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2卷  第1期

院士寄语
做一名合格的烧伤外科医生——一位老医生的希望
盛志勇
2006, 22(1): 1-3.
摘要:
烧伤,尤其是大面积深度烧伤,仍然是一种未被完全征服的严重创伤。广袤而贫困落后的西部尚待开发,传统的重工业仍在大力发展,石化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防灾、安全措施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工作力度欠佳,恐怖主义未被彻底遏制,和平尚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因此,烧伤的发生率远未降低。我们从事烧伤治疗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们担负着十分艰巨的使命,如何来解除烧伤患者的生命威胁、强烈的心理创伤和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如何来改善这些患者创伤愈合后的生活质量,恢复其工作能力并最终重返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不言而喻,志愿终身与烧伤作斗争的医生应如何做好自我培养,才能恪尽其职为人民谋福,是值得着重提出的问题。
病例报告
糖尿病患者严重烧伤三例
郝振明, 雷晋, 焦海梅, 孟艳斌
2006, 22(1): 3-3.
摘要:
笔者单位于2003年1月~2004年12月救治火焰烧伤患者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42~59岁。烧伤总面积55%~90%.其中Ⅲ度20%~50%TBSA,合并中、重度吸人性损伤。患者均患有2型糖尿病,2例入院前已确诊,其中1例有10年病史,1例入院后确诊。
大面积烧伤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三例
曹全德, 胡波, 王丽
2006, 22(1): 14-14.
摘要:
临床资料:1994--2004年,我们共收治大面积烧伤后早期并发急性阑尾炎患者3例,均为男性,年龄23.56岁。其中煤气火焰烧伤1例,总面积38%TBSA,深Ⅱ度;瓦斯爆炸烧伤1例,总面积46%,其中浅Ⅱ度15%、深Ⅱ度3l%TBSA;开水烫伤1例,总面积56%,其中深Ⅱ度为42%、Ⅲ度14%TBSA。出现阑尾炎症状的时间为伤后2.7d,从发现症状到手术切除阑尾的时间为10.72h。
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颈项部严重电击伤创面一例
叶祥柏, 邢新, 沈运彪, 陈忠勇, 谷才之
2006, 22(1): 18-18.
摘要:
患者男,21岁,颈项部,双下肢被10KV高压电击伤,伤后在当地住院治疗并行创面清创术2次,术后20d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8℃,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3/83mmHg(1mmHg=0.133kPa),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
特重度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一例
梁延军
2006, 22(1): 49-49.
摘要:
患者男,50岁。因销毁火药时不慎烧伤全身多处,伤后1h收入笔者单位。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71%,其中浅Ⅱ度7%、深Ⅱ度10%、Ⅲ度54%TBSA。患者入院后给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维持每小时尿量在80~100ml。查:血小板计数(PLT)353×10^9/L,血小板平均容积(MPV)9.7fl,凝血酶原时间(PT)16.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4.2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6.7g/L。患者休克期度过平稳。伤后第4天行双手背切痂,自体皮移植术。术中切痂创面呈弥漫性迟发性渗血,遂在止血带下植皮并加压包扎。
高强度聚焦超声仪致胸背部深度烧伤一例
贾赤宇, 陈壁, 官浩
2006, 22(1): 56-56.
摘要:
患者男,63岁,因原发性肝癌收入笔者医院内科,予以高强度聚焦超声仪超声治疗。治疗5d后,见患者右侧胸背部接受超声治疗处皮肤轻度红肿,第7天局部皮肤呈焦痂状,转入烧伤科。入科时见患者右侧腋后线第6、7肋间处有一直径为3.3cm的圆形焦痂。
尿囊素致烧伤后荨麻疹一例
薛铁所
2006, 22(1): 70-70.
摘要:
尿囊素(康瑞保,德国法兰克福D-60318麦氏大药厂,批号:209721)是一种治疗瘢痕增生的外用药,根据药物说明“罕见有皮肤反应”,在我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广泛应用。笔者在临床上救治1例烧伤后外用尿囊素导致荨麻疹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误入高压电场致昏迷与严重组织损伤一例
冯振江
2006, 22(1): 73-73.
