与感染密切相关.炎症是白细胞、血浆蛋白在感染部位的聚集和激活;炎症反应也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炎症可以动员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有利于控制感染保护宿主,但失控的、过强的炎症反应则会导致组织损伤疾病[5].
消息
全军烧伤代谢营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4, 20(1): 3-3.
摘要:
专家述评
烧伤院内感染的两个问题
肖光夏
2004, 20(1): 4-5.
摘要:
耐药菌株的增长是当前烧伤临床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本期窦懿等[1]根据成人患者使用各种抗生素平均日剂量及相应的使用天数,统计分析了瑞金医院11年间收治烧伤患者检出常见菌与耐药率的变化,是一份难得的临床资料,有说服力地证明菌种和耐药率的变化与临床用药有着密切的关系.该资料在国内集中治疗烧伤的单位中有一定代表性.回顾20世纪80年代,国内烧伤领域较广泛应用了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曾收到较好疗效,但至90年代对其产生耐药的菌株已明显增加,改为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在临床上也取得良好疗效,但时至今日,在广用该药的单位中耐药率也明显上升.以上资料说明大量新的、好的抗生素在被广泛应用后,都难免引起耐药菌株的增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论著摘要
微粒皮移植手术方法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张永生, 刘旭盛, 王逸涛
2004, 20(1): 5-5.
摘要: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笔者单位1998~2001年收治的烧伤总面积大于50%、Ⅲ度面积20%TBSA以上行早期切痂微粒皮移植术患者35例.采用改进微粒皮移植法(A组)与传统微粒皮移植法[1](B组)相对照.A组18例,其中男16例、女2例.年龄(38.63±0.51)岁,烧伤总面积(81.16±10.90)%[Ⅲ度(30.08±7.90)%]TBSA,手术面积(35.80±18.20)%;B组17例,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37.27±0.49)岁,烧伤总面积为(80.05±11.50)%[Ⅲ度(29.16±8.20)% ]TBSA,手术面积(36.20±19.40)%,两组供受皮比例均为1∶ (8~10).
低剂量环磷酰胺在烧伤早期的抗炎作用
王达利, 王玉明, 程代薇, 陈世玖, 罗志军, 魏在荣, 邹勇
2004, 20(1): 43-43.
摘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烧伤早期脏器损害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减少或控制过量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烧伤后SIRS的发生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关研究提示低剂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可明显延长烧伤及病毒感染豚鼠的生存时间,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笔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
红外线诊断烧伤创面深度与临床判断的比较性研究
忻向荣, 吴亚莉, 朱维平
2004, 20(1): 44-44.
摘要:
红外线在医学上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由于红外线成像有无创、精确的特点,在医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1974年Hackett[1]证实了深Ⅱ度烧伤与全层皮肤烧伤可造成创面温度下降,Cole等[2]对红外线与临床诊断进行了比较,并提出进行对称部位温度的测量,但未作详细阐述.由于温度的测量受到环境温度、机体状态、创面蒸发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其在应用中受限,本文就用红外线诊断烧伤创面深度的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烧伤创面痂下活组织细菌定量培养与植皮存活率分析
王配合, 彭毅志
2004, 20(1): 45-46.
摘要:
烧伤创面是病原菌侵入机体造成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病原菌数量会与日俱增[1].及早、彻底清除烧伤坏死组织并封闭创面是救治严重烧伤患者的关键措施之一[2],植皮是覆盖创面的根本方法.影响创面植皮存活率的因素较多,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是预测植皮存活率、判断感染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3].笔者通过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痂下活组织细菌进行定量培养和菌种鉴定,试图探讨其与植皮存活率的关系.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观察
赵永健, 刘群
2004, 20(1): 47-47.
摘要: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具有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的作用,且无毒、无化学和物理刺激性,黏膜耐受性好.但rhEGF应用于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及促进气管黏膜愈合的作用尚鲜见报道.笔者应用rhEGF对本单位收治的20例吸入性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rhEGF对吸入性损伤受损气管黏膜的愈合有一定促进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α对严重烫伤小鼠骨骼肌葡萄糖摄取量的影响
王占科, 许霖水, 胡新勇, 柴长春
2004, 20(1): 48-49.
