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7期

指南与共识
成人烧伤俯卧位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重症学组
2022, 38(7): 601-60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208-00407
摘要:
俯卧位通气(PPV)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部分越来越受重视,相关共识和指南相继出台。俯卧位治疗(PPT)在烧伤临床诊疗中应用较为普遍。与传统意义的PPV相比,烧伤PPT在适应证、流程细节、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重症学组汇总循证证据,牵头制订了《成人烧伤俯卧位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2版)》,从PPT作用机制、适应证、使用流程等方面形成推荐意见,以供临床参考。
专家论坛
生长因子调控创面修复的进展与思考
肖健, 张凡
2022, 38(7): 610-61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416-00139
摘要:
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其主要通过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加速创面愈合。中国科学家对生长因子的基础、临床研究至今已有30年历史,研发的生长因子系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烧创伤及慢性难愈合溃疡的治疗。该文从免疫、神经、脂肪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生长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前沿进展,并提出了该研究团队对生长因子调控创面修复的进一步思考。
论著·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原位交联含氧化石墨烯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化的影响
梁莉婷, 宋薇, 张超, 李曌, 姚斌, 张孟德, 袁星宇, 恩和吉日嘎拉, 付小兵, 黄沙, 朱平
2022, 38(7): 616-62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14-00063
摘要:
  目的  制备含氧化石墨烯(GO)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并探讨原位光聚合GO-GelMA复合水凝胶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0.2 mg/mL的GO溶液50 μL均匀涂抹于导电胶上,烘干后于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GO的结构和大小。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分为采用相应终质量浓度GO处理的0 μg/mL GO(不加GO溶液,下同)组、0.1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10.0 μg/mL GO组,用酶标仪检测细胞培养48 h的吸光度值,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6)。将HSF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分别分为采用相应终质量浓度GO处理的0 μg/mL GO组、0.1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24、36 h HSF的迁移率(样本数为5)及划痕后12 h HUVEC的迁移率(样本数为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4、6、8 h后HSF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样本数为3)。将配制的含相应终质量浓度GO的GO-GelMA复合水凝胶设为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观察其交联前后的性状,检测用磷酸盐缓冲液浸泡3、7 d后GO的释放情况(样本数为3)。在16只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采用原位交联的含相应终质量浓度GO的GO-GelMA复合水凝胶处理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每组4只,观察治疗3、7、14 d创面大体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治疗3、7、14 d创面血流灌注并计算平均灌注单位(MPU)比值,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治疗7 d创面血管新生情况并计算血管密度(样本数均为3)。取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和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治疗7 d的创面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GO分布与血管新生的关系(样本数为3),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VEGF的表达。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法。  结果  GO为多层片状结构,宽度约为20 μm、长度约为50 μm。培养48 h,10.0 μg/mL GO组HSF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0 μg/mL GO组(q=7.64,P<0.01)。划痕后24 h,4组HSF迁移率相近(P>0.05);划痕后36 h,0.1 μg/mL GO组HSF迁移率明显高于0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7.48、10.81、10.20,P值均<0.01)。划痕后12 h,0.1 μg/mL GO组HUVEC迁移率明显高于0 μg/mL GO组、1.0 μg/mL GO组、5.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7.11、8.99、14.92,P值均<0.01),5.0 μg/mL GO组HUVEC迁移率明显低于0 μg/mL GO组和1.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7.81、5.33,P<0.05或P<0.01)。培养4、6 h,4组HSF的VEGF表达均相近(P>0.05);培养8 h,0.1 μg/mL GO组HSF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0 μg/mL GO组和5.0 μg/mL GO组(q值分别为4.75、4.48,P值均<0.05)。