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郑欣欣 孔令爱 吕让 徐彩娟

陈华勇, 辛国华. 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9): 891-89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022-00468.
引用本文: 郑欣欣, 孔令爱, 吕让, 等. 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4, 40(3): 289-29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27-00138.
Chen HY,Xin GH.Research advances on prognosis-related forecasting models for burn patients[J].Chin J Burns Wounds,2023,39(9):891-895.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022-00468.
Citation: Zheng XX,Kong LA,Lyu R,et al.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perineal and/or hip burns[J].Chin J Burns Wounds,2024,40(3):289-295.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27-00138.

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27-00138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徐彩娟,Email:xucaijuan@zju.edu.cn

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perineal and/or hip burns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探讨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2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且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其中男192例、女68例,年龄20~93岁。统计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总发病率、病原菌检出情况、主要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根据是否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43例)和非感染组(217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会阴部烧伤深度、臀部烧伤深度、烧伤部位等基本情况,合并糖尿病、吸入性损伤、低蛋白血症情况,气管切开、非会阴部/臀部的清创/植皮手术等有创操作情况,以及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次数、膀胱冲洗情况。筛选影响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该研究中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总发病率为16.5%(43/260)。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真菌;主要革兰阴性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主要革兰阳性菌为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70.0%,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56.3%~68.8%,对头孢他啶、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低于50.0%;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85.7%,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莫西沙星、四环素的耐药率为14.3%~57.1%,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2组患者性别、合并低蛋白血症情况、会阴部烧伤深度、非会阴部/臀部的清创/植皮手术情况、膀胱冲洗情况、导尿次数、导尿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分别为7.80、4.85、10.68、9.11、16.48, Z值分别为-4.88、-5.42, P<0.05);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合并糖尿病和吸入性损伤情况、烧伤部位、臀部烧伤深度、气管切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会阴部深Ⅱ度烧伤、非会阴部/臀部的清创/植皮手术、膀胱冲洗、导尿管留置时间均为影响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86、2.63、2.79、2.34、1.0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21~6.73、1.03~6.71、1.03~7.59、1.05~5.22、1.02~1.06, P<0.05)。   结论   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较高,其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且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性别、会阴部深Ⅱ度烧伤、非会阴部/臀部的清创/植皮手术、膀胱冲洗、导尿管留置时间为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如何准确高效地预测烧伤患者的预后一直是烧伤学科密切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建立了Baux评分以预测烧伤患者病死率,随后又出现了许多国际上较广泛认可的预测模型,如Ryan评分、简明烧伤严重程度指数(ABSI)等,为烧伤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了更多选择。21世纪以来,烧伤预后相关预测模型更是得到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许多学者在原有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良完善,提出了更多相对简便、更为精准的预测模型。近几十年来,随着重症监护技术及临床救治手段的不断完善,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也在不断提升,但降低烧伤患者病死率仍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烧伤预后相关预测模型能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早期评估,对为烧伤患者制订更为科学的救治方案有积极帮助。因此,熟悉预测模型的优点不足及其适用性,对于临床救治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讨论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发展,并对其中一些预测模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加以论述,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对烧伤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思路。

    烧伤预后相关预测模型是指应用烧伤患者基本信息、体征、血清学指标等建立的用于预测患者病死率、评估预后的指数或评分公式。早在1961年就有学者根据烧伤患者年龄和烧伤程度之和来预测病死率,也就是在20世纪广泛应用的Baux评分 1;1982年Tobiasen等 2考虑到年龄及烧伤面积以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ABSI;1998年,Ryan等 3通过引入3种危险因素,创立了Ryan评分。

    进入21世纪后,各种预测模型更是层出不穷,并不断得以改良。2005年,Moreau等 4通过引入年龄、烧伤总面积、出院后生存时间,并将年龄标准化,建立了针对烧伤患者的年龄风险评分。2008年,Gomez等 5提出了包含年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烧伤面积及性别在内的火焰评分,该评分在APACHEⅡ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尤其适用于危重症烧伤患者。2009年,比利时烧伤研究组根据烧伤患者的年龄、烧伤面积和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制订了比利时烧伤预后(BOBI)评分 6。2010年Osler等 7提出了改良Baux评分,现BOBI、改良Baux评分均在欧美国家得到了较广泛认可。

