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6卷  第1期

主编寄语
十年磨剑谋发展
黄跃生
2010, 26(1): 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01
摘要:
时光飞逝,倏忽十载,《中华烧伤杂志》自2000年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
消息
2010年第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10, 26(1): 2-2.
摘要:
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解放军第二一○医院承办,以烧伤康复为重点的“第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专题学术组稿会),定于2010年6月在大连市召开。该会是《中华烧伤杂志》组织优秀稿件、保持期刊学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刊在重庆市第九届期刊好作品评比中获奖多项
2010, 26(1): 29-29.
摘要:
重庆市第九届期刊好作品评比结果揭晓。本刊固定栏目“专家论坛”再次荣获自然科学类“好栏目”奖。
积水潭烧伤论坛征文通知
2010, 26(1): 58-58.
摘要:
由中华医学会、北京积水潭医院主办,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支持的“积水潭烧伤论坛”,将于2010年4月23—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难愈性创面的修复——临床病例研讨会。论坛将采用独特的组织形式,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展开大会讨论,分享治疗经验和体会。论坛还将邀请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的医学专家做有关创面修复的专题讲座。
专家论坛
重视烧伤并发症的防治与研究
张国安
2010, 26(1): 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02
摘要:
烧伤并发症的防治贯穿于烧伤治疗始终。我国烧伤医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非常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对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
烧伤并发症进展链接
与热烧伤患者转归相关的早期肾功能损伤指标
宁方刚(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0, 26(1): 5-5.
摘要: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已被大家熟知的重度烧伤并发症,也是导致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哪些指标可以预测大面积烧伤患者发生ARF的危险性,作者研究了40例中重度烧伤患者(Ⅱ~Ⅲ度,烧伤总面积超过20%TBSA)。在患者入院当日及入院后3、7、14d,
重症烧伤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特点和转归
宁方刚(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0, 26(1): 5-5.
摘要:
为明确重症烧伤患者MODS的特点和转归,作者进行了如下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越南河内国家烧伤研究所收治的117例成年重症烧伤患者,烧伤面积大于或等于40%TBSA。依据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法(SOFA)评分进行MODS的诊断。
婴儿期烧伤是否会影响其后儿童期的疼痛和感觉敏感度?
宁方刚(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0, 26(1): 13-13.
摘要:
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研究显示,新生期和婴儿时期的疼痛与压力体验会导致长期疼痛及体表感觉改变。作者对幼年时期(年龄6~24个月)曾经遭受中度(24例)或重度(24例)烧伤的学龄期(9~16岁)儿童的疼痛和感觉敏感度进行调查,并以24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受试者均接受对温度和机械刺激的检测阈和痛阈测定,以及对热力和重复机械刺激的敏感度测定。
治疗性血浆置换在顽固性烧伤休克中的应用
宁方刚(编译), 张国安(审校)
2010, 26(1): 22-22.
摘要:
作者对顽固性烧伤休克时治疗性血浆置换(TPE)的生理作用进行研究,试图确定与患者逐渐需要使用TPE相关的变化因素。他们对40例2岁以上、烧伤总面积大于20%TBSA,且经历了复杂复苏过程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烧伤并发症
加强呼吸道管理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作用
童亚林, 缪洪城, 冯小艳, 杨福旺, 朱金红, 龚震宇, 邓建军, 蒋晓臣, 朱富军, 辛海明
2010, 26(1): 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03
摘要:
目的了解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将笔者单位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4例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全身治疗及常规呼吸道管理;2005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27例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设为加强组,予以常规全身治疗并加强呼吸道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呼吸道“床边隔离”与双管(给氧管、湿化管)固定、体位“定向”湿化与痰液稀释、气道灌洗与程序式排痰、药物联合雾化治疗、“间断负压法”吸痰等。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痰液(气管切开后第7天)细菌培养结果、胸部X线片检查(入院后即刻和气管切开后第7天)结果、肺部感染情况、SO,和血气分析指标(气管切开后7d内)以及各组患者治愈率。结果(1)对照组患者中11例痰液细菌培养呈阳性占78.6%、加强组12例呈阳性占4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均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检出菌。(2)胸部x线片提示,加强组7例患者发生肺炎占25.9%,明显少于对照组(8例,占57.1%,χ^2=3.87,P〈0.05)。肺部感染确诊结果与此一致。(3)2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出现CO2潴留现象,无窒息引起的PaC02、S02异常,PaC02值组间接近(t=0.89,P〉0.05)。(4)对照组治愈9例占64.3%,死亡5例,分别死于肺炎、创面脓毒症、MODS。加强组治愈25例占92.6%,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MODS。加强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22,P〈0.05)。结论加强呼吸道管理措施对气道起到较好的滤过及隔离、湿化作用,便于痰液稀释、引流与排出,减少了盲目吸痰的概率与操作性损伤,有利于防治气管切开后继发的肺部感染。
