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7卷  第6期

第五届黎鳌烧伤医学奖获奖名单
2011, 27(6): I0001-I0001.
摘要:
黎鳌院士是我国烧伤医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黎鳌烧伤医学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社会力量科技奖励,旨在鼓励在烧伤医学工作竺线取得突出舭的优秀中青年,基金委员会挂靠第三军医大学。该奖项自1998年设立以来,每3年评选1次,
烧伤康复的策略
朱毅, 励建安
2011, 27(6): 477-4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25
摘要:
烧伤会导致人体局部或全身一系列病理损伤,也会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针对性的烧伤康复应贯穿于烧伤治疗全过程以及患者回归社会的过程中。早期的康复治疗介入不但有助于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而烧伤患者在家庭和社区所接受的后继康复治疗也不容忽视。
专家论坛
任重道远:进一步加强瘢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胡大海, 刘佳琦
2011, 27(6): 407-4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01
摘要:
瘢痕是皮肤烧(创)伤、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修复其导致的外观损害和功能障碍是烧伤科医师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皮肤损伤及外科手术后瘢痕的总体发病率为40%~70%,烧伤患者的发病率可高达91%。不同国家增生性瘢痕的发病率差异明显,发达国家每年新增瘢痕病例约400万,
瘢痕防治进展链接
瘢痕疙瘩病理分子机制中新发现的因子——软骨寡聚基质蛋白的鉴定与特点
胡晓龙(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1, 27(6): 410-410.
摘要:
为了阐明瘢痕疙瘩的病理分子机制,该研究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同一病例中瘢痕疙瘩Fb和正常皮肤Fb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11个上调的ECM基因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增加最明显。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证实,在瘢痕疙瘩组织中COMP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上调。进一步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机械力在瘢痕形成过程中通过T淋巴细胞依赖途径延长急性炎症反应期
白丽(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1, 27(6): 410-410.
摘要:
机械力对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其具体机制还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对比有无机械力作用时创面基因表达的差异,于伤后14d共识别出853个受机械力调控的基因,部分基因与T淋巴细胞调节途径相关。为进一步证实T淋巴细胞在瘢痕力传导中的作用,
控制力学环境改善皮肤瘢痕的大动物实验和I期临床研究
胡晓龙(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1, 27(6): 410-410.
摘要:
众所周知,机械力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但其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此外,减轻皮肤创面张力治疗瘢痕的效果并没有得到严格验证。本研究目的在于验证“皮肤创面的力学环境能够控制瘢痕形成”这一假说。(1)建立红色杜洛克猪背部创面模型,利用由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机械装置调控封闭创面周围的力学环境。
真皮浅层与深层成纤维细胞重塑胶原-葡萄糖胺聚糖基质的差异性:增生性瘢痕的潜在治疗靶点
李娜(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1, 27(6): 426-426.
摘要:
皮肤替代物是治疗烧伤或其他外伤所致广泛皮肤缺损的优良选择,其中,接种了自体Fb与KC的胶原-葡萄糖胺聚糖(C-GAG)基质皮肤替代物,最适于创面修复。创面愈合不佳的后果之一是真皮Fb异常增殖所致的增生性瘢痕,发生率较高。为了明确真皮浅层及深层Fb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了解它们重塑C—GAG基质的差异性,
Pax7表达细胞通过β连环蛋白通路促进创面修复并调节瘢痕大小
王耘川(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1, 27(6): 426-426.
摘要:
创面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参与皮肤缺损区的真皮组织结构重建,其中一个亚群的β连环蛋白/T淋巴细胞因子(TCF)信号的转录在创面修复增生期较为活跃。β连环蛋白的活化强度调控真皮Fb数量,最终决定瘢痕形成的大小。该研究通过细胞谱系分析,揭示创面修复过程中B连环蛋白活化细胞的来源。通过基因报告小鼠观察到,
激光及强脉冲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系统回顾分析
李小强(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1, 27(6): 455-455.
