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10期

指南与共识
急慢性创面的光照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2020, 36(10): 887-89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507-00257
摘要:
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光在创面治疗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波长相近的不同种类的光又存在部分类似或相同的治疗功能。光照治疗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目前光照治疗已成为临床创面治疗的重要手段。红光因在加速创面愈合、减轻疼痛、控制渗液量等方面的效果突出,目前在创面治疗中应用最广。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筛选出高质量的证据文章,并经创面修复领域专家反复研讨,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急慢性创面的光照治疗专家共识,为创面修复的光照治疗提供科学、规范的应用指导。
天然真皮基质应用于创面修复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2020, 36(10): 895-90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08-00134
摘要:
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模板"功能。根据材料的来源,天然真皮基质可分为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变性真皮基质和瘢痕真皮基质。ADM是一种通过去除皮肤内的细胞成分,保留真皮细胞外基质制备的生物材料,富含天然生物信息,免疫原性低、再生力强,作为真皮替代物极大地推动了创面修复专科的发展。变性真皮基质是指深度烧伤创面通过浅削痂或磨痂保留的一层真皮组织,保留的变性真皮表面移植自体皮片后,能够逐渐复苏,且其结构、形态及生物力学均接近正常皮肤真皮。瘢痕真皮基质是以自体断层瘢痕组织为原材料制备的真皮支架,具有成活率高、质地良好、瘢痕反应轻等特点,在修复瘢痕挛缩畸形的同时,可有效减轻供皮区的二次损伤。本文在汇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国内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就不同类型的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领域应用的适应证、使用方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归纳。
科技快讯
创面愈合:细胞的视角
陈成(译者), 贺伟峰(审校者)
2020, 36(10): 894-89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0.101
摘要:
老化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与重编程和伤口愈合的可变性有关
陈成(译者), 贺伟峰(审校者)
2020, 36(10): 900-90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0.102
摘要:
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预防策略:基于分子证据的治疗干预
陈成(译者), 贺伟峰(审校者)
2020, 36(10): 900-90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0.103
摘要:
巨噬细胞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
陈成(译者), 贺伟峰(审校者)
2020, 36(10): 904-9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0.104
摘要:
专家论坛
皮肤免疫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贺伟峰, 罗高兴
2020, 36(10): 901-90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23-00389
摘要:
皮肤免疫系统由分布于表皮和真皮组织的不同类型免疫细胞构成。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这些免疫细胞通过改变创面微环境调节表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等功能,参与再上皮化和肉芽组织生成进程,从而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了解这些细胞的相互作用方式并找到调控皮肤免疫细胞相关功能的靶点将为加速创面愈合、改善创面愈合质量提供方向。
论著·创面免疫与组织修复
树突状表皮T细胞调节小鼠表皮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
朱海杰, 陈成, 张小容, 胡晓红, 黄勇, 杨加彩, 王珏, 贺伟峰, 罗高兴
2020, 36(10): 905-91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623-00324
摘要:
目的 探讨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调节小鼠表皮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机制。 方法 (1)取10只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品系和性别下同)小鼠,剪取整块背部皮肤,分离培养DETC。取5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5只8周龄T细胞受体(TCR)δ-/-型小鼠设为TCRδ-/-对照组,于背部脊柱线两侧各制作一个直径为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不做任何处理。另取15只8周龄TCRδ-/-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DETC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组,每组5只,同前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于每个创面周围皮下注射10 μL无菌PBS、DETC(细胞浓度为1×106个/mL)、5 mg/mL重组小鼠IGF-Ⅰ。伤后2、4、6、8 d,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2)取3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另取9只8周龄TCRδ-/-型小鼠,分为TCRδ-/-对照组、PBS组和DETC组,每组3只,同实验(1)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3 d,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仪检测创缘表皮组织IGF-Ⅰ蛋白表达水平。