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3卷  第1期

院士寄语
不断进取 德艺双馨
王正国
2007, 23(1): 1-2.
摘要:
前几年在教育部门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位医科大学校长指出:医学教育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改来改去,学生质量并不比解放前名校培养出来的更好,甚至还差。社会上对于医务人员也有不少批评意见,有些话很难听。当然,这些看法或评价并不一定正确。医学教育总体上说是成功的,临床医生大多数是合格和尽职的,但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医生违背职业道德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时有所闻,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专家论坛
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展望
吴军
2007, 23(1): 3-5.
摘要: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愈合的创面。由于存在原发性疾病或者初期处理不当以及其他原因,常造成创面的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面愈合的研究始终是创面修复领域的重点。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针对难愈性创面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真皮“模板缺损”学说
陆树良, 青春, 刘英开, 王西樵, 向军, 毛志刚, 章伏生, 金曙雯, 董叫云, 花兰女
2007, 23(1): 6-12.
摘要:
创面愈合过程由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等共同参与完成,以往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些环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范围的拓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等扮演着“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对瘢痕形成而言,其变化及相互调控等诸多环节可能属于后续的“连锁”或“瀑布”效应,是一种修复的“中间过程”,而非导致瘢痕超常增生的始动因素和根本原因。
专家述评
进一步重视创面处理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付小兵
2007, 23(1): 13-15.
摘要:
创面处理贯穿于整个创(烧)伤治疗的始终,是该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之一。20余年来,由于干细胞、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等高新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创(烧)伤救治中的应用,使得创面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临床治疗也有突破性进展,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进步。当然,也应看到由于创面的复杂性,该领域仍有许多没解决的问题制约着临床治疗的进展,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创面处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消息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征订启事
2007, 23(1): 15-15.
摘要:
中华医学会2007全年学术会议信息发布
2007, 23(1): 24-24.
摘要:
2007年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计划所列出的学术会议系由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分会及中华医学会有关部门提出,经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第3次会议讨论及第4次常务理事会审批通过并报中国科协备案。计划包括中华医学会及各专科分会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国际或双边、地区性学术会议。
《中华烧伤杂志》关于公开选聘审稿专家的通告
2007, 23(1): 28-28.
摘要:
2007年第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7, 23(1): 68-68.
摘要:
慢性难愈合创面处理
烧伤残余创面的序贯性治疗
王甲汉, 李志清, 陈静, 任加良, 邱学文
2007, 23(1): 16-19.
摘要:
目的寻找烧伤残余创面序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烧伤残余创面患者25例,采取自身对照,分别以凡士林油纱(A组)、组织工程全层皮肤(HTAS,B组)覆盖创面,用含氧液冲洗、负压引流后覆盖HTAS(C组)。取创面标本检测细菌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mRNA表达水平,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治疗后第3、6、9、12天,患者C组创面细菌量分别为(5.30±1.60)、(1.30±0.80)、(1.70±0.60)和(0.60±0.10)集落形成单位(CFU)/ml,显著低于A、B组(P<0.01)。C组创面经治疗后6d,TNF-α.含量和MMP-13mRNA表达水平...
皮肤源祖细胞-透明质酸复合物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舒斌, 祁少海, 刘坡, 黄勇, 谢举临, 徐盈斌, 刘旭盛, 李叶扬
2007, 23(1): 20-24.
摘要:
目的研究皮肤源祖细胞(SKP)-透明质酸(HA)复合物的构建方法,观察其对糖尿病(DM)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SKP,以HA为载体构建复合物,观察复合物中SKP的分化特性。选取60只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菌素诱导成DM模型.背部对称制作2个直径1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SKP-HA组,创面涂布100μl SKP-HA;HA组,创面涂布100μl HA;对照组,创面涂布DMEM/F12培养基。每组20只。各组大鼠于伤后1、2、3、4周检测创面愈合率,留取创面组织标本检测羟脯氨酸(Hyp)含量,并观察SKP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迁移。结果大鼠SKP与HA共培养后生长良好,复合物中...
