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35卷  第1期

主编寄语
扬帆再启航 迎接新甲子
彭毅志
2019, 35(1): 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01
摘要:
2018年《中华烧伤杂志》所做的亮点工作:"烧伤医学60年"专栏的成功策划与展示,推出7篇行业指南与共识,网站开设"优先出版"、"视频中心"板块。其中,"烧伤医学60年"庆祝专栏特别邀请院士、烧伤学术界老前辈及近3年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榜科室作为代表撰写的30余篇论文讴歌了学科60年发展历程并畅谈学科未来建设、发展构想,值得同道们认真品味思考,借此开启学科探索新征途,杂志定将陪伴您左右携手与共推动学科迈向新高峰。
院士论坛
浅谈细胞因子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现状
夏照帆, 伍国胜
2019, 35(1): 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02
摘要:
脓毒症的定义为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全球性的健康危机。细胞因子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主要分为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两大类,参与脓毒症的免疫及炎症调节。此外,细胞因子亦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脓毒症的预警、诊断及预后评估及作为治疗靶点用于脓毒症的防治。本文就近年脓毒症相关的部分细胞因子研究进展及笔者单位开展的相关工作做一简要总结,阐述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为未来脓毒症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
专家论坛
创面敷料的发展趋势
郇京宁
2019, 35(1): 8-1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03
摘要:
理想的创面敷料应包括保温保湿、防治感染、促进愈合等作用,但目前临床上尚无完全理想的敷料。未来敷料发展趋向于具有多重功能,适应多种创面;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将自体或者异体活体细胞与生物敷料有机组合,达到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永久性覆盖创面的目的。智能化敷料的应用,利于实施更加个性化医疗,使创面治疗更为有效、优化和便捷。
论著·创面处理新技术与敷料
银离子产品的含量特性及细胞毒性检测
苏雪荣, 甘俊英, 薛玉英, 李强
2019, 35(1): 12-1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04
摘要:
目的 分析含银产品的银含量、均匀性及细胞毒性。 方法 (1)从市场上购买的5种含银产品A、B、C、D、E,其中前4种为液体或凝胶形式、含银产品E为敷料形式。采用火焰法测定各产品银含量及产品E的均匀性,样本数为3。(2)选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作为评价模型,将A、B、C、D 4种含银产品分别用DMEM高糖培养液进行1∶100、1∶200、1∶400、1∶800的倍比稀释后培养细胞,以含20 μg/mL硝酸银的DMEM高糖培养液培养细胞为阳性对照、DMEM高糖培养液培养细胞为空白对照,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样本数均为5。(3)将含银产品A配制成0.031 3、0.062 5、0.125 0、0.250 0 μg/mL 4种质量浓度处理HepG2细胞,采用含294 μg/mL重铬酸钾、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液处理细胞为阳性对照、采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液处理细胞为空白对照,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彗星实验检测细胞彗星尾矩、尾长及尾部DNA百分比判断DNA损伤,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 结果 (1)A、B、C、D含银产品的银含量依次为(256.5±1.5)μg/mL、(271.5±1.3)μg/mL、(652.4±2.6)μg/g、(330.0±2.1)μg/g,与标示含量吻合。含银产品E的银含量为(0.158±0.013)mg/g、单片产品E的银含量为(0.125±0.017)mg/g,均匀性良好。(2)与空白对照处理比较,产品A在稀释比1∶100、产品B在稀释比1∶100及产品C在稀释比1∶100、1∶200处理时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t=35.506、8.914、37.594、30.693,P<0.01)。与阳性对照处理比较,产品A在稀释比1∶200、1∶400、1∶800及产品C在稀释比1∶400、1∶800与产品B、D在各稀释比处理时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t=27.537、18.262、18.709,26.333、41.762,15.776、19.759、20.443、15.715,26.792、24.963、31.803、30.537,P<0.01)。(3)0.250 0 μg/mL产品A及阳性对照处理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1±0.4)%、(62.2±3.9)%,明显高于空白对照处理细胞的(3.3±0.7)%(t=13.327、30.475,P<0.05);0.031 3、0.062 5、0.125 0 μg/mL产品A处理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9±0.4)%、(3.1±0.4)%、(4.2±0.9)%,与空白对照处理时相近(t=1.181、0.133、1.097,P>0.05)。(4)0.125 0、0.250 0 μg/mL产品A处理细胞时,尾矩、尾长、尾部DNA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处理(t=29.026、51.194,21.851、36.138,24.721、50.455,P<0.05或P<0.01)。0.031 3、0.062 5 μg/mL产品A处理细胞时,尾矩、尾长、尾部DNA百分比与空白对照处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878、3.429,2.779、1.960,1.328、7.763,P>0.05)。 结论 5种含银产品含量均达到各标识要求;产品C浓度较其他产品更高,导致HepG2细胞存活率下降的可能性更大,建议银离子产品在浓度设置方面以产品A、B为参考;产品浓度越高对细胞DNA可能存在更高的损伤风险,不建议相关产品为了达到更好抗菌效果而一味调高含银量。