(3)取3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另取6只8周龄TCRδ-/-型小鼠,分为PBS组和DETC组,每组3只,同实验(1)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3 d,取创缘表皮组织,分离DETC,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4)同实验(2)取小鼠并分为野生对照组、PBS组、DETC组、IGF-Ⅰ组,在任意一侧耳朵朝内耳方向做一长3 cm的直线切口,深达皮肤全层。野生对照组小鼠伤后不进行任何处理,DETC组、IGF-Ⅰ组、PBS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于创面周围皮下注射10 μL DETC(细胞浓度为1×106个/mL)、5 mg/mL重组小鼠IGF-Ⅰ、无菌PBS。伤后12 d,取创缘表皮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蛋白15阳性细胞数。(5)同实验(4)取小鼠并进行分组、处理。伤后12 d,取创缘表皮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蛋白10阳性细胞数。(6)取20只3 d龄野生型小鼠(下同),每个指标检测取5只,剪取全身皮肤,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分为对照组、DETC共培养组。DETC共培养组细胞加入1 mL DETC(细胞浓度为1.25×106个/mL),对照组细胞加入1 mL DETC培养基,培养3 d,流式细胞仪(下同)检测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检测CD49fCD71-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10 d,检测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7)取20只小鼠,每个指标检测取5只,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和IGF-Ⅰ组。IGF-Ⅰ组细胞加入1 mL重组小鼠IGF-Ⅰ(10 ng/mL),对照组细胞加入1 mL无菌PBS,同实验(6)检测EdU阳性细胞百分比、CD49fCD71-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实验(6)和(7)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 结果 (1)伤后4、6、8 d,TCRδ-/-对照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野生对照组(t=2.78、3.39、3.66,P<0.05或P<0.01);DETC组、IGF-Ⅰ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PBS组(t=2.61、3.21、3.88,2.84、2.91、2.49,P<0.05或P<0.01)。(2)伤后3 d,TCRδ-/-对照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t=17.34,P<0.01)。DETC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BS组(t=11.71,P<0.01)。(3)伤后3 d,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和DETC组(t=24.95、27.23,P<0.01)。(4)伤后12 d,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角蛋白15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野生对照组、DETC组和IGF-Ⅰ组(t=17.97、11.95、7.63,P<0.01)。(5)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角蛋白10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野生对照组、DETC组和IGF-Ⅰ组(t=11.59、9.51、3.48,P<0.05或P<0.01)。(6)DETC共培养组培养3 d 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 CD49fCD71-细胞百分比、培养5 d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3.5±0.6)%、(66.5±0.5)%、(69.3±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3±1.3)%、(56.4±0.3)%、(54.9±1.3)%,t=7.97、17.10、6.66,P<0.01。DETC共培养组培养10 d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5.7±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1.2)%,t=8.34, P<0.01。(7)IGF-Ⅰ组培养3 d 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 CD49fCD71-细胞百分比、培养5 d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2.1±0.9)%、(81.1±1.3)%、(66.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4±0.7)%、(74.9±0.7)%、(52.0±1.9)%,t=8.39、4.24、7.25,P<0.05或P<0.01。IGF-Ⅰ组培养10 d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3.5±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2±0.3)%,t=3.99, P<0.05。 结论 DETC通过分泌IGF-Ⅰ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潜能并抑制其向终末期细胞分化,从而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转录组水平探讨人富血小板血浆调控人表皮干细胞促创面再上皮化的机制
许鹏程, 贺伟峰, 程飚
2020, 36(10): 915-92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707-00341
摘要:
目的 分析人富血小板血浆(PRP)调控人表皮干细胞(ESC)的靶基因。 方法 (1)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泌尿外科手术的6例男性患者术后弃用的包皮组织,患者年龄为5~25岁,既往身体健康,无泌尿系统感染,采用快速贴壁法培养人ESC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鉴定。收集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1名29岁女性健康志愿者静脉血40 mL,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PRP。(2)将培养成功的原代人E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PRP处理组,每组3孔。对照组细胞不行特殊处理;PRP处理组待细胞贴壁12 h,在培养基中加入PRP,使其最终体积分数为2.5%。提取RNA应用RNA测序技术进行2组人ESC转录组测序和数据分析,以错误发现率<0.05、差异倍数≥4为标准应用Dr. Tom数据挖掘系统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找出显著富集的GO条目。再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KEGG)信号通路注释分析进一步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或者代谢通路。最后,选取与再上皮化过程相关且差异表达明显的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验证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培养细胞呈克隆样生长,形态为铺路石样,CD49f阳性率达95.132%、CD71阳性率为0.006%,证明ESC原代培养成功。(2)质控数据分析显示,选取样本质量较好,序列比对百分比较高,满足测序要求。(3)测序数据显示,2组间共有44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54个、下调基因95个,进一步聚类分析确定2组间有18个显著上调基因和5个显著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以及KEGG信号通路注释分析表明,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表皮构建和角化过程,同时可能与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相关。(4)选取了与再上皮化过程相关且差异表达明显的角蛋白19、角蛋白10以及S100A7基因进行验证。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RP处理组细胞角蛋白19 mRNA和S100A7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t=10.270、5.690,P<0.01),角蛋白10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t=7.306,P<0.01),与测序数据结果一致。 结论 PRP调节人ESC功能促进创面再上皮化涉及角蛋白19、角蛋白10以及S100A7等多个基因的转录调控,深入探讨PRP影响人ESC的可能调控网络将为其后续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白细胞介素17A调控小鼠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23机制研究
李雅舒, 张小容, 于梅杰, 胡晓红, 杨加彩, 黄勇, 罗高兴, 贺伟峰
2020, 36(10): 923-92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619-00315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调控小鼠角质形成细胞(KC)表达IL-1β和IL-23的机制。 方法 从400只新生雌雄不限C57BL/6野生型小鼠皮肤中分离原代KC,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于24孔板中,用于以下实验。(1)取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IL-17A刺激组,分别加入10 μL的PBS、质量浓度为100 ng/mL的IL-17A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每组3个样本。(2)取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IL-17A+DMSO组、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IL-17A+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抑制剂组、IL-17A+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IL-17A+c-Jun氨基端激酶(JNK)抑制剂组,分别加入相应试剂,各试剂体积均为10 μL,IL-17A质量浓度为100 ng/mL,核因子κB、STAT3、ERK1、ERK2、JNK信号通路抑制剂PDTC、S3I-201、SCH772984、SCH772984、SP600125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5 μmol/L、100 μmol/L、4 nmol/L、1 nmol/L、10 μmol/L,均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每组3个样本。(3)取细胞,同实验(1)分组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核因子κB磷酸化、STAT3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水平,每组3个样本。对数据行双尾Student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培养6 h,与PBS对照组比较,IL-17A刺激组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13.46、6.72,P<0.01)。(2)培养6 h,DMSO对照组、IL-17A+DMSO组、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IL-17A+STAT3抑制剂组、IL-17A+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IL-17A+JNK抑制剂组细胞中IL-1β与IL-2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1、4.01±0.32、0.32±0.06、1.76±0.43、3.62±0.24、3.80±0.43、4.26±0.74和1.03±0.29、4.08±0.34、4.76±0.38、4.70±0.21、1.06±0.42、0.92±0.21、0.39±0.05。与DMSO对照组比较,IL-17A+DMSO组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9.24、12.60,P<0.01)。与IL-17A+DMSO组比较,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与IL-17A+STAT3抑制剂组细胞中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11.34、6.91,P<0.01),IL-17A+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和IL-17A+JNK抑制剂组细胞中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12.44、13.03、15.21,P<0.01)。(3)培养6 h,与PBS对照组比较,IL-17A刺激组细胞中核因子κB磷酸化、STAT3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 结论 IL-17A分别通过促进核因子κB、STAT3信号通路磷酸化与ERK、JNK信号通路磷酸化促进小鼠KC转录表达IL-1β与IL-23。