摘要:
创伤包括烧(烫)伤后,机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效应,使其促进糖有效利用和在其他能量代谢方面的能力下降.葡萄糖胞内转运是其被有效利用的首要环节,有文献报道,创伤后的胰岛素抵抗效应与胰岛素刺激下的葡萄糖胞内转运障碍有关[1],但始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关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创伤后葡萄糖胞内转运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多.笔者以严重烫伤小鼠为模型,探讨TNF-α在创伤后胰岛素抵抗效应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胰岛素抵抗提供实验依据.
烧伤感染
11年间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调查
窦懿, 张勤, 廖镇江
2004, 20(1): 6-9.
摘要:
目的总结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近11年来抗生素使用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情况变化,为今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方法调查 1991~2001年烧伤病房细菌的流行病学,从抗生素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DDDs)和用药天数排序中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化. 结果 (1)病房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0.53%~34.40%)和铜绿假单胞菌(75.66%~11.47%)为主.(2) 使用率较高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阿米卡星、万古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和头孢他啶.(3)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上升,依次为:哌拉西林(41.57%~100.00%)、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36.36%~98.46%)、头孢他啶(23.46%~97.85%)、阿米卡星(13.16%~100.00%)、环丙沙星(6.90%~100.00%).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增加,主要与广泛应用抗生素有关.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卓超, 钱元恕, 肖光夏
2004, 20(1): 10-13.
摘要:
目的调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细菌的耐药谱,了解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与非产MBL菌株的药物敏感差异. 方法回顾性总结笔者单位1998~2002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情况,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8种抗菌药物对36株临床分离的院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MBL-E试验法筛选MBL菌株. 结果笔者单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88.9%),88.2%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且50.0%的患者曾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治疗.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多西环素对3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7.2%、94.4%、91.7%、83.3%,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抑菌率分别为63.9%和58.3%,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在80%以上;36株菌中16株产MBL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完全耐药,对氨曲南的敏感性高于非产MBL株. 结论笔者单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与严重基础疾病和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盐有关,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株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临床分离黄杆菌属细菌产β内酰胺酶及耐药性分析
罗羽, 夏培元, 王仙园, 殷春红
2004, 20(1): 14-16.
摘要:
目的检测黄杆菌的耐药性和产β内酰胺酶(BLA)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临床分离的6株黄杆菌属细菌分别以纸片法、双纸片协同法检测其产BLA和ESBLs;用K-B法和梯度琼脂平板法检测黄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 6株黄杆菌均为产BLA菌株,且>80%的黄杆菌产ESBLs;黄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MIC为32~256 mg/L),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加酶头孢菌素较敏感(MIC为0.125~8.000 mg/L). 结论院内感染的黄杆菌多产BLA,并对BLA类抗生素高度耐药;由其导致的感染在治疗上建议优先选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或加酶抑制剂BLA类抗生素.
烧伤创面不动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魏莲花, 张俭, 邓津菊, 邹凤梅, 刘刚, 司小强
2004, 20(1): 17-19.
摘要: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创面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 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1999~2003年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 结果从烧伤创面分离出不动杆菌69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52株,占75.36%;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其中产酶菌株的耐药率较高,平均为68.25%;不产酶菌株耐药率较低,为20.33%.38株产酶菌株中产AmpC β内酰胺酶(AmpC BLA)菌株占42.10%.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结论不动杆菌是引起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加强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准确测定其耐药性,是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胃肺感染路径的前瞻性研究
张庆玲, 刘明华, 刘玉馥, 王仙园, 府伟灵
2004, 20(1): 20-22.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肺感染路径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中的作用,为预防和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择43例接受机械通气(MV)的患者,采用随机自身前后对照法,用99m锝五乙酸(99m Tc-DTPA)标记胃内容物后,测定患者平卧或半卧位时口咽部分泌物及深部气管吸出物的放射性水平. 留取口咽部、气管吸出物和胃液作培养,1次/2 d.可疑VAP者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作细菌定量培养.采用稀有限制区聚合酶链反应(IRS-PCR)法对同一VAP患者胃内定植菌与VAP致病菌进行细菌同源性鉴定.测定BALF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 结果 MV患者胃食管返流率较高(89.7%),误吸率相对较低(28.5%).患者误吸率和深部气管吸出物的放射性水平,平卧位时均显著高于半卧位(P<0.01);胃内定植菌与VAP致病菌有较高的同源性(55.8%);VAP患者BALF中sIgA含量显著低于非VAP患者(P<0.01). 结论 MV患者普遍存在胃、食管返流和误吸;胃内定植菌是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之一; BALF中sIgA含量降低是MV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
应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多粘菌素B中和内毒素活性物质能力的实验研究
吕根法, 龚小云, 卫国, 王宁, 肖光夏, 郑江
2004, 20(1): 23-25.
