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3卷  第5期

专家论坛
烧伤救治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杨宗城
2007, 23(5): 321-323.
摘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烧伤治疗水平逐步提高,已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烧伤患者的治愈率已超过95%,半数致死烧伤面积(LD50)已达80%~90%TBSA。但是严重烧伤是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治疗仍面临许多尚未解决或亟待完善的问题,近年来有一些新思路和新进展,值得关注。
内皮细胞屏障与烧伤后血管通透性的关系及机制
黄巧冰
2007, 23(5): 324-326.
摘要:
正常血管通透性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的完整性,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细胞与基底膜间的连接以及胞内骨架蛋白收缩这3种力量,经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功能和调节上互相关联。烧伤休克的主要临床特点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加,促进了血浆样液体的渗出,导致血容量锐减。关于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在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变化中的作用,我们近年来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病例报告
重度吸入性损伤后气管支气管狭窄一例
田晓东, 何友德, 肖晓兰, 阳宏, 李登伦, 陈向光, 鲁正鲜
2007, 23(5): 326-326.
摘要:
患者男,31岁,不慎掉入煤窑炉内烧伤,伤后2h送入笔者单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声音嘶哑,口腔内有大量煤灰,头、面、颈、躯干、四肢、臀部、外阴烧伤92%,其中浅Ⅱ度22%、深Ⅱ度33%、Ⅲ度37%TBSA,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口腔黏膜烧伤。入院后行气管切开及常规抗休克、抗感染等治疗。气管切开吸痰时未见气管内有煤灰。患者休克期度过不平稳,伤后5d行四肢切削痂+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术。伤后11d见气管导管有食物流出,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定无气管食管瘘,系会厌部严重烧伤致吞咽功能障碍所致,声带亦被烧伤。此后患者进食、饮水呛咳,并发双肺吸入性肺炎,给予留置鼻胃管营养。
强碱液烧伤一例
仇佩庆, 王振君, 潘孙峰
2007, 23(5): 351-351.
摘要:
患者男,19岁。2006年4月工作时误服强碱液,吞咽数口才察觉,当时自感口周、双唇、咽喉部及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在当地医院稍作冲洗,行补液抗感染治疗。伤后第2天症状加重转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精神差、脱水外貌。体温37.2℃、脉搏8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6/72mmHg(1mmHg=0.133kPa)。口角及双唇可见黄色干痂,质硬,无明显渗出及疼痛,口不能正常张大,舌体、舌根部、软腭及咽喉壁黏膜多处剥脱,创底苍白。双侧扁桃体、会厌肿胀附有白色伪膜,声门区高度肿胀不能窥见。
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皮瓣治疗大腿碾挫伤一例
冯涤, 冯世伟, 房艳
2007, 23(5): 388-388.
摘要:
患者女,34岁,左下肢被汽车碾轧,伤后2h入院。急诊清创后左大腿下端形成约15cm×10cm的皮肤缺损,股直肌、股内肌、缝匠肌断端及部分股骨干外露(图1),但左大腿无骨折。创面换药及对症治疗,伤后27d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小腿腓肠肌内侧头岛状肌皮瓣转移术。沿左侧腘窝后正中线纵向切开皮肤至深筋膜层,将小隐静脉及腓总神经牵向外侧进行保护。沿腓肠肌内、外侧头间脂肪线自上而下将内侧头肌肉钝性分离,并用手指将其与比目鱼肌钝性分离至皮肤切口。内侧头下端达内踝上约8cm,将内侧头腱膜向前横断,将大隐静脉于切口远端结扎,近端保留在肌皮瓣内,腓肠肌前面及其远端的皮瓣连筋膜一并切取。皮瓣的上端为腘窝,在深筋膜深层分离出用腘窝部的神经和血管。
早期损害
烫伤大鼠心肌细胞一氧化氮生成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张铭, 黄跃生, 张琼
2007, 23(5): 327-330.