《Burns & Trauma》好文推荐
预扩张颞浅双蒂皮瓣:一种亚洲男性烧伤后重建上下唇缺损的理想选择
2020, 36(10): 914-9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0.105
摘要:
人羊膜上皮细胞外泌体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介导的促成纤维细胞功能及血管化过程加速糖尿病创面愈合
2020, 36(10): 968-9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0.106
摘要:
新型瘢痕模型
2020, 36(10): 978-97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0.107
摘要: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
2020, 36(10): 986-98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0.108
摘要:
论著·新技术与新理念
改性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的制备及特性初步研究
韦丽春, 张熠杰, 黄沙, 姚斌, 李想, 陈旭源, 黎彦, 付小兵, 吴旭
2020, 36(10): 930-93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806-00337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改性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的制备以及它的理化、生物学特性。 方法 (1)取400 mL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加入纳米二氧化硅悬液67 mL,制备纳米生物玻璃悬液,观察其悬浮稳定性。(2)制备终质量分数为10%明胶、1%海藻酸钠的水凝胶,设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水凝胶基础上加入实验(1)制备的纳米生物玻璃悬液,制备终质量分数为0.5%生物玻璃、10%明胶、1%海藻酸钠的水凝胶,设为实验组。观察2组水凝胶在4、25 ℃的成胶情况并记录成胶时间及在37 ℃的熔解情况并记录熔胶时间。另取2组水凝胶,4 ℃冷浴后用25 g/L的氯化钙溶液交联,用杨氏模量测定仪测量压缩模量。另取2组水凝胶,同前交联后于-20 ℃冻干,测量相关体积并计算孔隙率。样本数均为3。(3)取12只24 h龄C57BL/6J小鼠乳鼠,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Fb),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培养第3代Fb,用于后续实验。取Fb,制备细胞浓度为1×105个/mL的单细胞悬液,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实验(2)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液态水凝胶,培养12、24、48 h,每组各取3孔,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4)取第3代Fb,制备细胞浓度为(3.0~4.5)×107个/mL的单细胞悬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管,加入绿色荧光探针DIO染色,分别加入实验(2)中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液态水凝胶9 mL,同前交联后制备载细胞水凝胶。培养3 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凝胶中的存活情况;同前制备载细胞水凝胶块但不加绿色荧光探针DIO,培养7 d,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水凝胶中的黏附及伸展情况。(5)取6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12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在背部制作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放入1块实验(4)制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载细胞水凝胶块。伤后7、14 d,每组取3只裸鼠,收集创面及创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纳米生物玻璃粒子可在水中均匀分散,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2)2组水凝胶在37 ℃下均呈熔融状态,均未见粒子析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水凝胶在37 ℃下的熔胶时间分别为5、10 min,在25 ℃下成胶时间分别为30、180 min,在4 ℃下成胶时间分别为5、10 min。实验组水凝胶压缩模量为(53±6)kP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6)kPa(t=6.364,P<0.01)。实验组水凝胶孔隙率为(86.1±2.1)%,与对照组的(88.2±4.4)%相近(t=1.210,P>0.05)。(3)细胞呈长梭形,细胞核所占比例较大,符合Fb形态学特征。培养12、24、48 h,实验组细胞存活率为(84±4)%、(89±4)%、(130±10)%,与对照组的(89±5)%、(90±4)%和(130±11)%相近(t=1.534、0.611、0.148,P>0.05)。(4)培养3 d,2组细胞在水凝胶中形态完整,未见细胞核裂解、消失,细胞质保持完好,并且实验组细胞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组。培养7 d,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在水凝胶中黏附、伸展,且实验组细胞在水凝胶中黏附数明显多于对照组。(5)伤后7 d,对照组、实验组裸鼠创面面积均缩小,且实验组减小更明显,2组裸鼠创面及创周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分布。伤后14 d,对照组裸鼠创面面积大于实验组,且创面及创周炎症细胞明显多于实验组。 结论 纳米生物玻璃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载细胞潜能,同时还具有促创面愈合能力,在临床应用方面有着较好的潜力。
论著
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指导特重度烧伤患者液体复苏对脏器功能的影响
蒋南红, 王德运, 李凤, 席毛毛, 谢卫国
2020, 36(10): 939-94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811-00345