炎症与修复相关细胞因子基因在临床慢性难愈性创面中差异表达的分析
汪涟, 郭菲, 闵定宏, 廖新成, 余绍青, 龙星星, 丁香, 郭光华
2019, 35(1): 18-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05
摘要:
目的 比较压疮和糖尿病足等慢性难愈性创面组织形态及炎症与修复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差异。 方法 收集2016年8月—2017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泌尿外科行包皮环切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4)岁]10个包皮样本为正常皮肤组,9例热力或电烧伤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51±8)岁]、13例压疮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51±14)岁]、10例糖尿病足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61±10)岁]手术过程中切除的有血运创缘组织样本,分别为烧伤创面组(9个样本)、压疮组(13个样本)、糖尿病足组(10个样本)。取压疮组和糖尿病足组各10张切片,各取5张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组织形态及创面Ki67和CD31表达情况。取正常皮肤组10个样本、烧伤创面组9个样本、压疮组13个样本、糖尿病足组10个样本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92(VEGF19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 (1)糖尿病足组创面Ki67表达水平(390±100)高于压疮组创面(182±14,Z=-2.611,P<0.01)。(2)糖尿病足组创面虽然有大量血管内皮细胞(CD31阳性细胞)存在,但其分布无序,未形成完整管腔。压疮组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数量远少于糖尿病足组创面,但形成完整管腔。(3)烧伤创面组、压疮组、糖尿病足组创面的VEGF192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皮肤组(H=13.72、30.50、15.20,P<0.05或P<0.01),尤以压疮组表达水平最低;压疮组创面VEGF19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足组(H=15.30,P<0.01)。与正常皮肤组比较,烧伤创面组创面TGF-β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H=-9.50,P>0.05),而压疮组、糖尿病足组创面TGF-β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H=18.04、14.50,P<0.01);压疮组创面TGF-β的mRNA表达水平与糖尿病足组相近(H=3.54,P>0.05)。(4)与正常皮肤组比较,烧伤创面组和压疮组创面VCAM-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H=-22.50、-11.50,P<0.05或P<0.01),糖尿病足组创面VCAM-1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H=10.00,P>0.05);烧伤创面组创面ICAM-1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H=-9.50,P>0.05),压疮组和糖尿病足组创面ICAM-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H=16.50、16.50,P<0.01)。压疮组创面VCAM-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足组(H=-21.50,P<0.01),ICAM-1的mRNA表达水平与糖尿病足组相近(H=0,P>0.05)。(5)与正常皮肤组比较,糖尿病足组创面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H=-10.00,P>0.05),烧伤创面组和压疮组创面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H=-32.50、-21.50,P<0.01);烧伤创面组、压疮组、糖尿病足组创面IL-6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H=-17.50、-30.50、-11.80,P<0.05或P<0.01);烧伤创面组创面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H=-9.50,P>0.05),压疮组和糖尿病足组创面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H=18.04、14.50,P<0.01)。压疮组创面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烧伤创面组(H=11.00、27.54,P<0.05或P<0.01),IL-6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烧伤创面组(H=-13.00,P<0.05)。糖尿病足组创面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烧伤创面组(H=22.50、24.00,P<0.01),IL-6的mRNA表达水平与烧伤创面组相近(H=5.70,P>0.05)。 结论 糖尿病足和压疮创面从增殖细胞核抗原水平、血管形成能力到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均表现出明显差异。