摘要:
目的了解氨基胍对烫伤大鼠心肌的影响。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氨基胍组。2组大鼠均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后常规补液,氨基胍组伤前20min腹腔内注射氨基胍(40mg/kg)。于伤前及伤后1、3、6、12、24h取大鼠动脉血检测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一氧化氮(NO)浓度,另取心肌组织测定NO浓度;观察氨基胍组、烫伤组伤后6h大鼠的心功能水平。结果伤后3h烫伤组大鼠血清NO浓度[(59.6±5.4)μmol/L]明显高于伤前[(24.6±0.8)μmoL/L,P〈0.01],6h达峰值,24h明显回落,均明显高于氨基胍组(P〈0.01);心肌组织NO浓度的变化趋势同上。与烫伤组比较,氨基胍组伤后各时相点cTnI浓度明显升高。与烫伤组伤后6h比较,氨基胍组大鼠该时相点的心功能抑制加重。结论氨基胍可抑制NO生成,加重了烫伤大鼠的心肌损害并使其心功能下降,提示NO对烫伤后早期心肌可能具有保护效应。
热休克因子1基因转染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
罗成群, 尹朝奇, 周建大, 贺全勇, 朱颉, 李萍, 陈铁夫, 彭浩, 徐阳成, 陈佳
2007, 23(5): 331-334.
摘要:
目的了解外源性热休克因子1(HSF1)对烧伤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相关炎性介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严重烧伤和正常大鼠血清;构建pcDNA3.1/HSF1重组载体。将培养的RAW264.7巨噬细胞株转染(具体分为:未转染、转染空载体、转染重组载体)后再分别使用前述2种血清刺激。另取部分未行血清刺激的转染重组载体的巨噬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HSF1蛋白表达水平;反转录-PCR法检测经血清刺激的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已转染重组载体的细胞株较稳定,检出有HSF1部分活化。反转录-PCR检测到,未转染的正常血清刺激的巨噬细胞中TNF—α、HMGB1、IL-10的基因仅有少量表达,而烧伤血清刺激能明显上调其基因表达(分别为0.910±0.100、0.860±0.020、0.430±0.010);与转染空载体+烧伤血清组(上述3项指标分别为0.800±0.050、0.880±0.030、0.420±0.010)比较,转染重组载体+烧伤血清组可明显抑制巨噬细胞中TNF—α和HMGB1的基因表达并上调IL-10的基因表达(分别为0.130±0.100、0.450±0.020、0.450±0.020)。结论严重烧伤后给予HSF1可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的某些促炎介质的表达,适当上调某些抗炎介质的表达,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依那普利拉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作用
张兵钱, 黄跃生, 张家平, 张东霞, 党永明, 王广, 胡炯宇, 雷泽源, 肖荣
2007, 23(5): 335-338.
摘要:
目的了解依那普利拉对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0只SD大鼠制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分为单纯烫伤组(30只,伤后常规补液)和依那普利拉组(30只,伤后立即一次性腹腔注射依那普利拉1mg/kg并行常规补液)。另取6只大鼠不致伤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正常对照组及2组烫伤大鼠伤后1、3、6、12、24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cTnI、CK—M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依那普利拉组伤后各时相点cTnI为(1.32±0.12)-(2.47±0.22)μg/L,均显著低于单纯烫伤组[(6.42±0.96)-(15.10±3.69)μg/L,P〈0.01];其各时相点CK—MB活性为(438±68)-(5569±322)U/L,亦均低于单纯烫伤组[(2556±74)-(8047±574)U/L,P〈0.05或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烫伤组伤后出现心肌细胞浊肿、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依那普利拉组病变程度较之减轻。结论大鼠严重烫伤后早期心肌组织受损明显,依那普利拉能显著减轻这些损害。
经验交流
曲马朵与氟哌利多联合用于烧伤患者术后镇痛42例
杨仁刚, 张伟, 余刚, 王德运, 谢卫国
2007, 23(5): 330-330.
摘要:
1 临床资料; 住院患者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6±8)岁。烧伤总面积10%~60%TBSA,深Ⅱ~Ⅲ度。经常规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于伤后3—7d行深度创面切削痂植皮术。
896例烧伤住院患者院前急救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唐祖国, 廖家盛, 李卫东
2007, 23(5): 334-334.
