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复合镇痛在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小儿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的应用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杨姣 石珊 王玲 李娜 韩军涛 胡大海

娄家祺, 厉晔, 崔庆伟, 等. 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营养代谢和炎症反应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 中华烧伤杂志, 2021, 37(9): 821-83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28-00159.
引用本文: 杨姣, 石珊, 王玲, 等. 复合镇痛在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小儿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的应用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7): 683-69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07-00171.
Lou JQ,Li Y,Cui QW,et al.A prospectively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combined with glutamine on nutritional metabolism,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hemodynamics in severe burn patients[J].Chin J Burns,2021,37(9):821-830.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28-00159.
Citation: Yang J,Shi S,Wang L,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ompound analgesia in ultra-pulsed fractional carbon dioxide laser treatment of post-burn hypertrophic scars in children[J].Chin J Burns Wounds,2022,38(7):683-690.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07-00171.

复合镇痛在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小儿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的应用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07-0017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81901965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石珊,Email:343351619@qq.com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compound analgesia in ultra-pulsed fractional carbon dioxide laser treatment of post-burn hypertrophic scars in children

Funds: 

Youth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901965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镇痛在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小儿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8年4月—2020年3月,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9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5(21,48)个月]、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42(22,68)个月]、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38(26,52)个月]以及应用全身麻醉+利多卡因+布洛芬栓的三联用药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2(25,60)个月],各组患儿在行UFCL治疗瘢痕时分别采用对应的镇痛方案,并针对患儿治疗过程进行全程综合护理。分别于首次麻醉清醒后0(即刻)、1、2、4 h,采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对患儿瘢痕进行疼痛程度评估。首次麻醉清醒后4 h疼痛评估结束后,采用自制的镇痛满意度调查表对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并计算满意率。首次术后2 h内,观察并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等发生情况。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选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患儿瘢痕情况进行评估并计算两者的差值。对数据行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首次麻醉清醒0 h,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1),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P<0.01)。首次麻醉清醒1、2 h,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P<0.01)。麻醉首次清醒4 h,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首次麻醉清醒后4 h,4组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率分别为79.49%(31/39)、85.37%(35/41)、87.80%(36/41)、97.92%(47/48),三联用药组患儿的满意率高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麻醉清醒后术后2 h内,4组患儿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体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儿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瘢痕的VSS评分及两者差值的组间总体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在UFCL治疗小儿增生性瘢痕中进行三联用药镇痛的效果良好,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高,且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镇痛方案类似,推荐临床中推广使用。

     

  • 严重烧伤后机体出现持续高代谢反应,且分解代谢变化幅度远超合成代谢,表现为葡萄糖利用障碍、糖酵解和糖异生增强,蛋白分解亢进、呈现蛋白净释放,长链脂肪酸转运受阻、长链脂肪酸β氧化受到部分抑制等,使得血中存在大量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引起机体代谢紊乱,诱导休克发生1。严重烧伤后,大量血浆渗漏到组织间隙或从创面丢失,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同时严重烧伤也会损害心肌2,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诱导或加重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严重的细胞缺血缺氧损伤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因此,烧伤后高代谢引起的代谢紊乱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的烧伤休克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MODS、甚至死亡。现已证实,糖代谢异常是导致烧伤高代谢的首要因素,蛋白质和脂肪代谢模式的改变是为了适应糖代谢的变化。胰岛素作为促合成代谢激素,是体内目前已知的唯一降血糖激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糖分的摄取,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与酯化,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改善机体营养状况3。谷氨酰胺作为一种能源物质,不仅可以为机体蛋白质的合成提供氮源,改善肠黏膜屏障通透性,降低肠源性高代谢,减轻肠道损伤,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和调控全身炎症反应;还可以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最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4, 5。因此,本研究团队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联合使用胰岛素和谷氨酰胺,期望打断代谢紊乱和烧伤休克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者的营养代谢、炎症反应和心脏泵血功能,提高严重烧伤的救治水平。

    本研究属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试验项目的子项目,统一通过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件号:2014年科研第(46)号。参与试验的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因病情原因无法亲自签署者由其直系亲属代为签署。

    纳入标准:(1)年龄为18~60岁,性别不限。(2)烧伤总面积为30%~70%TBSA,Ⅲ度烧伤面积>20%TBSA。(3)伤后24 h内送至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接受完整治疗,且入院时创面无感染。

