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黄日中 王裔惟 黄何艳 蒋蕊韩 薛楠楠 尹少平 赵宏宇

沈鸣雁, 韩琳秋, 冯志仙. 我国医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11): 1083-108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27-00510.
引用本文: 黄日中, 王裔惟, 黄何艳, 等. 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4, 40(2): 180-18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2-00033.
Shen MY,Han LQ,Feng ZX.Visualized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pressure injury care in hospitals of China[J].Chin J Burns Wounds,2023,39(11):1083-1089.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27-00510.
Citation: Huang RZ,Wang YW,Huang HY,et al.Application effect of a dual release system of androgen and its antagonist in the repair of full-thickness burn wounds in mice[J].Chin J Burns Wounds,2024,40(2):180-189.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2-00033.

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2-0003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82003305

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 21KJB360016

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XZR2020069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赵宏宇,Email:njdie001@njucm.edu.cn

Application effect of a dual release system of androgen and its antagonist in the repair of full-thickness burn wounds in mice

Funds: 

Youth Science Fund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2003305

Jiangsu Province Higher Education Basic Science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General Project 21KJB360016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ZR2020069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以下称为DH)最佳配比,构建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分析该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HaCaT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组(不加药物培养)、低基线组、中基线组、高基线组,对后3组细胞均分别加用3种配比的DH培养。中配比下,从低到高3个基线组中双氢睾酮质量依次为1.4、2.8、4.0 µg,羟基氟他胺质量依次为1.2、1.6、2.0 µg,以此为基准,小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减少1/2,羟基氟他胺质量增加1/2;大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增加1/2,羟基氟他胺质量减少1/2。培养2 d,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4)。取1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分为空白组、小配比组、中配比组和大配比组(每组4只小鼠),伤后7 d于后3组小鼠创面局部滴加含不同配比DH的生理盐水[从小到大3个配比组中DH总量分别为127.5、165.0、202.5 µg,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以下称为药物质量比)分别为8∶9、8∶3、8∶1],之后每48小时重复给药1次,直至伤后27 d;对空白组小鼠创面于前述时间点滴加生理盐水。观察伤后0(即刻)、7、14、21、28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7、14、21、28 d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4);伤后28 d,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上皮化情况,行Masson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情况并分析胶原纤维占比(样本数为3)。取2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分为普通支架组和小比例支架组、中比例支架组、大比例支架组(每组5只小鼠),伤后7 d开始对创面分别持续外敷运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不含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和含药物质量比为1∶3、1∶1、3∶1的DH的聚己内酯支架(即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DH总量均约为1.7 mg)直至实验结束。同前动物实验于相同时间点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样本数为3);伤后7、14 d,收集创面分泌物,通过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相对丰度(样本数为3)。   结果   培养2 d,在小配比下,低基线组、高基线组HaCaT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组( P<0.05)。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4组小鼠创面均不断缩小。伤后14 d,大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为72.5%(61.7%,75.1%),与空白组的53.3%(49.5%,64.4%)相近( P>0.05);小配比组与中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4.2%(71.0%,84.2%)和70.4%(65.1%,74.4%),均显著高于空白组( Z值均为-2.31, P<0.05)。伤后21 d,小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空白组( Z=-2.31, P<0.05)。伤后28 d,3个配比组小鼠创面完全再上皮化且表皮均较空白组厚;与空白组比较,3个配比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均更多且排列更有序,小配比组和大配比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占比均明显增大( P<0.05)。伤后28 d,普通支架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3个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基本完全上皮化,其中小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表皮最厚;小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占比较普通支架组明显增大( P<0.05)。伤后7 d,4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包括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红球菌属菌;伤后14 d,4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包括寡养单胞菌属、红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菌,且3个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菌群种类数都多于普通支架组。   结论   药物质量比相对较小的DH,具有促进HaCaT细胞增殖的作用;8∶9为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的最佳质量比,该质量比DH可以促进小鼠Ⅲ度烧伤创面再上皮化与胶原沉积,促进创面愈合。构建的含药物质量比为1∶3的DH的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有助于小鼠Ⅲ度烧伤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且可改善创面菌群多样性。

     