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功能和脏器血流量的变化及关系
尹泽钢, 黄跃生, 李百姓
2010, 26(1): 10-1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04
摘要:
目的了解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迅即发生的心功能和脏器血流量变化规律及关系。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6只)和烧伤组(30只)。烧伤组大鼠制成30%TBSAⅢ度烧伤模型,并设伤后10、30min及1、3、6h共5个时相点(每时相点6只);假伤组用37℃温水致假伤。检测2组大鼠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 max),并以荧光微球法检测大鼠心脏、大脑、肾、脾、胃、回肠血流量。对LV±dp/dtmax与心肌血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假伤组比较,烧伤组大鼠伤后心率逐渐下降;伤后10min,MAP、LVSP、LV+dp/dtmax、LV—dp/dtFORX及心肌血流量均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12.062、12.629、11.066、18.374、9.468,P值均小于0.01),其中心肌血流量由(6.8±0.8)mL·min^-1·g^-1降至(2.6±0.5)mL·min^-1·g^-1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各指标逐渐回升,伤后1h达最高值(LV—dp/dtmax除外),此后再次降低,伤后3、6h均显著低于假伤组(各指标F值同前,P值均小于0.01)。烧伤组各时相点LVEDP与假伤组接近(F=1.205,P值均大于0.05)。(2)与假伤组比较,烧伤组大鼠伤后10rain肾、脾、胃、回肠血流量亦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22.694、20.856、12.653、7.293,P〈0.05或P〈0.01),但下降幅度不如心脏;伤后1h或3h达到最低值。烧伤组大鼠各时相点的大脑血流量与假伤组接近(F=1.812,P值均大于0,05)。(3)LV+dp/dtmax和LV—dp/dtmax与心肌血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1和0.617,t值分别为4.456、4.222,P值均小于0.01)。结论严重烧伤后极短时间内(伤后10min)即可发生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下降,心脏血流量迅即减少是心功能变化的重要原因,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下降可能是导致其他脏器血流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皮素1与一氧化氮对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功能迅即变化的影响
李百姓, 黄跃生, 尹泽钢
2010, 26(1): 14-1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05
摘要:
目的了解内皮素1和NO是否参与严重烧伤后早期心功能的迅即变化。方法(1)取31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A组(7只)、烧伤A组(10只)、非选择性内皮素A/B受体拮抗剂PD142893组(7只)和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组(7只)。后3组大鼠制成30%TBSAⅢ度烧伤模型,其中PD142893组和BQ一123组伤后即刻分别经静脉给予PDl42893(0.1mg/kg)和BQ-123(30nmol·kg^-1·min^-1)。假伤A组除致假伤外,其余处理同烧伤A组。采用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监测假伤A组和烧伤A组大鼠伤前及伤后lO、30、60、180min时的左心室收缩压(LVSP)、心率、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 max);计算4组大鼠伤后10min上述各项心功能指标较各自伤前值变化的百分率。(2)另取2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B组(4只)和烧伤B组(16只),同前致伤。烧伤B组分别于伤后10、30、60、180rain(每时相点4只)取心脏组织,假伤B组伤后即刻取心脏组织,用ELISA法检测内皮素1和NO含量。结果(1)与伤前值比较,烧伤A组大鼠伤后10min LVSP、心率、LV+dp/dtmax、LV—dp/dtmax即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7.14、16.40、14.09、14.98,P〈0.05或P〈0.01)。假伤A组大鼠受伤前后4项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值依次为0.59、0.5I、1.03、1,04,P值均大于0.05)。(2)与伤前值比较,伤后10min烧伤A组LVSP下降27%、心率下降14%、LV+dp/dtmax下降51%、LV—dp/dt max下降50%。PDl42893组伤后10minLVSP下降14%、心率升高4%、LV+dp/dt max下降31%、LV—dp/dtinax下降14%,与烧伤A组相比各指标变化情况显著改善(F值分别为8.10、6.50、23.67、10.39,P〈0.05或P〈0.01)。BQ-123组大鼠心率较伤前升高3%、LV—dp/dtmax下降26%,与烧伤A组相比明显改善(F值分别为6.50、10.39,P〈0.05或P〈0.01);其LVSP和LV+dp/dtITIaX变化百分率与烧伤A组接近(,值分别为8.10、23.67,P值均大于0.05)。(3)与假伤B组相比,烧伤B组伤后10、60、180min心肌组织内皮素1含量均升高(F=2.85,P〈0.05或P〈0.01),NO含量于伤后60、180min明显升高(F=1.87,P值均小于0.05)。结论内皮素1可能参与了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功能的迅即下降,在伤后立即出现的心肌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微管解聚对线粒体分布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党永明, 房亚东, 胡炯宇, 张家平, 宋华培, 张一鸣, 张琼, 黄跃生
