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0卷  第3期

院士论坛
因地制宜 形成特色 大力促进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付小兵
2024, 40(3): 201-20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18-00063
摘要:
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提升的过程。由于各地区和各医院的情况不同,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一段时间以内,各种形式的创面修复专科或专科联盟的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起到强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介绍近几年出现的几种创面修复专科或区域性创面修复专科联盟建设模式,他们取得的阶段性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指南与共识
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外科诊疗全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创面, 修复专业委员会
2024, 40(3): 206-22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22-00202
摘要:
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具有发病率高、愈合缓慢、预后差的特点,如不经规范治疗易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针对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对改善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进程至关重要,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关于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已见诸多报道,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牵头的专家组共同审议并编写了《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外科诊疗全国专家共识(2024版)》。该共识以文献证据为基础,内容涵盖了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疾病特征、临床诊疗循证证据以及新技术和新治疗方法的应用,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关于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最佳筛查和诊疗方法的明确指导,希望为从事糖尿病足创面治疗的医务人员提供规范性的临床实践依据。
专家论坛
细胞治疗与创面修复
刘琰, 刘欣盈
2024, 40(3): 221-22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108-00009
摘要:
细胞治疗包括以活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手段和以细胞外囊泡及生物活性分子为主的细胞衍生物治疗方法。细胞治疗作为近年研究热点,是解决难愈创面修复这一临床难题的潜在可行策略。材料科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拉开了细胞治疗的新序幕,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进一步优化细胞治疗并将其应用于创面修复的新命题。该文回顾了用于创面治疗的细胞类型,汇总了基于细胞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探索,梳理了现有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的困境,并展望了创面修复中细胞治疗的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创新性细胞治疗体系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创面临床治疗效果。
论著·细胞治疗与创面修复
单细胞RNA测序解析普通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CD34 +细胞的类型与功能
何佳, 王婧薷, 甘文军, 李桂强, 信琪, 林泽鹏, 阮树斌, 陈晓东
2024, 40(3): 230-23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30-00217
摘要:
  目的   单细胞RNA测序解析普通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CD34 +细胞的类型与功能。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构建CD34 +细胞谱系追踪小鼠,实现CD34 +细胞在荧光条件下可视化。取6只7~8周龄雄性CD34 +细胞谱系追踪小鼠(设为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模型,于小鼠13周龄时在其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另取6只13周龄雄性CD34 +细胞谱系追踪小鼠(设为对照组),在其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4 d,分别收集对照组3只小鼠和糖尿病组2只小鼠创面组织,消化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荧光活化细胞分选法筛选出CD34 +细胞后进行单细胞RNA测序,采用R语言的Seurat 4.0.2程序通过降维可视化和细胞聚类分析CD34 +细胞类型并筛选注释各CD34 +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对2组小鼠创面组织间CD34 +成纤维细胞(Fb)、平滑肌细胞、角质形成细胞(KC)、类软骨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探索细胞功能。   结果   伤后4 d,2组小鼠创面组织中CD34 +细胞均包含7种细胞类型,具体为内皮细胞、Fb、KC、巨噬细胞、T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其中Fb细分为5个亚群。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创面组织中的CD34 +内皮细胞、Fb亚群1、Fb亚群4、KC、类软骨细胞占比升高,CD34 +Fb亚群2、Fb亚群3和平滑肌细胞占比下降。注释CD34 +类软骨细胞、内皮细胞、Fb亚群1、Fb亚群2、Fb亚群3、Fb亚群4、Fb亚群5、KC、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T细胞的标记基因分别为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脂肪酸结合蛋白4、Gremlin 1、补体成分4B、H19印记母源表达转录本、Dickkopf Wnt信号通路抑制剂2、纤维调节蛋白、角蛋白5、CD74分子、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可诱导T细胞共刺激分子。KEGG和GO富集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伤后4 d创面组织中CD34 +Fb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ECM)组装、细胞增殖调控、衰老相关条目( P值均<0.05),CD34 +平滑肌细胞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细胞迁移、凋亡过程、转录的正调控、吞噬体等条目( P值均<0.05),CD34 +KC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线粒体功能、转录、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条目( P值均<0.05),CD34 +类软骨细胞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于节律调控、ECM、病毒感染等相关条目( P值均<0.05)。   结论   CD34 +细胞在普通小鼠和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均存在高异质性,2种小鼠创面间CD34 +细胞亚群差异表达显著的DEG显著富集的相关功能与创面愈合过程紧密相关。
