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前馈控制理念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翻身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陈华清 封秀琴 徐彩娟 张玉萍 曾妃 钟祖爱 夏一兰 韩春茂

郭鹏. 烧伤后瘢痕组织内甲基化基因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J].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12): 1185-119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1-00150.
引用本文: 陈华清, 封秀琴, 徐彩娟, 等. 前馈控制理念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翻身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4): 373-37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02-00514.
Guo P.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of methylated genes in burn scar tissue[J].Chin J Burns,2021,37(12):1185-1190.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1-00150.
Citation: Chen HQ,Feng XQ,Xu CJ,et al.Application effects of feedforward control theory in the rollover bed treatment of mass patients with burn-explosion combined injury[J].Chin J Burns Wounds,2022,38(4):373-377.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02-00514.

前馈控制理念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翻身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02-00514
基金项目: 

浙江省卫生健康重大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WKJ-ZJ-2123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封秀琴,Email:fengxiuqin@zju.edu.cn

Application effects of feedforward control theory in the rollover bed treatment of mass patients with burn-explosion combined injury

Funds: 

Key Project of Major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of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WKJ-ZJ-2123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Feng Xiuqin, Email: fengxiuqin@zju.edu.cn
  • 摘要:   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理念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进行翻身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2020年6月13—14日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液化天然气槽罐车爆炸所致重度烧爆复合伤患者,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33~92(66±17)岁。对所有患者从入院48 h后开始进行翻身床治疗,并导入前馈控制理念,包括组建翻身床前馈控制专项管理团队,明确医护人员在患者翻身床治疗中的职责,采取多学科医师配合策略,以“翻身床工作坊”形式对临时组建的护士团队中的80名护士进行培训并考核,制订翻身床治疗核查表、评估单并持续质控。统计患者入院30 d内翻身床翻身频率、翻身操作总次数及一次性体位变换成功率。观察治疗过程中因翻身床操作不当造成患者呼吸心搏骤停、治疗中断、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皮片移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入院2 d内和入院30 d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最低值、氧合指数>30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数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情况。  结果  患者入院30 d内每日行翻身床翻身2~6次,共进行翻身操作1 320次,一次性体位变换成功率为99.9%(1 319/1 320)。翻身床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患者入院2 d内PaO2、PaCO2最低值分别为(100±19)、(42±4)mmHg,轻、中、重度ARDS患病人数分别为10、2、3例,无一例患者氧合指数>300 mmHg。患者入院30 d时PaO2、PaCO2最低值分别为(135±28)、(37±8)mmHg,中、重度ARDS患病人数分别为3、1例,有11例患者氧合指数>300 mmHg。  结论  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翻身床治疗中导入前馈控制理念,通过提前控制翻身床应用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确保翻身床翻身安全顺利完成,可促进烧伤创面修复和呼吸功能改善,提高患者救治质量。

     

  • 烧伤是常见的损伤之一,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因为烧伤而致残或致畸。烧伤后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是烧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而且可引起器官及组织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1。对于瘢痕产生的机制,目前在微观方面的研究仅涉及细胞因子、ECM等,而其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明确2

    有研究显示,青光眼滤过术后使用表观遗传修饰可减少瘢痕组织的产生3,表明瘢痕产生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表观遗传改变。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机制,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改变基因表达量4, 5。甲基化水平的高低会显著影响蛋白的最终翻译。生物信息学分析是一项新兴的研究方法,可结合测序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基因或基因集6, 7。甲基化研究在瘢痕中较为常见,但检索显示以生物信息学为基础,探究甲基化与瘢痕形成关系的研究罕见,因此以生物信息学为基础探讨甲基化与瘢痕形成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可对大量芯片来源的基因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是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重要工具8。本观察性研究使用WGCNA对正常组织和瘢痕组织的mRNA表达谱进行分析并结合甲基化数据集对选定模块内的基因进行甲基化状态判断,对烧伤后瘢痕组织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并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为临床治疗烧伤后瘢痕组织提供新思路。

    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内检索并下载相关数据集,即检索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烧伤后瘢痕组织相关数据集,结果显示mRNA数据集GSE136906及甲基化数据集GSE137134是同一批次的12个样本(均由澳大利亚大学生物医学院烧伤研究组上传,每个数据集均为6个样本),分别进行了mRNA测序和甲基化测序,因此纳入本研究;数据集GSE108110在剩余数据集中样本量相对较大,因此纳入SVM及建模分析(表1)。