摘要:
患者男,50岁,误入50KV高压电场,当即昏迷,抽搐,伤后1h入院,查体:患者意识不清楚,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较左侧稍大, 对光反射迟钝,心率106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创面主要位于额部(图1),背部和左足跟部,其他部位也有散在小创面。
编者的话
在关爱与努力中成长
王旭
2006, 22(1): 4-4.
摘要: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本刊已经满6岁了。回想与《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分刊伊始,初入此行的我们,在满腔热情中惶惶然捧出第1本《中华烧伤杂志》,盼望着紫罗兰能从此绽放,成为她永久的标志色。
专家论坛
完美与遗憾 梦想与现实——组织工程在创面修复中的现状与未来
吴军, 罗高兴, 王锡华
2006, 22(1): 5-7.
摘要:
曾听一位严重烧伤患者的母亲这样说道:“尊敬的大夫,我由衷地感谢您用高超的医术把我儿子从烧伤的死亡线上挽救回来。但我将诅咒你们一辈子,因为我儿子的严重瘢痕和畸形使他生不如死,为此我们母子将煎熬终生!”这段话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赞美还是指责,是我们无力创造健康幸福还是在无意中制造痛苦?此时此刻,深感科学的肤浅与无奈。
消息
本刊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择优资助
2006, 22(1): 7-7.
摘要:
第十一届湖北省烧伤外科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
2006, 22(1): 37-37.
摘要:
创面修复与康复专题研讨会暨学习班征文通知
2006, 22(1): 75-75.
摘要:
第四届全国烧伤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6, 22(1): 78-78.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联系方式
2006, 22(1): 7-7.
摘要:
欢迎用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2006, 22(1): 7-7.
摘要:
专家述评
烧伤临床研究——一个值得重视和加强的领域
贾赤宇
2006, 22(1): 8-10.
摘要:
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进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以及了解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更好地为增进人类身心健康服务。临床研究是医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关键组成部分和中心环节。
警钟
成批烧伤并发丙型肝炎的原因分析
蒋永能, 张捷, 王会军, 赵炳瑜, 鲁冰
2006, 22(1): 10-10.
摘要:
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肠道以及血液制品。笔者单位曾救治一批烧伤患者,住院期间大部分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HCV),现将其原因分析如下。
创面处理
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的优化比例研究
林恒, 彭代智, 严泉, 董征学, 岳海岭, 李芳, 周新, 刘敬
2006, 22(1): 11-14.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后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在雌性SD大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异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3的异体微粒皮。(2)自体皮组,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1的自体微粒皮。(3)混合1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各为10:1。(4)混合2组,自异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分别为10:1和10:3。于移植术后2、3、4周对各组大鼠创面进行外观和组织学观察,数码相机照相后运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进行各组间的比较。结果(1)异体皮组大鼠创面随着排斥反应发生,除创缘有新生表皮向内爬行外均为肉芽创面;自体皮组因微粒皮数量偏少,术后2周仍有部分为肉芽创面;两个混合移植组术后2周创面基本上皮化。(2)移植后各组创面真皮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和单个核细胞浸润,在异体皮组和混合2组中更加明显,自体皮组及混合1、2组大鼠创面的表皮层明显增厚。(3)异体皮组移植后2~4周,随着排斥反应的发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下降。移植后3周,自体皮组创面愈合率为(55±26)%,明显低于混合1、2组的(88±6)%和(76±10)%(P〈0.05或0.01)。(4)移植后3周,混合2组创面收缩率为(69±7)%,高于异体皮组[(58±11)%],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比例的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当两者移植面积扩张比均为10:1时,具有较好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纳米晶体银敷料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李晓鲁, 黄跃生, 彭毅志, 廖镇江, 张国安, 刘群, 唐进, 刘旭盛, 罗奇志
2006, 22(1): 15-18.
