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儿童体表病损修复中的应用
马显杰, 丁健科
2022, 38(4): 301-30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019-00359
摘要: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能够提供与受区颜色、质地类似的皮肤组织,是体表病损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之一。然而,由于扩张术治疗周期长,在儿童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该术式仍面临很多挑战。该文结合临床实践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研究进展,对扩张术后的皮肤改变、扩张术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及应用中出现的并发症的防治等方面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该术式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论著·扩张术与瘢痕整复
基于“MRIS”原则采用扩张皮瓣美学整复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
张家平, 袁希, 江旭品, 刘杰, 陈卓, 李娅萍, 王红霞
2022, 38(4): 306-31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30-00401
摘要:
目的 以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为目标,探讨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整复策略。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1年4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34例烧伤后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男13例、女21例,年龄12~54岁),其中单纯颏部受累者4例、单纯颈部受累者7例、颏部和颈部均受累者23例。瘢痕面积48~252 cm2。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扩张皮瓣进行手术治疗,治疗遵循修复皮瓣色泽与厚度匹配(match)、亚单位美学特征重构(reconstruction)、按整形原则设计切口(incision)和预防手术切口瘢痕(scar)的“MRIS”原则。Ⅰ期埋置...
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
刘云菡, 黄昕, 李海洲, 高雅姗, 顾舒晨, 邝依敏, 骆申英, 张泽伟, 顾斌, 昝涛
2022, 38(4): 313-32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28-00334
摘要:
目的 总结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11~58岁,均采用扩张的IMAP皮瓣整复。Ⅰ期根据瘢痕部位和范围在前胸置入1个或2个合适额定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中注意保护IMAP、锁骨上动脉胸支和胸外侧动脉,术后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扩张。Ⅱ期行皮瓣转移术,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明确优势IMAP。切除面颈部瘢痕,形成面积为9 cm×7 cm~28 cm×12 cm的创...
扩张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陈斓, 张伟, 谢卫国, 杨飞, 李泽
2022, 38(4): 321-32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210-00021
摘要:
目的 探讨扩张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7例大面积烧伤后严重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6~65岁,瘢痕面积20 cm×4 cm~34 cm×14 cm。Ⅰ期于腹股沟韧带上方埋置额定容量为500~600 mL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拆线后注射生理盐水扩张以满足修复手术需求。Ⅱ期手术切除瘢痕,矫正畸形,松解粘连及挛缩;取出扩张器后切取扩张髂腹股沟游离皮瓣,需较大皮瓣时联合切取脐旁穿支皮瓣,将皮瓣移植于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观...
扩张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整复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计鹏, 曹涛, 张智, 张月, 胡世均, 王军昌, 韩超, 王璟, 石继红, 胡大海, 陶克
2022, 38(4): 328-33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231-00426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扩张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整复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1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8例,年龄5~46岁,瘢痕挛缩畸形病程5个月~8年,颈部瘢痕挛缩程度为Ⅰ度者1例、Ⅱ度者9例、Ⅲ度者1例。Ⅰ期根据颈部瘢痕大小在背部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200~600 mL的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扩张时间为4~12个月,总注射生理盐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3.0~3.5倍。Ⅱ期切取面积为10 cm×7 cm~24 cm×13 cm的扩张胸背动脉穿...
论著
D-二聚体对成年烧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张伟, 刘宝辉, 夏成德, 丘宁宁, 娄季鹤, 狄海萍, 薛继东, 李刚
2022, 38(4): 335-34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021-00444
摘要: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对成年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 861例成年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并发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77例)和非DVT组(3 784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D-二聚体水平,入院时有无下肢烧伤、吸入性损伤,住院期间是否并发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及有无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外科手术史、输注浓缩红细胞。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选取组间比...
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游离背阔肌肌瓣在头顶部鳞状细胞癌伴颅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马富鑫, 任盼, 曹瑾, 边永钎, 周加华, 赵聪颖
2022, 38(4): 341-34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21-00538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治疗头顶部鳞状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伴颅骨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0年1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顶部鳞状细胞癌伴颅骨侵袭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50~65岁,原始病变面积为5 cm×4 cm~15 cm×8 cm。术前根据颅骨CT三维重建结果预估颅骨切除范围并采用三维打印技术预制钛网。Ⅰ期行肿瘤扩大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7 cm~18 cm×11 cm,采用预成形钛网修补,并采用面积为10 cm×9 cm~20 cm×13 cm的背阔...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联合人工真皮及刃厚皮治疗下肢脱套伤的临床效果
戚建武, 陈邵, 孙斌鸿, 柴益铜, 黄剑, 李一, 杨科跃, 孙赫阳, 陈宏
2022, 38(4): 347-35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21-00145
摘要:
目的 观察游离背阔肌肌皮瓣联合人工真皮及刃厚皮治疗下肢脱套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8例下肢脱套伤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9~75岁,创面面积为25 cm×12 cm~61 cm×34 cm。以携带12~15 cm宽背阔肌、皮瓣面积为20 cm×8 cm~32 cm×8 cm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骨/肌腱外露部位或功能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余缺损用双层人工真皮修复,将供瓣区直接缝合。待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后,取大腿刃厚皮按1∶2~1∶4的比例扩展后移植修复残余创面,对供皮区行换药治疗。观察术后...