摘要:
增生性瘢痕难以改善,其治疗依旧面临着很大挑战。过去几十年间,已对几种激光和其他光源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进行了评价,并证实有一定效果,但目前尚无这方面的系统回顾分析。为了评估激光及强脉冲光治疗增生性瘢痕有效性的现有临床证据,作者对检索MEDLINE、EMBASE和CENTRAL等电子数据库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
瘢痕防治
人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连接激酶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李叶扬, 米兰, 李罡, 林伟华, 孙敬恩, 王仁坤, 梁振文
2011, 27(6): 411-4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0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期人类瘢痕巾整合素连接激酶(ILK)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1)将笔者单位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烧伤瘢痕忠背按德痕生长时间分为:小于6个月组、6~12个月组、大于12个月组.每组5例。采集各组瘢痕绀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LK的表达分布,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K mRNA的表达水平。(2)取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分离培养瘢痕微血管内皮细胞(MEC),免疫磁珠法纯化后用花青类荧光染料Cy3标记的凝血因子Ⅷ进行鉴定,以人皮肤Fb为对照。取对数牛长期MEC,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仪用含微m管生长添加剂的M131培养液培养;空质粒组,用空载质粒转染;ILK甄补DNA转染组,用ILK互补DNA表达质粒转染。转染24h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榆测各组细胞中ILK、激胁功能区受体(KDR)、fms样酪氨酸激酶1(Flt—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进行单闪索方差分析.结果(1)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表皮荩底细胞、MEC及Fh胞质中均有ILK阳性表达,6~12个月组搬痕组织巾仅表皮基底细胞可见ILK阳性表达,大于12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阳性表达不明显、(2)小于6个月组瘢痕组织中ILKmRNA表达水平(0.34±0.16)明显高于6~12个月组(0.17±0.06)及大于12个月组(0.07±0.13),F=37.007,P=0.000。(3)纯化后MEC旱铺路行样密集生长,胞质中凝血因子Ⅷ呈阳性表达;人皮肤Fb中未见凝血因子Ⅷ表达。(4)ILK瓦补DNA转染纰瘢痕MEC中ILK、KDR及FIt—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57.807±5.556、0.836±0.014、0.162±0.005,均姓著高于对照组的0.018±0.003、0.028±0.020、0.023±0.004和夺质粒组的0.042±0.005、0.039±0.007、0.046±0.003(F值分别为87.110、11.241、18.199,P值均小于0.01)。结论ILK主要表达于小于6个月的早期瘢痕组织中,并可以通过调节瘢痕MEC中的KDR及Flt-1mRNA表达米影响甲期瘢痕的咀管生成,在早期瘢痕增生过程巾具有重要作用。
^90Sr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支燕, 付晋凤, 袁卫红, 陈斌, 李玲, 危群, 佟颖
2011, 27(6): 416-42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03
摘要:
目的探讨^90Sr防治瘢痕增生的作用机制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用^90Sr敷贴器按照0、5、10、15Gy剂量照射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Fh。照射后24、48、72h,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型胶原浓度。评价34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40例瘢痕疙瘩患者及114例外科手术后瘢痕预防患者应用^90Sr照射治疗的效果,并经HE染色对比正常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组织、经^90Sr照射治疗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Fb数目。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1)剂量为10、15Gy的^90Sr照射后24、48h,细胞凋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至照射后72h两者凋亡率相近。