摘要:
目的观察纳米晶体银敷料在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控制感染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患者98例166个残余创面,采用随机、盲法、多中心、阳性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83处创面)参照伤口形状剪切大小合适的纳米晶体银敷料覆盖创面,对照组(83处创面)常规外用磺胺嘧啶银。观察至创面完全愈合或用药20d时终止试验。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及药物抗感染效果。结果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2±5)d,较对照组(16±6)d明显缩短(P=0.005〈0.01)。治疗总显效率试验组为97.05%,较对照组的94.17%有升高趋势(P〉0.05)。试验组用药后6、12d累计细菌清除率分别为21.7%、43.5%,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纳米晶体银敷料用于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疗效确切,并可为进一步促进伤口愈合提供良好的基底。
全颜面部深度烧伤的临床治疗
朱雄翔, 胡大海, 陈璧, 韩军涛, 董茂龙, 贾赤宇, 姚庆君
2006, 22(1): 19-22.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患者全颜面部深度烧伤创面修复质量的处理方式。方法将54例全颜面部深度烧伤患者分为延期植皮组(48例)和早期切痂组(6例)。伤后3周对延期植皮组患者实施剥、削痂或手术刀柄刮除新生肉芽组织至基底层,在全颜面部分区进行自体中厚皮片移植术;早期切痂组患者于伤后1周行切痂术,其他处理同延期植皮组。观察两组患者首次手术时间、面部手术时间、手术总次数、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浓度、术中输血量及出血量,随访观察患者治愈后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首次手术时间、手术总次数、手术前后Hh浓度及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期植皮组患者面部手术时间为(21.9±3.2)d,较早期切痂组(12.6±1.3)d晚(P〈0.05);延期植皮组术中出血量(98±52)ml/100cm。,明显少于早期切痂组(33l±121)ml/100cm。(P〈0.01)。延期植皮组患者创面愈合后较早期切痂组面部外观丰满,皮肤弹性好,表情丰富。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小口畸形、双眉缺失,80%的患者出现睑外翻,皮片缝接处遗有增生性瘢痕等,经多次整形手术予以矫正。结论全颜面部深度烧伤患者行自体中厚皮片分区移植,创面无论采用早期切痂,还是延期剥、削痂或完全清除新生肉芽组织至基底层,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与前者相比,后者术中出血少,术后外观、功能恢复好;同时术后有效的物理治疗和有计划地进行后遗畸形整形手术,也是保障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早期应用上腹部腹直肌双肌皮辦修复腕部电烧伤创面
吴艾竞, 徐少骏, 沈明强, 谢菁
2006, 22(1): 23-25.
摘要:
目的观察上腹部腹直肌双肌皮瓣在腕部电烧伤中的早期应用效果。方法6例腕部背侧仅残留少量正常皮肤的环状深度电烧伤患者,伤后立即使用蒂在上、下两侧的上腹部腹直肌双肌皮瓣覆盖创面,并观察创面修复及外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患者的创面均Ⅰ期愈合,功能恢复良好,外观较为理想。结论早期使用上腹部腹直肌双肌皮瓣覆盖腕部深度电烧伤创面,可有效地促使其修复,同时对手腕部的功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FE复合酶防治烧伤后期肉芽创面感染的临床观察
郑霁, 刘旭盛, 黄跃生, 柳春雨
2006, 22(1): 26-28.
摘要:
目的观察FE复合酶控制烧伤后期肉芽创面常见耐药菌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笔者单位烧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将FE复合酶50ml溶于等渗盐水0~150ml中,使其终浓度为1~3U/ml,用无菌纱布浸湿该液后湿敷创面,1~2次/d;对照组15例,用庆大霉素+等渗盐水纱布湿敷创面,1~2次/d。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5d取创面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检测两组患者创面的细菌种类及所用药物对创面细菌的敏感率;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植皮术后3、5、8、10、12d的创面愈合率。结果两组患者创面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主。治疗组对MRSA、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的敏感率分别为93.8%、100.0%、100.0%、100.0%、100.0%、95.0%,高于对照组的17.6%、31.3%、28.6%、44.0%、33.3%、28.0%(P〈0.01)。治疗组植皮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10.6±1.5)d,明显短于对照组[(15.3±1.7)d,P〈0.01]。治疗组患者植皮术后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植皮术后10d治疗组创面愈合率为(85.4±2.4)%,与对照组(51.3±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E复合酶可以有效控制创面感染,提高烧伤后期感染创面植皮成功率。
经验交流
面颈部烧伤后痂下注射肾上腺素用于术中止血
沈建光, 刘洋
2006, 22(1): 25-25.
