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从《中华烧伤杂志》22年间发表文献分析烧伤学科发展趋势

黄卓 李羽霖 谢卫国 蒋梅君 陈斓 席毛毛

谢超琼, 樊拂晓, 李朋涛, 等. 甘草酸二铵对严重烫伤大鼠肝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8): 735-74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120-00011.
引用本文: 黄卓, 李羽霖, 谢卫国, 等. 从《中华烧伤杂志》22年间发表文献分析烧伤学科发展趋势[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8): 759-76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10-00215.
Xie CQ,Fan FX,Li PT,et al.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 on liver injury in severely scalded rats[J].Chin J Burns Wounds,2022,38(8):735-743.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120-00011.
Citation: Huang Z,Li YL,Xie WG,et al.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urn discipline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in 22 years[J].Chin J Burns Wounds,2022,38(8):759-766.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10-00215.

从《中华烧伤杂志》22年间发表文献分析烧伤学科发展趋势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10-0021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1772097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科研基金项目 WG19B02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谢卫国,Email:wgxie@hotmail.com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urn discipline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hinese Journal of Burns in 22 years

Funds: 

General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772097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Project of Wuhan Health Commission WG19B02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对《中华烧伤杂志》(现《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过去22年间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烧伤学科的发展趋势。  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中华烧伤杂志》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临床及研究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按研究类型、涉及研究领域及报道的致伤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并按发表年份每3年1个时间段(将2021年文献纳入最后1个时间段中)进行比较分析。检出所有文献的关键词,经勘正和转换后,使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纳入关键词进行可视化聚类,统计高频次、高中心度关键词,同前对高频次关键词进行分时间段比较。  结果  共纳入4 485篇相关文献,平均每年约204篇文献。文献研究类型分析显示,临床诊疗文献占比最高,达65.3%(2 929/4 485);其次为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文献,分别占18.1%(812/4 485)、13.2%(591/4 485)。各研究类型文献在各时间段的占比基本稳定。文献涉及的研究领域分析显示,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占比最高,达60.2%(2 699/4 485);其次为急性创面、整形美容领域文献,分别占20.2%(908/4 485)、7.3%(326/4 485)。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占比从2000—2002年的84.0%(430/512)下降到2018—2021年的40.3%(373/926),占比下降了43.7%;而急性创面、整形美容、慢性创面及烧伤康复领域文献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与2000—2002年相比,2018—2021年占比分别上升了11.7%、9.1%、10.7%及5.5%;学科管理领域文献在前6个时间段中均很少,保持在个位数,但在2018—2021年增加至49篇。明确致伤原因的1 099篇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中,报道热力烧伤的文献最多,占58.5%(643/1 099);其次为报道电烧伤、化学烧伤的文献,分别占19.8%(218/1 099)、12.6%(138/1 099)。分时间段比较显示,报道热力烧伤的文献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报道其他致伤原因的文献占比变化趋势不明显。共纳入2 236篇文献的6 822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可视化聚类分析显示相关研究侧重于烧伤、外科皮瓣、瘢痕及伤口愈合等方面,关键词频次前3位为烧伤、伤口愈合、外科皮瓣,关键词中心度前3位为烧伤、瘢痕、皮肤移植。分时间段比较显示,频次始终稳定居于前10行列的关键词仅有烧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毒素/内毒素类、成纤维细胞等关键词逐渐退出频次前10行列,创伤和损伤、外科皮瓣及负压伤口疗法等关键词逐渐进入频次前10行列。  结论  《中华烧伤杂志》22年来发表文献中,烧伤全身治疗文献及热力烧伤文献逐渐减少,而慢性创面、烧伤康复等领域文献增加,外科皮瓣、伤口愈合及瘢痕防治等是目前烧伤学科的研究热点。

     

  • (1)甘草酸二铵能减轻严重烫伤大鼠的肝功能损伤,并且多次使用比单次使用效果好。

    (2)甘草酸二铵可能通过减轻线粒体损伤及抑制内质网应激发挥减轻肝功能损伤的作用。

    烧伤是一个全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烧伤患者器官功能障碍、感染及死亡风险都明显高于其他外伤患者1,重度烧伤患者病死率更高2, 3。据统计,近年来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MODS及脓毒血症1,其中肝脏器官功能障碍是烧伤预后不良的早期危险因素4。研究表明,重度烧伤患者肝功能变化与死亡风险有明显关联,而早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肝脏及防止肝损伤进一步恶化有助于提高患者存活率2。烧伤后肝损伤的发生与肝脏应激性损伤、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感染、肝毒性物质损伤等5, 6, 7, 8, 9, 10, 11息息相关,内质网应激与线粒体损伤在肝损伤的发生过程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2