摘要:
目的探讨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多粘菌素B(PMB)中和内毒素活性物质能力的可行性. 方法将PMB与一定浓度的内毒素混合后,分别用生物传感技术和鲎试验法测定PMB中和内毒素能力的比值,同时与用生物学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用生物传感技术测定PMB中和内毒素能力的比值为0.35 μg∶ 1 ng,动态浊度法为0.5 mg∶ 1 ng、基质显色法为1.0 mg∶ 1 ng,生物学测定结果与生物传感技术测定结果相同. 结论应用生物传感技术对PMB中和内毒素活性物质的能力进行测定,方便、快速、准确,具有实用价值.
争鸣
关于烧伤病房陪伴问题的商榷
陈玉林
2004, 20(1): 13-13.
摘要:
提起烧伤病房,众多人联想到的是创面、感染、消毒隔离…….诚然,严重烧伤患者的感染问题至今仍然是救治中的重要课题,重视消毒隔离依然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通常采取的措施,如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时需带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接触患者前后洗手,病房内一切用具以及空气、地面均定时进行消毒处理……这些显然是必要的,在感染(尤其是交叉感染)防治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由此衍生的问题是,在这样的病房留有家属陪伴是否合适.国内不少医院基本上取消了陪伴,甚至在小儿病房也只留有个别需要进行母乳喂养的母亲陪伴;对取消陪伴的小儿,为确保安全,四肢均用约束带予以固定.不少医院均视取消陪伴为病区管理上的进步.作者对此问题多年来有所思考,并结合国内外参观所见,提出一点看法,与同道们共同商榷.设出谋献策.
经验交流
温泉水浸浴治疗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51例
牙生·买买提, 沙力木江, 冯德华
2004, 20(1): 16-16.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1例,其中男43例、女8例,年龄8~43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34例,热水烫伤15例,化学烧伤2例。烧伤总面积31%~85%TBSA,深Ⅱ、Ⅲ度。残余创面形成时间为伤后2个月~4年,创面直径0.5~8.0cm。创面数1~15处/人,创面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有脓液渗出、味臭,在当地医院治疗后未愈收入笔者单位。创面细菌培养
32例小儿严重烧伤并发症分析
黎洪棉, 梁自乾, 刘达恩, 林源, 徐海
2004, 20(1): 29-29.
摘要:
小儿烧伤较常见,其发病率约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的50%[1],致伤原因以热液烫伤为主[2].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7岁的烧伤患儿816例,其中死亡32例占3.92%,现将其并发症作如下分析.
治疗热钢筋贯穿烧伤32例
李士民, 常贵华, 姜文荃
2004, 20(1): 49-49.
摘要:
1989年3月~2001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32例热钢筋贯穿烧伤男性患者,年龄20~39岁.烧伤部位:左前臂6例,左小腿9例,右小腿7例,右大腿4例,左足3例,右足3例.入院时间为伤后1 h~3 d,深Ⅱ、Ⅲ度,创面大小(6 cm×7 cm)~(12 cm×18 cm).合并休克1例.
小腿三头肌肌瓣修复小腿前侧创面15例
杨勇, 王光毅, 杨郡, 夏照帆
2004, 20(1): 50-51.
摘要:
小腿前侧血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局部软组织全层坏死或胫骨外露,使创面修复较为困难.小腿三头肌由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构成,其血供足、肌腹扁阔,转移后可覆盖小腿前侧的任何部位.笔者单位利用小腿三头肌肌瓣转移、肌瓣表面植皮的方法修复小腿难愈创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549例天然气燃爆伤分析
张巨祥
2004, 20(1): 50-50.
摘要: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0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天然气烧伤患者549例,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的19%.其中男307例、女242例,成人453例占83%,小儿96例占17%.烧伤总面积3%~100%[(33±24)%],深Ⅱ、Ⅲ度1%~97%[(21±18)%]TBSA.入院时有不同程度休克者187例占34%,创面或全身严重感染者112例占20%, 肾功能衰竭者3例占0.5%.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112例占20%,轻、中度患者437例占80%.
介绍一种自制瘢痕注射器
赵焕童, 王新华
2004, 20(1): 51-51.