摘要:
目前对于面颈部烧伤后早期多采取保守治疗,即保痂待其肉芽组织生长。一是因为面颈部血运、血供好,大部分创面可以自愈;二是面颈部皮下组织较少,若是深度创面,早期手术清创不易准确把握其层次。待后期肉芽组织丰满后,层次清楚,清创出血少,手术成功率有保证。本文作者于患者伤后早期采用痂下注射肾上腺素后切痂植皮,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仍须注意肾上腺素的用量。术中虽不出血,但术后可能出现出血反跳。另外,头面部神经组织比较丰富,若操作不慎,易造成血管、神经或其他如眼等器官损伤和组织缺血,甚至可能因穿刺造成痂下感染等。总之,此方法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但要慎用。
摩托车排气管烫伤31例
吴风云, 陈国唤, 丁冬琴, 曹帆, 马红兵
2006, 22(1): 32-32.
摘要:
临床资料:1998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单位共有31份记录较完整的摩托车排气管烫伤病历,占门诊烧伤患者总数(887例)的3.5%。烫伤患者中男性28例占90.3%、女性3例占9.7%,年龄8~52岁[(34±10)岁],多集中在23~44岁。受伤患者与排气管接触时间1~3s[(1.7±0.4)s],受伤部位以右小腿内侧中1/3处为主(27例占87.1%),烫伤面积0.2%~0.5%TBSA,多为浅Ⅱ度(27例占87.1%)。
削痂并保留薄层变性组织治疗大面积烧伤深Ⅱ度创面35例
姬庆平, 杨琨, 缪红莉, 周勤生
2006, 22(1): 41-41.
摘要:
我科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共收治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35例。其中深Ⅱ度创面大多采用削痂时保留薄层变性组织的作法,术后不予植皮,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68例毁损性烧伤截肢术中处理技术与残端并发症关系的分析
邓津菊, 薛晓东, 杨国虎, 司小强
2006, 22(1): 60-60.
摘要:
临床资料:1996年5月--2005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的深度烧伤患者中诊断明确、需截肢的68例共72个肢体,其中男66例、女2例,年龄7~4l岁,烧伤面积2%~9%TBSA,Ⅱ、Ⅳ度。致伤原因:6~35kV高压电烧伤70个肢体,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倒在火炉上烧伤肢体1个,癫痫发作被火炉烧伤肢体1个。
救治无吸入性损伤烧伤并发上呼吸道梗阻76例
娄季鹤, 牛希华, 赵耀华, 田社民, 王和平, 邱长虹, 李树仁, 王胜利, 吕涛, 陈志坚
2006, 22(1): 62-62.
摘要:
临床资料:1995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头、面、颈严重烧伤并发上呼吸道梗阻患者76例,均无吸人性损伤,诊断标准参照文献。患者中男56例、女20例,年龄10个月~68岁,烧伤总面积11%~92%TBSA,深Ⅱ、Ⅲ度。致伤原因:热液烫伤54例、电烧伤8例、热碱溶液烧伤6例、浓硫酸烧伤4例、火药爆炸伤4例。入院时间:伤后2h 51例,〉伤后2h且≤6h 16例〉伤后6h且≤d 9例。
应用皮瓣修复组织缺损伴感染创面32例
陈舜, 陈昭宏, 吴伯瑜
2006, 22(1): 63-63.
摘要:
临床资料:2000年5月-2004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组织缺损伴感染创面的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6-58岁[(37.3±1.1)岁]入院时间:伤后2h-3个月,致伤原因,深度烧伤10例,热压伤9例,电击伤6例,慢性溃疡及褥疮4例,皮肤撕脱伤3例。
自体微粒皮和异体皮混合移植修复保留真皮网状层的深Ⅱ度烧伤创面七例
黄丽滨, 李宗瑜, 邵铁滨, 李宜姝, 孙曼, 曲滨, 苏海涛, 张秀英
2006, 22(1): 64-64.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烧伤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0±8)岁。烧伤总面积(80±10)%TBSA,创面分布于全身,致伤原因,火焰烧伤3例,热水烫伤2例,热蒸气烫伤1例,热沥青烫伤1例。
快速通道
皮肤圆锥体结构损伤致增生性瘢痕的病理学观察
梁智, 谢澄宇, 林海波, 郭正东, 杨卫国
2006, 22(1): 29-32.