    继改良Baux评分后,更多学者投入到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研究中。2012年Davis等 8通过引入年龄、烧伤总面积、改良创伤评分制订了适用于预测老年烧伤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2013年,澳大利亚学者开发了烧伤评估和病死率研究模型用于预测烧伤ICU(BICU)患者的死亡情况,并把女性作为十分重要的危险因素 9。2014年,因原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对烧伤患者的预测效能较低,有学者将年龄及烧伤总面积添加至评分中,得到了准确性更高的烧伤特异性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10。同样在2014年,英国学者综合年龄、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致伤因素及并发症等危险因素建立了适用于英国烧伤患者的死亡预测模型 11。Taylor等 12也根据美国烧伤协会国家烧伤资源库2000—2009年的患者数据,将年龄进行分层计算,并引入吸入性损伤和烧伤面积,从而建立了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烧伤患者的死亡风险预测模型。2016年,我国学者综合烧伤患者入院特征(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休克情况等)开发了预测烧伤病死率的数学模型 13。2019年,韩国学者综合考虑年龄、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血清乳酸、pH值、凝血酶原时间等10个变量,建立了用于反映烧伤死亡风险和疾病严重程度的汉江模型 14。2020年,我国学者在改良SIRS评分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评估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风险的联合预测模型,其指标包括年龄、改良SIRS评分和Ⅲ度烧伤面积,但并未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15。同样在2020年,我国学者在BOBI、Ryan、改良Baux评分及ABSI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预测烧伤患者病死率的新模型 16,但该模型也尚未在临床上得到应用。2020年5月,Bartels等 17将ABSI中性别因素剔除,并制订新的年龄量表,得到改良ABSI。2020年9月我国学者引入呼吸机使用情况、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烧伤指数这3个指标,建立了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 18,但该模型未被应用于临床。2021年,日本学者同样对ABSI进行了修改,提出了用于预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改良ABSI 19。2023年,德国学者在评估了7 276例烧伤患者后提出了烧伤病死率预测评分,评估指标除年龄、烧伤面积外还包括烧伤并发症(2种以上)、致伤原因(工伤、交通事故、自杀等)等 20,但其适用性在我国尚未得到证实。

    可用于烧伤患者预后评估的预测模型数量不少,但只有少数得到较广泛认可。20世纪比较被认可的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主要为Baux评分和ABSI,目前比较实用、新颖的预测模型包括火焰、Ryan、改良Baux评分及BOBI评分、APACHEⅡ等,我国学者自21世纪以来也提出了数个预测模型,但均未被进一步推广使用。下面本文将对国内外一些可能较有应用前景的预测模型作进一步汇总分析。

    相对于Baux评分,ABSI准确性更高,预测指标主要包括年龄(1~5分)、性别(女性记1分、男性记0分)、烧伤总面积(1~10分)、Ⅲ度烧伤(有记1分、无记0分)、合并吸入性损伤(1分)等 21。ABSI总得分≤7分,烧伤患者的生存率可达90%以上;总得分为8、9分,生存率在50%~70%;总得分为10、11分,生存率则只有20%~40%;总得分≥12分,生存率低至10%以下,救治希望渺茫 22。此预测模型在国际上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在临床上使用较广泛,在预测烧伤患者病死率方面有比较不错的准确性。在本研究团队看来,虽然ABSI充分考虑到了性别、Ⅲ度烧伤及吸入性损伤对预后的影响,但吸入性损伤及Ⅲ度烧伤所占比重过小,且未对年龄进行分层考虑,相较于目前较为广泛认可的预测模型而言,准确性较低。Bartels等 17在分析了2015—2018年德国烧伤登记在册的14 984例患者的数据后重新评估了ABSI中的变量,将性别因素去除,并对年龄因素进行重新评估;日本学者同样对ABSI进行修改,在原基础上引入是否行机械通气这一预测因子,得到改良ABSI,该模型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院内病死率预测准确性较高 19。以上2个学者团队虽然均改良了ABSI,但2种改良ABSI的可靠性均尚未得到国际认可。

