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2卷  第3期

专家论坛
进一步重视重症烧伤的救治
郭光华
2016, 32(3): 129-1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1
摘要:
危重烧伤
严重烧伤早期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刘峰, 黄正根, 彭毅志, 吴军, 贺伟峰, 袁志强, 张家平, 罗奇志, 颜洪, 彭代智, 党永明, 罗高兴
2016, 32(3): 133-1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2
摘要:
目的 观察并初步评价在严重烧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5年7月收治且符合入选标准的41例严重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个人意愿分为常规治疗组21例和血液净化组2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按照严重烧伤救治原则给予常规治疗;血液净化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及时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模式的血液净化治疗,持续至伤后72 h。伤后1、2、3 d,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采集患者股动脉血,检测乳酸、碳酸氢根、剩余碱,并计算氧合指数。伤后12、24、48、72 h,采集患者股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ALT(计算AST/ALT比值)、肌酐、尿素氮、血糖。随访记录患者伤后2个月内感染、脓毒症、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对数据行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Wilcoxon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无脱落病例。(1)伤后1~3 d,2组患者生命体征、补液量和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64~1.48,P值均大于0.05)。(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患者乳酸水平仅于伤后2、3 d显著降低(Z值分别为-2.37、-2.46,P值均小于0.05),碳酸氢根、剩余碱水平仅于伤后3 d显著降低(t值均为-2.51,P值均小于0.05)。血液净化组患者伤后3 d氧合指数为(370±98)mmHg(1 mmHg=0.133 kPa),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05±81)mmHg (t=2.27,P<0.05)。(3)伤后12~72 h,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ALT、AST/ALT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47~1.19,Z值为-1.58~-0.0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 h,血液净化组患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血糖水平分别为(81±43)、(55±34)、(58±40)U/L及(7.9±2.0)、(6.7±0.9)、(6.9±1.8)mmol/L,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79±184)、(124±71)、(103±57)U/L及(10.1±3.8)、(9.1±2.4)、(8.8±4.1)mmol/L(Z值为-3.73~-2.02,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液净化组患者肌酐水平于伤后48 h、尿素氮水平于伤后24~72 h明显降低(t值为-4.23~-2.44,P<0.05或P<0.01)。(4)伤后2个月内,血液净化组患者感染率为60.0%(12/2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95.2%(20/21),χ2=5.51,P<0.05;脓毒症、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虽均较常规治疗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22~2.93,P值均大于0.05)。  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不会明显影响患者生命体征、补液量、尿量及血小板数量等,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且能控制应激性高血糖,降低感染率。 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RC-12002616。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杨雯娴, 郭光华, 沈国良, 林伟, 赵小瑜, 祁强, 钱汉根, 谢文忠, 王志学
2016, 32(3): 140-1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3
摘要: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2014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第一〇〇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昆山爆炸事故中41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延迟复苏的监测方法分为传统监测组22例和PiCCO监测组19例。统计2组患者入院后2 h内,伤后第1、2、3个8 h及第1个24 h电解质、胶体、水输入量。计算2组患者入院后2 h内,伤后第1、2、3个8 h及伤后第1、2、3、4个24 h的补液系数。统计2组患者伤后8、16、24、48、72、96 h的尿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伤后24、48、72、96 h的血乳酸、剩余碱、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统计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t检验、Wilcoxon检验。计算2组41例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伤后第3、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对这3组差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1)伤后第1个8 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明显多于传统监测组(Z值分别为-3.506、-2.654,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相近(Z值为-1.871~-0.680,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2、3个8 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胶体输入量明显少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720~-2.643,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胶体输入量相近(Z值分别为-2.376、-2.303,P值均大于0.05)。