糖尿病患者足部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凌翔伟, 张婷婷, 戴文统, 夏卫东, 林才
2019, 35(1): 25-3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06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足部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2011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足部浅Ⅱ度烧伤患者83例,其中男46例、女37例,年龄(60±11)岁,烧伤足数119只,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41例(60只足)和非糖尿病组42例(59只足)。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均给予全身治疗和创面换药治疗。根据患者意愿和治疗方式,将37例足部创面转化为深Ⅱ度的糖尿病患者分为削痂组14例和非削痂组23例。削痂组患者采取早期手术削痂,非削痂组患者给予创面换药。统计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入院后即刻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治疗期间足部创面加深情况和创面愈合率,以及削痂组和非削痂组患者入院后即刻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治疗期间足部创面加深情况、创面细菌及真菌检出率、创面愈合率。对数据行χ2检验、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9±20)d,长于非糖尿病组的(19±13)d,t=2.730,P<0.01。糖尿病组患者住院治疗费用为(46 988±41 322)元,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的(29 106±24 813)元,t=2.396,P<0.05。糖尿病组患者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弱于非糖尿病组(Z=3.278、2.194,P<0.05或P<0.01)。糖尿病组患者足部创面加深为深Ⅱ度、Ⅳ度百分比为88.3%(53/60)、23.3%(14/60),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的47.5%(28/59)、1.7%(1/59),χ2=22.867、12.644,P<0.01。糖尿病组患者足部创面愈合率为78.3%(47/60),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的100.0%(59/59),χ2=14.351,P<0.01。削痂组患者共21只足,非削痂组患者共32只足。削痂组与非削痂组患者足部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453,P>0.05)。非削痂组患者足部创面加深为Ⅳ度百分比为43.8%(14/32),明显高于削痂组的0(χ2=12.486,P<0.01)。削痂组患者足部创面细菌及真菌检出率明显低于非削痂组(χ2=4.386,P<0.05)。非削痂组患者足部创面愈合率为59.4%(19/32),明显低于削痂组的100.0%(21/21),P<0.01。 结论 糖尿病患者足部浅Ⅱ度烧伤后,患者住院时间长、住院治疗费用高,创面容易加深、愈合率低,创面加深为深Ⅱ度后采取早期削痂的方式能够提高创面愈合率,防止创面进一步加深。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聚乳酸/聚己内酯对小型猪破片伤深部软组织缺损愈合的影响
姚丹, 郝岱峰, 赵帆, 郝秀峰, 冯光, 褚万立, 陈泽群
2019, 35(1): 31-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07
摘要: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聚乳酸/聚己内酯(PLA/PCL)对小型猪破片伤深部软组织缺损愈合的影响。 方法 采用抽签法选取2只雄性巴马小型猪(11~12个月龄,下同)制备PRP。取27只雄性巴马小型猪,于每只猪双侧后肢股部各制造1处高爆弹破片伤深部软组织缺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材料组、PRP+材料组,每组9只。创面清创后,材料组、PRP+材料组猪用PLA/PCL填塞伤道,PRP+材料组同时向伤道内注入2 mL激活的PRP,3组猪均缝合皮肤全层封闭创口。记录各组猪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测量伤道长度和体积。术后1、2、4周,每组各处死3只猪,取两侧股部伤道组织及材料组、PRP+材料组猪PLA/PCL,行伤道大体观察和材料降解情况观察。术后2、4周,取各组猪伤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伤道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和血管生成。取术后1、2、4周伤道组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伤道组织TGF-β、VEGF mRNA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 结果 (1)3组猪伤道长度及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6、0.282,P>0.05)。对照组猪手术时间[(30.9±2.1)min]明显短于材料组[(39.7±2.2)min]和PRP+材料组[(40.0±2.6)min,t=-11.45、-11.88,P<0.01]。(2)对照组、材料组及PRP+材料组猪伤道感染数分别为10、7、5个。对照组猪术后1、2、4周伤道组织均发生感染。