4组GO-GelMA复合水凝胶在交联前均呈红色液体状,交联后呈微黄色凝胶状且流动性无明显差异。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复合水凝胶各时间点均无GO释放,其余3组GO-GelMA复合水凝胶中的GO于浸泡3 d部分释放,至浸泡7 d全部释放。治疗3~14 d,4组小鼠创面可见水凝胶敷料覆盖在位并保持湿润,创面逐渐愈合。治疗3、7、14 d,4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相近(P>0.05)。治疗3 d,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MPU比值明显高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q值分别为10.70、11.83、10.65,P<0.05或P<0.01)。治疗7、14 d,4组小鼠创面MPU比值均相近(P>0.05)。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治疗7 d的MPU比值明显低于治疗3 d(q=14.38,P<0.05),治疗14 d的MPU比值明显低于治疗7 d(q=27.78,P<0.01)。治疗7 d,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新生血管密度为每200倍视野下(120.7±4.1)根,明显高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的每200倍视野下(61.7±1.3)、(77.7±10.2)、(99.0±7.9)根(q值分别为12.88、7.79、6.70,P值均<0.01);1.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和5.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新生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q值分别为5.10、6.19,P<0.05)。治疗7 d,相较于0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成簇新生血管更多,且聚集于GO附近;0.1 μg/mL GO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GO和新生血管分布区域有大量VEGF表达。  结论  GO质量浓度低于10.0 μg/mL对HSF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0.1 μg/mL的GO能够促进HSF和HUVEC迁移,能促进HSF分泌VEGF。原位光聚合GO-GelMA复合水凝胶敷料能够通过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血管新生,增加创面早期血流灌注,且GO对新生血管有富集作用,其机制可能与GO促进创面细胞分泌VEGF相关。
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探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因子调控网络
孙礼祥, 吴帅, 张小薇, 刘文杰, 张凌娟
2022, 38(7): 629-63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215-00029
摘要:
  目的  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探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成纤维细胞(dFb)的异质性与生长因子调控网络。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只8周龄雄性健康C57BL/6小鼠(鼠龄、性别、品系下同)正常皮肤组织,另取5只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用胶原酶D和DNA酶Ⅰ消化组织获得细胞悬液,用10x Genomics平台构建测序文库,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仪进行单细胞RNA测序。采用R4.1.1软件的Seurat 3.0程序分析获得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采用按细胞群、细胞来源、标记皮肤中主要细胞基因分类的二维tSNE云图进行可视化展示。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和CellMarker数据库检索情况,分析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中标志基因表达情况,对各细胞群进行编号和定义。将基因表达矩阵和细胞分群信息导入R4.1.1软件的CellChat 1.1.3程序,分析2种组织中细胞间通信以及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2种组织中FGF的各亚型与FGF受体(FGFR)各亚型的两两配对(以下简称FGF配受体对)对FGF信号网络的相对贡献,2种组织中相对贡献排名前2的FGF配受体对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取1只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1只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GF7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及其与二肽基肽酶4(DPP4)、干细胞抗原1(SCA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PDGF受体α(PDGFRα)的蛋白共定位表达。  结果  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均包含25个细胞群,但2种组织中各细胞群中细胞数不一致。PDGFRα、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角蛋白10和角蛋白79基因在二维tSNE云图上均有各自明确的分布,分别指示特定的细胞群。将25个细胞群按C0~C24编号,分为9个dFb亚群和16个非dFb群,dFb亚群包括C0间质祖细胞、C5脂肪前体细胞、C13具有收缩能力的肌肉细胞相关成纤维细胞等,非dFb群包括C3中性粒细胞、C8 T细胞、C18红细胞等。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细胞间通信更多更密集,其中细胞间通信强度排前3位的细胞群为dFb亚群C0、C1、C2,这3个dFb亚群与创面组织中其他细胞群之间均有通信。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VEGF信号主要由dFb亚群C0发送、脉管相关细胞群C19和C21接收,PDGF信号主要由周细胞C14发送、多个dFb亚群接收,EGF信号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亚群C9和C11发送、dFb亚群C0接收,FGF信号的主要发送者和接收者均为dFb亚群C6。