  • 压力性损伤又称为压力性溃疡、压疮,指由于剧烈和/或持续存在的压力或压力+剪切力导致的发生在皮肤和/或潜在皮下软组织的局限性损伤 1。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发生率可作为国内外评价临床护理质量的敏感性指标 2, 3。由于压力性损伤防护及管理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持续性,应用护理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关于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多并积累了成果 4, 5, 6, 7, 8,但尚缺少全面的、针对性的文献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是陈超美博士使用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可将大量文献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具有多元、分时、动态特点,有助于清晰地显示研究者、研究机构的分布以及领域发展趋势与热点等信息 9。本文基于CiteSpace 6.1.R2软件,分析检索国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领域的相关文献,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采用主题检索的方式进行检索。检索策略为“发表时间(建库至2022年7月31日)AND主题(数字化+决策支持+信息技术+电子病历)AND(压疮+压力性损伤+褥疮)模糊匹配”。文献纳入标准:符合主题并公开发表的论文,包括指南、专家共识、病例研究、综述、调查报告及其他。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文献;(2)与主题不符的文献;(3)新闻报道、会议、征稿等。检索出文献后,由2名研究组成员根据前述入选标准阅读文献摘要及全文进行筛选。

    将纳入文献的发文时间和数量导入Excel表中生成折线图,反映我国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领域发文年份以及年发文量的变化。

    采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并绘制作者和机构的可视化图谱。参数设置:时区分割为2005—2022年,时间切片设为1年,节点阈值选择被引次数超过50次的文献,节点类型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选择关键词、作者和机构。通过可视化图谱分析以下项目:(1)统计发文作者、机构、期刊数量,分析2005年以来高频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以及期刊来源分布。(2)选择关键词为分析对象的节点类型,生成研究领域前10位的关键词频次及其中心度表,探讨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发展过程。(3)使用对数似然率(LLR)算法对纳入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聚类时间线图,实现对国内研究热点领域和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展示。最大的聚类以#0标记,以此类推得出关键词聚类图谱,聚类模块值>0.3代表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0.7代表聚类的可信度高 9。(4)使用突现词检测算法技术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生成突现关键词表,突现强度代表某段时间内该关键词频次的变化强度,突现强度越大,说明越受关注。

    共检索出378篇文献,整理后纳入323篇文献。

    2.1.1   发文时间和发文量分析

    2005年,我国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领域的文献首次发表;2006—2011年发文量处于缓慢上升阶段,年均发文量为6篇;2012—2019年发文量明显增长,年均发文量为24篇;2020年发文量达到42篇,由于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2年7月31日,故该值为不完全统计值。见 图1

    2.1.2   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共现分析

    共检索到380名研究者、306个研究单位。2005—2022年,305位作者以第1作者发表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相关文章。其中,发文量≥2篇的核心作者共有10位,发文总计26篇,占比为8.05%(26/323)。发文量排前3位的作者是蒋琪霞(4篇)、李春红(4篇)、魏苏艳(4篇),其他7位作者发文量均为2篇。2005—2022年,我国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领域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机构共15家,发文总计33篇,占比为10.22%(33/323)。发文量排前2位的机构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4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3篇),其他13家医院发文量均为2篇。

    包含380个节点和346条连线的作者共现图谱显示,≥3人的合作作者团队共有8个,形成了以蒋琪霞、刘云、杨春玲等为核心的作者群,见 图2。包含306个节点177条连线发文机构共现图谱显示,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分散,仅有3个合作机构网络,其中最大的网络包含了来自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镇江第一人民医院、宿迁市中医院、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广州武警总队医院、常熟第二人民医院、北京武警部队总医院、南京市中医院、无锡第二人民医院的科室。见 图3

    注: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连线越多则合作次数越多
    注:机构之间的连线表示机构之间的合作,连线越多则合作次数越多
    2.1.3   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纳入的323篇文献来源于142种期刊。发文量≥10篇的期刊有6种,分别为《护理学杂志》《当代护士》《中华护理杂志》《全科护理》《护士进修杂志》《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发文量分别为12、12、11、10、10、10篇,占比为20.12%(65/323)。

    2.2.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共纳入282个中文关键词,出现频次居于前3位的关键词依次为压疮、护理管理、护理,中心度排名前3位的关键词依次为压疮、护理、风险预警,排名前位的10关键词的首次出现年份为2005—2016年,见 表1