    表1  烧伤后瘢痕组织相关数据集的详细信息
    数据集测序平台Affymetrix eneChip文件样本数(个)瘢痕数(个)
    GSE137134GPL13534-11288166
    GSE136906GPL16686266
    GSE108110GPL570399
    注:1、2、3分别为Illumina HumanMethylation450 BeadChip (HumanMethylation450_15017482)、[HuGene-2_0-st] Affymetrix Human Gene 2.0 ST Array [transcript (gene) version]、[HG-U133_Plus_2] Affymetrix Human Genome U133 Plus 2.0 Array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下载GSE137134与GSE136906数据集并将数据集中的探针代码转换成基因符号。使用R语言中的“Limma”软件包寻找GSE137134中瘢痕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差异甲基化基因(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genes,DMG)和GSE136906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ly expressed genes,DEG),即寻找P<0.05相关基因并记录,将这些基因纳入WGCNA分析。

    使用R语言软件中的“FlashClust”软件包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使用“pickSoftThreshold”函数来调节参数β的权重以尽量符合无尺度网络。使用WGCNA软件包将有相关性和相邻关系的DMG计算成为拓扑重叠矩阵(opological overlap matrix, TOM)并计算其相应的相异度1-TOM。使用1-TOM作为距离度量,进行分层聚类以识别模块。设定模块内最少的基因个数为30个,将高度相似的模块通过聚类标记并合并。使用“plotDendroAndColors”函数对基因模块进行可视化,并选取模块内基因绘制热图。将临床特征和模块内的基因联合分析,寻找与瘢痕组织密切相关的模块并探究模块内基因的生物学意义,对生成模块与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热图进行聚类。

    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和基因探针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软件对模块内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和注释。

    基于瘢痕组织mRNA数据集GSE136906及其甲基化数据集GSE137134属于同一批次的样本,本研究利用数据集GSE136906探究模块内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使用Funrich软件将模块内高甲基化状态的基因与低表达的基因取交集,将模块内低甲基化状态的基因与高表达的基因取交集,在交集内的基因是具有异常甲基化状态的基因。

    依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基因的诊断价值。使用数据集GSE136906及GSE108110进行机器学习,将这2个数据集内异常甲基化基因的表达量依次纳入SVM模型并进行标准化,构建SVM分类器,使用交叉验证的方法选取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参数g,随机选取2/3的样本作为训练集,其余1/3则作为验证集,当SVM分类器的效能达到90%时则不再纳入新基因。

    使用SPSS 22.0、GraphPad Prism 8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使用Matlab软件进行支持向量机模型构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数据集GSE136906中筛选出1 061个DEG,见图1。从数据集GSE137134中筛选出16 141个DMG。聚类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离群的样本,因此2个数据集中12个样本均被纳入共表达网络。“pickSoftThreshold”函数的结果显示,当权重参数β=9时,log(k)与log [p(k)]之间相关系数的平方>0.9,k表示节点的连接度,p(k)表示WGCNA网络具有无标度网络的特征。选取软阈值β=9来构建WGCNA网络(图2)。模块的相关性热图与聚类分析展示在图3中。筛选后得到10个相应的模块,临床相关性结果显示棕色模块与瘢痕组织形成相关性较高(图4),该模块内共有2 646个基因。在所有相关系数>0.7的模块中,棕色模块内基因数目最多,因此选择该模块进行进一步研究。

    1  GSE136906数据集中烧伤后瘢痕和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火山图
    注: P-value为差异表达分析后未经校正的P值,Fold change为瘢痕组织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倍数;图中绿色为低表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红色为高表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黑色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基因
    2  烧伤后瘢痕和正常组织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网络模块
    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网络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注:MEgreen、MEbrown、MEturquoise、MEmagenta、MEpink、MEblack、MEyellow、MEblue、MEred分别表示绿、棕、蓝绿、洋红、粉、黑、黄、蓝、红色模块;图中横向刻度值为各模块聚类分析相对聚类距离;图中纵向刻度值为数据模块色值
    4  烧伤后瘢痕组织临床特征与模块之间的关联
    注:图左侧标注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所示颜色模块名称;模块中数据表示对应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模块与临床性状的相关性系数以及其对应P值,括号内为P