烧伤大鼠血清对不同来源间质干细胞的趋化作用
韩冰, 付小兵, 韩兵, 雷永红, 陈伟, 孙同柱
2007, 23(1): 25-28.
摘要:
目的了解间质干细胞(MSC)的来源,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不同来源MSC的趋化作用。方法将72只大鼠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烧伤组(36只,制作背部30%TBSAⅢ度烧伤模型)、假伤组(36只,37℃模拟致伤)。从两组大鼠骨髓、外周血中分离并培养M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MSC的阳性率,比较其生长速度和细胞形态。同时观察不同血清对MSC的趋化作用及不同来源MSC的迁移能力。结果两组大鼠的骨髓内均培养出贴壁生长的MSC。烧伤组12只大鼠外周血中有7只培养出MSC,其阳性率(58%)明显低于骨髓培养(100%,P<0.05)。假伤组大鼠的外周血内未见MSC(P<0.05)。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原代接种后24...
小腿及足部慢性创面的评估与手术治疗
姚庆君, 胡大海, 董茂龙, 徐明达, 陶克, 王洪涛, 谢松涛, 周琴, 陈璧
2007, 23(1): 29-31.
摘要:
目的探寻治疗小腿及足部各类慢性创面的较佳手术方法。方法根据42例患者51处慢性创面分布于小腿及足部的不同位置与创面感染及炎性反应程度进行评估,针对性采取围手术期治疗措施,后续选择植皮、皮瓣移植、截趾等手术方式。根据一次性治愈的创面数计算手术成功率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结果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为86.3%,住院时间为(17.8±2.1)d。结论依据创面评估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及结合创面具体位置确定手术方案,对小腿及足部的慢性创面治疗非常重要。手术是修复此类创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保护肢体功能并缩短病程。
穿通支皮瓣修复臀骶部褥疮的临床疗效
李永林, 肖海涛, 祁强, 周兆平, 冈博昭, 森口隆彦
2007, 23(1): 32-35.
摘要:
目的观察及评价采用穿通支皮瓣修复臀骶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臀骶部褥疮患者,按照缺损创面的位置和大小分类设计臀部、骶部穿通支岛状皮瓣或穿通支推进皮瓣进行修复。所切取皮瓣最大面积达20cm×15cm,穿通支外径在1.1mm以上,游离穿通支血管蒂长度为2.0~3.5cm。结果患者行皮瓣移植术后无皮瓣坏死、创面感染、瘘管形成等术后并发症,创面愈合较快。出院后随访患者6~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局部褥疮未复发。结论穿通支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臀部肌肉,供区大部分能直接缝合,是修复臀骶部褥疮的良好办法。
β内啡肽与μ型-阿片受体在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
程飚, 刘宏伟, 付小兵, 盛志勇, 邱建勇, 曹荣
2007, 23(1): 36-39.
摘要:
目的观察β内啡肽和μ型-阿片受体(MOR)在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烫伤组(30只)。烫伤组大鼠被造成5%TBSA深Ⅱ度烫伤,对照组仅模拟烫伤。于伤后即刻及伤后3、7、14、21d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B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内β内啡肽和MOR主要分布于表皮、真皮交界的周围神经纤维、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的成纤维细胞中,强度较弱。伤后3d,烫伤组B内啡肽表达达峰值(196±16,P<0.01),在皮肤全层均有表达;MOR集中表达在基底层和基底上的角质形成细胞。伤后7、14d烫伤组B内啡肽仍大...
浸浴结合人工生物敷料和重组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治疗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观察
高维东, 刘旭盛, 韩行, 韩玉国, 余继超
2007, 23(1): 40-42.