剂量为5Gy的^90Sr照射后48h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照射后24h,但照射后72h细胞凋亡率迅速下降,与剂量为10、15Gy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均为916.711,P值均小于0.01)。(2)照射后24h,^90Sr照射剂量为5、10Gy时,细胞各周期的百分比相近;^90Sr照射剂量为15Gy时,S期细胞明显增多[(48.1±1.0)%,F值均为200.277,P值均小于0.01]。剂量为10Gy及15Gy的^90Sr照射后72h,细胞明显阻滞在s期,s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5.7±5.2)%、(73.0±8.4)%,与照射剂量为0Gy和5Gy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均为111.105,P值均小于0.01)。(3)同一照射时相点下,照射剂量越大,I型胶原浓度越低(F值为5044.449~8234.423,P值均小于0.01)。同一照射剂量下,随着时间推移,I型胶原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F值为333.395~2973.730,P值均小于0.01)。(4)临床病例观察显示,^90Sr照射病理性瘢痕或术后瘢痕预防患者后,显效率及有效率累计88.45%。HE染色显示,^90Sr照射治疗的人增生性瘢痕Fb数目[每200倍视野(86±20)个]少于未经照射治疗者[每200倍视野(198±65)个,F=208.405,P〈0.05]。结论^90Sr抑制瘢痕的生长是其对瘢痕Fh和ECM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临床疗效显著。
褪黑激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谢有富, 张俊成, 刘思隽, 戴丽冰, 杜高伟
2011, 27(6): 422-42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05
摘要:
目的探讨褪黑激素对人增生性瘢痕Fb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与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Fb。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前3组细胞分别采用含1×10^-5、1×10^-3、1mmol/L褪黑激素的培养液培养,对照组不加褪黑激素常规培养。处理后24h进行如下检测:对各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四氮唑复合物(XTT)-硫酸酚嗪甲酯(PM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对细胞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碘化丙啶(PI)双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p53和FasmRNA表达量。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对照组Fh为长梭形,呈集落分布;3个浓度组Fb随着褪黑激素浓度升高,细胞逐渐分散,胞体变形缩小,胞膜皱缩,核质比例减小。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Fb增殖活性(吸光度值)依次下降,分别为1.79.±0.10、1.49±0.15、1.24±0.20、0.92±0.09(F=67.61,P〈0.05);S期细胞百分比依次下降,分别为(16.9±1.3)%、(10.6±1.1)%、(6.1±1.2)%、(3.2±0.8)%(F=286.10,P〈0.05);G2/M期细胞百分比依次下降,分别为(16.7±1.6)%、(13.5±1.1)%、(9.8±1.0)%、(6.0±0.7)%(F:162.69,P〈0.05);早、晚期凋亡细胞百分比依次升高(F值分别为424.05、236.44,P值均小于0.05)。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细胞cyclinE的mRNA表达量依次下降,分别为2.90±0.30、1.58±0.21、0.90±0.20、0.24±0.12(F=266.79,P〈0.05);p53和FasmRNA表达量依次升高(F值分别为10.11、12.03,P值均小于0.05)。结论褪黑激素可通过影响细胞cyclinE、p53和Fas基因的表达,抑制增生性瘢痕Fb增殖并诱导该细胞凋亡。
基底刚度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王玉, 王贵学, 罗向东, 邱菊辉
2011, 27(6): 427-43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06
摘要:
目的 了解基底刚度对FH增殖、迁移和整合素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Fb接种于刚度为(16.2±0.5)、(19.8±1.1)、(200.1±2.6)kPa的硅胶基底上,进行如下检测(1)分别连续培养5d或6d,进行细胞计数、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吸光度值表示)。(2)培养3d,检测细胞周期,计算增殖指数(PI)。(3)划痕实验后培养0(!_日)、1、2、3d,测定Fb迂移牢。(4)培养2d,流式荧光法检测细胞中整合素β1表达.对部分数据进行译因索方籍分析.结果(1)细胞计数、嚷唑蓝法榆测均显示,h增殖速度及活性均随着硅胶琏底刚度的增强而增加。细胞周期检测显永:存刚度为(16.2±0.5)、(19.8±1.1)、(200.1±2.6)kPa的硅胶琏底上,细胞的P1分别为24.8%、27.4%、32.4%。(2)培养2d,在刚度分别为(19.8±1.1)、(200.1±2.6)kPa的硅胶蔡底表面上,Fh迁移率分别为(91.4±5.1)%、(100.0±1.3)%,均明漫高于刚度为(16.2±0.5)kPa硅胶基底表面的F11迁移率[(55.8±6.8)%,F值分别为3.5、4.0,P值均小于0.01]。(3)刚度为(16.2±0.5)kPa硅胶基底表面的Fh中整合素β1,表达牢最低,仅43.2%.冈0度为(200.1±2.6)kPa硅胶尽底表两的Fb中整合素13.表达率最高(81.3%)。结论基底刚度对Fb在创两愈合和搬痕形成过程中的增殖、迁移有较大影响,这一效应与其调控Fb枢合素β1表达作用相关。