各时间段2组患者水输入量相近(Z值为-1.959~-0.241,P值均大于0.05)。(2)入院后2 h内与伤后第1、2、3个8 h及伤后第1、2、3、4个24 h,传统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0.18)、(0.70±0.23)、(0.94±0.24)、(0.74±0.14)、(2.38±0.44)、(1.70±0.56)、(1.35±0.67)、(0.92±0.46)mL·kg-1·%TBSA-1,PiCCO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0.29)、(0.82±0.37)、(0.86±0.38)、(0.59±0.24)、(2.27±0.85)、(2.13±0.68)、(1.59±3.78)、(1.46±0.56)mL·kg-1·%TBSA-1。入院后2 h内与伤后第1、2个8 h及伤后第1、3个24 h, 2组患者补液系数相近(t值为-1.262~0.871,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3个8 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t=2.456,P<0.05);伤后第2、4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t值分别为-2.234、-3.370,P<0.05或P<0.01)。2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呈明显负相关(r=-0.438,P<0.01);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3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无明显相关性(r=0.091,P>0.05);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呈明显正相关(r=0.695,P<0.01)。(3)2组患者伤后各时相点尿量及MAP相近(Z值为-1.884~0,P值均大于0.05)。伤后16、24、48、72 h,PiCCO监测组患者CVP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341~-2.213,P<0.05或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CVP相近(Z值分别为-0.132、-1.208,P值均大于0.05)。伤后72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乳酸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2.958, 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血乳酸相近(Z值为-1.742~-0.43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剩余碱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970~-4.734,P值均小于0.01)。伤后24、48、72、96 h,2组患者HCT相近(Z值为-2.239~-0.196,P值均大于0.05)。伤后24、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传统监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578~-2.512,P<0.05或P<0.01)。(4)传统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5例,死亡7例;PiCCO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3例,死亡9例。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相近(χ2值分别为<0.001、1.306,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在传统烧伤休克监测指标的基础上,以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效果欠佳,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血清降钙素原对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意义
杨新静, 金钧, 徐华, 赵大国, 孙雪, 刘盛兰, 郭强
2016, 32(3): 147-15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4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2014年8月2日收治的江苏省昆山市铝粉尘爆炸事故中的13例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5例和存活组8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1个24 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1、2、3、4周血清PCT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AST水平、前白蛋白(PA)水平、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血钠水平。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Mann-Whitney检验。绘制13例患者入院第3、4周血清PCT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死亡的预测效果。  结果 2组患者入院第1个24 h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及入院第1~4周的血清CRP水平、白细胞计数、AST水平、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血钠水平相近(t值为-1.164~0.587,Z值为-1.872~-0.442,P值均大于0.05)。死亡组患者入院第3、4周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15.8±14.9)、(13.6±5.6)ng/m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2.4±1.8)、(4.9±6.1)ng/mL(Z值分别为-2.635、-2.208,P<0.05或P<0.01);2组患者入院第1、2周的血清PCT水平相近(Z值分别为-0.732、-1.025,P值均大于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入院第4周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3.690、4.858,P值均小于0.01),入院第2周PA水平明显升高(t=-2.320,P<0.05);2组患者该3个指标其他时相点水平相近(t值为-1.562~1.904,P值均大于0.05)。入院第3、4周13例患者血清PCT值的ROC曲线下总面积分别为0.938、0.906,最佳阈值分别为7.45、8.77 ng/mL,其对死亡预测的敏感度分别为75.0%、100.0%,特异度分别为100.0%、87.5%。  结论 入院第3、4周血清PCT值可作为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成批烧伤患者院内早期急救与分流实践