摘要:
1 临床资料; 收集遂宁市2003年1月-2006年1月896例烧伤住院患者的资料,对院前救治措施如去除致伤源、冷疗、创面处理、补液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马钱子治疗烧伤后并发化脓性耳软骨炎18例
何友德, 肖晓兰, 田晓东, 李登伦
2007, 23(5): 345-345.
摘要:
耳廓烧伤临床较常见,8.1%的患者并发耳软骨炎,治疗较棘手。1994--2006年,笔者单位采用脓肿切开辅以中药马钱子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掌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Ⅳ度烧伤14例
杨建秋, 任家骠, 郑国平, 付智慧, 金汉宏, 吴继炎
2007, 23(5): 355-355.
摘要: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5~38岁。致伤原因:电击伤9例,热压伤5例。14例患者共有手部Ⅳ度烧伤创面16处。
治疗新生儿烫伤九例
聂学, 王曌华, 邢金霞, 王国平
2007, 23(5): 376-376.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0--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烫伤新生儿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出生即刻一出生后23d。入院时间:3例〈伤后2h,4例为伤后2~6h,2例〉伤后6h。烫伤面积为2%-26%[(14±3)%]TBSA,浅Ⅱ度3例次、深Ⅱ度5例次、Ⅲ度4例次,均为热液烫伤。致伤部位:下肢7例次、臀部3例次、后躯干6例次。住院时间为2—33d。
重度烧伤合并肺栓塞11例
刘静, 徐刚, 刘冬梅
2007, 23(5): 377-378.
摘要: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重度烧伤患者181例,其中11例于伤后6—20d并发肺栓塞,发病率为6.08%,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烧伤面积31%-85%、Ⅲ度面积5%-52%TBSA,发病前均无血管栓塞性疾病。11例患者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其中合并右胫骨粉碎性骨折1例、合并吸入性损伤8例。
次全厚定形皮修复面部小面积深度烧伤八例
孔祥红, 张志华, 李岩, 周莉萍, 孙萍
2007, 23(5): 378-378.
摘要:
1 临床资料; 2004年8月-200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面部小面积深Ⅱ~Ⅲ度烧伤患者8例,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1~40岁。热炉烫伤2例、热液烫伤3例、火焰烧伤3例,创面面积5cm×4cm~15cm×10cm,与正常皮肤界线明显。
119例烧伤患者各阶段心理状况分析
付京, 程秀华
2007, 23(5): 379-380.
摘要:
1临床资料; 患者中男85例、女34例,年龄(35±10)岁。烧伤面积1%-58%TBSA,浅Ⅱ~Ⅲ度。致伤原因:热液烫伤42例、火焰烧伤39例、化学烧伤8例、电击伤22例、热压伤8例。一般情况:已婚85例、未婚34例,小学文化程度9例、初中文化程度47例、高中文化程度51例、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12例,公费医疗30例、自费医疗89例。伤后0.5h~25d入院。
西北部分省区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点
陈向军, 闫德雄, 邢继平, 姚兴伟
2007, 23(5): 380-380.
摘要:
1996年10月-2005年9月,我科共收治西北部分省区12岁以下烧伤患儿3156例(不包括门诊和急诊未住院者),占同期烧伤患者总数(5339例)的59.1%。本文对患儿流行病学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复合移植术后局部注射激素治疗瘢痕疙瘩12例
夏成德, 赵耀华, 牛希华, 狄海萍
2007, 23(5): 381-381.
摘要:
瘢痕疙瘩由于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其治疗一直是整形外科的一个难题。2003--2006年,笔者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表皮复合移植治疗瘢痕疙瘩患者12例,术后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辅助治疗,效果满意。
双侧矩形瘢痕皮瓣修复虎口瘢痕挛缩
周忠志, 陈丽
2007, 23(5): 382-382.
摘要:
1 临床资料与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烧伤总面积8%-90%TBSA,年龄3—54岁。双手虎口瘢痕挛缩畸形者12例,总计42只手。烧伤至整形修复间隔时间最长8年,最短4个月,平均1.6年。
皮瓣移植修复不同部位深度烧伤108例
石富胜, 狄桂萍, 谢京, 朱清海, 王宇龙, 张金保, 马永伟, 柴健
2007, 23(5): 383-383.