人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及其机制
曹涛, 郝彤, 肖丹, 张伟锋, 计鹏, 贾艳慧, 王婧, 王许杰, 官浩, 陶克
2024, 40(3): 240-24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207-00230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神经鞘胚素蛋白表达的变化及人脂肪干细胞(ADSC)外泌体对神经鞘胚素蛋白表达变化的调节作用。   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联合实验研究。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本院)2022年5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DPN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32~68岁)作为DPN组,将本院该段时间收治的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非糖尿病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29~61岁)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患者清创或截肢后弃用组织中的趾神经或腓肠神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神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行免疫荧光染色后观察神经组织中S100β、神经鞘胚素的蛋白表达并对神经鞘胚素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神经鞘胚素的蛋白和mRNA表达(DPN组样本数均为13,对照组样本数均为5)。取12只雄性3~5 d龄C57BL/6小鼠,提取施万细胞,并将细胞分为常规培养组(常规培养)、单纯高糖组(仅用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培养)、高糖+外泌体组(用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和提取的人ADSC外泌体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样本数为6);培养48 h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神经鞘胚素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   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DPN组患者神经组织中神经支持细胞减少、炎症细胞增多,具有典型的神经损伤表现。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相较于对照组,DPN组患者神经组织中细胞核更多,S100β的蛋白表达更少;DPN组患者神经组织中神经鞘胚素蛋白表达为71±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 729±62( t=76.92, 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DPN组患者神经组织中的神经鞘胚素蛋白表达为0.74±0.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97±0.06( t=5.49, P<0.05)。DPN组患者神经组织中神经鞘胚素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t=7.65, P<0.05)。培养24 h后,与常规培养组比较,单纯高糖组和高糖+外泌体组施万细胞增殖活力均明显降低( P<0.05);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外泌体组施万细胞增殖活力明显升高( P<0.05)。培养48 h后,与常规培养组比较,单纯高糖组、高糖+外泌体组施万细胞神经鞘胚素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外泌体组施万细胞神经鞘胚素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P<0.05)。   结论   DPN患者神经组织中神经鞘胚素的蛋白表达较正常神经组织降低,这可能与高糖降低了施万细胞增殖活力相关;人ADSC外泌体可能通过提高神经鞘胚素蛋白表达,改善施万细胞增殖活力,进而延缓DPN的进展。
论著
危重烧伤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征的多中心回顾分析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马琪敏, 汤文彬, 李孝建, 常菲, 尹希, 陈昭宏, 吴国华, 夏成德, 李晓亮, 王德运, 储志刚, 张逸, 王磊, 吴抽浪, 童亚林, 崔培, 郭光华, 朱志豪, 黄圣宇, 常刘, 刘锐, 刘永计, 王玉松, 刘晓彬, 沈拓, 朱峰
2024, 40(3): 249-25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8-00042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烧伤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12家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4例危重烧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例、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2例、黑龙江省医院5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0例、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9例、解放军第924医院12例、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浙江省台州医院4例、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例。统计患者的总体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致伤因素、是否合并基础疾病以及伤后入院时间。根据伤后28 d内的存活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89例)与死亡组(35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与伤情(同前总体临床特征);伤后第1个24 h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伤后第1个24 h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伤后第1个24 h脏器功能指标,包括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尿素、血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电解质指标(血钾、血钠、血氯、血钙、血镁及血磷)、尿酸、肌红蛋白、脑钠肽;伤后第1个24 h感染及血气指标,包括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pH值、氧合指数、碱剩余、乳酸;治疗情况,包括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否行抗凝治疗、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及液体复苏情况。