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碾压撕脱皮瓣模型并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
方法 (1)实验1。取2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只、碾压撕脱组10只。大鼠背部均制成一大小为8.0 cm×2.5 cm、蒂部位于双侧髂棘连线上、从肌膜表面掀起的随意皮瓣。对照组大鼠皮瓣仅原位缝合;碾压撕脱组大鼠皮瓣用笔者自行设计的碾压撕脱伤模型机,以3.0 kg施压砝码和2.5 kg牵拉砝码进行碾压、撕脱,反复3次,随后原位缝合。术后0.5、6.0 h及1、3、7 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测量皮瓣距蒂部2、4、6 cm处(后文分别称为近、中、远段)血流量;术后3 d,采用红外热像仪测量皮瓣近、中、远段温度;术后7 d,观察皮瓣情况,计算皮瓣存活面积百分比。(2)实验2。另取10只SD大鼠,按实验1方法分组(每组5只)处理。术后1、3、7 d,取皮瓣中部组织,HE染色行组织形态观察。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
t检验及
t检验。
结果 (1)碾压撕脱组大鼠术后6.0 h皮瓣近段、术后1 d皮瓣各处以及术后3、7 d皮瓣中、远段血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值为1.6~10.9,
P值均小于0.05)。与组内检测部位比较,对照组和碾压撕脱组大鼠术后0.5 h、6.0 h、1 d皮瓣中、远段血流量均显著低于近段(
t值为0.2~0.3,
P值均小于0.05),对照组大鼠术后1 d及碾压撕脱组大鼠术后6.0 h、1 d皮瓣远段血流量明显低于中段(
t值分别为2.3、1.8、2.9,
P值均小于0.05);术后3、7 d,对照组大鼠皮瓣远段血流量明显低于近、中段(
t值为1.4~2.6,
P值均小于0.05),碾压撕脱组大鼠皮瓣中、远段血流量显著低于近段(
t值为2.8~4.7,
P值均小于0.05)。组内各时相点比较,对照组大鼠皮瓣近段血流量较稳定,其中段与碾压撕脱组大鼠皮瓣近段血流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对照组大鼠皮瓣远段与碾压撕脱组大鼠皮瓣中、远段血流量呈现下降趋势。(2)术后3 d,碾压撕脱组大鼠皮瓣近段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t=0.2,
P<0.05),中段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t=0.2,
P<0.05)。对照组大鼠皮瓣近、中段温度显著高于远段(
t值分别为0.1、0.2,
P值均小于0.05),碾压撕脱组大鼠皮瓣中、远段温度显著低于近段(
t值均为0.1,
P值均小于0.05)。(3)术后7 d,对照组大鼠皮瓣存活面积百分比为(73±8)%,显著高于碾压撕脱组的(33±15)%,
t=0.1,
P<0.01。(4)术后1、3、7 d,对照组大鼠皮瓣中部组织血管壁结构完整,未见明显血栓形成。碾压撕脱组大鼠皮瓣中部组织术后1 d血管内大量红细胞积聚;术后3 d血管壁不完整,可见玻璃样变性及血栓形成;术后7 d,血管内大块附壁血栓形成,组织发生黏液样变性。
结论 本研究采用一种简单、可控性高的仪器,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大鼠碾压撕脱皮瓣模型,皮瓣碾压撕脱后组织血管壁损伤,逐渐发生血栓,局部血流量进行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