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成分的表达
刘思隽, 谢有富, 戴丽冰, 杜高伟
2011, 27(6): 432-4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07
摘要: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成分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增生性瘢痕(12例)和正常皮肤(7例)组织中HPA轴的活性物质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受体(CRH—RI)、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黑素皮质受体(MC-2R)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的mRNA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RH、CRH—R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MC-2R以及GR—α的分布差异。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CR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中CRH、CRH—R1、POMC及GR-α的mRNA表达分别为3.1±0.8、0.05±0.03、0.020±0.007、0.0030±0.0010,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的20.6±4.7、0.30±0.12、0,060±0.020、0.0200±0.0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0~4.75,P值均小于0.05);但2种组织中MC-2R mRNA表达水平接近(t=1.48,P=0.1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CRH、CRH-R1、ACTH、MC-2R以及GR—α分布于瘢痕组织的表皮基底层、真皮层的Fb和汗腺管理中.在正常皮肤组织中阳性除分布于上述部位外,琮可见于毛囊和皮脂腺.结论 增生性瘢痕形成与组织中HPA轴的活性物质表达降低有关
筋膜瘢痕瓣五瓣法修复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
刘文剑, 付建华, 姚玉婷, 杨红华
2011, 27(6): 436-4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08
摘要:
腋窝位于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肩关节下方,深度烧伤后容易出现蹼状瘢痕挛缩畸形。2009年3月-2011年2月,武警江西总队医院烧伤整形科应用筋膜瘢痕瓣五瓣法修复19例患者腋窝蹼状瘢痕挛缩畸形,效果满意。
局部三个并列瘢痕皮瓣修复烧伤后鼻翼缺损一例
侯春胜, 雷晋
2011, 27(6): 438-4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09
摘要:
患者男,30岁,2008年9月7日全身多处火焰烧伤,2h后入院。诊断:(1)特重度烧伤,总面积85%,其中浅Ⅱ度5%、深Ⅱ度20%、Ⅲ度60%TBSA。(2)吸人性损伤。给予静脉补液抗休克、抗感染、气管切开、肢体环形焦痂切开减张、营养支持、四肢切痂植皮等治疗。患者面部包括鼻尖、鼻翼系深Ⅱ~Ⅲ度创面,伤后5周创面自愈,随后发生严重的瘢痕增生挛缩:双侧鼻翼纵向挛缩呈缺损状且右侧较重、
脑性瘫痪儿童深度烫伤后并发严重瘢痕挛缩一例
李晓东, 杨建民
2011, 27(6): 439-4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10
摘要:
患儿女,4岁,体质量20kg,出生时因缺氧发生脑性瘫痪,未治疗,于2010年9月27日被沸水烫伤,经当地医院简单处理,伤后1d转入我院。查体:创面位于头面部、前躯、双上肢,大部分创面表皮剥脱,创基潮红,渗出较多,对疼痛刺激敏感。左侧颈前及左上肢大部分创面呈黑灰色焦痂,质韧,肿胀明显。左手手指温度较对侧明疆偏低,指甲血液循环尚可。左上肢颤抖明显并处于屈曲位,
烫伤后腰背部瘢痕挛缩致脊柱侧弯一例
周亚琴, 徐敏, 陈建, 付青青, 黄玲, 曹蕾, 陈南, 罗高兴, 吴军
2011, 27(6): 440-4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11
摘要:
患儿女,13岁。因腰背部弯曲变形10年,2011年6月22日来我院就诊。患儿2岁时因坐人沸水锅内烫伤,于当地儿童医院治疗1个月后痊愈出院。1年后腰背部开始弯曲变形,无胸闷气促。当地医院予以摄片诊断为“脊柱侧弯”,未行特殊处理。近5年来腰背部弯曲畸形愈加明显,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2011, 27(6): 415-415.