摘要:
1临床资料; 1995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单位采用皮瓣移植修复不同部位深度烧(创)伤患者108例,其中男79例、女29例,年龄5~54岁,烧伤总面积1%~70%TBSA,为浅Ⅱ~Ⅳ度。致伤原因:电烧伤53例、热压伤24例、高温金属烧伤17例、低热烧伤7例、创伤后皮肤缺损伴骨外露6例、化学烧伤1例。修复部位:膝关节28个、踝关节23个、腕关节22个、肘关节19个、指间关节13个、虎口11个。随意皮瓣56个,逆行岛状皮瓣38个,交腿皮瓣7个,巨大皮瓣5个,其他皮瓣10个。
警钟
烧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延误诊断三例
张科军, 张建锋, 杨刚三
2007, 23(5): 338-338.
摘要:
例1 男。32岁,2000年8月因氧气爆炸致烧伤,总面积97%、其中Ⅲ度94%TBSA,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伤后30min入院,意识清楚,体温37.5℃,脉搏132次/min,呼吸38次/min,血压85/50mmHg(1mmHg=0.133kPa)。导出血红蛋白尿约50ml,行深静脉置管和气管切开,快速补液。伤后第1个24h补液17500ml,其中电解质14000ml、胶体3500ml(血浆1500ml、羟乙基淀粉2000m1),尿量70~90ml/h。伤后26h,患者烦躁、腹胀,脉搏140—150次/min,
重度烧伤后早期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与胸腔积液三例
蒋章佳, 涂红波, 刘友红, 沈辉, 杨磊
2007, 23(5): 384-385.
摘要:
本文报道3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因早期大量输液,引发腹胀、腹腔积液,同时从双侧胸腔共抽出2150~3280ml积液。提示在烧伤后早期毛细血管急性渗出阶段,大量补液必须慎重!
严重烧伤后阻塞性窒息七例
李孝建, 霍丽贞, 梁达荣, 张志, 梁蓉, 钟棉, 黄粤
2007, 23(5): 385-385.
摘要:
本组资料来源于1987--2005年笔者工作过的3家三甲医院烧伤科,共7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0±8)岁,烧伤面积(48±24)%TBSA。致伤原因:蒸气烫伤1例、开水烫伤1例、汽油火焰烧伤5例。6例伴有面颈部烧伤,且其中2例伴轻度吸入性损伤、2例伴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发生窒息(伤后8h~16d),3例为面颈部和喉头水肿所致,3例为气管切开后处理不当所致,1例为颈部浅静脉穿刺输液所致。经心肺复苏,5例呼吸恢复,2例抢救无效死亡。
论著
烧伤创面与糖尿病溃疡创面的比较
林才, 乔亮, 张鹏, 陈更新, 徐建军, 杨宁, 陆树良
2007, 23(5): 339-341.
摘要:
目的比较烧伤创面与糖尿病溃疡创面的差异,初步分析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难愈的机制。方法分别切取非糖尿病烧伤患者的足部创面(对照组)和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创面(试验组)组织,行组织块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反转录-PCR法分别检测创面组织释放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质及其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含5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正常培养液组)、含30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高糖组)、含30mmol/L甘露醇的培养液(甘露醇组)中培养7d,以ELISA法测定VEGF蛋白质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FGF2、VEGF蛋白质水平分别为(59±3)ng/ml、(56±7)pg/ml,试验组2种蛋白质水平分别为(89±6)ng/ml、(108±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RNA比较结果与蛋白质相似;2组的MVD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细胞培养时当培养液含FGF2,高糖组与正常培养液组的VEGF蛋白质水平相近(P〉0.05);移去FGF2后2、5d,正常培养液组该指标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溃疡创面难愈与血管化受到抑制以及调控血管生长的因子低表达密切相关。
大鼠微粒皮移植创面中角蛋白19及整合素β1的异位表达
杨燕妮, 彭代智, 伍素华, 周新, 刘敬, 董征学
2007, 23(5): 342-345.