筛选影响危重烧伤老年患者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24例患者中男82例、女42例,年龄60~97岁,体重指数23.44(21.09,25.95)kg/m 2,烧伤总面积54.00%(42.00%,75.0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面积25.00%(10.00%,40.00%)TBSA,主要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以火焰烧伤者为主,合并基础疾病者43例,以伤后入院时间≤8 h者为主。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第1个24 h PT、APTT、D-二聚体、FDP、INR、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素、血肌酐、血糖、血钠、尿酸、肌红蛋白、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37、5.49、5.26、5.97、2.18、1.95、2.68、2.68、2.51、2.82、2.14、3.40、5.31、3.41、2.35、3.81、2.16、-3.82, P<0.05);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分别为9.44、28.50, P<0.05)。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血肌酐、伤后第1个24 h APTT均为危重烧伤老年患者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17、1.10、1.10、1.09、1.27,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1.40、1.04~1.21、1.05~1.19、1.05~1.17、1.07~1.69, P<0.05)。   结论   危重烧伤老年患者多为火焰烧伤,常伴随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早期常伴有炎症反应增强、血糖升高、纤溶激活、脏器功能损害等,这与其预后相关。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血肌酐和APTT是该群体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小鼠真皮毛乳头细胞外囊泡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运帷, 张浩, 曹鹏, 张万福, 佟琳, 李少珲, 陈阳, 韩超, 官浩
2024, 40(3): 258-26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07-00185
摘要:
  目的   探讨小鼠真皮毛乳头细胞外囊泡(DPC-EV)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10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提取触须的原代真皮毛乳头细胞(DPC)并成功鉴定。取第3~5代DPC,于培养24 h采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DPC-EV,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粒径(样本数为3)。将第3代HSF分为DPC-EV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加入DPC-EV、PBS培养,行细胞划痕试验并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5),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培养0(行饥饿处理12 h后、加入DPC-EV或PBS前)、24、48、72、96 h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4),采用免疫荧光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中Krüppel样因子4(KLF4)的蛋白表达情况。取第3代HSF,加入DPC-EV培养24 h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HSF分为空白对照组、KLF4敲低组和KLF4过表达组,其中空白对照组细胞仅常规培养48 h,KLF4敲低组和KLF4过表达组细胞均先加入KLF4敲低病毒培养24 h,而后KLF4敲低组细胞常规培养24 h,KLF4过表达组细胞加入KLF4过表达病毒培养24 h。于培养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KLF4、α-SMA、ColⅠ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培养24 h,提取的DPC-EV为囊泡状结构,平均粒径108.8 nm。划痕后24 h,PBS组HSF的迁移率为(54±10)%,明显高于DPC-EV组的(29±8)%( t=4.37, P<0.05)。培养48、72、96 h,DPC-EV组HSF的增殖水平均明显低于PBS组( t值分别为4.06、5.76、6.41, P<0.05)。培养24 h,DPC-EV组HSF中α-SMA和ColⅠ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PBS组,而KLF4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BS组。培养48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KLF4敲低组HSF中KLF4的蛋白表达下调,α-SMA及ColⅠ的蛋白表达均上调;与KLF4敲低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HSF中的KLF4的蛋白表达上调,ColⅠ和α-SMA的蛋白表达均下调。   结论   小鼠DPC-EV可抑制人HSF的增殖和迁移,并通过激活KLF4抑制人HSF中纤维化标志物α-SMA和ColⅠ的表达。
11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该病快速诊断流程的建立
林伟鹏, 穆旭, 陈胜华, 何春景, 李汉华, 孙传伟, 卞徽宁, 赖文, 黄志锋
2024, 40(3): 266-27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3-00036
摘要:
  目的   分析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享诊疗经验,建立该病的快速诊断流程。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09年1月—2022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伤弧菌感染患者。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入院时间,确诊时间,感染途径,基础疾病,受累肢体,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降钙素原、白蛋白、N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血钠水平,住院期间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结果及创伤弧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治疗方式,住院时间,转归。对比分析有、无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患者的入院时间和确诊时间,是、否早期接受足量抗生素治疗患者的病死比和截肢/指比。对存活的手部受累患者,统计末次随访时使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的手功能情况。综合患者临床特征和救治情况,建立创伤弧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流程。   