材料组及PRP+材料组猪伤道组织均未发生感染,术后1周材料与组织易分离;术后2周部分材料与组织融合,部分材料有降解趋势;术后4周材料与组织完全融合。(3)对照组猪伤道组织术后2周有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术后4周仍可见坏死组织及炎性细胞浸润。材料组及PRP+材料组猪伤道组织术后2周有大量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术后4周,与材料组比较,PRP+材料组猪伤道组织无炎性细胞浸润。(4)术后2、4周,PRP+材料组猪伤道组织成纤维细胞(Fb)、多核巨噬细胞TGF-β蛋白表达和Fb、血管内皮细胞VEGF蛋白表达及血管形成明显多于对照组和材料组。(5)术后4周,材料组猪伤道组织TGF-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93,P<0.01)。与对照组及材料组比较,PRP+材料组猪术后1、2、4周伤道组织TGF-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9.23、13.81、11.73,-7.51、-12.04、-7.80,P<0.01)。术后4周,材料组猪伤道组织V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94,P<0.01)。与对照组及材料组比较,PRP+材料组猪术后1、2、4周伤道组织的VEGF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12.33、3.95、7.97,-11.36、-2.97、-4.04,P<0.01)。 结论 PRP联合PLA/PCL可为新生组织长入提供物理支架,同时能促进创面局部TGF-β、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促进小型猪破片伤深部软组织缺损愈合。
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
邓呈亮, 姚远镇, 刘志远, 王波, 王达利, 魏在荣
2019, 35(1): 40-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08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MSC)对小鼠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1)2016年9月,取1例60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皮下脂肪组织,采取胶原酶消化法提取AMSC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观察细胞形态,行成骨、成软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CD105、CD73及CD34的表达(样本数为3)。(2)取16只6~8周龄雌性C57BL/6野生型小鼠,采用磁铁压迫皮肤的方法在每只小鼠脊柱两侧各制成1个压疮创面,将每只小鼠的2个创面配对分为糖尿病AMSC组和阴性对照组,创面内分别注射10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悬浮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糖尿病AMSC(1×106个)、100 μL PBS。观察注射后21 d内2组创面的愈合情况并计算注射后5、13、17 d的创面愈合率。注射后11、21 d分别处死3只小鼠,每组切取3个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结构,Masson染色评估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计数CD31阳性表达即新生血管数。另取2组前述制备的注射后21 d创面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100阳性细胞率即施万细胞新生情况。另取糖尿病AMSC组前述制备的注射后11 d创面组织标本,采用荧光示踪法观察AMSC定植情况。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从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的第3代细胞贴壁生长,多呈长梭形,呈旋涡状生长;经诱导后具有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功能,细胞表面CD90、CD105、CD73阳性表达率高于90.00%,CD34表达率为0.46%。细胞鉴定为AMSC。(2)小鼠糖尿病AMSC组创面愈合较快,注射后17 d所有创面均完全愈合;而小鼠阴性对照组创面此时未完全闭合,表面仍有痂皮。注射后5、13、17 d,小鼠糖尿病AMSC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5.6±6.5)%、(87.1±2.5)%、100.0%,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9.8±7.2)%、(66.2±5.2)%、(86.9±5.3)%(t=6.49、14.31、9.73,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小鼠糖尿病AMSC组创面组织注射后11 d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注射后21 d可见较厚的表皮和真皮以及再生的皮肤附属器。注射后11、21 d,小鼠糖尿病AMSC组创面组织胶原百分比分别为(48.3±1.3)%、(54.1±1.7)%,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41.4±1.7)%、(50.3±1.2)%(t=6.98、3.99,P<0.01)。注射后11、21 d,小鼠糖尿病AMSC组创面组织新生血管数分别为(17.2±1.3)、(18.0±2.1)个,明显多于阴性对照组的(8.0±1.4)、(14.0±1.5)个(t=10.69、3.38,P<0.01)。注射后21 d,小鼠糖尿病AMSC组创面组织S100阳性细胞率为(1.76±0.12)%,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0.55±0.03)%(t=21.68,P<0.001)。注射后11 d,小鼠糖尿病AMSC组创面组织仍有AMSC定植。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AMSC移植可通过促进血管再生、胶原沉积及施万细胞再生进而加快小鼠压疮创面愈合。