    排除标准:(1)入院时已存在严重心血管、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糖尿病、皮质醇增多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2)入院时合并严重外伤或存在呼吸道烧伤。(3)正在使用谷氨酰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制剂及其他降糖药,或对试验药物过敏以及存在其他不适合使用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iCCO)监护仪的情况。(4)试验依从性差或在试验过程中失访以及其他判断为不适合入选者。剔除标准:不愿意继续配合试验或因各种原因住院时间<14 d者。

    2017年6月—2019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32例严重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每组8例。4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严重烧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性别(例)年龄(岁,x¯±s烧伤面积(%TBSA,x¯±s烧伤指数(%TBSA,x¯±s
    总面积Ⅲ度面积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5335±748±1128±738±6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4436±946±1332±640±6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3533±1151±833±842±7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4438±750±729±739±4
    F0.2850.2891.2590.763
    P>0.05>0.05>0.05>0.05>0.05
    注:“—”表示无此统计量值;TBSA为体表总面积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常规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入院后按照第三军医大学烧伤补液公式进行个体化液体复苏治疗,复苏成功的标准为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较为平稳,血液循环稳定,每小时尿量达0.5~1.0 mL/kg;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未达深Ⅱ度的烧伤创面清创后行包扎或半暴露治疗,深Ⅱ度及Ⅲ度烧伤创面在患者入院后3~4 d行切削痂手术治疗;连接PiCCO 2型监护仪(德国Pulsion公司)并校准,校准后监护仪于每日8:00、16:00、24:00自动测量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伤后2 d起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按照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热量公式计算所需热量:所需热量(kJ/d)=4 184 kJ×体表面积(m2)+105 kJ×烧伤面积(%TBSA),体表面积(m2)=[身高(m)-0.6]×1.5。结合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营养支持方式,在患者能经口补充营养情况下,优先经口补充肠内营养,可通过微量泵经胃管持续恒速泵入,以患者能耐受的摄入量为准,不足热量经肠外途径补充,保证患者每日补充蛋白质2.0 g/kg;非蛋白热量通过给予葡萄糖和脂肪进行补充,非蛋白热氮比为628 kJ∶1 g。伤后3 d进入回吸收期后,按照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烧伤整形科常规治疗模式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和容量管理。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胰岛素常规治疗。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在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的蛋白质中,0.3 g/kg通过丙氨酰谷氨酰胺(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经肠外途径补充,持续14 d以上。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在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基础上另同前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

    4组患者具体血糖控制措施如下。于每日2:00、6:00、三餐后2 h共5个时间点对4组患者进行指尖血糖测定,除三餐后2 h外其余均为空腹血糖。每个时间点连续测定3次血糖,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点患者指尖血糖值。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及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血糖水平>10.0 mmol/L时,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液(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在7.0~10.0 mmol/L。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及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采取更为严格的血糖控制手段使血糖控制在更低范围:于三餐前通过皮下输液泵持续泵入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睡前通过皮下输液泵持续泵入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赛诺菲安万特(北京)制药有限公司];每日所用上述胰岛素类似物起始总量为0.4 U·kg-1·d-1,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占起始总量的70%~80%(每餐餐前胰岛素用量在前述基础上再分配成三等份),睡前长效胰岛素占起始总量的20%~30%。在此基础上,若患者初始血糖>10.0 mmol/L时,调整皮下输液泵输液速率,以2 U/h的起始量持续泵入胰岛素注射液;若患者初始血糖>12.0 mmol/L,则以3 U/h的起始量持续泵入胰岛素注射液;若患者初始血糖>20.0 mmol/L或血糖测量仪显示“HIGH”,则先快速泵入胰岛素注射液5 U,再以3~5 U/h的速率持续泵入胰岛素注射液。调整泵速以维持患者2:00和6:00空腹指尖血糖4.4~6.1 mmol/L、餐后2 h指尖血糖<8.0 mmol/L。4组患者血糖达到目标范围后,减少或停止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同时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当患者血糖<3.8 mmol/L时,补充适量葡萄糖注射液,复测指尖血糖达4.4~6.1 mmol/L后停止输注。

    (1)分别于治疗1、3、7、14 d 8:00抽取4组患者静脉血5 mL,送至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检验科检测血糖、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CRP)。(2)每日取3次PiCCO监测参数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统计4组患者治疗1、3、7 d心脏指数、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数据以频数表示,组间比较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软件自动略去该统计量值);计量资料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一般资料数据组间总体比较仅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资料数据组间总体比较另同时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软件自动略去该统计量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组患者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未出现休克延迟复苏情况,病程中未出现明显的感染及脏器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研究,无退出病例。