摘要: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重度烧伤患者液体复苏对脏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9年3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2例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iCCO监测补液组25例(男17例、女8例)和传统补液组27例(男20例、女7例),其年龄分别为(47±9)、(49±8)岁,患者入院后均按照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公式进行补液。传统补液组通过监测患者传统的休克指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进行液体复苏;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行PiCCO监测,在传统补液组监测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并结合PiCCO监测的其他相关指标指导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伤后第1、2个24 h补液系数、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同时与对应的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方案值(下称方案值)进行比较],伤后8 h内及第1、2个24 h补液总量,伤后第1、2个24 h每小时尿量,伤后1、2、3 d血液中肌酐、尿素氮、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伤后28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机械通气应用例数及机械通气时间。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伤后第2个24 h,传统补液组患者的补液系数较方案值明显升高(t=5.120,P<0.01)。伤后第1、2个24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高于方案值(t=3.655、10.894,P<0.01)和传统补液组(t=3.172、2.363,P<0.05或P<0.01)。伤后8 h内,2组患者补液总量相近。伤后第1、2个24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补液总量明显多于传统补液组(t=4.428、3.665,P<0.01)。伤后第1、2个24 h,与方案值比较,传统补液组患者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均明显升高(t=4.293、6.362,P<0.01),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均明显升高(t=6.461、8.234, P<0.01);伤后第2个24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尿量和每小时尿量均明显高于传统补液组(t=2.849、3.644,P<0.05或P<0.01)。伤后1、2、3 d,2组患者肌酐水平相近。伤后1、2、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尿素氮水平分别为(6.8±1.5)、(5.6±1.4)、(4.4±1.4)mmol/L,均明显低于传统补液组的(8.6±1.8)、(6.6±1.5)、(5.5±1.4) mmol/L(t=3.817、2.511、2.903,P<0.05或P<0.01)。伤后1、2、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传统补液组(t=2.516、4.540、3.130,P<0.05或P<0.01)。伤后2、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低于传统补液组(Z=-2.491、-2.903,P<0.05)。伤后3 d,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CK-MB水平为(35±10)U/L,明显低于传统补液组的(51±16)U/L(t=4.556,P<0.01)。伤后1、2、3 d,2组患者MAP水平相近。伤后28 d内,传统补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iCCO监测补液组(χ2=4.995,P<0.05),2组患者机械通气应用例数及通气时间相近。 结论 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重度烧伤早期液体复苏有利于精准判断患者所需液体量,并能减轻因补液不当引起的脏器损伤。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
申金付, 蒋瑞妹, 王卓群, 李茂, 李娟, 谢树永, 康京京
2020, 36(10): 947-95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726-00315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2011年1月—2015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初发糖尿病足溃疡的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其中男120例、女65例,年龄40~79岁,均随访3年,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糖尿病足溃疡3年累计复发率,绘制Kaplan-Meier累计复发曲线。统计糖尿病足溃疡复发患者初发和复发溃疡时的就诊时间、足趾受累和受累足趾截趾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根据糖尿病足溃疡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足溃疡复发组和足溃疡未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就诊时间、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足趾受累、截趾、踝肱指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肾病(DN)、高血压病史、心脑血管病史、吸烟史、居住地、独居和行走障碍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选取2组比较P<0.1的指标行Log-rank检验,对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足溃疡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1)18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足溃疡3年累计复发率为47.0%(87/185)。(2)与初发时比较,87例糖尿病足溃疡复发患者复发溃疡时的就诊时间明显缩短(t=10.593,P<0.01),截趾率明显升高(χ2=5.118,P<0.05),足趾受累无明显变化。(3)87例足溃疡复发组患者与98例足溃疡未复发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胆固醇、LDL、HDL、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性别、截趾、踝肱指数、DR、心脑血管病史、独居和行走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3、4.242、5.324、-24.572、6.102、-1.984、-9.747、3.226、3.076、3.646、-4.683、-7.502、8.095,χ2=5.621、18.433、4.546、5.785、9.655、7.625、7.886,P<0.05或P<0.01);2组患者其余指标相近。