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0卷  第2期

指南与共识
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Ⅱ:手术治疗和感染防治—

点击查看 共识英文版(PDF)  共识英文版(HTML)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暨烧创伤组织修复专委会
2024, 40(2): 101-11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112-00015
摘要:

Ⅱ度烧伤是临床中最为常见但处理十分棘手的烧伤类型,其治疗不仅需要考虑换药或手术处置方式本身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还需评估烧伤部位、患者年龄及烧伤面积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对于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的手术方式以及感染诊断、分级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本共识编写组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结合专家意见,制订《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Ⅱ:手术治疗和感染防治》。本共识从Ⅱ度烧伤创面的手术治疗及感染防治2个方面提出29条具体推荐意见,旨在形成规范化的Ⅱ度烧伤临床治疗方案。

专家论坛
提高感染性创面诊治水平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刘毅
2024, 40(2): 119-12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18-00119
摘要:
创面感染是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炎症反应,它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可表现为迅速发生的急性创面感染和迁延的慢性创面感染。感染性创面指发生了感染的急性或慢性创面,它的诊治涉及诸多环节,任何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导致治疗失败。该文就如何提高感染性创面诊治水平,提出细菌生物膜与耐药菌、新材料与新型敷料、特殊类型感染性创面以及各种治疗技术的联合应用等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旨在引起广大同行的重视。与此同时,倡导充分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新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感染性创面的诊治中,造福广大患者。
重视胸骨切开术后胸骨深部伤口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官浩, 陈阳
2024, 40(2): 125-13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212-00235
摘要:
胸骨深部伤口感染(DSWI)是心脏手术后潜在且灾难性的并发症之一。尽管临床上采用了更小的切口、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优化血糖管理等措施,但DSWI的发病率依然在1%~5%波动。DSWI在发生初期的症状和体征均不明显,致使临床医师的干预介入偏晚。DSWI一旦未被及时处理,患者病死率极高。因此,及早预防、诊断和适当处理对于防止DSWI进一步发展至致命的结局非常重要。鉴于DSWI的临床危害性和治疗的复杂性,故本文重点探讨和分享在各个环节中预防DSWI发生的经验、发生后的重建修复策略,以引起广大同行对DSWI的重视。
论著·感染创面的修复
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顾雅男, 徐翔昊, 王彦平, 李宇韬, 梁振, 余州, 彭毅志, 宋保强
2024, 40(2): 131-14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20-00201
摘要:
  目的   探讨氧化铈纳米酶-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水热法制备粒径为(116±9)nm的氧化铈纳米酶,同时制备具有多孔网状结构且成胶性能良好的GelMA水凝胶。筛选出25 μg/mL氧化铈纳米酶可明显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将其加入GelMA水凝胶中制备复合水凝胶。计算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浸泡3、7 d后复合水凝胶中氧化铈纳米酶的释放百分比。将小鼠红细胞悬液分为用相应溶液处理的PBS组、Triton X-100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及复合水凝胶组,利用酶标仪检测处理1 h后红细胞的溶血情况。测定用PBS、氧化铈纳米酶、GelMA水凝胶及复合水凝胶培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大肠埃希菌2 h后的细菌浓度。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在背部对称位置各制备1个用MRSA感染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小鼠分为不进行药物干预的对照组及滴加相应溶液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和复合水凝胶组,每组6只小鼠。观察伤后3、7、14 d创面愈合情况并测量伤后3、7 d剩余创面面积(样本数为5)。取小鼠伤后3 d创面分泌物,检测MRSA的浓度(样本数为3),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观测小鼠伤后5 d创面血流灌注量(样本数为6)。伤后14 d,取小鼠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上皮情况,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情况(样本数均为3)。   结果   浸泡3、7 d后,复合水凝胶中氧化铈纳米酶释放百分比分别约为39%、75%。处理1 h后,与Triton X-100组比较,PBS组、GelMA水凝胶组、氧化铈纳米酶组及复合水凝胶组红细胞溶血程度均明显下降( P<0.05)。与用PBS培养比较,用氧化铈纳米酶、GelMA水凝胶、复合水凝胶培养2 h的MRSA、大肠埃希菌浓度均明显降低( P<0.05)。伤后3~14 d,4组小鼠创面均逐渐愈合,复合水凝胶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全部愈合。伤后3、7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分别为(29±3)、(13±5)mm 2,明显小于对照组的(56±12)、(46±10)mm 2和氧化铈纳米酶组的(51±7)、(38±8)mm 2P值均<0.05),与GelMA水凝胶组的(41±5)、(24±9)mm 2相近( P值均>0.05)。伤后3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MRS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 P值均<0.05)。伤后5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血液灌注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氧化铈纳米酶组、GelMA水凝胶组( P值均<0.05)。伤后14 d,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基本完成上皮化,上皮化情况明显优于其他3组;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胶原含量较其他3组明显增多,排列也更为有序。   结论   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外抗菌效果,可持续缓释氧化铈纳米酶,改善早期创面血流灌注,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及胶原合成,从而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愈合。