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FGF信号网络中的FGF配受体对相对贡献,均是FGF7-FGFR1排在首位,排名第2的分别是FGF7-FGFR2、FGF10-FGFR1;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更多,而FGF7-FGFR2和FGF10-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稍有减少或无明显变化;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强于FGF7-FGFR2、FGF10-FGFR1信号通路;在2种组织中,FGF7信号均主要由dFb亚群C0与C1和C2发送、dFb亚群C6和C7接收。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FGF7蛋白表达更多;在正常皮肤组织中,FGF7蛋白主要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且在靠近真皮白色脂肪组织附近也有表达;在2种组织中,FGF7蛋白与DPP4、SCA1蛋白共定位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中,与PDGFRα蛋白共定位表达于dFb中,与SMA蛋白无共定位表达,其中创面组织中的共定位表达多于正常皮肤组织。  结论  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dFb存在高异质性,为多种生长因子潜在的主要分泌或接收细胞群落,与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紧密、复杂的联系;FGF7-FGFR1信号通路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主要FGF信号通路,靶向调控多个dFb亚群。
负载银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对兔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影响
陈向军, 吴兴, 林欢欢, 刘肇兴, 刘沙
2022, 38(7): 640-64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26-00260
摘要:
  目的  探讨负载银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对兔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含不同浓度甲基丙烯酸酐(MA)的低浓度MA明胶(GelMA)材料、中浓度GelMA材料和高浓度GelMA材料,加入光引发剂后分别制得低浓度GelMA水凝胶、中浓度GelMA水凝胶和高浓度GelMA水凝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前述3种浓度GelMA材料的氢核磁共振谱并根据波谱图计算其取代度,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检测前述3种浓度GelMA水凝胶的三维微观结构及孔径,样本数均为9。根据前述筛选出的MA浓度合成含10种浓度银的GelMA(含银GelMA)溶液,将每种浓度的含银GelMA溶液均分为3份,加入光引发剂后分别暴露于紫外光下持续20、25、35 s,制得相应的含银GelMA水凝胶。采用胶原酶降解法测定不同光交联时间含银GelMA水凝胶降解12、24、36、48 h的降解剩余率及彻底降解所需时长,样本数为5。测定前述筛选出光交联时间下含10种浓度银GelMA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反映其抑菌能力,样本数均为5。以与含最低浓度银(即不含银)GelMA水凝胶抑菌圈直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含银GelMA水凝胶为有抑菌活性。选取具有抑菌活性的且载药浓度最低的含银GelMA水凝胶,采用FESEM检测其三维微观结构及孔径,采用能谱仪检测其内部银元素的存在情况,样本数均为9。将冻干单纯GelMA水凝胶和冻干含银GelMA水凝胶分别浸没于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通过称重法计算并比较2种水凝胶的溶胀率,样本数为5。根据预实验及前述实验结果,制备含银和rh-bFGF的GelMA水凝胶(简称复合水凝胶)。大体观察复合水凝胶的外观,并采用FESEM检测其三维微观结构与孔径。取30只4~6个月龄、雌雄各半日本大耳兔,在其背部制作深Ⅱ度烧伤创面。以兔头侧为基准,将脊柱左侧创面作为复合水凝胶治疗组,右侧作为纱布对照组,2组创面分别作相应处理。观察伤后3、7、14、21、28 d创面愈合情况;记录伤后7、14、21、28 d创面愈合面积并计算其愈合率,样本数为30。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低浓度GelMA材料、中浓度GelMA材料及高浓度GelMA材料的取代度,差异明显(F=1 628.00,P<0.01)。低浓度GelMA水凝胶存在疏松、不规则三维空间网状结构,孔径为(60±17)μm;中浓度GelMA水凝胶的三维空间网络、孔径大小均较均匀规则,孔径为(45±13)μm;高浓度GelMA水凝胶的三维空间网状结构致密、层次混乱,孔径为(25±15)μm。3种GelMA水凝胶孔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0,P<0.01),选取(MA)中浓度为后续材料制作浓度。相同光交联时间下的含不同浓度银GelMA水凝胶的降解性基本一致;20、25、35 s光交联时间下含银GelMA水凝胶降解12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74.2±1.7)%、(85.3±0.9)%、(93.2±1.2)%,降解24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58.3±2.1)%、(65.2±1.8)%、(81.4±2.6)%,降解36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22.4±1.9)%、(45.2±1.7)%、(68.1±1.4)%,降解48 h的降解剩余率分别为(8.2±1.7)%、(32.4±1.3)%、(54.3±2.2)%;20、25、30 s光交联时间下含银GelMA水凝胶彻底降解所需时间分别为(50.2±2.4)、(62.4±1.4)、(72.2±3.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40,P<0.01),选取25 s作为后续光交联时间。低浓度至高浓度的10种含银GelMA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依次为(2.6±0.4)、(2.5±0.4)、(3.2±0.4)、(12.1±0.7)、(14.8±0.7)、(15.1±0.5)、(16.2±0.6)、(16.7±0.5)、(16.7±0.4)、(16.7±0.6)mm,基本呈浓度依赖性升高趋势,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8.70,P<0.01),与含最低浓度银GelMA水凝胶相比,其他有抑菌活性的含低浓度至高浓度银GelMA水凝胶的抑菌圈直径均明显增大(t值分别为26.35、33.84、43.65、42.17、49.24、55.74、43.72,P<0.0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12.1±0.7)mm的含银GelMA水凝胶具有抑菌活性且载药浓度最低,选取该含银浓度为后续材料制作浓度。