论著
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田新立, 江波, 颜洪
2019, 35(1): 48-5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09
摘要: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方法 取16只鼠龄6~8周雄性SD大鼠(下同)全血,每只9~10 mL,采用改良APPLE法制备PRP;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全血及PRP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PRP制作成功。另取3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RP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于每只大鼠背部制成1个矩形超长随意皮瓣并原位回植,皮瓣面积为8 cm×2 cm。在皮瓣两侧分别设计等距的3点,PRP组大鼠从每个注射点真皮及皮下注射0.1 mL PRP,对照组大鼠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7 d,观察大鼠皮瓣成活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率。术后7 d,每组处死8只大鼠,取皮瓣近、中、远端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瓣组织学变化。取术后24 h(每组处死8只大鼠)、7 d 2组大鼠距蒂部3~4 cm处皮瓣组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A(PDGF-AA)和PDGF-BB mRNA表达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含量。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术后7 d,PRP组大鼠皮瓣较干燥,未出现脓性分泌物,皮瓣远端出现痂壳附着,痂壳自然脱落后露出色泽淡红愈合皮肤;对照大鼠皮瓣可见大量炎性渗出物,皮瓣远端1/2~2/3发生坏死且形成痂壳,痂壳不易剥脱。PRP组大鼠皮瓣成活率为(6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10)%,t=1.94,P<0.05。(2)PRP组大鼠近端皮瓣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排列整齐,较多微血管形成;中端皮瓣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排列稍紊乱,较多微血管形成。远端皮瓣纤维组织排列较混乱,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较多微血管形成,有少量血管栓塞。对照组大鼠近、中、远端皮瓣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排列混乱,微血管形成较少。(3)术后24 h、7 d,PRP组大鼠VEGF、PDGF-AA及PDGF-BB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6.46、5.61、2.88、10.18、6.10、7.67,P<0.001)。(4)术后24 h,PRP组大鼠皮瓣组织一氧化氮含量为(5.0±0.9)μmol/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0.9)μmol/g(t=19.14,P<0.001)。术后7 d,PRP组大鼠皮瓣组织一氧化氮含量为(3.3±0.8)μmol/g,与对照组大鼠的(3.0±0.6)μmol/g相近(t=2.93,P>0.05)。 结论 PRP能改善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的成活率,可能与PRP可通过调节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提高一氧化氮含量,抑制细胞过度凋亡,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关。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联合低氧诱导因子1α对低氧应激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徐倩, 白燕青, 曾通旭, 杨波, 蔡小玲, 哈小琴
2019, 35(1): 54-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10
摘要:
目的 探讨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联合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低氧应激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1)取常规培养大鼠IEC-6细胞,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氧空白组、常氧KGF组、常氧HIF-1α组和常氧联合组,分别更换DMEM培养基、含0.5 ng/mL KGF培养基、含10.0 ng/mL HIF-1α培养基及同时含0.5 ng/mL KGF和30.0 ng/mL HIF-1α培养基,放入氧气体积分数为21%的细胞培养箱培养24 h。(2)另取常规培养大鼠IEC-6细胞,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低氧KGF组、低氧HIF-1α组及低氧联合组。常氧对照组细胞更换DMEM培养基,并常规培养24 h;低氧对照组、低氧KGF组、低氧HIF-1α组及低氧联合组细胞分别更换DMEM培养基、含0.5 ng/mL KGF培养基、含10.0 ng/mL HIF-1α培养基及同时含0.5 ng/mL KGF和30.0 ng/mL HIF-1α培养基,并置于氧气体积分数为5%的三气培养箱中低氧培养24 h。