生物强度电场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的调节作用
王文平, 冀然, 张泽, 邬亚婷, 张恒术, 张琼, 江旭品, 滕苗
2022, 38(4): 354-36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112-00017
摘要:
目的 探讨生物强度电场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转化的调节作用。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HSF,分为经200 mV/mm电场处理6 h的200 mV/mm电场组和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6 h的模拟电场组,在活细胞工作站中观察细胞形态和排列变化;记录处理0、6 h细胞数,并计算细胞数变化率;观察并计算3 h内细胞运动方向、位移速度、轨迹速度(以上实验模拟电场组样本数为34、200 mV/mm电场组样本数为30);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处理3 h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取HSF分为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3 h的模拟电场组和经相应强度电场处理3 h的100 ...
创面修复
En bloc切除清创联合臀大肌肌瓣治疗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
刘本全, 董德升, 史明艳, 张伟, 王伟, 陈逸超
2022, 38(4): 363-36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122-00032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en bloc切除清创联合臀大肌肌瓣在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0年2月,阜阳民生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8~69岁;病灶累及单侧者6例、双侧者2例;根据Cierny-Mader骨髓炎解剖部位分型,局灶型者6例(7侧)、弥散型者2例(3侧);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 cm×2 cm~12 cm×9 cm。采用en bloc切除清创将压疮和慢性骨髓炎病灶组织彻底清除,一期将慢性感染性病灶转变为无菌切口样的新鲜创面,切取面积为10 cm×6 cm~15 cm...
病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1例血友病A患者膝关节术后慢性难愈合创面
周日兴, 董永盛, 周旺标
2022, 38(4): 369-37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02-00045
摘要:

2017年12月22日,1例35岁左膝关节术后继发慢性难愈合创面的血友病A男性患者从茂名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转入该院烧伤整形科。体格检查见其左膝关节肿胀,关节外侧有4 cm×4 cm大小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基底有大量暗红色血凝块。予静脉滴注血浆、冷沉淀和人凝血因子Ⅷ控制创面出血,常规清创换药至创面感染控制、坏死组织清除后,左膝关节残留2 cm×2 cm大小、3 cm深的皮下腔隙创面难以愈合。转科19 d后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PRP治疗32 d后左膝关节创面上皮化愈合。该病例提示,对于血友病合并慢性难愈合创面,在无法通过手术修复时,自体PRP治疗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护理专栏
前馈控制理念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翻身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陈华清, 封秀琴, 徐彩娟, 张玉萍, 曾妃, 钟祖爱, 夏一兰, 韩春茂
2022, 38(4): 373-37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02-00514
摘要:
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理念在群体烧爆复合伤患者进行翻身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2020年6月13—14日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液化天然气槽罐车爆炸所致重度烧爆复合伤患者,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33~92(66±17)岁。对所有患者从入院48 h后开始进行翻身床治疗,并导入前馈控制理念,包括组建翻身床前馈控制专项管理团队,明确医护人员在患者翻身床治疗中的职责,采取多学科医师配合策略,以“翻身床工作坊”形式对临时组建的护士团队中的80名护士进行培训并考核,制订翻身床治疗核查表、评估单并持续质控。统计患者入院30 d内翻身床翻身频率、翻身...
综述
胸腺素β4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高仪轩, 王凌峰, 巴特, 曹胜军, 李俊亮, 李芳, 周彪
2022, 38(4): 378-38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21-00059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慢性创面发病率日益增高,同时烧创伤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使得创面修复成为临床日益关注的领域。胸腺素β4是一种体内天然存在的小分子蛋白,其广泛分布于多种体液和细胞内,尤其是血小板中。胸腺素β4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抗炎、抗凋亡及抗纤维化的生物活性,在创面修复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功能。目前已经在烧伤、糖尿病溃疡、压疮等多种创面中观察到胸腺素β4具有促进愈合的作用。该文将从胸腺素β4的分子结构、促创面愈合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介绍该因子在创面治疗中的潜力和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A型肉毒毒素在瘢痕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余震, 任盼, 张晗, 陈辉, 马富鑫
2022, 38(4): 385-38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08-00054
摘要:
创面愈合的时间、创缘张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而A型肉毒毒素可在以上多个方面进行调控。A型肉毒毒素应用于瘢痕防治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就国内外学者对A型肉毒毒素在瘢痕防治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应用中产生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不良饮食习惯影响瘢痕疙瘩形成的研究进展
徐琦, 刘伟
2022, 38(4): 389-39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01-00112
摘要:
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可造成肠道菌群改变,使得内毒素/脂多糖大量生成,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激活大量炎症因子进入门静脉。此外,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增加肝脏代谢负担,促进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导致氧化应激,在ATP合成过程中产生新的脂肪,从而导致脂肪异位堆积,激活核因子κB信号通路,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等炎症因子,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系统性低度炎症。该综述回顾了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系统性低度炎症的机制、瘢痕疙瘩与系统性低度炎症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进展、饮食习惯与瘢痕疙瘩体质的关联性,提出了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瘢痕疙瘩发生与发展的假说。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促进糖尿病溃疡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刘文剑, 刘德伍
2022, 38(4): 393-39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07-00520
摘要:
细胞外囊泡(EV)是大多数真核细胞分泌的纳米级颗粒,在细胞间的物质转运和信息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炎症、血管生成、抗原呈递、细胞凋亡及分化等生物学过程。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上清液中富含EV,EV可调控创面愈合和组织修复的关键步骤——新血管形成,而糖尿病溃疡迁延不愈与创面血管网络的形成受阻密切相关。该文就MSC来源EV在促进糖尿病溃疡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溃疡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书评
《中华创伤重症医学》丛书书评
夏照帆
2022, 38(4): 400-4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18-0007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