    甘草酸具有抗炎、抗肝毒性、抗病毒、抗纤维化、调节免疫等生物学特性13, 14, 15,被证实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损伤,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肝炎16、药物性肝损伤17、非酒精性脂肪肝18等肝脏疾病。也有临床研究表明,严重烧伤患者早期使用甘草酸二铵能有效地治疗肝损伤19, 20,但其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团队推测,甘草酸二铵对烧伤后肝脏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缓解内质网应激及减少线粒体损伤来实现的。本文旨在通过体内实验探讨甘草酸二铵对烫伤大鼠肝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本实验研究遵循国家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关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

    54只7~9周龄健康清洁级雌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由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皖)2014-003。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购自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IPA裂解液、二辛丁酸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增强型)购自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兔抗大鼠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Abcam公司,兔抗大鼠转录激活因子4(ATF4)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B淋巴细胞瘤-2(Bcl-2)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Bcl-2相关X蛋白(Bax)多克隆抗体购自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兔抗大鼠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Cell Signaling公司,兔源性GAPDH多克隆抗体购自北京爱必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山羊抗兔IgG多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大鼠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OCT)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NA反转录试剂盒、SYBR Green定量PCR荧光染料购自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KX53型倒置相差显微镜购自日本Olympus公司,PowerPac Basic型琼脂糖凝胶电泳仪购自美国伯乐公司,SMR16.1型酶标仪购自武汉优尔生生命科学装备有限公司,4500SF型凝胶数码成像分析系统购自上海Tanon科技有限公司,NANODROP 2000c型超微量蛋白核酸检测仪购自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AG22331型PCR扩增仪购自美国Eppendorf公司,Mx300P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购自德国罗氏科技有限公司,AU680型全自动生化检测分析仪购自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

    取54只大鼠,在通风、恒温、恒湿环境下适应性饲养10 d。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甘草酸二铵组,每组18只。按照3 mL/kg腹腔注射100 g/L水合氯醛将大鼠麻醉(麻醉方法下同),剃除背部毛发。单纯烫伤组及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背部在98 ℃的水浴锅中持续浸泡12 s,造成30%TBSAⅢ度烫伤(经病理切片证实);假伤组大鼠背部在37 ℃水浴锅中持续浸泡15 s模拟致伤。假伤组大鼠伤后不进行特殊处理;单纯烫伤组及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立即按Parkland公式经腹腔注射补充乳酸林格液4 mL·kg-1·%TBSA-1抗休克,其中前8 h补充液体总量的1/2,后16 h补充剩余的1/2;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分别于伤后1、25、49 h经腹腔注射50 mg/kg甘草酸二铵溶液。伤后24、48、72 h,每组各取6只大鼠,麻醉后取3~5 mL腹主动脉血,以2 500×g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于-80 ℃冰箱保存;大鼠经腹主动脉放血处死后,取肝左外叶,部分于40 g/L多聚甲醛中固定保存,部分于-80 ℃冰箱保存。

    取3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于4 ℃冰箱过夜,于次日使用全自动生化检测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损伤相关指标AST、ALT、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另取3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37 ℃水浴融化,按ELIS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检测线粒体损伤指标OCT含量。

    取储存于多聚甲醛中的3组大鼠伤后72 h肝组织,送至武汉赛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病理切片(厚度为4 μm)并进行HE染色,于4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取-80 ℃冰箱中保存的3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适量肝组织,裂解后提取总RNA,并测定浓度和纯度,经反转录合成互补DNA。采用Primer3(http://primer3.ut.ee)自行设计引物并由通用生物(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及产物大小见表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ATF4、GRP78、PERK、Bcl-2、Bax的mRNA表达。以GAPDH为内参照,采用Δ循环阈值(Ct)法分析数据,计算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即2-ΔΔCt