    表1  2005—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我国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领域频次前10位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及首次出现年份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中心度 首次出现的年份
    1 压疮 100 1.02 2005
    2 护理管理 28 0.11 2009
    3 护理 22 0.20 2006
    4 护理质量 14 0.07 2009
    5 信息化 12 0.06 2014
    6 不良事件 10 0.05 2016
    7 信息系统 10 0.01 2014
    8 风险预警 10 0.13 2008
    9 神经外科 9 0.02 2009
    10 预警干预 9 0.04 2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2   高频关键字聚类分析

    通过LLR算法得出的13个聚类团(#0~#12)包含285个节点、546条连线,聚类模块值为0.672(>0.3),聚类内部相似度指标的平均轮廓值为0.916(>0.7)。早期(2005—2009年)研究多借助信息化系统统计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出现#压疮、#发生率、#住院患者、#危险因素等聚类团;而后期(2010—2022年)研究更关注结合数据开展前瞻性预警,出现#预警机制、#风险预警、#应用、#电子病历等聚类团,持续存在的聚类团为#1护理质量、#2护理、#6手术患者。其中,聚类团#2护理出现大量突现节点,聚类团#0压疮包含大量中心节点。最大的聚类团是#0压疮,其成员排名居前3位的是压疮、预警干预和诺顿评分。见 图4

    注: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大则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节点间连线表示节点关键词出现在同1篇或多篇文章中;线条颜色代表共现强度,颜色越深,节点共现次数越多
    2.2.3   突现关键词分析

    2005—2022年,突现强度排前8位的突现关键词分别是预警干预、预警管理、预警机制、信息系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手术室、护理质量。早期(2005—2013年)突现强度排前3位的突现关键词为预警干预、预警管理、预警机制,近3年(2020—2022)出现的突现强度排前2位的突现关键词为手术室和护理质量。其中持续时间最长(2005—2012年)和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预警干预,见 表2

    表2  2005—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共323篇医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相关文献突现强度排前8位的关键词突现情况
    关键词 突现强度 出现年份 结束年份
    预警干预 4.36 2005 2012
    预警管理 2.27 2010 2012
    预警机制 2.03 2010 2013
    信息系统 2.06 2014 2016
    护理安全 2.02 2014 2017
    不良事件 2.13 2017 2020
    手术室 2.59 2019 2022
    护理质量 3.04 2020 202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一项多中心联合调研显示,医院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3.49% 10。压力性损伤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严重感染甚至死亡。众所周知,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是个复杂和持续的过程,包括评估、预防、处理、上报、记录等环节。不同层级护士的压疮护理能力不一,不利于实现优质护理和同质化管理效果。随着护理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产品覆盖面已涉及临床护理的各个环节 11,其在压力性损伤管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6.1.R2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323篇国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数量和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2005—2011年该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缓慢;2012—2017年发文量有所增长,年平均发文量约为21篇;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12进一步推动国内护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这与乐宇超等 13报道的国内针对护理信息领域的研究热度一致。由此可见,政策因素和行业发展是推动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作者共线网络、机构间合作节点共现图谱的分析,提示该领域的研究团队合作、机构间合作较分散,易产生知识和信息的壁垒,不利于共享和分析。建议进一步加强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领域作者、机构间的合作,实现知识共享和协作,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于临床压力性损伤照护工作,推动该领域学术繁荣与发展。

    文献关键词可反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重要信息,用聚类团关键词网络图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9。综合分析本文中频次排前10位的突现关键词的频频次和中心度、关键词聚类时区图提示,当前我国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研究热点已经形成,主要集中在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评估和预警、特殊人群压力性损伤管理、改善临床护理管理效率等方面,对该方面的重现,有助于提升护士工作效率,保障护理质量。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院内压力性损伤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较为单一,数据处理能力不足,新开发的信息化工具推广受限、应用深度不够等 14, 15。因此,有研究将技术接受模型应用在压力性损伤管理平台开发全过程,通过提升软件的易用性和有用性,提高不同医院护士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从而实现跨地域、大范围、广协同的整体效应 16。也有学者开发了学习型医疗保健系统,通过搭建反馈型促进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改进的学习型网络 16,实现了“数据-知识-行为”的良性循环 15, 16, 17