    Ryan等 3对1 665例急性烧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Ryan评分,其主要包括3个危险因素,即患者年龄≥60岁、烧伤总面积≥40%TBSA及合并吸入性损伤。根据危险因素个数,患者病死率可分为4个等级,当无危险因素时,病死率仅为0.3%;存在1个危险因素时,病死率为3%;存在2个危险因素时,病死率为33%;同时拥有3个危险因素时,病死率则达到90% 1。Ryan评分虽比较简便,但是准确性并不算高,对各个年龄段和烧伤面积的针对性较差,在评估老年患者时也只是将≥60岁作为风险因素 23。另Ryan评分还忽略了小儿患者、Ⅲ度烧伤面积等因素。目前,Ryan评分未在我国得到应用。

    APACHE最初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Knaus等 24开发。随着APACHE的发展,1985年更新为APACHEⅡ,由最初的34个变量减少至12个,1991年又更新为APACHEⅢ 1。对于烧伤患者而言,APACHEⅡ更具价值。APACHEⅡ常被用于评估重症患者,其评分指标范围较广,包括年龄、慢性健康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生命体征及血清学指标(动脉血pH值、钠钾离子浓度、血肌酐、血细胞比容及白细胞计数);资料提示,APACHEⅡ>8分时烧伤患者的死亡风险为轻度危险;>15分时为中度危险;>20分时则为重度危险,且患者病死率极高,可达到80%~100%,APACHEⅡ得分越高,提示烧伤患者的预后越差 25。APACHEⅡ虽不是专用于烧伤患者,但其与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类似,可以准确评估全身器官损伤的严重程度,帮助预测烧伤患者最终病死率 26。针对烧伤患者,后期又有学者提出了火焰评分,火焰评分=-8.285+0.045×年龄(岁)+0.157×APACHEⅡ得分+0.062×Ⅱ度烧伤面积(%TBSA)+0.104×Ⅲ度烧伤面积(%TBSA)-1.214(男性患者),最终病死率=e^(火焰评分)÷{1+e^(火焰评分)}。此评分在原APACHEⅡ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对烧伤患者病死率的预测准确性更高,尤其适用于危重症烧伤患者,在BICU的烧伤患者病死率统计上,其准确性甚至高于改良Baux、BOBI评分等 27。火焰评分的预测指标虽然综合考虑了年龄、性别、烧伤面积等方面,但未将吸入性损伤考虑在内;且APACHEⅡ与火焰评分计算过程均过于烦琐,临床上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2009年,比利时烧伤研究小组分析了1999—2003年5 246例烧伤患者的数据,开发了BOBI评分,其中年龄层面:<50岁得0分,50~64岁得1分,65~79岁得2分,>80岁得3分;烧伤面积层面:<20%TBSA得0分,20%~39%TBSA得1分,40%~59%TBSA得2分,60%~79%TBSA得3分,>80%TBSA得4分;吸入性损伤层面:合并吸入性损伤得3分,无吸入性损伤则得0分;BOBI评分0~10分对应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0.1%、1.5%、5%、10%、20%、30%、50%、75%、85%、95%、99% 6。BOBI评分因准确性较高、计算相对简便,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中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但其不足也比较明显,相对其他预测模型而言过于机械、灵活性较差,在年龄层面还忽略了小儿群体;在吸入性损伤方面,也只是简单地根据有和无来分类,并没有作进一步划分;在计算烧伤面积时,也未将面积根据不同烧伤深度分开计算,而是将Ⅱ、Ⅲ度烧伤面积混合计算。因而,相对其他预测模型而言,BOBI评分的准确率并不算高。

    因原Baux评分不包含吸入性损伤的影响,Osler等 7添加了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这个危险因素,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39 888例烧伤患者进行校准,最终得到的公式如下:改良Baux分数=年龄(岁)+烧伤总面积(%TBSA)+(17×I);其中患者若合并吸入性损伤,则I=1、否则I=0。改良Baux得分越高表示烧伤患者死亡风险越高,改良Baux分数>130分时常提示预后不良,死亡风险高。这种方法不仅计算简便,而且预测准确性高,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28。但作为公认的预测模型,改良Baux评分并不算完美,其对小儿烧伤患者的适用性较差,Lam和Minh 29表示,改良Baux评分仅在合并吸入性损伤的老年烧伤患者病死率预测中可靠性较高,在成年烧伤群体中准确性亦可接受,但在儿童烧伤群体中价值较低,有必要进一步建立针对烧伤患儿的预测模型。有学者认为,因儿童和老人体质上的特殊性,改良Baux评分预测结果“一刀切”的模式并不能准确反映老年和儿童烧伤患者的结局,因此主张将儿童、青年、老人分开评估 12。2013年伊朗学者通过分析870例烧伤患儿后开发了适用于儿童患者的儿科-Baux评分,其认为烧伤患儿年龄<15岁时,年龄越大,病死率越低 30。此外,改良Baux评分在烧伤面积的计算中并没有充分考虑Ⅲ度烧伤面积的比重。因此,改良Baux评分可能需在年龄、烧伤面积及吸入性损伤层面作进一步改进,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评估效果。