    GO分析结果显示,模块内的基因主要富集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酯选择性谷氨酸受体活性的调控”“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调控”等,见图5A。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块内的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等相关,见图5B。Metascape分析结果显示,模块内基因主要富集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抑制剂的活性”“胰岛素分泌的正调节”等方面,见图6。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可通过细胞因子受体、胰岛素受体等调节瘢痕组织。

    5  对烧伤后瘢痕组织相关性高的模块通过基因探针富集分析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5A.基因本体论功能富集;5B.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功能富集
    注:图5A中的绿、棕、蓝、黑、浅棕、紫色曲线分别表示对核因子κB导入细胞核的负向调节、对白细胞介素1产生的正向调节、对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酯选择性谷氨酸受体的活性调控、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调控、脂肪酸氧化的调控、泛酸样蛋白结合酶的调节通路,图5B中的绿、棕、蓝、黑、浅棕色曲线分别表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途径、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途径
    6  对烧伤后瘢痕组织相关性高的模块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6A.基因本体论功能富集;6B. 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功能富集
    注:P-value为差异表达分析后未经校正的P值;图6A的红、蓝、绿、紫、橙、黄、棕、浅紫、灰、浅绿、浅黄、浅紫、浅橙色圆点分别与图6B从上至下的条带一一对应,依次表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抑制剂的活性、胰岛素分泌的正调节、突触膜、脂肪细胞分化、高尔基体膜、参与免疫反应的水解酶激活、溶酶体膜、参与免疫反应的白细胞激活、核包膜、神经发生正向调节、中毒反应、心脏发育通路

    共有35个具有异常甲基化状态的基因,其中的高表达-低甲基化基因21个(图7A7B),低表达-高甲基化基因14个(图7C7D)。

    7  烧伤后瘢痕组织差异表达甲基化基因的热图。7A.21个高表达-低甲基化基因的热图;7B.14个低表达-高甲基化基因的热图
    注:“type”表示组织类型,“N”表示正常组织,“S”表示瘢痕组织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CR2LMO7STEAP4NNATTCF7L2ZC3H12B等基因具有较好的瘢痕诊断效能,其曲线下面积(AUC)值居于前列。见表2

    表2  烧伤后瘢痕组织与正常组织异常甲基化基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P
    基因曲线下面积P
    CCR20.972<0.001
    LMO70.9720.011
    STEAP40.972<0.001
    NNAT0.944<0.001
    TCF7L20.9440.003
    ZC3H12B0.9440.010
    AMPD30.917<0.001
    BTBD170.9170.039
    PRICKLE10.917<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将这些基因按照AUC值从大到小依次纳入SVM模型中,当纳入CCR2LMO7STEAP4NNATTCF7L2这5个基因时,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参数g都<0.01,此时构建的分类器模型分类准确率为93.3%,表明上述基因有较好的分类功能(图8)。

    8  烧伤后瘢痕组织差异表达甲基化基因的数据展示及5个差异甲基化基因可视图。8A、8B、8C、8D、8E、8F.分别为数据的整体展示及TCF7L2NNATLMO7CCR2STEAP4基因的分维可视化图

    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为深Ⅱ度及以上烧伤。瘢痕是烧伤后康复期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因此,探究烧伤后瘢痕组织的形成机制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对改善烧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WGCNA分析寻找与烧伤后瘢痕形成相关的基因模块,并探究了模块内的基因生物功能和甲基化状态,该研究为治疗烧伤后瘢痕提供了有意义的临床参考价值。

