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杨雯娴 郭光华 沈国良 林伟 赵小瑜 祁强 钱汉根 谢文忠 王志学

杨雯娴, 郭光华, 沈国良, 等.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烧伤杂志, 2016, 32(3): 140-1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3
引用本文: 杨雯娴, 郭光华, 沈国良, 等.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烧伤杂志, 2016, 32(3): 140-1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3
Yang Wenxian, Guo Guanghua, Shen Guoliang, et al.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technology on delayed resusc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burn in a mass casualty[J]. Chin j Burns, 2016, 32(3): 140-1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3
Citation: Yang Wenxian, Guo Guanghua, Shen Guoliang, et al.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technology on delayed resusc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burn in a mass casualty[J]. Chin j Burns, 2016, 32(3): 140-1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3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370968)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technology on delayed resusc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burn in a mass casualty

  • 摘要: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2014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第一〇〇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昆山爆炸事故中41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延迟复苏的监测方法分为传统监测组22例和PiCCO监测组19例。统计2组患者入院后2 h内,伤后第1、2、3个8 h及第1个24 h电解质、胶体、水输入量。计算2组患者入院后2 h内,伤后第1、2、3个8 h及伤后第1、2、3、4个24 h的补液系数。统计2组患者伤后8、16、24、48、72、96 h的尿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伤后24、48、72、96 h的血乳酸、剩余碱、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统计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t检验、Wilcoxon检验。计算2组41例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伤后第3、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对这3组差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1)伤后第1个8 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明显多于传统监测组(Z值分别为-3.506、-2.654,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相近(Z值为-1.871~-0.680,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2、3个8 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胶体输入量明显少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720~-2.643,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胶体输入量相近(Z值分别为-2.376、-2.303,P值均大于0.05)。各时间段2组患者水输入量相近(Z值为-1.959~-0.241,P值均大于0.05)。(2)入院后2 h内与伤后第1、2、3个8 h及伤后第1、2、3、4个24 h,传统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0.18)、(0.70±0.23)、(0.94±0.24)、(0.74±0.14)、(2.38±0.44)、(1.70±0.56)、(1.35±0.67)、(0.92±0.46)mL·kg-1·%TBSA-1,PiCCO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0.29)、(0.82±0.37)、(0.86±0.38)、(0.59±0.24)、(2.27±0.85)、(2.13±0.68)、(1.59±3.78)、(1.46±0.56)mL·kg-1·%TBSA-1。入院后2 h内与伤后第1、2个8 h及伤后第1、3个24 h, 2组患者补液系数相近(t值为-1.262~0.871,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3个8 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t=2.456,P<0.05);伤后第2、4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t值分别为-2.234、-3.370,P<0.05或P<0.01)。2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呈明显负相关(r=-0.438,P<0.01);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3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无明显相关性(r=0.091,P>0.05);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呈明显正相关(r=0.695,P<0.01)。(3)2组患者伤后各时相点尿量及MAP相近(Z值为-1.884~0,P值均大于0.05)。伤后16、24、48、72 h,PiCCO监测组患者CVP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341~-2.213,P<0.05或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CVP相近(Z值分别为-0.132、-1.208,P值均大于0.05)。伤后72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乳酸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2.958, 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血乳酸相近(Z值为-1.742~-0.43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剩余碱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970~-4.734,P值均小于0.01)。伤后24、48、72、96 h,2组患者HCT相近(Z值为-2.239~-0.196,P值均大于0.05)。伤后24、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传统监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578~-2.512,P<0.05或P<0.01)。(4)传统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5例,死亡7例;PiCCO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3例,死亡9例。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相近(χ2值分别为<0.001、1.306,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在传统烧伤休克监测指标的基础上,以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效果欠佳,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0
  • HTML全文浏览量:  13
  • PDF下载量:  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5-06-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8
  • 刊出日期:  2016-03-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