    随着医院护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领域研究前沿正在不断地深入细化。CiteSpace软件中的突现主题关键词可预测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 18。本文对关键词突现强度的分析提示,近20年我国相关领域研究主要呈现以下3大趋势:(1)2005—2013年,关键词——预警频率突增。压力性损伤因其低治愈率、治疗困难导致治疗成本较高,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已成为全球共识 19。风险预警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第1步,预测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预防措施的选择和实施效果。该阶段研究侧重于基于信息系统的压疮量表改良以及不同压疮量表预测效果对比,旨在准确预测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20, 21。(2)2014—2020年,关键词——信息系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频率突增。该阶段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探索与实践压力性损伤风险识别、标准评估与防范、质量监控为一体的管理模式 22, 23。对于已经发生的院内压力性损伤,通过规范各分期的评估和记录、简化申报过程、提供护理指南和结构化健康教育等,引导各级护士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的防护标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图像信息化评估功能有助于直观动态观察压力性损伤的进展,持续压力成像技术实时显示卧床患者皮肤受压情况,有助于更加有效的干预处理 24, 25。护理管理者将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作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监测 26, 27,对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进行网络监控和评价审核,全面了解护理效果,针对发生的压力性损伤病例进行深入分析 28,有助于持续提升护理质量。(3)2019—2022年,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频率突增。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制动时间长、麻醉状态、术中较低体温加上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等原因,相较于普通住院患者更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 29。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是指患者从手术中获得的压力性损伤,大多数发生在术后1~3 d,也可能发生在术后4~6 d。2016年美国手术室注册护士协会在全美推广应用成人手术室压疮风险评估表 30,该量在于2018年汉化后在国内开始使用,主要用于手术室和风险评估相关研究。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发展和防治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管理及护理质量监控涉及院内多部门,只有将终末管理变为过程管理,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管理。该阶段的护理质量研究提出了“链式管理”理念 31, 32, 33,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每个阶段,对压力性损伤实施全程、连续、动态监控,形成衔接紧密的链条式管理模式,促进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延续性以及管理监控的针对性。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34指出:“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着力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逐步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综合上述分析,展望如下:(1)由于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是以护士护理信息能力作为基础的,建议加快信息专科护士和伤口专科护士的培养,实施一体化的应用与管理。(2)不断深化和拓展护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信息系统、专业护理知识库以及管理知识库深度融合,提高数据收集内容的全面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与患者结局的关联性,构建精准化的护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压力性损伤管理由“制度管理”向“数据管理”转变。(3)压力性损伤病例数据包含大量图像和文本数据,可提供比结构化数据更为重要的信息,但是其具有复杂性、异构性的特点,增加了分析和管理难度 35。随着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不断推进,数量庞大的多重结构数据的收集和重新利用与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结合已成为趋势。今后可借助机器学习、自动识别等技术,研发压力性损伤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临床护理和管理的智能化。

    黄日中:酝酿和设计实验、实施研究、分析数据、起草论文;王裔惟、尹少平:酝酿和设计实验、解释数据、研究指导、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黄何艳、蒋蕊韩、薛楠楠:实施研究、采集数据;赵宏宇:获取研究经费、材料支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19)