    联合预测模型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提出,其具体预测公式如下:Ln[P÷(1-P)]=-7.322+0.912×改良SIRS评分+0.035×Ⅲ度烧伤面积(%TBSA)+0.062×年龄(岁),其Ln是以常数e为底数的对数,P代表病死率 15,P值越高代表预后越差。该模型充分考量了年龄、改良SIRS评分和Ⅲ度烧伤面积等危险因素,其中SIRS评分包含了吸入性损伤及气管切开等重要危险因素,并将吸入性损伤分级,不足是未能将年龄进行分层计算。其准确性与改良Baux评分相当,但从临床适用性上来说,该模型比改良Baux评分更适用于危重症患者。目前,联合预测模型缺乏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多中心数据。

    有关Logit(P)指数的新模型由我国学者回顾性分析5 006例烧伤患者后提出(并用4 619例烧伤患者进行了外部验证)。具体公式如下:Logit(P)=In[P÷(1-P)]=-7.91+0.7×性别(男性=1、女性=0)+吸入性损伤(轻度=0.6、中度/重度=1.2)+年龄(0~5岁/40~59岁=0.8、60~79岁=2.4、≥80岁=4.0)+0.48×烧伤总面积(每10%体表总面积)+0.24×Ⅲ度烧伤面积(每10%体表总面积) 16,其中P代表患者病死率,P值越高提示预后越差。该预测模式综合考虑了年龄、性别、吸入性损伤、Ⅲ度烧伤面积等因素,并对年龄和吸入性损伤进行了分层考量,把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程度的吸入性损伤对烧伤预后的影响均考虑在内,且计算也较简便。但遗憾的是该预测模式尚未在临床广泛推广,其准确性及临床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论证。

    虽然每种预测模型的侧重点均不同,但从近十几年我国烧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可以得出,我国大部分烧伤死亡患者具有“高龄、烧伤面积>50%TBSA、Ⅲ度烧伤面积占比大、合并吸入性损伤”等特征 31, 32, 33, 34。因此,高效准确的预测模型不仅要计算简便,还要能综合考虑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和内脏并发症等危险因素。

    烧伤患者涵盖了中青年、老人、儿童在内的所有人群,因此,对于烧伤预后的评估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遭遇大面积烧伤时,这3种群体的耐受程度大相径庭。女性因耐受力较弱,在发生特重烧伤后病死率要高于男性 35。儿童各项器官功能尚未成熟,老年患者各项器官功能已经开始衰弱,对烧伤打击的耐受力均不及健康中青年。除了年龄因素外,烧伤面积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尤其是Ⅲ度烧伤面积,更是造成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来自阿尔巴尼亚的一份统计和分析数据显示,烧伤深度和烧伤原因等危险因素决定了特重烧伤患者最终的结局,贯穿皮肤全层的烧伤和合并吸入性损伤均可使患者的致死风险增加4倍 36。因此,Ⅲ度烧伤面积在评估预后中应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造成烧伤患者死亡风险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包括吸入性损伤和内脏并发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虽在逐渐下降,但其仍是烧伤致命的危险因素之一 18。本研究团队认为,吸入性损伤不能简简单单地以“有或无”来划分,轻度与重度吸入性损伤对肺脏造成的损伤全然不同。轻度吸入性损伤只累及支气管层面,对肺实质并无太大的损伤;而重度吸入性损伤却累及肺泡层面,并常伴有大范围的炭末沉积、痰液渗出及严重的炎症反应 37。造成烧伤患者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为内脏并发症,现如今,其已经成了烧伤患者公认的死因。尤其在发生严重的心力衰竭和/或肾衰竭时,常预示着病情已进展至终末阶段。Brandão等 38观察到在烧伤入院评分中引入并发症,可以更好地预测烧伤患者病死率,并推荐了一种对慢性合并症进行评分的标准化方法:Charlson合并症指数,其可以准确预测患者1年内的病死率。内脏并发症常见于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其中,以肺脏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其发生率与吸入性损伤息息相关。2022年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专家团队分析显示,在223例严重烧伤患者中,有162例并发吸入性损伤,其中有近20例患者死亡 34。除了肺外,心、肾并发症亦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我国学者通过回顾性分析252例重度烧伤患者资料了解到并发心肌损害者死亡风险比未并发心肌损害者高得多 39。我国学者在637例重度烧伤患者中观察到严重烧伤后急性肾损伤仍然很普遍 40,与重度烧伤患者的高病死率息息相关。