摘要:
目的探讨皮肤圆锥体结构受损与增生性瘢痕(HS)形成的关系,寻找HS形成的原因及适合Hs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只雌性杜洛克猪(FRDP)背部去毛后,取正常皮肤1块,行皮肤圆锥体结构观察;然后用气动取皮机造成皮肤缺损深度为0.38、0.76、1.14、1.52mm的创面,每个创面面积7、0cm×7.0cm,每只猪的背部共8个创面。根据上述创面深度将其分为4组,每组4个创面。将0.38、0.76mm组视为浅创面组;1.14、1.52mm组视为深创面组。伤后不处理,让创面自然愈合。分别在伤后即刻(0)、10、30、60、90、150d,切取创面组织标本行HE和弹性纤维(VVG)染色。行正常FRDP皮肤组织及受损圆锥体结构观察;大体观察不同深度FRDP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情况;用组织学方法观察HS的形态;VVG染色测定瘢痕组织的厚度并计分。结果正常FRDP背部皮肤存在圆锥体结构,与人类的皮肤圆锥体结构相似。浅创面组伤后3周内愈合,愈合的创面较为平整,无瘢痕组织形成;深创面组伤后4周以上愈合,愈合的创面较厚,无毛发,挛缩,质地坚硬,局部色素变浅或加深。浅创面组皮肤圆锥体结构的上半部分受损,但脂肪穹隆及腺体完好;深创面组皮肤圆锥体结构的下半部分受损,伤及脂肪穹隆及腺体。伤后150d浅创面组的组织学结构与正常皮肤相似;深创面组圆锥体结构消失,并被大量堆积、没有特定方向、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束充盈。深创面组瘢痕组织厚度评分可见时间越长瘢痕越厚,伤后150d瘢痕增生达高峰。结论皮肤圆锥体结构受损可导致HS的形成,FRDP可作为HS研究的动物模型。
部分创面外用抗菌药物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皮生长因子、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李金玺, 刘旭盛, 唐辉, 周新, 黄跃生
2006, 22(1): 33-37.
摘要:
目的观察部分创面外用抗菌药物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表皮生长因子(EGF)、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按所加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丁胺卡那霉素(0.021、0.210、2.100mg/L)组、庆大霉素(5、50、500mg/L)组、氯霉素(0.01、0.10、1.00mg/L)组、磺胺米隆(5、10g/L)组、FGF2(2400U/m1)组、EGF(2000U/m1)组及rhGH(0.016、0.160、1.600g/L)组。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各组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吸光度(A)值],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1)MTT法检测:与对照组A值0.4553±0.0217比较,各种剂量丁胺卡那霉素组、庆大霉素组、氯霉素组、磺胺米隆组成纤维细胞A值均明显降低(P〈0.05或0.01),其中磺胺米隆(5、10g/L)组降低最明显,分别为0.1013±0.0011、0.0950±0.004l(P〈0.01)。FGF2组及0.016g/L rhGH组细胞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EGF组及0.160、1.600g/L rhGH组A值与对照组接近(P〉0.05)。(2)细胞周期检测:对照组细胞增殖指数(PI)为(9.63±0.45)%,与之比较,0.210mg/L丁胺卡那霉素组细胞PI值无明显变化(P〉0.05),FGF2组、EGF组及0.016g/L rhGH组PI值均明显升高,分别为(46.76±2.33)%、(42.30±1.41)%、(13.29±0.47)%(P〈0.05或0.01)。(3)形态学观察:对照组、EGF组及0.160、1.600g/L rhGH组成纤维细胞数目较多,呈长条形或梭形,轮廓不清,透明度高;丁胺卡那霉素组、庆大霉素组、氯霉素组、磺胺米隆组细胞数目较少,形态不规则,轮廓清晰,透明度低,细胞内多有颗粒样物质及空泡;FGF2组、0.016g/L rhGH组细胞分布均匀、密集,呈长条形或梭形,核分裂相多见,轮廓不清,透明度高。结论不同创面外用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各异,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创面外用药物,以促进愈合并抑制瘢痕增生。
论著
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中华烧伤杂志》2000--2004年发表的临床试验论文
贾赤宇, 王耘川, 白峰
2006, 22(1): 38-41.