摘要:
瘢痕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组织致密,为解决用普通注射器向瘢痕内注射类固醇等药物的难题,笔者设计了瘢痕注射器,对面部及功能部位烧伤后出现增生性瘢痕(面积﹤5 cm2)及少量瘢痕疙瘩的36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成批急性氯气吸入性损伤的救治体会
沈国良, 陆兴安, 林伟, 祁强, 唐忠义
2004, 20(1): 52-52.
摘要:
笔者单位收治52例因液氯罐爆炸致急性氯气吸入性损伤男性患者,年龄18~20岁;烧伤总面积1%~8%TBSA,均为Ⅱ度.其中伴慢性肝功能损害2例.伤后30 min入院,患者有胸痛、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呛咳、咳痰、头痛、头晕、乏力、四肢麻木等症状.两肺呼吸音粗糙12例次,肺闻及干啰音6例次、湿啰音4例次,紫绀8例次,全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13例次;咽喉部疼痛24例次,咽部充血31例次,伴有恶心、呕吐21例次.眼结膜充血18例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均大于10×109/L.天冬氨酸转氨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升高2例次;心电图S-T段改变4例次;巴宾斯基征阳性4例次.
病例报告
治愈小儿重度烫伤合并肾功能衰竭一例
陈承祜, 李国才, 樊娅娜
2004, 20(1): 25-25.
摘要:
患儿男,3岁.因跌入热水盆中,致双上肢、右下肢、胸、背、臀部被烫伤,在当地医院治疗6 d.因2 d无尿、精神萎靡、腹胀、呼吸困难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6.7℃,脉搏14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0/60 mm Hg(1 mm Hg=0.133 kPa).诊断:烫伤总面积40%,其中浅Ⅱ度10%、深Ⅱ度30%TBSA.入院时患儿精神恍惚,呼吸深快,心率快,律齐,创面已成痂,边缘红肿并有少量渗出物.血生化检查:白细胞 32×109/L,红细胞3.15×1012/L,血红蛋白8.25 g/L,血钾5.50 mmol/L、血钠123.0 mmol/L、血氯93.0mmol/L、尿素氮17.80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4.0 mmol/L.
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骨外露一例
姜明, 高桂芝, 张福文
2004, 20(1): 42-42.
摘要:
患者女,19岁,因一氧化碳中毒晕倒后右侧躯体多处被焦炭烧伤.伤后昏迷约40 min,2 h后入院,患者已清醒.查体:体温36℃,脉搏110次/min,呼吸20次/ min,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面容极度痛苦,右肩部、右上臂及右肘部成焦炭状创面,肱骨大部分外露炭化,肘关节开放.右胸背部、右腰部、右大腿外侧、右小腿前外后侧、右足趾背呈片状焦黄色,烧伤总面积14%TBSA.立即给予液体复苏、高压氧、抗感染等治疗,并于入院后16 h行右肩关节离断、右下肢切痂、坏死组织清除、异体皮覆盖术.
大面积烧伤并发白细胞减少症一例
程银忠, 黄临平, 候晋生, 杜丽妤
2004, 20(1): 52-53.
摘要:
患者男,29岁,因铁炉爆炸被蒸气烫伤后从2 m高的工作台上摔下患者昏迷,立即送入当地县医院给予等渗盐水500 ml+克林霉素磷酸酯0.9 g静脉滴注.伤后4 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6℃,呼吸30次/min,脉搏96次/min,血压1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为深昏迷,瞳孔左4 mm、右2 mm,对光反射迟钝;右耳腔出血;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征巴宾斯基征(++);烧伤总面积62%,其中深Ⅱ度55%、Ⅲ度7%TBSA.CT示:左额叶脑挫裂伤并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多发性积气.
三氯化锑小面积烫伤死亡一例
李建伟, 汪虹, 付晋凤, 江河, 汤勇
2004, 20(1): 53-53.
摘要:
患者女,27岁.2002年6月8日被100℃、质量浓度56%的三氯化锑溶液烫伤(以下称烧伤)右面颈、右上臂和右肩背部,伤后即用清水冲洗30 min,17 h后送入笔者单位.主诉创面疼痛,无其他不适,否认有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史.查体:体温38℃,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5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意识清楚,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界无异常.烧伤总面积为12%,其中Ⅲ度1%TBSA,其余为Ⅱ、Ⅲ度混合创面.采用暴露疗法,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救治糖尿病患者大面积烫伤伴多种并发症一例
吴涛, 黄谦, 饶忠, 张锡元
2004, 20(1): 54-54.