摘要:
目的观察浸浴结合人工生物敷料和重组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rb-FGF2)治疗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效果。方法将有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的5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患者浸浴后,将生物敷料覆盖于创面行半暴露疗法,用rb-FGF2喷湿敷料2次/d,每2~3天浸浴1次并更换敷料;对照组刨面消毒后仅以单层碘伏纱布覆盖行半暴露疗法。1个疗程(10d)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有效率、创面细菌学情况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64.3%、89.3%、92.3%和32.1%、67.9%、72.0%,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经验交流
76例特大面积烧伤治疗分析
姜自清, 谢正华, 陈正华, 丁若虹, 韩斌, 黄晓明
2007, 23(1): 19-19.
摘要:
1临床资料; 1990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特大面积烧伤患者76例,治愈52例(治愈组)、死亡24例(死亡组)。治愈组:男48例、女4例,年龄(29±3)岁。烧伤总面积(93±3)%,Ⅲ度(49±12)%TBSA。合并重度吸人性损伤6例、中度23例,骨折4例,胸肺爆震伤5例,腹部伤1例,颅脑外伤2例。死亡组:男22例、女2例,年龄(39±4)岁。烧伤总面积(95±4)%,Ⅲ度(62±11)%TBSA。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12例、中度6例,多发性骨折2例,胸肺爆震伤3例,颅脑外伤1例。
病例报告
救治严重氨烧伤一例
姜明, 吴彤, 徐德生, 高凤荣, 马银振, 李卫卫
2007, 23(1): 35-35.
摘要:
患者男,26岁,液氨渗漏致全身皮肤多处烧伤。伤后立即送入当地医院,患者出现呼吸暂停,经口行气管插管、气囊人工辅助呼吸,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氨茶碱、甘露醇,伤后3.5h转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者意识不清、躁动、周身发绀,体温35℃、脉搏150次/min、血压70/40mmHg(1mmHg=0.133kPa)、呼吸52次/min,气管插管内不断喷出粉红色泡沫样液体,右侧颞顶部5cm×8cm皮下血肿,双眼角膜混浊,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双侧巴宾斯基征为阴性,听诊心音弱、心律齐、无杂音,双肺布满湿性啰音,四肢、胸部创面污浊。
特重度烧伤感染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一例
陈炯, 韩春茂, 俞云松, 李克诚, 唐志坚, 苏国良
2007, 23(1): 70-70.
摘要:
按本例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但最终得以治愈。作者详细记录了治疗的全过程,包括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有何特点、患者最终治愈的关键因素等等,可供大家参考。
胸及四肢严重高压电烧伤一例
李建伟, 唐宗联, 严刚, 汤勇
2007, 23(1): 71-72.
摘要:
患者男,36岁,被10kV高压电烧伤胸和四肢,2h后送入当地医院。患者昏迷,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有气体从右胸腔洞穿口进出,可见肺组织,胸骨及第3、4、5肋已断裂。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填塞,切开胸部焦痂,游离后拉拢缝合覆盖洞穿口,厚敷料加压包扎;
救治严重高压电烧伤一例
姜明, 徐德生, 吴彤, 高凤荣, 李卫卫, 马银振
2007, 23(1): 72-72.
摘要:
患者男,21岁。不慎被10kV高压电击伤并昏迷,同伴施以人工呼吸约2min后患者苏醒。在当地医院抢救后,曾转到另一农业用地医院,其间静脉输入等渗盐水500ml,200g/L甘露醇250ml。由于该院条件有限,伤后3h转入笔者单位。
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2007, 23(1): 39-39.
摘要:
关于收集本刊已发表论文获奖材料的通知
2007, 23(1): 42-42.
摘要:
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稿件撰写注意事项
2007, 23(1): 61-61.
摘要:
论著
危重烧伤患者航空转运的时机与条件
刘毅, 张绪生, 贺冠宪, 肖斌, 姜疆, 田文艳, 刘洁
2007, 23(1): 43-44.