    [1] DukeJM,RandallSM,VetrichevvelTP,et al.Long-term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fter unintentional burns sustained during childhood: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OL].Burns Trauma,2018,6:32[2023-08-0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460320/.DOI: 10.1186/s41038-018-0134-z.
    [2] AngeleMK,KnöferlMW,SchwachaMG,et al.Sex steroids regulate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release by macrophages after trauma-hemorrhage[J].Am J Physiol,1999,277(1):C35-42.DOI: 10.1152/ajpcell.1999.277.1.C35.
    [3] ShiH,CheerK,SimanainenU,et al.The contradictory role of androgens in cutaneous and major burn wound healing[J/OL].Burns Trauma,2021,9:tkaa046[2023-08-0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928173/.DOI: 10.1093/burnst/tkaa046.
    [4] ShiH,TsaiKH,MaD,et al.Controlled dual release of dihydrotestosterone and flutamide from polycaprolactone electrospun scaffolds accelerate burn wound healing[J].FASEB J,2022,36(5):e22310.DOI: 10.1096/fj.202101803R.
    [5] HewJJ,ParungaoRJ,ShiH,et al.Mouse models in burns research: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hypermetabolic response to burn injury[J].Burns,2020,46(3):663-674.DOI: 10.1016/j.burns.2019.09.014.
    [6] OgueriKS,LaurencinCT.Nanofiber technology for regenerative engineering[J].ACS Nano,2020,14(8):9347-9363.DOI: 10.1021/acsnano.0c03981.
    [7] SchleeP,HerouS,JervisR,et al.Free-standing supercapacitors from Kraft lignin nanofibers with remarkable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J].Chem Sci,2019,10(10):2980-2988.DOI: 10.1039/c8sc04936j.
    [8] SzewczykPK,StachewiczU.The impact of relative humidity on electrospun polymer fibers: from structural changes to fiber morphology[J].Adv Colloid Interface Sci,2020,286:102315.DOI: 10.1016/j.cis.2020.102315.
    [9] WengT,WangJ,YangM,et al.Nanomaterials for the delivery of bioactive factors to enhance angiogenesis of dermal substitutes during wound healing[J/OL].Burns Trauma,2022,10:tkab049[2023-08-0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960274/.DOI: 10.1093/burnst/tkab049.
    [10] HongJ,YeoM,YangGH,et al.Cell-electrospin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issue engineering[J].Int J Mol Sci,2019,20(24):6208.DOI: 10.3390/ijms20246208.
    [11] JanN,MadniA,RahimMA,et al.In vitro anti-leukemic assessment and sustained release behaviour of cytarabine loaded biodegradable polymer based nanoparticles[J].Life Sci,2021,267:118971.DOI: 10.1016/j.lfs.2020.118971.
    [12] HivechiA,BahramiSH,SiegelRA.Drug release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electrospun cellulose nanocrystal reinforced polycaprolactone[J].Mater Sci Eng C Mater Biol Appl,2019,94:929-937.DOI: 10.1016/j.msec.2018.10.037.
    [13] LanX,WangH,BaiJ,et al.Multidrug-loaded electrospun micro/nanofibrous membranes: fabrication strategies, release behaviors and application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J].J Control Release,2021,330:1264-1287.DOI: 10.1016/j.jconrel.2020.11.036.
    [14] MirbagheriMS,Akhavan-MahdaviS,HasanA,et al.Propolis-loaded nanofiber scaffolds based on polyvinyl alcohol and polycaprolactone[J].Int J Pharm,2023,642:123186.DOI: 10.1016/j.ijpharm.2023.123186.
    [15] WangY,SimanainenU,CheerK,et al.Androgen actions in mouse wound healing: minimal in vivo effects of local antiandrogen delivery[J].Wound Repair Regen,2016,24(3):478-488.DOI: 10.1111/wrr.12420.
    [16] 方邵一涵,刘德伍.细胞衰老在慢性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3,39(8):795-800.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928-00424.
    [17] WangG,SwerenE,LiuH,et al.Bacteria induce skin regeneration via IL-1β signaling[J].Cell Host Microbe,2021,29(5):777-791.e6.DOI: 10.1016/j.chom.2021.03.003.
    [18] Becerra-DíazM,StricklandAB,KeselmanA,et al.Androgen and androgen receptor as enhancers of m2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in allergic lung inflammation[J].J Immunol,2018,201(10):2923-2933.DOI: 10.4049/jimmunol.1800352.
    [19] Becerra-DiazM,SongM,HellerN.Androgen and androgen receptors as regulators of monocyte and macrophage biology in the healthy and diseased lung[J].Front Immunol,2020,11:1698.DOI: 10.3389/fimmu.2020.01698.
  • 1  4组Ⅲ度烧伤小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情况。1A、1B、1C.分别为空白组伤后0(即刻)、14、28 d的创面,愈合速度缓慢;1D、1E、1F.分别为小配比组伤后0、14、28 d的创面,图1D创面情况与图1A相近,图1E、1F创面面积分别明显小于图1B和1C;1G、1H、1I.分别为中配比组伤后0、14、28 d的创面,图1G创面情况与图1A相近,图1H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图1B;1J、1K、1L.分别为大配比组伤后0、14、28 d的创面,情况分别与图1A、1B、1C相近

    注:对空白组创面滴加生理盐水;对其余3组创面均分别滴加含相应配比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的生理盐水,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总量分别为127.5、165.0、202.5 µg,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分别为8∶9、8∶3、8∶1

    2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4种聚己内酯支架的表面结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50 000。2A、2B、2C、2D.分别为不含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和含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为1∶3、1∶1、3∶1的混合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其表面均多孔,纤维清晰、纵横交错,图2C中纤维有融合成片的趋势,图2B、2C、2D均未见药物颗粒