    4组患者治疗1 d血糖均高于正常值,治疗3~14 d均有所降低。治疗3、7、14 d,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血糖均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血糖比较(mmol/L,x¯±s
    组别例数1 d3 d7 d14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9.6±1.29.1±0.58.4±0.97.4±1.1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8.5±0.88.5±0.67.1±1.26.0±0.9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9.3±0.55.9±1.3a5.8±0.6a5.5±0.5a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9.2±0.95.9±1.1a5.6±1.1a5.2±0.8a
    F3.13734.66018.50715.933
    P<0.05<0.01<0.01<0.01
    注:成人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 mmol/L;处理因素主效应,F=49.598,P<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62.512,P<0.01;两者交互作用,F=5.119,P<0.01;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组患者治疗1 d白蛋白均低于正常值;治疗3~14 d,4组患者白蛋白有所升高。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治疗7、14 d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14 d,4组患者前白蛋白均先降低后升高。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和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7、14 d前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和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前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表3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白蛋白比较(g/L,x¯±s
    组别例数1 d3 d7 d14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23.6±22.4±24.2±25.3±
    5.45.67.33.0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24.2±23.2±28.4±30.4±
    7.26.53.4a3.6ab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23.8±23.2±29.1±31.0±
    6.38.61.6a2.7ab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24.0±24.8±31.4±36.8±
    4.15.42.6a2.9a
    F0.0140.1693.83319.069
    P<0.01<0.01<0.05<0.01
    注:白蛋白正常值>35 g/L;处理因素主效应,F=5.794,P<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39.626,P<0.01;两者交互作用,F=3.636,P<0.05;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较,b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4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前白蛋白比较(mg/L,x¯±s
    组别例数1 d3 d7 d14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154±10a113±1582±9a108±8a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151±15a118±14104±13ab159±24ab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155±24a116±16108±16ab173±43ab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157±20141±17129±20170±58
    F0.1335.29212.63218.977
    P<0.01<0.05<0.01<0.01
    注:前白蛋白正常值为280~360 mg/L;处理因素主效应,F=14.586,P<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2.388,P>0.05;两者交互作用,F=17.254,P<0.01;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较,aP<0.05;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较,b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组患者治疗1 d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RP均高于正常值;治疗3~14 d,4组患者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RP有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值;4组患者治疗1、3、7、14 d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RP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6, 7

    表5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白细胞计数比较(×109/L,x¯±s
    组别例数1 d3 d7 d14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20.9±13.4±13.3±13.1±
    2.81.10.92.6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20.2±13.9±13.2±12.2±
    3.22.20.70.6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18.8±12.6±14.0±12.9±
    7.42.01.61.5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20.2±12.3±12.7±13.0±
    5.61.01.91.4
    F0.5341.1480.7930.825
    P<0.01<0.01<0.01<0.01
    注:成人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4.0~10.0)×109/L;处理因素主效应,F=1.593,P>0.05;时间因素主效应,F=47.331,P<0.01;两者交互作用,F=0.173,P>0.05;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6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降钙素原比较(ng/mL,x¯±s
    组别例数1 d3 d7 d14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6.00±3.67±1.07±0.66±
    0.560.310.160.32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6.12±3.81±0.96±0.94±
    1.380.410.170.15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5.91±3.62±0.94±0.84±
    0.900.260.150.24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5.72±3.34±0.99±0.92±
    0.670.410.130.32
    F0.2622.5571.0572.012
    P<0.01<0.01<0.01<0.01
    注:降钙素原正常值为<0.5 ng/mL;处理因素主效应,F=0.318,P>0.05;时间因素主效应,F=998.094,P<0.01;两者交互作用,F=1.018,P>0.05;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7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C反应蛋白比较(mg/L,x¯±s
    组别例数1 d3 d7 d14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91±3478±871±1843±10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81±2377±1265±1538±14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72±2384±1175±1649±20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68±1577±1070±1350±25
    F1.4330.7800.5080.700
    P<0.01<0.01<0.01<0.01
    注:C反应蛋白正常值为0~5 mg/L;处理因素主效应,F=0.806,P>0.05;时间因素主效应,F=40.417,P<0.01;两者交互作用,F=1.748,P>0.05;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组患者治疗1 d心脏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治疗3~7 d均逐渐上升。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心脏指数均明显高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8

    表8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心脏指数比较(L·min-1·m-2x¯±s
    组别例数1 d3 d7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3.24±0.434.67±0.496.21±0.68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3.13±0.165.39±1.146.39±1.12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3.28±0.335.21±0.416.32±0.58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3.49±0.245.82±0.44a6.52±0.43a
    F1.9643.7990.275
    P<0.01<0.01<0.01
    注:心脏指数正常值为3.0~5.0 L·min-1·m-2;处理因素主效应,F=3.560,P<0.05;时间因素主效应,F=207.235,P<0.01;两者交互作用,F=1.067,P>0.05;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组患者治疗1 d SVI均低于正常值,治疗3~7 d均逐渐上升。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SVI均明显高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