肖贵喜, 吴晓阳, 于冶, 贾立平, 胡亮, 包亚明, 吕庆兵, 陆静, 陆晓蔚
2016, 32(3): 152-15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5
摘要:
目的 分析与总结昆山铝粉尘爆炸事故中成批烧伤患者院内早期急救与分流的经验。 方法 2014年8月2日江苏省昆山市某企业发生铝粉尘爆炸事故,伤后2 h内将107例烧伤患者送至笔者单位。医院立即启动Ⅰ级应急预案,成立指挥组与4个专科救治小组,并将患者分流入各病区,每个病区安置5例患者。在各小组指导下,由各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带队抢救各病区患者。其中,指挥组制订早期统一救治方案、早期院内分流方案、后期院外分流指征及方案,负责所分病区患者有序救治与评估,对107例患者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分流评估及巡查。4个专科救治小组按统一救治方案负责所分病区患者救治,并将患者病情变化汇总至指挥组。治疗期间安排各病区护士做好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接诊医师完整记录患者的诊治情况。  结果 107例成批烧伤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早期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其中入院当天顺利安全转运97例患者,无一例患者在院内死亡,无一例患者在转运途中死亡。  结论 尽快将患者分流入院内各病区,统一治疗方案并进行专科分组指导救治,多学科协助救治并结合适时有效的院外分流,是成批烧伤患者早期救治的有力措施。
重度烧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迟发性气管狭窄一例
邓鸿敖, 郭光华, 毛远桂, 张红艳
2016, 32(3): 154-15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6
摘要:
肺爆震伤研究进展
彭凌华, 郭光华
2016, 32(3): 156-1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7
摘要:
论著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胶原在大鼠压疮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晓慧, 毛挺挺, 潘莹莹, 谢浩煌, 张宏宇, 肖健, 姜丽萍
2016, 32(3): 160-1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8
摘要:
目的 观察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胶原在大鼠压疮局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压疮形成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4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受压3 d组、受压5 d组、受压7 d组、受压9 d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后4组大鼠应用缺血-再灌注磁片循环压迫的方式,在大鼠两侧后肢股薄肌处建立深部组织损伤模型(受压3 d组)和压疮模型(另3组)。受压3 d组大鼠仅受压3个循环;受压5 d组、受压7 d组、受压9 d组大鼠在受压3个循环后,划破受压皮肤,后继续分别施压至5、7、9个循环。受压3 d组大鼠于受压3 d后(正常对照组大鼠于相同时间点),另3组大鼠分别于受压5、7、9 d后,切取两侧后肢股薄肌中心部位处的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Ⅳ型胶原、MMP-2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NF-α、磷酸化NF-κB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为复层鳞状上皮,皮肤结构清晰,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受压3 d组大鼠上皮层次清晰,Fb较多,炎性细胞开始浸润;受压5 d组、受压7 d组、受压9 d组大鼠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表皮增厚,Fb数量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增强。(2)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含量丰富。受压3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有序,表达量仍较高,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近(P>0.05)。受压5 d组、受压7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表达量逐渐减少,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受压9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胶原纤维表达量较受压7 d组少量增加,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正常对照组、受压3 d组、受压5 d组、受压7 d组、受压9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量分别为11.0±2.8、9.0±1.7、8.3±2.8、5.1±1.8、5.4±1.2。受压3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受压5 d组、受压7 d组、受压9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受压3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MMP-2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受压5 d组、受压7 d组、受压9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MMP-2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4)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中TNF-α表达量为0.48±0.11;受压3 d组、受压5 d组、受压7 d组、受压9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TNF-α表达量分别为0.84±0.08、1.13±0.19、1.34±0.16、1.52±0.2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受压3 d组、受压9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磷酸化NF-κB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受压5 d组、受压7 d组大鼠皮肤组织中磷酸化NF-κB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大鼠压疮局部皮肤组织中TNF-α表达增高介导的炎症反应引起MMP-2高表达和胶原减少可能是压疮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黄生肤油对糖尿病大鼠末梢循环障碍和足溃疡的作用及其机制