肠瘘继发坏死性筋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及死亡危险因素筛查
赵陈雨瑶, 张玉珅, 杨占杰, 王明青, 薛文君, 霍然, 赵冉
2024, 40(2): 141-15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923-00088
摘要:
  目的   分析肠瘘继发坏死性筋膜炎(NF)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筛查这些病例的死亡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检索2000年1月—2023年10月入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以下简称本单位)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所有肠瘘继发NF病例的资料,在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网数据库内检索建库至2023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所有肠瘘继发NF病例的资料并进行筛检。按照临床结局,将有效病例纳入存活组(男47例、女24例)和死亡组(男16例、女7例)并计算病死率。对比分析2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基础疾病(与NF最相关的病种)、就诊前症状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NF原因、腹膜炎体征、NF累及范围、肠道处理措施和创面处理措施,筛选94例肠瘘继发N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有效病例为94例,包括文献报告90例、本单位收治病例4例,病死率为24.5%(23/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就诊前症状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NF原因、腹膜炎体征和NF累及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肠道处理措施和创面处理措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分别为17.97、8.33,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道处理措施和创面处理措施均是94例肠瘘继发N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Ⅰ期造瘘+后期重建和负压治疗均具有更高的保护效应(比值比分别为0.05、0.27,95%置信区间为0.01~0.33、0.08~0.88, P<0.05)。   结论   肠瘘继发NF患者的死亡风险高,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积极的肠道和创面处理或许是避免患者死亡的关键,其中Ⅰ期造瘘+后期重建和负压治疗具有更高的保护效应。
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其临床效果
张万福, 徐婧, 张敬群, 韩飞, 佟琳, 张浩, 官浩
2024, 40(2): 151-15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28-00141
摘要:
  目的   探讨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的围手术期处理方式,并评价其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1月—2022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3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患者,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5~81岁。做好手术相关准备,对于疑有胸骨后纵隔脓腔的患者,咬除未愈合胸骨全部松质骨,充分暴露胸骨后纵隔,清除感染源及肉芽组织,采用单侧胸大肌翻转填塞胸骨缺损;对于确无胸骨后纵隔感染且胸骨未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患者,姑息性清除坏死组织及少量坏死胸骨,采用双侧胸大肌推进对接覆盖胸骨缺损。将供区皮肤减张缝合后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24 h后开始加行持续均匀滴注灌洗。用盔甲式胸带固定胸廓,引导患者腹式呼吸,同时用外科约束带固定双上肢于侧胸壁。记录入院时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记录术中观察的创面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滴注灌洗天数、每日灌洗液体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创面愈合耗时。出院后随访,评估创面愈合质量、胸廓外形、胸廓和双上肢活动功能;复查CT,观察胸骨稳定性及闭合情况。   结果   入院时,36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中33例为阳性,3例为阴性。术中观察显示,确无胸骨后纵隔感染且胸骨未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的患者26例,疑似有胸骨后纵隔脓腔患者10例。术中,1例患者在接受纵隔探查时无名静脉破裂出血约3 0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为100~1 000 mL。术后滴注灌洗4~7 d,灌洗液体量为3 500~4 500 mL/d。除因于术后3 d护理中从腋窝处搬移1例患者致该患者缝合口裂开外,其余患者创面术后均顺利愈合;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耗时为7~21 d。出院后随访3~9个月显示,前述从腋窝处搬运致缝合口裂开的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术后2周去除盔甲式胸带,未限制肩关节活动,致缝合口局部破溃,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恢复日常生活。经胸大肌翻转治疗患者胸大肌缺损处局部皮肤轻微凹陷、低于对侧胸廓,而经胸大肌推进对接治疗患者未见明显胸廓畸形;所有患者胸廓及双上肢活动可,受限轻微或正常。10例患者接受了CT复查,结果显示胸骨稳定,局部胸骨闭合或覆盖完全,未见腔隙或缺损。   结论   胸骨切开术后继发伴胸骨骨髓炎和/或纵隔炎创面一旦形成,应尽早对其行个体化精准清创、选择不同转移方式的胸大肌肌瓣覆盖缺损、术后持续滴注灌洗并行严格的胸廓和肩关节约束制动,该治疗策略可使创面良好愈合且不影响供区外形和功能。
论著
股后肌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闭式灌洗治疗Ⅳ期坐骨结节压疮的临床效果
曹学新, 张永磊, 赵树青, 张庆, 池征璘
2024, 40(2): 159-16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17-00115
摘要:
  目的   探讨股后肌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闭式灌洗治疗Ⅳ期坐骨结节压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3月—2022年3月,德州东城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Ⅳ期坐骨结节压疮患者,其中男11例、女4 例,年龄31~72岁。压疮创面大小为6.0 cm×4.5 cm~10.0 cm×6.0 cm,创腔直径10~14 cm。5例患者合并坐骨结节骨感染。清除病灶后,移植股二头肌长头肌瓣(面积10.0 cm×4.0 cm~18.0 cm×5.0 cm)和半腱肌肌瓣(面积8.0 cm×4.0 cm~15.0 cm×5.0 cm)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面积6.5 cm×5.5 cm~10.5 cm×6.5 cm)修复压疮创面,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于创腔内置管行闭式灌洗2~3周。术后观察肌瓣和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压疮复发情况、皮瓣质地和外观及供受区瘢痕情况。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所有肌瓣和皮瓣均顺利成活。2例患者术后1周因翻身不当导致受区切口受压裂开,经换药治疗3~4周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显示,患者压疮均未复发,皮瓣质地、色泽、厚度与受区皮肤相近,供受区仅遗留线性瘢痕。   结论   采用股后肌瓣联合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闭式灌洗治疗Ⅳ期坐骨结节压疮时,可用组织瓣充分填塞压疮无效腔,治疗后创面愈合好,供受区外观较佳,压疮不易复发。
精准定位的微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中等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周飞亚, 张弦, 蔡乐益, 陈明明, 陶振宇, 朱旭伟, 高伟阳
2024, 40(2): 165-17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30-00150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精准定位的微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中等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12月—2022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中等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3~62岁。清创后,创面均伴肌腱、骨、血管、神经外露,创面面积为4.0 cm×3.0 cm~8.0 cm×3.5 cm。术前对患者双下肢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精准定位股前外侧穿支情况。切取皮瓣(面积为6.0 cm×3.0 cm~11.0 cm×4.0 cm)时,对皮瓣进行削薄处理。将皮瓣的动静脉穿支分别与指动脉及掌背静脉吻合,如受区存在撕脱伤、感染或烧伤,则将皮瓣携带的主干动静脉血管与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进行吻合;将皮瓣携带的股外侧皮神经与指神经的残端吻合。术中观察患者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类型,并与术前血管定位情况进行比对。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不良反应。随访时,观察皮瓣色泽、质地及外形,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患指的功能进行评价,观察患指关节活动情况;记录患者主诉皮瓣切取对下肢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   结果   术中观察到11例患者皮瓣的穿支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2例患者皮瓣的穿支为旋股外侧动脉斜支、2例患者皮瓣的穿支为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均与术前血管定位情况相符。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且未发生血管危象和感染。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且外形佳,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末次随访时,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为7~11 mm,患指功能评定为优者6例、良者6例、可者3例,患指关节屈伸功能均未受影响;2例患者主诉切取皮瓣后大腿外侧有麻木感,13例患者主诉皮瓣切取对下肢无不良影响。   结论   利用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精准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术前精准定位穿支情况可减轻术中切取皮瓣时对供区的损伤,对移植皮瓣进行削薄处理并重建手指感觉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指外形和功能,因此采用微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中等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有效且可靠的治疗方式。
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刘飞, 闫炜琪, 马强, 刘亦斌, 杨智斌
2024, 40(2): 172-17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03-00176
摘要: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5月—2022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足踝外科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8~56岁。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6 cm~32 cm×10 cm,无效腔或深部组织裸露面积为7 cm×4 cm~10 cm×7 cm。3例患者桡动脉缺损,长度为4~7 cm;2例患者尺动脉缺损,长度为5~8 cm;4例患者尺、桡动脉均缺损,长度为3~7 cm;2例患者尺、桡动脉及肱动脉均缺损,长度为4~8 cm。设计并切取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切取皮瓣面积为22 cm×7 cm~32 cm×11 cm、嵌合肌瓣面积为7 cm×4 cm~10 cm×7 cm,“T”形血管蒂中桥接血管的长度为4~8 cm。移植皮瓣时,将血管蒂近端同受区血管近端吻合、血管蒂远端同前臂远端较正常的血管吻合,利用肌瓣填塞无效腔。对组织瓣供区创面采用直接闭合或移植皮片处理。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及成活情况、远端肢体成活情况、移植皮片成活情况。术后2~4周,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吻合动脉近远端的通畅情况。随访时观察皮瓣质地、供区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1例患者(前臂完全离断)于术后第5天出现肢体远端血运障碍,CTA检查提示桥接的动脉和皮瓣远端吻合口动脉均栓塞,急诊探查显示远端肢体肌肉及皮肤软组织坏死较多,遂行截肢术;其余10例患者皮瓣均未发生血管危象且全部成活,远端肢体全部成活,供区移植皮片成活良好。术后2~4周,吻合的动脉近远端通畅情况良好。随访11~37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所有供区创面愈合良好。   结论   运用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可提高保肢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黄日中, 王裔惟, 黄何艳, 蒋蕊韩, 薛楠楠, 尹少平, 赵宏宇