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烧伤专业临床试验研究的现状,进一步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方法按照循证医学(EBM)的标准,对《中华烧伤杂志)2000--2004年刊登的临床试验论文进行回顾性检索及综合分析,以评价其质量。结果临床试验论文共计89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43篇占48.3%,临床对照试验(CCT)46篇占51.7%,RCT论文呈逐年增多趋势,而CCT论文波动较大。采用盲法试验的论文5篇,占5.6%;有明确纳入、排除标准的论文53篇,占59.6%;64篇论文未提供分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情况,占71.9%;10篇论文在统计分析时仅给出了P值,未说明采取何种统计学方法,占11.2%;仅有2篇论文提及随访、失访情况,占2.2%,但未详细报道结果;10篇论文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报道,占11.2%;对混杂干扰因素进行分析说明的论文有5篇,占5.6%;无一篇论文对样本含量的估计以及随机化方法进行说明。结论我国烧伤领域部分论文在科研设计、伦理学思考方面尚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后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王敏骏, 青春, 廖镇江, 林炜栋, 葛奎, 谢挺, 史桂英, 盛昭园, 陆树良
2006, 22(1): 42-45.
摘要:
目的观察糖尿病(DM)大鼠深Ⅱ度烫伤肝创面皮肤组织及真皮成纤维细胞(Fb)生物学特征,探讨其与DM创面愈合延迟的病理关系。方法将90只SD火鼠分为DM组(50只)和NM组(NM,40只),DM纽大鼠制成链脲菌索绣导的DM模型,之后将两纰大鼠造成10%TBSA深Ⅱ度烫伤。各组大鼠均于伤前及伤后3、7、14、21d(每组每时相点6只)留收创面皮肤组织标本,对其各项生物学特征进行检测。结果与NM组大鼠比较,DM组伤前真皮厚度明显变薄(P〈0.01)、胶原排列紊乱、真皮内出现大量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皮肤糖含量升高(DM组2.77mg/g,NM组0.85mg/g,P〈0.01)和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GEs)蓄积。深Ⅱ度埂伤后,DM组大鼠Fb的S期细胞百分比和羟脯氨酸合成量明显低于NM组,而Fb的凋亡率却明显高于NM组(P〈0.05或0.01)。结论DM大鼠合并深Ⅱ度烫伤后真皮中Fb的乍物学特征异常,可能与局部皮肤组织糖含量升高和AGEs的蓄积有关,推测是DM患者容易并发慢性溃疡的病理基础之一。
MC148基因局部转染延长大鼠异体皮肤移植成活时间的研究
孙星慧, 吴军, 易绍萱, 杨顺良, 吴卫真, 谭建明
2006, 22(1): 46-49.
摘要:
目的探讨MC148基因局部转染对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从传染性软疣病毒(MCV)中克隆MC148基因,构建Ad-MC148腺病毒重组体后,用其转染8只Lewis大鼠(供体)尾皮局部。另选16只Wistar大鼠(受体),于尾部制作皮肤缺损创面后,分为对照组8只,移植未转染的供体尾皮;转染组8只,移植转染了MC148基因的供体尾皮。于术后6h及2、3、7、10d,检测MC148 mRNA在转染组大鼠皮肤组织内的表达情况,以它与内参照B肌动蛋白之间的吸光度(A)之比表示;比较两组大鼠移植皮肤的成活时间;术后7d起对两组部分大鼠行大体观察,其余大鼠于术后7d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6h转染组大鼠皮肤组织内有MC148mRNA表达,第3天达到高峰(AMC148mRNA/Aβ肌动蛋白=0.86),随后下降,但可持续表达约10d。对照组大鼠移植皮肤成活时间为(8.5±3.4)d,明显低于转染组(15.0±2.0)d(P〈0.01)。大体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到,术后7d转染组大鼠尾皮色泽红润,皮下组织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2~20d后移植皮肤才逐渐变黑、脱落;术后7d对照组大鼠尾皮色泽变黑、逐渐脱落,真皮及皮下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MC148基因局部转染可能通过抑制器官移植后白细胞浸润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急性重度眼烧伤135例临床分析
郑莎, 谢汉平, 熊鸿燕, 赵增炜
2006, 22(1): 50-52.