    表1  大鼠肝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相关标志物的引物序列及产物大小
    基因名称 引物序列(5'→3') 产物大小(bp)
    GAPDH 上游:AGACAGCCGCATCTTCTTGT 207
    下游:CTTGCCGTGGGTAGAGTCAT
    ATF4 上游:TCCTCGATACCAGCAAATCC 64
    下游:ACCCATGAGGTTTGAAGTGC
    GRP78 上游:GATGTAGGCACGGTGGTTGG 131
    下游:GTGAAGGCCACATACGACGG
    PERK 上游:CCAGGCATCGTGAGGTATTT 160
    下游:GATCCATCTGCCGGATCTTA
    Bcl-2 上游:ATACCTGGGCCACAAGTGAG 214
    下游:TGATTTGACCATTTGCCTGA
    Bax 上游:CGAGCTGATCAGAACCATCA 191
    下游:CTCAGCCCATCTTCTTCCAG
    注:GAPDH 为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ATF4为转录激活因子4,GRP78 为葡萄糖调节蛋白78,PERK为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Bcl-2为B淋巴细胞瘤-2,Bax为Bcl-2相关X蛋白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取适量冻存于-80 ℃冰箱的假伤组大鼠伤后72 h和烫伤2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肝组织,提取组织蛋白,并测定蛋白浓度,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采用湿法转膜,用50 g/L脱脂牛奶室温封闭1~2 h。加入一抗兔抗大鼠GRP78多克隆抗体(稀释比为1∶1 000)、兔抗大鼠ATF4多克隆抗体(稀释比为1∶1 000)、兔抗大鼠Bcl-2多克隆抗体(稀释比为1∶1 000)、兔抗大鼠Bax多克隆抗体(稀释比为1∶6 000)、兔抗大鼠PERK单克隆抗体(稀释比为1∶1 000)和兔源性GAPDH多克隆抗体(稀释比为1∶3 000),于4 ℃条件下孵育过夜。洗涤后加入HRP标记的山羊抗兔 IgG多克隆二抗(稀释比为 1∶10 000),室温孵育1.5 h。洗涤后行化学发光显影,采用Image J 图像分析软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行灰度分析,以GAPDH为内参照,观察GRP78、ATF4、PERK、Bcl-2、Bax蛋白表达。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以 x ¯ ± s 表示,组间总体比较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软件自动略去该统计量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中AST、ALT、LDH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伤后24 h,相较于单纯烫伤组,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血清中AST含量明显下降(P<0.05),而ALT、LDH、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48 h,相较于单纯烫伤组,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血清中AST、ALT、LDH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总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白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72 h,相较于单纯烫伤组,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血清中AST、ALT、LDH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见表2

    表2  假伤组与严重烫伤2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肝功能损伤相关指标含量比较(U/L, x ¯ ± s
    组别与时间点 鼠数(只) AST ALT LDH 总蛋白 白蛋白
    假伤组 18
    24 h 60±5 23±3 126±40 53.3±1.0 31.6±1.0
    48 h 65±11 25±4 129±41 51.4±1.5 30.0±1.3
    72 h 73±15 27±6 124±39 48.8±2.6 30.5±1.1
    单纯烫伤组 18
    24 h 1 520±291a 285±48a 2 257±568a 48.9±2.9d 22.7±1.6a
    48 h 928±91a 211±23a 687±312a 43.3±2.0a 22.7±1.4a
    72 h 515±125a 127±30a 568±208a 34.4±7.1a 18.2±3.2a
    烫伤+甘草酸二铵组 18
    24 h 1 228±63b 248±40 1 817±422 50.1±3.2 24.1±3.0
    48 h 628±41c 136±10c 269±59c 47.5±2.5c 24.1±1.6
    72 h 186±27c 64±16c 145±36c 46.0±2.4c 24.1±2.5c
    F 1 121.08 92.62 45.38 4.74 33.72
    P 1 <0.001 <0.001 <0.001 0.025 <0.001
    F 2 344.11 236.87 14.83 24.29 42.84
    P 2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F 3 57.07 37.41 24.42 16.74 37.99
    P 3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注:各组各时间点鼠数均为6只;AST为天冬氨酸转氨酶,ALT为丙氨酸转氨酶,LDH为乳酸脱氢酶;AST、ALT、LDH、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处理因素主效应,F值分别为309.40、242.67、68.65、35.33、105.21,P值均<0.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值分别为162.92、88.07、97.16、25.46、4.06,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0.024;两者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42.25、24.72、24.30、5.21、3.46,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2、0.015;F 1值、P 1值,F 2值、P 2值,F 3值、P 3值分别为3组大鼠伤后24、48、72 h各指标总体比较所得;与假伤组比较,a P<0.01,d 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b P<0.05,c P<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OCT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中OCT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假伤组与严重烫伤2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OCT含量比较(U/L, x ¯ ± s
    组别 鼠数(只) 24 h 48 h 72 h
    假伤组 18 15.1±2.5 15.7±2.6 16.4±3.7
    单纯烫伤组 18 48.5±3.9a 40.8±2.4a 38.7±2.0a
    烫伤+甘草酸二铵组 18 39.0±4.5b 31.8±2.0c 22.1±2.6c
    F 127.48 179.10 127.42
    P <0.001 <0.001 <0.001
    注:各组各时间点鼠数均为6只;OCT为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处理因素主效应,F=355.49,P<0.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35.30,P<0.001;两者交互作用,F=20.37,P<0.001;F值、P值为3组伤后各时间点OCT含量总体比较所得;与假伤组比较,a P<0.01;与单纯烫伤组比较,b P<0.05,c P<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伤后72 h,假伤组大鼠肝组织中细胞形态正常,排列规则,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单纯烫伤组大鼠肝组织中细胞排列紊乱,可见明显胞质疏松,并伴有弥漫性的脂肪病变和中等量炎症细胞浸润;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肝组织中细胞排列较规则,可见散在的脂肪变性,伴有少量散在炎症细胞浸润。见图1