2010, 26(1): 18-2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06
摘要:
目的了解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微管解聚对线粒体分布、线粒体活性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成体SD大鼠及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乳)鼠对照组(常规培养,不加任何刺激因素)、大(乳)鼠微管解聚剂组(用含终浓度8μmol/L秋水仙碱的培养液培养,作用30min)。(1)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和乳鼠心肌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2)取2组大鼠心肌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聚合态B微管蛋白、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VDAC)分布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线粒体内膜电位;噻唑蓝法测量细胞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及能荷。结果(1)聚合态B微管蛋白表达量: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52±0.07,较大鼠对照组1.25±0.12明显减少(F=31.002,P=0.000);乳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76±0.12,较乳鼠对照组1.11±0.24显著减少(F=31.002,P=0.000),但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F=31.002,P=0.009)。(2)细胞色素e表达量:大鼠对照组为0.26±0.03,明显低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1.55±0.13,t=-24.056,P=0.000)。(3)免疫荧光染色:大鼠对照组心肌细胞微管多呈线性管状、与心肌纤维平行分布;VDAC着色显示线粒体呈颗粒状与微管同向分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微管正常排列规律被破坏,表现为免疫荧光强度减弱,微管结构不清晰、连续性丧失、粗糙;线粒体分布散乱。(4)线粒体内膜电位:大鼠对照组荧光强度为1288±84,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331±27,t=26.508,P=0.000)。(5)细胞活性:大鼠对照组吸光度值为1.75±0.11;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81±0.07,较前者明显降低(t=17.348,P=0.000)。(6)能量代谢:与大鼠对照组比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心肌细胞ATP含量下降,ADP、AMP含量上升,ATP/ADP值与能荷均降低。结论在正常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内,微管与线粒体分布方向一致。微管解聚后心肌细胞线粒体排列紊乱,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漏出,线粒体内膜电位下降、能量供应降低,细胞活性下降。
五例大面积烧伤并发高钠血症相关情况分析
宁方刚, 荣艳华, 杜伟力, 王成, 温春泉, 赵筱卓, 张国安
2010, 26(1): 23-2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07
摘要:
高钠血症是大面积烧伤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2006年1月-2009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了5例由其他医院转入的烧伤并发高钠血症危重患者,我们对其临床特点、高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为高钠血症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
救治烧伤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37例
黎明, 宓惠茹, 荣艳华, 胡骁骅, 张国安
2010, 26(1): 24-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08
摘要:
严重烧伤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通常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由于原发病伤势严重,病死率较高,一直是国内外烧伤专业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对本科室1989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7例烧伤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以期提高该病的救治水平。
三氯乙烯烧伤中毒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救治体会
李志清, 黄磊, 邱学文, 王甲汉
2010, 26(1): 25-2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09
摘要:
患者男,32岁,不慎掉入蓄有体积分数25%三氯乙烯(约90℃)的池中约1min,致头面颈、躯干及四肢烧伤。伤后患者即出现嗜睡、恶心、呕吐等症状,伤后1h在当地医院行液体复苏等治疗。伤后5h患者出现昏迷,给予气管插管、
内皮细胞微粒与创伤脓毒症关系研究进展
唐佳俊, 郇京宁
2010, 26(1): 26-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10
摘要:
脓毒症是烧(创)伤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死率居高不下,可达30%~70%。脓毒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目前认为主要由过度炎性反应、微血管栓塞和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这三方面因素造成。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2010, 26(1): 29-29.