摘要:
目的了解急性重度眼烧伤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笔者单位病案室保存的1977--2002年住院眼烧伤患者135例(155只眼)的病历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分析不同深度、原因眼烧伤的眼表修复率、修复时间、致盲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Ⅲ度眼烧伤的修复时间短于Ⅳ度眼烧伤,其修复率也明显高于Ⅳ度眼烧伤(P〈0.01);在不能修复的Ⅳ度眼烧伤中,酸烧伤致角膜穿孔6只眼,显著高于碱烧伤(1只眼,P〈0.05)。Ⅲ度眼烧伤视力≥0.05者有38只眼,〈0.05者51只眼;Ⅳ度眼烧伤视力≥0.05者0只眼,〈0.05着66只眼。78只酸、碱烧伤眼中,52只眼致盲,致盲率为66.7%;77只热烧伤眼中,65只眼致盲,致盲率为84.4%。Ⅲ度眼烧伤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Ⅳ度眼烧伤。其中Ⅲ度眼烧伤角膜穿孔、睑球粘连的发生率(1.1%、36.O%)均显著低于Ⅳ度眼烧伤(27.3%、59.1%,P〈0.01)。在酸烧伤患者中,角膜穿孔及睑外翻的发生率(29.2%、37.5%)较高。而热烧伤患者中眼睑球粘连的发生率(53.2%)较高。结论Ⅳ度眼烧伤伤后的预后差,致盲率高。目前的治疗方法尚不能完全改善其视功能及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干细胞分布规律的研究
陈晓东, 利天增, 祁少海, 谢举临, 徐盈斌, 潘姝, 袁即山, 张涛, 梁惠珍
2006, 22(1): 53-56.
摘要:
目的观察正常人不同部位皮肤表皮干细胞分布的规律,分析用P63、CD29单标记和双标记法鉴定表皮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5例正常人头顶部、足背、足底、阴阜(阴毛区)、阴囊等21个部位的全层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生物素一链霉亲和素一辣根过氧化物酶(SP)染色法,用P63、CD29作为一抗进行单、双标记。对染色结果作图像分析并以阳性单位(PU)值表示,观察表皮干细胞在各部位皮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P63单标记法及P63、CD29双标记法染色均显示,正常人体21个部位中,足背皮肤的PU值最小,头皮PU值最大。CD29单标记法染色显示,足底皮肤Pu值[(11.9±1.5)%]最小,头皮Pu值[(29.1±5.0)%]最大。毛发区皮肤P63、CD29单、双标记染色的PU值均高于汗毛区(P〈0.01),但躯干与四肢部位皮肤P63、CD29单标记及双标记染色的PU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人头顶部、阴阜、阴囊皮肤组织中的表皮干细胞多于其他部位。P63、CD29单标记法对表皮干细胞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而P63、CD29双标记法的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高;后者不失为鉴定表皮干细胞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
短篇论著
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总面积〉50%TBSA患者的疗效观察
胡永才, 欧才生, 黄泽春, 许喜生, 李志湘, 罗良英
2006, 22(1): 57-60.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疗效。方法1991年6月-2003年12月,将笔者单位收治的入院前曾用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总面积〉50%TBSA的患者298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大面积烧伤患者300例作为对照组,其创面应用磺胺嘧啶银(SD—Ag)冷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细菌培养情况、主要伤情变化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培养出菌株1506株,主要伤情变化9种1679例次,病死率20.8%;对照组培养出菌株353株,主要伤情变化9种518例次,病死率4.7%。两组主要伤情变化及病死率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其疗效不及SD—Ag冷霜。
术必泰应用于烧伤病房浸浴缸消毒的效果监测
黄弘, 黄永鹏, 张雅萍
2006, 22(1): 61-61.
摘要:
浸浴疗法是处理烧伤创面的重要方法之一。严重烧伤患者创面感染较重,同时由于临床上大量使用抗生素,使创面耐药菌株明显增多,浸浴时如浴缸消毒不充分,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此外,患者创面的防护作用差,对消毒液的物理刺激较敏感。因此,烧伤病房对于浸浴缸的消毒要求比其他科室更严格。本研究中,笔者监测了术必泰应用于浸浴缸消毒的效果,并与临床常用的肝炎病毒洗消剂进行比较,以期为烧伤病房浸浴缸消毒工作提供参考。
讲座
循证医学模式下安慰剂的功与过
王耘川, 贾赤宇
2006, 22(1): 65-67.