万妍, 杨燕京, 李玉桑, 李小军, 张炜, 刘敏, 唐和斌
2016, 32(3): 168-1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09
摘要:
目的 探讨三黄生肤油对糖尿病大鼠末梢循环障碍和足溃疡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1)取25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糖尿病组、糖尿病假治疗组、二甲双胍组、三黄生肤油组、联合治疗组,每组5只。非糖尿病组注射柠檬酸钠缓冲液,其余4组大鼠注射10 mg/mL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注射后3周,5组大鼠均行足部低温处理制备末梢循环障碍模型。注射后第9~12周,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假治疗组大鼠均以生理盐水灌胃,双后足底涂抹麻油;二甲双胍组大鼠以稀释的二甲双胍灌胃,双后足底涂抹麻油;三黄生肤油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双后足底涂抹三黄生肤油;联合治疗组大鼠以稀释的二甲双胍灌胃,双后足底涂抹三黄生肤油。注射后第9周治疗前(以下称治疗前)及治疗1、2、3周,采用红外测温仪及足底测试仪分别测定大鼠双后足底温度和热痛阈值。(2)另取25只大鼠同前分组并建立糖尿病模型(非糖尿病组除外),注射后第9周再行左后足底水蒸气烫伤制备足溃疡模型,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治疗3、7、21、35 d,观察创面大体情况及面积变化。治疗35 d处死大鼠,取创面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环氧化酶2(CO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事后检验。  结果 (1)糖尿病末梢循环障碍实验。除治疗2周时联合治疗组及治疗3周时二甲双胍组、三黄生肤油组、联合治疗组(t值为0.258~2.647,P值均大于0.05),各时相点4组糖尿病大鼠足底温度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t值为2.811~6.066,P值均小于0.05)。除治疗2、3周联合治疗组大鼠足底温度明显高于糖尿病假治疗组(t值分别为3.419和2.863,P值均小于0.05),各时相点二甲双胍组、三黄生肤油组、联合治疗组大鼠足底温度与糖尿病假治疗组相近(t值为0.128~1.654,P值均大于0.05)。治疗前4组糖尿病大鼠及治疗1周时三黄生肤油组大鼠足底热痛阈值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t值为2.836~4.456,P值均小于0.05),各时相点二甲双胍组、三黄生肤油组、联合治疗组大鼠足底热痛阈值与糖尿病假治疗组相近(t值为0.312~1.611,P值均大于0.05)。(2)糖尿病足溃疡实验。治疗3 d,各组大鼠创面均水肿。治疗7 d,各组大鼠创面继续扩大,红肿明显并结痂。治疗21 d,非糖尿病组、三黄生肤油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创面结痂基本脱落;糖尿病假治疗组大鼠创面皮肤依然肿胀;二甲双胍组大鼠创面结痂尚未脱落,创缘皮肤暗红。治疗35 d,非糖尿病组、三黄生肤油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创面基本愈合;糖尿病假治疗组、二甲双胍组大鼠创面依然肿胀,创面结痂尚未完全脱落。治疗3、7 d,4组糖尿病大鼠创面面积与非糖尿病组相近(t值为0.111~1.476,P值均大于0.05)。治疗21 d,糖尿病假治疗组大鼠创面面积明显大于非糖尿病组(t=5.502,P<0.01),其余3组糖尿病大鼠创面面积与非糖尿病组相近(t值为0.544~1.676,P值均大于0.05);二甲双胍组大鼠创面面积与糖尿病假治疗组相近(t=1.895,P>0.05),三黄生肤油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创面面积明显小于糖尿病假治疗组(t值分别为5.809、3.426,P<0.05或P<0.01)。治疗35 d,糖尿病假治疗组和二甲双胍组大鼠创面面积明显大于非糖尿病组(t值分别为8.495、4.108,P值均小于0.01),三黄生肤油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创面面积与非糖尿病组相近(t值分别为0.291、2.195,P值均大于0.05);二甲双胍组大鼠创面面积与糖尿病假治疗组相近(t=0.897,P>0.05),三黄生肤油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创面面积明显小于糖尿病假治疗组(t值分别为6.923、6.583,P值均小于0.01)。治疗35 d,与糖尿病假治疗组和二甲双胍组相比,非糖尿病组、三黄生肤油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创面皮肤结构较为完整,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较少,创缘处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治疗35 d,与糖尿病假治疗组[COX-2表达为(222±89)%,VEGF表达为(55±12)%]比较,二甲双胍组大鼠创面COX-2、VEGF表达[分别为(137±24)%、(94±36)%]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3.046、2.653,P值均大于0.05);非糖尿病组、三黄生肤油组及联合治疗组大鼠创面COX-2表达[分别为(100±35)%、(91±42)%、(109±17)%]明显下调(t值为4.039~4.653,P值均小于0.01),VEGF表达[分别为(100±28)%、(143±12)%、(120±13)%]明显上调(t值为3.363~5.905,P<0.05或P<0.01)。  结论 三黄生肤油可改善糖尿病末梢循环障碍引起的大鼠足部皮温降低及痛觉迟钝;且可通过下调创面组织中COX-2表达、上调创面组织中VEGF表达,促进大鼠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高凤英, 习耀锋, 郑明霞, 乔芬
2016, 32(3): 176-1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10
摘要:
目的 调查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09年1月—2014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 506例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26例和非DVT组2 480例。计算DVT发生率,统计DVT诊断时间及类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致伤部位、致伤原因、创面感染、静脉液体输入(高渗液、血液)、置管部位、植皮手术、伤后首次植皮手术时机、D-二聚体、伤后卧床时间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Wilcoxon检验。选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DVT发生率为1.04%(26/2 506);DVT诊断时间为伤后16~62(40±12)d,伤后20 d以后诊断者占92.3%(24/26);均为下肢DVT,类型包括中央型1例、周围型24例、混合型1例。(2)2组患者在性别、上肢烧伤、躯干烧伤、头面部烧伤、致伤原因、颈内静脉置管、植皮手术及伤后首次植皮手术时机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853~3.742,Z=3.342,P值均大于0.05);在年龄、烧伤深度、烧伤总面积、下肢烧伤、创面感染、静脉输入高渗液和血液、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D-二聚体、伤后卧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569~11.324,Z值分别为7.357、7.012,P<0.05或P<0.01)。(3)年龄、烧伤总面积、下肢烧伤、创面感染、D-二聚体为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904、2.655、3.574、2.786、3.142,95%置信区间分别为1.504~7.652、1.368~6.594、1.958~8.511、1.459~7.001、1.922~8.062,P值均小于0.05)。  结论 烧伤患者DVT发生率相对较低,诊断时间多在伤后20 d以后,类型以下肢周围型最为多见;年龄、烧伤总面积、下肢烧伤、创面感染、D-二聚体是可预测烧伤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科技快讯
严重烧伤患者念珠菌血症的诱发因素
孙威(译者), 郭光华(审校者)
2016, 32(3): 167-1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101
摘要:
休克期使用低剂量氢化可的松可减少严重烧伤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时间
孙威(译者), 郭光华(审校者)
2016, 32(3): 167-1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102
摘要: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对小儿烧伤重症监护的意义
江政英(译者), 郭光华(审校者)
2016, 32(3): 175-1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103
摘要:
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严重烧伤患者中定植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
江政英(译者), 郭光华(审校者)
2016, 32(3): 180-1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104
摘要:
经验交流
带神经第1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指端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
王辉, 杨晓溪, 王斌, 张剑锋, 贾松, 王伟
2016, 32(3): 181-18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11
摘要:
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1例
胡长青, 连勇, 赵小飞, 赵韬源, 陆芳, 刘淑英, 白晓亮, 刘智伟, 蒋美超
2016, 32(3): 183-1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12
摘要:
携带第4跖背动脉穿支的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足远端外侧创面十例
李丰, 唐修俊, 魏在荣, 王波, 王达利, 祁建平
2016, 32(3): 185-18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13
摘要:
病例报告
手术治疗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王克甲, 王耘川, 计鹏, 王慧娜, 胡大海
2016, 32(3): 187-18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14
摘要:
护理专栏
大面积烧伤患者模拟急救中护理双人分工对临床实习护生培训效果的影响
吴巍巍, 赵晓甦, 蔡夺, 程丹, 马岩, 徐晓川, 迟骋, 李聪, 张博儒, 张芜茗, 李虹彦
2016, 32(3): 189-19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3.015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模拟急救中护理双人分工对临床实习护生培训效果的影响,为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参考美国烧伤协会制订的烧伤患者高级生命支持教程,制订10条临床急救措施,包括维持气道通畅及保护颈椎、呼吸及通气支持、循环支持、评估神经系统损伤、暴露、液体复苏、监护生命体征、留置尿管、留置胃管、采血及备血。设计急救护理双人分工,分为第1护理和第2护理,其中第1护理的具体分工为维持气道通畅及保护颈椎、呼吸及通气支持、评估神经系统损伤、留置尿管、留置胃管,第2护理的具体分工为余5项。选择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临床实习护生136人,采用随机数字的单双号分组的形式,分为分工组及对照组2组,每组各68人。以模拟"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后护理双人急救操作配合"为主题,对2组护生进行授课及模拟演练。其中分工组护生在此基础上增加双人分工的培训,针对第1护理、第2护理的具体分工进行解释说明。分别在每次演练后对2组护生进行整套急救操作完成时间、单项急救操作完成质量、单项急救操作重复次数、未完成单项急救操作次数4个方面的考核评价。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分工组护生整套急救操作完成时间为(41.7±1.0)min,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生的(51.5±2.4)min,t=31.07,P<0.001。分工组护生维持气道通畅及保护颈椎、呼吸及通气支持、评估神经系统损伤3项急救操作完成质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12.84~-10.77,P值均小于0.001),2组护生余7项急救操作完成质量分值相近(t值为-1.71~0.67,P值均大于0.05)。分工组护生呼吸及通气支持、循环支持、暴露及监护生命体征4项急救操作重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护生余6项急救操作重复次数相近(P值均大于0.05)。分工组护生未完成评估神经系统损伤、留置胃管、采血及备血3项急救操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护生未完成余7项急救操作次数相近(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模拟急救中护理双人分工可缩短临床培训中实施急救的整体时间,提高实施急救措施的质量,值得推广应用。