Log-rank检验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踝肱指数、DPN、行走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046、44.837、34.107、98.685、66.532、294.451、260.554、5.012、6.818、11.160,P<0.05或P<0.01)。年龄、总胆红素、白蛋白、DPN及行走障碍是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复发的影响因素(风险比=1.024、0.678、0.849、2.335、4.099,95%置信区间=1.001~1.047、0.558~0.823、0.797~0.904、1.280~4.258、2.044~8.223,P<0.05或P<0.01)。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3年累计复发率较高,其影响因素为年龄、总胆红素、白蛋白、DPN及行走障碍。
吸烟对大鼠4期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
宋美毅, 李贤, 刘珊珊, 王瑶, 赵志红, 王越, 陈紫叶
2020, 36(10): 953-95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827-00361
摘要:
目的 探讨吸烟对大鼠4期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取5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压疮组和吸烟+压疮组,每组25只。吸烟+压疮组大鼠接受12周被动吸烟干预后,2组大鼠均于背部肌肉内放置铁片,铁片对应位置皮肤外放置磁铁加压,每次2 h,每天5次,连续加压6 d建立4期压疮模型。在造模后即刻,每组取3只大鼠处死后取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造模后1、3、7、14 d,每组各取3只大鼠,用卡纸法测量压疮创面面积;创面面积测量后处死大鼠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MMP-9/TIMP-1比值。记录2组剩余各10只大鼠的创面愈合时间。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造模后即刻,单纯压疮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面积肌纤维坏死溶解,肌原纤维排列疏松,周围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浸润。吸烟+压疮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量坏死肌纤维溶解并逐渐消失,肌原纤维排列疏松,弥漫性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多于单纯压疮组。(2)吸烟+压疮组大鼠造模后1、3、7、14 d创面面积均明显大于单纯压疮组(t=3.019、2.549、2.181、3.674,P<0.05或P<0.01)。(3)造模后1~14 d,2组大鼠创面组织MMP-9、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MP-9/TIMP-1比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造模后1、3、7、14 d,吸烟+压疮组大鼠创面组织MMP-9蛋白表达水平和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单纯压疮组(t=4.783、4.508、6.325、7.204,3.078、2.989、4.081、4.696,P<0.05或P<0.01);2组大鼠创面组织TIMP-1蛋白表达水平相近。(4)吸烟+压疮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为(48.9±2.6)d,明显长于单纯压疮组的(35.2±2.3)d(t=12.477,P<0.05)。 结论 吸烟通过上调压疮创面中MMP-9的表达,导致MMP-9/TIMP-1比值失衡,从而影响大鼠4期压疮创面的愈合。
烧伤患儿照顾者照护体验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刘佳惠, 熊钰, 户朝阳, 姜道锋
2020, 36(10): 959-96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108-00013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烧伤患儿照顾者的照护体验,为指导医院、社区及居家的延续性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 以"burn"、"care/caregivers/nursing/father/mother/relatives"、"needs/perceptions/exceptions/attitudes/feelings/demands/experiences"、"qualitative research"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enceDirect》《ProQuest》《Web of Science》《CINAHL》数据库,以"烧伤/烧伤患儿/烧伤幼儿"、"照顾者/照护者/照料者/照护/父亲/母亲/家属"、"需求/认知/期望/态度/感受/体验"、"质性研究"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9年11月发表的有关烧伤患儿照顾者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在筛选提取资料后,分别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和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研究结果的荟萃整合。 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269名照顾者。1篇纳入文献质量为A级,15篇纳入文献质量为B级。共提炼出65个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后形成6个类别,最终合成2个整合结果:(1)照顾者在照护过程中经历沉重心理压力与负担,对家庭、社会关系以及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2)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自我调整,照顾者逐渐接受现实并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但仍然面临诸多疾病照护挑战。 结论 烧伤患儿照顾者存在较多身心健康问题,面临诸多照护挑战。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应高度重视该问题,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保障制度,减轻烧伤患儿家庭相关压力,改善家庭生活质量。
短篇论著
儿童跑步机擦伤临床特征
李敏, 曾祥春, 谢卫国