    自21世纪以来,烧伤面积、年龄、吸入性损伤及内脏并发症等已经成为烧伤患者死亡的公认危险因素,内脏并发症虽是大部分烧伤患者最终死因,但血清学指标作为预测内容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许多学者提出的预测模型亦是围绕这些危险因素来开展的,尤其是改良Baux评分,更是得到了国际的较广泛认可。但本研究团队认为,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可能更符合我国烧伤患者的特点,希望临床上对这些模型可以有更多的外部验证以证实其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

    郑欣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论文撰写;孔令爱:论文修改;吕让:统计分析;徐彩娟:研究指导、论文修改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参考文献(20)

    [1] DerkenneC,RonchiL,PrunetB.Management of burns[J].N Engl J Med,2019,381(12):1188.DOI: 10.1056/NEJMc1909342.
    [2] MichielsenDP,LafaireC.Management of genital burns: a review[J].Int J Urol,2010,17(9):755-758.DOI: 10.1111/j.1442-2042.2010.02605.x.
    [3] BordesJ,Le FlochR,BourdaisL,et al.Perineal burn care: French working group recommendations[J].Burns,2014,40(4):655-663.DOI: 10.1016/j.burns.2013.09.007.
    [4] ClemensMS,JanakJC,RizzoJA,et al.Burns to the genitalia, perineum, and buttocks increase the risk of death among U.S. service members sustaining combat-related burn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J].Burns,2017,43(5):1120-1128.DOI: 10.1016/j.burns.2017.01.018.
    [5] HarpoleBG,WibbenmeyerLA,EricksonBA.Genital burns in the national burn repository: incidence, etiology, and impact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Urology,2014,83(2):298-302.DOI: 10.1016/j.urology.2013.10.039.
    [6] KranzJ,SchmidtS,WagenlehnerF,et al.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adult patients[J].Dtsch Arztebl Int,2020,117(6):83-88.DOI: 10.3238/arztebl.2020.0083.
    [7] DeeterL,SeatonM,CarrougherGJ,et al.Hospital-acquired complications alter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 burn survivors: report from a burn model system[J].Burns,2019,45(1):42-47.DOI: 10.1016/j.burns.2018.10.010.
    [8] 卫生部办公厅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2010-11-29 2023-05-13 http://www.gov.cn/gzdt/2010-12/14/content_1765450.htm

    卫生部办公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EB/OL].(2010-11-29)[2023-05-13].http://www.gov.cn/gzdt/2010-12/14/content_1765450.htm.