取常氧及低氧处理各组细胞,样本数为3,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取常氧及低氧处理各组细胞,样本数为3,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存活率。取常氧对照及低氧处理各组细胞,样本数为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水平,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细胞ATP含量和p53蛋白表达水平。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结果 (1)培养24 h后,常氧处理各组细胞均生长良好,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清晰;低氧处理各组细胞均出现梭形、星形等不规则形态,胞质有黑色颗粒沉着。(2)培养24 h后,常氧空白组、常氧KGF组、常氧HIF-1α组及常氧联合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7.4±8.7)%、(109.8±2.9)%、(115.8±7.4)%、(112.8±10.6)%,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5,P=0.586)。培养24 h后,低氧对照组、低氧KGF组、低氧HIF-1α组及低氧联合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5.1±4.6)%、(52.9±6.8)%、(56.2±3.1)%、(71.2±9.6)%,均显著低于常氧对照组的(106.3±12.3)%,P<0.001。低氧KGF组、低氧HIF-1α组及低氧联合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低氧对照组(P=0.023、0.009、<0.001),低氧联合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低氧KGF组和低氧HIF-1α组(P=0.017、0.045)。(3)培养24 h后,低氧对照组G1期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常氧对照组(P=0.030),低氧对照组、低氧KGF组、低氧HIF-1α组S期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常氧对照组(P=0.020、0.031、0.026),其余各组各期细胞百分比与常氧对照组相近(P=0.516、0.107、0.052、0.985、0.637、0.465、0.314、0.591)。培养24 h后,低氧对照组、低氧KGF组及低氧HIF-1α组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低氧联合组(P=0.001、0.030、0.014),且S期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低氧联合组(P=0.001、0.012、0.010)。(4)培养24 h后,与常氧对照组比较,低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8),低氧联合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08)。培养24 h后,与低氧对照组比较,低氧KGF组和低氧联合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04、0.001);低氧联合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低氧KGF组和低氧HIF-1α组(P=0.032、0.002)。(5)培养24 h后,与常氧对照组比较,低氧联合组细胞ATP含量无明显变化(P=0.209),其余各组细胞ATP含量均明显降低(P=<0.001、0.001、0.002);与低氧对照组比较,低氧HIF-1α组和低氧联合组细胞ATP含量明显升高(P=0.044、0.001);低氧联合组细胞ATP含量明显高于低氧KGF组和低氧HIF-1α组(P=0.011、0.020)。(6)培养24 h后,与常氧对照组比较,低氧对照组、低氧KGF组、低氧HIF-1α组细胞p53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1),低氧联合组细胞p53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氧对照组、低氧KGF组和低氧HIF-1α组(P=0.001、0.001、0.002)。 结论 KGF联合HIF-1α对低氧应激大鼠IEC-6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通过降低其细胞周期阻滞程度及凋亡水平,提高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从而促进低氧环境下细胞的存活。
更正
关于"全军烧伤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历届组长或主任委员名单"的内容更正
2019, 35(1): 61-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101
摘要:
短篇论著
颞浅筋膜瓣游离移植联合皮片移植修复大面积烧伤患者踝后区深度创面的效果
杨薛康, 陈俏华, 张月, 李志强, 陶克, 韩军涛, 胡大海
2019, 35(1): 62-6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11
摘要:
目的 观察颞浅筋膜瓣游离移植联合皮片移植修复大面积烧伤患者踝后区深度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3年9月—2017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11例大面积烧伤且伴有踝后区深度组织缺损患者,其中2例患者为双侧踝后区组织缺损,创面面积5.8 cm×4.6 cm~11.7 cm×5.2 cm。踝后区创面清创后,设计并切取与创面等大的颞浅筋膜瓣修复创面,端端吻合颞浅静脉近端与胫后静脉,端侧吻合颞浅动脉和胫后动脉,按患者供皮条件取皮覆盖筋膜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本组患者移植筋膜瓣全部成活,2处移植皮片出现部分坏死,经再次皮片移植后愈合,术后随访6~13个月,所有患者术区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颞浅筋膜瓣游离移植联合皮片移植可尽快修复大面积烧伤患者踝后区深度创面,筋膜瓣抗感染能力强,受区外形好,供区损伤小,患者病程短、预后功能好。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