结果   患者中男7例、女4例,年龄(56±17)岁,多在夏、秋季发病,入院时间为发病后3.00(1.00,4.00)d,确诊时间为发病后4.00(2.00,8.00)d。有、无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患者分别有7、4例,这2类患者的入院时间相近( P>0.05);有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患者确诊时间为发病后2.00(2.00,5.00)d,明显短于无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患者的发病后9.00(4.25,13.00)d( Z=-2.01, P<0.05)。10例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肢为右手者8例、左手者1例、下肢者2例。入院时,发热患者共9例;11例患者感染部位均伴疼痛、患肢红肿,有瘀斑/坏死、水疱/血疱的患者各9例;6例患者发生休克,2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异常的患者数均为8例,CRP、降钙素原、NT-proBNP水平异常的患者数均为10例,肌酐、血钠水平异常的患者数均为5例,血小板计数、ALT、AST水平异常者少。住院期间,11份创面组织/分泌物标本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中4份阳性,结果回报时间为5.00(5.00,5.00)d;9份血液标本的病原菌培养结果中4份阳性,结果回报时间为3.50(1.25,5.00)d;7份创面组织/分泌物或血液标本的mNGS结果均为阳性,结果回报时间为1.00(1.00,2.00)d。3株检测出的创伤弧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10种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共10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4例患者截肢/指;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抗感染治疗。11例患者住院时间为(26±11)d,其中9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死亡。与未早期接受足量抗生素治疗的6例患者比较,早期接受足量抗生素治疗的5例患者的病死比、截肢/指比均无明显变化( P>0.05)。术后3个月~2年,对8例患者进行了手功能评定,结果为残废手者4例、不完全残废手者2例、功能恢复手者2例。当患者临床表现有肢体红肿且有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或创伤弧菌脓毒症预检分诊RiCH评分≥1分时,应立即启动病原学检测,从而快速诊断创伤弧菌感染。   结论   创伤弧菌感染在夏、秋季多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有明显感染特征,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病死比及致残比均较高,对患肢功能影响大;早期诊断困难,易延误治疗,mNGS有助于快速检测。对于有肢体红肿伴海水/海产品接触史或创伤弧菌脓毒症预检分诊RiCH评分≥1分的患者,应立即启动病原学检测以快速诊断创伤弧菌感染。
保留钛网清创后移植皮瓣/肌皮瓣修复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
何林, 王瑞, 朱婵, 余学元, 何佑成, 周林, 张卓, 舒茂国
2024, 40(3): 273-28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31-00163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保留钛网的情况下,清创后行皮瓣/肌皮瓣移植修复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2月—2022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颌面外科收治2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患者,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19~68岁。入院后行创面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抗感染、换药等处理,待创面改善后,行手术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 8.0 cm。根据创面大小、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及周围组织情况,选择采用局部皮瓣、扩张皮瓣或者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5 cm×4.0 cm~18.0 cm×15.0 cm。将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头部刃厚皮片修复。记录采用的创面修复方式。观察术后皮瓣或肌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2周创面愈合情况。术后随访时,观察钛网植入区域有无再次感染或钛网外露情况发生,观察患者头部外形、手术切口瘢痕形成情况及秃发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统计患者住院期间总治疗费用。   结果   11例患者创面采用局部皮瓣修复,5例患者创面采用扩张皮瓣修复,6例患者创面采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所有皮瓣或肌皮瓣术后均完全成活,术后2周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48个月,仅1例行局部皮瓣移植患者术后1个月余再次出现钛网植入区域感染,经治疗无效后取出钛网。除1例去除钛网的患者头部局部凹陷外,其余患者头部外形饱满。除6例患者肌皮瓣移植区域及1例行局部皮瓣移植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无头发生长外,其余患者未见秃发。所有患者手术切口瘢痕隐蔽。末次随访时,对治疗效果满意者19例、基本满意者2例、不满意者1例。患者住院期间总治疗费用为11 764~36 452(22 304±6 955)元。   结论   对于颅骨成形术后钛网外露,在充分术前准备和彻底清创的前提下,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或肌皮瓣修复,能保留全部或部分钛网,术后创面愈合良好,钛网植入区域再次发生感染或钛网外露情况少,头部外形良好,手术次数减少,治疗费用降低。
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
赵书明, 刘娜, 刘学亮, 冀少林
2024, 40(3): 281-28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12-00111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将2017年2月—2019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以下简称本科室)收治的20例符合入选标准且采用根据术者临床经验设计、切取的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37±5)岁;将2019年11月—2022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21例符合入选标准且采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设计、切取的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作为超声辅助组,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38±6)岁。清创后,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5.0 cm×4.0 cm~19.0 cm×8.0 cm,胸背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20.0 cm×9.0 cm。