摘要:
本刊对大家较熟悉的以下常用词汇,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即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可不标注中文。
本刊重申对论文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2010, 26(1): 33-33.
摘要: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的原则进行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实)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论著
手部电烧伤的皮瓣修复
谢卫国, 王德运, 刘杰峰, 龙忠恒, 李进, 蒋梅君
2010, 26(1): 30-3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11
摘要:
目的总结用皮瓣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不断完善。方法收集整理2000年1月-2006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研究所收治的425例手部电烧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其治疗概况及结果,归纳总结行皮瓣移植术患者的皮瓣类型、术后并发症及存在的问题。根据皮瓣修复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受伤7d内手术组和受伤7d后手术组,比较2组患者皮瓣成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25例患者中,348例行手术治疗占90.2%,其中209例行不同类型皮瓣移植共248例次,包括远位带蒂皮瓣202例次占81.5%、局部皮瓣19例次占7.7%、游离皮瓣12例次占4.8%、其他类型组织瓣15例次占6.0%。5例因皮瓣撕脱或坏死改用其他方法治疗。8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经换药或补植小皮片后愈合。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创面一次修复,功能及外观较满意。受伤7d内手术组(170例次)和受伤7d后手术组(78例次)患者,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8.8%(168/170)及96.2%(75/78),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6%(18/170)及12.8%(10/78),两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81、0.27,P值均大于0.05)。结论可用于修复手部电烧伤创面的皮瓣类型较多。合理选择和设计皮瓣、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术后正确观察与处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环节.
应用扩张后皮瓣修复乳房下部瘢痕
马显杰, 彭湃, 郑岩, 郭树忠, 韩岩, 鲁开化
2010, 26(1): 34-3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12
摘要:
目的探寻乳房下部瘢痕挛缩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7月-2007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的9例乳房下部瘢痕挛缩女性患者,行乳房周围皮肤扩张术。扩张器埋置切口多选择在乳房下部瘢痕处,置入部位以乳房周围侧胸部、胸部中央剑突附近为佳,且侧胸部置入时尽量使扩张器位置向上,与乳房上级水平齐平。扩张器埋置层次在深筋膜下及腺体表面。Ⅱ期充分松解挛缩的瘢痕,使腺体及乳房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将扩张后皮瓣设计成直接推进或易位皮瓣修复缺损,或直接拉拢缝合封闭创面。结果除1例患者皮瓣尖端4.0cm×3.0am范围发生血运障碍,经植皮后创面愈合外,其余8例皮瓣均成活,创面愈合;所有患者乳晕、乳头均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其中3例6个月-2年后复诊,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扩张后皮瓣修复乳房下部瘢痕挛缩,效果良好。
严重烧伤家兔不同病理期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差异
胡清刚, 郝建华, 柴家科, 杨红明, 孙雪峰, 李平, 李萌萌, 刘甦
2010, 26(1): 37-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13
摘要:
目的了解严重烧伤家兔在休克期与高代谢期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差异。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烧伤组和假伤组,每组10只。将烧伤组家兔造成30%TBSA的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伤后即刻复苏;6h后静脉注射5.1mg/kg丙泊酚,分别于注药后1、3、5、10、15、20、30、45、60、90min于左侧颈外静脉取血1,5mL;1周后重复上述注药及标本采集过程。假伤组家兔除致假伤外,其他处理同烧伤组。用高效液相色谱仪集中检测2组家兔血浆丙泊酚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血浆药物浓度一时间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求算参数。结果烧伤组家兔药物浓度一时间数据符合二房室模型,假伤组符合三房室模型。休克期,与假伤组家兔中央室分布容积[Vc,(3.1±1.5)L/kg]、曲线下面积[AUC,(25±7)mg·min·L^-1]、消除相半衰期[t1/2β,(113±93)min]、总清除率[CLs,(110±50)mL·kg^-1·min^-1]比较,烧伤组Vc[(8.8±4.2)L/kg]与AUC[(44±10)mg·min·L^-1]增大(t值分别为3.191与3.668,P值均小于0.01),t1/2β[(339±258)min]延长(t=2.932,P〈0.05),CLs[(40±30)mL·kg^-1·min^-1]降低(t=-3.013,P〈0.05)。高代谢期,烧伤组家兔CLs[(180±40)mL·kg^-1·min^-1]显著高于假伤组[(90±30)mL·kg^-1·min^-1,t=-3.013,P〈0.05]。与本组休克期比较,烧伤组家兔高代谢期Vc[(4.1±1.3)L/kg]与AUC[(24±5)mg·min·L^-1]显著减小(t值分别为2.979与3.766,P值均小于0.01),分布相半衰期[t1/2α,休克期为(16.1±13.1)min、高代谢期为(8.3±2.5)min]、t1/2β[(55±19)min]明显缩短(t值分别为9.065与8.795,P值均小于0.01),而CLs则显著增加(t=4.238,P〈0.01)。结论严重烧伤家兔休克期与高代谢期丙泊酚药代动力学差异较大,休克期以Ve、AUC增大,t1/2α、t1/2β延长,CLs降低为特点;高代谢期以CLs显著增加为特点。
肠内输入高渗盐糖溶液对严重烧伤犬肠黏膜屏障及脏器功能的影响
胡泉, 胡森, 柴家科, 沈小鹏, 车晋伟, 盛志勇
2010, 26(1): 41-4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14
摘要:
目的了解烧伤犬休克期经肠道补充高渗盐糖溶液(HEGS)进行复苏后,肠道屏障及脏器功能的变化。方法将24只35%TBSAⅢ度烧伤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补液(NF)组、静脉等渗补液(II)组、肠内等渗补液(EI)组和肠内高渗补液(EH)组,每组6只。2个等渗补液组于伤后30rain分别通过静脉或肠道给予含50g/L葡萄糖的生理盐水,24h补液量为4mL·kg^-1·%TBSA^-1(前8h匀速输入总量的一半,后16h匀速输入另一半);EH组经肠道输入HEGS(含18g/L氯化钠、50g/L葡萄糖),伤后24h内补液量为2mL·kg^-1·%TBSA^-1,补液方式同前。测定各组犬肝肾功能指标[血清AL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及肌酐、尿素氮水平]、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以及伤后24h肠黏膜Na^+-K^+-ATP酶活性。结果各组犬血清ALT活性相近。3个补液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普遍低于NF组;伤后2hCK—MB活性均明显升高,EH组伤后2~8h低于NF、II组。II、EI、EH组血清DAO活性于伤后4h或6h起逐渐降低,分别为(3.9±0.6)~(3.6±0.5)U/L、(4.8±0.4)~(2.8±0.8)U/L和(6.4±1.8)~(3.5±0.8)U/L,均显著低于NF组(12.5±0.4)~(9.7±1.1)U/L(EH组与NF组比较,伤后4、6、8、24ht值分别为10.25、12.44、17.99、16.21,P值均小于0.05)。伤后24h各组肠黏膜Na^+-K^+-ATP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II组、EH组、EI组、NF组(前3组与NF组比较,t值分别为10.09、8.32、4.96,F值为26.79,P值均小于0.05)。结论HEGS对烧伤休克犬的肠黏膜屏障无明显不良影响。与NF比较,HEGS能显著改善伤犬心、肝、肾功能;减少1/2补液量,能达到与肠内或静脉输入等渗盐糖溶液相似的复苏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专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简介
2010, 26(1): 40-40.