摘要:
患者男,57岁,既往有糖尿病史.因油管破裂致热油汽(约200℃)烫伤,伤后4 h入院.诊断:(1)全身烫伤总面积92%,其中深Ⅱ度30%、Ⅲ度6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3)2型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经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治愈特重度烧伤合并粒细胞减少症一例
魏轶群, 王建华, 张国兴, 吴晓云
2004, 20(1): 55-56.
摘要:
患者男,41岁,因鞭炮爆炸致全身烧伤,伤后8 h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 9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0/65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鼻毛烧焦,咽后壁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脾不肿大,全身散在多处软组织挫裂伤.入院诊断:(1)特重度烧伤总面积72%,其中Ⅲ度40%、Ⅱ度3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3)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
轻度电击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庄军达
2004, 20(1): 55-55.
摘要:
患者男,38岁,双手及前胸被380 V电击伤后3 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不清(伤后4 h清醒) ,脉搏8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楚,心律齐、心音正常.查体:双手掌及手指掌侧可见大小不等的10余处散在软组织缺损创面,炭化面积1.0 cm×0.5 cm~5.0 cm×3.0 cm;前胸部焦痂范围10.0 cm×1.0~1.5 cm.血常规结果:红细胞4.8×1012/L,血红蛋白152 g/L,血细胞比容0.44,白细胞15.8×109/L,嗜中性粒细胞0.89.尿常规及血生化结果未见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提示窦性心律.既往身体健康.诊断:双手及前胸电损伤,Ⅲ度烧伤面积2%TBSA.
救治特重度烧伤患者四例
徐国士, 邱明昕, 许庆建, 朱志军, 徐嬉平, 吴鸿昌
2004, 20(1): 56-56.
摘要:
本组患者4例均为男性,烧伤总面积≥90%TBSA,Ⅲ度,火焰烧伤.入院时均伴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合并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和脓毒症.
手部超声能烧伤三例
唐新辉, 林才宇
2004, 20(1): 62-62.
摘要:
近年来,随着超声波塑料焊接机在塑料、皮革等生产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种特殊原因的烧伤:超声能烧伤,关于其诊治方法国内鲜见报道.笔者单位2001~2002年收治3例超声能烧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论著
重组人N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对脂多糖致伤小鼠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王晓东, 刘友生, 葛晓冬, 李艳秋, 陈杰
2004, 20(1): 26-29.
摘要:
目的初步观察重组人N末端脂多糖结合蛋白(tLBP)对细菌脂多糖(LPS)致伤小鼠的保护效应. 方法选用雄性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致伤组1(21只):腹腔内注射LPS 100 ng;保护组1(21只):腹腔内注射100 ng LPS+ 40 mg tLBP;对照组(8只):腹腔内注射等渗盐水.于注射后15、30 min及1、3、6、12、24 h 测定3组动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观察其肝、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另设致伤组2及保护组2各10只,分别腹腔内注射LPS 400 ng及400 ng LPS+ 40 mg tLBP ,观察伤后24 h内动物的死亡数. 结果保护组1与致伤组1血清ALT含量分别于伤后12、6 h 到达峰值,各为(41.00±4.58)、(99.50±62.63)U/L,前者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后者(P<0.01);两组血清TNF-α含量均于伤后3 h到达峰值,各为(35.96±7.33)、(42.49±4.79)fmol/ml, 保护组1的升高幅度低于致伤组1.与致伤组1比较,保护组1肝细胞变性程度明显减轻,未见肝细胞散在坏死病变;肺组织充血有不同程度减轻,肺泡腔内、支气管内炎性渗出明显减弱.致伤组2伤后24 h死亡9只,保护组2死亡3只. 结论初步认为重组人tLBP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对LPS致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增生性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分布及表达
吕洛, 陈玉林, 章庆国
2004, 20(1): 30-33.
摘要: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临床手术切除后的正常皮肤组织7例和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11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GF-β及其TGF-β受体(TGFR)Ⅰ、TGFRⅡ在组织中的定位分布、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与TGF-β1、TGF-β2、TGFRⅠ比较,TGF-β3和TGFRⅡ呈较高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则呈现与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相反的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GF-β1 、TGF-β2和TGFRⅠ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而TGF-β3和TGFRⅡ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相对减少. 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及其受体不同水平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直接相关.