    1  假伤组与严重烫伤2组大鼠伤后72 h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苏木精-伊红×400。1A.假伤组肝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排列规则,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1B.单纯烫伤组肝细胞排列紊乱,胞质疏松,伴有中等量炎症细胞浸润;1C.烫伤+甘草酸二铵组肝细胞排列较规则,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24、48、72 h肝组织Bcl-2 mRNA(P<0.05或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Bax的mRNA(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24 h肝组织Bcl-2、Bax的mRNA(P>0.05)和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48 h肝组织Bax 的mRNA(P<0.05)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Bcl-2的mRNA(P>0.05)和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72 h肝组织Bax的mRNA(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Bcl-2的mRNA(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见图2

    2  假伤组与烫伤2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肝组织中线粒体损伤相关标志物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2A.Bcl-2的mRNA表达(样本数均为6, x ¯ ± s );2B.Bax的mRNA表达(样本数均为6, x ¯ ± s );2C.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的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
    注:Bcl-2为B淋巴细胞瘤-2,Bax为Bcl-2相关X蛋白,GAPDH 为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DG为甘草酸二铵;Bcl-2、Bax mRNA表达处理因素主效应,F值分别为20.79、43.17,P值均<0.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值分别为1.54、5.52,P值分别为0.226、0.007;两者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1.93、3.09,P值分别为0.122、0.025;伤后24、48、72 h,3组Bcl-2及Bax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明显(F值分别为12.26、6.15、8.73,18.33、26.54、10.02,P值分别为0.001、0.011、0.003,<0.001、<0.001、0.002);图2A中与假伤组比较,a P<0.01,b 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c P<0.01;图2B中与假伤组比较,a P<0.01;与单纯烫伤组比较,b P<0.05,c P<0.01;条带上方1为假伤组伤后72 h,2、3、4分别为单纯烫伤组伤后24、48、72 h,5、6、7分别为烫伤+DG组伤后24、48、72 h

    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肝组织ATF4、GRP78、PERK的mRNA(P<0.05或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与单纯烫伤组相比,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24 h肝组织ATF4、GRP78、PERK的mRNA(P>0.05)和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48 h肝组织ATF4的mRNA(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但GRP78、PERK的mRNA(P>0.05)和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烫伤+甘草酸二铵组大鼠伤后72 h肝组织ATF4、GRP78、PERK的mRNA(P<0.05或P<0.01)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见图3