摘要: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患者航空转运(简称空运)的时机与条件。方法笔者参与了18例严重烧伤患者的空运,其中休克期内空运4例、休克期后空运14例。空运前要认真填写转送卡、书写病历摘要。一次转运2例以上患者时,要保证伤情较重者先下飞机。结果每架次空运患者1~6例,空中飞行时间1.5~3.5h,空运距离420~2500km。患者均被安全送达目的地,在进一步治疗过程中,除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外,其余均治愈。结论只要条件允许、准备充分,可以对休克期内的危重烧伤患者实施航空转运。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在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膜磷脂降解中的作用
张家平, 应希, 黄跃生, 党永明, 张东霞, 李晓东
2007, 23(1): 45-48.
摘要: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在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胞质型磷脂酶A2(cPLA2)表达及膜磷脂降解中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8只)、单纯烧伤组(40只)、烧伤+SB203580组(16只)和烧伤+等渗盐水组(16只)。后3组大鼠制成40%TBSAⅢ度烧伤模型,后2组按实验设计分别注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或等渗盐水。单纯烧伤组设5个时相点,其余烧伤组设2个时相点,每时相点8只。检测各组大鼠心肌cPLA2 mRNA表达和膜磷脂含量变化。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心肌细胞,观察SB203580对其cPLA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单纯烧伤...
含钙镁生物敷料对氢氟酸烧伤的疗效
王凌峰, 胡国林, 张志坚, 巴特, 荣志东, 王宏, 张军, 曹胜军, 张国华
2007, 23(1): 49-51.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及人氢氟酸烧伤后局部应用“含钙镁生物敷料”(吸附钙、镁离子液后与戊二醛交联的绵羊真皮)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氢氟酸烧伤寻找更好的方法。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24只)、不治疗组(32只)、湿敷A组(32只)、生物敷料A组(32只)。后3组大鼠制成3cm×3cm的氢氟酸Ⅲ度烧伤模型,设伤后4、8、24、72h为观察时相点(每时相点8只)。生物敷料A组伤后应用“含钙镁生物敷料”覆盖创面并定期更换,湿敷A组、不治疗组、对照组则分别代以“湿敷液”或等渗盐水纱布湿敷。计算各组大鼠死亡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测定血钙浓度。将46例氢氟酸烧伤患者分为湿敷B组与生物敷料B组,两组创面参照动物...
皮肤外扩张术修复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王东生, 庄玉君, 孙红辉
2007, 23(1): 52-54.
摘要:
目的观察皮肤外扩张术修复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10例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创面分布于小腿7例、膝部及周围2例、前臂1例,面积10cm×4cm~24cm×15cm。所有患者均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皮肤组织外扩张2~3周,之后拉拢缝合或辅以皮瓣(皮片)移植封闭创面。结果4例患者创面经皮肤外扩张后直接缝合完全封闭;5例创面明显缩小,剩余创面植以游离皮片;1例膝部周围创面虽明显变小但未完全封闭,行局部皮瓣转移覆盖创面,供区植皮治疗。术后随访1~12个月,患者病变部位创面愈合,外形较美观,皮肤感觉正常。结论皮肤外扩张术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可明显缩小甚至封闭创面,...
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蒂皮瓣修复上肢电损伤创面
潘云川, 陈思环, 徐家钦, 梁尊鸿, 宋文娟, 林诗燕
2007, 23(1): 55-57.
摘要:
目的建立以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为血供的带蒂腹部皮瓣覆盖上肢电损伤创面的手术方法,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以第7~10肋间穿支血管供养的腹部皮瓣,修复6例电损伤患者肘部、前臂、腕部、手掌部创面。皮瓣面积16.0cm×12.0cm~9.0cm×7.0cm,移植皮瓣18.21d后断蒂。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及外观。结果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蒂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耗时短。5例皮瓣移植后全部成活;1例皮瓣因切取时超过脐旁线,致远端边缘3.5cm×2.0cm部分坏死。术后外观满意。结论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蒂皮瓣适用于前臂、肘部及手部损伤创面的修复。
热休克预处理对严重烧伤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张红艳, 吕农华, 谢勇, 郭光华, 詹剑华, 陈江
2007, 23(1): 58-61.