    根据富集分析的结果,棕色模块内的基因具有“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调控”功能,因此本研究认为雄激素受体在瘢痕组织生成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且由于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该通路状态发生改变。而Schierle等9研究结果显示,雄激素受体DNA的含量在瘢痕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同时指出抗雄激素物质可通过竞争结合雄激素受体导致瘢痕组织中Ⅰ型前胶原mRNA低表达,因此本研究认为抗雄激素物质具有治疗瘢痕的潜力。“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在KEGG分析中被富集到,研究表明多种细胞因子如血管源性生长因子、IL家族等对瘢痕生成有重要影响10, 11, 12, 13。因此本研究认为模块内的基因可调节细胞因子受体,与微环境内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并诱导瘢痕组织的形成。Metascape数据库的分析显示,“胰岛素分泌的正调节”被显著富集,表明这些异常甲基化的基因可能导致胰岛素相关通路的改变。因此本研究认为胰岛素在瘢痕生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Hallam等14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实验显示,皮下注射胰岛素可减少瘢痕产生。因此,本研究认为胰岛素注射也可作为瘢痕治疗的潜在疗法。

    在棕色模块内共显示了35个异常甲基化基因,其中CCR2LMO7STEAP4NNATTCF7L2具有良好的瘢痕诊断效能并被纳入到SVM模型中。CCR2编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Frik等15研究显示CCR2敲除小鼠脑损伤后单核细胞浸润减少且瘢痕形成减少。本研究中观察到瘢痕组织中CCR2是高表达的,推测CCR2可诱导瘢痕产生,是瘢痕治疗的潜在靶点。本研究结果显示LMO7在瘢痕组织中高表达,推测LMO7可促进瘢痕组织产生。Xie等16研究表明LMO7由TGF-β诱导并通过TGF-β途径负反馈调节在伤口愈合和瘢痕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STEAP4NNATTCF7L2则未见相应报道,其在瘢痕产生中的作用可能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总之,本研究通过WGCNA初步分析了烧伤后瘢痕产生的分子机制和异常甲基化基因,结果显示基因CCR2LMO7STEAP4NNATTCF7L2在瘢痕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治疗的潜在靶点。

    陈华清:设计研究、实施研究、采集数据以及撰写文章;封秀琴、徐彩娟、张玉萍:设计研究、采集数据、统计分析;曾妃、钟祖爱、夏一兰:设计研究、实施研究、采集数据;韩春茂:论文指导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29)