    3  假伤组与烫伤2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肝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标志物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3A.PERK的mRNA表达(样本数均为6, x ¯ ± s );3B.GRP78的mRNA表达(样本数均为6, x ¯ ± s );3C.ATF4的mRNA表达(样本数均为6, x ¯ ± s );3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的PERK、GRP78、ATF4的蛋白表达
    注:PERK为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GRP78 为葡萄糖调节蛋白78,ATF4为转录激活因子4,DG为甘草酸二铵,GAPDH 为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ATF4、GRP78、PERK mRNA表达处理因素主效应,F值分别为60.75、30.04、16.53,P值均<0.001;时间因素主效应,F值分别为6.02、4.53、5.70,P值分别为0.005、0.016、0.006;两者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3.11、1.91、1.88,P值分别为0.024、0.125、0.131;伤后24、48、72 h,3组ATF4(F值分别为20.26、30.69、18.51,P值均<0.001)、GRP78(F值分别为23.99、11.35、6.16,P值分别为<0.001、0.001、0.011)、PERK(F值分别为7.18、7.03、5.76,P值分别为0.007、0.007、0.014) mRNA表达比较,差异明显;图3A中与假伤组比较,a P<0.05,b P<0.01;与单纯烫伤组比较,c P<0.05;图3B中与假伤组比较,a P<0.01,b 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c P<0.05;图3C中与假伤组比较,a P<0.01;与单纯烫伤组比较,b P<0.01;条带上方1为假伤组伤后72 h,2、3、4分别为单纯烫伤组伤后24、48、72 h,5、6、7分别为烫伤+DG组伤后24、48、72 h

    肝脏在烧伤后的机体代谢、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肝损伤是重度烧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1。甘草作为中草药,一直被广泛用于治疗肝脏相关疾病,而甘草酸是甘草中最为重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22, 23。甘草酸二铵作为第3代甘草酸制剂,是18β-甘草酸与18α-甘草酸的混合构型体,具有水溶性强、扩散性强等特点。有研究证实,甘草酸二铵能有效减轻由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肝损伤23。还有临床研究表明,严重烧伤患者使用甘草酸二铵能显著减轻肝损伤19, 20。本研究建立了30%TBSA的Ⅲ度烫伤SD大鼠模型,并观察了腹腔注射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烫伤后肝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中AST、ALT、LDH等肝功能损伤指标的含量均较假伤组显著升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均较假伤组明显减少,HE染色显示单纯烫伤组大鼠肝脏出现脂肪病变、炎症反应,表明严重烧伤大鼠伤后存在肝损伤。

    白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肝脏受损后白蛋白及总蛋白的合成将会减少,因此血清中白蛋白及总蛋白含量减少提示着肝功能受损;但对严重烧伤患者来说,血清白蛋白及总蛋白的减少主要是由创面渗出及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因此这2项指标减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肝功能受损,需结合其他指标一起观察。本研究结果表明,当注射1次甘草酸二铵后,大鼠血清中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均无明显改变,但当连续注射3次甘草酸二铵后,大鼠血清中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提示连续多次使用甘草酸二铵可减轻大鼠肝功能损伤。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细胞器。在维持细胞生理功能的过程中,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24,它不仅能合成ATP为细胞供能,还在细胞损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25。OCT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的标志性酶,肝损伤后肝细胞膜及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加,OCT随之释放入血,因此血清内OCT含量增加提示肝细胞线粒体受损1123。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OCT含量均较假伤组显著升高,说明严重烫伤大鼠伤后存在线粒体损伤,而注射甘草酸二铵后大鼠血清OCT含量均明显降低,与相关研究结果1226一致。且连续注射甘草酸二铵3次后,大鼠血清中OCT含量下降得更为明显,这说明多次使用甘草酸二铵对线粒体损伤的改善作用较单次注射更为明显。本研究团队还检测了肝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Bcl-2及Bax是Bcl-2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25。Bcl-2蛋白家族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上,其促凋亡和抗凋亡成员在线粒体表面相互作用。当细胞内出现应激信号时,促凋亡蛋白如胞质Bax蛋白被激活并转移到线粒体表面,在线粒体表面中和抗凋亡蛋白如Bcl-2膜蛋白,从而触发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继而诱导凋亡25。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Bcl-2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假伤组减少,而Bax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假伤组增加;注射1次甘草酸二铵后,大鼠肝组织中Bcl-2及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改变,但连续注射3次甘草酸二铵后,大鼠肝组织中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提示连续多次使用甘草酸二铵可减轻烫伤引起的线粒体损伤。