摘要:
目的了解大鼠微粒皮移植后创面角蛋白19、整合素β1表达特征的变化,初步探讨微粒皮移植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取20只大鼠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为自体皮组:创面移植占缺损皮肤表皮质量10%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皮组:创面混合移植自、异体微粒皮,其用量分别为缺损皮肤表皮质量的10%、40%。比较移植后2、3、4周2组大鼠创面的愈合率、收缩率,观察2、4周时角蛋白19、整合素β1的表达与分布特征。结果移植后2、3周,混合皮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5±5)%、(84±8)%,明显高于自体皮组的(53±10)%、(65±9)%(P〈0.01)。2组创面收缩率在移植后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4周,2组大鼠创面新生表皮的颗粒层和棘层均可见角蛋白19、整合素β1阳性细胞;此期间未见角蛋白19在基底层有所表达。移植后2周,2组创面基底层未见整合素β1阳性细胞;4周时,部分创面标本中有整合素β1阳性细胞在基底层间断出现。结论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有助于创面愈合。自体微粒皮和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创面中,均存在角蛋白19和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的异位表达。
特布他林对去甲肾上腺素和烧伤血清诱导大鼠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艺明, 杨宗城
2007, 23(5): 346-348.
摘要:
目的了解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对烧伤血清和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烧伤大鼠及正常大鼠血清。取出生1~3d乳鼠脑组织行原代神经胶质细胞培养,并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的刺激物,分为:(1)对照组:加入体积分数10%的正常大鼠血清;(2)NE1、NE2、NE3组: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0%烧伤血清+10、20、50μmol/LNE;(3)TBN1、TBN2、TBN3组:分别加入10、20、50μmol/L特布他林+体积分数10%烧伤血清+10、20、50μmol/LNE。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VEGF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VEGF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VEGF蛋白的表达处于较低水平,NE1、NE2、NE3组其表达随NE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加,而TBN1、TBN2、TBN3组的表达明显增加。对照组神经胶质细胞VEGF mRNA表达量[(5.72±0.12)拷贝数/g]较低,NEl、NE2、NE3组VEGF mRNA的表达[(13.26±0.03)、(10.37±0.04)、(14.87±0.55)拷贝数/g]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TBN1、TBN2、TBN3组VEGF mRNA表达量[(13.39±0.19)、(15.77±0.11)、(16.00±0.07)拷贝数/g]也逐渐增加,除TBN1组外其余2组与各N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特布他林可增强烧伤血清和NE诱导神经胶质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
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调查
张林清, 苏芬, 刘海英, 吴学田, 赵焕童
2007, 23(5): 349-351.
摘要:
目的了解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区348例住院患者的创面、血液、静脉导管、痰液、尿液及脓液等标本分离而得的菌株,统计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共检出4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44株占52、6%、革兰阳性球菌188株占40.5%、真菌32株占6.9%。主要检出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环丙沙星、青霉素G、苯唑西林等的耐药率已达100、0%,只对万古霉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5、8%、36、8%、33、3%。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是烧伤病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超声学测量
傅跃先, 章跃滨, 唐毅, 全学模, 邱林, 田晓菲, 刘燕, 甘立强
2007, 23(5): 352-355.
摘要:
目的用无创的方法获得少年儿童皮肤厚度资料。方法选择221例1~18岁皮肤健康的少年儿童,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男7~12岁、女7~11岁)、青春期组(男13~18岁、女12~18岁),各年龄组下分男、女2个性别组。应用13MHz高频超声,检测上述人员面部、胸部、腹部、背部、前臂、臀部、大腿7个部位的皮肤表皮、真皮与全层皮肤厚度。结果221例少年儿童的皮肤以面部较薄,背部及臀部较厚。(1)各年龄组的同一部位以及同一年龄组中男、女同一部位的表皮厚度相近(P〉0.05)。(2)幼儿组、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同一部位组间比较,以及组内不同性别同一部位比较,真皮和皮肤全层厚度相近(P〉0.05)。与其余3组比较,青春期组此2项指标均明显偏高(P〈0、05),男性真皮厚度为(1.16±0.04)~(1.98±0.47)mm、皮肤全层厚度为(1.27±0.12)~(2.20±0.45)mm,女性真皮厚度为(1.00±0.18)~(1.60±0.30)mm、皮肤全层厚度为(1.10±0.17)~(1、83±0.29)mm。结论13MHz高频超声是无创测量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有效方法。青春期少年全层皮肤厚度增加的主要因素系真皮厚度明显增加,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显著。面部与背部、臀部皮肤厚度的明显差异,对皮肤移植术具有指导意义。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组织缺损
王德运, 谢卫国, 王礼放, 张伟, 刘杰锋, 陈康
2007, 23(5): 356-358.