    [1] 崔凤瑞,邓佩玲.突发应急事件中成批烧伤患者的护理对策[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20,6(2):123-124.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0.02.015.
    [2] YamamotoS,DeWittDS,ProughDS.Impact & blast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Molecules,2018,23(2): 245. DOI: 10.3390/molecules23020245.
    [3] ChenF,XuL,LvG,et al.Applic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intelligent suspension treatment beds in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burns[J].Contrast Media Mol Imaging,2021,2021:8922504.DOI: 10.1155/2021/8922504.
    [4] KottnerJ, CuddiganJ, CarvilleK, et 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ssure ulcers/injuries: the protocol for the second upda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2019[J]. J Tissue Viability, 2019,28(2):51-58. DOI: 10.1016/j.jtv.2019.01.001.
    [5] 熊想莲,武小红,李丽红,等.使用翻身床辅助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管道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20,19(4):45-49.DOI: 10.3969/j.issn.1671-8283.2020.04.008.
    [6] 许腊梅.2例重度烧伤患者使用翻身床治疗时呼吸骤停的抢救[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825.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1.08.038.
    [7] 祝红娟,王淑君,李方容,等.大面积烧伤患者使用翻身床的安全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16-19.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4.01.003.
    [8] 鲁虹言,王淑君,李方容,等.大面积烧伤患者卧翻身床尿袋放置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6,31(10):66-67.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6.10.066.
    [9] AvanzinoL,RavaschioA,LagravineseG,et al.Adaptation of feedforward movement control is abnormal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dystonia and tremor[J].Clin Neurophysiol,2018,129(1):319-326.DOI: 10.1016/j.clinph.2017.08.020.
    [10] CignettiF, VaugoyeauM, FontanA, et al. Feedforward motor control in developmental dyslexia and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oes comorbidity matter? [J]. Res Dev Disabil, 2018,76:25-34. DOI: 10.1016/j.ridd.2018.03.001.
    [11] 吴琴珍,潘月敏,石红荣,等.静脉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前馈控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7):824-827.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4.07.015.
    [12] 陈超,马丽梅,张昕屏,等.成批烧伤救护中分层-工作坊联合教学模式在护士翻身床使用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6):380-381.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6.016.
    [13] OsumiM,SumitaniM,OtakeY,et al.Fear of movement modulates the feedforward motor control of the affected limb in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CRPS): a single-case study[J].Med Hypotheses,2018,110:114-119.DOI: 10.1016/j.mehy.2017.12.002.
    [14] FanD, HanL, QuW, et al. Comprehensive nursing based on feedforward control and postoperative FMA and SF-36 levels in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J]. J Musculoskelet Neuronal Interact,2019,19(4):516-520.
    [15] 赵锐祎,金静芬,陈春芳,等.19例群体重度烧伤患者静脉通路的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09-711.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5.06.014.
    [16] ARDSDefinition Task Force,RanieriVM,RubenfeldGD,et al.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Berlin Definition[J].JAMA,2012,307(23):2526-2533.DOI: 10.1001/jama.2012.5669.
    [17] 张勇,孟伟正,王明君,等.瓦斯爆炸致肺爆震伤临床流行病学特点[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30(8):582-583.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2.08.006.
    [18] 李创忠,王运杰.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2):311-315.DOI: 10.3969/j.issn.1671-3826.2010.02.061.
    [19] HoermannR,PekkerMJ,MidgleyJ,et al.Triiodothyronine secretion in early thyroid failure: the adaptive response of central feedforward control[J].Eur J Clin Invest,2020,50(2):e13192.DOI: 10.1111/eci.13192.
    [20] WangX, DuJ, ZhuangZ, et al. Incidence, casualties and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ian explosion blast injury in China: 2000-2017 data from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J]. Mil Med Res,2020,7(1):29. DOI: 10.1186/s40779-020-00257-5.
    [21] HazellGA,PearceAP,HepperAE,et al.Injury scoring systems for blast injuries: a narrative review[J].Br J Anaesth,2022,128(2):e127-e134.DOI: 10.1016/j.bja.2021.10.007.
    [22] 陈华清,沈鸣雁,徐婷,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的成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管理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3):269-271.DOI: 10.16821/j.cnki.hsjx.2020.03.018.
    [23] 魏革,梅桂萍,胡玲,等.手术室巡回护士工作程序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3-135.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0.02.014.
    [24] 马兵,夏照帆.昆山“8·2”特重大爆炸事故成批特重度烧伤救治的几点思考[J/CD].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5,10(3):4-6.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15.03.002.
    [25] GordonA,RaboldE,ThirumalaR,et al.Prone positioning in ARDS[J].Crit Care Nurs Q,2019,42(4):371-375.DOI: 10.1097/CNQ.0000000000000277.
    [26] GriffithsM,McAuleyDF,PerkinsGD,et al.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BMJ Open Respir Res,2019,6(1):e000420.DOI: 10.1136/bmjresp-2019-000420.
    [27] KoutrasA,SyllaiosA,TsilikisI,et al.Dealing with burn patients in war zones[J].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2021,15(1):15-19.DOI: 10.1017/dmp.2019.127.
    [28] De JongMJ,BennerR,BennerP,et al.Mass casualty care in an expeditionary environment: developing local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in context[J].J Trauma Nurs,2010,17(1):45-58.DOI: 10.1097/JTN.0b013e3181d914ed.
    [29] 冯蕾,李萍,谢敏,等.群体突发事件救治中护士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9):38-40.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10.09.012.
  •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特约通讯员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卞惠娟陈宾陈蕾陈泽林陈郑礼褚志刚邓欢丁华荣丁羚涛窦懿
    杜伟力段伟强樊桂成樊华付妍婕高欣欣郭菲郭峰胡少华黄广涛
    黄晓琴黄勇黄志锋江琼江旭品蒋南红李海胜李华涛李洁李科
    李娜李伟人李正勇林佳佳刘竣彰刘名倬刘锐刘腾飞卢才教罗锦花
    罗鹏飞苗盈盈缪玉兰彭源钱卫阮琼芳舒斌宋玫苏琳琳田彭
    王春华王峰王洪瑾王坤王亚荣王燕妮王野王玉振王耘川王志勇
    温春泉吴英肖斌肖海涛谢春晖薛刚杨光杨子晨有传刚张琮
    张伟章祥洲赵筱卓赵遵江郑兴锋朱美抒朱志军
    下载: 导出CSV
  • 加载中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7
  • HTML全文浏览量:  65
  • PDF下载量:  2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2-0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