琥珀酸对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
任利成, 黄晓元, 龙剑虹
2004, 20(1): 34-36.
摘要:
目的探讨琥珀酸对人成纤维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在脆弱类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5、10、20、30 mmol/L(pH 5.5)的琥珀酸刺激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培养上清中的胶原合成量及caspase-3的活性.以等渗盐水刺激的该细胞作为对照组,观察刺激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结果随着琥珀酸浓度的增高,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减慢,胶原合成量下降,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上升.当琥珀酸浓度为10~30 mmol/L时,caspase-3的活性为(0.5707±0.0345)~(0.5904±0.0168)U,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当琥珀酸浓度为20、30 mmol/L时,细胞活力及胶原合成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凋亡率则较之明显增高(P<0.05). 结论琥珀酸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细胞凋亡.创面感染时,细菌可通过代谢产生琥珀酸抑制创面愈合,使感染持续存在.
早期切痂对重度烧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的影响
高建川, 柴家科, 杨红明, 盛志勇, 郝岱峰, 郭振荣
2004, 20(1): 37-39.
摘要:
目的应用代谢车动态观察烧伤患者早期切痂植皮对静息能量消耗(REE)的影响.方法根据首次切痂植皮时间,将56例重度烧伤患者分为早期切痂植皮组(A组,39例,伤后5 d内手术)和非早期切痂植皮组(B组,17例,伤后5 d后手术).首次切痂时将Ⅲ度及其周围深Ⅱ度创面全部切除,切痂后创面用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覆盖.在治疗期间应用新型代谢车床旁动态监测患者REE变化,同时检测9例A组患者和7例B组患者的血浆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脂多糖(LPS)等变化. 结果全部病例治愈,尽管两组患者REE均明显升高,但A组在切痂前、后及伤后14 d内REE明显低于B组(P<0.05) .A组患者血浆IL-6、IL-8、TNF-α、LPS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 结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早期切痂植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的高代谢状态,其原因可能与及早封闭创面从而减少多种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有关.
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探讨
袁仕安, 杨晓东, 张宏, 杨彩云, 肖荣
2004, 20(1): 40-42.
摘要: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将28例并发高钠血症的烧伤患者按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非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3.1 d,其主要诱因是早期复苏不当,主要表现为精神兴奋;血糖、血尿素氮明显低于感染组(P<0.01),治愈率为94.12%.感染组高钠血症发生在伤后7.2 d,其主要诱因是严重感染,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治愈率为9.09%. 结论区别不同原因所致的高钠血症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警钟
洛阳12·25特大火灾警示
吕建中, 史素玲, 于爱香
2004, 20(1): 33-33.
摘要:
特大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0年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东都商厦舞厅发生火灾,致使300余人丧生.笔者分析了此次火灾的几个特点,以引起人们警惕.
警惕烧伤患者呼吸心跳骤停
王春明, 刘晓华, 孙涛
2004, 20(1): 46-46.
摘要:
笔者单位1999年4月~2002年4月共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37例,其中4例发生窒息引发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率为10.8%.患者首次翻身时发生窒息2例,手术中1例,术后1例,经积极抢救均脱离危险.
烧伤后外用异丁哌利福霉素致死一例
林源, 王润秀, 农庆文, 刘达恩
2004, 20(1): 58-58.
摘要:
患儿男,3岁.因背部、臀部、双大腿及左上肢被开水烫伤(以下称烧伤)伴全身黄染 4 d,在当地医院治疗7 d.创面用暴露疗法并外涂异丁哌利福霉素粉剂,用药总量约15 g.
学术探讨
答徐和平与苏晓利读者
黄晓元
2004, 20(1): 57-58.
摘要:
感谢两位读者对<变>文提出的问题,这对开展学术讨论、推动学术发展很有意义,现就两位提出的问题作初步解答.
对《变性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一文的商榷
徐和平, 苏晓利
2004, 20(1): 57-57.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2001年第1期第60页刊登了<变性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一文(以下简称<变>文).文中提出了采用保留变性真皮覆以自体薄中厚或中厚皮片的方法修复手背、指背部烧伤创面,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功能.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对该文提出以下几点疑问,供商榷.
综述
转化生长因子β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张选奋, 鲁开化, 柳大烈
2004, 20(1): 59-62.
摘要:
深达真皮网状层的创伤尤其是烧伤愈合后容易形成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HS组织中含有大量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CM)和新生血管.和其他细胞因子相比,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HS形成中作用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