    3  4组Ⅲ度烧伤小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情况。3A、3B、3C.分别为普通支架组伤后0(即刻)、14、28 d的创面,愈合速度缓慢;3D、3E、3F.分别为小比例支架组伤后0、14、28 d的创面,图3D创面情况与图3A相近,图3E、3F创面面积分别小于图3B和3C;3G、3H、3I.分别为中比例支架组伤后0、14、28 d的创面,图3G创面情况与图3A相近,图3H创面面积较图3B小;3J、3K、3L.分别为大比例支架组伤后0、14、28 d的创面,情况分别与图3A、3B、3C相近

    注:对普通支架组和小比例支架组、中比例支架组、大比例支架组创面分别外敷不含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和含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为1∶3、1∶1、3∶1的混合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2种药物总量均约为1.7 mg)

    4  4组Ⅲ度烧伤小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分泌物中菌群情况。4A.伤后7 d;4B.伤后14 d

    注:对普通支架组和小比例支架组、中比例支架组、大比例支架组创面分别外敷不含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和含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为1∶3、1∶1、3∶1的混合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2种药物总量均约为1.7 mg);左侧1、2、3、4分别指示普通支架组、中比例支架组、小比例支架组、大比例支架组;其他指相对丰度未达到0.05%的细菌

    表1  4组HaCaT细胞经不同配比的DH培养2 d后增殖水平比较( x ¯ ± s

    表1.   Comparison of proliferation levels of HaCaT cells in four groups after being cultured with DH in different ratios for 2 days

    组别 样本数 小配比 中配比 大配比
    低基线组 4 1.27±0.09 0.83±0.04 1.17±0.10
    中基线组 4 1.22±0.03 0.82±0.06 1.14±0.20
    高基线组 4 1.26±0.09 0.90±0.04 1.19±0.18
    P 1 0.031 0.417 0.388
    P 2 0.119 0.339 0.644
    P 3 0.043 0.914 0.277
    P 4 >0.999 >0.999 >0.999
    P 5 >0.999 0.995 >0.999
    P 6 >0.999 0.987 >0.999
    注:对空白组细胞行常规培养,不加药物;其余3组细胞均分别加用3种配比的DH(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培养,中配比下,从低到高3个基线组中双氢睾酮质量依次为1.4、2.8、4.0 µg,羟基氟他胺质量依次为1.2、1.6、2.0 µg,以此为基准,小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减少1/2,羟基氟他胺质量增加1/2;大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增加1/2,羟基氟他胺质量减少1/2;空白组细胞增殖水平为1;基线因素主效应, F=0.74, P=0.484;配比因素主效应, F=45.56, P<0.001;二者交互作用, F=0.20, P=0.974; P 1值、 P 2值、 P 3值分别为低基线组、中基线组、高基线组与空白组比较所得, P 4值、 P 5值分别为中基线组、高基线组与低基线组比较所得, P 6值为中基线组与高基线组比较所得
    下载: 导出CSV

    表2  4组Ⅲ度烧伤小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比较[%, M( minmax)]

    表2.   Comparison of wound healing rates at various time points after injury in four groups of mice with full-thickness burns

    组别 创面数(个) 7 d 14 d 21 d 28 d
    空白组 4 14.6(0.8,17.6) 53.3(49.5,64.4) 87.4(84.0,91.9) 100(98.7,100)
    小配比组 4 21.4(5.6,40.0) 74.2(71.0,84.2) a 94.1(94.5,100) a 100(100,100)
    中配比组 4 14.2(9.0,18.3) 70.4(65.1,74.4) a 94.1(90.7,97.9) 100(100,100)
    大配比组 4 13.6(1.0,31.2) 72.5(61.7,75.1) 93.1(89.7,97.3) 100(100,100)
    H 1.13 9.60 9.33 3.00
    P 0.801 0.007 0.010 0.392
    注:对空白组创面滴加生理盐水;对其余3组创面均分别滴加含相应配比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的生理盐水,从小到大3个配比组中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总量分别为127.5、165.0、202.5 µg,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分别为8∶9、8∶3、8∶1;与空白组比较, a P<0.05
    下载: 导出CSV

    表3  3种含不同配比DH的聚己内酯支架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浸泡1~21 d释放双氢睾酮的量[μg, M( minmax)]