摘要:
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如DNA、RNA、HBsAg、CT、Ig,可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对本刊常用的以下词汇,也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按英文首字母排序)。
技术与方法
翻身床排泄孔的改进
吴巍巍, 迟骋, 马岩, 张丹丹, 张芜茗
2011, 27(6): 421-42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04
摘要:
临床上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常采用翻身床辅助治疗,为方便大小便的护理,翻身床设有排泄孔。目前临眯使用的翻身床排泄孔尺寸单一,而臀部为脂肪堆积部位,加之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水肿、大量补液以及处于回吸收期等原因,都会存在全身组织肿胀问题,致使臀部组织由于重力作用下坠,陷于排泄孔内,
消息
2012年第九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11, 27(6): 431-431.
摘要:
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承办,以烧伤休克与复苏为主题的“第九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专题学术组稿会),定于2012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本研讨会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将授予参会者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10分;文稿被收入会议论文汇编后,
广西医师协会烧伤整形医师分会成立
广西医师协会烧伤整形医师分会
2011, 27(6): 445-445.
摘要:
广西医师协会烧伤整形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烧伤整形高层论坛于2011年6月24—26日在北海举行。来自广西地区各主要医疗单位的专业负责人共87人参加会议。其间进行了第一届委员选举,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主任王润秀教授当选为会长,张立明、童亚林、边建民、朱小平、刘达恩、杨小辉、黄新、唐雨发任副会长,林源为常委兼总干事。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18次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宋儒耀青年医师论坛会议通知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
2011, 27(6): 470-470.
摘要:
本次大会定于2012年9月7—9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原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整形美容烧伤修复中心承办。研讨内容涉及整形外科、创(烧)伤外科、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普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领域,内容涵盖组织器官修复、重建与再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生物材料研制与开发等。会议将邀请数名院士和著名专家做精彩专题报告。
论著
烫伤早期脑水肿家兔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磁共振成像结果相关性研究
张艳伟, 黎海涛, 胡俊, 林云, 侯景明, 武文婧
2011, 27(6): 441-4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12
摘要: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在严重烫伤早期合并脑水肿家兔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以故与磁共振成像(MRI)信号变化的联系,探讨严重烫伤早期脑水肿水的跨膜转运特征、方法将3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及烫伤组(30只),其中烫伤组家兔均造成50%TBSAⅢ度烫伤(经病理切片证实存在脑水肿)。伤后1、2、3、4、5、6h,烫伤组家兔(每时相点5只)行MRI颅脑检查并动态检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烫伤组家兔取额叶、颞叶及顶叶皮质.基底节区及小脑组织,采用兔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分别检测AQP4篮门和AQP4 mRNA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家兔同上进行检测,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AQP4蛋白与ADC值进行一元线性相关分析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伤后6h内烫伤组家兔MRI图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扩散加权成像)未见明显改变,伤后4~6h烫伤组家兔脑组织各部化中ADC值均明显降低(F值为0.492~2.271,P值均小于0.05).烫伤组家兔伤后2~6h脑组织各部位中AQP4蛋白表达趋势大体一致,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164±0.022~0.247±0.018),其中伤后311或4h达高峰(0.237±0.042~0.306±0.026),F值为2.420~11.439,P值均小于0.05。AQP4蛋白在脑组织各部位的表达均与相应ADC值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其r值为-0.489~-0.337,P〈0.05或P〈0.01,烫伤组家兔伤后各相点脑组织各部位中AQP4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值为39.992~238.584,P值均小于0.05),伤后2h达高峰,且在脑组织各部位表达趋势大体一致、结论家兔严重烫伤后早期脑水肿(伤后6h以内)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AQP4可能在其形成过程中发挥生要作用.ADC值对于反映AQP4变化,进而无创、便捷评估脑水肿发展状况可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表皮生长因子对小鼠创面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的调节作用