摘要:
安慰剂(placebo)最早来自拉丁语,其意思是“它会令我愉快”。它被引入医学领域后,用来表示一种无药效、无毒副作用、由中性物质构成、外形似药的制剂,成分多为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随着医学的发展,安慰剂的含义逐渐广泛,指一切对患者能起到安慰作用的方法与手段,包括安慰剂药片、外科处理以及心理安慰(比如一次谈话)等。但时至今日,安慰剂的应用却成为医学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上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研究模式(通过最佳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的提出,使安慰剂的应用备受关注。笔者按EBM思路就安慰剂在医学上的功与过作一概括和总结。
综述
增生性瘢痕相关新候选蛋白P311的研究进展
袁顺宗, 吴军
2006, 22(1): 68-70.
摘要: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是皮肤创伤不完全修复过程中的过度纤维化所致,其产生决定于炎性反应的范围与持续时间、作用于瘢痕组织的张力以及个体遗传表型等因素。既住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在纤维化发生和瘢痕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关干参与其中的调控基因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有学者曾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烧伤后同体早期HS与正常皮肤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找出97条相关基因并逐一分析,结果显示p311(Genebank ID:hsu36189)基因表达差异显著。同时,Pan等也报道了p311基因的编码蛋白P311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进而可能影响创伤修复甚至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已将P311列为与HS相关的新候选蛋白,在此加以综述。
脂肪组织与创伤修复
王西樵, 陆树良
2006, 22(1): 71-73.
摘要:
皮肤浅层创伤时,创面愈合主要由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参与修复,而当创伤累及真皮深层和脂肪组织时,脂肪细胞是否参与了修复过程呢?皮肤的三维结构显示,在大部分区域,真皮-脂肪界面是不平坦的,脂肪以一系列规则而紧密的穹隆凸入真皮,称为脂肪穹隆。Matsumura等观察到增生性瘢痕只出现在含有脂肪穹隆的皮肤处,如面颊、颈、胸、腹、背、臀部、前臂、手背、大腿、小腿、足背、耳轮、耳垂等部位;而没有穹隆结构的皮肤组织,如成人头顶部、前额、外耳、眼睑、手掌处的皮肤或胎儿、大鼠、家兔等的皮肤则不形成增生性瘢痕。Trayhurn等的研究也观察到,当损伤严格地局限在真皮中时(如浅Ⅱ度烧伤),尽管此时血管受损并释放许多因子,但不出现成纤维细胞参与的愈合反应,残留的真皮成纤维细胞保持完全无活化状态;当创伤更深伤及脂肪穹隆时(如深Ⅱ度烧伤),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每个脂肪穹隆演变为一个肉芽组织区域,当肉芽组织形成的速度超过上皮化速度时,将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成就与风采
一代宗师——黎鳌院士
杨宗城
2006, 22(1): 74-75.
摘要:
黎鳌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烧(创)伤医学专家,我国烧伤医学的奠基人之一,烧伤理论研究的先驱,卓越的学会组织者与领导人,学识渊博的一代名师,我国烧伤医学领域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参与和促进了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他主持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有独创性、行之有效的烧伤治疗方案,并不断完善,为我国烧伤治疗水平持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高瞻远瞩,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缩短了我国在烧伤理论研究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他成功创建了已发展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的第三军医大学全军烧伤研究所;他是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担任全军烧伤专业组组长达28年;他与宋儒耀教授共同倡议,创办了《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专家笔谈
自异体皮混合移植的临床意义与排异机制
史济湘
2006, 22(1): 76-78.
摘要: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早期切除焦痂、覆盖创面,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此为医学界目前的共识。但大面积深度烧伤后自体皮缺乏,如何以有限的自体皮永久性覆盖创面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目前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发展起来的临床技术大致有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微粒皮移植、培养表皮细胞皮片移植和人工皮移植。其中自体皮与异体皮混合移植是瑞金医院烧伤科在20世纪60年代抢救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皮肤移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用很小面积的正常皮肤,移植覆盖大面积烧伤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