摘要:
目的分析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肢体远端组织缺损的适用性。方法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0例患者肢体远端组织缺损,其中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1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移植14例。所有被修复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神经、肌腱或(和)骨质外露。结果1例患儿术后因蒂部受压致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治愈;1例患者因术后感染,皮瓣周边成活不良,经肉芽植皮术后治愈;其余28例患者所植皮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观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解剖结构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要血管及肌肉组织,适用于肢体远端组织缺损的修复。
290例烧伤患者用药分析
王耀军, 岑瑛
2007, 23(5): 359-361.
摘要:
目的了解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药品的使用情况,探讨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方法。方法随意抽取2005年笔者单位烧伤病房住院时间≥5d的290例患者,统计其药品(尤其是抗菌药)使用情况、费用及其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计算人均治疗总费用;统计患者的治愈率。结果本组患者局部应用的抗菌药以磺胺类为主,全身应用的抗菌药以头孢菌素类为主。药品总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1±5)%;其中抗菌药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5.8±1.7)%,占药品总费用的(51±17)%。患者人均治疗总费用为22026.09元,治愈率达96.90%。结论通过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使烧伤患者药品(尤其是抗菌药)费用比例以及医疗总费用处于较低水平,且治愈率较高。
烧伤严重程度分度方法的探讨
杨晓东, 林国安, 赵广贺, 李文军, 焦秋云, 袁仕安
2007, 23(5): 362-364.
摘要:
目的探寻烧伤严重程度分度的新方法。方法选取笔者单位1958年12月-2004年12月收治的有烧伤面积记录的单纯烧伤患者,用同病死率(病死率取0.5%)法确定烧伤患者的年龄分组。根据组内细分的各面积单元组病死率的统计学差异及临床情况,把各年龄组内患者烧伤程度划分为4度:轻、中、重、特重度。统计组内各烧伤程度对应的烧伤总面积范围、例数、病死率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将烧伤总面积范围和Ⅲ度面积范围作为各年龄组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以患者病死概率为应变量,年龄、烧伤总面积、各种深度的烧伤面积为协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该模型预测笔者单位2005年收治的患者病死概率,核对患者相关指标与前述分度标准是否符合;判断合并有吸人性损伤、严重合并伤或伤前重大疾病患者的烧伤严重程度。结果患者年龄最终分组为≤2岁、〉2岁且≤55岁、〉55岁。各组内烧伤程度的面积分度标准详见正文表2,Logistic回归模型为P(病死概率)=1÷[1+e^-(-5.666-0.014×年龄+0.041×烧伤总面积+0.027×深Ⅱ度面积+0.060×Ⅲ度面积)],该方程预测的病死概率及相关指标与该分度标准符合率较高。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患者可直接定为重度或特重度烧伤,仅有轻度吸人性损伤者依面积标准界定烧伤严重程度。结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的病死概率可作为判断烧伤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前述年龄分组较合理,对应的烧伤程度分度标准较为准确、实用。
《中华烧伤杂志》2003--2005年载文与引文及著者的统计分析
周晓彬, 滕洪松, 赵文科, 张超英, 鲁晓晴
2007, 23(5): 365-368.
摘要:
目的了解《中华烧伤杂志》载文、引文及著者的特点。方法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烧伤杂志)2003--2005年的载文、引文和著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华烧伤杂志》3年内共载文741篇,每期平均载文量41篇,篇密度为0.59,基金论文占19.7%;著者来自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美国,合著率87.9%,合作度3.94人;78.7%的论文有引文,90.6%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莱斯指数为65.6%。结论《中华烧伤杂志》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着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和建设。
体外构建皮肤基底膜的组织学特征
鲁元刚, 伍津津, 张教扬, 杨桂红, 杨涛
2007, 23(5): 369-371.