    表3.   The amount of dihydrotestosterone released by three types of polycaprolactone scaffolds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DH after being soaked in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for 1-21 days

    配比 1 d 3 d 5 d 7 d 9 d 11 d 13 d 15 d 17 d 19 d 21 d
    1∶3 27.7(25.5,30.0) 30.5(30.0,30.8) 28.4(28.1,38.8) 26.0(17.0,28.4) 22.1(21.2,26.5) 23.1(13.8,26.0) 32.4(25.0,34.3) 17.7(17.1,18.3) 22.7(20.9,25.2) 19.0(18.8,20.0) 15.3(11.7,15.5)
    1∶1 26.7(24.8,29.6) 31.6(30.1,33.7) 30.0(29.6,45.4) 27.7(25.5,32.9) 22.5(20.1,27.8) 22.0(20.8,23.1) 30.9(30.3,34.1) 17.8(17.2,20.1) 22.0(19.9,24.1) 21.5(13.9,24.3) 16.1(15.8,17.3)
    3∶1 37.1(33.1,54.0) 33.6(31.4,36.5) 31.2(26.4,50.2) 33.2(24.0,39.4) 33.1(30.8,33.7) 33.4(27.3,45.6) 38.2(30.7,38.7) 33.1(30.4,35.9) 24.7(21.8,30.5) 21.9(20.1,22.4) 18.7(18.6,63.3)
    注:样本数均为3;DH指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总量为10 mg;配比为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的质量比
    下载: 导出CSV

    表4  3种含不同配比DH的聚己内酯支架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浸泡1~21 d释放羟基氟他胺的量[μg, M( minmax)]

    表4.   The amount of hydroxyflutamide released by three types of polycaprolactone scaffolds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DH after being soaked in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for 1-21 days

    配比 1 d 3 d 5 d 7 d 9 d 11 d 13 d 15 d 17 d 19 d 21 d
    1∶3 23.1(22.7,23.7) 22.2(22.0,22.8) 21.9(13.4,22.0) 21.3(20.8,21.7) 29.2(28.7,29.3) 17.8(17.4,18.3) 21.6(20.3,21.7) 19.9(18.4,21.3) 16.5(16.3,16.9) 13.1(12.5,13.6) 13.4(11.8,13.6)
    1∶1 22.7(14.8,23.1) 20.8(19.9,22.1) 21.4(20.0,21.6) 20.7(20.4,20.8) 25.2(25.2,26.1) 16.6(16.3,17.9) 12.4(12.0,13.1) 15.2(14.3,16.0) 11.3(11.1,12.8) 11.4(9.3,12.2) 9.8(8.1,10.1)
    3∶1 22.7(21.6,22.9) 17.9(15.5,18.6) 16.0(15.7,16.4) 11.9(11.1,15.1) 20.1(19.8,22.4) 7.9(7.1,8.5) 11.4(11.3,12.0) 9.2(7.1,10.2) 6.4(4.4,7.1) 4.3(2.8,7.2) 4.2(3.4,5.5)
    注:样本数均为3;DH指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总量为10 mg;配比为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的质量比
    下载: 导出CSV

    表5  4组Ⅲ度烧伤小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比较[%, M( minmax)]

    表5.   Comparison of wound healing rates at various time points after injury in four groups of mice with full-thickness burns

    组别 创面数(个) 7 d 14 d 21 d 28 d
    普通支架组 5 7.4(-4.0,22.4) 47.3(37.6,61.1) 80.1(60.1,85.6) 93.6(79.2,95.2)
    小比例支架组 5 12.5(2.4,25.3) 61.0(42.8,76.8) 90.2(80.7,93.9) 96.0(92.1,100)
    中比例支架组 5 18.4(3.3,30.7) 56.7(55.6,73.8) 84.8(76.0,94.8) 97.6(90.1,100)
    大比例支架组 5 18.6(15.1,28.1) 56.5(44.5,65.6) 88.0(78.1,93.4) 100(93.3,100)
    H 4.70 2.91 4.63 6.54
    P 0.195 0.406 0.201 0.088
    注:对普通支架组和小比例支架组、中比例支架组、大比例支架组创面分别外敷不含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和含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为1∶3、1∶1、3∶1的混合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2种药物总量均约为1.7 mg)
    下载: 导出CSV
  • 加载中
图(5)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3
  • HTML全文浏览量:  49
  • PDF下载量:  2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8-0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