    表9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每搏量指数比较(mL/m2x¯±s
    组别例数1 d3 d7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32.1±2.343.3±7.954.8±3.9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34.8±7.651.2±13.255.3±2.6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37.1±6.245.3±6.754.9±3.2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32.1±5.255.6±5.3a61.1±1.5a
    F1.4623.2858.752
    P<0.01<0.05<0.01
    注:每搏量指数正常值为40~60 mL/m2;处理因素主效应,F=4.134,P<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106.187,P<0.01;两者交互作用,F=2.717,P<0.05;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组患者治疗1 d GEDVI均低于正常低值,治疗3~7 d均逐渐上升并最终超过正常值。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GEDVI均明显高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0

    表10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比较(mL/m2x¯±s
    组别例数1 d3 d7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618±175733±124812±103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671±181803±69850±121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640±192768±101841±135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651±125872±77a845±112a
    F0.0763.1220.168
    P<0.01<0.05<0.01
    注: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正常值为600~800 mL/m2;处理因素主效应,F=1.084,P<0.05;时间因素主效应,F=21.610,P<0.01;两者交互作用,F=0.401,P<0.01;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组患者治疗1 d SVRI均处于正常高值,治疗3~7 d均逐渐下降并最终低于正常值。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SVRI均明显高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

    表11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比较(dyn·s·cm-5·m2x¯±s
    组别例数1 d3 d7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2 187±1441 528±191988±145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2 342±3441 592±1441 102±113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2 204±2231 449±1331 125±103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2 201±1791 783±253a1 201±141a
    F0.7624.6603.850
    P<0.01<0.05<0.05
    注: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正常值为1 700~2 400 dyn·s·cm-5·m2;处理因素主效应,F=3.776,P<0.05;时间因素主效应,F=290.214,P<0.01;两者交互作用,F=1.872,P>0.05;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组患者治疗1 d EVLWI处于正常高值。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均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2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血管外肺水指数比较(mL/kg,x¯±s
    组别例数1 d3 d7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6.6±0.57.2±0.67.8±0.5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6.3±0.76.4±1.37.2±0.9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6.3±0.46.7±0.87.4±0.6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6.4±0.65.7±0.8a6.6±0.5a
    F0.3703.9984.583
    P<0.05<0.05<0.05
    注:血管外肺水指数正常值为3~7 mL/kg;处理因素主效应,F=7.278,P<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13.412,P<0.01;两者交互作用,F=1.418,P>0.05;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组患者治疗1~7 d PVPI均处于正常范围并逐渐下降。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PVPI均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表13  4组严重烧伤患者治疗各时间点肺血管通透性指数比较(x¯±s
    组别例数1 d3 d7 d
    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81.68±0.191.62±0.211.31±0.22
    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81.63±0.101.51±0.171.19±0.17
    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81.57±0.211.49±0.111.17±0.15
    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81.58±0.141.31±0.09a0.91±0.18a
    F0.8755.3286.685
    P<0.05<0.05<0.05
    注:肺血管通透性指数正常值为1.0~3.0;处理因素主效应,F=10.508,P<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67.452,P<0.01;两者交互作用,F=1.382,P>0.05;F值、P值为组间各时间点总体比较所得;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较,a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严重烧伤诱发的炎症反应、代谢亢进、肌肉消瘦和胰岛素抵抗等都是标志性的病理生理反应,这些代谢变化在烧伤后即可出现,数年内仍持续存在6。彭曦7认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能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组织和器官水肿、血液运送氧能力下降、发生MODS、增加患者病死率。应激性高血糖是重症烧伤患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并成为独立危险因素,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8。烧伤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和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目前仍未达成共识,部分学者提出在排除糖尿病的基础上,由烧伤作为应激原引起随机血糖升高超过11.1 mmol/L可考虑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9。有研究显示,使用相关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危重症患者血糖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可有效减少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10

    本课题组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更为严格地控制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血糖,使患者指尖血糖控制在空腹4.4~6.1 mmol/L、餐后2 h<8.0 mmol/L;谷氨酰胺则通过丙氨酰谷氨酰胺补充。结果提示4组患者治疗1 d血糖均高于正常值,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1~14 d血糖基本可以控制在10.0 mol/L以下;治疗3、7、14 d,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血糖均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说明在使用相关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血糖得到了更好的控制,血糖降低幅度更大。与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比,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血糖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尚不能证明谷氨酰胺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联用对降低严重烧伤后高血糖有协同效应。