    研究表明,严重烧伤会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破坏,钙稳态失衡,肝凋亡和内质网稳态失衡等改变27,继而使肝脏功能出现紊乱,其中内质网过度应激和线粒体损伤是2种重要的通路。内质网是细胞中不可或缺的亚细胞单位,负责蛋白质的合成、修饰、折叠、组装和运输28, 29。当在炎症、氧化应激和缺氧等压力条件下,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不断累积,内质网稳态被打破,功能出现紊乱,即为内质网应激30。细胞为缓解内质网应激,帮助内质网恢复功能,会触发未折叠蛋白反应(UPR)。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UPR中的PERK通路。在正常情况下,PERK与GRP78紧密连接,保持在非活力状态;当内质网稳态受到干扰时,PERK会与GRP78解离,磷酸化后形成二聚体,即磷酸化PERK(p-PERK)。 p-PERK将下游的真核起始因子2α磷酸化,促进ATF4翻译,从而启动一系列基因转录来缓解内质网压力31。然而,内质网应激过于严重时,ATF4会诱导促细胞凋亡程序的运行30。有研究表明,严重烧伤可激活内质网应激信号转导途径23。同样,本研究结果显示,严重烫伤大鼠肝组织中内质网应激相关标志物GRP78、ATF4、PERK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烫伤后显著升高;注射1次甘草酸二铵后,肝组织中ATF4、GRP78及PERK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改变;连续注射2次甘草酸二铵后,肝组织中ATF4的mRNA及蛋白表达有所下降,但GRP78及PERK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明显改变;连续注射3次甘草酸二铵后,肝组织中ATF4、GRP78及PERK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以上结果提示连续多次使用甘草酸二铵可减轻烫伤引起的内质网应激。

    综上所述,严重烫伤会起内质网应激与线粒体损伤,造成肝功能损伤;甘草酸二铵可明显减弱肝内质网应激,同时改善线粒体功能,继而有效降低严重烫伤后大鼠肝损伤的程度。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线粒体损伤是否诱导内质网应激,或者内质网应激是否诱导线粒体损伤。有研究显示,线粒体损伤和内质网应激可能是相互联系的32,而甘草酸二铵具有改善肝线粒体功能的作用并减轻肝内质网应激,从而减轻肝损伤,但其潜在关联仍需进一步实验深入研究。

    黄卓、李羽霖:研究实施与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谢卫国:酝酿和设计研究、论文修改、经费支持;蒋梅君、陈斓:数据整理、研究指导;席毛毛:数据分析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33)