含银GelMA水凝胶的微观形貌为规律的趋于平行线性的条索状结构,孔径为(45±13)μm,且含有银元素。浸没24 h,含银GelMA水凝胶的溶胀率与单纯GelMA水凝胶相近(P>0.05)。复合水凝胶呈无色清亮透明状;其三维结构为规则、均匀的网格状,内部存在细丝网状结构,孔径为(40±21)μm。伤后3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可见大量坏死组织及渗出物;纱布对照组兔创面可见散在结痂,亦可见少量坏死组织及渗出物。伤后7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已明显缩小,纱布对照组兔出现创面存在与纱布粘连情况。伤后14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红润、可见肉芽组织生长;纱布对照组兔创面基底呈苍白色、血运差。伤后21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完全愈合,纱布对照组兔创面出现愈合趋势。伤后28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部位可见新生毛发,纱布对照组兔仍残存椭圆形创面。伤后7、14、21、28 d,复合水凝胶组兔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大于纱布对照组(t值分别为2.24、4.43、7.67、7.69,P<0.05或P<0.01)。  结论  中浓度GelMA水凝胶在溶胀性、可降解性方面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筛选出的含银GelMA水凝胶具有抑菌活性且载药浓度最低,制得的复合水凝胶可明显缩短兔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
论著
制备新型负压材料以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基质的可行性研究
刘亦凡, 江兆奇, 黄瑶, 倪鹏文, 谢挺
2022, 38(7): 650-66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01-00113
摘要:
  目的  探索制备新型负压材料以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基质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负压治疗中常用的聚氨酯泡沫敷料,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并测定其孔径(样本数为5)。分别以聚己内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原材料,采用熔体纺丝技术,以测得的聚氨酯泡沫敷料孔径为纺丝间距,分别以15、25、35 mm/s为纺丝速率制备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制备的负压材料微观结构并测定其丝径,采用拉力试验机与复合材料试验机分别测定制备的负压材料和聚氨酯泡沫敷料的拉伸强度与拉伸模量(样本数均为5),以筛选后续制备负压材料的纺丝速率。将对数生长期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Fb)分别与以筛选的纺丝速率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共培养,于共培养1、4、7 d,用活/死细胞检测试剂盒检测材料中细胞活性与黏附情况,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材料中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5)。于18只5~6周龄雌雄不限的SD大鼠背部各制备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将致伤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己内酯+聚氨酯组、PBS+聚氨酯组、单纯聚氨酯组(每组6只),用含相应成分材料覆盖创面,以-16.7 kPa负压进行持续负压吸引。分别于负压治疗7、14 d取每组3只大鼠,取创面组织与创面直接接触层材料(以下简称创面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肉芽组织生长及材料与创面结合情况,行Masson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计数CD34、白细胞介素6(IL-6)阳性细胞。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LSD-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聚氨酯泡沫敷料微观上呈疏松多孔结构,孔径为(815±182)μm。以800 μm为后续负压材料制备中的纺丝间距。PBS负压材料与聚己内酯负压材料的微观结构均较为规则,层间垂直相通,纺丝连续且粗细均匀,但PBS负压材料纺丝较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平直;不同纺丝速率下由同种原材料制备的负压材料微观结构无明显差别。以3种纺丝速率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的丝径相近(P>0.05),以25、3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的丝径均明显小于以1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t值分别为4.99、6.40,P<0.01)。以3种纺丝速率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均相近(P>0.05);以15、2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的拉伸强度均明显小于以3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t值分别为9.20、8.92,P<0.01),拉伸模量均明显小于以35 mm/s纺丝速率制备的PBS负压材料(t值分别为2.58、2.47,P<0.05)。后续选用3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聚己内酯负压材料,选用15 mm/s的纺丝速率制备PBS负压材料。共培养1、4、7 d,在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中黏附生长的人皮肤Fb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多,2种材料间比较无明显差别。共培养1、7 d,2种负压材料中人皮肤Fb增殖水平均相近(P>0.05);共培养4 d,PBS负压材料中人皮肤Fb增殖水平显著高于聚己内酯负压材料(t=6.37,P<0.01)。负压治疗7 d,3组大鼠创面取材中材料均清晰可辨且均可见少量胶原纤维,单纯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可见少量肉芽组织;负压治疗14 d,3组大鼠创面取材中均可见大量肉芽组织与大量胶原纤维,聚己内酯+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材料与创面组织分辨不清。