    白蛋白与前白蛋白是反映机体营养代谢的常用指标11。本研究中4组患者治疗1 d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均低于正常值;治疗3~14 d,4组患者白蛋白有所升高、前白蛋白先降低再升高。该变化早期是由于烧伤后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大量丢失导致,后期则和烧伤后持续高代谢,蛋白合成减少、分解增加有关12。治疗3 d,多数患者白蛋白降至最低;治疗7 d,4组患者前白蛋白均降至最低。随着治疗的进行与病情的好转,患者的血管通透性恢复,营养代谢有所改善,治疗7、14 d,患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分别开始升高。本研究显示,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治疗7、14 d白蛋白、前白蛋白升高;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白蛋白降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和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7、14 d前白蛋白明显降低。分析这些营养指标的变化,本课题组认为是在联合使用胰岛素与谷氨酰胺治疗时,胰岛素作为合成代谢激素,也促进了体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的合成,抑制体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分解与消耗13;谷氨酰胺作为条件必需氨基酸,在烧伤时体内含量锐减,通过给予外源性谷氨酰胺补充了机体所需,从而减少了内源性营养底物的消耗14, 15。二者联合使用,对改善机体营养代谢水平发挥了协同作用。

    感染也是烧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严重烧伤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可进一步发展为脓毒症、脓毒症休克、SIRS甚至MODS等16,因此烧伤后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尽早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4组患者在治疗1 d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RP均高于正常值,提示烧伤后机体并发全身感染。治疗3~14 d,4组患者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RP虽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值,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无法证明谷氨酰胺以及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机体炎症反应有控制作用。这有可能是由于纳入本次研究的炎症反应观测指标不够全面或样本量过小造成功效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烧伤引起的休克同样应当引起重视。研究显示,烧伤总面积超过15%TBSA的成年烧伤患者就有休克风险17。烧伤后由于热力的直接作用,创面内蛋白凝固变性,创面周围血管扩张,致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水分流失到血管外造成机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组织细胞无氧酵解造成乳酸堆积,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改善缺血缺氧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18。除了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明显变化,研究显示在严重烧伤后半小时内即可造成心肌损害19,心肌细胞血流灌注减少,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造成心肌自噬或凋亡,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心脏作为循环动力器官,心肌损伤造成的心输出量减少进一步加重了休克20。因此,在纠正休克的同时需要缓解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作为三大营养素的促合成激素,已有研究表明胰岛素具有减少血中游离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继而改善液体复苏的效果21。此外,有研究表明谷氨酰胺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对心脏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改善作用22

    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是烧伤休克救治的关键23。然而,进行液体复苏需要注意补液量的问题。补液不足,液体过少,难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无法改善组织器官灌注,休克无法得到纠正;补液过多,液体负荷过重,可导致心力衰竭与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单纯依赖烧伤补液公式无法及时准确评估患者血流动力学恢复情况,临床上常通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尿量及精神状况、肢端温度来评估。然而,这些指标通常都滞后于有效循环血量的变化,因此不能及时准确反映机体循环恢复的真实情况24。随着对烧伤休克的深入研究与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PiCCO监测仪已应用于临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管理25。PiCCO监护仪可在床旁监测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前后负荷、EVLWI等,通过这些参数准确反映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在危重患者的液体管理与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6。PiCCO同样已被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容量管理。因此,本研究使用PiCCO监护仪检测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通过PiCCO监测仪观察到,严重烧伤患者入院24 h内,正处于休克期,反映患者心功能的相关参数,如心脏指数和SVI以及反映前负荷的参数GEDVI均处于较低水平,这是患者烧伤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所致。在治疗3 d患者逐渐进入回吸收期,通过有效的补液,有效循环血量逐渐恢复,患者的心脏指数也随之恢复正常并趋于稳定。在本研究中,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心脏指数、SVI均高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可能机制是谷氨酰胺发挥了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Zhang等27研究显示,谷氨酰胺可以转化为谷胱甘肽,有助于体内谷胱甘肽合成,为心肌细胞提供养分,减少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胰岛素强化治疗则通过降低烧伤后应激性高血糖,保护心肌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免受高血糖损伤,抑制过度炎症反应,进而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28