2024, 40(2): 180-18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2-00033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氢睾酮和羟基氟他胺(以下称为DH)最佳配比,构建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分析该系统在小鼠Ⅲ度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HaCaT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组(不加药物培养)、低基线组、中基线组、高基线组,对后3组细胞均分别加用3种配比的DH培养。中配比下,从低到高3个基线组中双氢睾酮质量依次为1.4、2.8、4.0 µg,羟基氟他胺质量依次为1.2、1.6、2.0 µg,以此为基准,小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减少1/2,羟基氟他胺质量增加1/2;大配比下,双氢睾酮质量增加1/2,羟基氟他胺质量减少1/2。培养2 d,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4)。取1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分为空白组、小配比组、中配比组和大配比组(每组4只小鼠),伤后7 d于后3组小鼠创面局部滴加含不同配比DH的生理盐水[从小到大3个配比组中DH总量分别为127.5、165.0、202.5 µg,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质量比(以下称为药物质量比)分别为8∶9、8∶3、8∶1],之后每48小时重复给药1次,直至伤后27 d;对空白组小鼠创面于前述时间点滴加生理盐水。观察伤后0(即刻)、7、14、21、28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7、14、21、28 d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4);伤后28 d,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上皮化情况,行Masson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情况并分析胶原纤维占比(样本数为3)。取2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于其背部制备Ⅲ度烧伤创面后,分为普通支架组和小比例支架组、中比例支架组、大比例支架组(每组5只小鼠),伤后7 d开始对创面分别持续外敷运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不含药物的聚己内酯支架和含药物质量比为1∶3、1∶1、3∶1的DH的聚己内酯支架(即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DH总量均约为1.7 mg)直至实验结束。同前动物实验于相同时间点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样本数为3);伤后7、14 d,收集创面分泌物,通过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相对丰度(样本数为3)。   结果   培养2 d,在小配比下,低基线组、高基线组HaCaT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组( P<0.05)。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4组小鼠创面均不断缩小。伤后14 d,大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为72.5%(61.7%,75.1%),与空白组的53.3%(49.5%,64.4%)相近( P>0.05);小配比组与中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4.2%(71.0%,84.2%)和70.4%(65.1%,74.4%),均显著高于空白组( Z值均为-2.31, P<0.05)。伤后21 d,小配比组小鼠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空白组( Z=-2.31, P<0.05)。伤后28 d,3个配比组小鼠创面完全再上皮化且表皮均较空白组厚;与空白组比较,3个配比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均更多且排列更有序,小配比组和大配比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占比均明显增大( P<0.05)。伤后28 d,普通支架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3个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基本完全上皮化,其中小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表皮最厚;小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纤维占比较普通支架组明显增大( P<0.05)。伤后7 d,4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包括棒状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红球菌属菌;伤后14 d,4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包括寡养单胞菌属、红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菌,且3个比例支架组小鼠创面分泌物中菌群种类数都多于普通支架组。   结论   药物质量比相对较小的DH,具有促进HaCaT细胞增殖的作用;8∶9为双氢睾酮与羟基氟他胺的最佳质量比,该质量比DH可以促进小鼠Ⅲ度烧伤创面再上皮化与胶原沉积,促进创面愈合。构建的含药物质量比为1∶3的DH的雄激素及其拮抗剂双重释放系统有助于小鼠Ⅲ度烧伤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胶原沉积,且可改善创面菌群多样性。
综述
微小RNA工程化外泌体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简喜超, 邓呈亮
2024, 40(2): 190-19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21-00011
摘要:
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较为困难。目前,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方法包括清创、功能性敷料覆盖、负压治疗、骨水泥填充、皮肤移植等。微小RNA(miRNA)工程化外泌体具有减轻炎症、刺激血管生成、促进胶原沉积和再上皮化等功能,在糖尿病创面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相关研究正在积极开展。该文对糖尿病创面的病理生理特征、miRNA与外泌体的特性、外泌体负载miRNA的工程化方法和miRNA工程化外泌体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miRNA工程化外泌体在糖尿病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白藜芦醇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刘钰, 杨丽萍, 刘白雪, 周帅, 李蒙, 贾晴, 于希军
2024, 40(2): 196-2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2-00034
摘要:
患者创面愈合困难是临床各科室医师均有可能遇到的难题,目前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及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是潜在的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然而,白藜芦醇因生物利用度不高等原因,临床应用受限。该文对白藜芦醇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创面治疗中的给药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的重新开发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