负压治疗7、14 d,单纯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胶原纤维均较另外2组致密。负压治疗7 d,每400倍视野下,PBS+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CD34阳性细胞数为(14.8±3.6)个,明显少于单纯聚氨酯组的(27.8±9.1)个(t=3.06,P<0.05);IL-6阳性细胞数为60(49,72)个,明显多于单纯聚氨酯组的44(38,50)个(Z=2.41,P<0.05)。负压治疗14 d,每400倍视野下,PBS+聚氨酯组大鼠创面取材中IL-6阳性细胞数为19(12,28)个,明显多于聚己内酯+聚氨酯组的3(1,10)个与单纯聚氨酯组的9(2,13)个(Z值分别为2.61、2.40,P<0.05)。  结论  制备的聚己内酯负压材料和PBS负压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均可成功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基质,其中聚己内酯负压材料总体上优于PBS负压材料。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
王成德, 王爱, 孙继玲, 马文国, 王建国
2022, 38(7): 661-66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14-00317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下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3月—2019年9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5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8~60岁。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0 cm×3.0 cm~9.0 cm×8.0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择血管蒂长度合适、血流灌注好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根据创面面积及3D-CTA检查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及切取大小为3.5 cm×3.5 cm~9.5 cm×8.5 cm腓动脉穿支皮瓣,皮瓣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并与创面的神经吻合。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大腿中厚皮覆盖。观察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管径、穿出位置与术中实际探测情况是否一致,记录皮瓣切取时长和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2个月随访,指导患者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该组患者术中探测到拟切取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类型为肌间隔穿支者12例、肌皮穿支者2例、肌肉-肌间隔穿支者1例,与术前3D-CTA检查结果一致。术前3D-CTA测量的腓动脉穿支血管管径为(1.38±0.17)mm,与术中测量的(1.40±0.19)mm相近(t=0.30,P>0.05);术前3D-CTA测量的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为(42±6)mm,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水平的垂直距离为(219±14)mm,分别与术中测量的(43±6)、(221±15)mm相近(t值分别为0.46、0.38,P>0.05)。皮瓣切取时长为(31±6)min,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出现。术后12个月随访,足功能评定为优者11例、良者3例、中者1例;供区创面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无挛缩,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  结论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是重建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3D-CTA明确了穿支血管解剖位置,降低了手术风险。
外源性左旋肉碱对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严重烫伤大鼠肝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樊拂晓, 李朋涛, 夏正国, 谢超琼, 徐结苟, 徐庆连
2022, 38(7): 667-67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120-00010
摘要:
  目的  探讨外源性左旋肉碱对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严重烫伤大鼠肝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15只6~8周龄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肉碱组,每组5只,单纯烫伤组和烫伤+肉碱组大鼠背部制作30%体表总面积的Ⅲ度烫伤,其中烫伤+肉碱组大鼠另外给予腹腔注射左旋肉碱。伤后72 h,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损伤生物化学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样本数为5。伤后72 h,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伤后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qPCR)法检测肝组织中细胞焦亡相关标志物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内质网应激相关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GRP78、CHOP、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均为5。取人肝癌细胞HepG2,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0.1 μmol/L衣霉素组、0.2 μmol/L衣霉素组、0.4 μmol/L衣霉素组、0.8 μmol/L衣霉素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筛选衣霉素干预浓度(样本数为5)。