摘要:
目的观察制备的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的组织学特征。方法取门诊正常儿童包皮环切术之包皮,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顺序消化得到角质形成细胞(KC)和成纤维细胞(Fb)悬液。制备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浸没培养3d后,继续行气液界面培养。将培养7、10、15d的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用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行HE及高碘酸-雪夫(PAS)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基底膜的重要成分: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及层黏连蛋白(LN)的存在情况。结果HE染色可见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结构分化良好,大致可分为基底层、棘层和角质层,各层均有数量不等的扁平梭形细胞。PAS染色显示真皮表皮间有一均匀红染的条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Ⅳ型胶原、Ⅶ型胶原及LN呈阳性表达。结论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基底膜构建良好。
短篇论著
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促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
周凌, 伍津津, 鲁元刚, 朱堂友
2007, 23(5): 372-373.
摘要:
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皮肤替代物覆盖创面,能否有效促进血管形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为了解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的促血管生成活性,笔者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对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条件培养基促内皮细胞增生的能力进行了观察,拟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高乌甲素用于烧伤创面换药的镇痛治疗
蔡少甫, 郑庆亦, 林惠卿, 陈锦河, 郑健生, 邹紫红, 蔡林碧珍
2007, 23(5): 373-374.
摘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6年2—10月,笔者单位收治的80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均为伤后24h内入院的混合Ⅱ度烧伤患者。年龄18~59(37±15)岁,烧伤总面积11%~30%[(17±6)%]TBSA。致伤原因:火焰烧伤41例,热液烫伤35例,化学烧伤4例。
大鼠皮肤β射线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沈国良, 陆兴安, 唐俊, 王修珍, 吴士良
2007, 23(5): 374-375.
摘要:
皮肤β射线损伤创面难以愈合,晚期易恶变,其具体机制不明。笔者采用直线加速器建立大鼠深Ⅱ度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模型,检测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对该创面愈合的影响。
学术信息
第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纪要
罗勤
2007, 23(5): 386-388.
摘要:
2007年6月11—15日,第5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重庆市顺利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承办。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自书忠、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兼副社长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孙永华、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赵先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院长李景波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中华烧伤杂志总编辑汪仕良教授致开幕词。来自全国80多个城市的26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讲座
烧伤治疗与药物经济学
贾赤宇
2007, 23(5): 389-391.
摘要:
大面积严重烧伤患者的病程长、全身反应重、并发症多、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治疗费用昂贵。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规模及效益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加强烧伤治疗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刻不容缓。
综述
病理性瘢痕治疗进展
朱希山, 赵春华
2007, 23(5): 392-395.
摘要: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不同表达产物,虽然胶原等细胞外间质的过度沉积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临床特征明显不同。增生性瘢痕高出皮肤表面但损伤局限在原范围,常在损伤后的4周内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消退,伴有组织挛缩,手术切除后大多数不会复发,胶原分布均匀且细小规则;瘢痕疙瘩高出皮肤表面并向周围增生扩展超出其基底,出现时间晚且不能自行消退,手术切除后常会复发,胶原分布紊乱且粗大呈波浪形。瘢痕的类型、首次治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其后续治疗和康复。
P物质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倪涛, 方勇
2007, 23(5): 395-397.
摘要:
创面愈合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细胞生物学过程,根据其时相特征,可分为炎性反应、细胞增殖、组织重建3个交叉阶段,许多肽类物质包括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其调控。研究表明,感觉神经肽P物质参与了对创面愈合中炎性细胞的调控,具有影响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同时影响外周神经的发育和修复。
趋化因子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顾钏, 方勇, 俞为荣
2007, 23(5): 397-400.
摘要:
目前炎性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烧(创)伤发生后,趋化因子将各种炎性细胞招引到创面局部,发挥清创(吞噬变性坏死组织或衰老组织及微生物)和调节上皮再生、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并参与组织重塑等。笔者就趋化因子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