周波, 梁鹏飞, 杨兴华, 黄晓元, 任利成
2011, 27(6): 446-45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13
摘要:
目的了解小鼠创面外用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mEGF)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表达量的变化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于70只BALB/c小鼠背部脊柱两侧验组制作1个1.5cm、×0.5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左侧创面设为实验组、右侧创面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滴加mEGF溶液(5μg/mL)、对照组创而滴加生理盐水。(1)伤后7、11、16d各取20只小鼠,评估创面愈合率(2)伤后1、3、7、11、14、18d切取创缘组织(每时相点创面数为10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PAR—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PPAR—β mRNA表达量,结果均用积分吸光度(IA)值表示.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1)创面愈合率:伤后7、11、16d,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3、6.05、11.90,P值均小于0.01)。(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伤后早期PPAR—β蛋白主要表达于2组创面肉芽组织Fb以及创缘KC胞核中,创面上皮化后主要表达于新达于新生上皮及其下层Fb中,创面修复后表达逐渐减弱。实验组伤后各时相点PPAR-β蛋白表达量明显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15~7.37,P〈0.05或P〈0.01),其中伤后3d达高峰[IA值为(3.46±1.33)×10^3],此时对照组IA值为(2.35±1.09)×10^3。(3)原位杂交:伤后2组创D面PPAR—β mRNA表达均开始上调,主要阳性表达部化为创面Fh及创缘KC胞质,持续至创面上皮化基本完成时,表达量开始下降。实验组创面各时相点PPAR—B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35~6.64,P〈0.05或P〈0.01),其中伤后3d达峰值[1A值为(7.3±2.6)×10^6],此时对照组IA值为(4.5±3.0)×10^6 结论外用mEGF可上调小鼠创面组织中PPAR—β表达并促进创面愈合。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局部注射胰岛素对全身血糖及创面的影响
张兆新, 刘小龙, 吕磊, 张亮, 纪东亮, 刘利华
2011, 27(6): 451-45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14
摘要: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局部注射胰岛素对全身血糖和创面肉芽组织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笔者单位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胰岛索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所有患者预先清创。(1)胰岛素组:将胰岛素计算剂量的1/2用生理盐水稀释成lmL后,浸润注射于溃疡创面基底部,另1/2计算量按常规行腹部皮下注射,均为2次/d。(2)对照组:将胰岛素计算剂量的全量常规注射于腹部皮下,溃疡创面基底部浸润注射1mL生理盐水,均为2次/d。2组患者均连续注射7d。于患者每次注射前及注射后0.5、1.0、2.0、4.0h,分别检测其空腹血糖值。于首次注射前及注射3、5、7d,评估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程度;取创面组织标本观察CD34表达情况,据此计算创面微血管密度(MVD)。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2组患者观察期内空腹血糖值维持在6.6~12.8(10.0±2.2)mmol/L,各时相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000~2.209,P值均大于0.05)。注射第5天起,胰岛素组患者局部创面肉芽组织明显增多;第7天达生长高峰[(59.06±1.58)%],与对照组[(23.61±1.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20,P=0.000)。CD34表达情况显示,胰岛素组注射3d起有新生血管形成,但此时MVD与对照组接近(t=0.247,P〉0.05);注射5、7d,胰岛素组创面组织MVD每200倍视野中分别为(8.34±0.48)、(11.22±0.97)个,明显多于对照组的(4.42±0.14)、(5.44±1.13)个,t值分别为16.568、27.664,P值均小于0.01。结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局部注射胰岛素对全身血糖有较明显影响,能加速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愈合。
清创术-负压治疗-组织移植模式治疗复杂难愈性创面临床观察
雷晋, 李虎山, 郝振明, 段鹏, 郝文杰
2011, 27(6): 456-4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15
摘要:
目的观察清创术-负压治疗-组织移植摸式刘复杂、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的20例患者(共计20处复杂、难愈性创面),清创后按照交替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负压治疗,-19--8kPa)与对照组(凡土林纱布+生理盐水纱布+干纱布覆盖),每组10例。治疗4、7、14d切取4mm×3mm×2mm创面肉芽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包括毛细血管、炎性细胞数量及胶原纤维的排列;采用兔抗人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多克降抗体、鼠抗人Ki-67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血管内皮细胞和增殖期细胞。对数据进行t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清创术-负压治疗(同前)-适时植皮(皮瓣)修复模式,治疗笔者单位同一时期收治的59例患者共计62处复杂、难愈性创面,观察疗效。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7d时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增多、炎性细胞少;治疗14d,治疗组胶原排列较对照组规则。治疗组治疗4、7、14d时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每400倍视野(108.7±11.2)、(138.0±14.7)、(68.7±6.9)个,明显高于对照组[(31.0±3.6)、(34.6±4.5)、(55.1±6.5)个,t值为4.62~30.28,P值均等于0.01]。治疗组治疗4、7d增殖期细胞计数分别为每400倍视野(88.9±5.9)、(128.1±13.0)个,明显高于对照组[(16.6±3.3)、(110.1±8.9)个,t值分别为19.89、3.33,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治疗14d增殖期细胞计数为每400倍视野(26.7±5.1)个,明显低于对照组[(59.7±4.5)个,t=-12.43,P=0.01]。(2)经过上述模式治疗,62处复杂、难愈性创面坏死组织被彻底清除,肉芽组织生长快,皮片或皮瓣成活率高,创面修复效果好。结论负压治疗能加速清创后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刺激细胞增殖。清创术.负压治疗-适时植皮(皮瓣)修复的模式能有效提高复杂、难愈性创面的愈合率。
短篇论著
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并发严重感染创面的综合治疗
陶克, 胡大海, 朱雄翔, 韩军涛, 谢松涛, 郑朝, 张万福, 王耘川, 李小强
2011, 27(6): 461-46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16
摘要:
临床上复杂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并发感染,多见于深度烧伤、撕脱伤等严重外伤后或伴有较复杂全身性疾病患者。感染初期局部症状较重,严重者危及生命;感染控制后创面有时较大、受累组织种类多,修复困难。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对21例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创面严重感染的烧(创)伤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评价
林才, 罗旭, 王平, 万丽, 徐建军, 曾逃方, 毛葱, 辛国华
2011, 27(6): 463-4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17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寻求用异体(种)真皮或其他生物材料研发可植入式真皮替代物,其中取自猪皮的ADM因其完整的胶原三维结构且来源广泛尤受重视,但因不能早期充分血管化,影响临床效果及推广。提高植入性材料本身的快速血管化能力,是目前组织工程材料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
烧伤临床路径制定中住院时间及费用的影响因素初探
那丽, 王亚辉, 崔晓林
2011, 27(6): 466-4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18
摘要:
临床路径是一种针对患者管理的无序状况进行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方式。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可以保证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最终减轻患者负担。烧伤作为常见病,治疗方案较为明确,技术比较成熟且.诊疗费用相对稳定,适合制定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标准。本研究拟分析烧伤患者年龄、严重程度、致伤部位、是否于术等因素对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影响,为烧伤治疗临床路径的制定提供依据。
皮肤干细胞复合壳聚糖-丝素支架移植修复大鼠皮肤缺损
杨亚冬, 张文元, 房国坚
2011, 27(6): 468-47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19
摘要:
由于皮肤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单一来源的干细胞不能形成理想的完整皮肤,尤其不能形成皮肤附属器。于是出现了采用2种或更多种干细胞合用研制理想皮肤的方法。笔者以真皮间充质干细胞(DMSC)与毛囊干细胞(HFSC)为种子细胞,与壳聚糖一丝素支架共培养形成复合物,移植治疗大鼠皮肤缺损,为组织工程皮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经验交流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缺损15例
赵永健, 刘群
2011, 27(6): 471-47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20
摘要:
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足部深度烧(创)伤患者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9~43岁。致伤部位:拇趾背侧8例、跖趾关节5例、拇趾残端2例。致伤原因:热力烧伤3例、电烧伤5例、化学烧伤3例、车祸伤2例、摩擦伤2例。损伤范围3cm×3cm~6cm×4cm,均合并肌腱、神经及骨组织损伤或外露。
多个皮瓣修复手部多处深度电烧伤24例
许喜生, 胡永才, 欧才生, 程勇, 晏丹, 周永生, 陈凯, 马铮铮, 李柏同, 周海洋
2011, 27(6): 472-4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21
摘要:
2006年5月-2011年2月,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收治手部多处深度电烧伤患者24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61岁。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拇指Ⅳ度电烧伤12例
常利民, 郑亚光, 孔斌, 王丽群, 李兴华, 刘存仁
2011, 27(6): 473-47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22
摘要:
2007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拇指掌指关节以远电烧伤患行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为19~36岁。创面分布:指端8例、远节背侧4例,
病例报告
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三维重建成像辅助手术摘取颌面部异物二例
冯秋元, 彭代智, 房亚东, 马磊, 米增法, 彭毅志, 吴军
2011, 27(6): 475-4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23
摘要:
例1 男,54岁,融铝炉爆炸致全身多处异物嵌入2h入院。可见异物散布嵌入患者体内,以右侧头面部及右侧上肢为主。急诊行头颅正侧位X线片检查但影像效果欠佳(图1a),
大面积烧伤康复期全身浸浴治疗致中暑一例
曾庆湖, 林桂松
2011, 27(6): 476-4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24
摘要:
患者男,44岁,因大面积烧伤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伴残余创面4个月余,2011年2月3日入我院。查体见瘢痕面积达75%TBSA;残余创面约5%TBSA,呈散在点状分布。患者人院后卧翻身床并定时翻身,创面采用半暴露疗法,每3天全身用温水浸浴1次,瘢痕外涂复春散Ⅱ号(通化昌源灼伤瘢痕研究所,主要成分为冰片、白矾、没药、透皮剂等),
讲座
对烧伤康复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陈建, 吴军
2011, 27(6): 479-4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26
摘要:
随着烧伤医学事业的发展,保全生命、封闭创面已不能满足治疗的要求,伴发的肢体功能障碍、外貌毁损、躯体不适及心理适应等诸多问题更受关注,这对烧伤医务人员治疗的精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临床康复医学是以人体功能障碍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的医学学科,
产品信息
磺胺嘧啶银乳膏及聚乙烯醇凝胶
2011, 27(6): 480-480.
摘要:
新乡市华信药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0年9月,致力于创面外用药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发,主要产品有:磺胺嘧啶银乳膏、凯新银锌霜、银锌霜抗菌巾。原料药:磺胺嘧啶铈(发明专利)、磺胺嘧啶银、磺胺嘧啶锌、凯新银锌粉等。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坚持“产、学、研、用”四结合的科研方针,先后与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横向协作关系,聘请20多名专家作技术顾问,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烧伤杂志》2011年第27卷主题词索引
2011, 27(6): 487-492.
摘要:
说明:(1)本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排列。(3)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各字母之首。(4)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综述
组织工程纳米纤维支架对细胞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牛震海, 金正花, 于家傲
2011, 27(6): 481-4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27
摘要:
细胞行为包括细胞的黏附、形貌、排列、活性、分化、迁移及合成ECM等。因为细胞行为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所以在体外构建模拟细胞自然生长环境的结构,即纳米级结构,对于诱导细胞的正常行为十分重要心。。利用近年发展起来的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组织工程纳米纤维支架,经大量实验证实可模拟ECM结构并使其具有类似的功能。因此,深入了解根据不同参数构建的纳米纤维结构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警钟
特大面积烧伤气管切开置管并发无名动脉破裂死亡一例
陈忠勇, 叶祥柏, 王锡华, 夏来启, 沈运彪, 李金玺
2011, 27(6): 484-4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28
摘要:
患者男,47岁,2010年7月11日因液化气爆炸致全身多处烧伤,伤后3h左右于当地医院行抗休克、对症处理。伤后49h经救护车运送,颠簸行驶1020km,伤后65h转入我院。诊断:(1)头、面、颈、四肢、躯干烧伤,总面积90%,其中浅Ⅱ度20%、深Ⅱ度60%、Ⅲ度10%TBSA;(2)重度吸人性损伤。积极行补液、抗炎、对症处理,入院后第2天行四肢切削痂、微粒皮移植并气管切开术。
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
烧伤临床研究论文撰写技巧和常见问题分析
彭曦
2011, 27(6): 485-48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6.029
摘要:
随着循证医学与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临床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向《中华烧伤杂志》投递的临床研究稿件逐渐增多,一些研究的设计和试验尚可,但论文撰写中存在不少问题,反复修改多次才得以发表,影响论文的时效性,耗费作者和编者诸多精力。本文拟对部分论文文题、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以及讨论部分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