    由于血容量恢复,大量组织间液从组织间隙重新进入血循环中,导致回心血量增加,使得心脏前负荷也随之上升。GEDVI可作为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本研究显示,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GEDVI均明显高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这和胰岛素强化治疗与谷氨酰胺联合使用可改善严重烧伤患者心血管功能,致使患者回心血量增加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此时没有及时减少补液量,容易造成容量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29。SVRI可作为反映心脏后负荷的指标,本研究同时观察到4组患者SVRI在治疗1 d处于正常高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降低,这是由于烧伤后早期血容量相对减少,机体通过加压反射、应激反应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等代偿机制维持血压保证灌注所致30。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治疗3、7 d SVRI明显高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这是由于谷氨酰胺可阻止细胞储备中L-精氨酸的释放,从而增强机体对血管内皮素的反应,血管收缩得以加强31。已有研究证明血液中高胰岛素浓度可通过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增加、激活MAPK/内皮素1信号通路等机制刺激血管收缩32, 33,本研究中应用谷氨酰胺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以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最终使得患者外周血管收缩得到进一步加强。

    EVLWI可用来评估患者肺水肿程度,也可作为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发生ARDS的独立预后因素34,近年有研究表明烧伤总面积是烧伤患者EVLW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35。烧伤后EVLWI持续升高,可能与休克期体液渗出及后期液体复苏有关36。PVPI可用来反映肺血管通透性,从而评估严重烧伤患者肺水肿的病因。治疗1~7 d,4组患者PVPI均逐步降低,说明患者肺血管通透性逐步降低。通常在伴脓毒症时肺血管通透性升高,此时PVPI会高于正常值,并伴EVLWI升高;而容量负荷过重、血管静水压增高时,PVPI处于正常范围伴EVLWI升高。在本研究中,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1~7 d EVLWI持续升高;PVPI在治疗1 d即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而治疗1 d心功能指标基本正常,这可能与肺部局部炎症、回吸收期后有效循环血量恢复有关。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PVPI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也是由于胰岛素与谷氨酰胺联合治疗可改善肺局部炎症。

    从患者整体情况来看,相比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和胰岛素常规治疗联合谷氨酰胺,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谷氨酰胺能更好地降低严重烧伤患者的血糖,升高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改善心脏指数、SVI、GEDVI、SVRI、EVLWI和PV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提示胰岛素和谷氨酰胺可能通过某种协同作用共同改善患者的营养代谢和心脏泵血功能,中断代谢紊乱和烧伤休克的恶性循环,使休克期度过更加平稳,进一步提高严重烧伤的救治水平。

    本研究受限于现有样本量及评价指标,且对其他影响因素的控制不够全面,所得结果存在一定偏倚,本研究结论有待试验设计更为完善、更具科学性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杨姣、石珊:数据分析、文章撰写;王玲、李娜: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韩军涛、胡大海:研究指导、论文修改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近年来,皮肤创面患者日益增多。在各种创面的治疗手段中,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局部应用不可或缺,并已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然而,它们是否具有可靠的效果仍有争议,而且从社会经济角度考虑,它们在皮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为此,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在《Burns & Trauma》发文《Clinical guideline on topical growth factors for skin wounds》,该指南对临床常见的5种外用生长因子的疗效、应用细节、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分级推荐和评价,以促进外用生长因子在皮肤创面中的合理应用,让更多患者受益。
    张凡,编译自《Burns Trauma》,2020,8:tkaa035;肖健,审校
  • 参考文献(37)

    [1] 李娜, 杨丽, 程静, 等. 脉冲染料激光精细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4):485-488,494. DOI: 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9.04.002.
    [2] ConnollyKL, ChaffinsM, OzogD. Vascular patterns in mature hypertrophic burn scars treated with fractional CO2 laser[J]. Lasers Surg Med, 2014,46(8):597-600. DOI: 10.1002/lsm.22271.
    [3] NarsinghaniU, AnandKJ. 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 of pain in neonatal rats[J]. Lab Anim (NY), 2000,29(9):27-39. DOI: 10.1038/5000089.
    [4] 孙光祥, 黎志宏. 布洛芬超前镇痛在儿童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0,9(4):281-283. DOI: 10.3969/j.issn.1671-6353.2010.04.013.
    [5] NoelM, ChambersCT, McGrathPJ, et al. The role of state anxiety in children's memories for pain[J]. J Pediatr Psychol, 2012,37(5):567-579. DOI: 10.1093/jpepsy/jss006.
    [6] 张月嵘, 陈劼, 万园园, 等. 小儿围术期镇痛管理现状及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6):1441-1444. DOI: 10.16821/j.cnki.hsjx.2019.16.001.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normative guidelines on pain management: Report of a Delphi Study to determine the need for guidelines and to identify the number and topics of guidelines that should be developed by WHO2007-10-162020-11-15https://m.doc88.com/p-9149413251101.html?r=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normative guidelines on pain management: Report of a Delphi Study to determine the need for guidelines and to identify the number and topics of guidelines that should be developed by WHO[EB/OL].(2007-10-16)[2020-11-15].https://m.doc88.com/p-9149413251101.html?r=1.