高秋芳, 张小锋, 张万锋, 马彬, 牛雪涛, 马亚军, 李子标, 刘宁
2019, 35(1): 65-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12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12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质外露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72岁。原发创面清创后大小10 cm×8 cm~22 cm×14 cm,采用面积为12 cm×10 cm~24 cm×16 cm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供区利用皮肤延展性缝合后遗留继发创面8.0 cm×4.0 cm~14.0 cm×7.5 cm,均采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9.0 cm×5.0 cm~15.0 cm×8.5 cm。股内侧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12例患者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股内侧肌穿支皮瓣局部外形、质地良好,未切断皮神经的8例患者皮瓣感觉灵敏,其余4例患者皮瓣感觉逐渐恢复,同侧膝关节功能均正常。 结论 股内侧肌穿支皮瓣解剖恒定、血供丰富,用其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操作便捷、安全、易于推广,术后外形功能较佳。
病例报告
西藏高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含氧液冲洗治疗下肢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杨思思, 姜述国, 土登次成, 尼珍, 肖承志
2019, 35(1): 69-7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13
摘要:
笔者单位于2017年11月收治1例54岁男性下肢慢性溃疡患者,入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坏疽性脓皮病。采用简易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含氧液冲洗治疗创面,克服高原低气压缺氧对创面愈合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创面愈合,患者最终痊愈出院。
严重烧伤合并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一例
毕晓洁, 金先富, 张慧斐, 苏正仙, 沈波
2019, 35(1): 71-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14
摘要:
2017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1例严重烧伤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男,36岁),入院后,应用大量抗生素和血制品,同时多次进行植皮手术,之后患者出现创面渗血和咽喉部充血。患者既往体健,无出血或血栓性疾病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凝血因子Ⅴ活性极低,凝血因子抑制物定性试验结果阳性。诊断考虑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应用地塞米松(5 mg,2次/d),同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在4 d内恢复正常,且凝血因子抑制物定性试验结果阴性,出血症状改善。
综述
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严重冻伤的研究进展
张金龙, 付金鑫, 袁凯, 袁冰, 王茂强
2019, 35(1): 74-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15
摘要:
严重(Ⅲ~Ⅳ度)冻伤是寒区较常见病,尤其多见于寒区军事作业及灾害事件,且致残率较高。严重冻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前期的快速复温以及后期的截肢治疗,而严重冻伤继发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组织灌注减少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经导管动脉溶栓是治疗严重冻伤的新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性高、可显著降低截肢率等优势,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珊, 尹海燕
2019, 35(1): 77-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1.016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是MSC在静息或活化状态下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膜性小囊泡,直径为30~150 nm。最近的研究表明,MSC外泌体可作为重要的信号传导介质,有效转运mRNA、微小RNA和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至靶细胞,在调控组织再生修复及免疫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MSC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在脓毒症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