取HepG2人肝癌细胞,分为DMSO组、单纯衣霉素组和衣霉素+肉碱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培养24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GRP78、CHOP、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分别为(640±22)、(157±8)U/L,均分别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06±13)、(42±6)U/L(t值分别为-46.78、-25.98,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分别为(519±50)、(121±10)U/L,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分别为4.93、6.06,P<0.01)。伤后72 h,假伤组大鼠肝组织形态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与假伤组相比,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排列紊乱;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消皮素D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34.42、41.93、30.17、15.68,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消皮素D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分别为34.40、37.20、19.95、7.88,P<0.01)。伤后72 h,与假伤组相比,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2.28、26.92、5.20、10.02、24.78,P<0.01);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caspase-1/p20、消皮素D-N、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10.99、27.96、12.69、8.96、12.27,P<0.01)。伤后72 h,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21.00、16.52,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mRNA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分别为8.92、8.21,P<0.01);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22.50、14.29,P<0.01),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中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值分别为14.29、5.33,P<0.01)。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0.1 μmol/L衣霉素组、0.2 μmol/L衣霉素组、0.4 μmol/L衣霉素组、0.8 μmol/L衣霉素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4.90、9.35、18.64、25.09,P<0.01);选择0.8 μmol/L作为后续衣霉素的干预浓度。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单纯衣霉素组细胞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0.48、17.67,P<0.01);与单纯衣霉素组相比,衣霉素+肉碱组细胞GRP78、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8.08、13.23,P<0.05或P<0.01)。培养24 h后,与DMSO组相比,单纯衣霉素组细胞NLRP3、消皮素D-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3.44、27.51,P<0.01),caspase-1、caspase-1/p20、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单纯衣霉素组相比,衣霉素+肉碱组细胞NLRP3、消皮素D-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20.49、21.95,P<0.01),caspase-1、caspase-1/p20、剪切型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在严重烫伤大鼠中,外源性左旋肉碱可能通过抑制过度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焦亡相关通路发挥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游离𧿹甲皮瓣联合第2趾复合组织瓣用于电烧伤后毁损性拇指再造的临床效果
邢培朋, 母心灵, 夏成德, 史继静, 薛继东, 杨高远, 张建, 狄海萍
2022, 38(7): 677-68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21-00222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𧿹甲皮瓣联合第2趾复合组织瓣用于电烧伤后毁损性拇指再造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1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了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电烧伤致拇指毁损男性患者,年龄27~58岁,彻底清创后拇指缺损分度为Ⅲ度者10例、Ⅳ度者2例。采用游离𧿹甲皮瓣联合携带皮岛的第2趾趾骨、关节、肌腱等复合组织瓣再造拇指,𧿹甲皮瓣供区Ⅰ期覆盖人工真皮并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Ⅱ期移植腹股沟区中厚皮片覆盖,第2趾供区应用髂骨条填塞固定。再造术后1周观察再造拇指成活情况,皮片移植术后2周观察𧿹甲皮瓣供区皮片成活情况,再造术后6周复查X线观察再造拇指指骨及供足第2趾趾骨骨痂形成情况。随访时观察再造拇指外形,评估感觉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拇指功能;观察供足𧿹趾及第2趾的趾间关节是否僵硬、足部供区瘢痕增生情况及供足站立、行走功能是否受限。    结果   再造术后1周,患者再造拇指均成活。皮片移植术后2周,11例患者𧿹甲皮瓣供区皮片全部成活;1例患者𧿹甲皮瓣供区皮片部分坏死,换药10 d后创面完全愈合。再造术后6周,10例患者再造拇指指骨及供足第2趾趾骨骨痂形成,拔除其克氏针;2例患者再造拇指指骨骨痂形成欠佳,延迟2周拔除其克氏针。随访6~24个月,患者再造拇指外形与健侧拇指接近,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为7~11 mm,功能评定:优4例、良6例、可2例;供足𧿹趾及第2趾的趾间关节僵硬,足部供区均遗留轻度瘢痕增生,供足站立及行走功能均未明显受限。    结论   游离𧿹甲皮瓣联合第2趾复合组织瓣可用于电烧伤后毁损性拇指再造,该方法应用重建代替修复的理念封闭创面,可恢复毁损拇指的外形及功能,且未对供足造成较大的损伤。