    [8] 倪思利, 甘立强, 王华, 等.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缓解激光治疗儿童血管瘤术中疼痛的临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4):27-28.
    [9] 张广源, 索生红, 杨森林. 布洛芬用于儿童和青少年骨折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8,39(7):650-657. DOI: 10.3760/cma.j.issn.1673-4378.2018.07.009.
    [10] 李娜, 杨丽, 程静, 等. 脉冲染料激光与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9):603-6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9.
    [11] 刘小加, 罗明灿.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9):110-112.
    [12] 杨丽娜, 陈烨, 李丽丽, 等. 手术室护理与病房护理相衔接的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6):186-189.
    [13] 徐嘉莹, 宋锴澄, 易杰, 等. 国外日间手术麻醉术前评估的新进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8,25(4):10-13. DOI: 10.13912/j.cnki.chqm.2018.25.4.04.
    [14] 张艳, 王丹丹, 李宏丽, 等. 缩短术前禁食水时间对胃癌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1):130-132. DOI: 10.13429/j.cnki.cjcr.2019.01.033.
    [15] 赵雪娇, 许敏, 胡嘉乐, 等. 国外护士参与麻醉前评估门诊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9):1289-1292.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18.09.030.
    [16] HenryTW, MatzonH, McEnteeR, et al. The clinical impact of ambient operating room temperature and other perioperative factors on patient comfort during wide-awake hand surgery using local anesthesia[J]. Arch Bone Jt Surg, 2021,9(1):110-115. DOI: 10.22038/abjs.2020.44850.2228.
    [17] 刘明, 陈利琴, 郑佳丽. 儿童疼痛行为量表在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评估中的应用及其信效度[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3):20-22,26. DOI: 10.3969/j.issn.1008-9993.2012.13.006.
    [18] 毋婷. 强脉冲光及激光治疗面部痤疮瘢痕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11):1392-1394. DOI: 10.16096/J.cnki.nmgyxzz.2017.49.11.054.
    [19] 梁新蕊, 张玲娟, 冯苹, 等. 无菌生物护创膜在小儿浅Ⅱ度烧伤换药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4):70-71. DOI: 10.3969/j.issn.1008-9993.2013.14.027.
    [20] 吴巍巍,刘淑梅,贺婷婷,等.虚拟现实技术在烧伤疼痛干预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7):620-622.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7.103.
    [21] 王凤乔, 庄蕾, 张富军. 儿童疼痛记忆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1(4):546-549. DOI: 10.3969/j.issn.1674-8115.2021.04.022.
    [22] NoelM, RosenbloomB, PavlovaM, et al. Remembering the pain of surgery 1 year later: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anxiety in children's pain memory development[J]. Pain,2019,160(8):1729-1739. DOI: 10.1097/j.pain.0000000000001582.
    [23] NoelM, RabbittsJA, TaiGG, et al. Remembering pain after surgery: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pain catastrophizing in children's and parents' recall[J]. Pain, 2015,156(5):800-808. DOI: 10.1097/j.pain.0000000000000102.
    [24] 罗婷. 小儿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5(7):4-5.
    [25] KliftoKM, AsifM, HultmanCS. Laser management of hypertrophic burn scars: a comprehensive review[J/OL]. Burns Trauma, 2020,8:tkz002[2022-04-0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346540/.DOI: 10.1093/burnst/tkz002.
    [26] 章一新, 张书诺. A型肉毒毒素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讨[J].中华烧伤杂志,2021,37(8):705-71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01-00232.
    [27] 王多友, 程守权. 小儿疼痛治疗:疼痛性记忆与记忆性疼痛[J].医学与哲学,2015(5):21-23,31.
    [28] 何美媛, 吕小平. 地佐辛在全麻恢复初期镇痛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11):128-129. DOI: 10.3969/j.issn.1673-6567.2013.11.103.
    [29] 田皇华, 王双华, 赵超, 等.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喉罩全麻在小儿斜疝修补术中的应用[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20,14(5):539-543. DOI: 10.3877/cma.j.issn.1674-392X.2020.05.019.
    [30] 李平, 王健, 罗林丽, 等. 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的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7,32(7):1112-1115. DOI: 10.7507/1002-0179.201508176.
    [31] 杨红伟, 杨倩倩, 刘德成.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致角膜损伤的修复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7,26(11):15-16.
    [32] 谭启明.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应用于无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6):3302-3304.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3.26.055.
    [33] 李强, 胡华琨, 叶玲玲, 等. 布洛芬注射液用于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术后镇痛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4):360-363. DOI: 10.12089/jca.2021.04.006.
    [34] 焦凤娟. 布洛芬栓塞肛与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32):158-158,159. DOI: 10.3969/j.issn.1674-6805.2013.32.111.
    [35] SheckterCC, StewartBT, BarnesC, et 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regional anesthesia in acute burn care-a narrative review[J/OL]. Burns Trauma, 2021,9:tkab015[2022-04-0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285927/. DOI: 10.1093/burnst/tkab015.
    [36] 赵恒娣, 郝雪莲, 王莉, 等. 烧伤患儿术后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镇痛对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5):1149-1151. DOI: 10.11816/cn.ni.2016-152165.
    [37] 李灵匀, 李铁男. 银屑病药物治疗新进展[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6(1):7-8. DOI: 10.3969/j.issn.1673-0070.2003.01.004.
  • 1  门诊就诊拟行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儿入院流程图