    [1] ArtzCP.Historical aspects of burn management[J].Surg Clin North Am,1970,50(6):1193-1200.DOI: 10.1016/s0039-6109(16)39279-9.
    [2] LiuHF,ZhangF,LineaweaverWC.History and advancement of burn treatments[J].Ann Plast Surg,2017,78(2 Suppl 1):S2-8.DOI: 10.1097/SAP.0000000000000896.
    [3] CurlingTB.On acute ulceration of the duodenum, in cases of burn[J].Med Chir Trans,1842,25:260-281.DOI: 10.1177/095952874202500119.
    [4] 谢卫国.从湖北烧伤外科60年看烧伤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12):847-851.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2.005.
    [5] 孙永华.庆《中华烧伤杂志》创刊20周年[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12):1097.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09-00522.
    [6] 张云国,黄昌林,左新成.自体微粒皮加大张异体皮移植治疗瘢痕挛缩畸形7例[J].人民军医,2002,45(12):701-702.DOI: 10.3969/j.issn.1000-9736.2002.12.013.
    [7] 张明良.微粒皮移植术的回顾及展望[J].中华烧伤杂志,2008,24(5):343-345.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8.05.009.
    [8] 张高飞,刘文军,王迪,等.微粒皮和Meek微型皮片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临床效果的荟萃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7):560-567.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521-00249.
    [9] 谢卫国,王礼放,谭红,等.喷洒法皮粒播植术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02,18(1):26-28.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2.01.007.
    [10] 谢卫国,王德运,王礼放,等.一种新的皮肤移植方法--喷撒法皮粒播植术[J].临床外科杂志,1999,7(5):295-296.DOI: 10.3969/j.issn.1005-6483.1999.05.027.
    [11] 陈建设,刘贤志,陈劲松,等.介绍一种新型自制微粒皮机[J].中华烧伤杂志,2002,18(6):375-376.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02.06.020.
    [12] 李磊,侴海燕,范鹏飞,等.富含血小板血浆联合自体微粒皮移植促进植皮术后供皮区愈合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35(4):352-354.DOI: 10.13507/j.issn.1674-3474.2021.04.007.
    [13] 潘博涵,孙瑜,汤焘,等.脱抗原猪腹膜作为自体微粒皮移植载体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9):861-864.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725-00311.
    [14] 付小兵.战时治烧伤,平时治创面:有关烧伤学科发展的一点思考[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7):434-436.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7.002.
    [15] JiangY,HuangS,FuX,et al.Epidemiology of chronic cutaneous wounds in China[J].Wound Repair Regen,2011,19(2):181-188.DOI: 10.1111/j.1524-475X.2010.00666.x.
    [16] 陈彩虹,姚泽欣,陈葵,等.801例住院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5):388-394.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31-00477.
    [17] 贾赤宇.应对挑战 再创辉煌:对我国烧伤外科困惑的认识[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12):705-708.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2.001.
    [18] 蔡玥.湖北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更名为湖北省医学会烧伤与创面修复分会并召开2017年学术会议[J].中华烧伤杂志,2017,33(12):771.
    [19] 胡大海.砥砺前进 续铸辉煌:祝贺《中华烧伤杂志》创刊20周年[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12):1100-1101.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05-00457.
    [20] 罗高兴.我与《中华烧伤杂志》:庆《中华烧伤杂志》创刊20周年[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12):1105.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16-00475.
    [21] 吕国忠.为生命而燃烧:写于《中华烧伤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12):1104.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23-00489.
    [22] TangK, LiuJ, ZhangQ,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burn patients at a major burn center in Shanghai[J].Burns,2006,32(8):1037-1043.DOI: 10.1016/j.burns.2006.03.021.
    [23] DuanWQ,XuXW,CenY,et al.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of burn pati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J].Med Sci Monit,2019,25:872-879.DOI: 10.12659/MSM.912821.
    [24] WangC,RongYH,NingFG,et al.Epidemiology of 1974 burn patients at a major burn center in Beijing: a nine-year study[J].J Burn Care Res,2012,33(5):e228-233.DOI: 10.1097/BCR.0b013e3182479b13.
    [25] PeckMD.Epidemiology of burns throughout the world. Part II: intentional burns in adults[J].Burns,2012,38(5):630-637.DOI: 10.1016/j.burns.2011.12.028.
    [26] PeckMD.Epidemiology of burns throughout the world. Part I: distribution and risk factors[J].Burns,2011,37(7):1087-1100.DOI: 10.1016/j.burns.2011.06.005.
    [27] SmolleC,Cambiaso-DanielJ,ForbesAA,et al.Recent trends in burn epidemiology worldwide: a systematic review[J].Burns,2017,43(2):249-257.DOI: 10.1016/j.burns.2016.08.013.
    [28] 葛绳德.迎接新时代:中国烧伤医学60年思考[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9):579-581.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2.
    [29] 梁鹏飞,张丕红.甲子回首 履践致远[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9):588-589.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5.
    [30] 夏成德.浅谈烧伤学科发展的四个战略[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9):590-592.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6.
    [31] 罗高兴.世界与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庆祝我国现代烧伤医学创建60周年[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9):573-578.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1.
    [32] 付小兵.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努力把中国创面修复科建设好发展好[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1):1-4.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1.001.
    [33] 罗高兴.应势而为 永续辉煌:祝贺《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出刊[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2,38(1):1-3.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231-00425.
  • 1  应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中华烧伤杂志》2000—2021年发表的2 236篇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图谱

    注:图中每个圆圈代表1个关键词,圆圈的大小表示某一关键词频次的高低,圆圈越大代表以该词为关键词发表的文献数量越多;关键词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它们的联系,连线越粗表示联系越紧密,连线数越多的关键词中心度越高

    表1  《中华烧伤杂志》各时间段发表文献研究类型分布[篇(%)]

    时间段(年) 文献总数(篇) 临床诊疗 动物实验 细胞实验 其他
    2000—2002 512 332(64.8) 82(16.0) 96(18.8) 2(0.4)
    2003—2005 754 514(68.2) 108(14.3) 126(16.7) 6(0.8)
    2006—2008 624 390(62.5) 98(15.7) 122(19.6) 14(2.2)
    2009—2011 597 350(58.6) 77(12.9) 144(24.1) 26(4.4)
    2012—2014 482 338(70.1) 60(12.4) 63(13.1) 21(4.4)
    2015—2017 590 399(67.6) 74(12.5) 95(16.1) 22(3.7)
    2018—2021 926 606(65.4) 92(9.9) 166(17.9) 62(6.7)
    合计 4 485 2 929(65.3) 591(13.2) 812(18.1) 153(3.4)
    注:其他研究类型文献指不属于前面3种研究类型的文献
    下载: 导出CSV