摘要:
目的观察热休克预处理(HS)对严重烧伤大鼠胃黏膜热休克蛋白(HSP)60、HSP70表达及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的影响,探讨HS对严重烧伤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40只):烧伤后即制作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另取8只大鼠不致伤作为空白对照。HS组(40只):于烧伤前20h行HS,另取8只大鼠仅行HS不烧伤,作为实验对照。放线菌素D组(40只):在HS前30min静脉注射放线菌素D0.1mg/kg,随后的处理同HS组;另取8只大鼠只注射放线菌素D不烧伤,作为实验对照。于伤后3、6、12、24、48h处死各组大鼠(每组每时...
不同年龄人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分化特点
徐盈斌, 柯昌能, 祁少海, 利天增, 黄冰, 谢举临, 赵李平, 刘坡
2007, 23(1): 62-65.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人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体外分化特点。方法切取胎儿、患儿、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cm×1cm),采用干细胞培养基筛选原代细胞克隆并记录其数量和直径;检测各种标本来源细胞克隆的体外分化情况;行单个细胞克隆分化分析,并检测其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胎儿、患儿、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正常皮肤原代培养获得的细胞克隆数分别为(20.1±2.5)×10^2、(15.8±5.7)×10^2、(10.8±1.3)×10^2、(6.2±1.4)×10^2个,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克隆直径分别为(83±12)、(55±10)、(46±12)、(42±8)μm,胎...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王素一, 韩春茂, 赖平平, 岑航辉
2007, 23(1): 66-68.
摘要: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否定向诱导分化为表皮细胞。方法抽取无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成人骨髓标本,采用Percoll细胞分离液(1.073g/ml)分离MSC,在体外传代培养至第3代,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别用普通L-DMEM培养基和含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维甲酸、氯化钙的L-DMEM培养基诱导7d。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每天观察两组细胞的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63和广谱细胞角蛋白(PCK)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细胞由长梭形逐渐转变为扁圆形或形态不规则,部分细胞P63和PCK呈阳性表达;对照组细胞持续呈长梭形,P63和PCK未见表达。结论人骨髓MSC在体外可诱导分...
短篇论著
对烧伤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加温装置的临床疗效观察
肖越英
2007, 23(1): 69-69.
摘要:
目前临床上开展早期肠内营养,虽然大多使用营养泵泵人常温营养液,克服了通过鼻饲管定时推注或利用重力输注液体致患者不配合治疗的问题,但多数患者仍会出现腹泻、腹胀及胃部不适的症状。为此笔者对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应用恒温加温装置,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技术与方法
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细胞碎片残留
宁方刚, 张国安, 金培勇
2007, 23(1): 73-73.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及材料; 1.1.1 试剂 鼠抗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简称CK),鼠抗波形蛋白单克隆抗体(简称VIM)和其他免疫组织化学常规试剂,均由北京中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学术动态
新加坡中央医院烧伤中心介绍
杨珍, 郭光华
2007, 23(1): 74-74.
摘要:
新加坡中央医院是新加坡最大的急救综合性医院,拥有1600余张床位、5000余名医务工作者。该院的烧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新加坡惟一拥有烧伤救治技术以及专业设备的科室,在东南亚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心有52张病床,年平均住院人数为320人次,月门诊量为168人次。2003年-2005年笔者在该中心学习、工作,现对其病区设置、治疗方法作一介绍。
综述
不动杆菌新近流行趋势与耐药机制及其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张海军, 夏照帆, 胡晓燕
2007, 23(1): 75-78.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了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在烧伤病房内流行的报道,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不动杆菌属是致病力较低的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医院环境和人体的皮肤表面,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生素选择压力逐渐加大,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日趋增多,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严重烧伤病房。耐药菌株对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几乎均可耐药,并且容易通过交叉感染在医院内爆发流行,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笔者对不动杆菌(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的新近流行趋势及其可能的耐药机制作一简单阐述,并提出相关治疗策略供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