复合镇痛在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小儿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的应用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杨姣, 石珊, 王玲, 李娜, 韩军涛, 胡大海
2022, 38(7): 683-69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07-00171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镇痛在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小儿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8年4月—2020年3月,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9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35(21,48)个月]、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42(22,68)个月]、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38(26,52)个月]以及应用全身麻醉+利多卡因+布洛芬栓的三联用药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2(25,60)个月],各组患儿在行UFCL治疗瘢痕时分别采用对应的镇痛方案,并针对患儿治疗过程进行全程综合护理。分别于首次麻醉清醒后0(即刻)、1、2、4 h,采用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对患儿瘢痕进行疼痛程度评估。首次麻醉清醒后4 h疼痛评估结束后,采用自制的镇痛满意度调查表对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并计算满意率。首次术后2 h内,观察并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等发生情况。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选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患儿瘢痕情况进行评估并计算两者的差值。对数据行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首次麻醉清醒0 h,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1),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P<0.01)。首次麻醉清醒1、2 h,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明显低于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P<0.01)。麻醉首次清醒4 h,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和三联用药组患儿的FLACC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P<0.01)。首次麻醉清醒后4 h,4组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率分别为79.49%(31/39)、85.37%(35/41)、87.80%(36/41)、97.92%(47/48),三联用药组患儿的满意率高于单纯全身麻醉组、全身麻醉+利多卡因组、全身麻醉+布洛芬栓组。麻醉清醒后术后2 h内,4组患儿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体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儿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瘢痕的VSS评分及两者差值的组间总体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在UFCL治疗小儿增生性瘢痕中进行三联用药镇痛的效果良好,患儿或其家属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高,且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镇痛方案类似,推荐临床中推广使用。
综述
生物材料递送生长因子调控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翁婷婷, 蔡程浩, 韩春茂, 王新刚
2022, 38(7): 691-69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430-00166
摘要:
创面修复是一个由多种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等共同参与、高度协调又相互调控的复杂过程。多种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而实现生长因子有效递送和功能持续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显示出巨大潜力,生物材料对生长因子的有效递送也日益受到关注。基于此,该文介绍了相关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重点讨论了生物材料递送生长因子加速创面愈合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上创面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碳点在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鹏, 王光毅, 纪世召, 马建明, 汤焘
2022, 38(7): 697-70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09-00242
摘要:
慢性、感染性创面愈合一直是临床及科学研究方面引人关注的问题,其中细菌感染及氧化损伤是阻碍创面愈合的关键因素。碳点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针对碳点抗菌性、抗氧化性、光致发光性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碳点在慢性及感染性创面治疗中有巨大潜力。该文综述了碳点抗菌、抗氧化、监测创面感染状态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潜在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