2020, 36(10): 966-96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022-00408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跑步机擦伤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9年8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暨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12例跑步机擦伤患儿的病历资料。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伤后就诊时间、受伤环境及原因、擦伤部位、擦伤面积、擦伤深度、创面治疗方法及结局。 结果 (1)本组患儿中男5例、女7例,年龄为2~6岁。3例患儿伤后当天就诊,9例患儿伤后7~15 d就诊。(2)本组患儿均在家中受伤,主要为在父母使用跑步机时接触运行中的跑步机擦伤,接触部位主要为后侧履带轮轴与下缘金属板之间的缝隙处。(3)本组患儿均存在手部擦伤,示指、中指、环指为常见受累手指,擦伤面积为2 cm×2 cm~8 cm×5 cm,均为深Ⅱ度及以上擦伤。(4)本组患儿主要于门诊治疗(9例),行保守治疗(10例);11例患儿局部形成瘢痕,经抗瘢痕治疗及功能锻炼后康复情况良好,无明显功能障碍。 结论 跑步机擦伤患儿手最易受伤,且示指、中指、环指常受累;创面面积一般较小,且多为深度擦伤。
病例报告
早期清创联合解毒剂治疗铬酸烧伤并发急性肾损伤一例
张莹, 徐刚, 罗艺, 金俊俊
2020, 36(10): 969-97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813-00349
摘要:
患者男,52岁,2018年11月16日因"右下肢热化学溶液烧伤1 h"收入苏北人民医院,烧伤总面积达9%体表总面积(TBSA),其中Ⅱ度7%TBSA、Ⅲ度2%TBSA。入院后给予抗感染、镇痛、补液等处理。11月19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少尿等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提示急性肾损伤,立即予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次于11月20日和27日进行切、削痂及扩创、皮片移植手术治疗,并应用特效解毒剂等处理。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病情平稳,2个月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5个月未见明显异常。该病例提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铬酸烧伤的认识,尤其对合并热损伤的患者,伤后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创面处理,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血铬浓度变化,及早辅助应用解毒剂。
综述
自体组织工程皮肤作为永久性移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康坤, 邵阳, 宋国栋
2020, 36(10): 971-97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04-00043
摘要:
迄今,能够永久性封闭创面的皮肤替代物仍是以自体皮肤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自体组织工程皮肤。培养的自体表皮移植物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自体组织工程复合皮肤在结构、功能与疗效上更接近自体断层皮片,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组织工程皮肤应用研究的实际现状出发,就自体组织工程皮肤作为永久性移植物的主要研究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开发与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自体组织工程皮肤改进及应用提供参考。
氢氟酸吸入性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马捷, 邓津菊, 吴健, 路若楠
2020, 36(10): 975-97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030-00420
摘要:
氢氟酸吸入性损伤虽发病率较低,但治疗棘手,轻者咳嗽、咽痛,重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及生命,还可导致罕见的肺部疾病如反应性气道功能障碍综合征及肺泡蛋白沉积症。目前对氢氟酸吸入性损伤尚无明确的诊疗规范,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了氢氟酸吸入性损伤的发病率、致伤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并提出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及体外膜氧合呼吸支持治疗重症患者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以供同行参考。
烧伤患儿辅助镇痛镇静治疗的研究进展
姚则名, 冷敏, 汪虹
2020, 36(10): 979-98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731-00327
摘要:
烧伤患儿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都会经历疼痛和焦虑,因此,镇痛、镇静治疗需贯穿烧伤的整个治疗过程。由于烧伤患儿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其镇痛、镇静治疗较成年烧伤患者复杂。因此,为烧伤患儿提供有效、安全的镇痛、镇静治疗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烧伤患儿辅助镇痛、镇静治疗的相关进展,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脓毒症血管通透性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何兴凤, 伍国胜, 罗鹏飞, 孙瑜, 石胜军, 夏照帆
2020, 36(10): 982-98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724-00308
摘要:
脓毒症是由烧创伤、休克、感染等引发的危重症之一。脓毒症患者在各种病理生理机制下容易出现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液体积聚,血管内液体不足,引起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因素、介质参与调控脓毒症血管通透性,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脓毒症的靶点。本文就近年研究脓毒症中血管通透性相关的分子中意义较大的一些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磷酸鞘氨醇、肝素结合蛋白、Slit2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