摘要:
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是一种创面治疗方式。将聚乙烯醇材料覆盖于创面并用半透膜进行密封,连接负压动力源使局部处于负压环境,将创面坏死组织及渗液通过引流管排出体外,为创面修复和后期手术创造良好生长环境。
短篇论著
胎儿表皮干细胞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
王联群, 蓝蔚, 黄培信, 林尊文, 刘德伍
2010, 26(1): 45-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15
摘要:
端粒酶不仅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在多种干细胞中亦有表达,该酶活性与干细胞维持自我更新的潜能密切相关。表皮干细胞(ESC)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皮肤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1-3]。
经验交流
腹部薄蝶形皮瓣修复多指热压伤六例
徐炜志, 魏霞, 葛秀峰, 相世霞
2010, 26(1): 47-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16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4年6月-2009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示、中、环、小指背侧热压伤(图1a)女性患者6例,年龄18~53岁。伤后1h~15d入院。
数码照相结合Photoshop软件测量平面创面面积
李栋梁, 李庆霞, 彭代智
2010, 26(1): 48-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17
摘要:
1临床资料及操作方法; 测量对象: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涪陵中心医院和武隆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5例烧伤患者。每例患者选择1处呈平面状态的肉芽创面,旁边放置l枚硬币(1999年版,面值1角)并用数码相机(佳能IXUS860IS型,日本佳能公司)拍照。见图1。
用阴囊足底自体皮修复特重度烧伤皮源奇缺创面三例
李志清, 王甲汉, 邱学文, 黄磊
2010, 26(1): 49-4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18
摘要:
1临床资料; 男性患者3例。烧伤总面积96%~98%,其中Ⅲ度75%~85%TBSA。致伤原因:火焰烧伤2例、化学烧伤1例。均为头部深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仅在阴囊、下腹部阴毛区、足底(足心及足跟)和脚趾部存有正常皮肤。
新疆伊犁地区交通事故中烫伤患者特点分析
周玉新, 徐立伟, 刘兴盛, 庞书琴, 唐小艳
2010, 26(1): 50-5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19
摘要:
新疆伊犁地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交通不发达,当地居民外出时多驾乘拖拉机,因拖拉机翻车致伤的患者较多。为此笔者对本单位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小型拖拉机翻车后致烫伤的327例患者进行分析,拟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以助于减少和预防该类烫伤的发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手部热压伤八例
赵耀华, 魏莹, 邓海涛, 牛希华, 徐丽红, 沈耀明, 黄伟琪
2010, 26(1): 51-5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20
摘要:
手部热压伤是由热力和机械力所致的复合伤,具有组织损伤重、功能恢复差、疗程长、截指率高等特点。2008年10月-2009年5月,笔者单位对8例手部热压伤患者施行急诊切痂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股前外侧肌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褥疮九例
魏盼杰, 赵耀华, 王松涛, 张伟, 王新茂, 袁野
2010, 26(1): 52-5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21
摘要:
褥疮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并发症,由于患者呈持续性消耗状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上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2005年4月-2008年12月,笔者单位使用带血管蒂股前外侧肌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褥疮9例,报道如下。
自体刃厚皮加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头部肉芽创面五例
苏士杰, 陈炯, 郑一双, 苏国良, 施剑武
2010, 26(1): 53-5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22
摘要:
1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2001年10月-2009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全头皮撕脱伤在外院首次处理失败后转入的肉芽创面患者5例,均为女性,年龄18~35(24±3)岁。
病例报告
大面积硫酸烧伤伴重铬酸盐中毒一例
夏俊星, 向军, 孙珍, 徐正鹏, 廖镇江, 郇京宁
2010, 26(1): 55-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23
摘要:
患者男,19岁,工作时不慎跌人蓄有80℃、体积分数40%硫酸的电镀液池中30S,致全身多处烧伤,伤后1h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5次/min,脉搏102次/min,血压100/70mmHg(1inmHg=0.133kPa),口唇微青紫,球结膜充血。双下肢肿胀发冷、足背动脉不能触及,尿少呈酱油色。
胸腹四肢严重高压电烧伤合并肠外置一例
王成刚, 李宗瑜, 杨晓辉, 黄丽滨, 彭伟, 杨大威, 牟彬, 朱应来, 李素玲
2010, 26(1): 56-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24
摘要:
患者男,44岁。被10kV高压电击伤胸腹及四肢,伤后8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呼吸21次/min,心率72次/min,血压123/78mmHg(1mmHg=0.133kPa),尿液为深酱油色。下腹壁全层缺损面积6cm×5cm,有肠内容物溢出;小肠从创口疝出并嵌顿,呈粉红色(图1)。
多种组织瓣修复小儿足部深度组织缺损一例
张艳敏, 宁金龙, 左宗宝, 朱飞, 朱静, 李小静, 黄斌, 刘超华
2010, 26(1): 57-5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25
摘要:
患儿男,1岁9个月。因左股骨干骨折在当地医院采用悬吊捆绑牵引复位致双足皮肤坏死,伤后20余日在淮北市人民医院骨科行坏死皮肤清创术,术后17d因左足背、足跟软组织缺损,肌腱坏死,跟骨外露转入我科。
墨尼克伤口处理专栏
患者最关注更换敷料时伤口是否疼痛
2010, 26(1): 58-58.
摘要:
疼痛常发生于患者的各种急慢性伤口,对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疼痛有主观因素,包括情绪、焦虑和疼痛期望值等;亦有客观因素,如揭除敷料、清洁伤口、清除坏死组织、细菌侵袭及使用不恰当的敷料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何缓解伤口疼痛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综述
转化生长因子β3与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关系研究进展
李明勇, 邱林
2010, 26(1): 59-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26
摘要:
TGF—β是指能调节细胞增殖、分化、细胞间基质蛋白表达的一类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其特征性表现是能可逆地抑制多种细胞的生长增殖。TGF-β至少有6种亚型,各亚型之间有64%~82%的同源性。目前在哺乳类动物中检测到TGF-β1、TGF-β2、TGF—β3种亚型,由于高度保守且对受体的亲和力各不相同,
.读者.作者.编者.
远程稿件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2010, 26(1): 62-62.
摘要:
1作者使用说明; 1.1初次使用
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华烧伤杂志》大事记
2010, 26(1): 63-64.
摘要:
1.1999年底《中华烧伤杂志》从《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分刊,成立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为肖光夏。
历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列表
2010, 26(1): 64-64.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单篇文献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20次统计表
2010, 26(1): 65-66.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刊用论文参与获得各级科技奖励目录
2010, 26(1): 67-71.
摘要:
目前影响烧伤医学发展的十大关键问题
2010, 26(1): 72-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27
摘要:
在纪念《中华烧伤杂志》创刊10周年之际,为了感谢广大读者对本刊的厚爱,为了更好地发挥杂志的学术导向作用,在广泛征求编委会和部分读者意见的基础上,我们遴选出目前影响烧伤医学发展的十大关键问题(排序不分先后),旨在引起同道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研究方向的关注和思考,也为促使我国烧伤医学更好更快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十年·我和你
十年方起步 来日见成长
王旭
2010, 26(1): 74-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28
摘要:
直到走进会议室坐定,我才明白议题是组建《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就这样,1999年底,我开始面对新的专业和新的挑战。感动,从那时起延至今日。
我们共同走过
王玉莲
2010, 26(1): 75-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29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是我国烧伤学科权威刊物。她记录了我国烧伤医学事业发展的历程,凝聚了烧伤学术界几代人(专家学者、编辑人员)的智慧、心血和劳动,也寄托了烧伤界同仁的希望。难忘老一辈的谆谆教导,喜看年青一代在成长进步。她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增长了知识,交流了经验。
只因路上有你
雷晋
2010, 26(1): 76-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31
摘要:
2000年,《中华烧伤杂志》从《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分刊,至今它刊载了许多烧伤专业的新技术、新经验,内容丰富多彩。我从中汲取知识营养,深受启迪。杂志伴随并引领着我在烧伤整形临床一线工作和成长……望着书橱中那透着诱人的紫玫瑰色,仿佛散发着紫罗兰芳香的一本本《中华烧伤杂志》,我不由得升起感激之情。
一类期刊入选始末
韩春茂
2010, 26(1): 76-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30
摘要:
转眼间,《中华烧伤杂志》创刊已经10年了!回想1998年国家为了整合学科优势,以与国外一流大学相媲美,首先在浙江大学进行四校合一的创举。
明月共潮生
郭光华
2010, 26(1): 77-7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32
摘要: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读者到作者; 相信每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烧伤科医师,对于《中华烧伤杂志》,这本国内烧伤学术界惟一的权威刊物,都是顶礼膜拜、望洋兴叹的。当年我也不例外,看着各位同仁纷纷投稿、见刊,我除了羡慕、欣赏和崇敬之外,更多的是憧憬、学习和追求。
我与《中华烧伤杂志》共成长
彭曦
2010, 26(1): 78-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33
摘要:
10年,让我从一名刚走进烧伤医学殴堂的研究生,逐步成长为小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中华烧伤杂志》也从鲜为人知走向专业领域的权威。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与《中华烧伤杂志》共成长。
十年之谊
赵洪良
2010, 26(1): 79-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34
摘要:
1最初的认识; 1997年我开始从事医学专业技术工作。本着导师齐顺贞教授“立志须高,入门须正”的教诲,我选择了虽为外科学中的小学科,但当时是(现在也是)本院综合实力最强的科室——烧伤整形科。
拓宽专业领域,引领学科发展,加强杂志实用功能
宋国栋
2010, 26(1): 80-8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35
摘要:
1999年12月,笔者借赴渝参加创伤学术会议之机,前去拜见德高望重的肖光夏教授。作为《中华烧伤杂志》的主要创建者和首届总编辑,肖教授介绍了杂志的申办历程和获批后的筹备情况,并告知2000年2月《中华烧伤杂志》将正式出版发行。
我的良师益友
杨俊平
2010, 26(1): 81-8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36
摘要:
我是一名从事烧伤医学专业仅10年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所在医院地处偏远的青藏高原,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医疗水平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记得刚接触烧伤患者时,一系列问题摆在我面前,烧伤专业虽然单一,但所涉及的学科却纷繁复杂,涵盖临床各科及基础医学的方方面面。
那份不解缘
张林清
2010, 26(1): 82-8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38
摘要:
2009年《中华烧伤杂志》已走过10周年的漫漫长路。回顾这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我们每位从事烧伤专业的医务人员都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中华烧伤杂志》的10年,是我国几代烧伤专业人士辛勤努力、日夜耕耘的结果。它凝聚着我国烧伤专业的巨大成就,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不仅是我国烧伤专业的成就,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杂志伴我行
王忠新
2010, 26(1): 82-8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37
摘要:
1997年8月,我院因工作需要拟建立烧伤整形科,我有幸被派往济南的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烧伤整形专业。1年后,医院成立烧伤整形科,我被任命为科主任。但1年的进修学习,只学到了本专业的皮毛,临床工作中需请教上级医院烧伤专家的问题也不是三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导。
血脉相承的记忆
李晓鲁
2010, 26(1): 83-8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39
摘要:
10年前,我刚刚跨入烧伤医学的门槛。这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我尝试着去做一块海绵,不断在汲取中成长。临床、科研、教学,在成长道路中总有很多方向,该如何选择把握并凝练,我确实有过深深的迷惘。
一棵树的十年
李晓鲁
2010, 26(1): 84-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40
摘要:
1999年/一颗种子/播撒在祖国的西南/这/是中国烧伤医学/发展的必然
成长的体会
胡恺轩
2010, 26(1): 84-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1.041
摘要:
时光飞逝,转瞬间《中华烧伤杂志》已走过10个年头,作为杂志的忠实读者,我欣喜地看到它近几年在稳健中快速发展。我阅读《中华烧伤杂志》的时间并不长,但自从开始阅读后就发现它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许多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它均能给我答案和启示,让我从疑惑与迷惘中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