    表2  《中华烧伤杂志》各时间段发表文献涉及研究领域分布[篇(%)]

    时间段(年) 文献总数(篇) 烧伤全身治疗 急性创面 整形美容 慢性创面 烧伤康复 学科管理 其他
    2000—2002 512 430(84.0) 59(11.5) 13(2.5) 0 2(0.4) 1(0.2) 7(1.4)
    2003—2005 754 578(76.7) 123(16.3) 33(4.4) 4(0.5) 10(1.3) 0 6(0.8)
    2006—2008 624 429(68.8) 98(15.7) 47(7.5) 17(2.7) 10(1.6) 2(0.3) 21(3.4)
    2009—2011 597 334(55.9) 137(22.9) 45(7.5) 28(4.7) 28(4.7) 3(0.5) 22(3.7)
    2012—2014 482 260(53.9) 108(22.4) 41(8.5) 31(6.4) 21(4.4) 6(1.2) 15(3.1)
    2015—2017 590 295(50.0) 168(28.5) 40(6.8) 39(6.6) 23(3.9) 9(1.5) 16(2.7)
    2018—2021 926 373(40.3) 215(23.2) 107(11.6) 99(10.7) 55(5.9) 49(5.3) 28(3.0)
    合计 4 485 2 699(60.2) 908(20.2) 326(7.3) 218(4.9) 149(3.3) 70(1.6) 115(2.6)
    注:其他研究领域文献指无法分类到前6种研究领域的文献
    下载: 导出CSV

    表3  《中华烧伤杂志》各时间段发表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中明确致伤原因文献报道的致伤原因分布[篇(%)]

    时间段(年) 文献总数(篇) 热力烧伤 电烧伤 化学烧伤 复合烧伤
    2000—2002 250 178(71.2) 33(13.2) 25(10.0) 14(5.6)
    2003—2005 326 228(69.9) 42(12.9) 28(8.6) 28(8.6)
    2006—2008 128 61(47.7) 34(26.6) 22(17.2) 11(8.6)
    2009—2011 82 36(43.9) 22(26.8) 15(18.3) 9(11.0)
    2012—2014 86 30(34.9) 26(30.2) 14(16.3) 16(18.6)
    2015—2017 121 60(49.6) 34(28.1) 16(13.2) 11(9.1)
    2018—2021 106 50(47.2) 27(25.5) 18(17.0) 11(10.4)
    合计 1 099 643(58.5) 218(19.8) 138(12.6) 100(9.1)
    下载: 导出CSV

    表4  《中华烧伤杂志》各时间段发表文献中频次位居前10的关键词

    时间段(年) 第1 第2 第3 第4 第5 第6 第7 第8 第9 第10
    2000—2002 烧伤 内毒素 成纤维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感染 电烧伤 脓毒症 凋亡 内毒素类 细胞培养
    2003—2005 烧伤 瘢痕 成纤维细胞 皮肤移植 创面愈合 内毒素类 细胞培养 心肌 转染 内皮细胞
    2006—2008 烧伤 细胞凋亡 创面愈合 皮肤移植 心脏 肌细胞 瘢痕 心肌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2009—2011 烧伤 外科皮瓣 瘢痕 细胞凋亡 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脓毒症 创面修复 内皮细胞 创伤和损伤
    2012—2014 烧伤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 伤口愈合 瘢痕 脓毒症 电烧伤 儿童 创伤和损伤 创面愈合
    2015—2017 烧伤 伤口愈合 外科皮瓣 瘢痕 负压伤口疗法 脓毒症 创伤和损伤 感染 皮肤移植 电烧伤
    2018—2021 烧伤 伤口愈合 外科皮瓣 瘢痕 负压伤口疗法 儿童 感染 创伤和损伤 皮肤移植 脓毒症
    下载: 导出CSV
  • 加载中
图(2)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2
  • HTML全文浏览量:  110
  • PDF下载量:  5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6-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