将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统计超声辅助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耗时、费用,比较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到的胸背动脉穿支血管数量、类型、位置和术中实际探查情况是否一致。记录2组患者皮瓣完整切取耗时。术后1、3、5、7、14 d,采用皮瓣血运评估量表评估2组患者皮瓣血运情况。术后14 d,观察2组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术后6个月,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估2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并计算满意率。   结果   超声辅助组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耗时为(10.5±2.3)min、费用为120元;术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并标记出21条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其中8条(38.10%)1型穿支血管,10条(47.62%)2型穿支血管和3条(14.29%)3型穿支血管,术前探查到的胸背动脉穿支血管数量、类型、位置与术中探查情况一致。超声辅助组患者皮瓣完整切取耗时(41±1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3±12)min( t=6.32, P<0.05)。术后1、3、5、7、14 d,超声辅助组患者皮瓣血运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67、7.48、8.03、8.75、7.99, P<0.05)。术后14 d,超声辅助组仅1例患者皮瓣部分坏死,对照组6例患者皮瓣全部或部分坏死;超声辅助组患者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9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8)%( t=4.57, 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穿支血管的数量、类型及位置等的准确率高;根据不同穿支血管类型设计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方案,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论著·护理专栏
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郑欣欣, 孔令爱, 吕让, 徐彩娟
2024, 40(3): 289-29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27-00138
摘要:
  目的   探讨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2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且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其中男192例、女68例,年龄20~93岁。统计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总发病率、病原菌检出情况、主要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根据是否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43例)和非感染组(217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会阴部烧伤深度、臀部烧伤深度、烧伤部位等基本情况,合并糖尿病、吸入性损伤、低蛋白血症情况,气管切开、非会阴部/臀部的清创/植皮手术等有创操作情况,以及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次数、膀胱冲洗情况。筛选影响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该研究中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总发病率为16.5%(43/260)。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真菌;主要革兰阴性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主要革兰阳性菌为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70.0%,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56.3%~68.8%,对头孢他啶、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低于50.0%;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青霉素的耐药率均为85.7%,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莫西沙星、四环素的耐药率为14.3%~57.1%,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2组患者性别、合并低蛋白血症情况、会阴部烧伤深度、非会阴部/臀部的清创/植皮手术情况、膀胱冲洗情况、导尿次数、导尿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分别为7.80、4.85、10.68、9.11、16.48, Z值分别为-4.88、-5.42, P<0.05);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合并糖尿病和吸入性损伤情况、烧伤部位、臀部烧伤深度、气管切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会阴部深Ⅱ度烧伤、非会阴部/臀部的清创/植皮手术、膀胱冲洗、导尿管留置时间均为影响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86、2.63、2.79、2.34、1.0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21~6.73、1.03~6.71、1.03~7.59、1.05~5.22、1.02~1.06, P<0.05)。   结论   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较高,其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且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性别、会阴部深Ⅱ度烧伤、非会阴部/臀部的清创/植皮手术、膀胱冲洗、导尿管留置时间为会阴部和/或臀部烧伤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述
延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龙露瑶, 陈燕微, 邓如非, 姜臻宇, 张友来
2024, 40(3): 296-3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02-00173
摘要: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创面修复难度大,截肢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属与社会均带来较重负担。研究表明,采用延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可获得较好效果。该文主要从延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现状与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拟为该皮瓣的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