    [9] 张可祥,李风.烧伤患者泌尿系医院感染病原体调查与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0):1225-1226.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09.10.037.
    [10] 向军,郇京宁.烧伤患者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再认识及抗菌治疗策略[J].中华烧伤杂志,2018,34(11):790-795.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1.014.
    [11] LanP,JiangY,ZhouJ,et al.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vergence of hypervirulence and carbapenem resistance in Klebsiella pneumoniae[J].J Glob Antimicrob Resist,2021,25:26-34.DOI: 10.1016/j.jgar.2021.02.020.
    [12] 曾凌,徐珍,戴小华,等.烧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环境追踪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2,21(12):1179-1184.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116.
    [13] 张娇珍,林秀慧,张新平,等.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标本分离肠球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毒力特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3,33(5):713-717.DOI: 10.11816/cn.ni.2023-221016.
    [14]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2,45(2):122-136.DOI: 10.3760/cma.j.cn114452-20211118-00721.
    [15] ZamparEF,AnamiEHT,KerbauyG,et al.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 adult burn patient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pattern of microorganisms isolated[J].Ann Burns Fire Disasters,2017,30(4):281-285.
    [16] 刘琰,王际壮.烧伤应激反应及其调控策略[J].中华烧伤杂志,2021,37(2):126-130.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25-00499.
    [17] VinaikR,BarayanD,ShahrokhiS,et al.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drug resistant infections in burn patients[J].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19,17(8):607-619.DOI: 10.1080/14787210.2019.1648208.
    [18] 韩春茂,王新刚.《国际烧伤协会烧伤救治实践指南》2018版解读[J].中华烧伤杂志,2021,37(2):196-200.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129-00447.
    [19] 赵旭,赵璐,严向明,等.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8):4154-4158.DOI: 10.11816/cn.ni.2017-172466.
    [20] 鲁虹言,王淑君,李方容,等.大面积烧伤患者卧翻身床尿袋放置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6,31(10):66-67.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6.10.066.
  • 表1  5年间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CAUTI发病率

    表1.   Incidence of CAUTI in patients with perineal and/or hip burns over a 5-year period

    年份 患者总数(例) 发生CAUTI患者数(例) 发病率(%)
    2018 38 6 15.8
    2019 49 9 18.4
    2020 51 13 25.5
    2021 57 9 15.8
    2022 65 6 9.2
    合计 260 43 16.5
    注:CAUTI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下载: 导出CSV

    表2  260例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337份尿液标本病原菌检出情况

    表2.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from 337 urine specimens of 260 patients with perineal and/or hip burns

    病原菌种类及名称 菌株数(株) 构成比(%)
    革兰阴性菌
    肺炎克雷伯菌 32 21.6
    铜绿假单胞菌 15 10.1
    鲍曼不动杆菌 11 7.4
    奇异变形杆菌 6 4.1
    大肠埃希菌 5 3.4
    阴沟肠杆菌 5 3.4
    摩根摩根菌摩根亚种 1 0.7
    雷极普罗维登斯菌 1 0.7
    革兰阳性菌
    屎肠球菌 7 4.7
    粪肠球菌 5 3.4
    金黄色葡萄球菌 4 2.7
    纹带棒状杆菌 4 2.7
    棒状杆菌 1 0.7
    溶血葡萄球菌 1 0.7
    其他 2 1.4
    真菌
    白色念珠菌 22 14.9
    热带念珠菌 19 12.8
    近平滑念珠菌 3 2.0
    葡萄牙念珠菌 2 1.4
    光滑念珠菌 1 0.7
    阿萨希毛孢子菌 1 0.7
    合计 148 100
    注:其他指极少数非常见病原菌
    下载: 导出CSV

    表3  2组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表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2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erineal and/or hip burns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例) 烧伤总面积[%TBSA, MQ 1Q 3)] 合并糖尿病(例) 合并吸入性损伤(例)
    <60岁 ≥60岁
    感染组 43 24 19 28 15 70.0(30.0,85.0) 8 16
    非感染组 217 166 51 149 68 54.0(29.5,83.5) 21 74
    统计量值 χ 2=7.80 χ 2=0.21 Z=-1.03 χ 2=2.06 χ 2=0.15
    P 0.005 0.648 0.304 0.152 0.696
    注:感染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感染组统计确诊CAUTI前医疗处置情况;TBSA为体表总面积
    下载: 导出CSV

    表4  影响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CAUTI in patients with perineal and/or hip burns

    自变量与分类 比值比 95%置信区间 P
    常量 0.01 <0.001
    性别 2.86 1.21~6.73 0.016
    会阴部烧伤深度
    深Ⅱ度与浅Ⅱ度比较 2.63 1.03~6.71 0.043
    Ⅲ度与浅Ⅱ度比较 1.84 0.67~5.14 0.242
    非会阴部/臀部的清创/植皮手术 2.79 1.03~7.59 0.044
    膀胱冲洗 2.34 1.05~5.22 0.038
    导尿管留置时间(d) 1.04 1.02~1.06 <0.001
    注:CAUTI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表示无此项
    下载: 导出CSV
  • 加载中
图(1)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4
  • HTML全文浏览量:  56
  • PDF下载量:  3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0-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