    表1  行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烫伤瘢痕的4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性别(例)年龄[个月,MQ1Q3)]体重[kg,MQ1Q3)]瘢痕面积[%TBSA,MQ1Q3)]瘢痕形成时间[d,MQ1Q3)]手术时长[min,MQ1Q3)]居住环境[例(%)]
    城市农村
    单纯全身麻醉组39192035(21,48)16.0(10.0,22.0)15.0(12.0,18.0)47(25,67)25(22,29)16(41.0)23(59.0)
    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41231842(22,68)16.0(11.5,20.0)15.0(12.0,18.0)52(30,71)25(22,27)22(53.7)19(46.3)
    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41251638(26,52)14.0(11.0,19.5)15.0(12.0,18.0)61(47,80)25(23,28)24(58.5)17(41.5)
    三联用药组48252342(25,60)16.0(12.0,22.0)16.0(12.0,17.8)53(32,70)24(22,28)22(45.8)26(54.2)
    统计量值χ2=1.37H=4.27H=2.42H=1.13H=7.57H=0.98χ2=3.77
    P0.7120.2340.4890.7710.0560.8070.287
    注:TBSA为体表总面积;三联用药指全身麻醉+利多卡因+布洛芬栓
    下载: 导出CSV

    表2  行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4组患儿麻醉清醒后不同时间点的儿童疼痛行为量表评分比较[分,MQ1Q3)]

    组别例数0 h(即刻)1 h2 h4 h
    单纯全身麻醉组399(8,9)8(7,8)6(5,6)3(2,4)
    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416(5,7)a7(6,8)5(4,6)3(2,3)
    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415(5,6)a3(2,3)ab1(1,2)ab0(0,1)ab
    三联用药组482(2,3)abc2(1,2)abc0(0,0)abc0(0,0)ab
    F138.02134.02136.57128.78
    P<0.001<0.001<0.001<0.001
    注:三联用药指全身麻醉+利多卡因+布洛芬栓;与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aP<0.01;与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比较,bP<0.01;与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比较,cP<0.01
    下载: 导出CSV

    表3  行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4组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的满意度(例)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单纯全身麻醉组3918138
    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4125106
    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412885
    三联用药组484071
    注:三联用药指全身麻醉+利多卡因+布洛芬栓
    下载: 导出CSV

    表4  行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4组患儿术后2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组别例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面色潮红水疱皮肤局部红肿尿潴留呼吸抑制红斑/紫癜
    单纯全身麻醉组39001100001
    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41100000100
    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41001001000
    三联用药组48000100010
    注:三联用药指全身麻醉+利多卡因+布洛芬栓
    下载: 导出CSV

    表5  行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4组患儿治疗前后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及两者差值比较(分,x¯±s

    组别例数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后1个月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值
    单纯全身麻醉组398.0±1.34.0±1.54.0±1.1
    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417.9±1.34.0±1.83.9±1.3
    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417.8±1.54.1±1.93.7±0.9
    三联用药组488.0±1.54.3±1.83.7±1.2
    F0.150.240.59
    P0.9320.8720.624
    注:三联用药指全身麻醉+利多卡因+布洛芬栓
    下载: 导出CSV
  • 加载中
图(2)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60
  • HTML全文浏览量:  172
  • PDF下载量:  6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2-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